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比例的整理和復習教學設計

      時間:2023-04-09 19:04:12 秀雯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比例的整理和復習教學設計(通用10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那么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比例的整理和復習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比例的整理和復習教學設計(通用10篇)

        比例的整理和復習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對比例的有關知識進行系統地整理和復習,對一些重要的、易混淆的概念,通過對比復習,使學生明確它們的區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2、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利用知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和敢于質疑的精神,滲透事物間是相互聯系的觀點。

        教學重點:

        理清知識間的結構,主動建構知識網絡,學會整理知識的方法。

        教學準備:

        課件、學具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回顧舊知

        1、談話引入

        同學們,如果我們留意觀察,就可以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比如:每天早上,老師都會騎自行車去學校上課,下面圖像表示我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關系:

        提問:

        (1) 老師行駛的路程和時間成什么比例?為什么?(口答)

        (2) 利用圖像估計,老師8分鐘的時候,行了多少米?行了3000米時大約用了多長時間?(口答)

        (3) 我7:20出發,7:40分到達學校,老師家離學校有多遠?

        (要求學生,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嗎?先在練習本上做一做,在和同桌交流一下。)

        可能出現算術法和比例解決兩種方法,重點交流用比例解決的方法。

        (4) 追問:老師家到學校的路程一定,行駛的速度和時間又成什么比例,為什么?

        (5) 師:同學們在解決這幾個問題時,用到了哪些數學知識?

        (成正比例的量 成反比例的量 解比例 用比例解決問題)

        2、師:看,這是彭老師按1:8的比例在校園拍攝的一張照片。(出示手中的小照片)

        (1) 師:如果照片上我的身高是20厘米,你能算出老師的實際身高嗎?

        (a)20×8=16(厘米) (b)解設:同學的實際身高是x厘米

        20:x=1:8

        X=20×8

        X=160

        (2)照片太小,后面的同學能看清是誰嗎?生:看不清。

        師:我把它裝進計算機里(大屏幕顯示,照片放大)現在能看清是誰了吧。(本班學生李蒙)

        問:無論是縮小后的我還是放大后的我,什么變了?什么沒變?

        (大小變了,形狀沒變)

        師:剛才我們友用到了什么知識?(圖形的放大和縮小)

        3、師:彭老師所在的學校是一個充滿生機的學校,每年都發生著變化,讓我們一起欣賞一下我們美麗的校園吧。(點擊課件,定格在操場)我們的學校還在進一步的規劃和建設中,如果學校決定在操場內建一個小型足球場。這是它的平面設計圖:

        足球場長50米 寬25米

        50厘米

        25厘米

        問: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又可以解決什么問題?(比例尺)

        〔此環節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用到了有關比例的知識,不僅使學生體會到比例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也為下面整理知識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二、誘發引導,梳理知識

        1、回憶:在解決剛才的幾個問題時,我們所用到的這些數學知識都是第三單元比例的有關知識,想一想這個單元除了這些知識,還學了哪些知識?(比例的意義 比例的基本性質)

        2、揭題:同學們,比例的有關知識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現在我們就對這個單元的知識進行一次系統的整理和

        復習(板書課題)

        3、梳理:你們能把這些凌亂的知識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整理一下嗎?

        4、學生按小組討論,可參考課本,整理知識點。

        5、按小組匯報。

        6、小結:整理好的知識更條理、更系統了,我們每學完一部分知識都可以系統的.整理,使之形成知識網絡。

        〔此環節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結構網絡,初步學會理清知識網絡,在老師的引導下,把學過的知識織成網絡圖,學生對本單元的知識一目了然,同時對知識的梳理也有了一定的意識。〕

        三、質疑問題,查漏補缺。

        師:在本單元的學習中,你認為哪些內容容易混淆和出錯。

        (學生隨便說,可能出現以下幾個問題)

        1、正反比例分辨不清(也就是分析正反比例的相同與不同)

        2、比和比例容易混淆(也就是找出比和比例的聯系和區別)

        3、比例尺的單位問題……

        (一人提出,全班一起舉例分辨)

        〔此環節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自己提出疑問,其他同學介紹經驗和感受來幫助同學們查漏補缺,通過對正反比例的比較和找出比和比例的聯系和區別,讓學生對比和比例、正反比例有一個更加清醒的認識,使學生在復習中達到了知識結構的重建,同時也培養了學生互相幫助的良好品質,培養了學生質疑問難的學習態度和習慣。〕

        四、全課總結

        通過本節的學習,同學們把凌亂的知識加以整理,看到了千變萬化的知識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知識結構顯得很清晰,希望同學們把這種整理方法也能用到以后的學習當中。

        比例的整理和復習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結合豐富的事例,認識正比例,理解正比例的好處,并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

        2、能根據正比例的好處,決定兩個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學重點:

        1、結合豐富的事例,認識正比例,理解正比例的好處。

        2、能根據正比例的好處,決定兩個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學難點:

        能根據正比例的好處,決定兩個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學用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在情境中感受兩種相關聯的量之間的變化規律。

        (一)情境一

        1、一種汽車行駛的速度為90千米/小時。汽車行駛的時間和路程如下

        2、請把下表填寫完整。

        3、從表中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說說你發現的規律:路程與時間的比值(速度)相同。

        (二)情境二

        1、一些人買一種蘋果,購買蘋果的`質量和應付的錢數如下。

        2、把表填寫完整。

        3、從表中發現了什么規律?

        應付的錢數與質量的比值(也就是單價)相同。

        4、說說以上兩個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小結:路程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在變化過程中路程與時間的比值相同;應付的錢數隨購買蘋果的質量的變化而變化,在變化過程中應付的錢數與質量的比值相同。

        (三)情境三

        1、觀察圖,分別把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面積與邊長的變化狀況填入表格中。請根據你的觀察,把數據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這兩個表格中的變化狀況與上兩題的變化規律相同嗎?

        說說從數據中發現了什么?

        3、小結: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都隨邊長的增加而增加,在變化過程中,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的比值必須都是4。正方形的面積一邊長的比是邊長,是一個不確定的值。

        (四)歸納正比例的好處

        1、時間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應增加,而且路程與時間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們說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

        2、購買蘋果應付的錢數與質量有什么關系?

        3、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有什么關系?

        4、觀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一個量變化,另一個量也隨著變化,并且這兩個量的比值相同。

        5、小結

        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擴大,另一種量也隨著擴大,一種量縮小,另一種量也隨著縮小,并且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也就是商)必須,這兩種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就是正比例關系。

        二、鞏固練習

        1、想一想

        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成正比例嗎?面積與邊長呢?為什么?

        師小結:

        (1)正方形的周長隨邊長的變化而變化,并且周長與邊長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成正比例。

        請你也試著說一說。

        (2)正方形的面積雖然也隨邊長的變化而變化,但面積與邊長的比值是一個變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積和邊長不成正比例。

        請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

        2、小明和爸爸的年齡變化狀況如下

        小明的年齡/歲67891011

        爸爸的年齡/歲3233

        (1)把表填寫完整。

        (2)父子的年齡成正比例嗎?為什么?

        (3)爸爸的年齡=小明的年齡+26。雖然小明歲數增加,爸爸歲數也增加,但是小明歲數與爸爸歲數的比值隨著時間發生變化,不是一個確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齡不成正比例。

        與同桌交流,再群眾匯報

        三、全課總結:

        說說你在這節課中學到了什么知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板書設計:

        正比例

        路程÷時間=速度(必須)

        總價÷數量=單價(必須)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必須)

        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擴大(或縮小),另一種量也隨著擴大(或縮小),并且這兩種量的比值(也就是商)必須,這兩種量就成正比例。

        比例的整理和復習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使學生理解的含義,會根據線段比例尺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

        教學重難點:

        根據線段比例尺求圖和實際距離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我們學習了一些比例尺的知識,我們學過的比例尺都是用數值來標明的,除了數值比例尺外,還有線段比例尺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二、新課

        1、線段比例尺是在圖上附有一條注有數量線段,用來表示和地面上相對應的實際距離,同學們可以翻開教科書第51頁,看右下角有一幅地圖,地圖的下面就有一條線段比例尺,它上面有0、50和100幾個數,還注明了長度單位“千米”,這些數和單位表示什么意思呢?

        2、如果知道了兩個城市之間的圖上距離,你能不能計算出這兩個城市之間的實際距離?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到沈陽和長春這兩個城市,并量出它們的距離是多少厘米,再想一想:要求地面上這兩個城市之間的實際距離大約是多少千米,該怎樣計算?讓學生說怎樣列式。

        50×5.5=275(千米)

        3、你能不能把這個地圖上的.線段比例尺改寫成數值比例尺?怎么改寫?

        三、課堂練習

        完成練習十五的第4~8題

        四、課堂小結

        創意作業:

        在地圖上找出我們的家鄉和北京,并計算出它們離多遠。如果用50千米的線段比例尺,你能畫出它們在圖上的距離嗎?同學們試一試。

        比例的整理和復習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的:

        1、使同學學會解比例的方法,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2、通過合作交流、嘗試練習,提高同學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的能力。

        3、培養同學的知識遷移的能力,增強同學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使同學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學會解比例。

        教學難點:

        引導同學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改寫成兩個內項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積的形式,即已學過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復習鋪墊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些比例的知識,誰能說一說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么?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做什么?

        2、判斷下面每組中的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為什么?

        6:3和8:4 : 和 :

        3、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有關比例的知識,學習解比例。(板書課題)

        二、引導探索,學習新知

        1、什么叫解比例?

        我們知道比例共有四項,假如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來解。

        2、教學例2。

        (1)把未知項設為X。解:設這座模型的高是X米。

        (2)根據比例的意義列出比例:X:320=1:10

        (3)讓同學指出這個比例的外項、內項,并說明知道哪三項,求哪一項。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把它變成什么形式?3x=815。

        這變成了什么?(方程。)

        教師說明:這樣解比例就變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學過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數X的值。因為解方程要寫“解:”,所以解比例也應寫“解:”。

        (4)同學說,教師板書解比例的過程。

        教師:從剛才解比例的`過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來求未知數x。

        3、教學例3。

        出示例3:解比例 =

        提問:“這個比例與例 2有什么不同?”(這個比例是分數形式。)

        這種分數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變成方程來求解嗎?

        同學回答后,教師說明在寫方程時,含有未知數的積通常寫在等號的左邊,然后板書:1.5X=2.56

        讓同學在課本上填出求解過程。解答后,讓他們說一說是怎樣解的。

        4、總結解比例的過程。

        剛才我們學習了解比例,大家回憶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

        變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據以前學過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從上面的過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過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識?(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變成方程。)

        5、P35“做一做”。同學獨立解答,訂正時,讓同學說說是怎么做的。

        三、鞏固深化,拓展思維

        P37第7題。

        四、全課小結,提高認識

        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的根據是什么?解比例的書寫格式應注意什么?

        五、課堂練習,輔助消化

        P37~38第8~11題。

        六、課外補充,拓展延伸

        1、P38第12、13題。

        2、4:8=12:24,假如將第二項減少1,要使比例成立,則第四項減少多少?

        3、把兩個比值都是 的比組成比例,已知比例的兩個內項都是15,請分別求出這個比例的兩個外項,并寫出比例。

        4、一個比例的四個項都是大于0的整數,它的兩個比的比值都是 ,且第一項比第二項少3,第三項是第一項的3倍。請寫出這個比例。

        比例的整理和復習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義,能看懂線段比例尺。會求一幅圖的比例尺,會把數值比例尺與線段比例尺進行轉化。

        2.培養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力求做到“學進去,講出來”。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理解比例尺的意義。

        難點:會求一幅圖的比例尺;看懂線段比例尺。

        教學過程:

        模塊一:揭示課題。

        1、腦筋急轉彎:上海到杭州大約是150千米,一只螞蟻從上海爬到杭州只用了5秒鐘,這是怎么回事呢?(在地圖上爬)你非常聰明!在地圖上爬的距離我們稱為圖上距離,150千米稱為實際距離。板書: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

        2、同學們,我們的祖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國土面積大約有960萬平方千米。但這么遼闊的地域人們卻可以用一張并不很大的紙畫下來。

        (課件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國地圖)提問:想知道這些大大小小的地圖是怎樣繪制出來的嗎?今天我們就學習這方面的知識——比例尺。板書課題:比例尺。

        模塊二:自學交流。

        一、導學。下面請導學提綱引領我們自學,誰愿意大聲地讀一遍導學提綱?

        課件出示導學提綱:

        請同學們自學課本第48頁的例6,完成下列問題:

        1.題目要求我們寫出幾個比?這兩個比分別是哪兩個數量的比?

        2.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單位不同,怎樣寫出它們的比?

        3.什么叫做比例尺?怎樣求一幅圖的比例尺?

        4.怎樣理解1:1000所表示的實際意義?比例尺1:1000怎樣用線段比例尺表示?

        二、自學。現在自學開始,5分鐘后比一比誰自學得好!學生認真地自學,老師巡視。

        三、交流。

        1.小組合作。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導學提綱中的內容,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2.交流展示。剛才同學們進行了自學和討論,現在請同學們匯報一下自學成果。誰愿意代表你的小組匯報第一個問題:多媒體出示例6及問題1:紅光小學有一塊長方形草坪,長50米,寬30米。把這塊草坪按一定的比例縮小,畫出的平面圖長5厘米,寬3厘米。你能分別寫出草坪長、寬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嗎?

        交流問題1.題目要求我們寫出幾個比?這兩個比分別是哪兩個數量的比?

        預設一:我們小組認為:

        (1)題目要求我們寫出兩個比。

        (2)這兩個比分別是草坪長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草坪寬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

        提問: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單位不同,怎樣寫出它們的比?誰愿意代表你的小組匯報一下這個問題?

        預設二:我們小組認為:先要把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統一成相同單位,寫出比后再化簡。請你說一下具體過程。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課件:

        50米=5000厘米5:5000=1:10003厘米=0.03米

        0.033=303000=11000

        追問:還有不同的寫法嗎?5厘米:50米=5厘米:5000厘米=1:10003厘米:30米=3厘米:3000厘米=1:1000第一種書寫格式:先統一單位再列式,第二種書寫格式先列式再統一單位,你喜歡哪一種?(先統一單位再列式)追問:寫出的兩個比有什么關系?(相等)

        像剛才寫出的兩個比,都是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誰愿意代表你的小組說一說什么叫做比例尺?

        預設三:我們小組認為:我們把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叫做這幅圖的'比例尺。教師完善板書比例尺的意義。

        追問:你認為在比例尺的概念中,哪些字、詞比較重要?(“比”:比例尺與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個比,比的前項是圖上距離,比的后項是實際距離。)請同學們齊讀一遍,再閉上眼睛說一遍。

        追問:這張長方形草坪平面圖的比例尺是多少?(1:1000或11000)

        可以怎樣求一幅圖的比例尺?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比例尺

        或

        誰愿意代表你的小組匯報一下第四個問題?

        預設四:我們小組認為:比例尺1:1000表示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11000;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1000倍;圖上1厘米的距離表示實際距離1000厘米,即10米。

        追問:草坪的比例尺1:1000表示把這塊草坪按幾比幾縮小?(1:1000)

        像1:1000這樣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數值比例尺。板書:數值比例尺。比例尺1:1000還可以用下面這樣的形式來表示。教師相機出示:

        并指出:像這樣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線段比例尺。板書:線段比例尺。線段比例尺一般應畫連續的3-4段,每段必須是1厘米。

        追問:從這個線段比例尺來看,圖上的1厘米表示實際距離多少米?圖上的2厘米、3厘米分別表示實際距離多少米?這與1:1000的含義相同嗎?

        3.質疑問難。提問:剛才同學們匯報了自學的成果,非常好!還有哪些問題不明白需要共同討論?請同學們大膽提問!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老師有一個問題:比例尺能帶單位名稱嗎?(不能,比例尺與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個比,不能帶單位名稱。)

        模塊

        三、拓展提高。

        接下來我們進行闖關,看哪個小組能夠順利過關!

        (一)基本練習

        闖“說”關:做“練一練”第1題。

        先說說每幅圖中比例尺的實際意義。追問:同樣長的實際距離在哪幅圖中要畫得長?哪幅圖中1厘米的圖上距離表示的實際距離長?

        闖“做”關:做“練一練”第2題。

        荷花村到杏樹村的實際距離是10千米。量出這兩個村的圖上距離,并算出這幅圖的比例尺。

        讓學生各自測量、計算,再交流思考過程。

        (二)拓展練習。闖“想”關:判斷下列這段話中,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把一塊長40米,寬20米的長方形地畫在圖紙上,長畫了10厘米,寬畫了5厘米。

        ①圖上寬與實際寬的比是1:400。

        ②實際長與圖上長的比是400:1。

        ③圖上面積與實際面積的比是1:160000。

        闖“跳”關:一個精密零件實際長度是4毫米,畫在一幅設計圖上是2厘米,求這幅設計圖的比例尺。學生試做:4毫米=0.4厘米2:0.4=20:4=5:1比例尺5:1所表示的意義是什么?是把精密零件按照5:1放大,可見比例尺有縮小功能,也有放大功能。模塊

        四、小結反思。

        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板書:意義、求法、分類。計算一幅圖的比例尺時要注意什么?

        ①比例尺與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個比,不應帶有單位名稱。

        ②求比例尺時,先要把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統一成相同單位,寫出比后再化簡。

        ③比例尺的前項(或后項),一般應化簡成“1”。課堂作業:練習十一的第1、2題。

        課外延伸:在一副比例尺是3:1的生物圖上,量的蝗蟲的長是12厘米,它的實際長度是多少厘米?

        板書設計:比例尺

        意義: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這叫這幅圖的比例尺。

        求法: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圖上距離

        或=比例尺

        實際距離

        分類:數值比例尺

        線段比例尺

        比例的整理和復習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⑴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感受表示數量關系及其變化規律的不同數學模型;能運用比和比例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豐富解決問題策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

        ⑵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比和比例知識的應用價值,感受不同領域的數學內容有著密切聯系的。

        ⑶使學生在系統復習的過程中,體驗與同學合作交流以及獲取知識的樂趣,增進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進一步認識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

        教學難點:

        感受比的應用價值,在活動中獲得一些新的認識。

        教學具準備:

        教學流程:

        一、教師談話,揭示課題。

        ⑴教師談話。

        教師談話:上一節課我們復習了“比和比例”的有關知識,本節課我們繼續復習這方面的知識。板書:正比例和反比例。

        ⑵揭示課題。

        揭示課題——正比例和反比例。

        二、師生互動,合作交流。

        ⑴完成“練習與實踐”第7題。

        呈現“練習與實踐”第7題,明確要交流的主題:表中的兩種量分別成什么比例?為什么?

        班級交流判斷的方法:一是利用表中的數據進行判斷,在次體會正比例和反比例量在變化中的不同規律。成正比例關系的兩種量同時擴大或縮小,它們擴大或縮小的倍數是相同的;成反比例的兩種量,一個量擴大,另一種量反而縮小,它們擴大或縮小的倍數也是相同的;二是利用數量關系式判斷,表格一:因為鋼材質量:鋼材體積=比重(一定),所以鋼材質量和鋼材體積成正比例;表格二:圓柱底面積×圓柱高=圓柱的體積(一定),所以圓柱底面積和圓柱高成反比例;利用圖象判斷,用描點的方法畫出圖象,如果是直線,則成正比例。

        ⑵完成“練習與實踐”第8題。

        呈現完成“練習與實踐”第8題,明確要思考的`內容:先寫出數量關系式,再判斷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為什么?獨立寫出數量關系式,同桌交流。

        第一問:因為每塊磚的面積×磚的塊數=一間教室的面積(一定),所以每塊磚的面積和磚的塊數成反比例;

        第二問:因為圓的周長÷半徑=2π,所以圓的周長和半徑成正比例。

        ⑶完成“練習與實踐”第9題。

        呈現完成“練習與實踐”第9題,明確要交流的內容:判斷行駛的路程和耗油量是否成正比例;根據圖象用一種數據判斷另一種數據是多少。

        班級交流理解、完成題目的情況,進行“根據圖象用一種數據判斷另一種數據是多少”的練習;反饋學生形成的正比例圖象的情況;比較汽車高速公路和市區耗油量的不同情況,體會比例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⑷完成“練習與實踐”第10題。

        呈現完成“練習與實踐”第10題,理解題目的意思,分別量出學校到各個地方的圖上距離,形成以下板書: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學校-少年宮4厘米?米

        學校-體育場3.5厘米?米

        學校-市民廣場2.5厘米?米

        學校-火車站7厘米?米

        多種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思:圖上距離1厘米表示實際距離600米;圖上距離1厘米表示實際距離60000厘米;……

        解答:在多種書寫形式的基礎上,體會用“圖上距離1厘米表示實際距離600米”的優越性。溝通和正比例之間的聯系。

        ⑸談談本節課的收獲。

        比例的整理和復習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比和比例的意義、性質,能正確迅速地解比例、化簡比和求比值。

        2、進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義,能應用比例尺的知識求出平面圖的比例尺以及根據比例尺求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

        教學重點:

        理解比和比例的意義、性質,掌握關于比和比例的一些實際運用和計算。

        教學難點:

        能理清知識間的聯系,建構起知識網絡。

        教學具準備:

        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口算大比拼。

        師:經過一個多月的口算訓練,相信,同學們的口算能力一定提高了許多,現在我們進行口算大比拼,看誰算的又對又快!

        出示小黑板:

        1÷0.125= 2.5×4= 0.92= 3.4÷0.17= 1-0.14=

        3/5×10/3= 15÷5/8= 8-3/5= 1/4+2/5=

        (1)指名個別提問。

        (2)集體訂正。

        師:看來同學們的口算能力確實有很大地提高,那么相信,今天這節課大家也能上出精彩,上出自信的,大家有這個信心嗎?

        二、創設情景,導入復習:

        師:現在老師這里有兩個數字寶寶2和3,你能用一個式子來表示他們的關系嗎?

        (1)學生自由回答。

        (2)選擇有價值的板書:2:3 2/3 和2÷3

        (3)師:數字寶寶6和9也想加入進來,你們能用這四個數字組成一個我們學過的式子嗎?(生說出2:3=6:9)

        導入:那么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和比、比例這兩個老朋友敘敘舊。

        板書課題:比和比例的復習

        三、回顧整理,建構網絡:

        (一)比和比例聯系與區別。

        1、自主交流。

        (1)我們都知道2:3是一個比的形式,那么究竟什么叫做比呢?我們還學了比的哪些知識呢?

        (2)學生自由回答。

        (3)你能舉例說出一個比例式嗎?我們都學習了比例的哪些知識呢?

        (4)指名回答。

        2、小組合作交流。

        (1)共同看我們所舉的比和比例的例子,你能從中發現他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嗎?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吧比和比例的有關知識進行歸納整理。

        (2)小組合作交流。

        3、全體交流。

        指名幾組學生代表在全班交流。

        4、集體歸納整理。

        師:剛才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對比和比例的有關知識進行了歸納整理,方法都不錯,整理的很認真,那么比和比例有哪些區別,我們再來一起整理一下好嗎?

        師生共同整理比和比例的區別。

        比

        比例

        意義

        兩數相除又叫兩個數的比

        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各部分名稱

        0.9 : 0.6 = 1.5

        前項 后項 比值

        內 項

        2 :3 = 6 :9

        外 項

        基本性質

        比的前項和后項都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比值不變

        在比例里,兩外項之積等于兩內項之積。

        整理完后,教師小結:從表格中我們能清楚地看出比和比例的區別。

        (二)比和除法、分數的聯系。

        1、師:比和除法、分數有哪些聯系?

        (1)結合課始處的2:3、2÷3和2/3讓生說一說。

        (2)指名舉例說明他們的關系。

        2、師:比的基本性質有什么用處?引入化簡比。

        (1)師:化簡比和求比值是一回事嗎?我們通過例子來說明吧。

        (2)師板書4:2/5分別讓學生化簡比和求比值。通過計算讓學生說出求比值和化簡比的不同。

        (3)師問:比例的基本性質有什么作用?

        (4)及時練:(1)求出比值,并化簡比。45:72 11.2 : 56

        (2)解比例: 2:8=9:X 1.25:0.25=X:1.6

        (5)指名板演,其他在練習本上做。

        (6)集體評價。

        (三)比例尺的有關知識。

        1、什么叫比例尺?我們學過的比例尺有哪幾種形式?

        2、怎么求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四、重點復習,強化提高:

        師:現在老師這兒有一些數學問題,你們想用你們剛才復習的知識來解決它們嗎?

        (一)、心中有數。

        1、把5克的糖放入100克水中,糖與糖水的比是( )。

        2、甲數是乙數的6倍,那么甲數:乙數=( ):( )

        3、把1噸:250千克化成最簡整數比是( ),它們的

        比值是( )。

        4、如果A×3=B×5,那么 A:B=( ): ( )

        (二)、慎重選擇。

        1、5:7的'前項和后項都乘以3后,比值是( )

        A、15:21 B、5:7 C、5/7

        2、甲數與乙數的比是2:3,那么乙數是甲數的( )

        A、 2/3 B、 3/2 C、1/2

        3、4:5能夠和( )組成比例。

        A、5:4 B、 1/4 : 3/4 C、 2/5 : 1/2

        (三)、請你判斷。

        1、2/5 既可以看作是分數,也可以看作是比。( )

        2、化簡比就是求比值。 ( )

        3、4米:8米的比值是 1/2 米。 ( )

        (四)、愛的奉獻。

        四川大地震牽動著每一位中國人的心,我們進修附小全體師生慷慨解囊獻出自己的愛心,97名老師捐款8000元,2200名學生捐款38000元,寫出老師捐款數和人數的比以及學生捐款數和學生人數的比?

        五、當堂檢評,完善提高。

        1、填空:

        ①根據右面的線段圖,寫出下面的比。

        甲數:|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數:|_____|_____|_____|

        (1)甲數與乙數的比是_______

        (2)乙數與甲數的比是_______

        (3)甲數與甲乙兩數和的比是_______

        (4)乙數與甲乙兩數和的比是_______

        ②—:6的比值是( )。如果前項乘上3,要使比值不變,后項應該( )。如果前項和后項都除以2,比值是( )。

        ③把(1噸):(250千克)化成最簡整數比是( ):( ),它們的比值是( )。

        ④如果A×3=B×5,那么A:B=( ):( )

        如果a:4= 0.2:7,那么a=( )

        2、P63第2題,解比例。

        (1)指名板演。(4人)其他在練習本上做。

        (2)集體評價。

        六、全課總結。

        同學們,上了這節課你們有什么收獲和感受?你對自己的表現有什么評價?

        七、板書設計:

        比和比例復習與整理

        2:3 2/3 和2÷3

        2:3=6:9

        (一)比和比例聯系與區別。

        (二)比和除法、分數的聯系。

        (三)比例尺的有關知識。

        比例的整理和復習教學設計 篇8

        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理解比和比例的意義與基本性質,會求比值、化簡比、解比例等。能夠應用比例尺、比例等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情感與態度:依據比和比例知識點的內部特征,引導學生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分類整理,在進一步理解知識概念的同時,掌握復習的方法,提高學生的總結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各知識點的概念、判斷及應用。整理完善知識結構,掃除學習障礙。

        三、教學流程:

        (一)開門見山、揭示課題。今天我們一起來復習比和比例。(板書課題)

        (二)回顧與整理:

        1、回憶:請大家回憶,在比和比例里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點?

        要求:想到幾個就說幾個?不能說了坐下,讓其它同學繼續補充。預設:比和比例的意義和性質,求比值和化簡比,比、除法、分數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正比例和反比例,比例尺。過渡:比和比例的知識點多,我們先小組交流填表,然后全班交流。

        2、全班交流:(下面一起討論各個知識點。)要求:請同學填表,并你選擇一個知識點,說說自己對它的認識。每填完一個表格,后面完成相應的練習題。

        (1)比:兩數相除又叫做兩個數的比

        (2)比例: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解比例: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解比例(求比例中未知項的過程);

        (4)求比值:根據比的意義求比值,方法是比的'前項除以比的后項;

        (5)化簡比:根據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把不是最簡整數比化成最簡整數比的過程。(化簡比的方法)

        (6)比與分數、除法的聯系。

        (7)正反比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8)用比的知識可以解決按比例分配的實際問題

        (9)可以把圖形按一定的比來放大和縮小

        (10)比例尺是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過渡:剛才同學任選知識點進行交流,交流完后我們是否可以找到一條線把它們串聯起來。

        3、整理:

        ⑴分類整理(比、比例):要想使這些知識點我們在腦子變得有條理,把比和比例作為分類標準,把這些知識點分成兩大類,你準備怎么分?比:求比值、化簡比、比的基本性質、比和除法分數之間的聯系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按比例分配、比例尺

        ⑵知識聯系:這樣分類后,感覺它們一個個孤立的點。我們知道知識的點與點之間是有聯系,比如求比值我們是根據比的意義,所以可以把它倆串成知識線。你還能像這樣找一找其它知識線嗎?

        5、小結:通過一步步整理,我們現在看這部分知識,已經形成一個知識網復習時,我們不僅要關注知識點,還要連接知識線,更要編織知識網,只有這樣學習,才是最有效的學習。四、結束:同學對比和比例的概念已經很清楚了。但是在實際運用中難免會出現差錯,下面我們就以課本上的例4來檢驗一下我們的學習成果。

        比例的整理和復習教學設計 篇9

        教學資料:

        人教版23頁至24頁例1以及相應的“做一做”。

        教學目標: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關應用題。

        2、通過解答應用題使學生熟練地決定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從而加深對正比例好處的理解

        3、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潛力。

        教學重點:

        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應用題

        教學難點:

        能正確決定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確列出比例式。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在上新課之前,先考考大家對保亭縣的認識。你明白保亭縣最高的建筑物是什么?它位于何處?

        2、對于保亭縣最高的建筑物,你還想了解些什么?怎樣測量它大概的高度呢?

        剛才同學們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去測量電視塔的大概高度。這天我們學習一種新的方法——正比例應用題,學完后,我們試著用這種方法去計算電視塔的大概高度。看誰學得最棒。

        二、自學互動

        先來研究這樣一個問題。

        1、出示例1

        一輛汽車2小時行駛140千米,照這樣的速度,從甲地到乙地共行駛5小時。甲乙兩地之間的公路長多少千米?

        2、分析解答應用題

        (1)請一位同學讀一讀題目

        (2)這道題要求什么?已知什么條件?

        (3)能不能用以前學過的方法解答?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邊匯報邊板書

        140÷2×5

        =70×5

        =350(千米)

        答:________________。

        3、適時點撥

        這兩種方法都合理,還能夠有什么方法解答呢?

        學生互議,師引導,我們已經學習了比例的知識,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

        三、探討新知

        1、提出問題

        師:請同學們結合課本上的例題,討論以下問題。

        (1)題目中相關聯的兩種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________必定,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比例聯系。

        (3)______行駛的_____和_____的________相等。

        2、學生自學例題后小組討論。

        3、組間交流:小組代表把討論結果在班內交流

        4、學生嘗試解答后評價(指名學生板演)

        5、怎樣檢驗?把檢驗過程寫出來。

        6、概括總結

        (1)用比例解答應用題與用算術方法解答應用題的解法不同,但計算結果相同,如果題目中沒有要求的,我們采取任何一種方法都能夠,但如果題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必定要用比例的方法解。

        (2)明確解題步驟。(板)

        用比例方法解答應用題,具體步驟是怎樣的呢?請根據我們所做的例題歸納解題步驟。

        1.分析決定

        2.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聯系

        3.設未知數列等式

        4.求解

        5.檢驗寫答語

        四、測評訓練

        1、基本練習

        (1)例題改編

        ①如果把這道題的第三個和問題改成:“已知公路長400千米,需要行駛多少小時?”該怎樣解答?

        ②讓學生解答改編后的'應用題,群眾訂正。

        ③小結:比較一下改編后的題和例1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改編例1的條件和問題以后,題中成正比例的關系仍沒變,解答的方法沒有改變,只是要設需要行駛的小時數為x,列出的等式是:

        140/2=400/x

        (2)24頁做一做:讓學生直接用比例知識解答。做完后,請幾個同學說一說:你為什么這樣列式?

        五、總結全課

        同學們,你們這天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呢

        比例的整理和復習教學設計 篇10

        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比的意義,比的化簡、求比值和比的應用的基礎上學習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將掌握比例的意義,對學生學習比例的基本性質和正、反比例的意義和應用,乃至在初中繼續學習有關正、反比例知識打好基礎。

        學情分析

        1、本班現有學生92人,男生49人,女生43人。

        2、本班班額大,學生基礎較差,所以我將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這一學時的內容分成了兩課時,本節課主要學習比例的意義。

        3、本節課我準備從生活情境出發,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境;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運用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協作能力;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加教學的新穎性,引導學生以各種感官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比例的意義,認識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探索比例的意義的過程,并能運用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會組比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主動探究的精神;培養學生進行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判斷、概括的能力,發展學生思維,能夠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愉悅。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掌握比例的意義。

        2、應用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并能正確地組成比例。

        3、能根據一個比例寫幾個不同的比例。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什么叫比?怎樣表示比?一輛汽車1小時行60千米,2小時行120千米,3小時行180千米,分別說出所行路程與所用時間的比,這些比表示的意義是什么?

        2、怎樣求比值?求下面各比的比值,你發現了什么?

        20∶252.7∶4.56∶10生回答。

        學生回答后,獨立求出各比值,并交流匯報。復習舊知,為新知探究奠定基礎。

        揭示

        課題這節課我們在比的知識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新知識。

        揭示課題——比例的意義。學生打開數學課本48頁。開門見山,直奔主題。

        探究

        比例的意義

        1、課件出示

        例1:兩組同學同時在操場探討竹竿長與影子長之間的規律。

        列表如下:

        竹竿長(m)23...... 影子長(m)69......

        2、你能寫出多少個有意義的`比?并求出它們的比值。

        3、觀察這些比,把能用等號連接的比用等號連接起來。

        4、教師板書

        3∶2=9∶6

        2∶6=3∶9

        強調:這些都是比例。

        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什么是比例。比例就表示兩個比的比值相等的式子。

        5、2∶9和3∶6能組成比例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6、指導學生說出“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要看他們的比值是否相等。”

        1、學生討論,然后寫出比,完成后匯報,并隨意找出幾個學生的作業進行展示。

        2、學生試寫:

        2:3=6:9

        2:6=3:9

        3、學生合作探究:什么是比例?

        4、學生小組討論:2∶9和3∶6能組成比例嗎?并說出理由。

        1、生活情境導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

        2、讓學生分享在主動參與、探究中獲取知識的愉悅心情。

        3、學生在合作探究和小組討論時,增強合作意識,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認識比例的各個項

        1、課件出示:在一個比例中兩端的兩項叫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內項。

        要求學生依據定義,分別找出3∶2=9∶6和2:6=3:9的內項和外項。

        介紹分數形式的比例寫法。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找出3∶2=9∶6和2:6=3:9

        的內項和外項。加深認識,學以致用。

        五、鞏固練習

        1、請同學們用比例的意義判斷一下,0.4∶25能否和1.2∶75組成比例?為什么?

        2、說一說比和比例有什么區別。

        3、在6∶5=30∶25這個比例中,外項是( )和( ),內項是( )和( )。

        4、用下面的四個數組成比例:2,3,4和6(能組幾個就組幾個)。你能否寫出幾個不同的比例?

        5、下面的四個數可以組成比例嗎?若不能,改變其中的任何一個數,使其能組成比例。2、3、4、5試試看,相信你一定能完成?

        1、學生獨立完成。

        2、匯報答題情況。

        檢測學生學習效果。

        六、比與比例的區別

        1、a÷b=a:b比就表示兩個數相除,它們的商叫比值,應用比的意義可以求比值。

        2、比例a:b=c:d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應用比例的意義可以判斷兩個比是否可以組成比例。學生自己說出幾個不同的比和比例,對比理解。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系和區別,鞏固新知識。

      【比例的整理和復習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比例的整理和復習》教學反思通用04-21

      《整理和復習》教學設計04-30

      整理和復習教學設計06-01

      《整理和復習》教學設計(精選12篇)10-26

      比和比例復習的教學設計(通用13篇)05-24

      比和比例教學設計07-20

      “數的整除整理復習”教學設計03-19

      《整理與復習》的教學設計(精選15篇)09-30

      整理和復習教案03-23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在线免费观看激情麻豆视频 | 久久Aⅴ这里有精品免费看 永久字幕天天综合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在线不卡网 | 精品国产丁香五月天在线观看 | 日本欧美亚洲精品在线观看 | 亚洲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