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遷移》教案
《中國人口遷移》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歷史上、建國后、改革開放以來不同時期人口遷移特點及其原因,并預測其發展趨勢。
2.學會因時因地比較不同時期人口遷移的特征,并科學地預測。
【教學重點】
中國人口遷移的現狀和原因。
【教學過程】
本節主要討論我國的人口遷移的一些基本情況,是在上一節的基礎上展開的。
一、歷史上我國的人口遷移
黃河中下游平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從秦漢時期開始,我國人口就由黃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擴散,重點是向南方的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擴散。由“安史之亂”而引發的人口大遷移,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了北方人口,中國人口地區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黃河流域移到了長江流域。
引起我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邊、戰爭和自然災害。如我國歷史上,每發生一場戰亂或者災荒,就會引起一次較大規模的人口遷移。
二、新中國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遷移
這一時期,由于實行計劃經濟和嚴格的戶籍管理,表現為:規模小,頻率低,受國家政策影響。
從遷移方向上看:我國人口凈遷出地區有:遼寧、山東、上海、四川;遷入與遷出持平的地區是西藏;其余地區為人口凈遷入地區。
這一時期的人口遷移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安置失業人員和閑散勞動力的人口遷移;
(2)支援新開發工業基地建設的人口遷移;
(3)移民墾荒支援邊疆建設農林牧業新基地的人口遷移;
(4)高等學校搬遷、招生和分配的人口遷移;
(5)新修水利和水庫庫區移民而引起的人口遷移;
(6)壓縮城市人口規模而引起的人口遷移;
(7)少量的自發遷移。
三、80年代中期以來的人口遷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口遷移日趨活躍,其特點主要表現為:流動人口大量增加,屬自發流動。
從流動方向上看:一是從農村到城市;二是從內地省、自治區到沿海城市和工礦地區。
這一時期的人口流動主要是自發性的,其目的主要是務工和經商。同時,因學習、培訓和分配工作的遷移人數也逐步增多。在這一時期變化較大的還有一點:原先有些人口遷移的凈遷出地區,開始變為凈遷入地區,如上海市。
【課堂小結】
要求學生對我國的人口遷移情況有所了解,了解其主要特點及原因。
【板書設計】:
第六節 中國人口遷移
一、歷史上我國的人口遷移
遷移方向:由北向南。
遷移原因:移民支邊、戰爭和自然災害。
二、新中國成立后的人口遷移
特點:規模小,頻率低。
三、80年代中期以來的人口遷移
特點:流動人口增加。
方向:農村→城市,內地→沿海。
目的:務工、經商、學習、培訓。
【《中國人口遷移》教案】相關文章:
《中國的牛》教案(精選10篇)11-14
聰明的中國人大班教案m03-20
關于中國夢的總結03-20
中國自慰報告范文02-16
關于中國夢的教學反思02-26
中國平安保險實習報告01-16
中國平安保險實習報告01-16
中國平安保險實習報告01-16
中國平安保險實習報告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