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我的《春筍》教學:理想與現實的距離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那么你有了解過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反思我的《春筍》教學:理想與現實的距離,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為了節約課時,便將三課時濃縮成了兩課時。
理想與現實總是有距離的'。在設計時想方設法創設情境,讓學生能進入角色進行不斷深入地體驗,理解詞句,體悟情感。比如設計中的(4)角色體驗:你來做做春筍,準備好要長出來了,不好,泥土這么硬,怎么辦?(讀詞“沖破泥土)哎呀,這里有一些石塊,怎么辦?(讀詞”掀翻石塊“)這里有些雜草!這里有根枯枝!
你看,長出來了!這兒一個,這兒一個,那兒一個,那兒又一個!一個又一個!這邊的還在長,那邊也是!一個接著一個——”冒“出來!
指名上臺演一演(從眾多人群眾冒出來)再比如(2)春風習習,它們—————
陽光燦爛,它們——————;春雨沙沙,它們——————。(3)多媒體畫面:看,它們長高一節了,來,為他們加油!又長高一節了!x:一節,一節,又一節。向上,向上,再向上。
這些筍娃娃們長得怎么樣?(很快樂,很快,很用力等)
而實際結果是:學生很開心地笑著,(甚至有點亂了套)對于拓展的碰到雜草樹枝怎么辦,學生也就只能說到“沖破”或是“掀翻”,而不會用上其它的詞語。再觀讓學生來表演的過程,由于學生的興奮,不少學生根本沒在意其他學生的表演發言,而自顧著也來演一演。注意力放在了表演或者說是“玩”本身,而不是語言實踐,或是情感體驗。這應該也是我們在進行預設時該要思考到的,而不能讓所謂的“生成”來擾了整個教學秩序。
再看那個填空題,可能對于年級再高一點能很好的練習,可是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他們被問得有點摸不著頭腦。而我的設計在進行正式實施時也往往會發生變化,(當然也應該要發生改變)如書面語言到口語的轉變等。而這帶來的問題就是老師對于自己的語言推敲少到位,最終使得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老師所說的話,也就影響了他們的理解。
當然,也有一些不錯的亮點,如對于“冒”的理解。通過表演后,學生能體會到從“冒”中看到了他們急著想鉆出來的迫不及待。然后我再追問一句:“說說看,他們急著想出來干什么?他們看到了什么呢?心里覺得怎么樣?”就這樣,學生對于“冒”的理解已不是停留在字意本身,而是升華到了一種畫面,一種情感。于是,“冒”中孩子們就體會到了一種生長得快樂,堅強。在講到“迎著春風,在陽光中笑,在春雨里長”時,我先引導孩子們做個“迎”的姿勢,學生體會到春筍像是在伸出雙臂擁抱春風。接著,我讓他們將自己想象成春筍,想想,在陽光中感受到了什么?在春雨里呢?是怎樣慢慢長大的?學生們有的說陽光真溫暖啊,我要快快長大;有的說春雨沙沙,好像在給我澆水,我咕咚咕咚地喝了個飽,真開心!
【反思我的《春筍》教學:理想與現實的距離】相關文章:
理想與現實的距離詩歌11-27
現實與理想的距離作文01-31
理想與現實的距離作文1000字04-17
教學反思:《春筍》06-12
《春筍》教學反思06-13
春筍的教學反思06-12
《春筍》教學反思09-24
春筍教學反思01-05
《春筍》教學反思01-27
蘇教版春筍教學反思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