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實用文檔>《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教學設計欣賞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教學設計欣賞

      時間:2024-10-02 20:42:33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教學設計欣賞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教學設計欣賞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教學設計欣賞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教學設計

        重點、難點

        1.主要是講授第1則、第2則、第3則、第4則、第5則、第7則、第8則、第9則選文。

        2.引導學生領會孔子的生存智慧。

        自主學習:

        自讀自譯全文,并背誦。教師作輔導。

        合作探究:

        思考:

        1、不知為不知,為什么也是“知”呢?

        2、人為什么“過而不改”呢?

        3、你怎么理解“欲速則不達”的?聯系生活談談你的感受。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是說做事情貪圖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的利益就成不了大事。孔子這句話有兩個要點:第一個要點是做事不能貪圖快。就如俗話所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邊”。第二個要點是不能急功近利,要照顧到百年大計。“焚林而田,竭澤而漁”,都是只顧眼前利益、缺乏長遠考慮的典型例子

        4、孔子很強調“信”……試結合以下兩則材料談談他所說的“信”的原則。(材料略)

        提示:孔子說人必須講誠信,這是就一般的原則而言的,不是無條件地推崇“信”。孔子講誠信其實有一個前提,就是不違背道義。因此,我們不能把孔子張揚的“信”理解為一般的“言必信,行必果”。按照孔子、孟子的看法,德行高尚的人不一定會“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論語·子路》)就是說,言語一定要信實,行為一定要堅決,這是不問是非黑白、只知道貫徹自己言行的小人啊!孟子則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離婁下》)公叔氏據蒲地反叛衛國,按照孔子的觀念是無道的表現,所以盡管他為了脫身而答應蒲人不去衛國,結果還是到了衛國,并且把蒲地反叛的情形告訴了衛靈公。衛靈公問孔子說:蒲這個地方可以討伐嗎?孔子回答說:可以。靈公說:我的大夫認為不可以討伐,因為現在的蒲是防御晉、楚的屏障,用我們衛國的軍隊去攻打,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說: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衛國的決心,婦女有守衛西河這塊地方的愿望。我所說要討伐的只是四五個領頭叛亂的人而已。

        5、你對““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子在川上曰”有什么體會?

        參考:

        評“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一語:

        意在言外,無限感慨。

        不曰“不彫”,而曰“后彫”,文字直恁斟酌。(《四書評》)

        評“子在川上曰”等章

        天地之化,往者過,來者續,無一息之停,乃道體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見者,莫如川流。故于此發以示人,欲學者時時省察,而無毫發之間斷也。程子曰:“此道體也。天運而不已,日往則月來,寒往則暑來,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窮,皆與道為體,運乎晝夜,未嘗已也。是以君子法之,自強不息。及其至也,純亦不已焉。”……愚按:自此至篇終,皆勉人進學不已之辭。宋·朱熹《論語集注》)

        或問:“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曰:“古說是見川流,因嘆。大抵過去底物不息,猶天運流行不息如此,亦警學者要當如此不息。蓋圣人之心‘純亦不已’,所以能見之。”(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三十六)

        《論語》形容道體之文,只是指點詠嘆,不多著言語。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只就川上一指點,而道之活潑潑地無時不然者自見矣。如“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只就行事一指點,而道之活潑潑地無物不有者自見矣。“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就天時上指點詠嘆,而道之充滿流行、無往而非是者自見矣。真善形容道體者也。后儒著力在精微處說,反覺費語言。

        (清·方宗誠《論文章本原》)

        延伸閱讀: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講學稿3(教師版導學案)

        教學目標:

        1.理解、運用文中關于學習、從政和為人處世的名言警句,進一步培養文言閱讀能力。

        2.結合學生的生命體驗和有關情境,努力使學生領會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學重點:理解、運用文中關于學習、從政和為人處世的名言警句,進一步培養文言閱讀能力。

        教學難點:結合學生的生命體驗和有關情境,努力使學生領會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學方法:1、吟詠法,反復誦讀 2、啟發探究式

        自主預習:

        一、 請同學們背誦第1、3、6、7、8、9、11、12則,并按要求默寫。

        1、知之為知之, ,是知也。

        2、 ,是謂過矣。

        3、人能弘道, 。

        4、 ,則遠怨矣!

        5、無欲速,無見小利。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大車無輗 ,小車無軏 ,_________。

        7、 歲寒, 。

        8、 逝者如斯夫,______!

        二、翻譯并分析課文,思考:課文節選孔子與三位弟子的對話,分別從幾方面反映孔子為人處世之道?這對我們將有怎樣的深遠啟發?

        (1)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翻譯重點:①誨:教導;②女通汝(rǔ)你;③為:表判斷,相當于"是"④知1:明白;知2:知道;知3:通智,智慧,明智.⑤是:指示代詞,"這".

        翻譯:孔子說:"仲由,我教你的知識明白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度才是明智的!

        【探討:第1則從哪方面折射孔子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啟發?】

        孔子啟示人們如何面對自己的無知。選文第1則:“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這句話的含義是說,人的聰明不在于知道什么,而在于坦然地承認自己不知道什么。──聰明的人正視自己的無知。正視自己的無知,不是說安于自己的無知。面對問題,應該開動腦筋,勤于思考。

        角度:求知方面-------實事求是

        啟發:對于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我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盡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么,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2)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無末如之何也已矣!"(3)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翻譯重點:①如之何:古代漢語中的凝固形式,意為"怎么辦"或"怎么";②末如之何:也作無如之何;末:指沒有辦法;(總)拿他沒有辦法;③已矣:常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了".

        翻譯:孔子說:"不說'怎么辦,怎么辦'的人,我對他也不知怎么辦了."(我拿他也沒有辦法)

        【探討:第2、3則從哪方面折射孔子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啟發?】

        選文第2則,孔子說:“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末如之何”,“末”通“無”就是無如之何,即拿他沒辦法。面對問題,不停地念叨怎么辦啊怎么辦啊,說明他在動腦筋,說明他在做著解決問題的努力。孔子啟示人們如何面對自己的錯誤,他的弟子有時候也這樣做。

        選文第3則: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意思是說,犯了錯誤而不改,這就是錯誤;──錯誤不在犯錯誤,而在犯了錯誤而不改正,一如《左傳宣公二年》所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這句話真是充滿了智慧。

        角度:對待錯誤-------知錯能改

        啟發:“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但關鍵不在于過,而在于能否改過,保證今后不再重犯同樣的錯誤。也就是說,有了過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堅持錯誤,不加改正。文中孔子以“過而不改,是謂過矣”的簡煉語言,向人們道出了“知錯能改”這一對待錯誤的唯一正確態度。

        (4)、自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重點翻譯:①之1:結構助詞,譯為“的”;②之2:表修飾,無義不譯;③食通“蝕”;④之3:代詞,他。⑤更:改正(變)

        翻譯:君子的過錯好比日月蝕,他犯過錯,人們都能看得見;他改正過錯,人們都仰望著他。

        (5)、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翻譯: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說:“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錯,一定會加以掩飾。”

        選文第5則:“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子夏即卜商(前507—?),字子夏,是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4歲。“小人”在古代常指地位低的人,也常指人格卑下的人,這里是后一種意思。“文”是動詞,意思是掩飾。子夏的意思是說,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錯一定會加以掩飾。──君子和小人的區別不在于君子不犯錯誤,而在于他犯了錯誤從不掩飾,而是勇敢地面對。人只要有文過飾非的念頭,就是小人了。總之,正視錯誤是很重要的。而接下來改正錯誤也很重要。

        (6)、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翻譯:孔子說:“人能夠光大道,而不是道能夠使人顯揚。”

        (7)、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重點翻譯:①厚,薄:多,少;②而:連詞,表并列,不譯;③遠:形容詞作動詞,避免.

        翻譯:孔子說:"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這樣做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

        【探討:第7則從哪方面折射孔子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啟發?】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應當理解為“躬自厚責而薄責于人”,省略了一個“責”字。孔子的意思是說,自己嚴于責求自己而少責求別人,人們就不會怨恨你了。在現實生活中,那些對自己要求輕而對別人要求重,那些要求別人很嚴苛而要求自己卻很寬松,那些喜歡把責任推到別人頭上的人,必然會招致諸多的怨尤。要改變這種情況,需要從自己身上下工夫。

        角度:與人相處方面---------責己嚴,待人寬

        啟發:人與人相處難免會有各種矛盾與糾紛。那么,為人處世應該多替別人考慮,從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若一旦發生了矛盾,人應該多作自我批評,而不能一味指責別人的不是。所以,“嚴于律己,寬恕待人”是保持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所不能缺少的原則。

        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第二課時

        年級: 高二( )班 學生姓名: 學號: 組名:

        (8)、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翻譯:子夏做了魯國莒父這座城邑的長官,請教施政方面的問題。孔子說:“做事情不要貪快,不要計較(貪求)小的利益。做事情貪快就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

        【探討:第8則從哪方面折射孔子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啟發?】

        莒父是魯國的城邑,具體位置現在還不清楚。“宰”指城邑的長官。“問政”就是請教施政方面的問題。“無”通“毋”,意思是不要,表示禁止。“欲速”是指做事情貪圖快。“見小利”是指計較小的利益、貪求小的利益。“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是說做事情貪圖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的利益就成不了大事。孔子這句話有兩個要點:第一個要點是做事不能貪圖快。就如俗話所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邊”。第二個要點是不能急功近利,要照顧到百年大計。“焚林而田,竭澤而漁”,都是只顧眼前利益、缺乏長遠考慮的典型例子。

        角度:從政方面 --------欲速則不達

        啟發:“欲速則不達”,貫穿著辯證法思想,即對對立著的事物可以相互轉化。所以文中孔子強烈要求子夏從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則就無法達到目的;不要貪求小利,否則就做不成大事。由此可知,干任何事物都要遵循事物發展規律,循序漸進,否則,“欲速則不達”。

        (9)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 ,其何以行之哉?"

        重點翻譯:①其:副詞,怎么;②何以行:賓語前置,以何行,靠什么行走.

        翻譯: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車沒輗 ,小車沒有軏一樣,那它靠什么行走呢?”

        選文第9則:“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這是一個比喻。大車是古代用牛力的車,小車是古代用馬力的車。兩種車子都要把牲口套在車轅上。車轅前面有一道橫木,就是駕牲口的地方。大車橫木和車轅相銜接的活銷兒叫輗,小車橫木和車轅相銜接的活銷兒叫軏。如果大車、小車沒有橫木和車轅相銜接的關鍵,就沒法套上牲口來拉著車子行駛了。孔子的意思是說,做人沒有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車如果沒有輗、小車如果沒有軏,就無法行走一樣,人不講誠信就喪失了立身處世的根本。

        (10)自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重點翻譯:①必不得已:隱含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②于斯:于,介詞,在,對;斯:指代詞,這.③何先:賓語前置,先何,去掉那一項.

        翻譯:自貢說:"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么在三項中先去掉那一項呢?"

        【探討:第9、10則從哪方面折射孔子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啟發?】

        子曰:①“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②“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角度:為人治國---------講究誠信

        啟發:孔子認為,信是儒家傳統倫理準則之一,也是人立身處世的基點。所以無論在工作、學習、生活、交往等方面都要講誠信,人無信而不立。在《論語》中信的含義有兩種:一、是信任,即取得別人的信任;二是對人講信用。

        (11)、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 也。”;

        翻譯:孔子說:“天冷了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零落的。”

        (1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翻譯:孔子在河邊上說:“逝去的時間像這流水,晝夜不停地流淌!”

        【探討:第11、12則從哪方面折射孔子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啟發?】

        角度:為人處事-------要有骨氣、遠大志向及惜時奮干

        啟發:人應松柏一樣,要有骨氣、有遠大志向且要經受得起各種嚴峻的考驗,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同時,孔子還認為時間如流水,奔流不息、一去不返。借此勸戒后人要珍惜時間,用有限的時間投入到無限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去。

        一、小結:本文節選孔子與三位弟子的對話,分別從“求知、為人、從政、治國、處世”等方面給予我們后人深遠的啟示:

        1、 求知-----實事求是、知錯能改 2、 處世-------責人嚴,待人寬

        3、從政-----切記“欲速則不達” 4、 治國處事-----“民(人)無信而不立”

        5、 為人處事-------要有骨氣和遠大志向且要惜時奮干

        二、閱讀下面兩篇小短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1)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悌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2)過蒲,會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車五乘從孔子。其為人長賢,有勇力,謂曰:'吾昔從夫子遇難于匡,今又遇難于此,命也已。吾與夫子再罹難,寧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懼,謂孔子曰:'茍毋適衛,吾出子。'與之盟,出孔子東門。孔子遂適衛。子貢曰:'盟可負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聽。'

        1、孔子在第一段把'士'分為幾類人,分別是什么?提示:三類。

        2、如何理解'言必信,行必果'?說到做到,行動堅決。

        3、解釋下列句中加紅詞語的意思。

        “吾與夫子再罹難” 罹___遭遇__ ;“茍毋適衛,吾出子” 茍___如果___出____放出__

        盟可負邪 負____背棄___

        4、談一談孔子所主張'信'的原則是什么。

        儒家的忠信也是有條件的,即必須符合正義。被脅迫的、在非正義的情況下而盟誓的。無須遵守。

        從以上材料可知,孔子很強調“信”……試結合以下兩則材料談談他所說的“信”的原則。孔子說人必須講誠信,這是就一般的原則而言的,不是無條件地推崇“信”。孔子講誠信其實有一個前提,就是不違背道義。因此,我們不能把孔子張揚的“信”理解為一般的“言必信,行必果”。按照孔子、孟子的看法,德行高尚的人不一定會“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論語子路》)就是說,言語一定要信實,行為一定要堅決,這是不問是非黑白、只知道貫徹自己言行的小人啊!孟子則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離婁下》)公叔氏據蒲地反叛衛國,按照孔子的觀念是無道的表現,所以盡管他為了脫身而答應蒲人不去衛國,結果還是到了衛國,并且把蒲地反叛的情形告訴了衛靈公。衛靈公問孔子說:蒲這個地方可以討伐嗎?孔子回答說:可以。靈公說:我的大夫認為不可以討伐,因為現在的蒲是防御晉、楚的屏障,用我們衛國的軍隊去攻打,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說: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衛國的決心,婦女有守衛西河這塊地方的愿望。我所說要討伐的只是四五個領頭叛亂的人而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教案6(人教版高二選修)

        教學目標:

        1.理解、運用文中關于學習、從政和為人處世的名言警句,進一步培養文言閱讀能力。

        2.結合學生的生命體驗和有關情境,努力使學生領會孔子的生存智慧。

        重點:理解、運用文中關于學習、從政和為人處世的名言警句,進一步培養文言閱讀能力。

        難點:結合學生的生命體驗和有關情境,努力使學生領會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學方法:1、吟詠法,反復誦讀 2、啟發探究式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誦讀

        1.正音

        2.解詞

        3.學生誦讀

        4.教師訂正

        5.齊聲吟誦

        三.探究:

        1.學生讀譯,找出最喜歡的一則,談談理由。

        2.學生發言,師生共評。

        四.小結。

        五.拓展:“半部《論語》治天下”,書中珍珠滿地,俯拾皆是,請同學們說一說,與大家共享。

        六.作業:以本文中12則語錄中的1至2則為材料,自定立意寫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

        板書設計 :

        人貴有自知之明

        知錯就改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孔子的生存智慧 欲速則不達,要有長遠打算

        人要講信用

        人需要磨礪

        懂得惜時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教案教學設計5

        教學要點:

        學習表現孔子生存智慧的選文,討論并領會孔子的生存智慧。

        1、重點:學習有關語言知識,除第6、10、11、12則選文以外,其它選文都應精講。

        2、難點:結合學生的生命體驗和有關情境,努力使學生領會孔子的生存智慧。

        一、導入新課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使用一些內涵豐富、膾炙人口的成語,比如“欲速則不達”、“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小不忍則亂大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道不同,不相為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這些成語,其實都出自孔子之口,都包含了孔子的人生智慧。

        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幾則表現孔子人生智慧的語錄。

        二、疏通12則語錄

        (1)指明學生集體朗讀12則語錄,糾正讀音錯誤。

        (2)探討重點字詞。學生提出問題,互動解決,教師加以點撥。

        知:通智 末:無 食:通蝕 文:掩飾(文過飾非)

        弘:擴大、發揚 躬:自己 宰:城邑的長官 無:通毋,不要

        而:連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表示“如果”或“卻”,這里可以理解為“卻”

        兵:武器 歲:時令 舍:停止

        (3)翻譯12則語錄。學生翻譯,互動解決,教師點撥。

        1、【原文】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孔子說:“子路啊,我告訴你,知道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就關于知道的真諦。”

        2、【原文】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譯文】 孔子說:“遇事不想著‘怎么辦,怎么辦’的人,我不知道對他怎么辦。”

        3、【原文】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譯文】 孔子說:“有錯不改,這才是真錯。”

        4、【原文】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蝕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譯文】 子貢說:“君子的缺點,象日蝕月蝕。一有缺點,人人都能看見;一旦改正,人人都會敬仰。”

        5、【原文】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譯文】 子夏說:“小人犯了錯一定要掩飾。”

        6、【原文】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譯文】孔子說:“人能弘揚道義,不是道義能壯大人的門面。”

        7、【原文】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譯文】孔子說:“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就可以避免怨恨。”

        8、【原文】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譯文】子夏做莒父的市長,問政。孔子說:“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只求速度,往往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9、 【原文】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 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車沒有車軸,小車沒有車軸,怎么能啟動? ”

        10、【原文】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譯文】 子貢問政。孔子說:“確保豐衣足食、軍事強大、人民信任。”子貢說:“如果不能同時做到,以上三項中哪項可以去掉?”軍事。“如果還不行,剩下二項中哪項可以去掉?”“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國家就要滅亡。”

        11、【原文】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譯文】 孔子說:“天冷時,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謝。”

        12、【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譯文】孔子在河邊說:“時光如流水!日夜不停留。”

        三、探究研討12則語錄的思想內容。

        學生分組討論12則語錄的閱讀體會,每組派一名代表上臺發言,組內其它同學可以給予補充。

        教師對學生的發言加以總結、深化,要點如下:

        1、結合文章的內容,回答我們應該如何來對等自己的“無知”呢?

        一個人的聰明不在于他比別人知道得多,而在于他坦然地承認自己的無知。面對于“無知”的問題,我們要經常念叨著“怎么辦”,并且力圖去解決它。

        第一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不要裝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這句話對我們有以下啟示。

        一是不要強不知以為知,人生有涯而知識無涯,不知道是正常的,不知道卻要裝知道就可能鬧笑話;二是裝知道就會關上學習求知的大門,老老實實承認不知道就有了求知的動力;三是要分清知道的與不知道的,知道的不需要過分重復學習,不知道的才是學習研究的重點。

        第二則:這幾句對我們有以下啟示。

        一是要正視問題,遇到不會解決的問題就要想辦法,不能應付搪塞,只有正視問題的人,才會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別人對他才能提供具體的幫助,如果遇到問題搪塞應付,誰也幫不了他,誰也拿他沒有辦法;二是在學習求知的過程中,只有自己不斷動腦子,老師對他才有用,如果自己不提出問題,不思考問題,老師對他來說,其作用就不大。

        2、根據文章的內容,請同學們說一說我們應該如何來看等自己的過錯呢?

        在人生的征途上,犯錯誤是難免的。有過錯卻不改正才是真正的過錯。要想改正錯誤,首先就要正視自己的錯誤,不要試圖去掩飾自己的過錯。

        第三則:一是每個人都會犯錯誤,犯錯誤是正常的,所以不能害怕犯錯誤,畏懼犯錯誤的人不可能取得進步;二是犯了錯誤不改正就是真正的錯誤,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三是要學會從錯誤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不在同一個地方兩次跌倒。

        第四則:一是有過錯,別人都能看見,不要以為別人不知道,對領導者、公眾人物而言尤其是這樣;二是承認錯誤、改正錯誤,反而會贏的人們的尊重。

        第五則:一是掩飾錯誤是人格卑下的表現,會鬧笑話,會讓人瞧不起;二是要有把自己的錯誤暴露出來的勇氣,因為只有暴露出來,才能得到糾正;三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不在于犯不犯錯誤,而在于能不能改正錯誤。

        3、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在這兒提倡的“道”是指什么呢?

        從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來回答。

        第六則:人能把道擴大,不是道能擴大人。道在這里既是指孔子的主張、思想,人自覺修身,可以擴大道,但道本身不能擴大人。境界是自己修煉來的,而不是別人賜予的。

        4、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孔子在這一句話中給了我們什么樣的啟發?

        在與人相處的時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別人對自己不好,要改善與他人的關系,關鍵在于改變自己:多責求自己,少苛求別人。

        第七則:一是一個人要善于自省,善于從自身找原因,要少責怪別人,而不要老是責怪別人會推托客觀原因,這樣才有利于真正解決問題,如果每個人都善于從自身找原因,善于自我批評,就會減少社會內耗,提高辦事效率;二是從自身找原因,是避免矛盾,減少怨恨的重要途徑。

        5、同學們在讀了“無欲速,無則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之后,聯系自己的實際,能夠得到哪些啟示呢?

        第八則:一是做事不能急于求成,急于求成會違背事物的客觀規律,甚至使人學會作假,而這些都會影響人達到真正的目的;二是不能被小利益吸引,一個人太在乎小利益,就會忘記大根本,而區分小利益和大根本是至關重要的。

        6、孔子是如何強調誠信的?

        孔子善于從平常的事物和現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

        孔子認為人沒有信用是不行的,就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靠什么行走呢?誠信對于個人來說,是處世之本。沒有誠信的人可以在暫時取得成功,卻不可能最終取得成功。對社會來說,誠信是政府有效運作的根本。政府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不可能穩固。誠信是社會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根本。

        第九則:一是信用是人的立足之本,沒有信用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二是強調信用不僅指對人要守信,還要注意對自己負責,守信自己的信仰、目標,不能迷失自己。

        第十則:對一個政府來說,守信對人民的承諾是他站得住腳的根本。

        第十一則:一個人的品質高下,只有在矛盾沖突的時候才能表現出來。

        第十二則:一是時間像流水一樣,不停的流逝,從不因任何人任何事而停止;二是時間流走了就再也不會回來;三是珍惜時間,是實現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

        (2)討論課后第二題。先指導學生理解材料,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孔子對“信”的辯證分析。

        四、布置作業

        請同學們談一談松柏有什么樣的品質,聯系生活實際,寫一篇小短文。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教案設計4

        一、導入: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能夠聽到一些耳熟能詳、充滿智慧、內涵豐富、膾炙人口的成語,如“欲速則不達”“小不忍則亂大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等。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些成語都出自哪兒嗎?其實這些成語都出自幾千年前的孔子之口。

        孔子這位先哲圣人,給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寶庫,從他身上我們能夠感受到一些有關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去從中感受這些有啟發性的人生格言。

        二、本文的內容比較簡單,同學們可以先看注釋,掌握重要詞語。

        1、為下列加紅詞語注音。

        莒父( ) 輗( ) 軏( ) 彫( )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是通什么字。

        (1)誨女知之乎 (女 通 汝)

        (2)如日月之食焉 (食 通 蝕)

        (3)無欲速 (無 通 毋)

        (4)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彫 通 凋)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判斷句

        (2)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判斷句

        (3)其何以行之哉? 疑問句中的賓語前置

        4、指出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1)知之為知之 為____________

        子夏為莒父宰 為____________

        (2)過而不改 而____________

        人而無信 而____________

        三、翻譯課文

        首先,請同學們嘗試把文中的部分句子進行翻譯,熟知文意。

        (1)子曰:“由,誨女知[1]之乎?知[2]之為知[2]之,不知[2]為不知[2],是知[3]也。”

        翻譯重點: 誨:教導; “女”通“汝”(rǔ),你。 為:表判斷,相當于“是”。 [1]知:明白;[2]知:知道;[3]知:通“智”,智慧,明智。是:指示代詞,“這”。

        翻譯:孔子說:"仲由,我教你的知識明白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度才是明智的!

        (2)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無末如之何也已矣!”

        翻譯重點:①如之何:古代漢語中的凝固形式,意為“怎么辦”或“怎么”;②末如之何:也作無如之何;末:指沒有辦法;(總)拿他沒有辦法;③已矣:常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了”。

        翻譯:孔子說:“不說‘怎么辦,怎么辦’的人,我對他也不知怎么辦了。”(我拿他也沒有辦法)

        (3)、自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重點翻譯:①之1:結構助詞,譯為“的”;②之2:表修飾,無義不譯;③食通“蝕”;④之3:代詞,他。⑤更:改正(變)

        翻譯:君子的過錯好比日月蝕,他犯過錯,人們都能看得見;他改正過錯,人們都仰望著他。

        (4)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重點翻譯:①厚,薄:多,少;②而:連詞,表并列,不譯;③遠:形容詞作動詞,避免.

        翻譯:孔子說:“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這樣做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

        (5)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 ,其何以行之哉?”

        重點翻譯:①其:副詞,怎么;②何以行:賓語前置,以何行,靠什么行走.

        翻譯: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車沒輗 ,小車沒有軏一樣,那它靠什么行走呢?”

        (6)自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重點翻譯:①必不得已:隱含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②于斯:于,介詞,在,對;斯:指代詞,這.③何先:賓語前置,先何,去掉那一項.

        翻譯:自貢說:“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么在三項中先去掉那一項呢?”

        四、文中節選孔子與三位弟子的對話,分別從那幾方面折射孔子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從中我們將得到怎樣的啟發?

        提示: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信息的檢索能力,解答本題,需要將本文中的句子進行篩選,如下:

        1、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角度:求知方面-------實事求是

        啟發:對于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我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盡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么,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2、①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無末如之何也已矣。”;②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角度:對待錯誤-------知錯能改

        啟發:“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但關鍵不在于過,而在于能否改過,保證今后不再重犯同樣的錯誤。也就是說,有了過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堅持錯誤,不加改正。文中孔子以“過而不改,是謂過矣”的簡煉語言,向人們道出了“知錯能改”這一對待錯誤的唯一正確態度。

        3、子曰:“躬子厚而薄責于人,則遠矣!”

        角度:與人相處方面---------責己嚴,待人 寬

        啟發:人與人相處難免會有各種矛盾與糾紛。那么,為人處世應該多替別人考慮,從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若一旦發生了矛盾,人應該多作自我批評,而不能一味指責別人的不是。所以,“嚴于律己,寬恕待人”是保持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所不能缺少的原則。

        4、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角度:從政方面 --------欲速則不達

        啟發:“欲速則不達”,貫穿著辯證法思想,即對對立著的事物可以相互轉化。所以文中孔子強烈要求子夏從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則就無法達到目的;不要貪求小利,否則就做不成大事。由此可知,干任何事物都要遵循事物發展規律,循序漸進,否則,“欲速則不達”。

        5、子曰:①“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②“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角度:為人治國---------講究誠信

        啟發:孔子認為人沒有信用是不行的,就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靠什么行走呢?誠信對于個人來說,是處世之本。沒有誠信的人可以在暫時取得成功,卻不可能最終取得成功。對社會來說,誠信是政府有效運作的根本。政府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不可能穩固。誠信是社會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根本。

        孔子認為,信是儒家傳統倫理準則之一,也是人立身處世的基點。所以無論在工作、學習、生活、交往等方面都要講誠信,人無信而不立。在《論語》中信的含義有兩種:一、是信任,即取得別人的信任;二是對人講信用。

        6、①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 也。”;②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角度:為人處事-------要有骨氣、遠大志向及惜時奮干

        啟發:文中孔子認為:人應松柏一樣,要有骨氣、有遠大志向且要經受得起各種嚴峻的考驗,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同時,孔子還認為時間如流水,奔流不息、一去不返。借此勸戒后人要珍惜時間,用有限的時間投入到無限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去。

        小結:本文節選孔子與三位弟子的對話,分別從“求知、為人、從政、治國、處世”等方面給予我們后人深遠的啟示:

        1、 求知-----實事求是、知錯能改

        2、 處世-------責人嚴,待人寬

        3、 從政-----切記“欲速則不達”

        4、 治國處事-----“民(人)無信而不立”

        5、 為人處事-------要有骨氣和遠大志向且要惜時奮干

        五、作業:

        1、翻譯并和背誦課文中的名句名段

        2、完成課后練習三

        六、能力訓練。

        閱讀下面兩篇小短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一)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悌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二)過蒲,會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車五乘從孔子。其為人長賢,有勇力,謂曰:'吾昔從夫子遇難于匡,今又遇難于此,命也已。吾與夫子再罹難,寧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懼,謂孔子曰:'茍毋適衛,吾出子。'與之盟,出孔子東門。孔子遂適衛。子貢曰:'盟可負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聽。'

        1、孔子在第一段把'士'分為幾類人,分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言必信,行必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釋下列句中加紅詞語的意思。

        吾與夫子再罹難 罹_____________

        茍毋適衛,吾出子 茍_____________出_____________

        盟可負邪 負_____________

        4、談一談孔子所主張'信'的原則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提示:三類。

        2、說到做到,行動堅決。

        3、遭遇;如果;放出;背棄。

        4、儒家的忠信也是有條件的,即必須符合正義。被脅迫的、在非正義的情況下而盟誓的。無須遵守。

        教學反思:


        人教版高二選修《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案3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能夠聽到一些耳熟能詳、充滿智慧、內涵豐富、膾炙人口的成語,如'欲速則不達''小不忍則亂大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等。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些成語都出自哪兒嗎?其實這些成語都出自幾千年前的孔子之口。

        孔子這位先哲圣人,給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寶庫,從他身上我們能夠感受到一些有關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中,就有很多非常有啟發性的人生格言。

        一、本文的內容比較簡單,同學們可以先看注釋,掌握重要詞語。

        1、為下列加紅詞語注音。

        莒父____________ 輗____________ 軏____________ 彫____________

        (提示:jǔ、fǔ、ní、yuè、diāo)

        2、解釋下列加紅詞語在句中的含義。

        (1)誨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智也:____________。

        (3)更也:____________。

        (4)小人之過也必文:____________。

        (5)人能弘道:____________。

        (6)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

        (8)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____________。

        (提示:(1)教導;事物的道理(2)這(3)改變(4)掩飾(5)擴大、光大(6)自身、自己;遠離(7)河(8)停止)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是通什么字。

        (1)誨女知之乎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2)如日月之食焉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3)無欲速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4)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提示:(1)'女'通'汝'(2)'食'通'蝕'(3)'無'通'毋'(4)'彫'通'凋')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3)其何以行之哉?

        (提示:(1)判斷句(2)判斷句(3)疑問句中的賓語前置)

        5、指出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1)知之為知之 為____________

        子夏為莒父宰 為____________

        (2)過而不改 而____________

        人而無信 而____________

        二、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1、【原文】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 孔子說:'子路啊,我告訴你,知道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就關于知道的真諦。'

        2、【原文】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譯文】 孔子說:'遇事不想著'怎么辦,怎么辦'的人,我不知道對他怎么辦。'

        3、【原文】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譯文】 孔子說:'有錯不改,這才是真錯。'

        4、【原文】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蝕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譯文】 子貢說:'君子的缺點,象日蝕月蝕。一有缺點,人人都能看見;一旦改正,人人都會敬仰。'

        5、【原文】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譯文】 子夏說:'小人犯了錯一定要掩飾。'

        6、【原文】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譯文】 孔子說:'人能弘揚道義,不是道義能壯大人的門面。'

        7、【原文】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譯文】 孔子說:'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就可以避免怨恨。'

        8、【原文】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譯文】 子夏做莒父的市長,問政。孔子說:'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只求速度,往往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9、【原文】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 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車沒有車軸,小車沒有車軸,怎么能啟動?'

        10、【原文】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譯文】 子貢問政。孔子說:'確保豐衣足食、軍事強大、人民信任。'子貢說:'如果不能同時做到,以上三項中哪項可以去掉?'軍事。'如果還不行,剩下二項中哪項可以去掉?'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國家就要滅亡。'

        11、【原文】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譯文】 孔子說:'天冷時,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謝。'

        12、【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譯文】 孔子在河邊說:'時光如流水!日夜不停留。'

        三、問題思考。

        1、結合文章的內容,回答我們應該如何來對等自己的'無知'呢?

        一個人的聰明不在于他比別人知道得多,而在于他坦然地承認自己的無知。面對于'無知'的問題,我們要經常念叨著'怎么辦',并且力圖去解決它。

        2、根據文章的內容,請同學們說一說我們應該如何來看等自己的過錯呢?

        在人生的征途上,犯錯誤是難免的。有過錯卻不改正才是真正的過錯。要想改正錯誤,首先就要正視自己的錯誤,不要試圖去掩飾自己的過錯。

        3、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在這兒提倡的'道'是指什么呢?

        提示:從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來回答。

        4、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孔子在這一句話中給了我們什么樣的啟發?

        在與人相處的時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別人對自己不好,要改善與他人的關系,關鍵在于改變自己:多責求自己,少苛求別人。

        5、同學們在讀了'無欲速,無則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之后,聯系自己的實際,能夠得到哪些啟示呢?(答案略)

        6、 孔子是如何強調誠信的?

        孔子認為人沒有信用是不行的,就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靠什么行走呢?誠信對于個人來說,是處世之本。沒有誠信的人可以在暫時取得成功,卻不可能最終取得成功。對社會來說,誠信是政府有效運作的根本。政府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不可能穩固。誠信是社會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根本。

        四、思維拓展。

        1、孔子善于從平常的事物和現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請同學們從文章中找出一兩處。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請同學們談一談松柏有什么樣的品質,聯系生活實際,寫一篇小短文。

        五、能力訓練。

        閱讀下面兩篇小短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一)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悌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二)過蒲,會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車五乘從孔子。其為人長賢,有勇力,謂曰:'吾昔從夫子遇難于匡,今又遇難于此,命也已。吾與夫子再罹難,寧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懼,謂孔子曰:'茍毋適衛,吾出子。'與之盟,出孔子東門。孔子遂適衛。子貢曰:'盟可負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聽。'

        1、孔子在第一段把'士'分為幾類人,分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言必信,行必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釋下列句中加紅詞語的意思。

        吾與夫子再罹難 罹_____________

        茍毋適衛,吾出子 茍_____________出_____________

        盟可負邪 負_____________

        4、談一談孔子所主張'信'的原則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提示:三類。

        2、說到做到,行動堅決。

        3、遭遇;如果;放出;背棄。

        4、儒家的忠信也是有條件的,即必須符合正義。被脅迫的、在非正義的情況下而盟誓的。無須遵守。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教學設計欣賞】相關文章: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教案11-15

      欣賞《水上音樂》教案設計08-23

      關于圖譜在幼兒園音樂欣賞教學中的設計與運用07-03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

      旋轉的教學設計02-16

      《茶經》教學設計02-18

      《國殤》教學設計12-11

      《賽馬》的教學設計05-21

      國慶的教學設計03-19

      《 It was there 》教學設計與說明03-19

      用戶協議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亚洲一区二区中文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无广告 | 中文免费不卡Av | 亚洲国产综合在线一 | 日本一高清二区视频久二区 | 日本乱中文字幕系列在线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