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的選用教學反思范文(精選10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的選用教學反思范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的選用教學反思 1
一、改造教材
本人認為,這節課在用教材方面有兩個特點:
第一、教材中的三個例題都是開放性的,學生很可能會大多指向平均數,從而忽視了中位數和眾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故本課僅采用了和學生生活最貼近的例。1(比較三人成績)來展開,同時增加了中位數、眾數的例子,把相關的知識點納入其中,既鞏固了知識點,有起到了以題激情,題情交融的效果。
第二、改變了例題與習題的界限和跨度。每一例題呈現后,我都安排學生有默讀的時間,讓學生獨立地在讀中研,在研中讀,有意識地使學生學會提取、處理和加工信息,培養他們的閱讀數學數據的能力,在這個基礎上再開展合作交流。老師主要進行方向性的引導,從而使例題的探究交流過程就是習題的解決過程,改變了例、習題之間單純的示范,記憶和模仿,加大例題之間的思維跨度,讓學生的思維不斷地產生認知沖突。
一、從關注教到關注人
首先、從關注教到關注學,小組討論時,我走進學生中間,巡問、點撥,“引而不發”,激發學生主動精神,讓學生始終保持求知欲,為了讓問題討論更加廣泛和深入,我及時刪掉了一個例題。整節課教師盡可能多地引發并適應學生的觀念,參與學生開放式的探究,引領學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從而讓師生相互交流和啟發,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經驗,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其次,從關注學到關注人。由于我在該班開展“指導——自主學習”的教學活動,同學的大膽質疑否敢于發表自己的想法,課堂氣氛相當活躍。課堂教學從關注學轉向關注人就意味著要求教師要改變學科本位觀,有更高的人文素質。既要關注每一位學生,多一些尊重和關心;還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用“心”施救,體現教師的人文關懷,力求從“目中有人”到“心中有人”;還要關注學生的人格養成,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豐富的人生體驗,讓我們的教學服務于“完整的人”的成長。
二、跳出模式,走向理念
為了讓課堂形式適合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更好地服務于教學目標和內容,我一方面改變了例題的呈現方式,把“效果評價”放入課堂,創設真實的學習環境,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積淀,一下子拉近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另一方面盡可知多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經驗背景,設計有一定挑戰性、開放性的教學任務,通過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而非形式上的熱鬧,促使學生在較復雜的水平上理解這三種數,從而較好地達到了有效教學的目的。
另外,從構建探究性教學模式到超越模式,課堂教學更多地關注研究性教學的理念,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走向生活。課堂教學是創生問題的起點,不必過于追求探索教學的形式,更改地是問題與方法的遷移、發現,讓學生有進一步探究的愿望。
三、幾點不足
雖然我還是比較注意運用“延遲判斷”,給學生較充足的思考與發言的時間和空間,但有些地方還是過早地介入了學生的發言。
這節課對學生中的“弱勢群體”關心也不夠,新課程要求我們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我覺得學生評價老師的主要標準應該是他在課堂中有沒有真正的收獲。本課中雖然只有個別學生認為自己收獲不大,給老師打了80分以下的分數,但也足以說明我的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更多地關注了中上水平的學生,忽視了對困難生的關愛和幫助。
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的選用教學反思 2
《中位數與眾數》腦子里最直接的反映是:什么是中位數,有什么應用價值。什么是中位數比較好理解,但是,為什么學習中位數呢?平時生活中,我們用得最廣的是平均數,對平均數的體驗也較多,要學生舍棄平均數選用中位數體驗的過程就需要相當地清晰。因此,我把課的難點定位為:理解中位數的意義,即學習中位數的必要性;教學的重點是理解中位數的意義,掌握求中位數的方法。然而眾數的概念更好理解一些。
一、創設情境,引發認知沖突。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才會思索,有了問題才可以引發學生認識上的沖突。一開課,我提供某公司技術部門有總工程師1人,工程師1人,技術員6人,見習技術員1人;現需招聘技術員1人,小范前來應征趙總經理說:"我們這里的報酬不錯,平均工資是每月2000元,你在這里好好干!""小范在公司工作了一周后,找到總經理說:"你欺騙了我,我己問過其他技術員,沒有一個技術員的工資超過2000元,平均工資怎么可能是每月2000元呢?"總經理說:"平均工資確實是每月2000元。"下表是該部門月工資報表:
卻有疑問了。同學們經理是否欺騙了小范?
問題(1):結合表中的數據,計算該公司技術部門員工的月平均工資是多少?
問題(2):平均月工資能否客觀地反映一般技術員工的實際收入?。
二、在分析討論中促進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中位數和眾數的概念,我沒有直接給出,主要讓學生通過小組的合作學習,交流討論,認識到不按順序排列,處于中間的數是不確定,而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排列后中位數是確定,從而理解求中位數時,數據應該排序。
通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在共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逐步建構出這兩個概念,這樣做使學生逐步體會到這兩個統計量都反映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
在教學中,對學生的各種回答給予肯定,各人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會得到不同的結論。由于教材出現的一組數據的個數是奇數,直接找中間的數作為中位數。“老師,如果一組數據的個數是偶數,該怎么辦?”初二三班的張晉碩和四班的孫凱旋問道。多好的問題,這一問題引發起其他學生的.思考。自學,看書上有沒有教我們。這時有學生讀出教材的方法:當一組數據的個數是偶數時,中位數取中間兩個數的平均數。根據這兩位學生的提問,我立即與學生一起構建求中位數的思維,幫助學生梳理求中位數的`方法與步驟。
“中位數”中“中位”是指位置居于中間,即某個數據在按照大小順序排列的一組數據中,位置處于最中間的數。“眾數”中“眾”即多,也就是某個數據在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形象語言的描述讓學生更易理解、掌握這兩個概念。
三、在學以致用中體會區別
練習時,在同一具體問題中分別求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目的是為了比較三個量在描述一組數據集中趨勢時的不同角度,有助于了解三個概念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感到學生的參與交流、探索知識。需要強調的是:學生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教師不可一味的否定學生。教師要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過程,千萬不要代替學生思考,更不可強加給學生固定的思維模式。
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的選用教學反思 3
一、分析教材:
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是三種反映一組數據集中趨勢的統計量。當一組數據中出現一些極端數據時(個別數據偏大或偏小),平均數會受其影響,不能很好地代表這組數據的集中趨勢。中位數或眾數雖然不受極端數據的影響,但它們不能利用所有的數據信息,有時也不能完全反映出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
二、教學目標:
讓學生通過對數據的分析,會求中位數與眾數,并能根據具體問題解釋其實際意義。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在具體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與合作能力。讓學生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增強統計意識,培養統計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會求中位數和眾數,能結合情景理解其實際意義。教學難點是能根據具體問題情境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數據的不同特征。
四、教學步驟:
上課前,我先讓同學們玩“猜年齡”的游戲,讓學生們初步感知平均數受到極端數據的影響,而不能反映出數據的一般水平。接著呈現一個超市工作人員工資的表格,引導學生討論“怎樣表示這個超市工作人員的月工資水平”在討論中學生體會到平均數受極端數據的`影響,不能很好地代表這組數據,需要新的統計量。從而引入新的統計量——中位數和眾數。最后繼續創設情景,讓學生明白當數據個數奇、偶不同時,求中位數的方法也不同。
反思
1、數學活動的主人是學生,教師是組織者、合作者、指導者,在教學本課時,我以“小陶找工作”這一線索,組織學生思考、討論“用月平均工資1000元來描述員工的月工資水平合適嗎”,讓學生自我探索,解決問題。
2、數學學習要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并且通過學習,可以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3、當學生的回答偏離正題時,教師要及時地引導,幫助其認識問題的本質是什么,充分教師引導。
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的選用教學反思 4
本次課程設計以貼近生活的例子為起點,比如班上同學的身高分布情況,來引入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的概念。
使用真實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并且讓他們意識到這些數學工具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部分學生可能對特定情境不夠熟悉或感興趣,影響了他們參與討論的積極性。
未來可以嘗試提供更多樣化的案例供學生選擇,確保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點。
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的選用教學反思 5
本節課重點放在了比較平均數、中位數及眾數之間差異上,試圖讓學生明白每種方法適用于哪種類型的數據分析場景。
通過直接對比,學生們更容易記住三種統計量各自的.特征及其適用范圍。
有些學生可能會覺得信息量過大而感到困惑。
分步驟講解,先單獨介紹每個概念再進行比較;同時增加實踐環節,讓學生親手操作加深理解。
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的選用教學反思 6
運用電子表格軟件來進行數據處理實驗,讓學生親自計算并觀察結果變化。
動手操作極大地提高了課堂互動性,也使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可感。
對于不擅長使用計算機的學生來說可能存在一定障礙。
提前準備詳細的`軟件使用指南,并預留足夠的時間讓所有學生都能跟上進度。
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的選用教學反思 7
鼓勵學生質疑給定數據背后的故事,思考為什么某些情況下一種統計量比另一種更適合。
促進了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好奇心,增強了他們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問題解決技巧。
需要較強的.引導才能保證討論方向正確,否則容易偏離主題。
設定明確的目標問題作為討論框架,同時教師應積極參與其中提供適時指導。
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的選用教學反思 8
本節課不但要學習眾數,還有很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要根據不同的數據特點和實際需要尋找不同的數據代表。所以,我認為把課題更改為《尋找數據的代表》挺好的。我是設計從學生熟悉的、喜歡的姚明的身高入手,讓學生尋找代表中國人身高的數據,然后出示國家統計局有權威的統計情況,說服學生可以用平均數代表。再結合老師本人的'身高設計兩個對比例子:老師的身高是中國成年女性平均身高的中等偏上對嗎?
通過讓學生對比,可知平均數和中位數雖然都可以表示一組數據的集中情況,但平均數有它的缺點,容易受極端數據的影響,而中位數恰恰又能彌補這個缺點。雖然都是身高問題,有時要用平均數表示合適,有時要用中位數更合適。這樣設計的目的,一是讓學生知道數學緊密聯系生活,二能為后面的學習眾數和三者的對比都起著鋪墊的作用,從而很順利地引出本節課我們繼續尋找數據代表的課題。
第一,引導學生用自己語言闡述眾數概念。在講到眾數的概念時,我是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闡述,學生們在闡述過程中互相補充不斷完善,學習效果挺好的。而且為了強調眾數的眾表示眾多的意思時,我說是端午節吃粽子的“粽”嗎?是植樹節種樹的“種”嗎?學生說是群眾的“眾”,眾多的“眾”,于是我又順便讓學生用“眾”字組幾個成語,同學們舉了很多成語,如眾目睽睽、眾志成城等等。不但與語文學科進行了整合,還進一步幫助理解了眾數的含義。
第二,講完如何求眾數,讓學生猜一猜在求眾數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什么情況?學生們說得很好,有的說會遇到一組數據非常多的情況;有的說可能眾數和中位數是同一個數;有的說可能出現多個眾數,也可能沒有眾數現象。我認為只要放手,學生的思維都可以很活躍的。這樣的一個問題,目的是要為后面的比較三者之間的聯系作準備。
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的選用教學反思 9
眾數是在現實需要的基礎上產生和學習的統計量。因此,眾數的學習不能也不應該脫離現實情境。在教學這節課時,我把眾數這一概念的學習放在了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自己去體會、比較、感知。
比如,小王看到一份電子廠招聘廣告上寫著:本公司工作人員月平均工資1500元,現招收普通員工若干。小王一看條件還不錯,就做了一名普通員工。可第一個月他只拿到工資760元,第二個月也只有800元多一點,問了一些同事,大部分都是1000元左右,少數超過1000元。小王很氣憤,就找公司經理去理論,公司經理將公司員工工資發放情況交給小王看。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表中的數據,討論回答下面的問題:廣告中說的話是否準確?同學們根據提供的數據,利用已有知識經驗,計算員工的平均工資是多少。學生通過計算得出平均每人是1500左右。通過學生交流得出,平均數不能反映員工工資的集中趨勢,從而讓學生得出一個結論,要尋求更好的統計方式去解決這個問題。
通過情境創設,交流解決小王在找工作時遇到的實際問題,使數學貼近生活,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讓學生在幫助小王的過程中感受到在這里平均數不能真實反映員工的工資水平,初步感受眾數產生的必要性。然后,通過幾組相關練習,使學生能靈活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一些數據的特點,并從數據的`波動大小中,體現概率的可能性。讓學生能根據統計量進行簡單的預測或作出決策。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并從解決問題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與成就感。
本節課認識眾數,我認為需要達到這樣幾個目標:讓學生體會到眾數產生的價值和需要;能根據實際情境判斷選擇哪種統計量分析這組數據比較合適,進一步體會眾數的實際應用價值。
在教學中,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使生活素材貫穿與整個教學的始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感受到信息來源于生活。并在參與中引發他們的理性認識,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和交流,引起了學生的認知沖突,發現單靠“平均數”來描述數據特征有時是不合適的。讓學生從具體問題中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的選用教學反思 10
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是三種反映一組數據集中趨勢的統計量。本節課的教學反思如下:
首先,強調對平均數實際意義的理解。平均數也叫算術平均數,主要用于描述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平均數的大小與一組數據里的每個數據的大小均有關系,其中任何數據的變動都會相應引起平均數的變化。通過實例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平均數的價值。
其次,把讀統計表、統計圖貫穿于統計學習全過程。讀懂統計表、統計圖也成為信息時代每一個公民的基本素養,進而增強學生的數感和統計意識。
最后,在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創設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通過實際問題讓學生發現單靠“平均數”來描述數據特征有時不合適,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分析討論中促進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不要直接給出概念,而是通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在共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逐步建構概念。
【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的選用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中位數和眾數教學反思10-15
中位數和眾數的反思03-09
《中位數和眾數》數學教學反思05-30
《中位數和眾數》數學教學反思10-10
中位數和眾數教學反思14篇10-27
中位數眾數教學反思06-05
中位數和眾數的反思(精品9篇)03-09
《中位數和眾數》的教學設計范文06-07
中位數和眾數教案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