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美》讀后感1100字(精選3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談美》讀后感1100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談美》讀后感1100字1
讀了朱光潛先生的《談美》,我對美的理解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美無處不在,然,小美見諸于表象,大美表跡于人心。
一個人,其肉身與靈魂一體塑造出外在形象。言行舉止皆是個人內在修養的表征,靈魂所追求的高度往往折射出個人情操。人擁有樂觀的生活態度以及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往往見諸于個人情趣。情趣根源于人生,藝術又是情趣的表現,因而藝術與人生緊密相連。今日所談關于美的言論,與藝術相連,更根植于人生,因為生活本就是一門藝術,而藝術的殿堂正是通向美的云端。人生的藝術化把“真”、“善”、“美”集成一體,如此這般美便有律可循,繼而引起人的情感活動,并影響個人的現實活動。所以,小美見諸于表象,大美表跡于人心。
不同于古人吟詩作對大談風月,談美,要求人生美化,進而人心凈化,領略美蘊含的時代思想與情趣。因為美感的世界純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關系而獨立,而偉大的事業都出自于宏偉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所以把人生看成一門藝術,在創造和欣賞時都抱著只求滿足理想和情趣的心態而不計較利害得失,往往能成就一番大事業。當今社會浮躁之氣可見斑駁,以強硬的態度為達到目的施展“三頭六臂”的人不在話下,而趨功近利往往容易蒙蔽人心,這般不能免俗,便與美失之交臂。縱觀世界各國成功人士,志存高遠,眼光獨到,正是以美的眼光剖析事物,多角度欣賞,以美感的態度追求完美,才能有所收獲。
一個人,不計較實用,所以心中沒有意志和欲念,正因為他不推求關系、條理、因果等,所以做事更能夠放開自我,更偏重于直覺思考。你以為他在天馬行空,其實他在探索更深層的意境。所以在美感的態度中,我們的意志力專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里活動偏重于直覺,便能更加敏感于善惡、真偽、美丑,真善美也就見諸于此。正如我們看崇山峻嶺,閱世人無數,嘆流年如夢,悔當初所遇,驚羨他鄉林業高樓,醉情古樸茂林觴詠,都如隔岸賞花,陸上觀霧,不受利害關系牽絆,自能以雪亮的眼光窺視所有的物象。所以把美擺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往往能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去欣賞事物本身的形象,進而品味出它獨特的意義。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美的本質在于理念,只有這種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才是一種具有客觀意義的實在。這種對于美的理解,是滲透進精神層面的`定義。時代在變化,人的思想也在隨之改變,而人骨子里的美感經驗卻是可尋其跡。心里印著美的意象,吸收物的姿態于自我,便不自覺陶冶了性情。可見,美好事物的不自覺的影響,對于個人修養的培養,是有一定好處的。
對于美,存著欣賞的心去感受它,需要有考據與批評。腳踏實地地研究事物,自省的同時把事物放在作品之外評判美丑,無所謂雜念,無所謂紛擾,便能更加客觀的領略個中滋味。而美之中既要有人情又要有物理,雖所愛但不加以欲念,雖不喜不偏以歪理,胸無纖塵,以觀其趣,美盡自得。
生活盡是美,仰望天空,明月繁星薄云相輝映;腳踏實地,天時地利人和齊匯集。肉眼可識美,常眼前一亮;心中可識美,便如清泉潤心。小美見諸于表象,大美表跡于人心。所以,以美之心度量所見,發現美,感受美,傳遞美,天下大美。
《談美》讀后感1100字2
在接觸朱光潛先生的《談美》之前,我曾一直認為,“美”正如其字一般,像一個戴著頭飾的美人,讓人一眼方知,這就是美。
愛美之心,不僅人皆有之,而且自古有之:“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是美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美景;“蜀酒濃無敵,江魚美可求”是美食可見,人類自誕生之日起,就從未放棄過對“美”的追求。
《談美》一書,讓我開始重新思考,究竟什么是“美”?人們常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然而,我們忘記了,美是一種高級情感,不是所有人都具備的,但我們可以在生活中通過不斷訓練,提高我們的審美情趣。這也讓我忽然意識到,人們對“美”的認識也是可以不斷地成長的。
大語文之魅力
想到這里,我的腦海里突然浮現出一位溫柔的女子——著名主持人董卿。她的美,不止于姣好的容顏,更源于她淵博的學識和涵養。“腹有詩書氣自華”在她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每每,她那攝人心魂的談吐,令我一次又一次臣服于大語文的魔力。
有人說,語文之美,是對大江東去的向往;是對唐詩宋詞的熱愛;是怒發沖冠的激情;是大漠孤煙的雄渾;是小橋流水的婉約.....作為一名語文老師,“美育”是值得學習消化并滲入語文課堂的。正如高爾太說:“美,只是人感受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顯然,“美”是一種主觀意識,卻也離不開客觀事物。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就可以從教會學生欣賞語文的魅力開始。
品味語言之美
語文有這樣的魔力,會讓你沉淪在她的柔波,忘情享受字里行間的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品味語言之美是最先要做的。在這一環節,我們常常做的就是帶領學生美讀。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例如我在教學統編教材《伯牙鼓琴》時,通過配樂讀、生生互讀、師生合作讀、接龍讀等各種形式,讓學生沉浸在語言文字中,感受小古文語言簡練之美、駢儷對仗之美、音律工整之美.....帶領學生從語言美中走來,再向語文美中走去。
感受意境之美
朱光潛先生說:“所謂美感經驗,起事不過數在聚精會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父王回流而已。”這就是移情和意境的體驗。在語文課堂中,探尋美的旅程中,我們也該帶領學生感受意境之美,從中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例如在《伯牙鼓琴》中,我通過不斷提供課外資料,讓學生對這個流傳千古的佳話有更深入的了解,為學生更好的體會意境做好鋪墊。課中,學生情不自禁地融入了這個故事,化身為伯牙和子期,深情流露。這樣挖掘文本的意境之美,移情人物,產生情感共鳴,是語文教學的要求,更是學生學習的需求,提升審美的過程。
體悟情感之美
朱先生告訴我們,真、善、美構成一個完整的人生。語文的學習就是體悟情感之美的過程。語文的學習就如同在孩子心靈播撒一顆美的種子。不同的文章蘊藏著不同的靈魂,飽含著不同的養分。每一次情感體驗的過程,都在不斷地澆灌這顆美的種子,不斷地熏陶,終會在他們的心靈深處,破土而出,豐盈他們的人生。
生活中,我們很難成為一個創造美的藝術家,但我們卻可以成為傳遞美的教育者......
《談美》讀后感1100字3
美是什么?經常用這個字,卻沒有深究過。猛然一想,美就是看上去很舒服,很自然,賞心悅目,帶給人愉悅感,這些都是我對美的直覺了。讀了朱光潛《談美》讓我對美有了一些深入的認識和思考!朱自清先生在序中所述:孟實先生引讀者由藝術走入人生,又將人生納入藝術之中。這種“宏觀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值得學者深思。是最令我驚奇的了!直到讀完,我才悟出其中一二。
令我意外的是,朱光潛先生開場談到的竟然是:“俗”無非是缺乏美感的修養,我只有一個很單純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免俗”。假若你看過之后,看到一首詩、一幅畫或是一片自然風景的時候,比從前感覺到較濃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樣的經驗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態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達到了。
由景物的美推到人生之美,這是一次對美的體驗的深刻旅程!
對一顆古松的三種態度讓我明白何為美感的。他說:由于知覺不完全是客觀的,各人所見到的物的形象都帶有幾分主觀的色彩。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東西,它的形象隨旁觀者的性格和情趣而變化。各人所見到的古松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為的。有審美的眼睛才能見到美。脫凈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動叫做“直覺”,直覺所見到的孤立絕緣的意象叫做“形象”。美感經驗就是形象的直覺,美就是事物呈現形象于直覺時的特質。這算是美感的概念了!
我抬頭望向窗外,晴空萬里,一直能望到遠處的橋,橋上奔流的車,還有河對岸的高樓,生活從沒有因為誰停止過它的節奏;而眼前郁郁蔥蔥醉人的綠撲面而來,我手捧著書,輕酌一杯清茶,偶有清風徐來,享受片刻的歲月靜好!這或許就是生活之美吧!當我們站在適當的距離之外看人生世相,于是這豐富華嚴的世界往往可以成為很美的意象!
午餐,我煲了海米冬瓜蟹菇湯,味道非常的鮮美,乳白的湯中點綴著紅綠,煞是好看。兒子卻開玩笑說,不過就是個海腥味嗎!我說你怎么這么剎風景呀,真是缺少美感!讀讀朱光潛《談美》你大概就能體會到了。“鮮美”呈現的是多么美的意象呀!
生活的美還需要一顆能夠感知美的心呀!感知美的能力是需要學習的。
在“慢慢走,欣賞啊”人生的藝術化一篇中寫道:“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這種作品可以是藝術的,也可以不是藝術的。過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應有的美的點。”
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情趣豐富的,對于許多事物都覺得有趣味,而且到處尋求享受這種趣味。一種是情趣干枯的,對于許多事物都覺得沒有趣味,也不去尋求趣味,只終日拼命和蠅蛆在一塊爭溫飽。
若生活沒有“覺得有趣味”的欣賞,于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為一個了無生趣的囚牢。美是欣賞,美是生活的趣味!
朱光潛《談美》讓我認識到生活之美!人生之美!
【《談美》讀后感1100字(精選3篇)】相關文章:
談美讀書筆記(精選10篇)02-09
汪曾祺談吃的美句11-09
朱光潛《談美》閱讀練習題及答案08-10
《談時間》讀后感04-18
《唐詩之美》讀后感11-09
季羨林美優秀讀后感07-04
梁實秋《談友誼》讀后感11-09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11-11
冰心談生命讀后感12-28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范文(精選6篇)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