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1
《童年的發現》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的一個發現,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課文重點寫了作者在童年時發現胚胎發育規律的過程。這個過程大體經歷了三個相互聯系的階段:先是夢中飛行;由夢中飛行引出了為什么在夢中飛行及老師對此所作的解釋;由老師的解釋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來的”疑問以及對這個疑問的大膽猜想,這個猜想就是作者童年的發現。在設計教學設計時,我為了突出重點,從“發現”入手,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把握“發現”是什么,進而圍繞“發現”精讀課文。在設計環節時,總體思路為總―分―總式,即先引導學生在讀文時整體把握“發現”的過程,在學生交流表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出發現過程分為三步:即夢中飛行、尋求解答、大膽猜測。在此基礎上再分別從三方面引導學生理解,重點通過感情朗讀、理解重點詞句理解把握作者的發現過程,并適時滲透作者求知欲強、好奇心重的特點,最后再反過頭來回顧整個發現過程,感受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設計教學設計時,自認為思路清晰,重點把握突出,課堂效果應該較好。
但整堂課下來,總有一種“蜻蜓點水”之感:教學內容不深不透。雖然各個教學知識點都已講到,但總沒有深入、細致的去談、去讀、去體會。如在教學“尋求解答”一節中,只是讓學生分角色讀課文,體會“我”的好奇,有刨根問底、善于思考的特點。此時,我向學生提出:“作者問了幾個問題?”有的同學說“四個”,有的說“五個”。張翔宇同學還把課文中未出現、隱藏在文中的問題(晚上我為什么會做飛行的夢啊?)問了出來,而此時,我并沒有趁勢表揚鼓勵,說明我平時的教學機智還不夠,不善于傾聽學生的回答并作出適時地反應。引導學生理解“幾個問題”時,我雖然出現了“追問”一詞,也作了講解,但沒有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朗讀體會,使學生在朗讀中感受我強烈的求知欲。結果在講完發現過程后,再回過頭來思考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從整體角度看,一是教學內容重復,二是理解進教材意圖的偏離,沒有在特定情境中達到文意兼得的目的。
正如楊老師所談,本節課可以分為兩部分,在初步引導學生了解發現過程后,可以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文中的作者在發現的過程中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在自讀自悟得基礎上,可以結合具體詞句談出自己的看法,此時再深入指導朗讀會更好。這樣,不僅整合了課堂內容,突出了重點,還鍛煉了學生思考表達的能力,促進了學生的合作、探究,在體會朗讀中,真正感悟理解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比較前面老師的牽引、指導強過百倍。
由這節課的教學,我再一次感受到教師對教材把握的價值,它是成功上好一堂課的關鍵。只有深入鉆研教材,抓好文章主線,把握好文章的“題眼”,并圍繞“題眼”去設計環節,精心提問,才會走向成功。就像本節課,我的“題眼”并不明確,錯以“發現的過程”為“題眼”,其實應該圍繞發現的過程體會作者求知若渴、善于思考、大膽想象的特點,才是本文真正的“題眼”。一切教學應該為它服務,向它靠攏,而我卻用過多的時間去泛泛理解發現過程,導致上完課有“蜻蜓點水”的感覺。
再次,我也感受到了自己教學機智的不足,今后要努力提高。要注意傾聽,重視學生發言中的“亮點”,及時捕捉,適時鼓勵,才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也才能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層層深入,達到深刻理解、體會的效果。
第三,感受再深的就是要入情入境的引導學生朗讀,要做到說讀結合。而這方面我做的還不夠。有時自己在課堂上講得多,問題重復或過碎,過多占用了學生朗讀體會的時間;而有時的朗讀并沒有在理解透徹的基礎上體會、感悟的去讀,而是為了讀而讀,效果不好。
以上的反思與感悟又一次讓我深深地觸動,自己的教學水平將如何提高?只有不斷反思、總結、鉆研,在實踐中才能進步。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2
《童年的發現》是人教版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的重點是寫作者童年時發現胚胎發育規律的過程。這個過程大體經歷了三個相互聯系的階段:先是夢中飛行;由夢中飛行引出了為什么會在夢中飛行及老師對此所作的解釋;由老師的解釋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來的疑問以及對這個疑問的大膽猜想,這個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發現。
作者語言幽默,對自己童年的發現頗引以自豪,對因童年的發現而被老師誤解有一絲的憤懣。但因為課文的語言和故事情節都充滿童真童趣,貼近學生的生活,所以我課前預設學生在課堂上自學時一定有話可說,也就放心地把課堂交給學生。于是,整堂課都是在學生的自主活動中進行。
通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童年時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膽的想象,體會作者回憶童年生活時自豪和憤懣交織的情感;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培養想象能力。
在課上我就想應該對學生們進行一下關于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的統一指導。由此,我也想到了閱讀教學中能不能定期地利用一些適合的課文進行一些主題性研究呢?例如本課中的如何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包括詳細指導到組內該如何進行討論,討論后又該如何進行匯報;再例如講讀課文的課堂上我們的學生該怎樣進行朗讀感悟,包括朗讀到底有哪幾種形式,分別該怎樣地表現,讀完并感悟之后,該如何向老師和同學進行匯報,是按順序匯報還是抓重點詞語匯報,抓重點詞語匯報又該分幾步等等問題的指導。因為學生的訓練要有“素”,這個“素”,就是學生的語文素質,語文素養,它恰恰是我們進行教學的最終目標啊。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3
《童年的發現》是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組課文中的精讀課文,是這個單元中難度最大的課文。
白金聲老師說“較為淺顯的文章,可以來個淺文深教;比較深的文章,也可以深文淺教……一句話,就是要因文定法,辯證施教”,所以,我抓住了本文的中“我”的兩個特點,展開教學活動,進行“深文淺教”。
首先,是夢中飛翔,引發追問。追問是小學階段所有孩子們的共性,只是所追問的問題不同而己。對于“我”的追問孩子們不難理解。從夢中飛翔到從河里看到小魚會翻來覆去仔細看想了現將來人類會有什么樣的特征,體現一個孩子渴望得到更深層的知識。
其次,對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尊重孩子們的感受,從孩子的視角去看問題。為此設置了一個環節,將一個答對問題的孩子強行趕出教室。他在冷風中體驗到了被老師冤枉的心情。所以,沒有過多去講解“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要面臨著被驅逐和迫害的危險”,而是讓孩子們感受作者的自我安慰和幽默。同時,建議孩子們在課外看看哥白尼等科學家的故事。
第一次這樣嘗試著”深文淺教“,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在這課的教學當中,板書的設計不夠明朗化,顯得有些亂。上完了一課,靜下來反思,為”再教設計“做準備。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4
【教學片斷】
《童年的發現》是一篇回憶童年趣事的文章,講述了作者在九歲的時候通過思考、觀察,發現了胚胎發育的規律。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讓學生通過初讀感知、自讀自悟、重點悟讀、討論交流等,很快理解了課文,明白了道理。然后便到了最后一個環節,我問:作者在九歲時就發現了胚胎發育的規律,我想你們在生活中也有過許多發現,來說說吧!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剛才還熱鬧的課堂一下子沉寂了下來;學生們或有的皺眉,有的搖頭,還有的干脆低下了頭,那意思顯然是沒有什么發現。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心想:真氣人!每到知識拓展時,總是啞巴,難道真是問題難么?還是于是按下火氣,淡淡地說:不一定是重大的發現呀,你瞧,春天到了,校園的景色變化多大!楊樹長出了毛毛蟲,柳樹吐出了嫩芽,冬青樹這下教室里便熱鬧起來,后來我讓學生安靜下來后,指名說一說。
生:這也叫發現的話,校園里的變化多著呢!月季花長出了紅色的葉子,多像盛開的花朵呀。
生:老師,老師,我也發現我家門前的石頭下拱出了一棵小樹苗,我覺得種子的力量好大呀!
生:老師,不知你發現了沒有,每到夏天的雨后,校園的花池邊就可以看到許多蝸牛、蚯蚓。有時蚯蚓還爬到操場上挺嚇人的。它們是不是嫌地下悶?
師:你瞧,她說得多好!它不光有發現,還明白動物雨后出來與天氣有關系,真是太棒了!
在我的激勵下,學生又掀起了新一輪的發現高潮。
生:老師,我還發現下雨前蜻蜓飛得很低。
生:老師,我還下雨前,螞蟻總會把家搬高處,它們多聰明。
生:老師,很小的時候,我就發現天要下雨、天氣很悶時,魚兒都要浮到水面上來吸氣
【教學反思】
課堂中,我們常會遇到學生思路不暢的情況,本案例便是如此。那么我們該怎么辦呢?我認為首先教師必須克制自己的情感,保持冷靜.因為冷靜,能讓我們的頭腦更清楚,思維更敏捷,靈感便會在剎那間迸發出來,教師才能恰當而有效地引導學生。不然就不會聽到學生后面精彩的發言,不會看到他們那一顆顆熱愛生活的心,不會發現其實他們也是愛動腦、愛觀察的。其次,教師要靈活,不妨裝傻一點。在這節課上,當出現冷場時,我的引導似乎不怎么貼切,但這樣降低了難度,淡化了學生的顧慮,打開了學生的思路,我覺得挺值得的。我想這也算是一種駕馭課堂的隨機應變的能力吧。因而,作為一名教師,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教學工作中要注重總結經驗、積累知識,充實自己,才能有效地打破課堂上的僵局,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從而提高自己授課水平。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5
《童年的發現》是五年級下冊第二組的課文,俄國作家費奧多羅夫書寫了自己在童年時的發現。文章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時的發現,接著細致表述了發現的過程,最后得到證實的同時又被老師誤解。于是,一個好幻想、愛刨根究底孩子躍然紙上。
課題“童年的發現”是一個很有意味的命題,可分“我的發現”和“童年時的發現”來確定題眼,組織教學。教學目標為:1、通過闡述理由來辨別圖片,讀準認識““胚胎、草履蟲、細胞”等詞。2、通過抓題眼,抓重點段落,抓重點語句,以學習小組的方式讀懂“發現什么”。3、以梳理“發現”歷程、小組學習交流為基礎,通過多種朗讀形式和師生評價來進一步讀出童年的情趣。
教學板塊分三塊進行,一、檢查預習,二、讀懂“發現”,三、讀出童年。基于上午的課堂實施情況,分板塊談教學過程和教學反思。
在檢查預習板塊,學生已經預習過文章,利用字典、詞語手冊等工具書對不懂的詞語有了一定的理解,這是學生學習《童年的發現》的起點。我的導就在學生有這樣的學生基礎上進行。拿出網上找的三張圖片,讓學生判斷哪個是胚胎,哪個是草履蟲,哪個是細胞,并要闡述理由。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明白可以通過字典、詞語手冊和書本中的注釋去讀懂詞語,更可以通過查資料,看圖片,看視頻去進一步地了解認識它們。
在讀懂“發現”板塊,學生通過快速瀏覽文章,能很快地找出寫“我”發現了什么的段落。并在學習小組交流中準確抓到信息,哪些語句能告訴我們發現是什么?理清楚了第1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之間的關系是概括和具體的關系。最后我在小結中授予方法指導“我們通過抓題眼、抓重點段落、找重點語句讀懂了發現是什么。”
在讀出“童年”板塊,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字里行間的情趣?首先我還是選擇了學習小組一起學習交流,并提出學習要求:1、選擇一處或幾處能感受到“童年”的段落;2、用你們喜歡的方式讀懂讀出“童年”的味道。3、交流完成“童年的發現是怎么樣的發現”,并批注在相應的段落語句旁邊。匯報交流中,我更側重于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感受童年的味道。重點引導學生品讀第3自然段,想通過老師的憑借、自己談感受、同伴的評語中一步步營造一份夢境,體會那份很有意思的,很有情趣的發現。這環節的教學我一直很困惑,學生正處童年,成年人的我們去閱讀這樣一段文字時,那種意境會很有體悟,學生卻很難。策略與手段比較單一,就是入情入境地朗 讀,難以很好的把握。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6
《童年的發現》是一篇回憶童年趣事的文章,這篇文章理解起來不難,初讀感知、自讀自悟、重點悟讀、討論交流等問題都很快地解決了,然而在最后一個環節卻出現了問題。我問:你們在生活中也有過許多發現,來,說說吧!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剛才還熱鬧的課堂一下子沉寂了下來,一個個默不作聲,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一定是重大的發現呀,在生活中的,學習中的,只要是你自己通過思考、觀察得來的,都行。可仍舊沒有一個人舉手,我不禁有一絲慍怒,正要發作時,一個聲音告誡我說:冷靜,冷靜,千萬不可動怒!怎么辦呢?此時,我腦中靈光一閃,何不講一講自己童年的發現來啟發啟發學生呢,于是我馬上想到一篇文章,即蜘蛛在雨天結豎網,晴天結橫網。于是面帶微笑對學生說:這樣,我先來講一個我童年時候的發現吧!好!頓時,全班同學的目光都投向了我,我慢慢地講到:小時候呀話音剛落,教室里便慢慢地嘀咕開了。
課堂中,我們常會遇到學生思路不暢的情況,該怎么辦呢?
首先,教師切忌動怒.必須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駕馭感情,保持冷靜。
其次,教師要隨機應變,靈活處理課堂中的意外情況。我們雖然可以在課前作好充分準備,但再有預見性的教師也不可能預料到課堂偶發情況的出現;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為偶發情況事先設計好具體的解決方法和步驟.因為教學環境不是完全封閉的,更何況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向交流活動,教師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學生的思維發展、情感交流的情況,教師也不可能完全預見到。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7
這幾天,陸續地聽了老師們的很多節課,使我受益匪淺!給我最大的收獲就是老師們的每一節課都沒有花架子,就是在實實在在地落實教學重點,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這讓我這個這幾年一向受外面還在不停地翻著花樣上語文課熏陶的語文教師,感觸良多,我覺得我們一實驗的孩子們太幸福了:他們趕上了一個好的時候,他們的未來就應是充滿期望的!不多說了,下面我來說說我上的這節語文課。
一、教材分析:
我上的這篇課文是義務教育課標實驗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三篇講讀課文《童年的發現》。本課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的一個發現,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課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時的發現,然后具體敘述這項發現的經過,最后寫這個發此刻幾年后老師講課時得到證實。
課文的重點是寫作者童年時發現胚胎發育規律的過程。這個過程大體經歷了三個相互聯系的階段:先是夢中飛行;由夢中飛行引出了為什么會在夢中飛行及老師對此所作的解釋;由老師的解釋引出了人究竟是怎樣來的疑問以及對這個疑問的大膽猜想,這個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發現。作者語言幽默,對自己童年的發現頗引以自豪,對因童年的發現而被老師誤解有一絲的憤懣。
選編本課的目的,是透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童年時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膽的想象,體會作者回憶童年生活時自豪和憤懣交織的情感;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培養想象潛力。教學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資料,感受人物的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會寫14個生字,會認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胚胎、禍患、滑翔、雙臂、天賦、妨礙、豈止、癡迷、厘米、羞愧、幸虧、驅逐、迫害、隨心所欲、運轉自如、厘米、絞盡腦汁”等詞語。讀讀記記“澄澈、困窘”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資料,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領悟作者童年時求知若渴、尋根究底和大膽想象的精神。
二、設計理念:根據這篇課文的具體資料,結合我們班學生的具體特點,我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著重有以下三方面的想法:
1、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最近陸續地聽了一些老師的課,心中就在想:哎呀,這個地方上得好,是讓學生自己說出來的,這個地方處理得好,這些問題是由學生自己提出來的,我們老師的課堂上真正地實現了由老師領著學轉變為學生自己想要學,我想這也就是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自主性的一個明顯體現吧!因此我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在我的這篇教案中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自己主動地想要去學習。為此,我在教案中設計了讓學生根據板書自己提問,并透過默讀自己到文中找尋答案的環節。
2、語文學習的快樂性。我做教師的一個最大愿望就是能讓我的學生像我一樣天天快樂,每一天都擁有一個好的情緒。這不僅僅是在課間的班級生活中,更重要的是在我的語文課堂上,怎樣能讓我的學生在快樂中不知不覺地學會每篇課文中就應學會的資料。因此在我的教案中我設計了復習導入的開心辭典闖關環節,設計了趙本山的小品環節,設計我作為一個小組組長的自我吹噓環節等等,試圖給學生一個寬松的學習語文的環境,總之目的就是讓我的學生能夠開心快樂!
3、閱讀教學的研究性。我的這個想法來源于前幾天在魁星博客上看到了張宏主任的一篇文章,寫的是在聽完宋慧穎老師的草原一課之后的隨想,其中有一段是關于學生在小組討論或自我學習之后該如何進行匯報交流的詳細闡述,看了以后給我的觸動挺大,再結合我們班的實際狀況。我們班是本學期新組建的班級,學生生源來自四面八方,大家的學習習慣各不相同,尤其是一到小組合作時更是無所適從,不是大家關于組內如何討論意見不一,各不相讓,就是不知該如何匯報。為此,我就想就應對學生們進行一下關于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的統一指導。由此,我也想到了閱讀教學中能不能定期地利用一些適合的課文進行一些主題性研究呢?例如本課中的如何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包括詳細指導到組內該如何進行討論,討論后又該如何進行匯報;再例如講讀課文的課堂上我們的學生該怎樣進行朗讀感悟,包括朗讀到底有哪幾種形式,分別該怎樣地表現,讀完并感悟之后,該如何向老師和同學進行匯報,是按順序匯報還是抓重點詞語匯報,抓重點詞語匯報又該分幾步等等問題的指導,那么我想堅持著這樣做下去的話,那么我們的學生是不是就會具有了必須的語文學習潛力呢?這還只是一個思考,我自己也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我只是想試一試。
最后,我想說說我對這節課的反思,我覺得這節課學生讀的不夠,導致了學生對課文資料理解不夠。學生之所以讀的不夠是因為時間不夠了,時間不夠了的原因就像嚴華主任所講的那樣,教學設計的容量多了,又想讓學生好好分析人物的特點,又想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指導,貪多了所以就沒嚼爛。其實這點在備課時,我也曾琢磨過,按理說這課挺好講的,老師指導學生重點學習“發現規律”這部分資料,然后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后面兩個資料,有放有收,以我對我學生的了解,學生學習必須會相當簡單,課堂氣氛也必須會相當熱鬧,但我又總覺得小組學習這個部分是個心病,所以猶豫來猶豫去,最后,還是張宏主任的一段話給了我進行這節能夠說是我自己的一堂實驗課的勇氣,那就是,還是他在聽完宋慧穎老師的課后寫的那篇隨想里的結尾一段話,他是這樣說的:我想,學生的訓練有素中的這個“素”,就是學生的語文素質,語文素養,它恰恰是我們進行教學的最終目標啊。它來自于我們平時的每節課堂的每個施教時機。作為“平實”的課堂,相對于“課堂氣氛”“環環相扣”“走完教案”這些堂皇的標準先放一放,把我們執教的重心放低一些,再低一些,讓它最大限度地貼近我們的教學對象,我們就應不管有沒有人聽課,不管還有什么重
要的環節,要好好抓住一個個這樣的訓練機會,針對我們的教學目標,使出全身力氣,才能最終收獲教學的果實呀。我想這段話將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啊!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8
教學是一門失敗的藝術,因為留下遺憾,才有了改進的動力,才使教學不斷的更新,不斷的進步,不斷地適應時代的要求。
《童年的發現》這篇文章講的是作者童年時代的一項科學發現,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授課前,我清楚地知道:這節課的著眼點不該放在發現的本身,而應放在發現的過程上。我遵循著這一點,卻讓課堂凝固了
當講到老師說,按照進化的觀點,母腹中的胎兒再現了從簡單生命進化成人的過程時,學生們的問題頓時多了起來提得最多的就是胎兒到底是怎樣形成的?這是我預料到的,于是便胸有成竹的回答同學們,這個問題等你們到中學學生物學時會學習的,現在還不適合學習。話音剛落,幾個尖銳的聲音讓我難以應答。為什么到中學再學?什么叫適合?為什么現在不適合?老師,你中學生物學學得不好嗎?老師,你就給我們講講吧,媽媽說我是石頭變的,那我不就成了孫猴子了嗎?一陣哄笑,接著,一陣沉寂
學生們如同等待喂食的小鳥一樣,等待他們好奇至今還未真正弄明白的問題的答案。
我的思維亂撞,是用哄兩歲孩子的方法告訴他們是神仙姐姐放到媽媽肚子里的,還是講講生物學的有關知識?前者會被學生哄笑,后者會引起學生更多難以應答的問題。一陣慌亂中想到本節課的著眼點,于是我如同表演課文中那個年輕的女教師一樣,一本正經板著面孔,略帶生氣顏色并抬高語調說:本節課的重點是學習作者求知若渴的精神和大膽的想象力,而不是提一些亂七八糟的問題!天啊,我不知道我在說什么,但總算壓制住了學生提那么多難以應答的問題,同時也壓制住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表現力。我繼續講課,但是卻成了單人表演,課堂氣氛讓人窒息。
顯然,我的處理學生們并不滿意,而且失望至極。我知道我的課前準備乃至教學設計都出現了漏洞。這應該是課前準備時預想到的問題,應想好解決的對策,或許可以讓學生課后去查閱有關的資料,或許可以提前整理好合適的語言給學生一個滿意的答復,或許太多的或許可以讓這堂課不至于如此失敗。
嘆息?不!當遺憾產生后留下的不僅僅是嘆息;
慶幸?對!當課堂讓你無法應對時,你就有了進步的動力。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讓我因遺憾而慶幸,因遺憾而成長。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9
因學校的要求,我讓學生預習時,分析課文這一點省略了。這下可是看到了很多問題。下面匯報如下:
成功之處:
1.學生聽話,預習還算可以。能按學校要求的環節進行匯報。
2.我備課還算較充分吧。比起“年輕”時候的我,好像對把握課文的內容、重難點更準確一些。
不足之處:
1.因預習有限制,所以所有的“麻煩”接踵而來,課堂似乎要回歸“老路子”。我第一次開始頭疼了。以前,學生匯報振振有詞,可是現在磕磕絆絆的,尤其是第二課時,我已經把問題拋出去了,可是沒有人站起來回答,難道他們真的依賴于英才教程?一切未知數。
2.學生的“疑難雜病”我自己解決的時候多了。看看,這路子,是不是跟以前沒有兩樣。
改進措施:
學生的預習,我是頭疼了,我的引導又是個重點問題。不知道怎樣去落實課文內容。慢慢來吧!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10
這幾天,陸續地聽了老師們的很多節課,使我受益匪淺!給我最大的收獲就是老師們的每一節課都沒有花架子,就是在實實在在地落實教學重點,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這讓我這個這幾年一直受外面還在不停地翻著花樣上語文課熏陶的語文教師,感觸良多,我覺得我們一實驗的孩子們太幸福了:他們趕上了一個好的時候,他們的未來應該是充滿希望的!不多說了,下面我來說說我上的這節語文課。
一、教材分析:
我上的這篇課文是義務教育課標實驗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三篇講讀課文《童年的發現》。本課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的一個發現,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課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時的發現,然后具體敘述這項發現的經過,最后寫這個發現在幾年后老師講課時得到證實。
課文的重點是寫作者童年時發現胚胎發育規律的過程。這個過程大體經歷了三個相互聯系的階段:先是夢中飛行;由夢中飛行引出了為什么會在夢中飛行及老師對此所作的解釋;由老師的解釋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來的疑問以及對這個疑問的大膽猜想,這個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發現。作者語言幽默,對自己童年的發現頗引以自豪,對因童年的發現而被老師誤解有一絲的憤懣。
選編本課的目的,是通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童年時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膽的想象,體會作者回憶童年生活時自豪和憤懣交織的情感;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培養想象能力。教學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感受人物的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會寫14個生字,會認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胚胎、禍患、滑翔、雙臂、天賦、妨礙、豈止、癡迷、厘米、羞愧、幸虧、驅逐、迫害、隨心所欲、運轉自如、厘米、絞盡腦汁”等詞語。讀讀記記“澄澈、困窘”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領悟作者童年時求知若渴、尋根究底和大膽想象的精神。
二、設計理念:
根據這篇課文的具體內容,結合我們班學生的具體特點,我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著重有以下三方面的想法:
1、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最近陸續地聽了一些老師的課,心中就在想:哎呀,這個地方上得好,是讓學生自己說出來的,這個地方處理得好,這些問題是由學生自己提出來的,我們老師的課堂上真正地實現了由老師領著學轉變為學生自己想要學,我想這也就是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自主性的一個明顯體現吧!因此我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在我的這篇教案中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自己主動地想要去學習。為此,我在教案中設計了讓學生根據板書自己提問,并通過默讀自己到文中找尋答案的環節。
2、語文學習的快樂性。我做教師的一個最大愿望就是能讓我的學生像我一樣天天快樂,每一天都擁有一個好的心情。這不僅是在課間的班級生活中,更重要的是在我的語文課堂上,怎么能讓我的學生在快樂中不知不覺地學會每篇課文中應該學會的內容。因此在我的教案中我設計了復習導入的開心辭典闖關環節,設計了趙本山的小品環節,設計我作為一個小組組長的自我吹噓環節等等,試圖給學生一個寬松的學習語文的環境,總之目的就是讓我的學生能夠開心快樂!
3、閱讀教學的研究性。我的這個想法來源于前幾天在魁星博客上看到了張宏主任的一篇文章,寫的是在聽完宋慧穎老師的草原一課之后的隨想,其中有一段是關于學生在小組討論或自我學習之后該如何進行匯報交流的詳細闡述,看了以后給我的觸動挺大,再結合我們班的實際情況。我們班是本學期新組建的班級,學生生源來自四面八方,大家的學習習慣各不相同,尤其是一到小組合作時更是無所適從,不是大家關于組內如何討論意見不一,各不相讓,就是不知該如何匯報。為此,我就想應該對學生們進行一下關于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的統一指導。由此,我也想到了閱讀教學中能不能定期地利用一些適合的課文進行一些主題性研究呢?例如本課中的如何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包括詳細指導到組內該如何進行討論,討論后又該如何進行匯報;再例如講讀課文的課堂上我們的學生該怎樣進行朗讀感悟,包括朗讀到底有哪幾種形式,分別該怎樣地表現,讀完并感悟之后,該如何向老師和同學進行匯報,是按順序匯報還是抓重點詞語匯報,抓重點詞語匯報又該分幾步等等問題的指導,那么我想堅持著這樣做下去的話,那么我們的學生是不是就會具有了一定的語文學習能力呢?這還只是一個思考,我自己也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我只是想試一試。
最后,我想說說我對這節課的反思,我覺得這節課學生讀的不夠,導致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不夠。學生之所以讀的不夠是因為時間不夠了,時間不夠了的原因就像嚴華主任所講的那樣,教學設計的容量多了,又想讓學生好好分析人物的特點,又想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指導,貪多了所以就沒嚼爛。其實這點在備課時,我也曾琢磨過,按理說這課挺好講的,老師指導學生重點學習“發現規律”這部分內容,然后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后面兩個內容,有放有收,以我對我學生的了解,學生學習一定會相當輕松,課堂氣氛也一定會相當熱鬧,但我又總覺得小組學習這個部分是個心病,所以猶豫來猶豫去,最后,還是張宏主任的一段話給了我進行這節可以說是我自己的一堂實驗課的勇氣,那就是,還是他在聽完宋慧穎老師的課后寫的那篇隨想里的結尾一段話,他是這樣說的:我想,學生的訓練有素中的這個“素”,就是學生的語文素質,語文素養,它恰恰是我們進行教學的最終目標啊。它來自于我們平時的每節課堂的每個施教時機。作為“平實”的課堂,相對于“課堂氣氛”“環環相扣”“走完教案”這些堂皇的標準先放一放,把我們執教的重心放低一些,再低一些,讓它最大限度地貼近我們的教學對象,我們應該不管有沒有人聽課,不管還有什么重要的環節,要好好抓住一個個這樣的訓練機會,針對我們的教學目標,使出全身力氣,才能最終收獲教學的果實呀。我想這段話將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啊!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12-09
《童年的發現》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12-16
《童年的發現》說課稿12-17
《童年的發現》說課稿12-17
《童年的發現》課件05-09
《童年的發現》練習04-29
《童年的發現》優秀說課稿12-17
童年的水墨畫教學反思05-10
童年的朋友教學反思10篇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