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數學課的教學反思
對于數學課的教學反思
用乘法口訣求商教學反思
1、根據低年級的學生的年齡特點:好奇心強,老師在學習新課前先進行開火車的口算練習,再通過創設學生喜歡的情境(如果我們想布置一下班級用什么布置呢?)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熱情,激起學習的欲望,將學生自然的引入了新課的學習,精品教學反思。
2、問題來源于學生,變接受式學習為自主探索式學習。在教學中,陳老師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充分利用主題圖,引導學生先整體地按一定順序觀察整幅圖,說說圖中小朋友們在干什么,讓學生將自己置身于畫面中,通過學生對主題圖的觀察發現,找出圖中的三個有效信息并提出數學問題。因為學生已有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陳老師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形成7-8的乘法口訣求商的基本思路,形成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本技能。通過解決具體問題,使學生體會求商的計算是解決問題的需要,用乘法口訣求商是幫助人們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因此必須學好這部分知識,同時也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最后放手讓學生根據主題圖另外2組信息,自由提出問題并解決,從而引出除數是7、8的除法,留出空白讓學生獨立計算“49÷7”、并點名說出求商時所用的口訣。引導學生歸納小結求商的方法:想乘法口訣,口訣缺幾商是幾。
這樣的設計讓學生自主提煉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經歷了運用乘法口訣求商的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培養了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通過討論交流,引導學生概括計算方法,不但有利于學生將新知同化到原有的知識結構之中,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歸納概括的能力對于書上提出的三個除法問題,這節課不是由教師直接提出、羅列出來,而是由學生自己根據故事情境的信息提出來的,問題來自于學生,這樣就變接受式學習為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自主探究式學習。
聽完課后,我也感到有一些不足:對于為什么能用乘法口訣求商突破不夠,感覺上就是讓學生模仿用口訣求商,而未能突出想乘算除,如32÷8應該先想幾乘8等于32,因為四八三十二,所以商是4。具體方法是:先看除數,除數乘幾等于被除數,就想幾的口訣,口訣缺幾商就是幾;在最后練習時過度有些陡,教學反思《精品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十幾減5 4 32》教學反思
上課開始,左麗老師首先復習了有關十幾減9、8、7、的計算,為學習本課新知做好鋪墊。新課時,左老師出示例題:
12-5= 11-4=
12-4= 11-3=
12-3= 11-2=
先讓學生獨立嘗試計算,片刻之后,好幾個同學,都舉起小手匯報說計算完了,左老師適時提出了你是怎樣計算的?同時,同學們都在思考這個問題。匯報時有的同學說用破十法,有的同學是用想加算減。接著左老師鼓勵孩子再想想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一名同學想出了“把5分成3和2,12-2=10,10-3=7”這種方法。另一個班級不僅相出了這種方法,還有“把12分成10和2,2減5減不開,還剩下3個,再用10減3等于7”。雖然這兩種方法不太常用,但是方法的產生是孩子認真思考的表現,值得肯定!左老師將這幾種方法都板書在黑板上,接著讓學生匯報十幾減4、3、2的方法,并且讓其他同學判斷方法是否正確。在判斷的過程中加深了對十幾減5、4、3、2方法的理解和運用。這時有一個同學說他找到了規律,孩子們說出了被減數不變,減數一個比一個小一,老師適時提示,那結果呢?有的同學立馬就發現了規律,左老師表揚了愛這幾個同學特別愛動腦,能夠觀察題目特點,找規律,算答案,這種學習習慣和方法是值得大家學習的,但找規律的時候,一定要認真思考,減法計算與加法計算的變化規律是否會相同呢?我們一起來認真觀察每一組算式的特點為,看看什么沒變,什么變了,怎樣變的?老師總結了規律。
這節課中,我發現的問題是,平時課堂活躍的同學對知識點掌握的更加的牢固,而那些相對“安靜”的孩子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參與的效果不好。這和老師課堂環節設置有些單調有直接關系。
【對于數學課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On the farm》的教學反思02-27
seasons教學反思01-17
《大海》教學反思02-26
新詩教學反思03-19
《母雞》教學及反思02-18
新詩教學反思03-19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03-19
岳飛教學反思03-19
趙州橋教學反思03-19
《格子》的教學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