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實用文檔>八年級物理下冊導學案

      八年級物理下冊導學案

      時間:2025-01-23 10:35:39

      新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導學案(通用10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新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導學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新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導學案(通用10篇)

        八年級物理下冊導學案 1

        學習目標:

        形成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的認識。

        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所產生的效果: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和改變物體的形狀。認識力的三要素。

        學習過程

        一、創設情境比一比:前后位的同學之間進行扳手腕比賽,比一比誰能取得勝利,誰的力大。

        二、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三、展示匯報:

        (一)什么是力

        1. 活動一: 體驗力

        請同學們來互相展示幾個力,并仔細體驗(也可不借助于器材)。看哪一組設計的又多又好,

        2. 我的體驗: 力(force)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思考:力 (填“可以”或“不可以”)離開物體而存在。力產生時兩個物體 (填“一定”或“不一定”)相互接觸。

        (二)、力的三要素

        1、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 ,符號是 。

        2、演示:觀察用力向下壓彈簧和向上拉彈簧有何不同?輕輕拉彈簧與用力拉彈簧有何不同?在門軸處推門和在門把手處推門有何不同?

        總結:力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力的三要素不同會改變力的作用效果。

        (三)、力的作用效果

        1. 活動三:展示力作用的效果

        請把你認為最好的力作用效果的實例展示給大家。試一試,你能行的!并請仿照著填入下面的

        2.__________發生改變。

        加油站 物體由靜到動、由動到靜,以及運動快慢和方向的改變,都叫做____________發生了改變。

        (四)、力的示意圖 畫力的示意圖的要領:確定受力物體、力的作用點和力的方向,從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畫一條線段,在線段的末端畫一個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線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在同一圖中,力越大,線段應越長。還可以在力的示意圖旁邊用數值和單位標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來。

        教師指導學生畫力的示意圖

        (五)、力的作用是怎樣的

        1. 活動二:感受力的作用

        請用手拍桌子,雙手互拍,同伴間推手,再結合身邊的其它器材來感受力的作用是怎樣的?

        2. 我的.感受:甲物體對乙物體施力的同時,______物體對______物體也施了力,這說明:力的作用是 _____的。

        討論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你還知道有哪些地方用到了這一知識嗎?并請試著加以解釋.

        四、拓展提升:

        1.運動員用網球拍擊球時,球和網拍都變了形。這表明兩點:一是力可以使物體發生_____,二是力的作用是______的。此外,網拍擊球的結果,使球的運動方向和速度大小都發生了變化,表明力還可使物體的____發生改變。

        2.一本書放在桌面上,書受到桌面的支持力F,這個力的施力物是__________,受力物是__________;書對桌面也會產生壓力F′,這個力的施力物是__________,受力物是__________。

        3.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這是因為()

        A.一個巴掌的力太小 B.人不會只有一個巴掌

        C.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只有一個物體也可以產生力的作用

        4.請判斷:“只有相互接觸的物體才會發生力的作用”這句話是否正確,并舉例說明。

        5.請大家回憶“神舟七號”升空的情景,試著說出其中所蘊含的力的知識。

        6、畫出一輛馬車收到的力的示意圖。馬車收到一個水平向右的拉力為500N,同時收到一個水平向左的摩擦力大小為500N.

        7、一個物體收到與水平方向成30度角向右上方的拉力,大小為300N。畫出力的示意圖。

        八年級物理下冊導學案 2

        學習目標

        知道彈力是由于物體發生形變而產生的力,彈力產生的條件。

        通過探究物體形變大小與外力的關系,領悟彈簧測力計的原理;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彈簧測力計的結構,能正確使用彈力測力計。通過實驗操作學會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認識生活中的彈簧測力計。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學生比賽:用力拉橡皮筋,將橡皮彈出去。看誰彈得遠。

        二、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三、展示匯報:

        (一)、形變、彈力活動:手壓氣球、手拉橡皮筋、壓縮彈簧

        你的感受 物體的的改變叫形變,它分為塑性形變和彈性形變。物體發生所產

        生的力叫彈力。

        拉長的橡皮筋若撤去外力(手的拉力)會完全恢復原狀,這種形變屬于彈性形變;而泥團捏成泥人后,沒有外力的作用下是不會恢復原狀的(變成),這種形變屬于塑性形變。

        注意:壓力、支持力、拉力實質就是彈力。

        (二)、探究物體形變的大小與外力大小的關系

        1、架高塑料尺,將不同的重物擺放在塑料尺上,觀察塑料尺的彎曲程度;

        2、(1)給彈簧施加不同的拉力,觀察有何不同的現象;

        (2)給彈簧施加不同的壓力,觀察有何不同的現象。

        小結:作用在物體上的外力越大,物體的就越大。

        3、在一段彈簧上分別掛1個、2個、3個鉤碼,用刻度尺分別測量出彈簧的長度和掛鉤碼后彈簧的總長度,注意尋找其中的規律。

        總結:在彈性范圍內,彈簧所受外力越大,形變也越大。(在彈性范圍內,彈簧的伸長跟它所受到的拉力成 。)說明:彈簧測力計就是利用這個原理工作的,可以來測量力的大小。

        測量力的工具是,在實驗室中常用 來測量力的大小。

        (三)、交流、討論如何使用彈簧測力計

        1、觀察彈簧測力計,說出它的主要構件名稱、測量范圍、分度值。

        彈簧測力計主要由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組成。彈簧測力計的刻度盤上表示的最大測量值是 ,分度值是 。

        2、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34、用小紙條拉彈簧測力計,一直到小紙條拉斷為止,注意拉斷瞬間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四、拓展提升: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物體形變能產生力,這個力叫非彈性力 B.分子間的斥力與引力,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屬于彈力

        C.作用在物體上的力越大,物體形變就越小 D.彈簧測力計利用了物體的形變與力的關系

        2.關于彈簧測力計使用的說法正確是()

        A.彈簧測力計根據彈簧受到外力越大,物體形變越大原理制成的B.彈簧測力計一般都有量程,沒有分度值

        C.彈簧測力計使用時一定要豎直放置,不能傾斜

        D.使用彈簧測力計之前,一定要注意觀察標尺的零刻線、分度值和量程

        3.某同學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情況如下,其中錯誤的是( )

        A.使用前應選擇合適的彈簧測力計 B.使用前應先調零

        C.只要力的大小在彈簧測力計的測量范圍,這些彈簧測力計都可以用來測量這個力

        D.使用彈簧測力計時,記錄數據的同時要記錄力的`單位

        4.小華在用彈簧測力計測力的大小時,歸納一些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方法,其中錯誤的是()

        A.所測的力的大小不能超過彈簧測力計的刻度的最大值B.彈簧測力計必須水平放置,進行物體受力的測量

        C.并避免彈簧測力計指針、掛鉤、與外殼摩擦D.使用前,要檢查指針是否在零刻度位置

        5. 小明對彈力的認識有以下幾種觀點,其中正確的是( )

        A.彈力僅僅是形變的物體要恢復原狀時,對跟它接觸的物體力吸引力

        B.在彈性限度以內,彈簧的長度越長,產生的彈力就越大

        C.鍛煉身體用的彈簧拉力器掛滿彈簧后,拉得越長,產生的彈力越小

        D.在運動場上撐桿跳高運動員用的撐桿,利用了撐桿受力時所產生的彈性形變

        6. 使用彈簧測力計時,若指針指在零刻度線的下方就開始測量,則所測得的力的大小將比實際的力( )

        A.相同 B. 偏小 C.偏大 D.無法確定

        7.關于彈簧測力計的使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 彈簧測力計可以測任意大小的力 B.彈簧測力計的刻度不是均勻的

        C.彈簧測力計使用前最好輕輕來回拉動掛鉤幾次 D.彈簧測力計只能在豎直方向上使用

        八年級物理下冊導學案 3

        學習目標:

        知道重力是如何產生的

        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線的應用.

        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質量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在地球上,一切物體失去了支持,都要落向地面(地球)原因是物體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如:河里的水總是從高處流向低處;蘋果落地等。

        二、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三、展示匯報:

        1.重力的產生

        學生閱讀課本,找到重力的概念:叫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體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體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學生分析:重力的施力物是,受力物是 。例如,蘋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蘋果。椰子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椰子。

        2.重力的方向

        思考:如何檢驗一副畫是否掛正,你有哪些方法?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體自由落向地面時的方向,這個方向是豎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 。

        重力的方向可用來檢查房屋的墻壁是否豎直。我們常看到建筑工人用一根重垂線檢查墻壁就是應用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這個道理。測繪人員用的水平儀下懸著重垂線,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來測定儀器是否水平。你有興趣的話,可以采用這類方法檢查家中的電冰箱放置的是否水平。

        二、重力與質量的關系

        (1)學習要求:閱讀教材并實驗探究重力與質量的關系

        總結:從實驗數據可知,物體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 比。

        (2)g的值

        實驗數據中重力和質量的比值大約是10牛/千克。精確的測量結果表明,重力和質量二者的比值是9.8牛/千克,這個值用g表示,g=9.8牛/千克。粗略計算,g可取10牛/千克。

        (3)G = mg

        如果用G表示物體的重力,m表示物體的質量,g表示物體的重力和質量的比值,那么重力和質量的關系可以用公式G=mg表示。使用這個公式時,質量m用千克作單位,重力G用牛頓作單位,g=9.8牛/千克。

        4.重心

        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部份。但是,對于整個物體,重力作用的表現就好象它作用在物體的一個點上,這個點叫做物體的重心。粗細均勻的同材料的棒,它的重心在中點;圓球的重心在球心;正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它的對角線的交點。

        思考題:

        質量均勻的球掛在墻上,如果質量為2千克,用力的圖示畫出它受到的重力

        四、拓展提升:

        1、重為3N的貢柑,從樹上落下的過程中,受到重力的作用. 對于貢柑所受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大于3N,方向豎直向下 B.小于3N,方向豎直向下

        C.等于3N,方向豎直向上 D.等于3N,方向豎直向下

        2、有一蘋果它的重力是2.45N,則它的質量是克.

        3、甲乙兩物體的質量之比是1:3,則它們受到的重力之比為(),若甲物體的物重為196N,則乙物體的質量為( )。

        4、一盒小鐵丸的重量為25N,假如一粒鐵丸的質量是0.025kg,那么一盒小鐵丸有多少粒?(g=10N/kg)

        5、畫出質量為50克的足球在空中飛行時受到的重力。

        八年級物理下冊導學案 4

        學習目標:

        知道力和運動的關系的發展過程.

        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含義.

        知道理想實驗是科學探究的一種重要方法.

        再次運用控制變量法設計實驗的過程.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力可以使運動的物體______,可以使靜止的物體_______,也可以使物體速度的______、_______發生改變.力還可以使物體發生_______.所以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總結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二、創設情景:用力推小車,小車運動遠一段距離停下。這是什么原因?

        三、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四、展示匯報:

        1.閱讀課本,想一想運動的.物體為什么會停下來.通過所學的知識分析出運動的物體停下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閱讀課本,了解一下亞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頓的觀點分別是什么.牛頓第一定律的發展過程: 上述觀點哪一個是正確的,需要通過實驗來證明,課本上的實驗叫“伽利略斜面小車實驗”

        在這個實驗中,再次用到了控制變量法,實驗中讓每次讓小車從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讓小車在進入水平表面時具有相同的速度,這樣才能比較小車在不同表面運動的情況.如下圖所示,是小車從斜面上滑下后,在平面上最終停下的位置。

        _____,速度減小的越______。如果小車不受阻力,小車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理:如果物體不受力,它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實驗證明__________的觀點是正確的后來,_____國物理學家________總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條重要的物理規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就是著名的牛頓第一定律。

        典型例題例.正在路上行駛的汽車,突然受到的所有的力消失,那么它會( )

        A 突然停止B 慢慢停下來 C 做勻速直線運動 D 加速運動

        五、拓展提升

        1.下列關于“牛頓第一定律”的建立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它是通過日常生活推導出來的B 它是通過理論推導出來的

        C 它是通過實驗直接證明的 D 它是以實驗事實為基礎,通過推理而概括出來的

        2.在下圖所示的實驗中,每次必須讓小車從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這是為了使小車在三種平面上開始滑行時有_________,在越光滑的平面上,小車受到的__________越小,它運動的距離越_______,它的速度________

        得越慢,進一步推理可得出這樣得結論:如果物體不受任何外力的作用,物體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水平桌面上鋪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體,讓小車自斜面頂端同一高度、從靜止開始滑下,小車在不C 若平面非常光滑,小車的速度將保持不變,永遠運動下去D 運動物體不受力,將保持勻速直線運動

        4.正在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若所受的各力突然消失,則物體( )

        A 仍做勻速直線運動 B 繼續向前運動,且速度越來越快C 慢慢停下來 D 立即停下來

        八年級物理下冊導學案 5

        整體設計說明

        本課由生活中實例引出功不僅有多少之分,還有快慢之分,再通過前面已有的速度概念,幫助學生遷移建立新的概念——功率。并借助速度知識,遷移得出功率的定義及計算公式。

        教材分析

        這節要通過功、功率的教學,為學生了解“能”做鋪墊,然后通過動能和勢能以及機械能及其轉化的內容,使學生認識力學中的功和能的關系。為后續學習內能以及能量轉化和能量守恒打基礎。課程標準要求知道功率的概念結合實例理解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在實際中的應用。

        教法建議

        本節教材主要介紹了:功率的定義、計算公式、單位及生活的應用。

        教學中首先通過實例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做功不僅有多有少,而且有快有慢,進而引出“功率”這一物理量;接著通過與“速度”這一物理量的定義方法的類比,從而引出功率的物理意義,推導出功率的計算公式;在介紹功率的單位瓦特時,可以簡單介紹瓦特的生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利用汽車爬坡時換檔減速這一現象,推導P=Fv,知道如何利用平均速度計算功率,并能用其解決相關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總結規律的能力。

        學情分析

        學生對功的概念已經建立,能夠判斷力是否對物體做功;并且已經學會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常用方法,知道速度的物理意義、定義及公式。這些都對學生學習功率做了很好的鋪墊,將有利于學生對功率知識的理解。

        學法引導

        不同物體做相同的功,所用的時間往往不同,也就是說,在力對物體做功的實際問題中,不但存在著做功多少的問題,還有做功快慢的區別。物理學中如何來描述做功的快慢呢?引導學生采用類比的方法,用類比描述運動快慢的方式來思考如何描述做功的快慢。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功率的概念和功率 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結合實例理解功率的概念并用P=W/t進行解題。

        (3)正確理解公式P=Fv的意義,并能用其解決相關問題。

        2.過程和方法

        (1)通過觀察和聯系生活實際了解功率的物理意義。

        (2)通過對功率概念的建立,讓學生充分領略比值定義法在物理中的廣泛應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欲,使同學們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重點難點

        重點:

        1.理解功率的概念。

        2.知道功率的種類及其計算

        難點:

        功率的表達式P =F·v的物理意義和運用。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約5分鐘)

        要求:地上一共有6捆完全相同的書,每人搬3捆放到桌面,比一比,看誰更快搬完。

        教師:兩位同學誰做的功多?

        學生1:因為他們搬的書一樣重,而且把書搬到了相同的高度,所以兩人做功一樣多。

        教師:兩位同學誰做功快?

        學生2:完成的功相同,但×××同學花的時間更少,所以他做功更快。

        【設計意圖】

        課始,通過學生活動,引發學生思考:力對物體做功時,不僅有做功多少之分,而且有做功快慢之分。總結出比較做功快慢的方法,引出本課的主題。

        教師:你們是用什么方法比較它們做功快慢的?

        學生3:做功相同,比較做功的時間,時間短的做功快;

        教師:還有其它辦法嗎?

        學生4:時間相同,比較做功的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快。

        說明:對學生提出的各種方案可能有問題或不完整,教師應鼓勵學生在交流中補充完善自己的認識。

        二新課講解

        一功率(約5分鐘)

        教師:做功的多少和做功的時間均不相等時,如何來比較做功的快慢?

        學生討論交流。

        【設計意圖】

        引發學生思考:當做功多少和做功的時間均不相等時,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較做功的快慢,引出比值法。

        教師提示:在前面我們學過:當物體運動路程和時間均不相等時,我們是怎樣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呢?

        學生討論:

        我們引入了速度用以比較單位時間里物體通過的距離。

        而且采用比值法定義速度,其計算公式是:

        教師:為了“表示物體做功的快慢”,我們引入了功率,用符號P表示。

        (板書功率的物理意義)

        教師:請思考:大家能用類比的方法給功率下一個定義嗎?

        學生:定義:物體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

        (板書功率的定義)

        二功率的計算:(約5分鐘)

        教師:大家能類比速度得出功率的計算公式嗎?

        學生:計算公式:

        (板書功率的定義式)

        教師:請一位同學正確地說出定義式中各個字母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其單位。

        學生:W→功→單位:焦耳() t→做功所用時間→單位:秒s)

        P→功率→單位:焦耳/秒(/s)

        教師:焦耳/秒是一個復合單位,為紀念偉大的科學家瓦特。功率的國際單位:瓦特,符號:

        八年級物理下冊導學案 6

        教學目標

        1.知道什么是壓力,會畫壓力示意。

        2.通過探究知道影響壓強大小的因素,并能建立壓強定義公式。

        3.知道國際單位制中壓強的單位(帕)。

        4.經歷測量人體對地面壓強的過程,培養樂于和他人合作進行探究的團隊精神,初步掌握測量,計算,表達能力及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知道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6.能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的定量計算。 教學設想 重點:通過探究知道影響壓強大小的因素,并能建立壓強定義公式。

        教學難點

        理解壓力的概念。會畫壓力示意。

        教學教法

        實驗探究式 教學準備 一端削尖的鉛筆、小桌子、沙盤等。

        教學過程

        一 課題引入

        不知道大家注意過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沒有:[出示釘]釘的帽子做得又大又平,而釘頭卻又尖又細;在茫茫的雪原里,步行的人容易陷下去,可是滑雪者卻悠然自得,而且滑得很快。

        這些現象看起來簡單,但其中包含的物理學道理卻是很深刻的,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就準備解決這些問題。

        二 講授新課

        一只杯子放在地面上,受到地面對它的支持力,那么地面受不受力呢?(如果用手作為地面,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壓力,可見地面受到杯子的壓力,誰來畫一畫地面受到的壓力?)同樣的道理,釘對墻面也有壓力;放在斜面上的`木塊對斜面也有壓力,請大家完成力的示意。(學生板演)

        多媒體展示教學目標。

        多媒體展示壓力,說明壓力的方向始終和接觸面相垂直。(學生觀察并回答)

        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雖然我們知道了壓力的定義,但是壓力的作用效果和那些因素有關呢,我們用實驗來探尋答案。

        [實驗1]將壓力小桌正放入沙盤,其中一次在小桌上放一個重物,比較兩次小桌陷入沙盤的深度。(學生觀察)

        壓力作用的效果和壓力大小有關。(學生回答)

        [實驗2]將壓力小桌分別正放和反放入沙盤,比較兩次小桌陷入沙盤的深度。(學生觀察)

        壓力作用的效果還和接觸面積大小有關。(學生回答)

        為了更直接方便地表示壓力的作用效果,物理上引進了壓強的概念。

        ⑴定義:壓強是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大小)。

        這一個概念就包含了壓力作用的兩個效果。

        ⑵公式:壓強=壓力/受力面積 p=F/S

        受力面積是指作用的兩個物體接觸的那一部分面積。

        ⑶單位: 牛/米2=帕斯卡 符號Pa

        ⑷物理意義:物體每平方米面積上受到的壓力。

        實際應用:

        為什么坐沙發比板凳舒服?(學生回答)

        在壓力一定的情況下,增大受力面積可以減小壓強(例如拖拉機和坦克的履帶;雪橇等)。反之可以增大壓強(例如菜刀的刃;釘尖等)。

        在受力面積一定的情況下,增大或減小壓力可以改變壓強(學生自己舉例子)。

        三 小結:建立起正確的壓強概念;理解壓強公式,能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估算;

        結合生活實例說明如何控制壓強。

        四 相關學生練習:

        1.關于壓力和壓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壓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B.壓力的方向總是垂直于支持面的 C.物體的重力越大,對支持面的壓力一定越大 D.壓力大,壓強一定大

        2.質量相同的正方體實心銅塊和鐵塊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比較它們對桌面的壓強和壓力 () A.壓力相等,銅塊對桌面的壓強較大B.壓力相等,鐵塊對桌面的壓強較大 C.壓強相等,銅塊對桌面的壓力較大 D.壓強相等,鐵塊對桌面的壓力較大

        3.下列事例中,能夠減小壓強的是 ( ) A.把書包帶做得寬些 B.為了易于把吸管插入軟包裝飲料盒內,吸管的一端被削得很尖 C.刀、斧、剪的刃都磨得很薄D.用細線切割濕軟的肥皂30 N的壓力作用在1 cm2的面積上,所產生的壓強是如果保持壓力不變,要產生5×105Pa的壓強,受力面積應是質量為48kg的人受到的重力是多少?如果他每只腳與地面的接觸面積是150cm2,那么,他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強是多少?

        八年級物理下冊導學案 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滑動變阻器的構造和作用,能改變電阻的原理。

        2.知道滑動變阻器所標規格的含義,會識別滑動變阻器規格,會把滑動變阻器連入電路使之改變電路中電流。

        3.知道電阻箱用途,會讀出電阻箱示數.知道變阻器和變阻箱電阻變化的區別和特點。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依據物理事實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使用電學儀器的技能和良好習慣。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加強思想品德教育。

        教學重點:

        知道滑動變阻器的構造和作用,能改變電阻的原理

        教學難點:

        會把滑動變阻器連入電路使之改變電路中電流。

        教具:

        小燈泡電源開關滑動變阻器電阻箱等。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演示1出示收音機,選擇某一臺,調節音量控制旅扭,音量發生變化.為什么調節音量開關時,喇叭音量會變化?

        1.旋電視機的亮度旋鈕,熒光屏上的圖像會變明變暗。

        2.一幕話劇開始了,劇場里的照明燈是怎樣由亮變暗?

        演示2出示滑動變阻器,告訴學生它叫滑動變阻器,實驗室中常用的儀器,將滑動變阻器、小燈泡串聯后接入電路,閉合開關,移動滑片,讓學生觀察小燈泡亮度,指出亮度變化都是由于滑動變阻器起作用。教師指出:上述生活中例子,都有一個相當于滑動變阻器的元件。

        這節我們就研究滑動變阻器的作用、構造、原理及使用方法。

        質疑探究交流合作互相學習

        一、滑動變阻

        滑動變阻器的作用

        滑片移動可改變音量、亮度.收音機音量大小,燈泡亮度變化都是由于通過它的電流大小不同引起的,所以滑動變阻器是改變電路中電流的元件。

        滑動變阻器的構造

        滑動變阻器是靠改變電阻來改變電路中電流的,那么滑片移動是怎么改變連入電路成電阻的呢?讓學生觀察每組桌上的兩組滑動變阻器,看誰能說明滑動變阻器構造。

        教師出示觀察提綱

        1.幾部分組成,每部分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2.這些部分是怎樣組合在一起的?

        3.有幾個接線往?連入電路后電流的路徑如何?

        4.它銘牌上標志有什么?)學生觀察后,找同學表述,互相補充,后教師明確介紹滑動變阻器構造,明確各部分名稱.滑動變阻器使用

        滑動變阻器是一種重要的電學元件,如何使用呢?

        1.接法.如何把變阻器接入電路才能起到改變電流的目的?

        首先要使變阻器成為電流的必經之路,即變阻器要串聯連入電路。

        (1)要將兩柱接入電路,導線接在滑片上或支架上,都不能使它連入電路。

        (2)要串聯在電路中.讓學生實驗,每組按下圖連好電路,并根據你的`連法說出哪部分電阻線連入了電路.在這里解決“想想議議”

        四柱變阻器有幾種正確接法?總結規律“一上一下”。

        2.指導學生將滑片移到離下端接線柱最遠的一端閉合開關。

        (1)分析猜測滑片右移,表示數和燈泡亮度變化,再動手操作,觀察驗證。

        (2)分析猜測滑片左移,表示數和燈泡亮度變化,再動手操作,觀察驗證。

        (3)分析猜測移動滑片,使變阻器連入電路的電阻最大的情況,再動手操作,觀察驗證。

        (4)分析猜測移動滑片,使變阻器連入電路的電阻最小時情況再動手操作,觀察驗證。

        從上面實驗可以看出滑動變阻器的滑片位置不同,閉合開關在電路中電流大小不同,電阻最大時,電流最小,電阻最小時電流最大.電學實驗為了閉合開關時防止電流的過大而燒壞元件,要求滑動變阻器在閉合開關前要將滑片置于阻值最大的位置—即離下端接線柱最遠的位置。

        3.前面觀察滑動變阻器銘牌上標有什么?其含義是什么?“”是什么意思?

        滑動變阻器和一切電學儀器一樣有自己的規格參數,每個電阻器都有規定的最大電阻和允許通過的最大電流,即使用前要了解銘牌,電流不允許超過允許最大電流值。

        二、電阻箱

        說到這里我們可以告訴大家,前面聽收音機時,調節音量時,相當于滑動變阻器的那個東西,是無線電技術中常用的變阻器,叫電位器(出示實物,讓學生觀察)但這些變阻器有一個缺點,雖能改變電阻,但不能讀出電阻具體數值,有沒有能讀出阻值的變阻器呢?請同學們閱讀課本電阻箱相關內容后回答

        (1)電阻箱與滑動變阻器電阻變化有什么不同?(滑動變阻器電阻是一圈線一圈線地改變,逐漸改變電阻,電阻箱隨旋扭轉動是“跳躍式”的改變)

        (2)它們的優缺點各是什么?

        (3)怎么讀數?

        學生回答后總結

        滑動變阻器

        電阻箱

        不同點

        逐漸改變電阻

        跳躍式改變電阻

        不能讀出該電阻值

        能讀出電阻值

        讀數方法:各旋鈕“△”所對數乘以倍率之和.

        本課小結:滑動變阻器的結構

        作用使用優點等。布置作業:本節伴你學

        授課體會:

        本節宜采用聯系實際,注意觀察,對照和思考,仔細觀察變阻器,做到實物、結構示意圖和符號三者相對照.

        教師引導、啟發、示范,學生觀察、親自操作.師生同討論分析,歸納出變阻器的使用規則.引入本節課題時,創設奇趣的物理情境很重要,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并突出變阻器的作用,有效地減小教學坡度,加深學生對變阻器的構造、原理的認識.可以由滑動變阻器特點引出電阻箱,滑動變阻器和電阻箱的特點等對比教學.

        八年級物理下冊導學案 8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能根據生活體驗認識摩擦力;

        2.能根據二力平衡的條件,用彈簧測力計粗略測量水平運動物體所受的滑動摩擦力;

        3.通過實驗探究,了解改變滑動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4.認識摩擦在生產和生活中的利用與防止,并能正確說出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研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能表述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所受的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的關系;

        2.通過科學探究活動,使學生體驗控制變量法在物理研究過程中的應用,培養學生樂于參與、勇于創新的意識和設計實驗、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觀察與實踐使學生了解摩擦在實際中普遍存在,既有利也有弊。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辯證觀點;

        2.通過生活中實例的研究,激發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熱情。

        二、教學重難點

        本專題是在彈力、重力之后,研究第三種常見的力──摩擦力。彈力、重力等知識的學習可以對摩擦力的學習起到正向遷移的作用,另一方面,本節的知識又為力的概念的形成起到鞏固和深化的作用。

        本節內容由“摩擦力”和“摩擦的利用與防止”兩部分內容組成。教學的重點是測量水平運動的物體受到的滑動摩擦力。這個實驗是《課程標準》中規定的必做的測定性實驗。為突出重點,選取研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作為探究性實驗,這需要學生具有測量滑動摩擦力的實驗技能。另一方面,它又是一個難得的訓練學生開展科學猜想、實驗檢驗、分析論證的好選題。因為學生雖然對摩擦現象不陌生,但對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卻不清楚。

        摩擦現象在生活中很常見,有些摩擦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有益的摩擦應該增大,有害的摩擦應該減小。針對這些問題的討論,有助于學生領悟客觀事物之間的辯證關系。

        三、教學策略

        對摩擦現象,學生們有豐富的感性認識。可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摩擦現象引入新課。例如可先向學生提問:自行車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時,無論路面多么光滑,總會慢慢停下來,為什么?(回答:受到地面的摩擦力。)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時,接觸面間就產生摩擦力阻礙相對運動。這里不要解釋動摩擦和靜摩擦的問題。

        要探究摩擦力大小與壓力及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系,需要解決三個問題:摩擦力的測量問題,實驗的研究方法問題以及實驗器材的選擇問題。摩擦現象學生比較熟悉,要先引導學生對摩擦與哪些因素有關做出猜想,然后讓學生按照課本提示,獨立完成實驗,包括自己設計實驗,自己設計表格記錄實驗數據,自己得出實驗結論等等。教師只需提供必要的實驗設備即可。

        摩擦與我們息息相關。指出有時摩擦是有益的,有時是有害的。應該研究增大摩擦和減小摩擦的方法。然后讓學生閱讀這段課文。讀完課文后,通過討論先得出增大摩擦的方法并舉出實例;再得出減小摩擦的方法并舉出實例。對利用滾動減小摩擦,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做實驗,親自感受一下利用滾動可以減小摩擦。對加潤滑油減小摩擦,學生比較熟悉。但對利用氣墊減小摩擦,學生不熟悉,教師可適當做些說明。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彈簧測力計、帶掛鉤的木塊(側面積不同)、砝碼(或鉤碼)、長木板、棉布、毛巾等。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5分鐘)

        播放視頻:足球在草地上滾動越來越慢,最后停下來;礦泉水的瓶蓋上有許多豎紋;運動員賽跑時穿著帶有鐵釘的跑鞋;汽車在雪地上行走艱難,而當輪胎上裹有鐵鏈后就能前進自如了;生銹的鐵鎖打不開,當加了幾滴油后就可以打開了等等)。

        思考:這些現象都與什么有關?摩擦總是阻力嗎?摩擦總是有害嗎?

        學生觀賞并思考,初步了解摩擦力,它可能是阻力,也可能是有用的動力。

        體會物理與生活的密切關系,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教學

        (30分鐘)

        (一)摩擦力

        先請同學們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來做幾個小實驗。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運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動,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教師演示實驗:用二個長毛刷,毛對毛合在一起,并產生相對運動。讓學生看到二個毛刷的毛分別產生向不同方向的彎曲。

        思考:

        (1)摩擦力是在什么情況下產生的?

        (2)摩擦力的作用點在哪里?

        (3)摩擦力向什么方向?

        (4)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

        在此基礎上得出摩擦力的定義,了解摩擦力的作用點在兩個物體的接觸面上。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摩擦力作用:總是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

        學生動手實驗,說出自己的體驗,初步了解摩擦力及其產生。

        學生觀察、思考、討論后總結得出結論: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時,會在接觸面上產生阻礙物體相對運動力,這個力就叫摩擦力。

        充分發揮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促進作用,幫助學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這里采用的方法是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形象到抽象概括,由淺入深,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規律。

        (二)測量滑動摩擦力

        演示:把木塊放到水平桌面上,彈簧測力計通過繩子拉著木塊前進。思考:木塊在水平方向受哪些力?畫出力的示意圖。怎樣知道木塊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進一步提問讓學生思考:

        用什么工具來測量滑動摩擦力?

        彈簧測力計能直接測量滑動摩擦力嗎?

        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滑動摩擦力的原理是什么?

        測量時要讓拉力與滑動摩擦力相等,木塊必須做怎樣的運動?拉力的方向必須滿足什么條件?桌面不水平行不行?

        總結:只有把物體放在水平支持面上,讓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著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才等于彈簧測力計示數。

        通過思考討論讓學生明確:測滑動摩擦力的工具是彈簧測力計;彈簧測力計測量的是拉力,不能直接測量摩擦力;測量時應用了二力平衡的知識。

        培養科學探究能力

        (三)研究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

        (1)提出問題:根據你的生活經驗,請你猜想一下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關?

        (2)猜想或假設:滑動摩擦力可能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可能與壓力有關,可能與物體運動速度有關,可能與接觸面積的大小有關。

        (3)設計實驗: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個,那我們在設計實驗時應該注意運用怎樣的科學研究方法?如果我們先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系,應怎樣改變壓力大小?怎樣改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請設計實驗步驟和實驗記錄的表格。

        (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按設計好的步驟進行實驗,將實驗數據記錄在表格中。

        (5)得出結論:在壓力相同時,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在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摩擦力與物體運動速度和接觸面積是否有關,請同學們繼續探究。

        學生匯報:摩擦力與物體運動速度和接觸面面積無關。

        引導學生總結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壓力的大小。滑動摩擦力大小與速度大小、接觸面積大小無關。

        學生思考,回答。

        每次只改變可能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因素中的一個,其他因素保持不變,測出滑動摩擦力大小并記錄。

        培養科學探究能力

        (四)摩擦的利用與防止

        讓學生回憶或回放剛開始上課時的視頻,思考并回答:摩擦總是阻力嗎?摩擦總是有害嗎?怎樣增大和減小摩擦?

        實驗:用滾動代替滑動能減小摩擦。

        (1)將一個實驗小車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動,使小車做勻速直線運動,記錄示數大小。

        (2)將小車倒過來,輪子朝上放在水平桌面上,再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動,使小車做勻速直線運動,記錄示數大小。

        (3)比較兩次彈簧測力計示數,能得出什么結論?

        通過聯系生產和生活中的摩擦實例,認識生活中摩擦無處不在,有些摩擦對我們有益,有些有害,并能正確說出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

        思考、回答,動手實驗。

        培養分析思考能力。

        課堂小結

        (5分鐘)

        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獲?在實驗探究中又存在哪些問題?還有什么想探究的問題?

        學生可以個別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小結。

        促進知識的鞏固掌握。提升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

        八年級物理下冊導學案 9

        教學目標

        1、理解機械效率的公式

        2、會利用機械效率的公式進行有關的計算。

        教學重點

        機械效率的公式

        教學難點

        會利用機械效率的公式進行有關的計算

        教學準備

        課件,導學案

        教學方法

        先學后教,學案導學,合作達標

        教學后記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明確目標

        導入新課:

        機械效率的計算是每年中考的必考題,包羅萬象,計算公式繁多.常把簡單機械、功和功率、機械效率綜合起來,考查學生對有用功、總功、功率公式、機械效率公式、滑輪組、斜面等簡單機械的理解和運用.要求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確定G、F、s、h之間的關系,再正確應用相關公式進行計算

        1、有用功:定義:對人們有用的功= 直接用手對重物所做的功(Gh)

        公式:W有用=Gh(提升重物)=W總-W額=ηW總

        斜面:W有用= Gh

        2、額外功:定義:并非我們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公式:W額= W總-W有用=G動h(忽略輪軸摩擦的動滑輪、滑輪組)

        斜面:W額=f L

        3、總功: 定義:有用功加額外功或動力所做的功

        公式:W總=W有用+W額=Fs= W有用/η

        斜面:W總= fL+Gh=FL

        【案例分析】

        【例題1】用一個動滑輪將重為4N物體勻速提升1m,拉力大小如圖所示,則( )

        A.拉力是2.2N B有用功是2.2J

        C.總功是4.8J D機械效率是120%

        資源庫

        【答案】C

        【解析】

        試題分析:該同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為0.2N,拉力是2.4N;對物體做的有用功為W有用=Gh=4N×1m=4J;做的.總功為W總=Fs=2.4N×2m=4.8J;滑輪組的機械效率η=(W有用/W總) ×100%=(4J /4.8J)×100%=83%。故選C

        【考點定位】動滑輪的機械效率

        【例題2】如圖所示,利用輕質滑輪組勻速拉動水平地面上重為G的物體,若拉力的大小為F,物體和地面之間的摩擦力大小為f,A點的拉力為FA,則下列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表達式正確的是( )

        資源庫

        A.f/2FA

        B.f/3F

        C.FA/2F

        D.G/2F

        【答案】C

        【解析】

        試題分析:如圖所示,A點的拉力為FA,而物體在拉力F的作用下勻速直線運動,所以物體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即摩擦力的大小等于FA,由于有兩股繩子拉動物體,所以拉力F的大小等于FA的一半,而F移動距離是物體移動距離的2倍,根據機械效率公式η=W有/W總=(FA×S)/(F×2S)=FA/2F;故答案選C。

        【考點定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例題3】用右圖的甲、乙兩滑輪組分別把相同的物體勻速提升相同的高度,兩裝置的機械效率分別為η甲、η乙,拉力做的功分別為W甲、W乙,若滑輪規格相同,不計繩重及摩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甲 乙

        A.W甲W乙 η甲>η乙

        C.W甲=W乙 η甲=η乙 D.W甲η乙

        【答案】C

        【解析】

        試題分析:由于是把同樣重的物體提升相同的高度,所以有用功相等,又因滑輪的規格相同,都是把兩個動滑輪提高了相同的高度,所以做的額外功也是相同的,所以可得總功相同,機械效率也相同,故應選C。

        八年級物理下冊導學案 10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知道三種杠桿的概念、特點及應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三種杠桿的分析,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概括能力及應用物理知識分析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了解杠桿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物理知識對提高人民生活、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能根據三種杠桿的概念對常用的杠桿進行歸類。

        教學難點:

        能正確畫出杠桿示意圖,找出杠桿的支點、動力、阻力。

        教學方法:

        分析歸納法

        教學用具:

        剪刀、鉗子、瓶起子、鑷子、指甲剪、天平、杠稱、杠桿和支架、鉤碼、彈簧測力計、線。

        學習過程:

        一、復習鞏固

        1、什么是杠桿的一點兩力兩臂?

        2、什么是杠桿的平衡條件?

        3、請幾位同學支黑板上畫出事先畫在黑板上的杠桿的示意圖,在畫完杠桿的示意圖后,進行點評,鞏固力臂的畫法。

        二、創設情境

        對上述的杠桿從比較動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進行歸類,得出三種杠桿,這三種杠桿在應用各有哪些優缺點。

        三、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四、展示匯報

        1、三種杠桿

        ⑴請同學們在課本上畫出各杠桿的力臂,根據三種杠桿的概念,并判斷哪些是省力杠桿?哪些是費力杠桿?

        ⑵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后回答以下問題。

        ①省力和費力的具體含義是什么?

        ②省距離和費距離的具體含義是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①問中是指比較動力和阻力的大小。若動力比阻力小,則省力。反之,則費力。

        引導學生說出①問中是指比較動力作用點通過的距離和阻力作用點通過的距離的.大小。若動力作用點通過的距離比阻力作用點通過的距離小,則省距離。反之,則費距離。

        ⑶根據上述的分析推斷一下,等臂杠桿的情況是怎樣?

        2、生活中的杠桿

        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并說明它們屬于哪一類杠桿,如:

        剪刀 瓶起子 筷子 鑷子 鉗子 鋼筆寫字 釣魚桿 鍘刀 指甲刀 起釘錘 天平

        課堂作業

        1、下列杠桿中,屬于省力杠桿的是______________,屬于費力杠桿的是______________、

        A、筷子 B、鑷子 C、鉗子 D、托盤天平 E、桿秤 F、瓶蓋起子 G、釣魚桿 H、道釘撬I、掃帚 、理發剪刀 、鐵匠剪刀 L、羊角錘 M、火鉗 N、船槳

        2、在使用杠桿時,需要省力,就必須使用動力臂______阻力臂的杠桿;需要省距離,就必須使用動力臂______阻力臂的杠桿;天平是一個_______杠桿、

        典型例題

        1、最大力臂問題、

        例1、如圖所示,要把球滾上臺階所用得力最小,畫出所用的最小的力的方向及作用點、

        2、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判斷力的變化、

        例2、如圖所示,作用在杠桿一端且始終與杠桿垂直的力F,將杠桿緩慢地由豎直拉至水平過程中,力F( )

        A 變大 B 變小 C 不變 D 先變大后變小

        三、拓展提升

        1、用撬棒撬起一石塊,沿不同方向用力作用于撬棒,哪個力最小( )

        A F1 B F2 C F3 D 都一樣

        2、如圖所示,一根不均勻的木棒,用細繩懸掛起來,恰好平衡,若從懸掛處鋸段,將木棒分成兩段,則( )

        A 粗端重 B 細端重 C 一樣重 D 無法確定

        3、用一桿秤稱物體質量時,誤用了一個較重的秤砣,稱出的物體質量比實際值( )

        A 偏大 B 偏小 C 一樣重 D 無法確定

        4、在下圖中,要把石塊用最小的力撬起來,在圖中畫出這個力的方向及其作用點、

        5、請畫出將質量分布均勻的長方體木塊向右抬起時所需最小的力的示意圖、

        6、(選作)如圖所示的杠桿在細繩的拉力作用下在水平位置處于平衡狀態,已知小球的質量是5g,放在距支點10c處,A點到支點的距離是10c,求細繩的拉力、( g=10N/g)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八年級物理下冊導學案】相關文章:

      《功》導學案初二物理下冊06-11

      物理導學案樣本08-17

      關于新人教版八年級的物理下冊導學案08-10

      初中物理導學案設計08-07

      物理力的合成導學案08-03

      物理《功》導學案人教版06-01

      初二物理上導學案05-20

      初中物理導學案的編寫策略10-28

      生活中的透鏡物理導學案08-13

      在线咨询
      用戶協議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熟女精品激情免费视频 | 综合日韩天天久久一本 | 天天爽天天狠久久久综合′一 | 亚洲激情视频欧美专区 | 香港三日本少妇三级人妇9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 | 日日摸夜夜摸狠狠摸中文字幕 |

        新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導學案(通用10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新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導學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新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導學案(通用10篇)

          八年級物理下冊導學案 1

          學習目標:

          形成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的認識。

          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所產生的效果: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和改變物體的形狀。認識力的三要素。

          學習過程

          一、創設情境比一比:前后位的同學之間進行扳手腕比賽,比一比誰能取得勝利,誰的力大。

          二、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三、展示匯報:

          (一)什么是力

          1. 活動一: 體驗力

          請同學們來互相展示幾個力,并仔細體驗(也可不借助于器材)。看哪一組設計的又多又好,

          2. 我的體驗: 力(force)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思考:力 (填“可以”或“不可以”)離開物體而存在。力產生時兩個物體 (填“一定”或“不一定”)相互接觸。

          (二)、力的三要素

          1、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 ,符號是 。

          2、演示:觀察用力向下壓彈簧和向上拉彈簧有何不同?輕輕拉彈簧與用力拉彈簧有何不同?在門軸處推門和在門把手處推門有何不同?

          總結:力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力的三要素不同會改變力的作用效果。

          (三)、力的作用效果

          1. 活動三:展示力作用的效果

          請把你認為最好的力作用效果的實例展示給大家。試一試,你能行的!并請仿照著填入下面的

          2.__________發生改變。

          加油站 物體由靜到動、由動到靜,以及運動快慢和方向的改變,都叫做____________發生了改變。

          (四)、力的示意圖 畫力的示意圖的要領:確定受力物體、力的作用點和力的方向,從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畫一條線段,在線段的末端畫一個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線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在同一圖中,力越大,線段應越長。還可以在力的示意圖旁邊用數值和單位標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來。

          教師指導學生畫力的示意圖

          (五)、力的作用是怎樣的

          1. 活動二:感受力的作用

          請用手拍桌子,雙手互拍,同伴間推手,再結合身邊的其它器材來感受力的作用是怎樣的?

          2. 我的.感受:甲物體對乙物體施力的同時,______物體對______物體也施了力,這說明:力的作用是 _____的。

          討論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你還知道有哪些地方用到了這一知識嗎?并請試著加以解釋.

          四、拓展提升:

          1.運動員用網球拍擊球時,球和網拍都變了形。這表明兩點:一是力可以使物體發生_____,二是力的作用是______的。此外,網拍擊球的結果,使球的運動方向和速度大小都發生了變化,表明力還可使物體的____發生改變。

          2.一本書放在桌面上,書受到桌面的支持力F,這個力的施力物是__________,受力物是__________;書對桌面也會產生壓力F′,這個力的施力物是__________,受力物是__________。

          3.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這是因為()

          A.一個巴掌的力太小 B.人不會只有一個巴掌

          C.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只有一個物體也可以產生力的作用

          4.請判斷:“只有相互接觸的物體才會發生力的作用”這句話是否正確,并舉例說明。

          5.請大家回憶“神舟七號”升空的情景,試著說出其中所蘊含的力的知識。

          6、畫出一輛馬車收到的力的示意圖。馬車收到一個水平向右的拉力為500N,同時收到一個水平向左的摩擦力大小為500N.

          7、一個物體收到與水平方向成30度角向右上方的拉力,大小為300N。畫出力的示意圖。

          八年級物理下冊導學案 2

          學習目標

          知道彈力是由于物體發生形變而產生的力,彈力產生的條件。

          通過探究物體形變大小與外力的關系,領悟彈簧測力計的原理;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彈簧測力計的結構,能正確使用彈力測力計。通過實驗操作學會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認識生活中的彈簧測力計。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學生比賽:用力拉橡皮筋,將橡皮彈出去。看誰彈得遠。

          二、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三、展示匯報:

          (一)、形變、彈力活動:手壓氣球、手拉橡皮筋、壓縮彈簧

          你的感受 物體的的改變叫形變,它分為塑性形變和彈性形變。物體發生所產

          生的力叫彈力。

          拉長的橡皮筋若撤去外力(手的拉力)會完全恢復原狀,這種形變屬于彈性形變;而泥團捏成泥人后,沒有外力的作用下是不會恢復原狀的(變成),這種形變屬于塑性形變。

          注意:壓力、支持力、拉力實質就是彈力。

          (二)、探究物體形變的大小與外力大小的關系

          1、架高塑料尺,將不同的重物擺放在塑料尺上,觀察塑料尺的彎曲程度;

          2、(1)給彈簧施加不同的拉力,觀察有何不同的現象;

          (2)給彈簧施加不同的壓力,觀察有何不同的現象。

          小結:作用在物體上的外力越大,物體的就越大。

          3、在一段彈簧上分別掛1個、2個、3個鉤碼,用刻度尺分別測量出彈簧的長度和掛鉤碼后彈簧的總長度,注意尋找其中的規律。

          總結:在彈性范圍內,彈簧所受外力越大,形變也越大。(在彈性范圍內,彈簧的伸長跟它所受到的拉力成 。)說明:彈簧測力計就是利用這個原理工作的,可以來測量力的大小。

          測量力的工具是,在實驗室中常用 來測量力的大小。

          (三)、交流、討論如何使用彈簧測力計

          1、觀察彈簧測力計,說出它的主要構件名稱、測量范圍、分度值。

          彈簧測力計主要由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組成。彈簧測力計的刻度盤上表示的最大測量值是 ,分度值是 。

          2、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34、用小紙條拉彈簧測力計,一直到小紙條拉斷為止,注意拉斷瞬間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四、拓展提升: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物體形變能產生力,這個力叫非彈性力 B.分子間的斥力與引力,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屬于彈力

          C.作用在物體上的力越大,物體形變就越小 D.彈簧測力計利用了物體的形變與力的關系

          2.關于彈簧測力計使用的說法正確是()

          A.彈簧測力計根據彈簧受到外力越大,物體形變越大原理制成的B.彈簧測力計一般都有量程,沒有分度值

          C.彈簧測力計使用時一定要豎直放置,不能傾斜

          D.使用彈簧測力計之前,一定要注意觀察標尺的零刻線、分度值和量程

          3.某同學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情況如下,其中錯誤的是( )

          A.使用前應選擇合適的彈簧測力計 B.使用前應先調零

          C.只要力的大小在彈簧測力計的測量范圍,這些彈簧測力計都可以用來測量這個力

          D.使用彈簧測力計時,記錄數據的同時要記錄力的`單位

          4.小華在用彈簧測力計測力的大小時,歸納一些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方法,其中錯誤的是()

          A.所測的力的大小不能超過彈簧測力計的刻度的最大值B.彈簧測力計必須水平放置,進行物體受力的測量

          C.并避免彈簧測力計指針、掛鉤、與外殼摩擦D.使用前,要檢查指針是否在零刻度位置

          5. 小明對彈力的認識有以下幾種觀點,其中正確的是( )

          A.彈力僅僅是形變的物體要恢復原狀時,對跟它接觸的物體力吸引力

          B.在彈性限度以內,彈簧的長度越長,產生的彈力就越大

          C.鍛煉身體用的彈簧拉力器掛滿彈簧后,拉得越長,產生的彈力越小

          D.在運動場上撐桿跳高運動員用的撐桿,利用了撐桿受力時所產生的彈性形變

          6. 使用彈簧測力計時,若指針指在零刻度線的下方就開始測量,則所測得的力的大小將比實際的力( )

          A.相同 B. 偏小 C.偏大 D.無法確定

          7.關于彈簧測力計的使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 彈簧測力計可以測任意大小的力 B.彈簧測力計的刻度不是均勻的

          C.彈簧測力計使用前最好輕輕來回拉動掛鉤幾次 D.彈簧測力計只能在豎直方向上使用

          八年級物理下冊導學案 3

          學習目標:

          知道重力是如何產生的

          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線的應用.

          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質量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在地球上,一切物體失去了支持,都要落向地面(地球)原因是物體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如:河里的水總是從高處流向低處;蘋果落地等。

          二、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三、展示匯報:

          1.重力的產生

          學生閱讀課本,找到重力的概念:叫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體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體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學生分析:重力的施力物是,受力物是 。例如,蘋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蘋果。椰子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椰子。

          2.重力的方向

          思考:如何檢驗一副畫是否掛正,你有哪些方法?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體自由落向地面時的方向,這個方向是豎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 。

          重力的方向可用來檢查房屋的墻壁是否豎直。我們常看到建筑工人用一根重垂線檢查墻壁就是應用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這個道理。測繪人員用的水平儀下懸著重垂線,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來測定儀器是否水平。你有興趣的話,可以采用這類方法檢查家中的電冰箱放置的是否水平。

          二、重力與質量的關系

          (1)學習要求:閱讀教材并實驗探究重力與質量的關系

          總結:從實驗數據可知,物體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 比。

          (2)g的值

          實驗數據中重力和質量的比值大約是10牛/千克。精確的測量結果表明,重力和質量二者的比值是9.8牛/千克,這個值用g表示,g=9.8牛/千克。粗略計算,g可取10牛/千克。

          (3)G = mg

          如果用G表示物體的重力,m表示物體的質量,g表示物體的重力和質量的比值,那么重力和質量的關系可以用公式G=mg表示。使用這個公式時,質量m用千克作單位,重力G用牛頓作單位,g=9.8牛/千克。

          4.重心

          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部份。但是,對于整個物體,重力作用的表現就好象它作用在物體的一個點上,這個點叫做物體的重心。粗細均勻的同材料的棒,它的重心在中點;圓球的重心在球心;正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它的對角線的交點。

          思考題:

          質量均勻的球掛在墻上,如果質量為2千克,用力的圖示畫出它受到的重力

          四、拓展提升:

          1、重為3N的貢柑,從樹上落下的過程中,受到重力的作用. 對于貢柑所受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大于3N,方向豎直向下 B.小于3N,方向豎直向下

          C.等于3N,方向豎直向上 D.等于3N,方向豎直向下

          2、有一蘋果它的重力是2.45N,則它的質量是克.

          3、甲乙兩物體的質量之比是1:3,則它們受到的重力之比為(),若甲物體的物重為196N,則乙物體的質量為( )。

          4、一盒小鐵丸的重量為25N,假如一粒鐵丸的質量是0.025kg,那么一盒小鐵丸有多少粒?(g=10N/kg)

          5、畫出質量為50克的足球在空中飛行時受到的重力。

          八年級物理下冊導學案 4

          學習目標:

          知道力和運動的關系的發展過程.

          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含義.

          知道理想實驗是科學探究的一種重要方法.

          再次運用控制變量法設計實驗的過程.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力可以使運動的物體______,可以使靜止的物體_______,也可以使物體速度的______、_______發生改變.力還可以使物體發生_______.所以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總結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二、創設情景:用力推小車,小車運動遠一段距離停下。這是什么原因?

          三、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四、展示匯報:

          1.閱讀課本,想一想運動的.物體為什么會停下來.通過所學的知識分析出運動的物體停下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閱讀課本,了解一下亞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頓的觀點分別是什么.牛頓第一定律的發展過程: 上述觀點哪一個是正確的,需要通過實驗來證明,課本上的實驗叫“伽利略斜面小車實驗”

          在這個實驗中,再次用到了控制變量法,實驗中讓每次讓小車從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讓小車在進入水平表面時具有相同的速度,這樣才能比較小車在不同表面運動的情況.如下圖所示,是小車從斜面上滑下后,在平面上最終停下的位置。

          _____,速度減小的越______。如果小車不受阻力,小車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理:如果物體不受力,它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實驗證明__________的觀點是正確的后來,_____國物理學家________總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條重要的物理規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就是著名的牛頓第一定律。

          典型例題例.正在路上行駛的汽車,突然受到的所有的力消失,那么它會( )

          A 突然停止B 慢慢停下來 C 做勻速直線運動 D 加速運動

          五、拓展提升

          1.下列關于“牛頓第一定律”的建立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它是通過日常生活推導出來的B 它是通過理論推導出來的

          C 它是通過實驗直接證明的 D 它是以實驗事實為基礎,通過推理而概括出來的

          2.在下圖所示的實驗中,每次必須讓小車從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這是為了使小車在三種平面上開始滑行時有_________,在越光滑的平面上,小車受到的__________越小,它運動的距離越_______,它的速度________

          得越慢,進一步推理可得出這樣得結論:如果物體不受任何外力的作用,物體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水平桌面上鋪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體,讓小車自斜面頂端同一高度、從靜止開始滑下,小車在不C 若平面非常光滑,小車的速度將保持不變,永遠運動下去D 運動物體不受力,將保持勻速直線運動

          4.正在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若所受的各力突然消失,則物體( )

          A 仍做勻速直線運動 B 繼續向前運動,且速度越來越快C 慢慢停下來 D 立即停下來

          八年級物理下冊導學案 5

          整體設計說明

          本課由生活中實例引出功不僅有多少之分,還有快慢之分,再通過前面已有的速度概念,幫助學生遷移建立新的概念——功率。并借助速度知識,遷移得出功率的定義及計算公式。

          教材分析

          這節要通過功、功率的教學,為學生了解“能”做鋪墊,然后通過動能和勢能以及機械能及其轉化的內容,使學生認識力學中的功和能的關系。為后續學習內能以及能量轉化和能量守恒打基礎。課程標準要求知道功率的概念結合實例理解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在實際中的應用。

          教法建議

          本節教材主要介紹了:功率的定義、計算公式、單位及生活的應用。

          教學中首先通過實例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做功不僅有多有少,而且有快有慢,進而引出“功率”這一物理量;接著通過與“速度”這一物理量的定義方法的類比,從而引出功率的物理意義,推導出功率的計算公式;在介紹功率的單位瓦特時,可以簡單介紹瓦特的生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利用汽車爬坡時換檔減速這一現象,推導P=Fv,知道如何利用平均速度計算功率,并能用其解決相關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總結規律的能力。

          學情分析

          學生對功的概念已經建立,能夠判斷力是否對物體做功;并且已經學會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常用方法,知道速度的物理意義、定義及公式。這些都對學生學習功率做了很好的鋪墊,將有利于學生對功率知識的理解。

          學法引導

          不同物體做相同的功,所用的時間往往不同,也就是說,在力對物體做功的實際問題中,不但存在著做功多少的問題,還有做功快慢的區別。物理學中如何來描述做功的快慢呢?引導學生采用類比的方法,用類比描述運動快慢的方式來思考如何描述做功的快慢。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功率的概念和功率 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結合實例理解功率的概念并用P=W/t進行解題。

          (3)正確理解公式P=Fv的意義,并能用其解決相關問題。

          2.過程和方法

          (1)通過觀察和聯系生活實際了解功率的物理意義。

          (2)通過對功率概念的建立,讓學生充分領略比值定義法在物理中的廣泛應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欲,使同學們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重點難點

          重點:

          1.理解功率的概念。

          2.知道功率的種類及其計算

          難點:

          功率的表達式P =F·v的物理意義和運用。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約5分鐘)

          要求:地上一共有6捆完全相同的書,每人搬3捆放到桌面,比一比,看誰更快搬完。

          教師:兩位同學誰做的功多?

          學生1:因為他們搬的書一樣重,而且把書搬到了相同的高度,所以兩人做功一樣多。

          教師:兩位同學誰做功快?

          學生2:完成的功相同,但×××同學花的時間更少,所以他做功更快。

          【設計意圖】

          課始,通過學生活動,引發學生思考:力對物體做功時,不僅有做功多少之分,而且有做功快慢之分。總結出比較做功快慢的方法,引出本課的主題。

          教師:你們是用什么方法比較它們做功快慢的?

          學生3:做功相同,比較做功的時間,時間短的做功快;

          教師:還有其它辦法嗎?

          學生4:時間相同,比較做功的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快。

          說明:對學生提出的各種方案可能有問題或不完整,教師應鼓勵學生在交流中補充完善自己的認識。

          二新課講解

          一功率(約5分鐘)

          教師:做功的多少和做功的時間均不相等時,如何來比較做功的快慢?

          學生討論交流。

          【設計意圖】

          引發學生思考:當做功多少和做功的時間均不相等時,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較做功的快慢,引出比值法。

          教師提示:在前面我們學過:當物體運動路程和時間均不相等時,我們是怎樣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呢?

          學生討論:

          我們引入了速度用以比較單位時間里物體通過的距離。

          而且采用比值法定義速度,其計算公式是:

          教師:為了“表示物體做功的快慢”,我們引入了功率,用符號P表示。

          (板書功率的物理意義)

          教師:請思考:大家能用類比的方法給功率下一個定義嗎?

          學生:定義:物體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

          (板書功率的定義)

          二功率的計算:(約5分鐘)

          教師:大家能類比速度得出功率的計算公式嗎?

          學生:計算公式:

          (板書功率的定義式)

          教師:請一位同學正確地說出定義式中各個字母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其單位。

          學生:W→功→單位:焦耳() t→做功所用時間→單位:秒s)

          P→功率→單位:焦耳/秒(/s)

          教師:焦耳/秒是一個復合單位,為紀念偉大的科學家瓦特。功率的國際單位:瓦特,符號:

          八年級物理下冊導學案 6

          教學目標

          1.知道什么是壓力,會畫壓力示意。

          2.通過探究知道影響壓強大小的因素,并能建立壓強定義公式。

          3.知道國際單位制中壓強的單位(帕)。

          4.經歷測量人體對地面壓強的過程,培養樂于和他人合作進行探究的團隊精神,初步掌握測量,計算,表達能力及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知道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6.能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的定量計算。 教學設想 重點:通過探究知道影響壓強大小的因素,并能建立壓強定義公式。

          教學難點

          理解壓力的概念。會畫壓力示意。

          教學教法

          實驗探究式 教學準備 一端削尖的鉛筆、小桌子、沙盤等。

          教學過程

          一 課題引入

          不知道大家注意過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沒有:[出示釘]釘的帽子做得又大又平,而釘頭卻又尖又細;在茫茫的雪原里,步行的人容易陷下去,可是滑雪者卻悠然自得,而且滑得很快。

          這些現象看起來簡單,但其中包含的物理學道理卻是很深刻的,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就準備解決這些問題。

          二 講授新課

          一只杯子放在地面上,受到地面對它的支持力,那么地面受不受力呢?(如果用手作為地面,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壓力,可見地面受到杯子的壓力,誰來畫一畫地面受到的壓力?)同樣的道理,釘對墻面也有壓力;放在斜面上的`木塊對斜面也有壓力,請大家完成力的示意。(學生板演)

          多媒體展示教學目標。

          多媒體展示壓力,說明壓力的方向始終和接觸面相垂直。(學生觀察并回答)

          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雖然我們知道了壓力的定義,但是壓力的作用效果和那些因素有關呢,我們用實驗來探尋答案。

          [實驗1]將壓力小桌正放入沙盤,其中一次在小桌上放一個重物,比較兩次小桌陷入沙盤的深度。(學生觀察)

          壓力作用的效果和壓力大小有關。(學生回答)

          [實驗2]將壓力小桌分別正放和反放入沙盤,比較兩次小桌陷入沙盤的深度。(學生觀察)

          壓力作用的效果還和接觸面積大小有關。(學生回答)

          為了更直接方便地表示壓力的作用效果,物理上引進了壓強的概念。

          ⑴定義:壓強是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大小)。

          這一個概念就包含了壓力作用的兩個效果。

          ⑵公式:壓強=壓力/受力面積 p=F/S

          受力面積是指作用的兩個物體接觸的那一部分面積。

          ⑶單位: 牛/米2=帕斯卡 符號Pa

          ⑷物理意義:物體每平方米面積上受到的壓力。

          實際應用:

          為什么坐沙發比板凳舒服?(學生回答)

          在壓力一定的情況下,增大受力面積可以減小壓強(例如拖拉機和坦克的履帶;雪橇等)。反之可以增大壓強(例如菜刀的刃;釘尖等)。

          在受力面積一定的情況下,增大或減小壓力可以改變壓強(學生自己舉例子)。

          三 小結:建立起正確的壓強概念;理解壓強公式,能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估算;

          結合生活實例說明如何控制壓強。

          四 相關學生練習:

          1.關于壓力和壓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壓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B.壓力的方向總是垂直于支持面的 C.物體的重力越大,對支持面的壓力一定越大 D.壓力大,壓強一定大

          2.質量相同的正方體實心銅塊和鐵塊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比較它們對桌面的壓強和壓力 () A.壓力相等,銅塊對桌面的壓強較大B.壓力相等,鐵塊對桌面的壓強較大 C.壓強相等,銅塊對桌面的壓力較大 D.壓強相等,鐵塊對桌面的壓力較大

          3.下列事例中,能夠減小壓強的是 ( ) A.把書包帶做得寬些 B.為了易于把吸管插入軟包裝飲料盒內,吸管的一端被削得很尖 C.刀、斧、剪的刃都磨得很薄D.用細線切割濕軟的肥皂30 N的壓力作用在1 cm2的面積上,所產生的壓強是如果保持壓力不變,要產生5×105Pa的壓強,受力面積應是質量為48kg的人受到的重力是多少?如果他每只腳與地面的接觸面積是150cm2,那么,他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強是多少?

          八年級物理下冊導學案 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滑動變阻器的構造和作用,能改變電阻的原理。

          2.知道滑動變阻器所標規格的含義,會識別滑動變阻器規格,會把滑動變阻器連入電路使之改變電路中電流。

          3.知道電阻箱用途,會讀出電阻箱示數.知道變阻器和變阻箱電阻變化的區別和特點。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依據物理事實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使用電學儀器的技能和良好習慣。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加強思想品德教育。

          教學重點:

          知道滑動變阻器的構造和作用,能改變電阻的原理

          教學難點:

          會把滑動變阻器連入電路使之改變電路中電流。

          教具:

          小燈泡電源開關滑動變阻器電阻箱等。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演示1出示收音機,選擇某一臺,調節音量控制旅扭,音量發生變化.為什么調節音量開關時,喇叭音量會變化?

          1.旋電視機的亮度旋鈕,熒光屏上的圖像會變明變暗。

          2.一幕話劇開始了,劇場里的照明燈是怎樣由亮變暗?

          演示2出示滑動變阻器,告訴學生它叫滑動變阻器,實驗室中常用的儀器,將滑動變阻器、小燈泡串聯后接入電路,閉合開關,移動滑片,讓學生觀察小燈泡亮度,指出亮度變化都是由于滑動變阻器起作用。教師指出:上述生活中例子,都有一個相當于滑動變阻器的元件。

          這節我們就研究滑動變阻器的作用、構造、原理及使用方法。

          質疑探究交流合作互相學習

          一、滑動變阻

          滑動變阻器的作用

          滑片移動可改變音量、亮度.收音機音量大小,燈泡亮度變化都是由于通過它的電流大小不同引起的,所以滑動變阻器是改變電路中電流的元件。

          滑動變阻器的構造

          滑動變阻器是靠改變電阻來改變電路中電流的,那么滑片移動是怎么改變連入電路成電阻的呢?讓學生觀察每組桌上的兩組滑動變阻器,看誰能說明滑動變阻器構造。

          教師出示觀察提綱

          1.幾部分組成,每部分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2.這些部分是怎樣組合在一起的?

          3.有幾個接線往?連入電路后電流的路徑如何?

          4.它銘牌上標志有什么?)學生觀察后,找同學表述,互相補充,后教師明確介紹滑動變阻器構造,明確各部分名稱.滑動變阻器使用

          滑動變阻器是一種重要的電學元件,如何使用呢?

          1.接法.如何把變阻器接入電路才能起到改變電流的目的?

          首先要使變阻器成為電流的必經之路,即變阻器要串聯連入電路。

          (1)要將兩柱接入電路,導線接在滑片上或支架上,都不能使它連入電路。

          (2)要串聯在電路中.讓學生實驗,每組按下圖連好電路,并根據你的`連法說出哪部分電阻線連入了電路.在這里解決“想想議議”

          四柱變阻器有幾種正確接法?總結規律“一上一下”。

          2.指導學生將滑片移到離下端接線柱最遠的一端閉合開關。

          (1)分析猜測滑片右移,表示數和燈泡亮度變化,再動手操作,觀察驗證。

          (2)分析猜測滑片左移,表示數和燈泡亮度變化,再動手操作,觀察驗證。

          (3)分析猜測移動滑片,使變阻器連入電路的電阻最大的情況,再動手操作,觀察驗證。

          (4)分析猜測移動滑片,使變阻器連入電路的電阻最小時情況再動手操作,觀察驗證。

          從上面實驗可以看出滑動變阻器的滑片位置不同,閉合開關在電路中電流大小不同,電阻最大時,電流最小,電阻最小時電流最大.電學實驗為了閉合開關時防止電流的過大而燒壞元件,要求滑動變阻器在閉合開關前要將滑片置于阻值最大的位置—即離下端接線柱最遠的位置。

          3.前面觀察滑動變阻器銘牌上標有什么?其含義是什么?“”是什么意思?

          滑動變阻器和一切電學儀器一樣有自己的規格參數,每個電阻器都有規定的最大電阻和允許通過的最大電流,即使用前要了解銘牌,電流不允許超過允許最大電流值。

          二、電阻箱

          說到這里我們可以告訴大家,前面聽收音機時,調節音量時,相當于滑動變阻器的那個東西,是無線電技術中常用的變阻器,叫電位器(出示實物,讓學生觀察)但這些變阻器有一個缺點,雖能改變電阻,但不能讀出電阻具體數值,有沒有能讀出阻值的變阻器呢?請同學們閱讀課本電阻箱相關內容后回答

          (1)電阻箱與滑動變阻器電阻變化有什么不同?(滑動變阻器電阻是一圈線一圈線地改變,逐漸改變電阻,電阻箱隨旋扭轉動是“跳躍式”的改變)

          (2)它們的優缺點各是什么?

          (3)怎么讀數?

          學生回答后總結

          滑動變阻器

          電阻箱

          不同點

          逐漸改變電阻

          跳躍式改變電阻

          不能讀出該電阻值

          能讀出電阻值

          讀數方法:各旋鈕“△”所對數乘以倍率之和.

          本課小結:滑動變阻器的結構

          作用使用優點等。布置作業:本節伴你學

          授課體會:

          本節宜采用聯系實際,注意觀察,對照和思考,仔細觀察變阻器,做到實物、結構示意圖和符號三者相對照.

          教師引導、啟發、示范,學生觀察、親自操作.師生同討論分析,歸納出變阻器的使用規則.引入本節課題時,創設奇趣的物理情境很重要,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并突出變阻器的作用,有效地減小教學坡度,加深學生對變阻器的構造、原理的認識.可以由滑動變阻器特點引出電阻箱,滑動變阻器和電阻箱的特點等對比教學.

          八年級物理下冊導學案 8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能根據生活體驗認識摩擦力;

          2.能根據二力平衡的條件,用彈簧測力計粗略測量水平運動物體所受的滑動摩擦力;

          3.通過實驗探究,了解改變滑動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4.認識摩擦在生產和生活中的利用與防止,并能正確說出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研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能表述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所受的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的關系;

          2.通過科學探究活動,使學生體驗控制變量法在物理研究過程中的應用,培養學生樂于參與、勇于創新的意識和設計實驗、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觀察與實踐使學生了解摩擦在實際中普遍存在,既有利也有弊。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辯證觀點;

          2.通過生活中實例的研究,激發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熱情。

          二、教學重難點

          本專題是在彈力、重力之后,研究第三種常見的力──摩擦力。彈力、重力等知識的學習可以對摩擦力的學習起到正向遷移的作用,另一方面,本節的知識又為力的概念的形成起到鞏固和深化的作用。

          本節內容由“摩擦力”和“摩擦的利用與防止”兩部分內容組成。教學的重點是測量水平運動的物體受到的滑動摩擦力。這個實驗是《課程標準》中規定的必做的測定性實驗。為突出重點,選取研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作為探究性實驗,這需要學生具有測量滑動摩擦力的實驗技能。另一方面,它又是一個難得的訓練學生開展科學猜想、實驗檢驗、分析論證的好選題。因為學生雖然對摩擦現象不陌生,但對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卻不清楚。

          摩擦現象在生活中很常見,有些摩擦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有益的摩擦應該增大,有害的摩擦應該減小。針對這些問題的討論,有助于學生領悟客觀事物之間的辯證關系。

          三、教學策略

          對摩擦現象,學生們有豐富的感性認識。可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摩擦現象引入新課。例如可先向學生提問:自行車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時,無論路面多么光滑,總會慢慢停下來,為什么?(回答:受到地面的摩擦力。)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時,接觸面間就產生摩擦力阻礙相對運動。這里不要解釋動摩擦和靜摩擦的問題。

          要探究摩擦力大小與壓力及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系,需要解決三個問題:摩擦力的測量問題,實驗的研究方法問題以及實驗器材的選擇問題。摩擦現象學生比較熟悉,要先引導學生對摩擦與哪些因素有關做出猜想,然后讓學生按照課本提示,獨立完成實驗,包括自己設計實驗,自己設計表格記錄實驗數據,自己得出實驗結論等等。教師只需提供必要的實驗設備即可。

          摩擦與我們息息相關。指出有時摩擦是有益的,有時是有害的。應該研究增大摩擦和減小摩擦的方法。然后讓學生閱讀這段課文。讀完課文后,通過討論先得出增大摩擦的方法并舉出實例;再得出減小摩擦的方法并舉出實例。對利用滾動減小摩擦,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做實驗,親自感受一下利用滾動可以減小摩擦。對加潤滑油減小摩擦,學生比較熟悉。但對利用氣墊減小摩擦,學生不熟悉,教師可適當做些說明。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彈簧測力計、帶掛鉤的木塊(側面積不同)、砝碼(或鉤碼)、長木板、棉布、毛巾等。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5分鐘)

          播放視頻:足球在草地上滾動越來越慢,最后停下來;礦泉水的瓶蓋上有許多豎紋;運動員賽跑時穿著帶有鐵釘的跑鞋;汽車在雪地上行走艱難,而當輪胎上裹有鐵鏈后就能前進自如了;生銹的鐵鎖打不開,當加了幾滴油后就可以打開了等等)。

          思考:這些現象都與什么有關?摩擦總是阻力嗎?摩擦總是有害嗎?

          學生觀賞并思考,初步了解摩擦力,它可能是阻力,也可能是有用的動力。

          體會物理與生活的密切關系,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教學

          (30分鐘)

          (一)摩擦力

          先請同學們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來做幾個小實驗。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運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動,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教師演示實驗:用二個長毛刷,毛對毛合在一起,并產生相對運動。讓學生看到二個毛刷的毛分別產生向不同方向的彎曲。

          思考:

          (1)摩擦力是在什么情況下產生的?

          (2)摩擦力的作用點在哪里?

          (3)摩擦力向什么方向?

          (4)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

          在此基礎上得出摩擦力的定義,了解摩擦力的作用點在兩個物體的接觸面上。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摩擦力作用:總是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

          學生動手實驗,說出自己的體驗,初步了解摩擦力及其產生。

          學生觀察、思考、討論后總結得出結論: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時,會在接觸面上產生阻礙物體相對運動力,這個力就叫摩擦力。

          充分發揮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促進作用,幫助學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這里采用的方法是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形象到抽象概括,由淺入深,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規律。

          (二)測量滑動摩擦力

          演示:把木塊放到水平桌面上,彈簧測力計通過繩子拉著木塊前進。思考:木塊在水平方向受哪些力?畫出力的示意圖。怎樣知道木塊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進一步提問讓學生思考:

          用什么工具來測量滑動摩擦力?

          彈簧測力計能直接測量滑動摩擦力嗎?

          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滑動摩擦力的原理是什么?

          測量時要讓拉力與滑動摩擦力相等,木塊必須做怎樣的運動?拉力的方向必須滿足什么條件?桌面不水平行不行?

          總結:只有把物體放在水平支持面上,讓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著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才等于彈簧測力計示數。

          通過思考討論讓學生明確:測滑動摩擦力的工具是彈簧測力計;彈簧測力計測量的是拉力,不能直接測量摩擦力;測量時應用了二力平衡的知識。

          培養科學探究能力

          (三)研究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

          (1)提出問題:根據你的生活經驗,請你猜想一下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關?

          (2)猜想或假設:滑動摩擦力可能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可能與壓力有關,可能與物體運動速度有關,可能與接觸面積的大小有關。

          (3)設計實驗: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個,那我們在設計實驗時應該注意運用怎樣的科學研究方法?如果我們先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系,應怎樣改變壓力大小?怎樣改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請設計實驗步驟和實驗記錄的表格。

          (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按設計好的步驟進行實驗,將實驗數據記錄在表格中。

          (5)得出結論:在壓力相同時,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在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摩擦力與物體運動速度和接觸面積是否有關,請同學們繼續探究。

          學生匯報:摩擦力與物體運動速度和接觸面面積無關。

          引導學生總結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壓力的大小。滑動摩擦力大小與速度大小、接觸面積大小無關。

          學生思考,回答。

          每次只改變可能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因素中的一個,其他因素保持不變,測出滑動摩擦力大小并記錄。

          培養科學探究能力

          (四)摩擦的利用與防止

          讓學生回憶或回放剛開始上課時的視頻,思考并回答:摩擦總是阻力嗎?摩擦總是有害嗎?怎樣增大和減小摩擦?

          實驗:用滾動代替滑動能減小摩擦。

          (1)將一個實驗小車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動,使小車做勻速直線運動,記錄示數大小。

          (2)將小車倒過來,輪子朝上放在水平桌面上,再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動,使小車做勻速直線運動,記錄示數大小。

          (3)比較兩次彈簧測力計示數,能得出什么結論?

          通過聯系生產和生活中的摩擦實例,認識生活中摩擦無處不在,有些摩擦對我們有益,有些有害,并能正確說出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

          思考、回答,動手實驗。

          培養分析思考能力。

          課堂小結

          (5分鐘)

          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獲?在實驗探究中又存在哪些問題?還有什么想探究的問題?

          學生可以個別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小結。

          促進知識的鞏固掌握。提升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

          八年級物理下冊導學案 9

          教學目標

          1、理解機械效率的公式

          2、會利用機械效率的公式進行有關的計算。

          教學重點

          機械效率的公式

          教學難點

          會利用機械效率的公式進行有關的計算

          教學準備

          課件,導學案

          教學方法

          先學后教,學案導學,合作達標

          教學后記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明確目標

          導入新課:

          機械效率的計算是每年中考的必考題,包羅萬象,計算公式繁多.常把簡單機械、功和功率、機械效率綜合起來,考查學生對有用功、總功、功率公式、機械效率公式、滑輪組、斜面等簡單機械的理解和運用.要求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確定G、F、s、h之間的關系,再正確應用相關公式進行計算

          1、有用功:定義:對人們有用的功= 直接用手對重物所做的功(Gh)

          公式:W有用=Gh(提升重物)=W總-W額=ηW總

          斜面:W有用= Gh

          2、額外功:定義:并非我們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公式:W額= W總-W有用=G動h(忽略輪軸摩擦的動滑輪、滑輪組)

          斜面:W額=f L

          3、總功: 定義:有用功加額外功或動力所做的功

          公式:W總=W有用+W額=Fs= W有用/η

          斜面:W總= fL+Gh=FL

          【案例分析】

          【例題1】用一個動滑輪將重為4N物體勻速提升1m,拉力大小如圖所示,則( )

          A.拉力是2.2N B有用功是2.2J

          C.總功是4.8J D機械效率是120%

          資源庫

          【答案】C

          【解析】

          試題分析:該同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為0.2N,拉力是2.4N;對物體做的有用功為W有用=Gh=4N×1m=4J;做的.總功為W總=Fs=2.4N×2m=4.8J;滑輪組的機械效率η=(W有用/W總) ×100%=(4J /4.8J)×100%=83%。故選C

          【考點定位】動滑輪的機械效率

          【例題2】如圖所示,利用輕質滑輪組勻速拉動水平地面上重為G的物體,若拉力的大小為F,物體和地面之間的摩擦力大小為f,A點的拉力為FA,則下列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表達式正確的是( )

          資源庫

          A.f/2FA

          B.f/3F

          C.FA/2F

          D.G/2F

          【答案】C

          【解析】

          試題分析:如圖所示,A點的拉力為FA,而物體在拉力F的作用下勻速直線運動,所以物體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即摩擦力的大小等于FA,由于有兩股繩子拉動物體,所以拉力F的大小等于FA的一半,而F移動距離是物體移動距離的2倍,根據機械效率公式η=W有/W總=(FA×S)/(F×2S)=FA/2F;故答案選C。

          【考點定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例題3】用右圖的甲、乙兩滑輪組分別把相同的物體勻速提升相同的高度,兩裝置的機械效率分別為η甲、η乙,拉力做的功分別為W甲、W乙,若滑輪規格相同,不計繩重及摩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甲 乙

          A.W甲W乙 η甲>η乙

          C.W甲=W乙 η甲=η乙 D.W甲η乙

          【答案】C

          【解析】

          試題分析:由于是把同樣重的物體提升相同的高度,所以有用功相等,又因滑輪的規格相同,都是把兩個動滑輪提高了相同的高度,所以做的額外功也是相同的,所以可得總功相同,機械效率也相同,故應選C。

          八年級物理下冊導學案 10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知道三種杠桿的概念、特點及應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三種杠桿的分析,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概括能力及應用物理知識分析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了解杠桿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物理知識對提高人民生活、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能根據三種杠桿的概念對常用的杠桿進行歸類。

          教學難點:

          能正確畫出杠桿示意圖,找出杠桿的支點、動力、阻力。

          教學方法:

          分析歸納法

          教學用具:

          剪刀、鉗子、瓶起子、鑷子、指甲剪、天平、杠稱、杠桿和支架、鉤碼、彈簧測力計、線。

          學習過程:

          一、復習鞏固

          1、什么是杠桿的一點兩力兩臂?

          2、什么是杠桿的平衡條件?

          3、請幾位同學支黑板上畫出事先畫在黑板上的杠桿的示意圖,在畫完杠桿的示意圖后,進行點評,鞏固力臂的畫法。

          二、創設情境

          對上述的杠桿從比較動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進行歸類,得出三種杠桿,這三種杠桿在應用各有哪些優缺點。

          三、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四、展示匯報

          1、三種杠桿

          ⑴請同學們在課本上畫出各杠桿的力臂,根據三種杠桿的概念,并判斷哪些是省力杠桿?哪些是費力杠桿?

          ⑵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后回答以下問題。

          ①省力和費力的具體含義是什么?

          ②省距離和費距離的具體含義是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①問中是指比較動力和阻力的大小。若動力比阻力小,則省力。反之,則費力。

          引導學生說出①問中是指比較動力作用點通過的距離和阻力作用點通過的距離的.大小。若動力作用點通過的距離比阻力作用點通過的距離小,則省距離。反之,則費距離。

          ⑶根據上述的分析推斷一下,等臂杠桿的情況是怎樣?

          2、生活中的杠桿

          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并說明它們屬于哪一類杠桿,如:

          剪刀 瓶起子 筷子 鑷子 鉗子 鋼筆寫字 釣魚桿 鍘刀 指甲刀 起釘錘 天平

          課堂作業

          1、下列杠桿中,屬于省力杠桿的是______________,屬于費力杠桿的是______________、

          A、筷子 B、鑷子 C、鉗子 D、托盤天平 E、桿秤 F、瓶蓋起子 G、釣魚桿 H、道釘撬I、掃帚 、理發剪刀 、鐵匠剪刀 L、羊角錘 M、火鉗 N、船槳

          2、在使用杠桿時,需要省力,就必須使用動力臂______阻力臂的杠桿;需要省距離,就必須使用動力臂______阻力臂的杠桿;天平是一個_______杠桿、

          典型例題

          1、最大力臂問題、

          例1、如圖所示,要把球滾上臺階所用得力最小,畫出所用的最小的力的方向及作用點、

          2、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判斷力的變化、

          例2、如圖所示,作用在杠桿一端且始終與杠桿垂直的力F,將杠桿緩慢地由豎直拉至水平過程中,力F( )

          A 變大 B 變小 C 不變 D 先變大后變小

          三、拓展提升

          1、用撬棒撬起一石塊,沿不同方向用力作用于撬棒,哪個力最小( )

          A F1 B F2 C F3 D 都一樣

          2、如圖所示,一根不均勻的木棒,用細繩懸掛起來,恰好平衡,若從懸掛處鋸段,將木棒分成兩段,則( )

          A 粗端重 B 細端重 C 一樣重 D 無法確定

          3、用一桿秤稱物體質量時,誤用了一個較重的秤砣,稱出的物體質量比實際值( )

          A 偏大 B 偏小 C 一樣重 D 無法確定

          4、在下圖中,要把石塊用最小的力撬起來,在圖中畫出這個力的方向及其作用點、

          5、請畫出將質量分布均勻的長方體木塊向右抬起時所需最小的力的示意圖、

          6、(選作)如圖所示的杠桿在細繩的拉力作用下在水平位置處于平衡狀態,已知小球的質量是5g,放在距支點10c處,A點到支點的距離是10c,求細繩的拉力、( g=10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