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陽光下的物體》的評課稿
從本堂課的教學情況來看,潘老師師在以下幾個方面做的比較好:1、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做到隨遇而安。《陽光下的物體》這一內容很少有人去上,因為這課內容受天氣的影響很大,如果是陰天或者下雨,這課的內容就無法完成,因此,這課可參考的案例就很少。潘老師按教學進度進行,沒有因為開課而避過這一課,另外去挑選其他的內容進行教學,可以看出他知難而進、實事求是的教學態(tài)度。2、在教學場地的安排上,做到因地制宜。能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調整教學的場地。帶學生到操場上、到太陽底下上科學課,給學生真實的體驗。科學課不應該局限于教室里面,科學教育應該體現(xiàn)其開放性。內容的開放、時空的開放、方式的開放…陽光,是這個單元的學習內容,也是這個單元學習的重要資源,合理地、充分地利用這一最寶貴的、又是最便宜的資源,是完成這一單元學習任務的基礎。3、在教學材料的組織上,做到全員參與。材料,是學生探究活動開展的基石,沒有材料,學生也就無法進行探究。每堂課都讓老師準備材料,是不大現(xiàn)實的。讓學生參與到材料準備的過程中去,這是一個明智的舉動,既可解決教學中材料不足的難題,減輕教師的負擔,又可讓學生在準備材料的過程中,增強動手的能力,提高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準備的黑、白盒子,是這堂課中的一個重要材料。4、在教學常規(guī)的落實上,做到井然有序。科學課中由于給學生提供了活動的材料,又給學生較多的活動時空,因此,學生容易興奮,到了操場上之后,更是難于控制。但這節(jié)課中的學生,該動的時候動,該靜的時候靜,表現(xiàn)出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從教師的角度來看,讓學生帶凳子按教室里的位子坐好,教師搬桌子放在前面,比較真實地模擬了教室的情境,學生的良好表現(xiàn)也證明了教師的有效控制。
5、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聯(lián)系上,做到環(huán)環(huán)相扣。這一課中有兩項活動:觀察反射和測量溫度的變化。第3課中已經學過鏡面能夠反射,觀察反射是對前面學過的內容的深化,同時也是測量溫度變化的基礎。不同顏色的物體反射光的能力不同,所以不同顏色的物體吸收熱量的程度也不同。教學中,教師能夠注意到活動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為學生順利地建構新的知識做好鋪墊。如果從更高的要求來看,教師的教學可能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轉變教學觀念。教學應從學生出發(fā),不要局限于教材。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而不是為了完成教材的教學任務。從課堂教學的情況來看,教師的教學還較大程度地停留在對教材內容的完成上。2、把握學科特點。如何把學生的探究活動做扎實?給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再讓學生通過實驗去驗證,獲取數據,并對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論。但教學中,老師過早地把實驗的'理想結果告知給學生,使得原來的探究性實驗變成了驗證性的實驗。科學課的宗旨,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圍繞這一宗旨,挖掘最有價值的教育元素。3、做好充分準備。雖然教師讓學生準備了黑、白兩個盒子,但在要求上還不夠具體明確,以至學生帶過來的盒子在大小上、形狀上有很大的差異,這樣就影響到實驗的公平開展。讓學生準備,還要讓學生明確準備怎樣的材料。教師準備的溫度表也存在著問題。為了保證課堂教學的高效進行,避免出現(xiàn)一些不必要的意外,還需要教師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4、加強有效指導。在關鍵的地方,還要給學生明確的指導。如在實驗之前,讓學生看溫度計并讀數,并對學生的讀數進行分析。這時候學生的讀數肯定會各不相同,讓學生先分析為什么讀數不一樣,再指導學生如何正確使用溫度計。這樣,可以保證在后面的實驗時,學生能夠相對準確的獲取相關的數據。5、抓住課堂生成。在學生實驗之后,教師馬上讓學生畫曲線圖,這個環(huán)節(jié)實在有點求之過急。在實驗時,教師已經發(fā)現(xiàn)了很多溫度計存在問題,這樣獲得的數據自然也存在問題,有問題的數據再讓他做曲線圖就毫無意義。教師在完成原先的教學設計,而沒能根據實際情況去調整教學。讓學生匯報獲得的數據,再進行分析。就算錯誤的數據,同樣也有它的價值所在。
【小學科學《陽光下的物體》的評課稿】相關文章:
杠桿的科學評課稿2篇01-01
排球課評課稿01-02
0的認識評課稿01-18
云雀的心愿評課稿01-17
特殊的葬禮評課稿01-17
花的勇氣評課稿01-17
搭配的規(guī)律評課稿01-17
父親的菜園評課稿01-16
面積的認識評課稿01-15
拉薩的天空評課稿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