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評課稿(通用5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評課稿,通過評課,可以把教學活動的有關信息及時提供給師生,以便調節教學活動,使之始終目的明確、方向正確、方法得當、行之有效。那么你有了解過評課稿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評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評課稿 1
聽了李老師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點評如下。
成功之處:
1、教學中貫穿情感教育,用事例襯托法。
教學中注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情感因素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和高度,賦予學生重要的價值取向。本節課知識點較多,有些知識學生在生活中已有一些接觸,掌握知識對學生來說,難度不大,如果僅從教材內容正面分析,容易產生空洞說教之嫌,于是,我決定多舉例,特別是聯系事實政治,如:汶川地震,從而啟發學生理解我國民族特點及各個少數民族對祖國的貢獻,這樣很好地對學生進行了德育教育。因此品社課教育的德育功能顯得更突出重要,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已成為本節課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教學中,我把它當作貫穿本節課的一條主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理念
本節課知識點多且涉及范圍太廣,針對性不強,李老師把情景導入設置為歌曲《愛我中華》導入,并啟發學生把歌詞內容和民族國情聯系起來,既親切易調動積極性,針對教學內容也貼切。另外,結合歷史、地理知識,讓學生用學過的知識解答,既完善了教學內容,又鞏固了知識。
不足有之處:
1、對于難點即:共同的心理素質,在處理中總結時不透徹、不全面。在這里能對學生進行教育:要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但在教學中沒有很好的利用這一內容。
2、由于本節課知識點多且涉及范圍太,為了突破重難點,在教學避免空洞說教,課堂上列舉了許多事例,但由于有些事例學生不知道,為了讓學生理解知識,所以老師說的過多,導致學生積極性不高,造成聽覺疲勞,教師與學生雙邊活動沒處理好。在以后教學中注意改進。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評課稿 2
從四個方面來分析:
一,老師想清楚了要給學生什么
劉老師在課前教學內容她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確立教學方案,幫助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民族團結對我們社會生活、民族發展的意義;理解民族團結、平等對于民族的強大、國家的振興的地位;思考青年學生祖國統一應發揮的作用。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推進過程中滲透德育,圍繞民族原則、民族政策展開教育教學,樹立每個公民是祖國發展參與者、受益者的自覺意識,體現課程的育人價值。
二、老師實現了教學的策略改革與創新
高二政治課如何上,一直是高二教師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話題。相對來說政治常識離學生生活有點距離,合理搭建書本知識與學生的橋梁,搭建社會實際生活與學生生活的橋梁,是本節課的亮點。結合時政熱點,有針對性地解決現實情境問題。劉老師的課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范例。這節課,立足于“學生的發展”,這種發展不只是簡單的教材知識的羅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識的重組和整合,并不斷地引導學生去分析現實問題。在掌握基礎知識之后,提升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劉老師的課一直在努力培養學生在之方面的能力。
三、老師關注了學生能力的培養與學習的體驗
通過師生對話的形式讓學生領會知識;教師理解過程方法的學習體驗比知識本身更重要,教師把民族原則、民族政策相關的'知識邏輯化,幫助學生理解體會知識,而不是僅僅給學生一個知識點,知識性的內容簡單化,重要的是知識之間的關系、邏輯性,讓學生體會如何建構知識之間的關系。也讓理解的知識不需要很復雜,只需抓核心、關鍵詞,重點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正確的公民意識,關注人的發展,培養有頭腦、有思想的學生。
四、值得探討問題
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們更多的看到的事老師的提問,而沒有學生的提問,沒有學生的提問,是否意味著學生的疑惑都已解決,還是學生的思維沒有被打開;教學過程中的另一個問題是與教師對話的學生較為集中,那么為每個學生終身發展的理念是否在本堂課中得以體現?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課型都從教材的實際和學生的現狀出發,關注學生的知識提升與能力的結合,不能包辦替代。本節課這一指導思想落實擲地有聲。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評課稿 3
聽了老師上的九年級政治課《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一節課感受最深的是:
一、系統性強任務目標定位準確。
老師以
1、黨的基本路線的內容是什么?核心是什么?
2、四項基本原則的內涵?兩個問題開課,讓學生復習一下之后以提問的方式復習上節課所學的內容,并對學生的回答做出評價,達到了鞏固舊知識引出新知識的目的。接著用電腦出示了四個問題,讓學生帶著這四個問題去閱讀教材,在學生閱讀之后,讓學生逐一的談自己對所給出的'問題的看法,教師再加以點拔,自然的把問題的答案呈現出來,整節課以問題探究為龍頭,以思維訓練為主線,給人的感覺是內容多而不亂,環環相扣,有條不紊。
二、時代性強,熱點把握準確,恰當的選用情境材料。
由四張穿著民族服飾的圖片引出問題:我們國家有多少個了族?你能說出上面是哪個民族嗎?少數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以問答的形式完成了本節課的知識問答部分,學生答不上的教師結合當前的社會實際加以適當的提示。
三、自主性強體現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老師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課改理念。這節課,立足于“學生的發展”,這種發展不只是簡單的教材知識的羅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識的重組和整合,把教材內容濃縮成幾個問題,讓學生緊緊圍繞這幾個問題去思考去總結,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和答題技巧。在掌握基礎知識之后,提升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是中考復習中必須要重視的一個方面。
同時,整節課始終體現著“互動、合作與探究”的課堂教學氛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教學中教師留時間讓學生去回憶、去探索、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學生有合作交流、探討研究的時間。
四、教學建議:
1、本節課學生的活躍度不夠,如果能搞一些小組競賽式的背誦比賽就更好了。
2、了解一下本班的少數了族,比一比看誰說的少數民族多也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評課稿 4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評課稿今天,聽了劉老師一節九年級思想品德課《統一多民族的國家》,簡評如下:
一.導入自然,緊扣課題。
劉老師用宋祖英的一首歌《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作為情景,問學生這首歌表達什么樣的主題,導入自然、切題。一開場給學生創設一種輕松自如的課堂環境,也給學生思想意識里輸入一種正能量的精神糧食,符合思想政治課的學科特點。
不過,歌曲播放時間過長,沒必要整首歌曲播放,影響寶貴的課堂時間。
二.獨立學習,匯報交流。
劉老師能認真領會學校生命課堂的理念,用生命課堂的`理念來設計教學過程,在學生學習方式的安排上動了一些腦筋。獨學部分,放手讓學生自學教材,給足時間,給足空間,讓學生靜心閱讀教材、思考問題,學習過程真實,符合學習的基本規律。匯報交流環節,劉老師設計了小組交流和全班集體交流兩種形式,學生能緊扣教材內容結合實際問題進行有效地思考、表達。劉老師布置學生課前查找了一些資料,在小組內與同學做分享交流,拓展了學生視野,延伸了教學的內涵。
在匯報環節中,老師不要過于心急打斷學生的發言或者接學生的話,有時候耐心的等待,所產生的課堂效果往往是意想不到的。
三.精心準備,精益求精。
看得出來,劉老師為這節課做了大量的精心準備,既關注時事,也關注知識和技能,學與用兩不誤。指導學生做課前資料的查找,準備教材以外的情景資料和材料。
本節課的兩大塊的教學內容教學時間分配可以適當考慮。要么分兩課時安排,每課時精心解決一個內容,既然安排一個課時,建議刪除課前的5分鐘《復習鞏固》環節。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評課稿 5
本課內容是清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前面的18課收復臺灣和抗擊沙俄的內容密切相連。清政府對內同分裂叛亂的勢力斗爭,使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得到鞏固。本課主要從三個方面分別敘述清朝中央政府加強對西藏、新疆、及妥善安排土爾扈特部的回歸。對于剛工作不久的成老師來說選此課確實有挑戰性。我選擇此課作評主要是因為這課是一節常態課。因為本課人名、地名、封號較多學生容易混淆所以不易把握。但是沒有想到成老師巧妙的過渡把這些知識點串了起來,高質量地完成教學讓人耳目一新,可以說本課的亮點很多我就期中選取一些:
1、時間軸對于本課與前面內容的聯系,程老師設計了時間軸把這些散亂的歷史事件以時間的.順序穿了起來易于學生掌握。
2、巧妙過渡程老師獨辟蹊徑以承德避暑山莊的外八廟為線串起了清朝民族關系,夠新穎,過渡自然,水到渠成。
3、在教學過程中成老師注意新舊知識的關聯,比如聯系舊知識提起新知識,體現知識的發生和發展。
4、課堂上講練結合,學生注意力集中課堂氣氛活躍,符合初一年級學生特點,學生參與度高。
最后我不得不說的是成老師的基本功非常扎實,她的語言組織能力、教態自然都顯示其不一般,相信不久的將來她一定“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走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評課稿】相關文章: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評課稿范文04-08
復習課評課稿04-08
教師是怎樣評課的及評課稿04-23
《螞蟻》評課稿02-26
《亡羊補牢》評課稿01-06
《溫度》評課稿05-28
Hobbies的評課稿10-21
趙州橋的評課稿06-25
《守株待兔》的評課稿06-15
臺灣評課稿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