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數學課的教學反思
反思之一:教學觀念的轉變。
“教師教,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出題,學生做”的傳統教學摸模式,已嚴重阻礙了現代教育的發展。這種教育模式,不但無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且會造成機械的學習知識,形成懶惰、空洞的學習態度,形成數學的呆子,就像有的大學畢業生都不知道1平方米到底有多大?因此,《新課標》要求老師一定要改變角色,變主角為配角,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提出問題,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合作交流,把學生想到的,想說的想法和認識都讓他們盡情地表達,然后教師再進行點評與引導,這樣做會有許多意外的收獲,而且能充分發揮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久而久之,學生的綜合能力就會與日劇增。上這節課前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任務:查閱有關勾股定理的資料(可上網查,也可查閱報刊、書籍),提前兩三天由幾位學生匯總(教師可適當指導)。這樣可使學生在上這節課前就對勾股定理歷史背景有全面的理解,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勾股定理的重要性,學習勾股定理是非常必要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也是一次愛國主義教育,培養民族自豪感,激勵他們奮發向上,同時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及歸類總結能力。
反思之二:教學方式的轉變。
學生學會了數學知識,卻不會解決與之有關的實際問題,造成了知識學習和知識應用的脫節,感受不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這是當今課堂教學存在的普遍問題,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非常不利的。現在的數學教學到處充斥著過量的、重復的題目訓練。我認為真正的教學方式的轉變要體現在這兩個方面:一是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首先要關注學生是否積極參加探索勾股定理的活動,關注學生能否在活動中積思考,能夠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否進行積極的聯想(數形結合)以及學生能否有條理的表達活動過程和所獲得的結論等;同時要關注學生的拼圖過程,鼓勵學生結合自己所拼得的正方形驗證勾股定理。二是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知識性及其實際應用。本節課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勾股定理,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F在往往是學生知道了勾股定理而不知道在實際生活中如何運用勾股定理,我們在學生了解勾股定理以后可以出一個類似于《九章算術》中的應用題:在平靜的湖面上,有一棵水草,它高出水面3分米,一陣風吹來,水草被吹到一邊,草尖與水面平齊,已知水草移動的水平距離為6分米,問這里的水深是多少?
教學方式的轉變在關注知識的形成同時,更加關注知識的應用,特別是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真正起到學有所用而不是枯燥的理論知識。這一點上在新課標中體現的尤為明顯。
反思之三:多媒體的重要輔助作用。
課堂教學中要正確地、充分地引導學生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應創造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條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數學素質的目的。多媒體教學的優化組合,在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通過面積計算來猜想勾股定理或是通過面積割補來驗證勾股定理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是很清楚,教者可通過多媒體來演示其過程不僅使知識的形成更加的直觀化,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反思之四:轉變教學的評價方式,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評價對于學生來說有兩種評價的方式。一種是以他人評價為基礎的,另一種是以自我評價為基礎的。每個人素質生成都經歷著這兩種評價方式的發展過程,經歷著一個從學會評價他人到學會評價自己的發展過程。實施他人評價,完善素質發展的他人監控機制很有必要。每個人都要以他人為鏡,從他人這面鏡子中照見自我。但發展的成熟、素質的完善主要建立在自我評價的基礎上,是以素質的自我評價、自我調節、自我教育為標志的。因此要改變單純由教師評價的現狀,提倡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把教師評價、同學評價、家長評價及學生的自評相結合。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老師可以從多方面對學生進行合適的評價。如以學生的課前知識準備是一種態度的評價,上課的拼圖能力是一種動手能力的評價,對所結論的分析是對猜想能力的一種評價,對實際問題的分析是轉化能力的一種評價等等。
【勾股定理數學課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勾股定理的教學反思10-08
《勾股定理》教學反思06-29
勾股定理的教學反思10-09
勾股定理教學反思05-29
《勾股定理》的教學反思07-04
勾股定理教學反思09-01
《勾股定理》教學反思范文01-30
數學《勾股定理》教學反思07-13
數學《勾股定理》教學反思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