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課《自然之道》教學反思
在許多“精彩紛呈”的課改課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學生簡簡單單地讀一兩遍課文,就開始談對課文的理解、感受,甚至表演、改編課文等。一群聰明的小孩在老師的引導下,上演一場場配合默契、皆大歡喜的喜劇。這看起來美麗動人,但靜心反思,卻是霧里看花。
沒有實實在在的靜心體驗、個性探究,那種浮躁膚淺的學習態度怎么能把書讀到心里去呢?閱讀是個對話的過程,學生一方面從文本中汲取信息,習得母語,一方面又總是以自己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作出判斷和選擇,自主構建學習的意義。而這一種過程,首先要讓文本同化學生,讓學生走進文本。基于這樣的思考,我的做法是讓學生充分地閱讀文本,并在上課伊始提出自己的`疑難問題,教師再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梳理,梳理成學習文本的目標。這樣的目標才是有的放矢,真實有效。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帶著學習目標,真切地感受文本,扎實穩妥地細嚼慢咽,吸收文本語言,又將文本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表達所需。閱讀是一種對話,閱讀更是心與心的交流,只有把書讀到心里去了,閱讀才有味道,才有收獲,才有快樂!
【公開課《自然之道》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自然之道》教學反思08-08
自然之道的教學反思12-24
《自然之道》教學反思04-13
《自然之道》教學反思07-18
教學反思《自然之道》08-10
《自然之道》的教學反思10-09
《自然之道》教學反思10-16
《自然之道》教學反思01-07
《自然之道》教案及教學反思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