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實用文檔>《地球的圈層結構》教案

      《地球的圈層結構》教案

      時間:2024-09-29 16:21:46

      《地球的圈層結構》教案(通用8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地球的圈層結構》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地球的圈層結構》教案(通用8篇)

        《地球的圈層結構》教案 篇1

        【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地震波的傳播特征及其在劃分地球內部圈層方面的運用。

        2、掌握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和內部圈層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狀等。

        3、通過歸納、總結、對比地球內部各層的特點,使學生形成綜合歸納等思維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讀圖訓練,提高讀圖、析圖能力,明確地震波和地球內部圈層的關系,地殼與巖石圈、軟流層的位置關系等。

        2、聯系實際,結合圖示,了解各圈層的特征。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學會用一分為二的方法看待問題、分析問題,樹立正確的辯證唯物主義觀。

        2、使學生了解地球的圈層構造,從宏觀上認識全球的整體面貌,形成地球系統觀和責任感,增強環境及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傳播特點,區別橫波與縱波。

        2、地球內部圈層劃分實況及各層主要特點。

        【教學難點】

        1、兩種地震波的傳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內部圈層研究中的運用。

        2、地球各圈層的物質組成和主要特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法、導學法、對比法和分組合作討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一、地球的內部圈層

        通過視頻引入新課,用設問法引出地震波的概念。

        教師提問:地震波可以分為哪兩類呢?

        學生回答

        波和橫波各有什么特性?(學生根據教材回答)

        分 類傳播速度傳播的媒介共同點

        縱波

        橫波

        板書:地震波 分類 特點

        學生討論后回答

        教師展示結果并講解

        教師提問:為什么能用地震波探測地球內部結構?

        學生回答后引出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速度圖。

        對圖進行分析

        指導學生讀圖,從圖中看出兩種類型地震波在傳播速度上的差異。分析兩種不同類型地震波的振動方向和傳播方向的關系。

        分析圖的過程中講解不連續面的的定義,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在圖中分析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發生的變化,說明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并板書:

        大家再仔細分析在內核中波速發生變化的原因

        引導學生思考:

        推測地幔和地核的物質狀態可能是什么?

        學生3人一組討論

        教師總結:

        地球內部壓力大,溫度高

        固態

        內核:縱波的波速增加

        剛才同學們做了細致的觀察和分析,回答的很正確,下面我們做一個全面的分析各圈層的特點?

        投影課本上的圖1.26“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

        教師對比課本的圖和在課堂中畫出的圖對比找出多了什么?

        教師分析講解巖石圈和地殼的區別、所在的深度。以及軟流層所在的范圍。

        學生討論填表

        圈層名稱范圍深度主要特征

        地殼

        地幔

        地核

        填完后進行活動:要求學生把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圖畫出來且介紹內部圈層。

        課堂總結:

        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

        二、地球的外部圈層

        (一).大氣圈

        (二)、水圈

        1.概念 水圈是指由地球表層水體構成的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

        2.特點

        ①連續(各種水體處于不停的運動和轉化之中);

        ②不規則(水圈沒有固定和規則的形狀);

        ③循環運動。

        3.組成 水圈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氣水、生物水等。

        (三) 生物圈

        ①生物圈是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

        ②生物圈占有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

        ③生物圈是大氣圈、水圈和巖石圈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結果。

        總結: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等外部圈層以及巖石圈之間相互滲透、相互影響, 形成了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地理環境。

        課堂練習 :

        1 有關地震波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 地震波是一種無線電波

        B . 縱波傳到古登堡面時完全消失

        C . 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顯減少

        D . 從震源發生的地震波,縱波比橫波先到達地面

        2.圖中甲、乙、丙三個圓依次代表的地理概念是 ( )

        A、巖石圈、地幔、地殼

        B、巖石圈、上地幔頂部、地殼

        C、巖石圈、地幔、地核

        D、地球內部圈層、地幔、軟流層

        3,最近,我國在渤海發現儲量逾10億噸的大油田.該油田儲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維

        地震勘探技術的結果.請同學聯系所學知識來設想一下,我國地質工作者是怎么完成這一勘探工作的?其理論依據是什么?

        《地球的圈層結構》教案 篇2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掌握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依據及組成;掌握地殼、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層之間的密切關系及主要特點。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讀內部構造圖了解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明確地殼與巖石圈的范圍、軟流層的位置;運用比較法學習內部和外部圈層的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地球內部的物質運動及地球外部的各個圈層之間相互聯系,認識事物是普遍聯系的;通過地震波的應用認識到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通過探索地球內部物質培養科學的探索精神。

        2學情分析

        高一年的學生還沒形成完整的地理的空間概念和良好的讀圖能力,也沒有具備地理分析的思維,但是他們對新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學習地球的`內部結構會引起學生的興趣,在圖像和視頻的配合下學生也應該能較好地認識各圈層及其特點,但是對于圈層結構這個全新的內容嗎,要求他們將課本上的知識理解并在腦中形成圈層結構的模型可能有一定難度。因此教學中要通過圖像加強學生的理解和印象,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地理思維。

        3重點難點

        重點:運用圖表說明地球內部圈層劃分的依據,兩個不連續面及地殼、地幔、地核的特征;用圖歸納地球的外部圈層及其特點

        難點:地震波傳播速度的變化與地球內部物質組成的關系;地球內部圈層劃分

        4教學過程

        第一學時,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導入新課

        自古以來,人們對生活的這個地球就充滿了探知的渴望。只有了解了我們生活的地球,才能更好地保護和利用它。

        《西游記》我們都熟悉吧?還記得孫悟空上天入地吧?不僅在我國,1864年法國作家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地心游記》,也反映了人類想進入地心一探究竟的愿望,2003年美國的科幻片《The cord》將這部小說搬上了銀幕。當然,現在我們知道,這些都不是真實的,那真實的地球應該是什么樣的呢?

        活動2【講授】新課學習

        (一)地球的內部圈層構造

        首先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就是:怎么知道地球的內部構造。

        1、研究手段:地震波(聯系生活實際,探究地球內部構造的了解方法)

        地球到底是像籃球那樣空心的呢,還是像鉛球那樣內部是均質的呢?

        “神舟”系列和“嫦娥”系列相繼為我們探索了地球以外的世界。但是上天有路,入地無門,雖說“蛟龍”號是世界上下潛深度最深的,但也只有七千多米。就算是火山噴發,也只能將地下幾百千米的巖漿泛到上層,但最深不超過450千米。要知道,地球的半徑可是有6371千米呢。

        怎么辦呢?封神榜里土行孫是肯定不行了,那生活中還有哪些方法可借鑒呢?

        挑選西瓜法

        敲擊地球似乎行不通

        不知道大家閉著眼睛能不能感受得到乘座的汽車從泥濘的沙土路上駛上高速公路?是根據什么知道的呢?————速度與顛簸方向。這種方法給我們探知地球內部構造提供了思路。我們找到了一種能了解地球內部構造的途徑————地震波。

        快速閱讀教材,找出地震波的概念與特點。

        地震波:地下巖層彈性震動四周傳播

        為什么能用地震波探測地球內部結構呢?

        地震波主要有縱波和橫波之分,。這是它們的特征和區別。那么縱波和橫波都是什么樣的呢?

        縱波就像是彈簧一樣,能量和質點的方向是一致的,而橫波則像揮舞的彩帶,彩帶是上下翻飛的,但是能量卻是向前傳遞,能量和質點的方向是垂直的。這是縱波和橫波的形態差異,那么它們的性質有什么樣的差別呢?大家看課本,縱波的傳播速度較快,可以通過固體、液體和氣體傳播;橫波的傳播速度較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我們在生活中最常見的縱波,就是聲波。對地震波的了解就到這里,接下來我們來一起小結一下地震波的知識。

        學生完成下表,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情況適當補充或糾正。

        分類特點,傳播速度,所經物質狀態,共同點,縱波,較快,固、體、氣體,隨著所通過物質的性質而變化,橫波,較慢,固體

        2、地球的內部構造

        我們學習地震波是為了什么呀?···對,是為了通過它來認識地球的內部,那么現在我們來看,怎么通過地震波來認識地球的內部結構。大家看圖1。25地震波的傳播速度與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圖,觀察橫縱波的傳播速度在地球內部什么地方發生了什么變化?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發生速度變化的界面是怎樣命名的?

        根據物理學知識,介質均一的話波速不會發生變化。地震波發生了變化,說明地球內部不是鉛球一樣的均質體。

        學生分組完成下表: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情況適當補充或糾正。

        深度

        波速變化

        推測組成物質

        不連續面命名

        圈層名稱

        橫波(S波)

        縱波(P波)

        33km

        加快

        加快

        固體

        莫霍界面

        上為地殼

        下為地幔

        2900km

        消失

        減慢

        液態

        古登保界面

        上為地幔

        下為地核

        需要提醒注意的是,根據地震波,可以把地幔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層。這其中上地幔又可以再劃分出一些小的圈層來。在上地幔的頂部,有一個物質呈融熔狀態的軟流層,位于地下60—150千米的深度,這里的物質仍然是巖石,但是巖石呈現的是融熔流動狀態,就像打翻了的漿糊,或者果凍。一般認為軟流層是巖漿的發源地,軟流層與地殼一起,共同組成了巖石圈。

        這里大家注意一下,地殼和巖石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巖石圈包括了地殼的全部,還包括上地幔頂部的那一層軟流層,它是以物質形態劃分出來的;而地殼是地表到上地幔頂部的巖石圈部分,是以地震波劃分出來的圈層。

        現在我們對地球內部結構作一個小結。地球內部結構就像一個煮熟的雞蛋。

        3、還有什么方法可以大致了解到地球內部的構造?

        改進鉆探技術、火山噴發的物質、遙感技術等。

        活動3【活動】課下拓展

        (1)這三大圈層可否再細分?

        (2)深入了解莫霍洛維契奇和古登堡這兩位地震學者;

        (3)閱讀法國著名科幻作家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和《地心游記》,體驗地球內部圈層結構風景;

        (4)加強課后復習,手繪完成內部圈層劃分圖。

        《地球的圈層結構》教案 篇3

        一、課標導讀

        新課程標準中對“地球的圈層結構”部分提出的要求是“說出地球的圈層結構,概括各圈層主要特點”。并且在活動建議中提出:“繪制示意圖,或利用教具、學具,說明地球的圈層結構”。由此看來,對地球的圈層結構,從分布到劃分依據,從各層特點到學生理解、分析、判斷和運用,都是本章內容的重點。因此,在教學中,始終把握住該節內容的標準要求,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教師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務。

        二、教學目標

        本節教學要重點突出“地球圈層”和“結構特點”兩個核心概念,圍繞這兩個概念,逐步將地球圈層結構及其劃分依據——圈層特點等知識點順序展開。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利用豐富的圖例和圖片展示,讓學生分析和理解各圈層的結構特點。

        1、通過探究活動讓學生了解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分布。

        2、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舉例說明主要的地球圈層結構特點。利用圖解,由學生分析判斷劃分的依據。

        三、教學設計

        一、課時安排

        本節內容是第一章的最后一節,建議用2個課時完成教學。第一課時:著重從教學內容的講授和分析入手,完成地球內部圈層結構教學內容的學習。同時,通過師生互動,將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劃分依據讓學生能夠深入了解。第二課時:通過內部和外部圈層的劃分,讓學生對地球的圈層結構有更加清晰的認知。在講授地球外部圈層知識過程中,對大氣圈、水圈進行簡潔而又清晰的'介紹。在新課程中,沒有像老教材將各圈層分成小節單獨分析,而是重在基本了解和理解的程度。所以,教師在講授這一部分內容時,最好是突出重點和大的結構而盡量高度概括。

        二、教學安排

        1、第一課時:

        1、通過讀圖,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層次關系。

        2、在有了基本的結構認知后,著重講授地球的內部圈層的劃分。但教師不要過于拘泥于概念的講授和分析,尤其是地震波、縱波、橫波等概念,他們并非是該節內容的核心知識,只要學生了解了內部的幾個圈層及層次關系即可。

        3、在教學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學生掌握的主要內部圈層的結構后,可以將巖石圈的概念有意識地強調。因為巖石圈是內外部圈層的結合部,與外部圈層的聯系也最緊密。學生了解了巖石圈的概念后,對后面的學習就有了知識鋪墊。

        2、第二課時:

        1、引導學生了解地球外部圈層的劃分,明確外部圈層的結構和層次關系,尤其是外部圈層的相互滲透和相互影響的關系更是要交代清楚。

        2、本課時對大氣圈、水圈兩個圈層的介紹是重點,而生物圈和巖石圈并沒有深入下去。因此教師應該適當的用描述性的語言簡潔地概括他們的關系。

        3、結合實際案例“美國生物圈2號實驗的失敗說明了什么問題”,讓學生課后對生物圈進行自主學習,是教材設計的一個創意。教師完全可以很好地利用這個案例,開展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通過探究,學生對生物圈的了解會更加直接。

        一堂課下來,教師課前準備的充分不充分,對教學效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新課程理念如何體現出新字,仍然需要我們在工作中不斷努力地探索。

        《地球的圈層結構》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天體的主要類型和天體系統的層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環境。

        2、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養用比較分析的方法解決有關地理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分析圖片,形成宇宙物質性的觀念,形成天體系統各層次的感性認識。

        2、利用圖表分析法和比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陽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宇宙觀。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確定的'理由:是核心知識,是說明地球宇宙環境的基礎。

        2、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處——具有生命存在的條件。確定的理由:是地球特殊性的具體體現,地球有了生命和人類才有可能探討地球的宇宙環境以及四大圈層環境的發展規律。

        教學難點:

        地球生命存在的條件。確定理由:學生易于從自然常識角度認識地球上為什么有生命,而難以從地球的宇宙環境探索地球為什么具有生命存在的條件。

        教學過程

        一、人類目前觀測到的宇宙

        一)地心說——日心說——星系說——目前觀測到的宇宙

        (講述)從古代以托勒密為代表提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到16世紀哥白尼提出的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實際上把宇宙看成是太陽系;再到18世紀天文學家引進“星系”作為宇宙的代名詞;再到人類目前觀測到的宇宙。我們對宇宙認識不斷深入。

        二)現在人類認識的宇宙

        1、宇宙是形態多種多樣的物質世界

        天體類型:恒星、星云、行星、衛星、流星體、彗星、星際空間的氣體和塵埃。(建議)教師結合課本圖1。1分別介紹星云、行星、流星、彗星等天體的定義以及蟹狀星云、土星、獅子座流星雨、哈雷彗星的突出特征。對彗星在運行軌道上不同位置彗尾的長短、方向的變化規律及形成原因可作適當補充。

        2、天體系統——天體之間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就形成了天體系統。

        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

        (建議)教師畫出天體系統層次表并結合按天體系統層次順序分別介紹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和河外星系、總星系。

        3、宇宙的演化過程

        各種天體不是同時形成,各有其發生、發展、衰亡的歷史。而整體的宇宙則經歷溫度從高到低,物質密度從密到稀的演化過程。

        二、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參閱教材第3頁表1.1)

        附表1九大行星的數據分析表

        行星分類成員質量體積平均密度公轉周期自轉周期

        類地行星

        巨行星

        遠日行星

        附表2地球各項指標在類地行星及九大行星中排位

        地球質量體積平均密度公轉周期自轉周期

        在類地行星中排

        在九大行星中排

        二)地球又是一個適于生物生成和繁衍的行星

        1、地球所處的光照條件一直比較穩定。

        從太陽系的誕生到地球上有生命的痕跡,中間經歷了漫長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里,太陽沒有明顯的變化,地球所處的光照條件一直比較穩定,生命從低級向高級的演化沒有中斷。

        2、地球處于一種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中。

        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繞日公轉具有同向性和共面性,這樣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

        3、地球自身具備有生物生成所需的溫度、大氣、水等條件。

        平均溫度15c:地球與太陽距離太近,溫度就過高,則熱擾動太強,原子不能結合在一起,也就不可能形成分子,更不用說生命物質。地球與太陽距離太遠,溫度過低,分子將牢牢結合在一起,以固態和晶體存在,生物也無法生存。

        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地球的體積、質量適中,其引力可保存大氣,形成大氣層。經過漫長的過程,演變成以氮和氧為主的大氣成分。

        大量的液態水:地球內部溫度升高使結晶水汽化;地表溫度逐漸下降,在地面低洼處形成了原始的大洋。

        《地球的圈層結構》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環境,理解天體系統的層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陽系的成員,運用資料認識八大行星繞日公轉的運動特征、結構特征,從中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現生命的原因。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天體系統的形成和層次。

        2、八大行星的結構特征和運動特征。

        【教學難點】:

        1、理解地球是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條件和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導入本課

        同學們,我們人類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上的許多自然現象與所處的宇宙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如季節的轉換、晝夜的更替等,所以,要了解我們美麗的家園——地球,必須先了解宇宙。今天我們將在宇宙中找到地球的位置。

        【講授】學習新課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地球宇宙環境的特點

        (1)宇宙是物質的(物質性)

        天體: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

        例如:恒星、星云、行星、月亮、流星、彗星等

        所以:天體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

        (2)宇宙處于不斷運動和發展之中(運動性)

        ①運動著的天體因相互吸引、相互繞轉構成天體系統。

        ②天體系統的級別和層次(見P4讀圖思考題):

        所以:a、物質的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規律

        b、作為整體的宇宙也在不斷演化著

        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球位于太陽系中,太陽系八大行星(距離太陽由近及遠)的順序為: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二、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1、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學生活動,教師總結】P4—6活動題

        活動題1:證明地球在運動特征方面沒有特殊的地方。

        活動題2:從八大行星的一系列物理參數看,地球與太陽系的其他行星,特別是與類地行星沒有大的區別,即地球在物理特征或(結構特征)方面沒有特殊的地方。

        2、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特殊行星:

        地球是一顆適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有高級智慧生命存在。

        【過渡】地球為什么會存在生命呢?先從地球本身來找一找原因。

        地球存在生命物質的原因:

        (1)適宜的自身條件

        ①日地距離適中,擁有合適的溫度,有利于生命的發生和發展;同時有利于液態水的存在。

        ②地球的體積和質量適中,能夠吸引住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氣。

        ③地球內部的物質運動,形成了原始海洋,孕育了生命。

        【過渡】再從宇宙環境來找原因。

        (2)安全的`宇宙環境

        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使生命從低級向高級的演化沒有中斷;

        ②安全的空間運行軌道,八大行星繞日公轉方向一致,軌道幾乎在同一平面,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

        課后小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應認識到兩點:

        ①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是不斷發展的。

        ②地球生命的出現離不開地理環境,地理環境的發生、發展、演化離不開宇宙環境。同時也說明了宇宙中的天體只要具備了適宜的溫度、大氣和水才可以形成生命。

        板書

        1.1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地球宇宙環境的特點

        (1)物質性(2)運動性

        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二、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1、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2、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特殊行星

        《地球的圈層結構》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了解地球自轉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了解地球公轉的軌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轉的重要特點,理解黃赤交角的成因及其重要性,掌握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規律。

        3.學會運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與公轉現象,形成空間想象能力。

        4.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樹立科學的宇宙觀。

        教學建議

        關于地球的公轉的教學建議

        關于地球公轉的軌道、方向、速度和周期:教師可向學生介紹開普勒三定律,由此引入地球公轉內容的講授。在課堂教學中,除利用課本中《地球公轉的軌道示意圖》和表1.2《地球在公轉軌道不同位置時公轉速度的變化》進行講解外,教師還可以利用本期的圖片素材,或者自己制作動畫進行演示,將地球公轉運動中近、遠日點(到達時間和日地距離),公轉方向,角速度和線速度的變化特點,公轉周期等知識點直觀地展示出來。

        地球公轉的重要特點是一個重點內容。教師可引導學生讀《二分二至時地球的位置示意圖》(數據庫中媒體素材有相應的動畫),分析得出地球公轉的兩個重要特點:①地軸與公轉軌道平面(黃道平面)保持66°34ˊ的交角;②地軸的空間指向基本不變。

        關于地球自轉方向的教學建議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運動(也可以通過動畫),讓學生從赤道和南、北極投影的角度,觀察地球的自轉運動。特別是在南、北極投影圖上,要訓練學生識別地球的自轉方向。

        關于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系的教學建議

        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圍繞太陽公轉,地球運動是這兩種運動的疊加,其結果就是形成黃赤交角。在教學中,教師要使學生搞清地軸、赤道平面、公轉軌道平面(黃道平面)三者之間的角度關系,利用《黃赤交角示意圖》進行講解,形成學生的空間概念。這部分知識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關于地球自轉周期的教學建議

        學生對于恒星日和太陽日的學習,是本節的難點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恒星日和太陽日示意圖》講解地球自轉周期,也可以通過與學生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來向學生演示他們的區別。地球自轉周期的不同實際上是因為其轉動的參照物不一樣。

        --示例一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地球自轉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轉的方向、軌道、周期和黃赤交角。

        3.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相互關系。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或用地球儀操作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學會用科學準確的語言等方式表示地理現象、概括地理特點的能力。

        2.通過讀圖、畫圖、分析問題等活動,學習運用地理圖表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并初步樹立空間思維能力。

        三、德育目標

        1.通過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特點和規律,使學生進一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2.通過讓學生參與多樣的學習活動,促使學生養成觀察、思考和積極發表個人見解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本節內容揭示了地球運動的基本特征,是地球科學重要的理論基礎,并為理解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奠定了基礎。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相互關系是本節的重點,黃赤交角的形成是難點,難在建立較強的空間概念。教學中通過利用教具進行演示或讓學生參與演示活動,注重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將有利于學生深入、全面地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特點及兩者的關系。

        本節內容學生在初中地理課已有所了解,教學中可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運用演示、觀察、提問、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深入學習。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前兩節課,我們學習了地球的宇宙環境,以及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從這節課開始,我們要把研究的重點轉向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

        【提問】運動是物質的本質屬性,哪位同學能根據初中所學的知識,說一說地球是怎樣運動的?

        【演示】發給每位學生(或兩人、四人)一個地球儀。若只有一個地球儀,可請l~2位學生到講臺前演示地球的自轉,要求學生注意地球自轉的方向,留心觀察在北極上空或南極上空看地球的自轉方向有何不同。

        【講述】確定地球自轉方向時要注意:地球在太空中的運動一個顯著的特征是它有自己的旋轉軸,這個軸和地表的兩個交點我們定義其為南極和北極(實際上把哪一個定義為北極點,哪一個為南極點并不重要)。地球南、北方向是由南、北兩極的位置來決定的,是絕對的。地球上的東西方位則隨地球自轉而變化,是相對的。

        【演示】要求學生演示地球儀,思考:如何確定地球的自轉周期?地球自轉周期究竟是多長?請學生聯系物理課和初中地理課所學知識回答。

        【提問】確定地球自轉周期為一天(24小時)的參照物是什么?

        對地球而言,太陽是天空中最亮的天體,所以人們選擇太陽作參照物,一天是24小時,叫做一個太陽日。但這不是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科學家們選擇了遙遠的恒星作參照物,由此確定地球自轉的周期。這是為什么?

        【演示】教師自扮地球,讓前排一位學生扮作太陽,再讓最后一排的一位學生扮作遙遠的一顆恒星。教師面對太陽,也面對與之在同一直線上遙遠的恒星,邊轉動身體演示自轉,邊移動腳步演示繞太陽的公轉。教師自轉360°后,正好面對遙遠的恒星,卻不是正好面對太陽。因為教師已繞太陽公轉了大約一度,所以必須再多轉約1°,才能正好面對太陽。

        【提問】以兩個不同參照物確定的地球自轉周期,哪個是真正的周期?周期的時間是多長?確定真正周期的意義是什么?

        【講述】太陽日是人們生活中最常用的周期,如計量一天的長度,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等。

        【活動】讓學生用太陽日計算地球自轉的角速度。

        【提問】教師用地球儀演示自轉運動,問:地球自轉時,各地的角速度是否都一樣?自轉線速度大小是否相同?

        【演示】用地球儀向學生演示地球的自轉運動。

        【講述并提問】我們很明顯看到除了南北兩極外,其余各點的角速度都一樣,其角速度約為每小時15°,嚴格地講,這里應該用360°除以地球的自轉真正周期(即一個恒星日)來計算,想想為什么?因為各緯線圈的長度不一樣,所以同樣是自轉一周,不同緯度的地方,其走過的路程是不一樣的,顯然赤道地區的自轉線速度,赤道向兩極減小為零。

        【提問】地球運動的另一種形式是繞日公轉,哪位同學能根據初中學習的知識和教材插圖1.22所給信息,演示地球的公轉?

        【演示】讓學生以講桌面作為地球公轉軌道平面,演示地球公轉運動。提示學生注意掌握住地球公轉的方向和公轉的狀態,讓其他學生觀察和評價演示是否正確。

        【提問】你能總結出地球公轉的方向?公轉中地軸的姿態嗎?

        【閱讀】學生讀書圖1.20和表1.2及教材有關內容,分析說明地球公轉的軌道和速度特點,說明兩者間的關系。

        【講述】因為地球公轉軌道是近似正圓的橢圓形,所以太陽位于橢圓的一個焦點上,使地球繞日公轉中出現近日和遠日現象。開普勒第三定律證明:地球位于近日點及附近時,公轉速度快,位于遠日點及附近,公轉速度慢,表1.2已說明這點。

        地球公轉速度變化很小,但地球在近日點附近公轉運動快,所用時間短;遠日點時,公轉速度慢,所用時間長,這對地球上冬夏季節的時間長短都有一定影響。

        【演示】要求學生用手撥動地球儀自轉,同時手持地球儀使其公轉,演示自轉和公轉的疊加運動。

        【提問】地球運動是自轉和公轉兩種運動疊加而成的,兩種運動同時存在,緊密聯系,這種聯系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具體表現是什么?

        【活動】讓學生分組用地球儀邊演示邊思考和議論上述問題。

        【總結】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相互關聯,密不可分。表現在時間上:地球公轉一周為360°,是一恒星年,相當于地球自轉了365日6時9分10秒。在空間上:地軸和公轉軌道平面(黃道面)之間有66°34′的傾角,且北極永遠指向北極星附近,由此產生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夾角—黃赤交角,為23°26′,如書圖1.22下圖所示。

        【活動】要求學生在圖上描畫出黃道面和赤道面的交線(簡稱黃赤交線),在圖1.22上圖中也畫出黃赤交線,同時畫出四條太陽直射光線(用直線箭頭來表示)。觀察二分二至時太陽直射光線與黃赤交線的關系及在一年中如何變化。

        【提問】太陽直射光線和黃赤交線的關系在一年中是如何變化的?研究兩者關系有什么意義?

        【總結】太陽直射光線與黃赤交線的關系,在一年中,自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轉年春分,由0°逐漸擴大到360°,可利用太陽直射光線與黃赤交線所成的夾角,確定二分二至日及其他日期,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空間位置。

        【觀察】圖1.23,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面由S23°26′→0°→N23°26′→0°的回歸運動—回歸年。

        【思考】地球上哪些自然現象與地球自轉有關?哪些自然現象與地球公轉有關?請同學課下思考。

        板書設計

        地球運動

        方向

        周期

        速度

        特點

        自轉

        (繞地軸)

        自西向東

        23時56分4秒

        15°/時

        地軸指向不變

        自轉與公轉同時、疊加

        回歸年

        黃赤交角23°26′

        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公轉

        (繞太陽)

        自西向東

        365日6時

        9分10秒

        59′/時

        30㎞/秒

        地軸相對于黃道傾斜

        成66°34′夾角

        《地球的圈層結構》教案 篇7

        一、課標要求:

        描述地球所處的地理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即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二、基礎梳理

        1、請寫出你所知道的天體,寫出月球、地球、太陽都屬于哪類天體,并說明三者的關系。

        2、讀太陽系模式圖回答下列問題:

        (1)比太陽系高一級的天體系統是:低一級的天體系統是,目前人類所知的最高一級天體系統是:

        (2)太陽系中8大行星從里向外依次是:。

        (3)8大行星在繞日公轉時在方向軌道等方面有何特點?

        (4)8大行星按照距日遠近、質量、體積、等特征可分為哪幾類?其中地球、水星、木星、天王星分別屬于哪一類?

        (5)據圖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

        (6)運用課本或資料說明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三、分層演練

        1、不包括地球的天體系統()

        A、太陽系

        B、銀河

        C、總星系

        D、河外星系

        2、關于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正確敘述有()

        ①地球上有水,其他行星上沒有水

        ②地球上有適于生物呼吸的大氣存在

        ③地球上的溫度在100~C以下,利于形成分子

        ④太陽與地球的距離適中是存在生命物質的重要基礎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010南京調研)讀“天體系統的不同級別劃分示意圖”,回答3~4題。

        3、仙女座河外星系的級別與圖所示天體系統級別相同()

        A、AB.BC.CD.D

        4、D系統中的中心天體與太陽系其他行星相比獨特而優越的條件是()

        A、安全的宇宙環境

        B、地球表面存在大氣層

        C、具有適宜的溫度

        D、具有水體存在

        5、2007年4月,歐洲天文學家首次發現一顆有生命跡象的太陽系外行星。該行星可能適宜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據是()

        A、行星上有巖石與土壤

        B、行星上有液態水與適宜的溫度

        C、行星的表面比較平坦

        D、行星接受來自恒星的輻射能量

        (20l0江蘇徐州質檢)新華網2009年8月6日華盛頓電:美國航天局6日發布消息說,已升空5個月的“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日前發回了一顆太陽系外行星的高清晰圖像。美國“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是世界上首個專門用于搜尋太陽系外類地行星的航天器,在為期3年半的任務期內,它將對天鵝座和天琴座中大約10萬個恒星展開觀測,以尋找類地行星和生命存在的跡象。,據此回答6~7題。

        6、“開普勒”望遠鏡所搜尋的宇宙范圍包括的天體系統級別有()

        A、.1級B、2級C、3級D、4級

        7、假設“開普勒’”望遠鏡發現一顆有生命跡象的太陽系外行星。該行星可能適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據是()

        A、行星上有巖石和土壤

        B、行星上有液態水與適宜的溫度

        C、行星的表面比較平坦

        D、行星接受來自太陽的輻射能量

        8、上圖是日、地、月位置示意圖,甲、乙、丙、丁表示月球繞地運動的位置。當發生日食時,月球的位置是()

        A、甲

        B、乙

        C、丙

        D、丁

        9、能反映2008年8月上旬日食現象的太陽、地球和月球三者位置關系的示意圖是()

        10、讀太陽系模式圖.完成下列要求。

        (1)圖中的字母所代表的行星名稱是:

        A、B、C、D。

        (2)屬類地行星的有。(填字母)

        (3)用箭頭表示八大行星的公轉方向。

        (4)用小圓點在適當的軌道位置表示出小行星帶。

        (5)比太陽系低一級的天體系統是,其中心天體是;比太陽系高一級的天體系統是。

        《地球的圈層結構》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地震波的傳播特征及其在劃分地球內部圈層方面的運用。

        2、掌握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和內部圈層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狀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層的組成和特征。

        4、通過歸納、總結、對比地球內部各層的特點,使學生形成綜合歸納等思維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讀圖訓練,提高讀圖、析圖能力,明確地震波和地球內部圈層的`關系,地殼與巖石圈、軟流層的位置關系等。

        2、聯系實際,結合圖示,了解各圈層的特征。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學會用一分為二的方法看待問題、分析問題,樹立正確的辯證唯物主義觀。

        2、使學生了解地球的圈層構造,從宏觀上認識全球的整體面貌,形成地球系統觀和責任感,增強環境及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傳播特點,區別橫波與縱波。

        2、地球內部圈層劃分實況及各層主要特點。

        3、地球外部圈層的組成和特征。

        【教學難點】

        1、兩種地震波的傳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內部圈層研究中的運用。

        2、地球各圈層的物質組成和主要特點。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地球的圈層結構》教案】相關文章:

      地球和地球儀教案設計09-17

      《認識地球》優秀教案(精選10篇)11-08

      原子的結構教學反思02-03

      主題活動《我們愛地球》教案(通用13篇)02-27

      常見的文言固定結構03-19

      《地球與地球儀》的教學反思(通用8篇)09-24

      《地球的形狀》教學設計04-28

      材料結構分析復習總結(通用10篇)05-16

      細胞結構和功能的實驗研究方法總結07-19

      《地球之歌》聽后感08-28

      用戶協議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 | 精品久久综合婷婷网 | 亚洲乱码伦AV | 中文字幕成人乱码视频在线 | 亚洲天天久久中文字幕精品 | 偷拍台湾佬中文网 |

        《地球的圈層結構》教案(通用8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地球的圈層結構》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地球的圈層結構》教案(通用8篇)

          《地球的圈層結構》教案 篇1

          【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地震波的傳播特征及其在劃分地球內部圈層方面的運用。

          2、掌握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和內部圈層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狀等。

          3、通過歸納、總結、對比地球內部各層的特點,使學生形成綜合歸納等思維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讀圖訓練,提高讀圖、析圖能力,明確地震波和地球內部圈層的關系,地殼與巖石圈、軟流層的位置關系等。

          2、聯系實際,結合圖示,了解各圈層的特征。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學會用一分為二的方法看待問題、分析問題,樹立正確的辯證唯物主義觀。

          2、使學生了解地球的圈層構造,從宏觀上認識全球的整體面貌,形成地球系統觀和責任感,增強環境及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傳播特點,區別橫波與縱波。

          2、地球內部圈層劃分實況及各層主要特點。

          【教學難點】

          1、兩種地震波的傳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內部圈層研究中的運用。

          2、地球各圈層的物質組成和主要特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法、導學法、對比法和分組合作討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一、地球的內部圈層

          通過視頻引入新課,用設問法引出地震波的概念。

          教師提問:地震波可以分為哪兩類呢?

          學生回答

          波和橫波各有什么特性?(學生根據教材回答)

          分 類傳播速度傳播的媒介共同點

          縱波

          橫波

          板書:地震波 分類 特點

          學生討論后回答

          教師展示結果并講解

          教師提問:為什么能用地震波探測地球內部結構?

          學生回答后引出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速度圖。

          對圖進行分析

          指導學生讀圖,從圖中看出兩種類型地震波在傳播速度上的差異。分析兩種不同類型地震波的振動方向和傳播方向的關系。

          分析圖的過程中講解不連續面的的定義,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在圖中分析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發生的變化,說明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并板書:

          大家再仔細分析在內核中波速發生變化的原因

          引導學生思考:

          推測地幔和地核的物質狀態可能是什么?

          學生3人一組討論

          教師總結:

          地球內部壓力大,溫度高

          固態

          內核:縱波的波速增加

          剛才同學們做了細致的觀察和分析,回答的很正確,下面我們做一個全面的分析各圈層的特點?

          投影課本上的圖1.26“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

          教師對比課本的圖和在課堂中畫出的圖對比找出多了什么?

          教師分析講解巖石圈和地殼的區別、所在的深度。以及軟流層所在的范圍。

          學生討論填表

          圈層名稱范圍深度主要特征

          地殼

          地幔

          地核

          填完后進行活動:要求學生把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圖畫出來且介紹內部圈層。

          課堂總結:

          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

          二、地球的外部圈層

          (一).大氣圈

          (二)、水圈

          1.概念 水圈是指由地球表層水體構成的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

          2.特點

          ①連續(各種水體處于不停的運動和轉化之中);

          ②不規則(水圈沒有固定和規則的形狀);

          ③循環運動。

          3.組成 水圈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氣水、生物水等。

          (三) 生物圈

          ①生物圈是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

          ②生物圈占有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

          ③生物圈是大氣圈、水圈和巖石圈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結果。

          總結: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等外部圈層以及巖石圈之間相互滲透、相互影響, 形成了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地理環境。

          課堂練習 :

          1 有關地震波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 地震波是一種無線電波

          B . 縱波傳到古登堡面時完全消失

          C . 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顯減少

          D . 從震源發生的地震波,縱波比橫波先到達地面

          2.圖中甲、乙、丙三個圓依次代表的地理概念是 ( )

          A、巖石圈、地幔、地殼

          B、巖石圈、上地幔頂部、地殼

          C、巖石圈、地幔、地核

          D、地球內部圈層、地幔、軟流層

          3,最近,我國在渤海發現儲量逾10億噸的大油田.該油田儲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維

          地震勘探技術的結果.請同學聯系所學知識來設想一下,我國地質工作者是怎么完成這一勘探工作的?其理論依據是什么?

          《地球的圈層結構》教案 篇2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掌握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依據及組成;掌握地殼、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層之間的密切關系及主要特點。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讀內部構造圖了解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明確地殼與巖石圈的范圍、軟流層的位置;運用比較法學習內部和外部圈層的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地球內部的物質運動及地球外部的各個圈層之間相互聯系,認識事物是普遍聯系的;通過地震波的應用認識到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通過探索地球內部物質培養科學的探索精神。

          2學情分析

          高一年的學生還沒形成完整的地理的空間概念和良好的讀圖能力,也沒有具備地理分析的思維,但是他們對新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學習地球的`內部結構會引起學生的興趣,在圖像和視頻的配合下學生也應該能較好地認識各圈層及其特點,但是對于圈層結構這個全新的內容嗎,要求他們將課本上的知識理解并在腦中形成圈層結構的模型可能有一定難度。因此教學中要通過圖像加強學生的理解和印象,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地理思維。

          3重點難點

          重點:運用圖表說明地球內部圈層劃分的依據,兩個不連續面及地殼、地幔、地核的特征;用圖歸納地球的外部圈層及其特點

          難點:地震波傳播速度的變化與地球內部物質組成的關系;地球內部圈層劃分

          4教學過程

          第一學時,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導入新課

          自古以來,人們對生活的這個地球就充滿了探知的渴望。只有了解了我們生活的地球,才能更好地保護和利用它。

          《西游記》我們都熟悉吧?還記得孫悟空上天入地吧?不僅在我國,1864年法國作家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地心游記》,也反映了人類想進入地心一探究竟的愿望,2003年美國的科幻片《The cord》將這部小說搬上了銀幕。當然,現在我們知道,這些都不是真實的,那真實的地球應該是什么樣的呢?

          活動2【講授】新課學習

          (一)地球的內部圈層構造

          首先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就是:怎么知道地球的內部構造。

          1、研究手段:地震波(聯系生活實際,探究地球內部構造的了解方法)

          地球到底是像籃球那樣空心的呢,還是像鉛球那樣內部是均質的呢?

          “神舟”系列和“嫦娥”系列相繼為我們探索了地球以外的世界。但是上天有路,入地無門,雖說“蛟龍”號是世界上下潛深度最深的,但也只有七千多米。就算是火山噴發,也只能將地下幾百千米的巖漿泛到上層,但最深不超過450千米。要知道,地球的半徑可是有6371千米呢。

          怎么辦呢?封神榜里土行孫是肯定不行了,那生活中還有哪些方法可借鑒呢?

          挑選西瓜法

          敲擊地球似乎行不通

          不知道大家閉著眼睛能不能感受得到乘座的汽車從泥濘的沙土路上駛上高速公路?是根據什么知道的呢?————速度與顛簸方向。這種方法給我們探知地球內部構造提供了思路。我們找到了一種能了解地球內部構造的途徑————地震波。

          快速閱讀教材,找出地震波的概念與特點。

          地震波:地下巖層彈性震動四周傳播

          為什么能用地震波探測地球內部結構呢?

          地震波主要有縱波和橫波之分,。這是它們的特征和區別。那么縱波和橫波都是什么樣的呢?

          縱波就像是彈簧一樣,能量和質點的方向是一致的,而橫波則像揮舞的彩帶,彩帶是上下翻飛的,但是能量卻是向前傳遞,能量和質點的方向是垂直的。這是縱波和橫波的形態差異,那么它們的性質有什么樣的差別呢?大家看課本,縱波的傳播速度較快,可以通過固體、液體和氣體傳播;橫波的傳播速度較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我們在生活中最常見的縱波,就是聲波。對地震波的了解就到這里,接下來我們來一起小結一下地震波的知識。

          學生完成下表,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情況適當補充或糾正。

          分類特點,傳播速度,所經物質狀態,共同點,縱波,較快,固、體、氣體,隨著所通過物質的性質而變化,橫波,較慢,固體

          2、地球的內部構造

          我們學習地震波是為了什么呀?···對,是為了通過它來認識地球的內部,那么現在我們來看,怎么通過地震波來認識地球的內部結構。大家看圖1。25地震波的傳播速度與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圖,觀察橫縱波的傳播速度在地球內部什么地方發生了什么變化?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發生速度變化的界面是怎樣命名的?

          根據物理學知識,介質均一的話波速不會發生變化。地震波發生了變化,說明地球內部不是鉛球一樣的均質體。

          學生分組完成下表: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情況適當補充或糾正。

          深度

          波速變化

          推測組成物質

          不連續面命名

          圈層名稱

          橫波(S波)

          縱波(P波)

          33km

          加快

          加快

          固體

          莫霍界面

          上為地殼

          下為地幔

          2900km

          消失

          減慢

          液態

          古登保界面

          上為地幔

          下為地核

          需要提醒注意的是,根據地震波,可以把地幔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層。這其中上地幔又可以再劃分出一些小的圈層來。在上地幔的頂部,有一個物質呈融熔狀態的軟流層,位于地下60—150千米的深度,這里的物質仍然是巖石,但是巖石呈現的是融熔流動狀態,就像打翻了的漿糊,或者果凍。一般認為軟流層是巖漿的發源地,軟流層與地殼一起,共同組成了巖石圈。

          這里大家注意一下,地殼和巖石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巖石圈包括了地殼的全部,還包括上地幔頂部的那一層軟流層,它是以物質形態劃分出來的;而地殼是地表到上地幔頂部的巖石圈部分,是以地震波劃分出來的圈層。

          現在我們對地球內部結構作一個小結。地球內部結構就像一個煮熟的雞蛋。

          3、還有什么方法可以大致了解到地球內部的構造?

          改進鉆探技術、火山噴發的物質、遙感技術等。

          活動3【活動】課下拓展

          (1)這三大圈層可否再細分?

          (2)深入了解莫霍洛維契奇和古登堡這兩位地震學者;

          (3)閱讀法國著名科幻作家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和《地心游記》,體驗地球內部圈層結構風景;

          (4)加強課后復習,手繪完成內部圈層劃分圖。

          《地球的圈層結構》教案 篇3

          一、課標導讀

          新課程標準中對“地球的圈層結構”部分提出的要求是“說出地球的圈層結構,概括各圈層主要特點”。并且在活動建議中提出:“繪制示意圖,或利用教具、學具,說明地球的圈層結構”。由此看來,對地球的圈層結構,從分布到劃分依據,從各層特點到學生理解、分析、判斷和運用,都是本章內容的重點。因此,在教學中,始終把握住該節內容的標準要求,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教師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務。

          二、教學目標

          本節教學要重點突出“地球圈層”和“結構特點”兩個核心概念,圍繞這兩個概念,逐步將地球圈層結構及其劃分依據——圈層特點等知識點順序展開。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利用豐富的圖例和圖片展示,讓學生分析和理解各圈層的結構特點。

          1、通過探究活動讓學生了解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分布。

          2、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舉例說明主要的地球圈層結構特點。利用圖解,由學生分析判斷劃分的依據。

          三、教學設計

          一、課時安排

          本節內容是第一章的最后一節,建議用2個課時完成教學。第一課時:著重從教學內容的講授和分析入手,完成地球內部圈層結構教學內容的學習。同時,通過師生互動,將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劃分依據讓學生能夠深入了解。第二課時:通過內部和外部圈層的劃分,讓學生對地球的圈層結構有更加清晰的認知。在講授地球外部圈層知識過程中,對大氣圈、水圈進行簡潔而又清晰的'介紹。在新課程中,沒有像老教材將各圈層分成小節單獨分析,而是重在基本了解和理解的程度。所以,教師在講授這一部分內容時,最好是突出重點和大的結構而盡量高度概括。

          二、教學安排

          1、第一課時:

          1、通過讀圖,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層次關系。

          2、在有了基本的結構認知后,著重講授地球的內部圈層的劃分。但教師不要過于拘泥于概念的講授和分析,尤其是地震波、縱波、橫波等概念,他們并非是該節內容的核心知識,只要學生了解了內部的幾個圈層及層次關系即可。

          3、在教學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學生掌握的主要內部圈層的結構后,可以將巖石圈的概念有意識地強調。因為巖石圈是內外部圈層的結合部,與外部圈層的聯系也最緊密。學生了解了巖石圈的概念后,對后面的學習就有了知識鋪墊。

          2、第二課時:

          1、引導學生了解地球外部圈層的劃分,明確外部圈層的結構和層次關系,尤其是外部圈層的相互滲透和相互影響的關系更是要交代清楚。

          2、本課時對大氣圈、水圈兩個圈層的介紹是重點,而生物圈和巖石圈并沒有深入下去。因此教師應該適當的用描述性的語言簡潔地概括他們的關系。

          3、結合實際案例“美國生物圈2號實驗的失敗說明了什么問題”,讓學生課后對生物圈進行自主學習,是教材設計的一個創意。教師完全可以很好地利用這個案例,開展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通過探究,學生對生物圈的了解會更加直接。

          一堂課下來,教師課前準備的充分不充分,對教學效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新課程理念如何體現出新字,仍然需要我們在工作中不斷努力地探索。

          《地球的圈層結構》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天體的主要類型和天體系統的層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環境。

          2、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養用比較分析的方法解決有關地理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分析圖片,形成宇宙物質性的觀念,形成天體系統各層次的感性認識。

          2、利用圖表分析法和比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陽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宇宙觀。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確定的'理由:是核心知識,是說明地球宇宙環境的基礎。

          2、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處——具有生命存在的條件。確定的理由:是地球特殊性的具體體現,地球有了生命和人類才有可能探討地球的宇宙環境以及四大圈層環境的發展規律。

          教學難點:

          地球生命存在的條件。確定理由:學生易于從自然常識角度認識地球上為什么有生命,而難以從地球的宇宙環境探索地球為什么具有生命存在的條件。

          教學過程

          一、人類目前觀測到的宇宙

          一)地心說——日心說——星系說——目前觀測到的宇宙

          (講述)從古代以托勒密為代表提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到16世紀哥白尼提出的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實際上把宇宙看成是太陽系;再到18世紀天文學家引進“星系”作為宇宙的代名詞;再到人類目前觀測到的宇宙。我們對宇宙認識不斷深入。

          二)現在人類認識的宇宙

          1、宇宙是形態多種多樣的物質世界

          天體類型:恒星、星云、行星、衛星、流星體、彗星、星際空間的氣體和塵埃。(建議)教師結合課本圖1。1分別介紹星云、行星、流星、彗星等天體的定義以及蟹狀星云、土星、獅子座流星雨、哈雷彗星的突出特征。對彗星在運行軌道上不同位置彗尾的長短、方向的變化規律及形成原因可作適當補充。

          2、天體系統——天體之間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就形成了天體系統。

          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

          (建議)教師畫出天體系統層次表并結合按天體系統層次順序分別介紹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和河外星系、總星系。

          3、宇宙的演化過程

          各種天體不是同時形成,各有其發生、發展、衰亡的歷史。而整體的宇宙則經歷溫度從高到低,物質密度從密到稀的演化過程。

          二、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參閱教材第3頁表1.1)

          附表1九大行星的數據分析表

          行星分類成員質量體積平均密度公轉周期自轉周期

          類地行星

          巨行星

          遠日行星

          附表2地球各項指標在類地行星及九大行星中排位

          地球質量體積平均密度公轉周期自轉周期

          在類地行星中排

          在九大行星中排

          二)地球又是一個適于生物生成和繁衍的行星

          1、地球所處的光照條件一直比較穩定。

          從太陽系的誕生到地球上有生命的痕跡,中間經歷了漫長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里,太陽沒有明顯的變化,地球所處的光照條件一直比較穩定,生命從低級向高級的演化沒有中斷。

          2、地球處于一種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中。

          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繞日公轉具有同向性和共面性,這樣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

          3、地球自身具備有生物生成所需的溫度、大氣、水等條件。

          平均溫度15c:地球與太陽距離太近,溫度就過高,則熱擾動太強,原子不能結合在一起,也就不可能形成分子,更不用說生命物質。地球與太陽距離太遠,溫度過低,分子將牢牢結合在一起,以固態和晶體存在,生物也無法生存。

          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地球的體積、質量適中,其引力可保存大氣,形成大氣層。經過漫長的過程,演變成以氮和氧為主的大氣成分。

          大量的液態水:地球內部溫度升高使結晶水汽化;地表溫度逐漸下降,在地面低洼處形成了原始的大洋。

          《地球的圈層結構》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環境,理解天體系統的層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陽系的成員,運用資料認識八大行星繞日公轉的運動特征、結構特征,從中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現生命的原因。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天體系統的形成和層次。

          2、八大行星的結構特征和運動特征。

          【教學難點】:

          1、理解地球是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條件和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導入本課

          同學們,我們人類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上的許多自然現象與所處的宇宙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如季節的轉換、晝夜的更替等,所以,要了解我們美麗的家園——地球,必須先了解宇宙。今天我們將在宇宙中找到地球的位置。

          【講授】學習新課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地球宇宙環境的特點

          (1)宇宙是物質的(物質性)

          天體: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

          例如:恒星、星云、行星、月亮、流星、彗星等

          所以:天體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

          (2)宇宙處于不斷運動和發展之中(運動性)

          ①運動著的天體因相互吸引、相互繞轉構成天體系統。

          ②天體系統的級別和層次(見P4讀圖思考題):

          所以:a、物質的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規律

          b、作為整體的宇宙也在不斷演化著

          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球位于太陽系中,太陽系八大行星(距離太陽由近及遠)的順序為: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二、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1、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學生活動,教師總結】P4—6活動題

          活動題1:證明地球在運動特征方面沒有特殊的地方。

          活動題2:從八大行星的一系列物理參數看,地球與太陽系的其他行星,特別是與類地行星沒有大的區別,即地球在物理特征或(結構特征)方面沒有特殊的地方。

          2、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特殊行星:

          地球是一顆適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有高級智慧生命存在。

          【過渡】地球為什么會存在生命呢?先從地球本身來找一找原因。

          地球存在生命物質的原因:

          (1)適宜的自身條件

          ①日地距離適中,擁有合適的溫度,有利于生命的發生和發展;同時有利于液態水的存在。

          ②地球的體積和質量適中,能夠吸引住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氣。

          ③地球內部的物質運動,形成了原始海洋,孕育了生命。

          【過渡】再從宇宙環境來找原因。

          (2)安全的`宇宙環境

          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使生命從低級向高級的演化沒有中斷;

          ②安全的空間運行軌道,八大行星繞日公轉方向一致,軌道幾乎在同一平面,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

          課后小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應認識到兩點:

          ①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是不斷發展的。

          ②地球生命的出現離不開地理環境,地理環境的發生、發展、演化離不開宇宙環境。同時也說明了宇宙中的天體只要具備了適宜的溫度、大氣和水才可以形成生命。

          板書

          1.1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地球宇宙環境的特點

          (1)物質性(2)運動性

          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二、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1、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2、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特殊行星

          《地球的圈層結構》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了解地球自轉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了解地球公轉的軌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轉的重要特點,理解黃赤交角的成因及其重要性,掌握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規律。

          3.學會運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與公轉現象,形成空間想象能力。

          4.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樹立科學的宇宙觀。

          教學建議

          關于地球的公轉的教學建議

          關于地球公轉的軌道、方向、速度和周期:教師可向學生介紹開普勒三定律,由此引入地球公轉內容的講授。在課堂教學中,除利用課本中《地球公轉的軌道示意圖》和表1.2《地球在公轉軌道不同位置時公轉速度的變化》進行講解外,教師還可以利用本期的圖片素材,或者自己制作動畫進行演示,將地球公轉運動中近、遠日點(到達時間和日地距離),公轉方向,角速度和線速度的變化特點,公轉周期等知識點直觀地展示出來。

          地球公轉的重要特點是一個重點內容。教師可引導學生讀《二分二至時地球的位置示意圖》(數據庫中媒體素材有相應的動畫),分析得出地球公轉的兩個重要特點:①地軸與公轉軌道平面(黃道平面)保持66°34ˊ的交角;②地軸的空間指向基本不變。

          關于地球自轉方向的教學建議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運動(也可以通過動畫),讓學生從赤道和南、北極投影的角度,觀察地球的自轉運動。特別是在南、北極投影圖上,要訓練學生識別地球的自轉方向。

          關于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系的教學建議

          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圍繞太陽公轉,地球運動是這兩種運動的疊加,其結果就是形成黃赤交角。在教學中,教師要使學生搞清地軸、赤道平面、公轉軌道平面(黃道平面)三者之間的角度關系,利用《黃赤交角示意圖》進行講解,形成學生的空間概念。這部分知識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關于地球自轉周期的教學建議

          學生對于恒星日和太陽日的學習,是本節的難點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恒星日和太陽日示意圖》講解地球自轉周期,也可以通過與學生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來向學生演示他們的區別。地球自轉周期的不同實際上是因為其轉動的參照物不一樣。

          --示例一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地球自轉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轉的方向、軌道、周期和黃赤交角。

          3.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相互關系。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或用地球儀操作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學會用科學準確的語言等方式表示地理現象、概括地理特點的能力。

          2.通過讀圖、畫圖、分析問題等活動,學習運用地理圖表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并初步樹立空間思維能力。

          三、德育目標

          1.通過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特點和規律,使學生進一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2.通過讓學生參與多樣的學習活動,促使學生養成觀察、思考和積極發表個人見解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本節內容揭示了地球運動的基本特征,是地球科學重要的理論基礎,并為理解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奠定了基礎。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相互關系是本節的重點,黃赤交角的形成是難點,難在建立較強的空間概念。教學中通過利用教具進行演示或讓學生參與演示活動,注重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將有利于學生深入、全面地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特點及兩者的關系。

          本節內容學生在初中地理課已有所了解,教學中可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運用演示、觀察、提問、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深入學習。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前兩節課,我們學習了地球的宇宙環境,以及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從這節課開始,我們要把研究的重點轉向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

          【提問】運動是物質的本質屬性,哪位同學能根據初中所學的知識,說一說地球是怎樣運動的?

          【演示】發給每位學生(或兩人、四人)一個地球儀。若只有一個地球儀,可請l~2位學生到講臺前演示地球的自轉,要求學生注意地球自轉的方向,留心觀察在北極上空或南極上空看地球的自轉方向有何不同。

          【講述】確定地球自轉方向時要注意:地球在太空中的運動一個顯著的特征是它有自己的旋轉軸,這個軸和地表的兩個交點我們定義其為南極和北極(實際上把哪一個定義為北極點,哪一個為南極點并不重要)。地球南、北方向是由南、北兩極的位置來決定的,是絕對的。地球上的東西方位則隨地球自轉而變化,是相對的。

          【演示】要求學生演示地球儀,思考:如何確定地球的自轉周期?地球自轉周期究竟是多長?請學生聯系物理課和初中地理課所學知識回答。

          【提問】確定地球自轉周期為一天(24小時)的參照物是什么?

          對地球而言,太陽是天空中最亮的天體,所以人們選擇太陽作參照物,一天是24小時,叫做一個太陽日。但這不是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科學家們選擇了遙遠的恒星作參照物,由此確定地球自轉的周期。這是為什么?

          【演示】教師自扮地球,讓前排一位學生扮作太陽,再讓最后一排的一位學生扮作遙遠的一顆恒星。教師面對太陽,也面對與之在同一直線上遙遠的恒星,邊轉動身體演示自轉,邊移動腳步演示繞太陽的公轉。教師自轉360°后,正好面對遙遠的恒星,卻不是正好面對太陽。因為教師已繞太陽公轉了大約一度,所以必須再多轉約1°,才能正好面對太陽。

          【提問】以兩個不同參照物確定的地球自轉周期,哪個是真正的周期?周期的時間是多長?確定真正周期的意義是什么?

          【講述】太陽日是人們生活中最常用的周期,如計量一天的長度,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等。

          【活動】讓學生用太陽日計算地球自轉的角速度。

          【提問】教師用地球儀演示自轉運動,問:地球自轉時,各地的角速度是否都一樣?自轉線速度大小是否相同?

          【演示】用地球儀向學生演示地球的自轉運動。

          【講述并提問】我們很明顯看到除了南北兩極外,其余各點的角速度都一樣,其角速度約為每小時15°,嚴格地講,這里應該用360°除以地球的自轉真正周期(即一個恒星日)來計算,想想為什么?因為各緯線圈的長度不一樣,所以同樣是自轉一周,不同緯度的地方,其走過的路程是不一樣的,顯然赤道地區的自轉線速度,赤道向兩極減小為零。

          【提問】地球運動的另一種形式是繞日公轉,哪位同學能根據初中學習的知識和教材插圖1.22所給信息,演示地球的公轉?

          【演示】讓學生以講桌面作為地球公轉軌道平面,演示地球公轉運動。提示學生注意掌握住地球公轉的方向和公轉的狀態,讓其他學生觀察和評價演示是否正確。

          【提問】你能總結出地球公轉的方向?公轉中地軸的姿態嗎?

          【閱讀】學生讀書圖1.20和表1.2及教材有關內容,分析說明地球公轉的軌道和速度特點,說明兩者間的關系。

          【講述】因為地球公轉軌道是近似正圓的橢圓形,所以太陽位于橢圓的一個焦點上,使地球繞日公轉中出現近日和遠日現象。開普勒第三定律證明:地球位于近日點及附近時,公轉速度快,位于遠日點及附近,公轉速度慢,表1.2已說明這點。

          地球公轉速度變化很小,但地球在近日點附近公轉運動快,所用時間短;遠日點時,公轉速度慢,所用時間長,這對地球上冬夏季節的時間長短都有一定影響。

          【演示】要求學生用手撥動地球儀自轉,同時手持地球儀使其公轉,演示自轉和公轉的疊加運動。

          【提問】地球運動是自轉和公轉兩種運動疊加而成的,兩種運動同時存在,緊密聯系,這種聯系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具體表現是什么?

          【活動】讓學生分組用地球儀邊演示邊思考和議論上述問題。

          【總結】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相互關聯,密不可分。表現在時間上:地球公轉一周為360°,是一恒星年,相當于地球自轉了365日6時9分10秒。在空間上:地軸和公轉軌道平面(黃道面)之間有66°34′的傾角,且北極永遠指向北極星附近,由此產生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夾角—黃赤交角,為23°26′,如書圖1.22下圖所示。

          【活動】要求學生在圖上描畫出黃道面和赤道面的交線(簡稱黃赤交線),在圖1.22上圖中也畫出黃赤交線,同時畫出四條太陽直射光線(用直線箭頭來表示)。觀察二分二至時太陽直射光線與黃赤交線的關系及在一年中如何變化。

          【提問】太陽直射光線和黃赤交線的關系在一年中是如何變化的?研究兩者關系有什么意義?

          【總結】太陽直射光線與黃赤交線的關系,在一年中,自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轉年春分,由0°逐漸擴大到360°,可利用太陽直射光線與黃赤交線所成的夾角,確定二分二至日及其他日期,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空間位置。

          【觀察】圖1.23,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面由S23°26′→0°→N23°26′→0°的回歸運動—回歸年。

          【思考】地球上哪些自然現象與地球自轉有關?哪些自然現象與地球公轉有關?請同學課下思考。

          板書設計

          地球運動

          方向

          周期

          速度

          特點

          自轉

          (繞地軸)

          自西向東

          23時56分4秒

          15°/時

          地軸指向不變

          自轉與公轉同時、疊加

          回歸年

          黃赤交角23°26′

          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公轉

          (繞太陽)

          自西向東

          365日6時

          9分10秒

          59′/時

          30㎞/秒

          地軸相對于黃道傾斜

          成66°34′夾角

          《地球的圈層結構》教案 篇7

          一、課標要求:

          描述地球所處的地理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即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二、基礎梳理

          1、請寫出你所知道的天體,寫出月球、地球、太陽都屬于哪類天體,并說明三者的關系。

          2、讀太陽系模式圖回答下列問題:

          (1)比太陽系高一級的天體系統是:低一級的天體系統是,目前人類所知的最高一級天體系統是:

          (2)太陽系中8大行星從里向外依次是:。

          (3)8大行星在繞日公轉時在方向軌道等方面有何特點?

          (4)8大行星按照距日遠近、質量、體積、等特征可分為哪幾類?其中地球、水星、木星、天王星分別屬于哪一類?

          (5)據圖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

          (6)運用課本或資料說明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三、分層演練

          1、不包括地球的天體系統()

          A、太陽系

          B、銀河

          C、總星系

          D、河外星系

          2、關于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正確敘述有()

          ①地球上有水,其他行星上沒有水

          ②地球上有適于生物呼吸的大氣存在

          ③地球上的溫度在100~C以下,利于形成分子

          ④太陽與地球的距離適中是存在生命物質的重要基礎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010南京調研)讀“天體系統的不同級別劃分示意圖”,回答3~4題。

          3、仙女座河外星系的級別與圖所示天體系統級別相同()

          A、AB.BC.CD.D

          4、D系統中的中心天體與太陽系其他行星相比獨特而優越的條件是()

          A、安全的宇宙環境

          B、地球表面存在大氣層

          C、具有適宜的溫度

          D、具有水體存在

          5、2007年4月,歐洲天文學家首次發現一顆有生命跡象的太陽系外行星。該行星可能適宜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據是()

          A、行星上有巖石與土壤

          B、行星上有液態水與適宜的溫度

          C、行星的表面比較平坦

          D、行星接受來自恒星的輻射能量

          (20l0江蘇徐州質檢)新華網2009年8月6日華盛頓電:美國航天局6日發布消息說,已升空5個月的“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日前發回了一顆太陽系外行星的高清晰圖像。美國“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是世界上首個專門用于搜尋太陽系外類地行星的航天器,在為期3年半的任務期內,它將對天鵝座和天琴座中大約10萬個恒星展開觀測,以尋找類地行星和生命存在的跡象。,據此回答6~7題。

          6、“開普勒”望遠鏡所搜尋的宇宙范圍包括的天體系統級別有()

          A、.1級B、2級C、3級D、4級

          7、假設“開普勒’”望遠鏡發現一顆有生命跡象的太陽系外行星。該行星可能適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據是()

          A、行星上有巖石和土壤

          B、行星上有液態水與適宜的溫度

          C、行星的表面比較平坦

          D、行星接受來自太陽的輻射能量

          8、上圖是日、地、月位置示意圖,甲、乙、丙、丁表示月球繞地運動的位置。當發生日食時,月球的位置是()

          A、甲

          B、乙

          C、丙

          D、丁

          9、能反映2008年8月上旬日食現象的太陽、地球和月球三者位置關系的示意圖是()

          10、讀太陽系模式圖.完成下列要求。

          (1)圖中的字母所代表的行星名稱是:

          A、B、C、D。

          (2)屬類地行星的有。(填字母)

          (3)用箭頭表示八大行星的公轉方向。

          (4)用小圓點在適當的軌道位置表示出小行星帶。

          (5)比太陽系低一級的天體系統是,其中心天體是;比太陽系高一級的天體系統是。

          《地球的圈層結構》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地震波的傳播特征及其在劃分地球內部圈層方面的運用。

          2、掌握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和內部圈層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狀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層的組成和特征。

          4、通過歸納、總結、對比地球內部各層的特點,使學生形成綜合歸納等思維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讀圖訓練,提高讀圖、析圖能力,明確地震波和地球內部圈層的`關系,地殼與巖石圈、軟流層的位置關系等。

          2、聯系實際,結合圖示,了解各圈層的特征。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學會用一分為二的方法看待問題、分析問題,樹立正確的辯證唯物主義觀。

          2、使學生了解地球的圈層構造,從宏觀上認識全球的整體面貌,形成地球系統觀和責任感,增強環境及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傳播特點,區別橫波與縱波。

          2、地球內部圈層劃分實況及各層主要特點。

          3、地球外部圈層的組成和特征。

          【教學難點】

          1、兩種地震波的傳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內部圈層研究中的運用。

          2、地球各圈層的物質組成和主要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