<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實用文檔>秋水優秀教案

      秋水優秀教案

      時間:2024-09-29 06:48:02

      秋水優秀教案(通用9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秋水優秀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秋水優秀教案(通用9篇)

        秋水優秀教案 篇1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曾經這樣評價一位古人:“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這位作家是誰?成語“望洋興嘆”“貽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

        (學生回答)

        明確:莊子《秋水》板書課題引入課文

        二、簡介《莊子》并解題

        學生介紹后,教師點撥補充: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大體與孟軻同時或稍后。他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與老子并稱“老莊”。

        《莊子》一書,漢代著錄為五十二篇,現存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通常認為是莊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有莊周門人及后來道家的作品。

        莊子的思想屬主觀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別,在認識上走向相對主義。莊子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

        莊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曾經這樣評價他的文章:“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莊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對話的形式,討論了“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的問題。課文節選《秋水》開頭的一段,單看此文,寓意已經有了新的理解。

        三、課文分析

        1、教師范讀課文(提醒字詞讀音及斷句)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學生自讀課文,交流課前預習時制作的知識卡片

        合作小組交流,互相補充、討論、明確,在此基礎上,小組推薦展示1-2名學生的卡片。教師提示重點知識點,師生共同討論,歸納其用法及意義。

        (1)通假字

        涇流之大(“涇”通“徑”,徑直)

        不辯牛馬(“辯”通“辨”,辨別,區別)

        (2)古今異義詞

        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動詞“至”和介詞“于”的連用,意為“到達”。今僅用作另提一事的連詞)

        東面而視(“東面”,臉朝東。今指東邊)

        (3)詞類活用

        秋水時至(名詞“時(季節)”作動詞“至”的狀語:隨季節,按季節)

        順流而東行(方位名詞“東”,作動詞“行”的狀語:朝東,向東)

        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形容詞“美”,作介詞“以”的賓語,用作名詞:美景)

        (4)一詞多義

        (5)句式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判斷句。“用……者,……也”表示判斷)

        以為莫己若者(賓語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詞“己”作賓語前置。)

        我之謂也(賓語前置句。助詞“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用“見……于……”表示被動)

        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以……為……”是古漢語常見的固定形式,可譯為“認為……是……”“覺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非……,則……”,是副詞“非”和連詞“則”的配合格式,可譯為“(要)不是,就……”)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且夫”,連詞。連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開頭,可譯為“再說”“況且”,表示意思推進一層)

        (6)出自本文的成語

        望洋興嘆:仰望海神而興嘆。原指看到人家的偉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視的樣子。

        貽笑大方:留下笑柄給內行人,讓內行的人笑話。貽,遺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養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謙詞

        四、學生齊讀課文,研讀討論

        (1)引導學生用課文原句回答下列問題

        ①河伯在什么情況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③河伯為什么認為自己“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優秀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了解并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及重要句式。進一步學習直譯和意譯。

        ⑵理解莊子及其哲學思想,準確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⑶在理解字詞句及文章內容、結構層次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2、能力目標

        ⑴通過自讀,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⑵培養學生初步鑒賞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標

        使學生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哲學道理。

        二、教學重點

        1、重點理解“徑流、涘、旋其面目、望洋向若、少、輕、殆、大方之家”等詞語。

        2、整理并歸納“焉、于、而”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3、了解“非……則……”和“見……于……”兩種固定句式。

        三、教學難點

        1、借助語境推斷文言詞語的意義。

        2、理解河伯對海神若的那番感嘆。

        四、教學方法

        1、朗讀法。本文是節選內容,短且易懂,宜于以讀帶講。反復閱讀利于疏通文意,理解課文內容的突破口,可通過教師范讀、學生齊讀、自讀、默讀等多種形式完成教學任務。

        2、問答法。用針對性的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指導學生閱讀《莊子》中的有關篇目(《金榜》上的《神龜·鵷鶵·鯈魚》和《讀本》上的《庖丁解牛》,開拓視野,更深入地了解莊子及其哲學思想。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在課前讓學生對照《金榜》上的“基礎歸納整合”中的字音辨認、通假字、古今異義、重點實、虛詞、詞類活用、文言句式在書上作上記號;每人發張白紙把全文翻譯一遍。

        二、課文導入

        同學們,我們在初中階段(九年級下冊語文書第五單元)曾學過《莊子》中的兩則故事,大家還記得是哪篇嗎?

        明確:《惠子相梁》和《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這兩篇文章用機敏、幽默、詼諧的語言提到過一種像鳳凰一類的鳥叫鵷鶵,形容它為“夫鵷鶵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食不食,非醴泉不飲”;以及名句:“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莊子的散文——《秋水》,本文是節選其中的第一段(板書題目)。

        三、介紹莊子及其哲學思想

        請同學們翻開《金榜》第148頁,自己閱讀有關莊子的助讀資料。

        教師補充:莊子一生的文學成就匯聚在《莊子》這本書中,春秋戰國時期,學派眾多,百家爭鳴,在諸子散文中,莊子尤其擅長用寓言故事說理,同學們以前有沒有閱讀過莊子的寓言故事?

        舉例:莊子的生活及其貧困,曾住過陋巷,打過草鞋,并向監河侯借糧,楚威王聽說他很有才華,派使臣攜重金欲聘他為相,他卻對使臣說:“千金是很重的財物,卿相是尊貴的地位,你難道沒有看到祭祀用的牛嗎?人們養它幾年,然后給它披上繡花衣服,送進太廟,殺了作祭品。到這時,它即使想做一頭自由自在的'小豬也不行,你快走吧,不要玷污我。”——可見莊子是一位淡泊名利,向往那種不受任何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又例如:莊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去吊唁,看到莊子正伸開雙腿,像簸箕一樣坐著,敲著瓦盆唱歌,莊子認為人的生來死往的變化就如同春夏秋冬一樣周而復始。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秋水》這篇文章,看看莊子是否又在用寓言說理?

        初步明確:莊子說理具有“縱橫捭闔”“汪洋恣肆”的特點。

        四、聽錄音,請學生思考問題:

        ①全文可以分為幾層?

        明確:全文分為兩層。

        第一層從“秋水時至”到“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寫黃河的壯闊和河伯的驕傲自滿。

        第二層從“順流而東行”至“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寫河伯見到大海后自嘆不如。

        ②初步明確全文的主旨:

        明確:本文以河神見海神為喻,說明人的認識是有限的,通過開拓視野加以比較,就能感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的驕傲自滿,就難免會貽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五、引導學生翻譯第一自然段與第二自然段:

        邊翻譯邊歸納文言基礎知識:板書:

        (一)通假字:“涇”同“徑”,直“辯”同“辨”,分辨

        (二)詞類活用:

        (1)秋水時至:時,名詞作狀語,按照時令

        (2)順流而東行:東,名詞作狀語,向東

        (3)東面而視:東,名詞作狀語,朝東

        (4)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美,形容詞作名詞,美好的東西

        (5)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少,形容詞作名詞,小看輕,形容詞作名詞,輕視

        (三)、重點句式:

        (1)聞道百(定語后置)

        (2)以為莫己若(賓語前置)我之謂也(賓語前置)

        (3)且夫我嘗聞少仲尼(固定句式:且夫……,再說)

        (4)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非……則……,如果不……就)

        (5)“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見……于……”(固定句式)見,表被動引出動作發出者

        (四)古今異義:

        古義今義

        東面:臉朝動方位名詞,東邊

        面目:臉色,神情臉的形狀,相貌

        至于:到,達到表示另提一事

        大方:修養很高,明白道理對財物不計較;言談舉止自然

        北海:北方的大海,指東海的北部我國一部分海域

        于是:在這時,這時候連詞,表承接

        六、引導學生分析本文在寫作上的特點:

        明確:本文通過通篇設喻,用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說明哲理。生動形象,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過程中巧妙地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河伯“欣然自喜”與“望洋向若而嘆”的對比。在對比中使情節加以推動,在對比中河伯大徹大悟,有了新的認識。

        七、引導學生結合實際,談談本文哲學啟示。

        明確:

        a、人貴有自知之明

        b、謙受益,滿招損

        c、自大由于無知

        d、知恥近乎勇

        e、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g、有比較才有鑒別

        八、學生朗讀全文,強調要讀出河伯“欣然自喜”的神態,見了北海后感嘆的語氣以及明確了自己見笑于大方之家的語氣。

        (可叫學生分角色朗讀,揣摩人物語氣)

        九、布置課后作業:

        1、完成《金榜》中的習題。

        2、將體會的哲學道理寫到周記中。

        秋水優秀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闡發的人生哲理,力戒驕傲。

        2、學習對比的方法。

        3、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式。

        4、背誦課文。

        教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在小學階段就學過唐朝詩人王之渙的千古絕句《登鸛雀樓》。(老師和學生一起背誦)“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詩的前兩句描繪出一幅壯闊遼遠的山河圖,氣勢宏大,筆意高遠。后兩句則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窮盡目力遙望千里,還須再登上一層高樓。這首詩給我們的.啟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而現實生活也的確如此,人的認識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只會貽笑大方。這個道理,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已有所闡述,下面我們就學習選自《莊子》的《秋水》。(板書課題)

        二、作者介紹:(投影)

        莊子:戰國時期宋國蒙人,大約與孟子同時而稍后,他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思想,為道家學派的重要人物,世稱“老莊”。

        莊子思想比較復雜,基本上屬于主觀唯心主義;主張保身、全生、養親、盡年。

        莊子的思辨的哲學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莊子》,現存33篇。

        《莊子》散文是戰國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寫得汪洋恣肆,不拘繩墨,變化無端,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和濃郁的詩意。

        三、根據課文注釋自讀課文,完成下列問題:(投影)

        1、找出古今異義詞,并解釋。

        2、找出詞性活用詞語,并理解。

        3、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找出文中的成語,并理解。

        5、理解這則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結:(投影)

        (1)古今異義:古今

        至于北海到了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特指黃河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臉臉的形狀,相貌。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深明大義的人,或①不吝嗇

        專通某種學問的人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氣。

        (2)詞性活用:

        秋水時至名詞做狀語,按時。

        順流而東行名詞做狀語,向東。

        東面而視名詞作動詞,面對。

        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意動用法,以……為少,以……為輕。

        (3)特殊句式:

        聞道百定語后置

        以為莫己若賓語前置

        我之謂也賓語前置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

        (4)成語

        望洋興嘆:望洋,抬頭向上看的樣子。本義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見笑大方(貽笑大方):讓內行見笑。

        秋水優秀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與用法。

        2、了解莊周及他的哲學思想,準確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3、通過自讀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學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學重點:

        1、重點理解“涇流、涘、望洋向若、少、輕、殆、大方之家”等詞語。

        2、整理和歸納“焉、于、而”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3、了解“非……則……”和“見……于……”兩種固定句式

        教學難點:

        1、借助語境推斷文言詞語的意義。

        2、理解河伯對海神若的那番感嘆。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唐朝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雀樓》中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說的是想要窮盡目力遙望千里,還需再登上一層高樓。給我們的啟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只會貽笑大方。

        二、介紹莊子:

        1、介紹莊子生平。(借助幻燈片)

        2、《史記》中記載莊子與楚威王使臣的對話(幻燈片),初步把握莊子這一人物形象,初步體會莊子精神。

        三、研習新課;

        1、齊讀課文、正音釋義。

        時:時節、時令灌:注入河:黃河涇:暢通無阻的水流

        涘:水邊水中的小塊陸地

        望洋:仰視而望的樣子少:小看。輕:輕視

        難:難以、窮:盡旋:掉轉殆dài危險

        2、分析課文:

        提問:河伯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確:“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河伯面對黃河的廣闊,覺得天下之美為盡在自己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問:河伯后來為何又望洋而嘆呢?

        明確:河伯“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面對波瀾壯闊,無邊無際的大海,他深深的認識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嘆。

        提問:河伯面對波瀾壯闊的大海是如何自責的?

        明確:河伯先引用俗語“聞到百,以為莫己若”來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的狂妄自大,繼而說自己曾經不相信有“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現在親眼看到大海的無邊無際,才深深意識到自己目光的短淺,接著,發出了慨嘆“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認識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寬廣,那自己的.錯誤認識則永遠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淺陋將長久的被大方之家所恥笑。

        3、給課文劃分層次:

        明確:兩層:一寫黃河的壯闊和河伯的驕傲自滿。二寫河伯看到大海之后自嘆不如。

        用對比的方法寫河伯認識的前后變化。(借助幻燈片)

        4、讓學生找出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成語。

        明確:(借助幻燈片)

        古今異義:至于、河、面目、大方。

        詞類活用:時、東、面、少、輕。

        特殊句式:聞道百、以為莫己若、我之謂也、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成語:望洋興嘆、見笑大方。

        5、幻燈片展示:“焉、于、而”三個虛詞的用法。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語氣助詞,放在句中表停頓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疑問代詞當作“怎么、哪里”講

        焉今吾子又死焉兼詞,當作“于此”講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語氣助詞

        空囊橐,徐徐焉實狼其中語氣助詞用作形容詞詞尾

        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介詞當作“在”講

        于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介詞引出行為的對象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介詞表比較

        吾常見笑于大方之家介詞表被動

        東面而視,不見水端連詞用在中心語與修飾語之間

        而性貪而狠連詞表并列關系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連詞表轉折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代詞用“而”當作“你”講

        6、本文的寫作特色:

        這篇文章用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說明哲理,通篇都是設喻。在寫河神認識的前后變化時,用了對比的手法,如寫黃河與北海的壯闊,前者是“百川灌河”,“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后者是“難窮”,“不見水端”。寫河伯的認識,先前是“欣然自喜”,后來是“望洋向若而嘆”。

        秋水優秀教案 篇5

        一目標

        1、理解課文闡發的人生哲理,力戒驕傲

        2、學習對比的方法。

        3、解重點詞語和句式。

        4、背誦全文。

        這篇課文篇幅短小,文字淺顯,學生在課上自讀、研討,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疑難處,教師適當講解、點撥。課文語脈清晰,層次清楚,前后形成鮮明對比,利于背誦。教學中可充分利用課文內容和結構的特點,指點背誦的方法。

        5、指導學生理解、積累和正確使用成語“望洋興嘆”“貽笑大方”。

        二、教學時數

        1課時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齊讀。正音。

        2、學生簡述課文內容,其他同學補充糾正。教師將暴露出來的問題寫在黑板上。

        三、理解疑難詞句,學生質疑,課堂討論,教師講解。

        1、古今異義

        至于:古義,到了。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面目:古義,臉。今義,臉的形狀,相貌。

        大方:古義,深明大道的`人,或轉通某種學問的人。今義:①不吝嗇;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氣。

        河:古義,特指黃河。今義,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2、詞性活用

        秋水時至(名詞做狀語,按時。)

        順流而東行(名詞做狀語,向東。)

        東面而視(名詞用為動詞,面對。)

        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形容詞為動詞,小看;輕視。)

        3、特殊句式

        聞道百(定語后置)

        以為莫己若(賓語前置)

        我之謂也(賓語前置)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

        4、成語

        望洋興嘆(望洋,仰視貌。“望球興嘆”“望水興嘆”屬生造。)

        見笑大方(貽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四、理解思想內容

        課堂討論:這則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啟發學生敞開思路,大膽發表看法。下述觀點都符合文意:

        a、人貴自知之明;

        b、謙受益,滿招損;

        c、自大由于無知;

        d、知恥近手勇;

        e、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f、有比較才能有鑒別。

        五、指導背誦

        這篇課文結構簡單,層次清楚,可采用關系法背誦。先劃分層次,概括層意。第一層上有兩句,第一句寫黃河的壯闊,第二句寫河伯驕傲自滿。兩句之間的連接語是“于焉”。

        秋水優秀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莊子其人與思想的基本點;

        2、掌握文言詞語和句子;

        3、領會《秋水》的思想內容;

        4、背誦節選部分。

        二、重點與難點:

        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子、《秋水》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

        難點:河伯感嘆的幾句話的翻譯

        三、教學方法:

        自學法

        討論法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這節課學習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莊子的一篇文章《秋水》的節選部分。道家的創始人物是老子,即李耳。老子河莊子并稱“老莊”。

        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與孟子大體同時代而稍后。在認識論上,莊子主張相對主義,具有樸素的辨證法色彩;在政治上,莊子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摒棄一切文化知識。

        學習這篇文章,也有三個目標:掌握字詞、領會思想、背誦全文。

        2、朗讀課文,解決文字障礙:

        1)教師朗誦,正音:涇-徑、殆、長

        2)教師講解以下詞句:

        涇、渚、東面而視、旋、望洋、若(海神)、若(比得上)、少仲尼之聞(小看仲尼的學識。少,以……為少,意動用法。聞、見聞,學識。)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

        3)集體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3、內容、思想、藝術手法。

        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以下本文的內容和思想意義。并簡要分析本文的藝術手法。

        學生筆頭概括,教師宣讀幾個好的,并加以重申。

        文章寫秋水來臨的時候,學多小河里的水都流向了黃河,兩岸之間,分辨不清是牛是馬,于是,黃河之神河伯就以為天下壯闊的美景都在自己這里了。但等他順流而下來到北海的時候,才發現這里的水面更為開闊,根本看不見盡頭。所以,河伯對海神若嘆息說:古人所謂的“聽的道理多了,就以為沒有人比得上自己”,這實在是說我啊。況且我曾今聽說有人小看仲尼的學識、輕視伯夷的道義,開始我還不相信;現在親眼看到您的廣闊無邊,(我才發現自己錯了,也才相信確實會有人會狂妄到小看仲尼的學識、輕視伯夷的道義的程度),我要不是到您這里來一下,哪就危險了啊。(那時)我將長久的被大方之家所恥笑啊。

        通過這個語言故事,形象而生動的說明了個人的見識有限,經過比較,就會顯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

        本文最突出的藝術手法是用寓言故事說明道理。寫寓言故事,河伯的形象生動鮮明,通過對河伯的.心里描寫、神態描寫和語言描寫,生動的表現了河伯從沾沾自喜到恍然大悟的心理過程,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文章還很注意對比手法的應用。秋水來臨是黃河美景和大海美景的對比,河伯欣然自喜和望洋而嘆的神態的對比。對比之中表現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樸素哲理。

        4、引導學生背誦全文。

        線索——分解任務——組合

        5、課堂練習。

        六、教學反思:

        秋水優秀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掌握和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有系統地整理各類文言現象;

        2、梳通文字,探討寓意;

        3、了解莊子及其哲學思想。

        教學重點:

        1、解決學生在自學過程中碰到的語言障礙;

        2、幫助學生深層次地理解寓意;

        3、初步了解莊子生平及其哲學思想。

        教學過程:

        課前:

        1、發放《莊子秋水》中的幾則故事及莊子介紹,讓學生初步接觸和了解莊子。

        2、發放預習作業,包括三部分,第一是要求學生完成給文章加注釋的任務,第二是讓學生從語言、內容、表現手法等方面提出問題,第三是調查學生對莊子了解的程度。

        一、了解莊子

        投影:

        “他永遠有著我們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復,柳暗花明;永遠有著我們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彌高,鉆之彌堅。‘造化鐘神秀’,造化把何等樣的神秀聚焦在這個‘槁項黃蜮’的哲人身上啊!”(鮑鵬山《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

        “他是個特立獨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師,是故事大王,是心理醫生,是窮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隱士,是藐視權貴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憫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絕的辯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園詩人,是經常援引神話的無神論者,是喜歡異想天開的理想主義者,是濮水邊的漁翁,是田間的歌者。然而,這一切仍然不足以概括他。”(李懷寧《忙里偷閑讀莊子》)

        (學生齊讀后)問1:這兩段話中的他是誰?那么莊子到底是何許人也?哪位同學能給大家介紹一下你所了解的莊子?

        (可以結合課前發放的故事,引導學生從《濮水之釣》中讀出莊子的追求自由、回歸自然,從《鼓盆而歌》中讀出莊子的安時而處順,從《濠梁之辯》中讀出莊子的物我合一。)

        問2: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莊子從來不一本正經地和人講大道理,他通過什么方式讓大家領悟他的思想?(寫故事,把自己的思想寄托在一個個形象生動的故事里,這就是寓言的寫法。有同學問《秋水》是不是寓言,它就是寓言啊。莊子故事里的主角常是花鳥蟲魚,這正體現了莊子的大智慧,他能從一草一木中得到啟示,能以慈悲的情懷去關照一花一葉。)

        師:今天就讓我們通過《秋水》篇的開頭一段文字,和莊子來個“零距離”接觸。

        二、誦讀體會

        1、個別誦讀,糾正字音

        2、教師范讀

        3、集體誦讀

        三、解決字詞

        問題1:“于是焉”中的“焉”是什么用法?

        師提示:這個詞在這里沒什么意思,就是語氣詞,相當于“于是乎”

        問題2:“莫已若”參考書上翻譯成“莫若已”,是為什么?“我之謂也”是什么句式?

        師提示:這是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句,以前咱們學過這種句型嗎?舉個例子:

        “我之謂也”怎么翻譯?“說的就是我”,也就是“謂我也”,這是什么句式,是賓語前置,以“之”作提賓標志。

        問題3:“野語有之曰”中的“有之”如何翻譯?

        師提示:“之”在這里作代詞,代后面的俗語,可以理解為“這樣的說法”。

        問題4:“北海”怎么解釋?

        師提示:就可以理解為“北方的大海”,聯系上下文,應該指黃河東端北面的大海,有些同學考證說是不是北冰洋,或者說是不是東海,我覺得不必這樣去做地理上的考證了。這不會防礙我們理解文章的。

        問題5:大方是什么意思?

        師提示:在現代漢語里大方有兩個主要意思:一是指對于財物不計較,不吝嗇;一是指專家學者;內行人。咱們根據上下語境來選擇一下,該是哪一種?

        問題6:“伯夷之義”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師提供資料:伯夷,商朝末年諸侯孤竹君的長子。他認為武王伐紂是不義的,商朝滅亡后,以不食周粟表明自己的義,餓死在首陽山上。所以古人稱他為義士。

        四、文本研習

        問1:這篇文章出現了哪兩個人物?誰來說說故事的主要內容?

        板書:河伯北海

        喜

        嘆

        問2:河伯看到什么景象后“欣然自喜”?用原文句子回答

        板書:百川灌河不辯牛馬

        問3:不辯牛馬說明黃河的什么特點?(板書:雄壯開闊)

        問4:如果在這段描寫中,去掉“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那么表達效果有什么不一樣?看到自己雄壯開闊,有欣喜的感覺是正常的,但是加上“自喜”并且還認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這里,這樣就難免顯得?(參考:妄自尊大、夜郎自大、洋洋自得、躊躇滿志等)

        問5:見到大海后,河伯為什么要望洋興嘆呢?從原文找出答案。

        板書: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問6:不見水端說明大海的什么特點?(浩淼無邊)

        當河伯懷著洋洋得意的心情順流而東行,來到北海,觸目所及的是無邊無際的茫茫海水,這種浩淼無邊的氣象和自己的“不辯牛馬”有天壤之別,河伯百感交集,發出了深沉的感嘆,但在他感嘆之前,先有一個動作“旋其面目”,問7:怎么理解這個詞?這里表現出河伯什么樣的心態?(順帶解釋“望洋興嘆”這個成語)

        (參考:對“旋其面目”的解釋歷來有爭議,傳統的解釋是“旋”,“掉轉”的意思,“面目”,是“臉”的意思,整個詞是“轉過頭”的意思。還有一種現在很流行的解釋,認為“旋其面目”是“改變神色”的意思,把“旋”理解為“改變”,把“面目”理解為“臉色,神色”。你同意哪一種說法?)一喜一嘆,河伯的心理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這一“嘆”,顯示了河伯認識到自己很渺小之后的反躬自省精神。(板書:個人渺小,天地無窮)

        但是面對浩淼無邊的大海,河伯僅僅感到自己很可笑嗎?他有沒有得到更深刻的啟發呢?請同學集體把河伯感嘆的話讀一遍,然后將這段話口頭翻譯給同桌聽,注意思考,這段話內部有什么問題。

        咱們班的陳婧憶同學(3班)在課前提出了一個很有水平的問題,我們一起來思考一下。

        幻燈投影:“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與“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兩句之間有什么聯系。看到大海的廣闊無邊與先前不相信有輕視孔子和伯夷的人有什么關系?”

        分解難點1:思考河伯對“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到底是什么態度?開始是“弗信”,那么看到北海之后呢,應該是信了,那么他“信”的又是什么呢?

        (預想1:學生有兩種理解,一種認為河伯是崇拜孔子和伯夷的,認為他們是天下最有學問和最有仁義的人,認為小看他們的人是狂妄自大的,世上不可能有這樣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后來看到大海后,想想先前自己也曾自滿自足,不正和那些小看孔子和伯夷的人一樣嗎?所以相信世上的確有這樣輕狂的人,自己就是其中之一;另一種一開始河伯不相信有小看孔子和伯夷的人,對這種人持否定態度,因為他認為孔子和伯夷就是天下最有學問和最有義的人,但是后來他看到了大海,明白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所以明白孔子和伯夷都不是天下之最,所以相信有小看他們的人存在,并且對他們持肯定態度。)

        (預想2:有可能學生只能得出前一種理解,而得不出后一種理解。師可以先出示“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與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問:根據這段話,再反觀前一個問題,你還有什么理解?然后歸納得出:

        理解一:今我睹子之難窮也,(終于相信了天下的確是有這樣輕狂的人存在,而我就是這種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啊!)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

        理解二:今我睹子之難窮也,(終于相信了,仲尼之見聞,伯夷之仁義的確不是天下之最,我不該盲目崇拜他們啊!)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

        師發表看法:《秋水》的主體是河伯和海神的七次對話,課文不過是開頭的一小段,下面還有很長的'對話。河伯對事物的認識是隨著談話逐漸深入的,我在下文海神的回答中發現了一句話:“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與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意思是伯夷辭讓君位以成就好名聲,孔子大談天下事以顯示自己學識淵博,他們的自滿,不就好像你剛才在秋水面前洋洋自得的樣子嗎?在海神眼里,孔子、伯夷這兩個天下之最是不存在的,這里體現出海神的無限相對思想,這是一種大智慧。但我想在一開始河伯決認識不到這一層,所以還是取第一種理解較符合邏輯,但能領悟出第二種意思的讀者卻是和海神一樣有著大智慧的。應該贊揚。但是不管是那一種心理活動,他們最后得出的認識卻是一致的,那就是人的認識是有限的,而天地是無限的,在這里河伯由慨嘆天地無窮又進一步想到了學海的無涯,正如莊子所謂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啊。(板書:生也有涯,知也無涯)

        有同學課前提問,說這里的“河伯”是不是儒家門徒的化身,莊子是不是借“海若”給儒家門徒上課。還有同學說,莊子寫這篇寓言是不是為貶低孔子啊?這種理解是有一定的道理,在儒家門徒看來,孔子是天下第一博學之人,而伯夷是天下第一大義之人。但在莊子看來,這兩個“最”是不存在的,是站不住腳的。在《秋水》中的孔子是被奚落的形象。但是,莊子寫《秋水》可不是專門來貶低孔子的,只是讓儒家門徒領悟他的思想。在其他篇目中,莊子也常常借孔子之口宣傳道家的思想,這時孔子的形象就是光彩照人的。

        分解難點2:“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殆是危險的意思,大家想想看,河伯如果沒有看到大海,他會怎么樣?有什么樣的危險性存在?

        小有成績輒沾沾自喜,妄自尊大,這是人性之大弱點之一。生活中,像河伯這樣的人在生活中何其多,河伯先前的沾沾自喜又是多么普遍的人類心理。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有“井底之蛙”“夜郎自大”這些成語。但是河伯這只井底之蛙,跳出了井臺,看到了天地之大,能勇于自省,自我剖析,沒讓自己陷入危險的境地,這是很可貴的精神。看來,莊子的智慧之水,不僅洗清了河伯的雙眼,更蕩滌了他心靈中的塵埃,讓他成了一個明智的人。

        河伯先前的自滿是因為他只看到過黃河,“一葉障目,不見森林”,后來看到了大海,有了比較,才明白自己的淺陋的,從中,我們是不是可以想到一點:人與人是相互聯系的,一個人要發現和認識自己,往往是建立在他人的基礎之上的。(板書:有比較才有鑒別)

        六、探討寓意

        1、讀了《秋水》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能用一句話概括一下嗎?

        (參考:滿招損,謙受益;驕傲讓人固步自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2、有好幾位對莊子有些研究的同學說,莊子認為世間一切事物并無本質區別,均可相互轉化的,但這似乎與本文的寓意不一致。這是為什么呢?

        我們讀的是《秋水》的開頭一節,采用的是斷章取義的讀法,雖然這也不失為一種閱讀方法。但是畢竟和莊子的哲學思想有很大的一段距離。我真要表揚這幾位提出異議的同學,我不知道他們有沒有讀過完整的《秋水》,但是他們的確說出了莊子在《秋水》里要表達的思想:世間一切事物并無本質區別,無論大小、貴賤、壽夭、生死、善惡、得失、榮辱都是相對的。河伯認為大海是大的,而自己是小的,所以有慚愧心理,但在大海看來,卻并不是這么回事。請大家根據莊子的無限相對思想,想像一下海神若會怎么回答河伯呢?

        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

        (翻譯)我從來沒有以此自夸,我自以為形體同于天地,氣魄受于陰陽,我在天地之間,好像大山上的一塊小石,一株小樹,正自感到渺小,又怎么會因此自大呢。請你想想四海在天地之內,不就像一小塊石頭浸在大湖里嗎?

        五、總結

        讀了海神若的回答,我們更領略了莊子的大智慧。南懷謹曾做過這樣的比喻:“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飯吃,儒家思想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本。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多少年來,道家的無為思想,構筑起中國知識分子的文化后院,多少不得意的文人,在這個后院里,被老莊的瀟灑無為,溫情的安撫過。對今天的我們來說,老莊的生活哲學仍可以做為我們精神疾病的良藥,但是任何藥都是有副作用的,需要我們把握好其中的分寸。

        六、拓展閱讀

        1、《莊子秋水》全文

        2、鯤鵬山《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

        3、蔡志忠漫畫系列《莊子說——自然的簫聲》

        4、于丹《〈莊子〉心得》

        附:板書設計

        河伯海神

        喜百川灌河不辯牛馬(雄壯開闊)

        妄自尊大

        嘆自愧不如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浩淼無邊)

        悟:個小渺小,無地無窮

        生也有涯,知也無涯

        有比較才有鑒別

        作業設計:知識歸類

        分組歸納幾類文言現象: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特殊句式

        5、一詞多義

        之

        ①涇流之大取消句子獨立性

        ②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結構助詞的

        ③野語有之曰代詞,一種說法

        ④我之謂也提賓標志

        若

        ①望洋向若海神名

        ②以為莫已若者比得上

        聞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聽說;見聞,學識

        而

        ①順流而東行表修飾

        ②東面而視表修飾

        ③望洋向若而嘆曰表承接關系

        ④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表并列關系

        6、詞類活用

        秋天時至時,按時令名詞作狀語

        順流而東行東,向東,名詞作狀語

        東面而視有多種理解:一說東是名詞作動詞,向著東方;一說東是名詞作狀語,朝東,向東

        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美,形容詞作名詞,美景

        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少,輕,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小看,輕視。

        7、古今異義

        于是古:于,在;是,這個時候。今:表示后一事緊接著前一事。

        至于古:到達;今,表示另提一事的連詞

        東面古:面朝東;今:東邊

        8、通假字

        涇流之大涇,通“徑”,直往

        不辯牛馬辯,通“辨”

        9、特殊句式

        聞道百定語后置

        以為莫已若賓語前置

        我之謂也賓語前置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

        非……則……不是……就……

        秋水優秀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

        2.了解莊周及他的哲學思想,準確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教學重點、難點:

        一、導語設計:

        今天我們來學習莊子的《秋水》。先來看幾幅對聯:

        架上南華秋水篇,屏間北苑春山畫。

        人在南華秋水,家居北苑春山。

        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

        《莊子》又名《南華經》,此處“南華秋水”即指《莊子》中的《秋水》篇。明清時期的張岱、宋時的李塗更是直抒胸臆,來表達對莊子《秋水》篇的仰慕和嘆佩:

        南華秋水意,千古有人欽。

        ——明清·張岱

        不讀莊子秋水篇,見識終不宏闊。

        ——宋·李塗

        從以上可以看出莊子的《秋水》篇對文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人生觀、價值觀等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秋水》到底有多大的魅力使這些文人紛紛為之傾倒呢?也許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能從中懂得一二。

        二、簡介作者:

        戰國時哲學家,散文家,宋國蒙人。他繼承并發揚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老莊。

        莊子認為世間一切事物并無本質區別,無論大小、貴賤、壽夭、生死、善惡、得失、榮辱都是相對的。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

        譯文:天下沒有什么比秋毫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最小;世上沒有什么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長壽,而傳說中年壽最長的彭祖卻是短命的。

        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

        譯文:死生都一樣,可與不可無差別。

        之所以著重介紹莊子的相對主義哲學思想,是因為“相對主義”貫穿于我們即將學習的《秋水》中。

        三、朗讀課文并正音(略)

        四、研習課文:

        1.河伯的心理前后有何變化?找出關鍵句。

        明確:欣然自喜——望洋向若而嘆

        ①河伯因何而“喜”?(請一生朗讀相關內容,師點評指導)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時:名詞—狀語,按時令;

        川:河流;

        河:河伯,黃河之神;

        涇流:直流的水波;

        辯:通“辨”,分辨,辨別

        ②河伯因何而“嘆”?

        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2.河伯面對海神若,又發出了怎樣的感嘆呢?(請一生朗讀,師點評指導)

        ①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聞道百:定語后置,“聞百道”;

        莫己若:賓語前置,“莫若己”;

        我之謂也:賓語前置,“謂我也”;

        此句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的狂妄自大。

        ②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

        且夫:句首助詞,表更進一步議論;可譯為:“而且”、“況且”、“再說”;

        少:輕視,看不起;

        聞:見識,見聞;

        此句批評自己見識的狹隘。

        這句話經常有人做出相反的闡釋,現特補充本科《秋水》(節選)剩余部分中海神若的話,以便于大家理解:

        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

        譯文:伯夷辭讓它(指天下)而博取名聲,孔丘談論它而顯示淵博,這大概就是他們的驕傲與自滿,不就像你先前的洋洋自得嗎?

        ③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也矣。吾嘗見笑于大方之家。

        非……則:表假設,不……就……;

        殆:危險;

        見……于:表被動;

        大方之家:見識廣博、修養極高的人

        此句“殆”字闡明驕傲自滿的危害性。

        3.本文對我們有何啟示?

        (1)不要拘泥于一己之見而固步自封;

        (2)謙受益,滿招損;

        (3)知恥而近乎勇;

        (4)承認自己渺小是超越局限,走向偉大的開始;

        五、探討:《秋水》的哲學思想。

        在這節課的開始,我們說過,莊子的《秋水》篇讓無數人為之傾倒,根據我們剛才所學,似乎并未見出其特別奇異之處。其實“人不能驕傲自滿”并非莊子本文所要表達的.人生態度;要想真正明白莊子的表達意圖,得聯系《秋水》全文。為此,給大家補充了相關內容。

        以道觀之,何貴何賤,是謂反衍……何少何多,是謂謝施。

        譯文:用道的觀點來看,無所謂貴賤,貴賤是相互轉化的……無所謂多少,多少是相互轉換的。

        萬物一齊,孰短孰長?

        譯文:萬物原本是齊一的,誰為短誰為長呢?

        教師總結:從海神的話中我們可以明白,《秋水》全文所宣揚的還是莊子一貫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壽夭、禍福、窮通、貴賤、得失、成敗等等都是完全相對的東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應一切任其自然。

        莊子的思想雖有消極、虛無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標卻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達到一種不為外物所束縛、所統治的絕對自由獨立的境界。多少年來,莊子思想對飽經創傷的心靈給予了莫大的慰藉,即使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也有它獨特的作用。

        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否則,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有飯吃--……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

        語言特點:

        《莊子》以豐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構成了瑰瑋奇詭的藝術境界,具有散文詩般的藝術效果。《莊子》的語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躍,節奏鮮明,音調和諧,具有詩歌語言的特點。

        再次齊讀課文。

        秋水優秀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莊子及《莊子》一書。

        2、積累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和句式。

        3、對比手法的運用。

        4、領會主旨,明確寓意。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初步了解莊子及《莊子》;積累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和句式;疏通文意。

        第二課時:深入文本,明確手法;領會主旨,明確寓意。

        第二課時(執教展示)

        一、導入新課:

        昨天我們開始了一篇新的文言文的學習,課題是---《秋水》。上一節課我們的主要任務是疏通文意,老師先看看大家學習和復習的效果。

        1、秋水時至:

        2、百川灌河:

        3、不辯牛馬:

        4、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5、東面而視:

        6、不見水端:

        7、始旋其面目:

        8、始旋其面目:

        9、望洋:

        10、以為莫己若:

        11、少仲尼之聞:

        12、輕伯夷之義:

        13、則殆矣:

        14、大方之家:

        對于文言詞語的積累是學習文言文的基礎,希望大家多加留意。

        二、今天我們進行更深入地學習。先將課文齊讀一次。

        三、概括內容:

        剛才大家朗讀的這段文字是《莊子》中《秋水》原文節選部分,但仍有相對完整的故事情節,用自己的話請用自己的話概括這則寓言故事的主要內容。

        你認為概括內容,應該抓住哪些要素呢?(誰干什么,什么東西怎么樣)

        四、理清思路:

        對于一篇要熟讀成誦的文言文而言,理清寫作思路,尤其重要。如果讓你給短文分層,明確文章的寫作思路,你會怎樣劃分?

        第一層:河伯見黃河

        (“秋水時至”---“為盡在己”)

        第二層:河伯見北海

        (“順流而東行”---“大方之家”)

        五、深入文本:

        河伯從見黃河到見到北海,處處都在發生變化。文章寫了哪些“變”?你是怎樣理解這些變化的?

        1、“水”在變:黃河寬闊,“不辯牛馬”;北海壯闊,“不見水端”。

        2、河伯的認識在變:河伯見黃河,“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他躊躇滿志,驕傲自滿;河伯見北海,“望洋向若而嘆曰”,虛心認錯,甘拜下風。

        3、河伯的神態在變:河伯見黃河,“欣然自喜”一“喜”寫出了河伯得意洋洋的神態;“向若而嘆”一“嘆”寫出了河伯羞愧佩服的神態。

        點明:對比手法的運用

        六、明確寓意:

        這篇文章是《莊子》這部集子中非常重要的一篇。這是一篇寓言。寓言的特點是---篇幅短小,寄寓道理。你是怎樣理解這篇寓言的?說說你從中受到的啟發。

        1、這是一篇

        2、這篇文章好在

        3、我從這篇文章中明白了

        教師示范:這是一篇寫河神與海神對話的寓言。

        這篇文章好在通篇比喻,將深奧的哲理寄托在簡單生動的故事中。

        我從這篇文章中明白了個人的知識有限,知識的大小是相對的。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

        執教《秋水》(第二課時)課后反思

        《秋水》是語文版九年級上冊文言文單元著重學習的課文。它選自《莊子》。莊子及其后學者所著《莊子》一書,是道家的經典之一。其中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秋水》篇(課文僅選了《秋水》篇的開篇部分)就能體現這一特點。

        《秋水》一文的學習,我一共安排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的內容是初步了解莊子及《莊子》;積累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和句式;疏通文意。第二課時的主要內容是深入文本,明確手法;領會主旨,明確寓意。

        本課的設計我主要采用的是余映潮老師的“板塊式推進教學模式”,主要是從課堂教學結構的角度來進行的。這樣的教學以“板塊”來整合學習內容,來形成教學流程,來結構課堂教學。簡單得理解,就是在一節課或一篇課文的教學中,從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呈“塊狀”分布的教學內容或教學活動。下面我就結合《秋水》的教學設計來說說這種教學思路的特點,以及運用到《秋水》課堂中的一點感受:

        一、就教學的有序性而言,課堂教學比較理性地向前推進,課堂教學的具體內容形成完整的教學板塊。《秋水》的教學構想是:疏通文意---概括內容---理清思路---深入文本---明確寓意。

        二、由于教學中的每一個板塊都著眼于解決教學內容的某一角度、某一側面的問題,由于每個板塊都是一個半獨立的“微型課”,它要求教師精心研讀教材,優化整合課文內容,提煉出可供進行教學的內容板塊。文言文的學習自然要疏通文意,方法可以有先疏通后分析,也可以邊分析邊疏通,我執教《秋水》的設計是第一課時疏通文意,第二課時深入學習,先疏通后分析;概括內容是針對情節性很強的文章而言的;理清思路環節是為深入學習打下基礎,也為熟讀成誦打下基礎,明確先寫什么,后寫什么,提煉出“見河---見海”;深入文本環節是更深入更進一步更細致地學習,引出對比的手法;明確寓意是學習寓言的必須環節,也是這篇寓言的主旨所在。

        三、由于“板塊”二字的'出現,教師就要考慮板塊的切分與連綴,考慮板塊的過渡與照應,考慮板塊組合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如《秋水》中,我在明確寓意之前讓學生深入文本品詞讀句,也是想讓明確寓意的環節能夠水到渠成。

        四、板塊的有機劃分,其中有些板塊是明確歸屬于學生的活動的,這就為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的方面做好了準備。如《秋水》中深入文本和明確寓意的環節。我在備課時思考,應該怎樣將“明確寓意”這一個環節做好,于是設計為“三句話閱讀法”,通過前兩句話達到對前面學習的小結,后一句話引出寓意,三句話達到總結全文的目的,而且學生構思的角度很多,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五、“板塊”的存在容易協調教學節奏,體現教與學,快與慢,輕與重的展現。如《秋水》中,概括內容環節中,“應該抓哪些要素進行”,屬于方法指導,即“教”,引出學生的學,概括內容、理清思路等環節進行較快,深入文本、明確寓意較慢也較重。

        執教完《秋水》(第二課時)后,我發現,如果時間充裕的話,在學生深入文本,學生立足原文回答問題時,當學生把一些重要的句子拎出來之后,可以讓學生說說這些句子的意思,學生在不斷地讀和不斷地譯中,加深對句子的印象,對于對文言文的學習和背誦都大有好處。對于河伯對海神若的對話還可以讓學生品味更深入細致一些。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秋水優秀教案】相關文章:

      雨花石的優秀教案09-14

      優秀教案《My Favourite Food》02-21

      《天窗》優秀教案設計06-08

      《落日》優秀教案(精選8篇)10-03

      課文《通分》的優秀教案(精選10篇)04-10

      優秀教案評選方案范文參考02-25

      迎接美好未來優秀教案02-22

      水平二《玩紙》的優秀教案03-19

      普通話變調優秀教案04-11

      《小鬧鐘》優秀教案(精選10篇)04-25

      用戶協議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日韩欧美视频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免费 | 亚洲岛国精品视频在线 | 日本一区中文字幕免费 | 亚洲激情五月天激情 | 亚洲人成AⅤ在线播放 | 在线日本妇人成熟免费99精品 |

        秋水優秀教案(通用9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秋水優秀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秋水優秀教案(通用9篇)

          秋水優秀教案 篇1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曾經這樣評價一位古人:“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這位作家是誰?成語“望洋興嘆”“貽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

          (學生回答)

          明確:莊子《秋水》板書課題引入課文

          二、簡介《莊子》并解題

          學生介紹后,教師點撥補充: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大體與孟軻同時或稍后。他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與老子并稱“老莊”。

          《莊子》一書,漢代著錄為五十二篇,現存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通常認為是莊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有莊周門人及后來道家的作品。

          莊子的思想屬主觀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別,在認識上走向相對主義。莊子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

          莊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曾經這樣評價他的文章:“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莊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對話的形式,討論了“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的問題。課文節選《秋水》開頭的一段,單看此文,寓意已經有了新的理解。

          三、課文分析

          1、教師范讀課文(提醒字詞讀音及斷句)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學生自讀課文,交流課前預習時制作的知識卡片

          合作小組交流,互相補充、討論、明確,在此基礎上,小組推薦展示1-2名學生的卡片。教師提示重點知識點,師生共同討論,歸納其用法及意義。

          (1)通假字

          涇流之大(“涇”通“徑”,徑直)

          不辯牛馬(“辯”通“辨”,辨別,區別)

          (2)古今異義詞

          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動詞“至”和介詞“于”的連用,意為“到達”。今僅用作另提一事的連詞)

          東面而視(“東面”,臉朝東。今指東邊)

          (3)詞類活用

          秋水時至(名詞“時(季節)”作動詞“至”的狀語:隨季節,按季節)

          順流而東行(方位名詞“東”,作動詞“行”的狀語:朝東,向東)

          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形容詞“美”,作介詞“以”的賓語,用作名詞:美景)

          (4)一詞多義

          (5)句式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判斷句。“用……者,……也”表示判斷)

          以為莫己若者(賓語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詞“己”作賓語前置。)

          我之謂也(賓語前置句。助詞“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用“見……于……”表示被動)

          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以……為……”是古漢語常見的固定形式,可譯為“認為……是……”“覺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非……,則……”,是副詞“非”和連詞“則”的配合格式,可譯為“(要)不是,就……”)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且夫”,連詞。連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開頭,可譯為“再說”“況且”,表示意思推進一層)

          (6)出自本文的成語

          望洋興嘆:仰望海神而興嘆。原指看到人家的偉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視的樣子。

          貽笑大方:留下笑柄給內行人,讓內行的人笑話。貽,遺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養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謙詞

          四、學生齊讀課文,研讀討論

          (1)引導學生用課文原句回答下列問題

          ①河伯在什么情況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③河伯為什么認為自己“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優秀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了解并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及重要句式。進一步學習直譯和意譯。

          ⑵理解莊子及其哲學思想,準確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⑶在理解字詞句及文章內容、結構層次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2、能力目標

          ⑴通過自讀,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⑵培養學生初步鑒賞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標

          使學生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哲學道理。

          二、教學重點

          1、重點理解“徑流、涘、旋其面目、望洋向若、少、輕、殆、大方之家”等詞語。

          2、整理并歸納“焉、于、而”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3、了解“非……則……”和“見……于……”兩種固定句式。

          三、教學難點

          1、借助語境推斷文言詞語的意義。

          2、理解河伯對海神若的那番感嘆。

          四、教學方法

          1、朗讀法。本文是節選內容,短且易懂,宜于以讀帶講。反復閱讀利于疏通文意,理解課文內容的突破口,可通過教師范讀、學生齊讀、自讀、默讀等多種形式完成教學任務。

          2、問答法。用針對性的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指導學生閱讀《莊子》中的有關篇目(《金榜》上的《神龜·鵷鶵·鯈魚》和《讀本》上的《庖丁解牛》,開拓視野,更深入地了解莊子及其哲學思想。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在課前讓學生對照《金榜》上的“基礎歸納整合”中的字音辨認、通假字、古今異義、重點實、虛詞、詞類活用、文言句式在書上作上記號;每人發張白紙把全文翻譯一遍。

          二、課文導入

          同學們,我們在初中階段(九年級下冊語文書第五單元)曾學過《莊子》中的兩則故事,大家還記得是哪篇嗎?

          明確:《惠子相梁》和《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這兩篇文章用機敏、幽默、詼諧的語言提到過一種像鳳凰一類的鳥叫鵷鶵,形容它為“夫鵷鶵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食不食,非醴泉不飲”;以及名句:“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莊子的散文——《秋水》,本文是節選其中的第一段(板書題目)。

          三、介紹莊子及其哲學思想

          請同學們翻開《金榜》第148頁,自己閱讀有關莊子的助讀資料。

          教師補充:莊子一生的文學成就匯聚在《莊子》這本書中,春秋戰國時期,學派眾多,百家爭鳴,在諸子散文中,莊子尤其擅長用寓言故事說理,同學們以前有沒有閱讀過莊子的寓言故事?

          舉例:莊子的生活及其貧困,曾住過陋巷,打過草鞋,并向監河侯借糧,楚威王聽說他很有才華,派使臣攜重金欲聘他為相,他卻對使臣說:“千金是很重的財物,卿相是尊貴的地位,你難道沒有看到祭祀用的牛嗎?人們養它幾年,然后給它披上繡花衣服,送進太廟,殺了作祭品。到這時,它即使想做一頭自由自在的'小豬也不行,你快走吧,不要玷污我。”——可見莊子是一位淡泊名利,向往那種不受任何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又例如:莊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去吊唁,看到莊子正伸開雙腿,像簸箕一樣坐著,敲著瓦盆唱歌,莊子認為人的生來死往的變化就如同春夏秋冬一樣周而復始。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秋水》這篇文章,看看莊子是否又在用寓言說理?

          初步明確:莊子說理具有“縱橫捭闔”“汪洋恣肆”的特點。

          四、聽錄音,請學生思考問題:

          ①全文可以分為幾層?

          明確:全文分為兩層。

          第一層從“秋水時至”到“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寫黃河的壯闊和河伯的驕傲自滿。

          第二層從“順流而東行”至“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寫河伯見到大海后自嘆不如。

          ②初步明確全文的主旨:

          明確:本文以河神見海神為喻,說明人的認識是有限的,通過開拓視野加以比較,就能感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的驕傲自滿,就難免會貽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五、引導學生翻譯第一自然段與第二自然段:

          邊翻譯邊歸納文言基礎知識:板書:

          (一)通假字:“涇”同“徑”,直“辯”同“辨”,分辨

          (二)詞類活用:

          (1)秋水時至:時,名詞作狀語,按照時令

          (2)順流而東行:東,名詞作狀語,向東

          (3)東面而視:東,名詞作狀語,朝東

          (4)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美,形容詞作名詞,美好的東西

          (5)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少,形容詞作名詞,小看輕,形容詞作名詞,輕視

          (三)、重點句式:

          (1)聞道百(定語后置)

          (2)以為莫己若(賓語前置)我之謂也(賓語前置)

          (3)且夫我嘗聞少仲尼(固定句式:且夫……,再說)

          (4)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非……則……,如果不……就)

          (5)“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見……于……”(固定句式)見,表被動引出動作發出者

          (四)古今異義:

          古義今義

          東面:臉朝動方位名詞,東邊

          面目:臉色,神情臉的形狀,相貌

          至于:到,達到表示另提一事

          大方:修養很高,明白道理對財物不計較;言談舉止自然

          北海:北方的大海,指東海的北部我國一部分海域

          于是:在這時,這時候連詞,表承接

          六、引導學生分析本文在寫作上的特點:

          明確:本文通過通篇設喻,用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說明哲理。生動形象,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過程中巧妙地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河伯“欣然自喜”與“望洋向若而嘆”的對比。在對比中使情節加以推動,在對比中河伯大徹大悟,有了新的認識。

          七、引導學生結合實際,談談本文哲學啟示。

          明確:

          a、人貴有自知之明

          b、謙受益,滿招損

          c、自大由于無知

          d、知恥近乎勇

          e、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g、有比較才有鑒別

          八、學生朗讀全文,強調要讀出河伯“欣然自喜”的神態,見了北海后感嘆的語氣以及明確了自己見笑于大方之家的語氣。

          (可叫學生分角色朗讀,揣摩人物語氣)

          九、布置課后作業:

          1、完成《金榜》中的習題。

          2、將體會的哲學道理寫到周記中。

          秋水優秀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闡發的人生哲理,力戒驕傲。

          2、學習對比的方法。

          3、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式。

          4、背誦課文。

          教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在小學階段就學過唐朝詩人王之渙的千古絕句《登鸛雀樓》。(老師和學生一起背誦)“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詩的前兩句描繪出一幅壯闊遼遠的山河圖,氣勢宏大,筆意高遠。后兩句則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窮盡目力遙望千里,還須再登上一層高樓。這首詩給我們的.啟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而現實生活也的確如此,人的認識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只會貽笑大方。這個道理,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已有所闡述,下面我們就學習選自《莊子》的《秋水》。(板書課題)

          二、作者介紹:(投影)

          莊子:戰國時期宋國蒙人,大約與孟子同時而稍后,他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思想,為道家學派的重要人物,世稱“老莊”。

          莊子思想比較復雜,基本上屬于主觀唯心主義;主張保身、全生、養親、盡年。

          莊子的思辨的哲學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莊子》,現存33篇。

          《莊子》散文是戰國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寫得汪洋恣肆,不拘繩墨,變化無端,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和濃郁的詩意。

          三、根據課文注釋自讀課文,完成下列問題:(投影)

          1、找出古今異義詞,并解釋。

          2、找出詞性活用詞語,并理解。

          3、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找出文中的成語,并理解。

          5、理解這則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結:(投影)

          (1)古今異義:古今

          至于北海到了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特指黃河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臉臉的形狀,相貌。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深明大義的人,或①不吝嗇

          專通某種學問的人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氣。

          (2)詞性活用:

          秋水時至名詞做狀語,按時。

          順流而東行名詞做狀語,向東。

          東面而視名詞作動詞,面對。

          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意動用法,以……為少,以……為輕。

          (3)特殊句式:

          聞道百定語后置

          以為莫己若賓語前置

          我之謂也賓語前置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

          (4)成語

          望洋興嘆:望洋,抬頭向上看的樣子。本義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見笑大方(貽笑大方):讓內行見笑。

          秋水優秀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與用法。

          2、了解莊周及他的哲學思想,準確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3、通過自讀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學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學重點:

          1、重點理解“涇流、涘、望洋向若、少、輕、殆、大方之家”等詞語。

          2、整理和歸納“焉、于、而”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3、了解“非……則……”和“見……于……”兩種固定句式

          教學難點:

          1、借助語境推斷文言詞語的意義。

          2、理解河伯對海神若的那番感嘆。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唐朝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雀樓》中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說的是想要窮盡目力遙望千里,還需再登上一層高樓。給我們的啟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只會貽笑大方。

          二、介紹莊子:

          1、介紹莊子生平。(借助幻燈片)

          2、《史記》中記載莊子與楚威王使臣的對話(幻燈片),初步把握莊子這一人物形象,初步體會莊子精神。

          三、研習新課;

          1、齊讀課文、正音釋義。

          時:時節、時令灌:注入河:黃河涇:暢通無阻的水流

          涘:水邊水中的小塊陸地

          望洋:仰視而望的樣子少:小看。輕:輕視

          難:難以、窮:盡旋:掉轉殆dài危險

          2、分析課文:

          提問:河伯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確:“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河伯面對黃河的廣闊,覺得天下之美為盡在自己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問:河伯后來為何又望洋而嘆呢?

          明確:河伯“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面對波瀾壯闊,無邊無際的大海,他深深的認識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嘆。

          提問:河伯面對波瀾壯闊的大海是如何自責的?

          明確:河伯先引用俗語“聞到百,以為莫己若”來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的狂妄自大,繼而說自己曾經不相信有“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現在親眼看到大海的無邊無際,才深深意識到自己目光的短淺,接著,發出了慨嘆“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認識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寬廣,那自己的.錯誤認識則永遠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淺陋將長久的被大方之家所恥笑。

          3、給課文劃分層次:

          明確:兩層:一寫黃河的壯闊和河伯的驕傲自滿。二寫河伯看到大海之后自嘆不如。

          用對比的方法寫河伯認識的前后變化。(借助幻燈片)

          4、讓學生找出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成語。

          明確:(借助幻燈片)

          古今異義:至于、河、面目、大方。

          詞類活用:時、東、面、少、輕。

          特殊句式:聞道百、以為莫己若、我之謂也、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成語:望洋興嘆、見笑大方。

          5、幻燈片展示:“焉、于、而”三個虛詞的用法。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語氣助詞,放在句中表停頓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疑問代詞當作“怎么、哪里”講

          焉今吾子又死焉兼詞,當作“于此”講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語氣助詞

          空囊橐,徐徐焉實狼其中語氣助詞用作形容詞詞尾

          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介詞當作“在”講

          于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介詞引出行為的對象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介詞表比較

          吾常見笑于大方之家介詞表被動

          東面而視,不見水端連詞用在中心語與修飾語之間

          而性貪而狠連詞表并列關系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連詞表轉折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代詞用“而”當作“你”講

          6、本文的寫作特色:

          這篇文章用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說明哲理,通篇都是設喻。在寫河神認識的前后變化時,用了對比的手法,如寫黃河與北海的壯闊,前者是“百川灌河”,“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后者是“難窮”,“不見水端”。寫河伯的認識,先前是“欣然自喜”,后來是“望洋向若而嘆”。

          秋水優秀教案 篇5

          一目標

          1、理解課文闡發的人生哲理,力戒驕傲

          2、學習對比的方法。

          3、解重點詞語和句式。

          4、背誦全文。

          這篇課文篇幅短小,文字淺顯,學生在課上自讀、研討,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疑難處,教師適當講解、點撥。課文語脈清晰,層次清楚,前后形成鮮明對比,利于背誦。教學中可充分利用課文內容和結構的特點,指點背誦的方法。

          5、指導學生理解、積累和正確使用成語“望洋興嘆”“貽笑大方”。

          二、教學時數

          1課時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學生齊讀。正音。

          2、學生簡述課文內容,其他同學補充糾正。教師將暴露出來的問題寫在黑板上。

          三、理解疑難詞句,學生質疑,課堂討論,教師講解。

          1、古今異義

          至于:古義,到了。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面目:古義,臉。今義,臉的形狀,相貌。

          大方:古義,深明大道的`人,或轉通某種學問的人。今義:①不吝嗇;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氣。

          河:古義,特指黃河。今義,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2、詞性活用

          秋水時至(名詞做狀語,按時。)

          順流而東行(名詞做狀語,向東。)

          東面而視(名詞用為動詞,面對。)

          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形容詞為動詞,小看;輕視。)

          3、特殊句式

          聞道百(定語后置)

          以為莫己若(賓語前置)

          我之謂也(賓語前置)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

          4、成語

          望洋興嘆(望洋,仰視貌。“望球興嘆”“望水興嘆”屬生造。)

          見笑大方(貽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四、理解思想內容

          課堂討論:這則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啟發學生敞開思路,大膽發表看法。下述觀點都符合文意:

          a、人貴自知之明;

          b、謙受益,滿招損;

          c、自大由于無知;

          d、知恥近手勇;

          e、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f、有比較才能有鑒別。

          五、指導背誦

          這篇課文結構簡單,層次清楚,可采用關系法背誦。先劃分層次,概括層意。第一層上有兩句,第一句寫黃河的壯闊,第二句寫河伯驕傲自滿。兩句之間的連接語是“于焉”。

          秋水優秀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莊子其人與思想的基本點;

          2、掌握文言詞語和句子;

          3、領會《秋水》的思想內容;

          4、背誦節選部分。

          二、重點與難點:

          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子、《秋水》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

          難點:河伯感嘆的幾句話的翻譯

          三、教學方法:

          自學法

          討論法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這節課學習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莊子的一篇文章《秋水》的節選部分。道家的創始人物是老子,即李耳。老子河莊子并稱“老莊”。

          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與孟子大體同時代而稍后。在認識論上,莊子主張相對主義,具有樸素的辨證法色彩;在政治上,莊子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摒棄一切文化知識。

          學習這篇文章,也有三個目標:掌握字詞、領會思想、背誦全文。

          2、朗讀課文,解決文字障礙:

          1)教師朗誦,正音:涇-徑、殆、長

          2)教師講解以下詞句:

          涇、渚、東面而視、旋、望洋、若(海神)、若(比得上)、少仲尼之聞(小看仲尼的學識。少,以……為少,意動用法。聞、見聞,學識。)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

          3)集體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3、內容、思想、藝術手法。

          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以下本文的內容和思想意義。并簡要分析本文的藝術手法。

          學生筆頭概括,教師宣讀幾個好的,并加以重申。

          文章寫秋水來臨的時候,學多小河里的水都流向了黃河,兩岸之間,分辨不清是牛是馬,于是,黃河之神河伯就以為天下壯闊的美景都在自己這里了。但等他順流而下來到北海的時候,才發現這里的水面更為開闊,根本看不見盡頭。所以,河伯對海神若嘆息說:古人所謂的“聽的道理多了,就以為沒有人比得上自己”,這實在是說我啊。況且我曾今聽說有人小看仲尼的學識、輕視伯夷的道義,開始我還不相信;現在親眼看到您的廣闊無邊,(我才發現自己錯了,也才相信確實會有人會狂妄到小看仲尼的學識、輕視伯夷的道義的程度),我要不是到您這里來一下,哪就危險了啊。(那時)我將長久的被大方之家所恥笑啊。

          通過這個語言故事,形象而生動的說明了個人的見識有限,經過比較,就會顯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

          本文最突出的藝術手法是用寓言故事說明道理。寫寓言故事,河伯的形象生動鮮明,通過對河伯的.心里描寫、神態描寫和語言描寫,生動的表現了河伯從沾沾自喜到恍然大悟的心理過程,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文章還很注意對比手法的應用。秋水來臨是黃河美景和大海美景的對比,河伯欣然自喜和望洋而嘆的神態的對比。對比之中表現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樸素哲理。

          4、引導學生背誦全文。

          線索——分解任務——組合

          5、課堂練習。

          六、教學反思:

          秋水優秀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掌握和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有系統地整理各類文言現象;

          2、梳通文字,探討寓意;

          3、了解莊子及其哲學思想。

          教學重點:

          1、解決學生在自學過程中碰到的語言障礙;

          2、幫助學生深層次地理解寓意;

          3、初步了解莊子生平及其哲學思想。

          教學過程:

          課前:

          1、發放《莊子秋水》中的幾則故事及莊子介紹,讓學生初步接觸和了解莊子。

          2、發放預習作業,包括三部分,第一是要求學生完成給文章加注釋的任務,第二是讓學生從語言、內容、表現手法等方面提出問題,第三是調查學生對莊子了解的程度。

          一、了解莊子

          投影:

          “他永遠有著我們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復,柳暗花明;永遠有著我們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彌高,鉆之彌堅。‘造化鐘神秀’,造化把何等樣的神秀聚焦在這個‘槁項黃蜮’的哲人身上啊!”(鮑鵬山《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

          “他是個特立獨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師,是故事大王,是心理醫生,是窮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隱士,是藐視權貴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憫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絕的辯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園詩人,是經常援引神話的無神論者,是喜歡異想天開的理想主義者,是濮水邊的漁翁,是田間的歌者。然而,這一切仍然不足以概括他。”(李懷寧《忙里偷閑讀莊子》)

          (學生齊讀后)問1:這兩段話中的他是誰?那么莊子到底是何許人也?哪位同學能給大家介紹一下你所了解的莊子?

          (可以結合課前發放的故事,引導學生從《濮水之釣》中讀出莊子的追求自由、回歸自然,從《鼓盆而歌》中讀出莊子的安時而處順,從《濠梁之辯》中讀出莊子的物我合一。)

          問2: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莊子從來不一本正經地和人講大道理,他通過什么方式讓大家領悟他的思想?(寫故事,把自己的思想寄托在一個個形象生動的故事里,這就是寓言的寫法。有同學問《秋水》是不是寓言,它就是寓言啊。莊子故事里的主角常是花鳥蟲魚,這正體現了莊子的大智慧,他能從一草一木中得到啟示,能以慈悲的情懷去關照一花一葉。)

          師:今天就讓我們通過《秋水》篇的開頭一段文字,和莊子來個“零距離”接觸。

          二、誦讀體會

          1、個別誦讀,糾正字音

          2、教師范讀

          3、集體誦讀

          三、解決字詞

          問題1:“于是焉”中的“焉”是什么用法?

          師提示:這個詞在這里沒什么意思,就是語氣詞,相當于“于是乎”

          問題2:“莫已若”參考書上翻譯成“莫若已”,是為什么?“我之謂也”是什么句式?

          師提示:這是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句,以前咱們學過這種句型嗎?舉個例子:

          “我之謂也”怎么翻譯?“說的就是我”,也就是“謂我也”,這是什么句式,是賓語前置,以“之”作提賓標志。

          問題3:“野語有之曰”中的“有之”如何翻譯?

          師提示:“之”在這里作代詞,代后面的俗語,可以理解為“這樣的說法”。

          問題4:“北海”怎么解釋?

          師提示:就可以理解為“北方的大海”,聯系上下文,應該指黃河東端北面的大海,有些同學考證說是不是北冰洋,或者說是不是東海,我覺得不必這樣去做地理上的考證了。這不會防礙我們理解文章的。

          問題5:大方是什么意思?

          師提示:在現代漢語里大方有兩個主要意思:一是指對于財物不計較,不吝嗇;一是指專家學者;內行人。咱們根據上下語境來選擇一下,該是哪一種?

          問題6:“伯夷之義”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師提供資料:伯夷,商朝末年諸侯孤竹君的長子。他認為武王伐紂是不義的,商朝滅亡后,以不食周粟表明自己的義,餓死在首陽山上。所以古人稱他為義士。

          四、文本研習

          問1:這篇文章出現了哪兩個人物?誰來說說故事的主要內容?

          板書:河伯北海

          喜

          嘆

          問2:河伯看到什么景象后“欣然自喜”?用原文句子回答

          板書:百川灌河不辯牛馬

          問3:不辯牛馬說明黃河的什么特點?(板書:雄壯開闊)

          問4:如果在這段描寫中,去掉“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那么表達效果有什么不一樣?看到自己雄壯開闊,有欣喜的感覺是正常的,但是加上“自喜”并且還認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這里,這樣就難免顯得?(參考:妄自尊大、夜郎自大、洋洋自得、躊躇滿志等)

          問5:見到大海后,河伯為什么要望洋興嘆呢?從原文找出答案。

          板書: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問6:不見水端說明大海的什么特點?(浩淼無邊)

          當河伯懷著洋洋得意的心情順流而東行,來到北海,觸目所及的是無邊無際的茫茫海水,這種浩淼無邊的氣象和自己的“不辯牛馬”有天壤之別,河伯百感交集,發出了深沉的感嘆,但在他感嘆之前,先有一個動作“旋其面目”,問7:怎么理解這個詞?這里表現出河伯什么樣的心態?(順帶解釋“望洋興嘆”這個成語)

          (參考:對“旋其面目”的解釋歷來有爭議,傳統的解釋是“旋”,“掉轉”的意思,“面目”,是“臉”的意思,整個詞是“轉過頭”的意思。還有一種現在很流行的解釋,認為“旋其面目”是“改變神色”的意思,把“旋”理解為“改變”,把“面目”理解為“臉色,神色”。你同意哪一種說法?)一喜一嘆,河伯的心理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這一“嘆”,顯示了河伯認識到自己很渺小之后的反躬自省精神。(板書:個人渺小,天地無窮)

          但是面對浩淼無邊的大海,河伯僅僅感到自己很可笑嗎?他有沒有得到更深刻的啟發呢?請同學集體把河伯感嘆的話讀一遍,然后將這段話口頭翻譯給同桌聽,注意思考,這段話內部有什么問題。

          咱們班的陳婧憶同學(3班)在課前提出了一個很有水平的問題,我們一起來思考一下。

          幻燈投影:“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與“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兩句之間有什么聯系。看到大海的廣闊無邊與先前不相信有輕視孔子和伯夷的人有什么關系?”

          分解難點1:思考河伯對“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到底是什么態度?開始是“弗信”,那么看到北海之后呢,應該是信了,那么他“信”的又是什么呢?

          (預想1:學生有兩種理解,一種認為河伯是崇拜孔子和伯夷的,認為他們是天下最有學問和最有仁義的人,認為小看他們的人是狂妄自大的,世上不可能有這樣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后來看到大海后,想想先前自己也曾自滿自足,不正和那些小看孔子和伯夷的人一樣嗎?所以相信世上的確有這樣輕狂的人,自己就是其中之一;另一種一開始河伯不相信有小看孔子和伯夷的人,對這種人持否定態度,因為他認為孔子和伯夷就是天下最有學問和最有義的人,但是后來他看到了大海,明白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所以明白孔子和伯夷都不是天下之最,所以相信有小看他們的人存在,并且對他們持肯定態度。)

          (預想2:有可能學生只能得出前一種理解,而得不出后一種理解。師可以先出示“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與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問:根據這段話,再反觀前一個問題,你還有什么理解?然后歸納得出:

          理解一:今我睹子之難窮也,(終于相信了天下的確是有這樣輕狂的人存在,而我就是這種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啊!)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

          理解二:今我睹子之難窮也,(終于相信了,仲尼之見聞,伯夷之仁義的確不是天下之最,我不該盲目崇拜他們啊!)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

          師發表看法:《秋水》的主體是河伯和海神的七次對話,課文不過是開頭的一小段,下面還有很長的'對話。河伯對事物的認識是隨著談話逐漸深入的,我在下文海神的回答中發現了一句話:“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與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意思是伯夷辭讓君位以成就好名聲,孔子大談天下事以顯示自己學識淵博,他們的自滿,不就好像你剛才在秋水面前洋洋自得的樣子嗎?在海神眼里,孔子、伯夷這兩個天下之最是不存在的,這里體現出海神的無限相對思想,這是一種大智慧。但我想在一開始河伯決認識不到這一層,所以還是取第一種理解較符合邏輯,但能領悟出第二種意思的讀者卻是和海神一樣有著大智慧的。應該贊揚。但是不管是那一種心理活動,他們最后得出的認識卻是一致的,那就是人的認識是有限的,而天地是無限的,在這里河伯由慨嘆天地無窮又進一步想到了學海的無涯,正如莊子所謂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啊。(板書:生也有涯,知也無涯)

          有同學課前提問,說這里的“河伯”是不是儒家門徒的化身,莊子是不是借“海若”給儒家門徒上課。還有同學說,莊子寫這篇寓言是不是為貶低孔子啊?這種理解是有一定的道理,在儒家門徒看來,孔子是天下第一博學之人,而伯夷是天下第一大義之人。但在莊子看來,這兩個“最”是不存在的,是站不住腳的。在《秋水》中的孔子是被奚落的形象。但是,莊子寫《秋水》可不是專門來貶低孔子的,只是讓儒家門徒領悟他的思想。在其他篇目中,莊子也常常借孔子之口宣傳道家的思想,這時孔子的形象就是光彩照人的。

          分解難點2:“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殆是危險的意思,大家想想看,河伯如果沒有看到大海,他會怎么樣?有什么樣的危險性存在?

          小有成績輒沾沾自喜,妄自尊大,這是人性之大弱點之一。生活中,像河伯這樣的人在生活中何其多,河伯先前的沾沾自喜又是多么普遍的人類心理。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有“井底之蛙”“夜郎自大”這些成語。但是河伯這只井底之蛙,跳出了井臺,看到了天地之大,能勇于自省,自我剖析,沒讓自己陷入危險的境地,這是很可貴的精神。看來,莊子的智慧之水,不僅洗清了河伯的雙眼,更蕩滌了他心靈中的塵埃,讓他成了一個明智的人。

          河伯先前的自滿是因為他只看到過黃河,“一葉障目,不見森林”,后來看到了大海,有了比較,才明白自己的淺陋的,從中,我們是不是可以想到一點:人與人是相互聯系的,一個人要發現和認識自己,往往是建立在他人的基礎之上的。(板書:有比較才有鑒別)

          六、探討寓意

          1、讀了《秋水》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能用一句話概括一下嗎?

          (參考:滿招損,謙受益;驕傲讓人固步自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2、有好幾位對莊子有些研究的同學說,莊子認為世間一切事物并無本質區別,均可相互轉化的,但這似乎與本文的寓意不一致。這是為什么呢?

          我們讀的是《秋水》的開頭一節,采用的是斷章取義的讀法,雖然這也不失為一種閱讀方法。但是畢竟和莊子的哲學思想有很大的一段距離。我真要表揚這幾位提出異議的同學,我不知道他們有沒有讀過完整的《秋水》,但是他們的確說出了莊子在《秋水》里要表達的思想:世間一切事物并無本質區別,無論大小、貴賤、壽夭、生死、善惡、得失、榮辱都是相對的。河伯認為大海是大的,而自己是小的,所以有慚愧心理,但在大海看來,卻并不是這么回事。請大家根據莊子的無限相對思想,想像一下海神若會怎么回答河伯呢?

          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

          (翻譯)我從來沒有以此自夸,我自以為形體同于天地,氣魄受于陰陽,我在天地之間,好像大山上的一塊小石,一株小樹,正自感到渺小,又怎么會因此自大呢。請你想想四海在天地之內,不就像一小塊石頭浸在大湖里嗎?

          五、總結

          讀了海神若的回答,我們更領略了莊子的大智慧。南懷謹曾做過這樣的比喻:“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飯吃,儒家思想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本。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多少年來,道家的無為思想,構筑起中國知識分子的文化后院,多少不得意的文人,在這個后院里,被老莊的瀟灑無為,溫情的安撫過。對今天的我們來說,老莊的生活哲學仍可以做為我們精神疾病的良藥,但是任何藥都是有副作用的,需要我們把握好其中的分寸。

          六、拓展閱讀

          1、《莊子秋水》全文

          2、鯤鵬山《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

          3、蔡志忠漫畫系列《莊子說——自然的簫聲》

          4、于丹《〈莊子〉心得》

          附:板書設計

          河伯海神

          喜百川灌河不辯牛馬(雄壯開闊)

          妄自尊大

          嘆自愧不如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浩淼無邊)

          悟:個小渺小,無地無窮

          生也有涯,知也無涯

          有比較才有鑒別

          作業設計:知識歸類

          分組歸納幾類文言現象: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特殊句式

          5、一詞多義

          之

          ①涇流之大取消句子獨立性

          ②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結構助詞的

          ③野語有之曰代詞,一種說法

          ④我之謂也提賓標志

          若

          ①望洋向若海神名

          ②以為莫已若者比得上

          聞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聽說;見聞,學識

          而

          ①順流而東行表修飾

          ②東面而視表修飾

          ③望洋向若而嘆曰表承接關系

          ④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表并列關系

          6、詞類活用

          秋天時至時,按時令名詞作狀語

          順流而東行東,向東,名詞作狀語

          東面而視有多種理解:一說東是名詞作動詞,向著東方;一說東是名詞作狀語,朝東,向東

          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美,形容詞作名詞,美景

          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少,輕,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小看,輕視。

          7、古今異義

          于是古:于,在;是,這個時候。今:表示后一事緊接著前一事。

          至于古:到達;今,表示另提一事的連詞

          東面古:面朝東;今:東邊

          8、通假字

          涇流之大涇,通“徑”,直往

          不辯牛馬辯,通“辨”

          9、特殊句式

          聞道百定語后置

          以為莫已若賓語前置

          我之謂也賓語前置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

          非……則……不是……就……

          秋水優秀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

          2.了解莊周及他的哲學思想,準確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教學重點、難點:

          一、導語設計:

          今天我們來學習莊子的《秋水》。先來看幾幅對聯:

          架上南華秋水篇,屏間北苑春山畫。

          人在南華秋水,家居北苑春山。

          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

          《莊子》又名《南華經》,此處“南華秋水”即指《莊子》中的《秋水》篇。明清時期的張岱、宋時的李塗更是直抒胸臆,來表達對莊子《秋水》篇的仰慕和嘆佩:

          南華秋水意,千古有人欽。

          ——明清·張岱

          不讀莊子秋水篇,見識終不宏闊。

          ——宋·李塗

          從以上可以看出莊子的《秋水》篇對文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人生觀、價值觀等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秋水》到底有多大的魅力使這些文人紛紛為之傾倒呢?也許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能從中懂得一二。

          二、簡介作者:

          戰國時哲學家,散文家,宋國蒙人。他繼承并發揚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老莊。

          莊子認為世間一切事物并無本質區別,無論大小、貴賤、壽夭、生死、善惡、得失、榮辱都是相對的。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

          譯文:天下沒有什么比秋毫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最小;世上沒有什么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長壽,而傳說中年壽最長的彭祖卻是短命的。

          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

          譯文:死生都一樣,可與不可無差別。

          之所以著重介紹莊子的相對主義哲學思想,是因為“相對主義”貫穿于我們即將學習的《秋水》中。

          三、朗讀課文并正音(略)

          四、研習課文:

          1.河伯的心理前后有何變化?找出關鍵句。

          明確:欣然自喜——望洋向若而嘆

          ①河伯因何而“喜”?(請一生朗讀相關內容,師點評指導)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時:名詞—狀語,按時令;

          川:河流;

          河:河伯,黃河之神;

          涇流:直流的水波;

          辯:通“辨”,分辨,辨別

          ②河伯因何而“嘆”?

          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2.河伯面對海神若,又發出了怎樣的感嘆呢?(請一生朗讀,師點評指導)

          ①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聞道百:定語后置,“聞百道”;

          莫己若:賓語前置,“莫若己”;

          我之謂也:賓語前置,“謂我也”;

          此句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的狂妄自大。

          ②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

          且夫:句首助詞,表更進一步議論;可譯為:“而且”、“況且”、“再說”;

          少:輕視,看不起;

          聞:見識,見聞;

          此句批評自己見識的狹隘。

          這句話經常有人做出相反的闡釋,現特補充本科《秋水》(節選)剩余部分中海神若的話,以便于大家理解:

          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

          譯文:伯夷辭讓它(指天下)而博取名聲,孔丘談論它而顯示淵博,這大概就是他們的驕傲與自滿,不就像你先前的洋洋自得嗎?

          ③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也矣。吾嘗見笑于大方之家。

          非……則:表假設,不……就……;

          殆:危險;

          見……于:表被動;

          大方之家:見識廣博、修養極高的人

          此句“殆”字闡明驕傲自滿的危害性。

          3.本文對我們有何啟示?

          (1)不要拘泥于一己之見而固步自封;

          (2)謙受益,滿招損;

          (3)知恥而近乎勇;

          (4)承認自己渺小是超越局限,走向偉大的開始;

          五、探討:《秋水》的哲學思想。

          在這節課的開始,我們說過,莊子的《秋水》篇讓無數人為之傾倒,根據我們剛才所學,似乎并未見出其特別奇異之處。其實“人不能驕傲自滿”并非莊子本文所要表達的.人生態度;要想真正明白莊子的表達意圖,得聯系《秋水》全文。為此,給大家補充了相關內容。

          以道觀之,何貴何賤,是謂反衍……何少何多,是謂謝施。

          譯文:用道的觀點來看,無所謂貴賤,貴賤是相互轉化的……無所謂多少,多少是相互轉換的。

          萬物一齊,孰短孰長?

          譯文:萬物原本是齊一的,誰為短誰為長呢?

          教師總結:從海神的話中我們可以明白,《秋水》全文所宣揚的還是莊子一貫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壽夭、禍福、窮通、貴賤、得失、成敗等等都是完全相對的東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應一切任其自然。

          莊子的思想雖有消極、虛無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標卻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達到一種不為外物所束縛、所統治的絕對自由獨立的境界。多少年來,莊子思想對飽經創傷的心靈給予了莫大的慰藉,即使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也有它獨特的作用。

          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否則,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有飯吃--……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

          語言特點:

          《莊子》以豐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構成了瑰瑋奇詭的藝術境界,具有散文詩般的藝術效果。《莊子》的語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躍,節奏鮮明,音調和諧,具有詩歌語言的特點。

          再次齊讀課文。

          秋水優秀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莊子及《莊子》一書。

          2、積累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和句式。

          3、對比手法的運用。

          4、領會主旨,明確寓意。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初步了解莊子及《莊子》;積累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和句式;疏通文意。

          第二課時:深入文本,明確手法;領會主旨,明確寓意。

          第二課時(執教展示)

          一、導入新課:

          昨天我們開始了一篇新的文言文的學習,課題是---《秋水》。上一節課我們的主要任務是疏通文意,老師先看看大家學習和復習的效果。

          1、秋水時至:

          2、百川灌河:

          3、不辯牛馬:

          4、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5、東面而視:

          6、不見水端:

          7、始旋其面目:

          8、始旋其面目:

          9、望洋:

          10、以為莫己若:

          11、少仲尼之聞:

          12、輕伯夷之義:

          13、則殆矣:

          14、大方之家:

          對于文言詞語的積累是學習文言文的基礎,希望大家多加留意。

          二、今天我們進行更深入地學習。先將課文齊讀一次。

          三、概括內容:

          剛才大家朗讀的這段文字是《莊子》中《秋水》原文節選部分,但仍有相對完整的故事情節,用自己的話請用自己的話概括這則寓言故事的主要內容。

          你認為概括內容,應該抓住哪些要素呢?(誰干什么,什么東西怎么樣)

          四、理清思路:

          對于一篇要熟讀成誦的文言文而言,理清寫作思路,尤其重要。如果讓你給短文分層,明確文章的寫作思路,你會怎樣劃分?

          第一層:河伯見黃河

          (“秋水時至”---“為盡在己”)

          第二層:河伯見北海

          (“順流而東行”---“大方之家”)

          五、深入文本:

          河伯從見黃河到見到北海,處處都在發生變化。文章寫了哪些“變”?你是怎樣理解這些變化的?

          1、“水”在變:黃河寬闊,“不辯牛馬”;北海壯闊,“不見水端”。

          2、河伯的認識在變:河伯見黃河,“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他躊躇滿志,驕傲自滿;河伯見北海,“望洋向若而嘆曰”,虛心認錯,甘拜下風。

          3、河伯的神態在變:河伯見黃河,“欣然自喜”一“喜”寫出了河伯得意洋洋的神態;“向若而嘆”一“嘆”寫出了河伯羞愧佩服的神態。

          點明:對比手法的運用

          六、明確寓意:

          這篇文章是《莊子》這部集子中非常重要的一篇。這是一篇寓言。寓言的特點是---篇幅短小,寄寓道理。你是怎樣理解這篇寓言的?說說你從中受到的啟發。

          1、這是一篇

          2、這篇文章好在

          3、我從這篇文章中明白了

          教師示范:這是一篇寫河神與海神對話的寓言。

          這篇文章好在通篇比喻,將深奧的哲理寄托在簡單生動的故事中。

          我從這篇文章中明白了個人的知識有限,知識的大小是相對的。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

          執教《秋水》(第二課時)課后反思

          《秋水》是語文版九年級上冊文言文單元著重學習的課文。它選自《莊子》。莊子及其后學者所著《莊子》一書,是道家的經典之一。其中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秋水》篇(課文僅選了《秋水》篇的開篇部分)就能體現這一特點。

          《秋水》一文的學習,我一共安排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的內容是初步了解莊子及《莊子》;積累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和句式;疏通文意。第二課時的主要內容是深入文本,明確手法;領會主旨,明確寓意。

          本課的設計我主要采用的是余映潮老師的“板塊式推進教學模式”,主要是從課堂教學結構的角度來進行的。這樣的教學以“板塊”來整合學習內容,來形成教學流程,來結構課堂教學。簡單得理解,就是在一節課或一篇課文的教學中,從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呈“塊狀”分布的教學內容或教學活動。下面我就結合《秋水》的教學設計來說說這種教學思路的特點,以及運用到《秋水》課堂中的一點感受:

          一、就教學的有序性而言,課堂教學比較理性地向前推進,課堂教學的具體內容形成完整的教學板塊。《秋水》的教學構想是:疏通文意---概括內容---理清思路---深入文本---明確寓意。

          二、由于教學中的每一個板塊都著眼于解決教學內容的某一角度、某一側面的問題,由于每個板塊都是一個半獨立的“微型課”,它要求教師精心研讀教材,優化整合課文內容,提煉出可供進行教學的內容板塊。文言文的學習自然要疏通文意,方法可以有先疏通后分析,也可以邊分析邊疏通,我執教《秋水》的設計是第一課時疏通文意,第二課時深入學習,先疏通后分析;概括內容是針對情節性很強的文章而言的;理清思路環節是為深入學習打下基礎,也為熟讀成誦打下基礎,明確先寫什么,后寫什么,提煉出“見河---見海”;深入文本環節是更深入更進一步更細致地學習,引出對比的手法;明確寓意是學習寓言的必須環節,也是這篇寓言的主旨所在。

          三、由于“板塊”二字的'出現,教師就要考慮板塊的切分與連綴,考慮板塊的過渡與照應,考慮板塊組合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如《秋水》中,我在明確寓意之前讓學生深入文本品詞讀句,也是想讓明確寓意的環節能夠水到渠成。

          四、板塊的有機劃分,其中有些板塊是明確歸屬于學生的活動的,這就為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的方面做好了準備。如《秋水》中深入文本和明確寓意的環節。我在備課時思考,應該怎樣將“明確寓意”這一個環節做好,于是設計為“三句話閱讀法”,通過前兩句話達到對前面學習的小結,后一句話引出寓意,三句話達到總結全文的目的,而且學生構思的角度很多,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五、“板塊”的存在容易協調教學節奏,體現教與學,快與慢,輕與重的展現。如《秋水》中,概括內容環節中,“應該抓哪些要素進行”,屬于方法指導,即“教”,引出學生的學,概括內容、理清思路等環節進行較快,深入文本、明確寓意較慢也較重。

          執教完《秋水》(第二課時)后,我發現,如果時間充裕的話,在學生深入文本,學生立足原文回答問題時,當學生把一些重要的句子拎出來之后,可以讓學生說說這些句子的意思,學生在不斷地讀和不斷地譯中,加深對句子的印象,對于對文言文的學習和背誦都大有好處。對于河伯對海神若的對話還可以讓學生品味更深入細致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