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zhì)》教學設計

      時間:2021-01-04 14:46:53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zhì)》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zhì)量。那么大家知道規(guī)范的教學設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zhì)》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zhì)》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zhì)》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遺傳與進化》中第3章第1節(jié)的內(nèi)容。本節(jié)“問題探討”部分指出當時科學界爭論的問題:DNA和蛋白質(zhì)誰是遺傳物質(zhì)?這個問題立即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有助于后續(xù)實驗的進一步開展。在講述“肺炎雙球菌的轉(zhuǎn)化實驗”時,教材通過圖片加文字介紹的形式,讓學生學起來一目了然,很快理解這個實驗的精髓所在,明白了要想證明DNA和蛋白質(zhì)誰是遺傳物會,關鍵是將它們區(qū)分開,單獨的觀察它們的作用,為后續(xù)介紹“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奠定了基礎,學生理解起來也更容易。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概述DNA分子結構的特點;知道DNA和蛋白質(zhì)都是生物大分子;

        2、能力目標:會通過實驗探究DNA和蛋白質(zhì)誰是遺傳物質(zhì)。

        3、情感目標:認同人類對遺傳物質(zhì)的認識是不斷深化、不斷完善的過程。

        三、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肺炎雙球菌轉(zhuǎn)化實驗的原理和過程;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2、難點: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四、教學方法:引導法、設疑法、合作討論歸納法。

        五、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景,問題引入】

        引言:學過有絲分裂和減數(shù)分裂及受精作用后,我們想一下,親代把什么傳遞給子代呢?大家都知道:親代把染色體遺傳給了后代,而染色體是由DNA和蛋白質(zhì)組成的,它們兩個究竟誰是遺傳物質(zhì)?是DNA還是蛋白質(zhì)?還是DNA和蛋白質(zhì)都可作為遺傳物質(zhì)呢?請大家把書打開到42頁,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

        第3章 第1節(jié)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zhì)

        在20世紀20年代,由于人們已經(jīng)認識到蛋白質(zhì)是由多種氨基酸連接而成的生物大分子。而氨基酸多種多樣的排列順序,可能蘊涵遺傳信息。因此,大多數(shù)科學家認為,蛋白質(zhì)是生物體的遺傳物質(zhì)。但是科學是不斷探索與發(fā)現(xiàn)的,到了20世紀30年代,人們認識到DNA是由許多脫氧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人們看到了DNA 的重要性,認為DNA也有可能是生物體的遺傳物質(zhì)。那么,到底蛋白質(zhì)是遺傳物質(zhì),還是DNA是遺傳物質(zhì)呢? 下面我們來看幾個實驗。

        (一) 肺炎雙球菌的體內(nèi)轉(zhuǎn)化實驗

        1928年,英,格里菲斯——肺炎雙球菌感染小鼠。

        1、肺炎雙球菌的類型:

        R型細菌—菌落粗糙,無莢膜,無毒

        S型細菌—菌落光滑,有莢膜,有毒

        2、實驗過程:

        Q1:對比1、2組實驗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

        Q2:針對第4組小鼠死亡,我們可以做出什么推斷?

        Q3: 與第3組實驗比較,第4 組多注射了什么物質(zhì)?

        Q4:活的R型菌在第4組實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Q5:活R型細菌為什么會轉(zhuǎn)變成活S型細菌?

        經(jīng)過這些問題的循循善誘,同學們很快就理解了該實驗。

        學生:格里菲思的結論:已加熱殺死的S型菌中必然含有某種促成這一轉(zhuǎn)化的.活性物質(zhì)。

        引導分析:無毒的R型菌必然向有毒的S型轉(zhuǎn)化了。不但這一代R型菌轉(zhuǎn)化為有毒的了,還發(fā)現(xiàn)在死亡的小鼠體內(nèi)所繁殖的后代也是有毒的,為什么會轉(zhuǎn)化呢?這種轉(zhuǎn)化為什么還能遺傳呢?原因就是R型菌與加熱殺死的S型菌接觸時,S型菌體內(nèi)必然有一種物質(zhì)促使R型菌向S型菌轉(zhuǎn)化→轉(zhuǎn)化因子。

        3、實驗結果:S型菌中有一種轉(zhuǎn)化因子,能使無毒的R型菌轉(zhuǎn)化為有毒的S型菌。

        請思考:如果請你設計一個實驗來確定轉(zhuǎn)化因子是什么,你覺得關鍵的設計思路是什么?

        由這個思考題引出:

        (一) 艾弗里的體外轉(zhuǎn)化實驗

        1944,美,艾弗里——對S型菌進行了研究,把S型菌體內(nèi)的物質(zhì)提取出來,進行分離鑒定后,把它們分成了DNA,蛋白質(zhì),多糖等物質(zhì)。

        Q1:這個實驗的設計思路是什么?

        Q2:這個實驗證明了什么問題?

        Q3:該實驗的成功之處是什么呢?

        學生:提取S型活細菌體內(nèi)的各種成分,分別與R型活細菌混合培養(yǎng),直接、單獨地去觀察它們的作用。

        學生:“轉(zhuǎn)化因子”是S型菌的DNA,因轉(zhuǎn)化而來的S型菌能將性狀傳遞給子代,說明DNA是遺傳物質(zhì)。(簡單一點講就是:DNA是遺傳物質(zhì),蛋白質(zhì)等不是遺傳物質(zhì))

        學生:把DNA與蛋白質(zhì)分開,從而單獨地、直接地去觀察DNA的作用。

        教師引導:但遺憾的是,艾弗里轉(zhuǎn)化實驗所提取的DNA中仍然含有極少量的蛋白質(zhì)。因此人們認為不能完全排除蛋白質(zhì)的作用。那怎樣才能將蛋白質(zhì)與DNA徹底分開呢?

        1952年科學家赫爾希和蔡斯利用T2噬菌體(一種病毒)作為實驗材料完成了一個非常有說服力的實驗。

        (一) 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1952赫爾希、蔡斯)

        1、細菌(大腸桿菌):單細胞原核生物(有DNA,核糖體等)

        2、T2噬菌體:是由頭部和尾部組成的,頭部和尾部的外殼是由蛋白質(zhì)組成,在頭部內(nèi)含有一個DNA分子。它是一種專門寄生在細菌體內(nèi)的病毒。(成分:DNA→C、H、O、N、P;蛋白質(zhì)→C、H、O、N、S )

        現(xiàn)在我們對T2噬菌體已經(jīng)有所了解,那請同學們?nèi)ラ喿x教材P44—P45的內(nèi)容,看赫爾希、蔡斯具體是怎么來做噬菌體侵染細菌這個實驗的,并思考回答以下問題 :

        Q1:科學家為什么把噬菌體作為研究DNA是遺傳物質(zhì)的材料?

        Q2:病毒看不見摸不著,怎樣進行實驗呢?科學家是采用什么方法進行研究的?

        Q3:用35S和32P分別標記什么?為什么這樣標記?

        Q4:用C、H、O、N等元素標記,行不行?

        學生:T2噬菌體結構組成簡單,只有DNA和蛋白質(zhì)兩種化學物質(zhì)。

        學生: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

        學生:用32P標記DNA,35S標記蛋白質(zhì),分兩組分別去侵染大腸桿菌。由于僅蛋白質(zhì)分子中含有S,而P幾乎都存在于DNA中,這樣就可以把DNA和蛋白質(zhì)分離開,單獨的觀察它們的作用。

        學生:不行。因為DNA和蛋白質(zhì)中都含有C、H、O、N等元素,用這些元素標記,無法把DNA和蛋白質(zhì)區(qū)分開。

        3、實驗過程:

        親代噬菌體

        侵染后細菌內(nèi)

        子代噬菌體

        結論

        1、35S(蛋白質(zhì))

        無35S

        無35S

        蛋白質(zhì)沒有進入細菌內(nèi);

        2、32P(DNA)

        有32P

        有32P

        DNA進入細菌內(nèi),并利用細菌體內(nèi)的原料合成子代噬菌體

        把這兩組實驗的結果綜合起來看,我們能夠得出什么結論呢?

        4、結果:DNA是遺傳物質(zhì)。

        設疑:是不是所有生物的遺傳物質(zhì)都是DNA呢?

        研究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生物體內(nèi)有DNA,但還有一些病毒內(nèi)沒有DNA,僅含有RNA和蛋白質(zhì),如煙草花葉病毒。

        煙草花葉病毒:RNA→(侵染)煙草感染病毒

        蛋白質(zhì)→煙草不感染病毒

        得出結論:在少數(shù)沒有DNA,只有RNA病毒中,RNA是遺傳物質(zhì)。

        共同總結:

        由于絕大多數(shù)生物既有DNA,也有RNA,此時DNA就充當了遺傳物質(zhì);只有在沒有DNA,只有RNA情況,RNA才充當遺傳物質(zhì)。所以,DNA是主要遺傳物質(zhì)。

        板書設計:

        第三章 第一節(jié)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zhì)

        (一)肺炎雙球菌的體內(nèi)轉(zhuǎn)化實驗

        1.肺炎雙球菌的類型

        2.實驗過程

        3.實驗結果

        (二)艾弗里的體外轉(zhuǎn)化實驗

        證明:“轉(zhuǎn)化因子”是S型菌的DNA,DNA是遺傳物質(zhì)。

        (三)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

        1.細菌

        2.T2噬菌體

        3.實驗過程

        4.結果表明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zhì)》教后反思

        本節(jié)課的教學整體上較完整,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師一味地灌輸知識的做法,緊緊圍繞“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思想,引導學生探究、分析,掌握課堂的主動權,在探索中求真、在求真中找到喜悅,增加學生學習實驗的興趣與信心。課堂氣氛較好,基本達到了預期目的,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了較大程度調(diào)動,課堂始終處在一種主動學習的良好氛圍之中,學生真正把學習的過程演繹成一個主動探究、自動求知的過程。不足之處是但此節(jié)課較抽象,學生理解需要一定時間,存在一定難度,因此上課時,還得慢講細講,留給學生一定的想象和思考時間。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zhì)》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DNA分子的結構教學反思04-18

      【熱門】《給予是快樂的》教學設計04-03

      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學設計03-30

      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設計04-01

      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設計04-01

      月是故鄉(xiāng)明 教學設計12-06

      DNA組成元素10-11

      《給予是快樂的》教學設計2篇06-01

      太陽是大家的課件之教學設計11-20

      DNA分子的結構說課稿11-04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天堂网站一二三区在线看 | 在线免费看网站午夜 | 一级a做视频免费观看日本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9人热 | 亚洲电影手机在线五月 | 正在播放约酒店少妇高潮 | 免费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