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琥珀》教學設計

      時間:2021-04-17 13:37:25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琥珀》教學設計14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琥珀》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琥珀》教學設計14篇

      《琥珀》教學設計1

        一、教育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發現的過程及在科學上的價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發展都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

        2、體會科學家是怎樣進行合理想象的。

        3、完成“思考·練習”的第二題。作者是怎樣想象這塊琥珀的形成經過的?按照提綱,說說科學家這樣想象的根據。

        4、指導學生列出琥珀是怎樣被發現的提綱,再說說科學家這樣想象的根據。

        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6、通過本課的學習,激發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和愛好。

        二、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科學家是怎樣根據這塊琥珀進行想象的,體會科學家想象的合理性是本課的重點。通過課后“思考·練習”中第二題解決重點。

        三、教學過程

        課前一說。

        揭題、引讀

        1.揭題。同學們你們都見過什么化石?(學生可能回答在博物館中見過恐龍化石、海龜蛋化石、類人猿頭骨化石等。)你們見過松柏樹脂的化石嗎?松柏樹脂的化石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琥珀”。隨之板書課題。指導學生根據拼音讀準課題。

        2.引讀。課文中講的是一塊什么樣的琥珀?請快速瀏覽課文找出來讀一讀。(課文最后一段的前三句話)錄像機出示琥珀的投影,讓學生仔細觀察,特別注意它們腿的四周顯出好幾圈黑色的圓環。

        發揮想象,練習表述

        這是一塊與眾不同的琥珀,兩個小東西是怎樣被關到里面的,你能發揮想象講述一個小故事嗎?指1-2名同學試說。

        (三)看看作者是怎樣想象的,把想象的部分找出來做上記號,再指名讀出來

        (四)理解脈絡,討論分段

        1.仔細分析一下作者的想象分哪兩部分內容(一是琥珀的形成過程,一是琥珀的發現過程)指名分別讀出這兩部分。

        2.這兩部分內容作者描寫較細致的是哪一部分?(琥珀形成的過程。)邊讀邊想琥珀形成需要哪兩個階段?(①松脂球的形成;②松脂球變成化石。)

        3.討論分段。全文可分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這個故事發生的時間。

        第二段(從“一個夏天”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講這塊琥珀形成的過程。

        第三段(從“海風猛烈地吹”到“這是很少見的”)講這塊琥珀的發現過程。

        第四段(最后一個自然段)講這塊琥珀在科學上的價值。

        (五)學習重點內容,教師點撥

        完成“思考·練習”的第2題。

        科學家是怎樣想象這塊琥珀的形成經過的?按照提綱說說科學家這樣想象的根據。(可同位互說,后集體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1.約摸算來,總有一萬年了。

        (“約摸”大概估計。因為這個時間是推測、估算的。總有一萬年了的意思是:至少有一萬年了,不會少于一萬年。這個推算、估計是有根據的,因為松脂球變成化石,需地殼變動,松樹腐爛,松脂球淹沒在泥沙下變成化石至少也得一萬年之久。)

        2.夏天,晌午的太陽光熱辣辣地照射著整個樹林。

        (琥珀是古代松柏樹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須具備的第一個條件是要有松樹、柏樹,所以科學家想象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松樹林里。光有松樹還不夠,還要松樹滲出樹脂來。所以科學家想象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炎熱的夏天。松樹滲出的一滴松脂能同時包住一只蒼蠅和一只蜘蛛,這滴樹脂一定是很大的,只有在非常熱的時候松樹才能滲出這樣一大滴樹脂,所以科學家想象這是在“太陽光熱辣辣地照射著整個森林”的晌午。)

        3.海在很遠的地方翻騰怒吼。

        (由松脂球變成化石,還需要具備一些條件,這就是要經過很長時間,而且淹沒在地層里面,所以科學家想象,離森林很遠的地方海在翻騰怒吼,后來發生地殼變動“陸地漸漸沉下去,海水漸漸漫上來,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最后森林被海水淹沒,松脂球淹沒在泥沙下面,又過了幾千年變成了化石。)

        4.蜘蛛剛撲過去,一大滴樹脂從樹上滴下來,剛好落在樹干上,把蒼蠅和蜘蛛一齊包在里頭。

        (這塊琥珀與一般的琥珀不同,它里面包裹著一只蒼蠅和一只蜘蛛,因此,這塊琥珀的形成必須具備特殊的條件,那就是事情非常湊巧,蒼蠅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來,而且正好把它們一齊包在里面。從“剛”、“剛好”、“一齊”等詞語看出事情真是巧極了。如果不是湊巧,就不可能形成這樣一塊琥珀。)

        (六)按照上面的學習方法,先列出琥珀是怎樣被發現的提綱,再說說科學家這樣想象的根據

        參考下列提綱:

        1.風吹浪涌,卷到岸邊。

        2.孩子赤足踏著,挖出。

        3.漁民認出琥珀。

        (首先是“澎湃的波濤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邊”,也把埋在泥沙中的琥珀卷到了沙灘上,這才有了被發現的可能。發現琥珀的是漁民父子倆:孩子好奇心強,踏著一塊硬東西就把它挖出來;父親經驗豐富,認出是塊少見的琥珀。)

        (七)感情朗讀,深化理解

        (八)質疑問難

        (九)總結全文

        作者通過一塊裹有蒼蠅和蜘蛛的琥珀,運用有關這方面的科學知識,展開了合理地想象,想象出這樣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這個故事雖然是推測出來的,但有科學的根據,因此是合乎情理,令人信服的。文章先寫這塊琥珀是怎樣形成的,是在什么條件下形成的,接著寫這塊琥珀是怎樣被發現的,最后寫這塊琥珀的特征以及它的價值。說明在遠古時代,世界上早已有蒼蠅和蜘蛛了,點明文章中心。

        五、布置作業

        1.在括號里填上帶點字的正確解釋條。(只填數碼)

        (1)海水漸漸漫上來。( )

        (2)這兒,漫山遍野盛開著野花。( )

        (3)無論做什么事我們都要認真,決不能漫不經心。( )

        漫:①到處都是,遍。

        ②不受拘束,隨便。

        ③水過滿,向外流。

        (1)老松樹滲出許多松脂。( )

        (2)這些教科書滲透著烈士的血。( )

        滲:①液體從物體的細小空隙透過。

        ②比喻一種事物或努力逐漸地進入到其他方面。

        2.填空。

        (1)約摸算來,總有( )年了。

        (2)夏天,晌午的太陽光( )地照射著整個樹林。

        (3)( )在很遠的地方翻騰怒吼。

        (4)蜘蛛( )撲過去,( )發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從樹上滴下來,( )落在樹干上,把蒼蠅和蜘蛛( )包在里頭。

        教學反思

        一、電教手段的運用 所設計的配音、影片巧妙。隨著生動的解說詞與逼真動化影像的展現,將每個小讀者引入古老的森林進行遨游,小小課堂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是:有聲有色、有靜有動、有字有形、五彩鮮明、形象具體的情景,寓教于樂,充分體現了觀察表達的教學要求。能遵循兒童心理學規律,運用認識論進行教學,通過幻燈投影,使學生初步感知,繼而默讀全文,給予材料的復現,加深感性認識,再通過表達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的課教學設計,即使學生學懂了琥珀形成的過程這個重點,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學價值這個難點。

        二、創設情境活動 為學生提供生動活潑的視聽形象,加強語文信息刺激,使學生眼、耳、口、手協調識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理解,提高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記憶效果。創造良好的情境,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并激發了學生愛自然、學科學、用科學的思想感情。

        三、不足之處 本節課中學生的朗讀訓練不夠,真對部分學生朗讀基礎差的情況,教師應多指導,范讀,就一個自然段的朗讀訓練,不應茫目的多讀,也會受到訓練的效果。

      《琥珀》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 學會課文中的生字。

        2 理解課文內容,并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 了解琥珀的特點與價值,認識它的形成過程。

        教學準備:

        一組有關琥珀的圖片和裝飾品圖片課件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流程:

        一 板書課題,學生讀課題,解釋課題

        1 讀課題之后,請學生交流自己在課前收集到的有關琥珀的資料。

        2 老師補充介紹琥珀的資料。

        3 出示課件,請學生欣賞一組不同樣子的琥珀圖片。

        思考:它們有什么相同與不同的特點?(它們都是透明、光滑的,而且里面都有物體;不同的是里面物體不一樣。)

        在學生交流之后,老師過渡到新課:我們今天文中介紹的是哪一塊琥珀呢?(學生找準圖片后,再一起欣賞文中琥珀的樣子。)誰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它是什么樣子?(指多名學生進行描述,建議能夠抓住物體的特點來說,老師及時給予點評)那文中具體寫樣子的是哪個自然段?

        二 理解課文內容

        1 打開課本,請學生快速瀏覽全文。找到描寫樣子的段落自由朗讀,并做上記號。(最后一個自然段)

        2 請學生一起讀文中最后一個自然段,思考:這里除了寫琥珀的樣子還有其它描寫嗎?(價值)

        老師過渡語:琥珀有這么大的價值又是怎樣形成的呢?請大家再自由朗讀課文,具體描寫它形成過程有哪些段落。(2到12自然段)

        3 分析琥珀形成過程(1)琥珀形成必須經歷哪兩個階段?(松脂球與化石的形成)(2)仔細讀課文,松脂球的形成應有哪些條件?化石形成又要哪些條件?(3)比較琥珀與黃河象化石的形成有哪些不同?( 4 )作者假想是什么依據?還有其他的故事發生嗎?(啟發學生大膽的想象,說出琥珀還有可能是怎樣形成的。)

        4 學習琥珀的發現:學生朗讀相關段落(13到17自然段),思考琥珀是怎樣被發現的,找出文中所描寫的動詞。

        三 回顧全文,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

        1 對照板書,引導學生梳理作者的寫作思路;再一次熟悉課文內容。

        2 我們這一單元學習了有關化石的兩篇說明文,想一想它們在寫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倒敘、順敘)

        3 優美句段的品讀(請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自己最喜歡的一個自然段,并簡要的說出自己喜歡的理由)。

        四 拓展:1 欣賞由琥珀做成的各種裝飾品,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2 建議學生在課外多讀這類型的書籍,去了解認識大自然的另一面。

        五 板書設計

        琥珀

        松脂球

        形 成:

        化石

        發 現:卷---踩---挖---識別

        特點與價值:透明 光滑 內有物 ;裝飾品 藥用

        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了解琥珀的形成過程,進而培養學生的想象空間,假想琥珀其它可能形成的過程。但在實際引導中沒有原設計的流暢,當我的問題拋出以后學生們的思維不很活躍,連平時愛發言的陳潔、汪芯羽等都久久不見舉手。大約十分鐘之后,鄧淞說:蜘蛛與蒼蠅的巧遇有可能是蒼蠅遇難在先,蜘蛛誤會在后。緊接著張鑫說:也有可能是蜘蛛去營救啊。黃昊說:也許是在打架……這下可熱鬧了,有許多同學都假想了它們的巧遇。此時此刻我趕緊抓住學生們的思維,引導認真分析能成立的是哪些環節。然后通過再次對琥珀樣子的朗讀,學生們恍然大悟,假想不是空想。原來自己的假想沒有建立在最原始的基礎之上。文中作者的假想才是科學的,合乎情理之中的。

      《琥珀》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學會12個生字,理解“琥珀、颯颯、拂拭、熱辣辣、前俯后仰、淹沒、澎湃、黏稠、推測、松脂等詞語。

        2.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科學家是怎樣想象這塊琥珀形成的過程以及這樣想象的依據。

        教學重點:

        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和必須具備的條件。

        教學難點:

        理解科學家想象的依據,體會科學家合理想象的依據。

        課前準備:

        琥珀的圖片、動畫顯示形成過程

        教學過程:

        一、定向導學(5分)

        1、自古以來,小草就受到人們的喜愛,文人墨客寫了很多詩文來贊美野草。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你還知道哪些詩句?是啊,小草不僅裝點大地,它那頑強的精神更讓人欽佩不已。

        2、今天我們將一起學習我國現代作家夏衍寫的一篇雜文《野草》,看看他的筆下的野草又是怎樣的?。

        3、簡介作者夏衍及寫作背景。

        4、出示學習目標

        (1)、學會12個生字,理解“琥珀、颯颯、拂拭、熱辣辣、前俯后仰、淹沒、澎湃、黏稠、推測、松脂等詞語。

        (2)、有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的敘述順序。

        (3)、知道琥珀的形成和發現的過程。

        二、自主學習(10分)

        出示自學內容:

        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1、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口述)。

        2、課文寫了哪幾部分內容?(練習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展示:作者向我們從“琥珀的____________”——“琥珀____________”——“琥珀的____________”三個方面作了介紹。

        教師巡視、

        三、合作學習(10分鐘)

        出示合作學習內容:

        小組合作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想一想,琥珀形成的過程,作者通過____________而又____________的想象,進行了科學的推測,描繪了一個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的故事。按照時間順序,可分成下列三個階段:形成松脂——( )——( )

        完成思考題:

        小組展示,評價。

        四、質疑探究(5分鐘)

        這塊琥珀形成的必要條件與最重要的條件是什么?

        五、小結檢測(10分鐘)

        小結:本節課我們認識了琥珀,知道了琥珀的珍藏價值。

        檢測:

        一、給下列字注音

        琥()珀() 撣( )翅膀 晌()午 滲( )出 淹沒() 包裹( )

        掙()扎 腐()爛 澎( )湃( ) 黏()稠() 松脂( )

        二、多音字組詞

        沒掙 扎 重

        三、形近字組詞

        莫( )沾( )滲( )晌( )淹( )腐( )

        摸( )粘( )摻( )響( )掩( )俯( )

        仰( )刷( )決( )綢( )

        抑( )涮( )絕( )稠( )

        四、把詞語補充完整.

        熱()() 前( )后( ) 詳細( )( ) ( )( )時代

        五、回答問題.

        1、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條件?

        2、課文哪些部分是真實的?哪些是想象?

        3、“兩只小蟲都淹沒在老松樹黃色的淚珠里。”運用了( )的寫法,其作用是什么?

        4、你認為松樹和琥珀中的蜘蛛、蒼蠅誰的生命更有價值?

        5、這塊琥珀的科學價值是什么?

        6、為什么說他們曾經掙扎過?

      《琥珀》教學設計4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激發探索大然奧秘的興趣。

        2、體會科學家是怎樣進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和必須具備的條件。

        2、體會科學家是怎樣進行合理想象的。

        教具準備:

        實物投影、小組合作研究表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你們就把自己當成小科學家,好不好?看(圖)它就是你們研究的對象,你們知道它叫什么?琥珀(板書課題)

        這是一塊怎樣的琥珀?還有別的說法嗎?

        是不是所有的琥珀都是這樣的?它可是世上獨一無二的,就因為里面有這兩個小東西,大科學家還特地為它編了個故事。這個故事讀過了嗎?

        二、檢查預習情況

        1、什么叫琥珀?

        2、這塊琥珀最特別的地方就是松脂球的化石里多了一個蜘蛛和一個蒼蠅。

        3、這塊特殊的琥珀有什么價值呢?其它琥珀也有這個作用嗎?

        (齊讀描寫琥珀的價值的語句)

        三、質疑定標

        1、讀了課文,你有哪些問題要提出來研究?

        (可以是自己發現的,也可以是想不明白的)

        2、整理學生的質疑

        這些問題有的與琥珀的形成有關,有的與琥珀的發現有關,有的是寫作方面的,也有的不屬于本節課的研究范圍。如

        (板書問題要點)

        3、在眾多的問題中,你最想研究的是什么?

        (板書形成?)

        那科學家是怎么想的呢?

        四、個人自學,小組合作

        1、請同學們仔細讀(1-12)小節,邊讀邊圈劃。從中找出琥珀形成的條件。(教師巡視)

        2、小組合作研究。

        (四人一小組成立科學研究小隊,看哪小隊研究得既準確,又迅速。)

        五、師生合作

        看這小隊的(出示)你們是否完全同意?

        (不滿意可幫它完善,滿意的話可針對某一條件說說理由。)

        要點如下:

        ①時間長(從哪兒知道)

        ②炎熱的夏天(熱辣辣的太陽光)為什么?

        你從哪里讀出來的?

        指名讀第6小節。

        ③老松樹(松脂)(老松樹最怕的就是)

        ④繼續滴(球)

        ⑤蜘蛛、蒼蠅(怎樣才能進去?)

        (第7小節)指名讀(怎樣進去的)

        齊讀。從剛剛好一齊)這些說明這件事非常湊巧。如果不湊巧呢?為什么?

        指導讀第5小節。

        自由讀。(評議)

        指名讀。

        齊讀。

        師:唉,真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引讀,第8小節)

        解答淚珠圓環的問題。

        ⑥陸沉海漫(第11小節)

        ⑦埋入泥沙。

        師小結:通過剛才的交流,你看這些條件能缺少一個嗎?(整理條件)哪個條件最關鍵,如果沒這只能形成一般的琥珀。

        琥珀怎樣形成的弄明白了嗎?

        六、學習琥珀的形成

        1、速讀。

        2、指名說。

        3、這只是科學家想象這塊琥珀被發現的一種可能,是不是只有這種可能呢?

        4、請你們展開想象還有哪些發現琥珀的可能?

        七、總結延伸

        1、學到這兒,課文還有問題沒有解決嗎?

        2、作業:

        (虛擬情景)昨天,我在網上瀏覽得知,你們今天研究的這琥珀就陳列在我國生物博物館里,為了讓世界更多的人前來了解它,我想請你們根據課文內容,為琥珀寫一廣告。

      《琥珀》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抄寫自己喜歡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讀懂課文,知道這塊琥珀的形成過程以及想象的依據,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科學的興趣,培養想象能力。

        4、了解本課敘述的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琥珀的形成過程以及形成的條件。

        教學準備:

        收集有關琥珀的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一、揭示課題,質疑

        1、揭題,板題。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可能提出的問題: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樣形成的?誰發現的?)

        2、認識琥珀。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琥珀的資料。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過渡:課文講的這一塊琥珀跟一般的琥珀有什么不同之處呢?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在文中找出描寫這塊琥珀的樣子的語句。

        (有兩個小東西關在里面呢,一個蒼蠅,一個蜘蛛。透明)

        過渡:你們想知道這么漂亮的琥珀是怎么形成的嗎?課文哪些內容講了琥珀的形成過程?請找出來。(第2至12自然段)

        三、學習琥珀化石形成部分。

        過渡:琥珀的形成也就是由松脂球的形成和化石的形成兩部分組成。那么課文哪幾個自然段介紹了松脂球的形成條件?(2至9自然段)

        (一)默讀課文2至9自然段。思考: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條件?

        1、小組交流。

        2、全班交流。

        (1)松樹林。(琥珀是松脂化石,要具有松脂這個條件,必須在松樹林里。)

        (2)天氣炎熱。(松樹要滲出厚厚的松脂,還要不斷地往下滴,沒有火辣辣的太陽是不行的。只有在炎熱的夏天才會有高溫照射,才能流出松脂。)

        (3)蜘蛛正撲過去準備吃掉蒼蠅。(這個珍奇的琥珀就在于它里面恰恰有兩個小昆蟲在一起。)

        (4)松脂不斷往下滴,把蒼蠅和蜘蛛一齊包在里頭才能積成球。

        3、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個必需條件都找到了。作者對它們的描述,使得故事情節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動有趣。現在請大家有感情地朗讀這部分內容,找找看,哪些地方寫得好,好在哪里。

        4、感情朗讀好句或好段

        (二)學習化石的形成的部分

        自由讀第10至12自然段。

        (1)問:我們已經學習了《黃河象》,還記得古生物要變成化石必需有幾個條件嗎?

        (a陷入淤泥里被河水淹沒。b尸體腐爛了被埋在地底下。c歲月漫長。d地殼發生過變化。)

        (2)默讀課文,看看松脂球變成化石是否也具備了這幾個條件,畫出有關的句子。

        1、討論交流。

        2、師小結。

        變成化石的條件:a、時間長。b、陸沉水漫。

        c、松樹腐爛。d、泥沙掩埋。

        3、指導朗讀這部分的內容。

        四、延伸并總結

        課文中描寫的琥珀還有可能是怎樣形成的?你是怎樣想象的?大家都說得很好,那么這塊琥珀是誰發現的呢?下一節課我們繼續學習。

        五、布置作業:

        按一定的順序,簡要復述這塊琥珀形成的過程。

      《琥珀》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這塊琥珀的樣子及價值。

        2、體會科學家是怎樣進行合理想象的,以及這樣想象的依據。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及必須具備的條件。

        2、體會科學家是怎樣進行合理想象的。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琥珀》這一課,齊讀課題。老師板書課題。

        (二)復習質疑。

        1、想一想上節課學習的內容,課文按先后順序都寫了哪些內容?

        2、哪一部分集中描寫了琥珀的樣子及價值?

        3、默讀第四段,用直線畫出描寫琥珀樣子的句子,用曲線畫出寫它價值的句子。

        4、老師分別指名讀描寫琥珀樣子及價值的句子。

        5、老師隨后出示這個琥珀的圖片,提問:看了圖片,你最感興趣的是什么問題?蜘蛛和蒼蠅為什么會被包在里面?它們是怎么被包在一起的?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讀課文,進行思考。

        (三)學習課文,了解松脂球的形成。

        1、這個故事是怎么來的呢?

        老師板書“推測”后,追問:“推測”是什么意思?在學生答出推測就是根據已經知道的事情來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后,老師繼續追問:我們已經知道了什么?

        學生會說到這塊琥珀是什么樣的,老師隨即轉入第二個教學步驟。

        2、默讀第二段,想想蒼蠅和蜘蛛怎么會同時被包在一個松脂球里?抓主要內容說說。

        (1)這到底是一只什么樣的蒼蠅,什么樣的蜘蛛?

        (2)為什么科學家推測蒼蠅快樂,蜘蛛小心翼翼呢?這和后面的結果有什么關系呢?

        3、它們是怎樣被包在松脂球里的呢?

        (1)老師引導學生自己讀讀第7自然段。

        (2)隨后講解:當貪婪的蜘蛛撲向快樂的蒼蠅的那一瞬間,突然發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從樹上滴下來,剛好落在樹干上,不早不晚,不偏不斜把蒼蠅和蜘蛛一齊包在了里頭,這真是無巧不成書呀!

        (3)后來的情形又怎樣呢?

        4、默讀第1到第9自然段,思考:要形成這個奇特的松脂球必須具備什么條件?

        (四)了解松脂球變成化石的過程。

        1、一對敵對的小蟲包進了松脂球以后,小蟲的活動停止了,但自然環境還在繼續變化。松脂球是怎樣變成化石的呢?

        2、默讀第三段,思考松脂球變成化石必須具備什么條件。

        (五)總結琥珀形成必須具備的條件。

        科學家根據這塊琥珀的樣子,推測出它形成必備的條件,同學們根據板書,說說琥珀的形成經過了哪兩個階段?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琥珀形成的兩個階段是:由松脂形成松脂球,再由松脂球變成琥珀。這個過程必須具備的條件是:天氣熱,松樹老,松脂正好包住蜘蛛和蒼蠅這兩個小蟲,形成松脂球;地殼變動,松脂球長時間埋在海底。

        (六)了解琥珀發現的過程

        1、讓學生默讀15—19自然段,思考:這塊琥珀是怎樣發現的?

        2、漁民為什么說這塊琥珀很少見?

        (七)了解科學家合理想象的依據。

        最后一個自然段主要點明了什么問題?

        附:板書設計

        琥 珀

        形成的時間: 約莫一萬年前

        形成的過程:

        (1)松脂球的形成

        (2)化石的形成

        發現的過程: 漁民父子 沙灘

        樣子及價值: 遠古時代就有蒼蠅和琥珀

      《琥珀》教學設計7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這塊琥珀的特點和價值,認識琥珀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閱讀科普讀物的興趣和能力。

        2.體會科學家是怎樣進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指名讀課文,讀后思考討論:

        l.課文中講的這塊琥珀有什么特點?(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蒼蠅、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這塊琥珀有什么價值呢?(人們可以知道,在遠古時代,世界上已經有蒼蠅和蜘蛛了,這為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提供了依據。)

        二、啟發談話

        這篇課文的作者通過仔細觀察這塊琥珀的樣子,運用了豐富合理的想象,告訴了我們這塊琥珀的形成經過及發現過程。

        三、閱讀課文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

        2.讀后討論:“約摸”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一萬年前要用上“約摸”這個詞?

        (“約摸”,大概估計。從課文中可以看出這個松脂球掛在一棵老松樹立過了幾千年,后來地殼發生變動,松樹腐爛,松脂球淹沒在泥沙下面又過了幾千年,這樣合起來肯定超過一萬年了。)

        3.老師小結:因此,科學家的推測和估算是有根據的。

        4.指名讀第2-11自然段。讀后思考:

        (1)我們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樹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須具備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要有松柏樹,從課文中找出描寫松樹的句子。

        (2)課文中有幾處寫了太陽光的熱?找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

        (3)為什么科學家想象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夏天的晌午,“太陽光熱辣辣地照射著整個森林?”(因為松樹、柏樹只有在天氣很熱的時候才能滲出樹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陽光最熱的時候。)

        5.老師小結:因此,炎熱的夏天是科學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須具備的第二個條件。

        6.課文中還有一句寫“海在很遠的地方翻騰怒吼”,科學家想象的根據是什么?(由松脂球變成化石,要經過很長時間,而且要淹沒在地層里面,所以科學家想象,離森林很遠的地方有海在翻騰怒吼,這就為下文琥珀出現在海灘上伏下了一筆。)

        7.指名讀第3-4自然段。

        8.老師小結:作者對蒼蠅的出場,運用了擬人的手法,細致地描寫了小蒼蠅的外貌、動作、心情,寫得活靈活現。

        9.指名讀第8自然段。

        10.老師小結:作者對蜘蛛的描寫,突出地刻畫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動作,生怕驚飛了蒼蠅而挨餓的心理,寫得十分傳神。

        四、繼續學習課文

        1.思考討論:科學家是根據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剛撲過去,一大滴松脂從樹上滴下來剛好落在樹干上,把蒼蠅和蜘蛛一齊包在里頭呢?

        (松樹滲出的一滴樹脂能同時包住一只蒼蠅和一只蜘蛛,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蒼蠅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這樣就出現了千載難逢的巧遇。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據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師小結;松脂把兩只小蟲包在里頭,再加上松脂繼續地往下滴,又把原來的蓋住了,就積成了一個松脂球。

        3.思考討論:松脂球是怎樣變成了化石的?

        (后來經過很長的時間,地殼發生變化,陸地沉下去,海水漫上來,森林被海水淹沒,松脂球淹沒在泥沙下面,這就形成了兒石。)

        五、啟發談話

        對于這塊琥珀的形成,科學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討論:

        1.這塊琥珀是怎樣被發現的?(風吹浪卷到岸邊,孩子踩著后挖了出來,孩子的爸爸認出這是一塊琥珀。)

        2.漁民看到這塊琥珀,為什么說“這是很少見的?(一塊琥珀包裹兩只蟲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現出了這塊琥珀的不可多得,極有價值。)

        六、齊讀最后一段

        七、老師小結

        這塊琥珀給科學家們提供了研究的依據。既然在一萬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經有蒼蠅和蜘蛛,那么蒼蠅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萬年以上了。這是這塊琥珀在科學研究上的價值。

        〖你正在瀏覽《老百曉在線》提供的文章〗

        [評析]

        《琥珀》是一篇閱讀課文。閱讀課的任務和講讀課的任務是不相同的。一般地說,講讀課的主要任務是“教會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感知本課語文基本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而閱讀課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運用在講讀課中學到的語文基本功,半獨立地理解課文內容,進行語言文字訓練”。顯然,這兩類課文的任務是有差異的。因此,其教學結構、教學方法也不盡相同。

        徐國宣老師的這篇《琥珀》教案,緊扣了閱讀課的“主要任務”來設計,真正體現了閱讀課教學的特征,把閱讀課文真正上成閱讀課。在教學活動中,有些小學語文教師總覺得閱讀課文不好上,到底怎樣上才符合閱讀課教學的要求,總感到把握不好尺度。徐國宣老師設計的這篇《琥珀》教案,為我們上好閱讀課文提供了范例。

      《琥珀》教學設計8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這塊琥珀的形成過程及作者這樣想象的依據。

        2、感受課文細膩傳神的語言、大膽合理的想象和逼真的故事情節。

        3、能用自己的語言條理清楚的介紹琥珀的樣子及形成過程,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這塊琥珀的形成過程及作者這樣想象的依據。

        難點:體會文章豐富的想象力和生動的表現力。

        三、教學準備:

        師:琥珀圖片和幻燈片

        生:搜集有關化石和琥珀化石的資料。

        四、教學時間:兩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課前同學們搜集了資料,誰來談談對化石和琥珀的了解?

        2、同學們,還記得我們以前學過的一篇課文《黃河象》嗎?在北京博物館的古生物大廳里陳列著一具大象的骨骼,那是古代黃河象骨骼的化石。接下來,我們來欣賞一塊珍奇的化石——琥珀,(出示)跟隨作者一起去推測關于它的故事

        3、看到這美麗的琥珀,你有什么感受?最想了解點什么?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問得好!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有價值”。

        1、接下來,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認真的默讀課文,相信你一定有不少收獲!

        (我知道了…)

        你從哪些語句中知道的?

        你真會讀書!說得真好!

        2、所有這些都是作者親眼看到的嗎?

        課文中有一個詞“推測”(板書),推測是什么意思?(出示句子)

        推測:根據已經知道的情況來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能說“猜測”嗎?

        為什么?

        哦,推測是有根據的,而猜測只是猜的。

        3、嗯,說得真好!看來,用詞準確是多么重要呀!那作者是根據什么推測了這個故事呢?(作者看到了琥珀,根據它的樣子推測的。)

        什么樣?你能讀讀相關的句子嗎?(出示)

        三、深入理解、重點感悟

        是的,作者就是根據這塊琥珀的樣子推測了它的形成過程和發現過程。我們先來看它的形成過程。

        (一)1、大家自己讀2——14自然段,畫出你感覺寫得好的地方、多讀幾遍。(生讀,師巡視指導)

        生交流讀句子

        為什么覺得好?從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師適時板書)

        它好在哪里?

        預設:

        2、重點理解:

        蜘蛛剛撲過去,突然發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從樹上滴下來,剛好落在樹干上,把蒼蠅和蜘蛛一齊包在里面。

        ①從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出示)

        你從哪幾個詞能感受到?

        ②大家來讀讀這兩個句子,比較一下,哪個更好一些?(出示)

        1、蜘蛛撲過去,發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從樹上滴下來,落在樹干上,把蒼蠅和蜘蛛包在里面。

        2、蜘蛛剛撲過去,突然發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從樹上滴下來,剛好落在樹干上,把蒼蠅和蜘蛛一齊包在里面。

        ③好在哪里?

        ④讓我們再來讀這個句子,注意這幾個詞——

        ⑤(出示圖)讓我們再來目睹這驚心動魄的一幕,看到這,你想到了我們中國的哪個成語?

        真是無巧不成書呀!(板書:巧)

        3、交流到這兒,我們歸結一下:琥珀的形成過程,要經過幾個階段?需要哪些條件?小組內交流討論!

        生說——師完成板書

        (二)發現過程

        就這樣,這塊琥珀化石一直沉睡在海沙下面,過了很久很久,終于有一天他被發現了。大家和我讀漁民和兒子對話,你們是小男孩,我是漁民。

        1、咦?作者為什么推測是漁民的兒子發現了琥珀?

        看來,作者的推測是有道理的。

        2、漁夫說這塊琥珀很少見,原因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出示)從我們這塊琥珀,可以推測發生在一萬年以前的故事的詳細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遠古時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樣的蒼蠅和蜘蛛了。這就是它的科學價值。

        2、大家看,(出示)作者通過這塊琥珀的樣子,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推測了發生在遠古時代的`故事。你想試試你的推測能力嗎?

        在我國甘肅永靖縣首次發現了120多個恐龍腳印化石。(出示)

      《琥珀》教學設計9

        教材分析:

        《琥珀》是德國作家柏吉爾寫的一篇說明文,也叫科學小品。作者用活潑、通俗易懂的文筆,發揮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紹了有關琥珀的科學知識,假想了這塊琥珀形成的過程,從而判斷了它在科學上的價值。教學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行為,盡可能地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在讀、思、畫、議、批注、交流等體驗過程中感知、感悟課文內容。在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上,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演示琥珀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弄清這塊琥珀形成的幾個必要條件。另外恰當、充分地運用朗讀手段,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描寫生動的詞句,積累語言,發展思維,陶冶情操。在課外拓展延伸方面,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激活學生的想象能力,做到讀與寫的結合,使課內學習與課外發展相得益彰,全方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l、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發現的過程及在科學上的價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發展都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

        2、體會作者是怎樣想象這塊琥珀的形成經過的?說說科學家這樣想象的根據。

        3.發展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學會有依據地合理地進行想象,培養學生想象能力。

        4、學習誦讀要領,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關注學生的感受和體驗,鼓勵學生個性化閱讀。讓學生在進行充分閱讀基礎上,說出自己對文章的感受,就文章內容發表見解。

        2、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積極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主動學習。

        3、通過有感情朗讀,借助電教媒體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容。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本課的學習,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樹立熱愛科學的情感,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精神。

        2、通過本課的學習,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養成獨立閱讀和思考的好習慣,獲得一些搜集資料和研究問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

        2、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和必須具備的條件。

        3.體會科學家合理想象的依據。

        教學難點:理解科學家想象的依據。

        教學準備:

        1、學生搜集有關琥珀資料圖片。

        2、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題入手,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琥珀》一課。

        板書課題,強調這兩個字都是“王”旁。學生齊讀課題。

        2、師:大家看見過琥珀嗎?誰來介紹一下你收集的資料?

        學生介紹資料后,課件出示資料圖片供學生欣賞。

        3、師:今天我們通過學習課文,將會了解琥珀更多知識。大家想從課文中知道什么?(學生可能提出很多問題:琥珀是怎樣形成的?誰發現的?有什么用處?蜘蛛和蒼蠅怎么會被包在里面?……)

        二、自讀課文,初步感悟。

        1、師:大家想知道的問題真多,同學們就帶著這些問題讀書吧!請打開課本以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學生讀文,師巡視指導)

        2、師:大家讀得很認真,說說你們從文中讀懂了什么?把讀懂的地方告訴同桌,不懂的地方還可以向同學請教。

        三、速讀課文,理清脈胳。

        1、師:請大家再快速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有關琥珀的哪些內容?

        2、學生先小組議答再匯報,師引導并板書:

        (形成時間形成過程發現過程科學價值)

        四、匯報交流,品析課文。

        1、了解琥珀樣子,體會其價值。

        (1)師:課文哪個地方集中描寫了琥珀的樣子及價值?(最后一段)

        (2)師:請大家默讀這一段,用直線畫出描寫琥珀樣子的句子,用曲線畫出寫它價值的句子。

        (3)(課件出示琥珀圖片)讓學生用文中句子來描述琥珀樣子。

        (4)一齊說出這塊琥珀的價值。(從那塊琥珀,我們可以推測發生在一萬年前的故事的詳細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遠古時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樣的蒼蠅和蜘蛛了。)

        師小結:這一價值為科學家研究昆蟲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根據。

        (5)師:這里有這樣一個詞語,(課件出示“推測”)

        那什么叫推測呢?(根據已經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師:作者正是從現有琥珀的特點來進行推算估測,進行合理想象。

        (6)師:那么課文中哪些部分描寫了真實的情景,哪些部分描述了想象的情景呢?

        (形成過程是作者想象的情景,發現過程是作者描寫的真實的情景)

        2、了解故事、欣賞故事。

        (1)師:我們已經了解這塊琥珀的樣子了,但琥珀是怎樣形成的呢?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們還是來讀讀作者想象的這個故事吧。

        (2)課件出示問題和相關句段,學生讀后回答。

        a、故事發生的時間:這個故事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約莫算來,總有一萬年了。

        師:你怎樣理解“約莫”這個詞語?(大約,因為不能準確知道琥珀具體形成時間,只是推算出來的數字。)

        b、故事發生的環境:師:交待這樣的環境有什么作用呢?(太陽|、海、樹)為下面琥珀的形成埋下伏筆。

        (3)想想這塊琥珀形成有幾個過程?

        學生答師板書:松樹脂松脂球化石

        2、品析句子

        (1)師:文中有幾個地方寫到了太陽?

        (一個夏天,太陽暖暖地照著。太陽照得火熱。晌午的太陽光熱辣辣地照射著整個樹林。)

        (2)文中怎樣描寫蜘蛛和蒼蠅?

        一只小蒼蠅……飛進樹林那只小蒼蠅……身上沾滿了灰塵小蒼蠅……一點兒不知道……忽然,有個蜘蛛……越來越近了……它想……

        師:誰來說說這是怎樣的蜘蛛和蒼蠅呢?

        (這是只快樂的小蒼蠅,它不知道蜘蛛想吃它;這是只貪吃的蜘蛛,小心翼翼地一心想吃蒼蠅。)

        (3)指導學生朗讀:第3自然段讀得要輕快,第4自然段要讀出蒼蠅悠閑自在的樣子,第5自然段要讀出小蒼蠅將被蜘蛛吃掉時的緊張。指名讀

        (4)接下來發生了一件什么樣的事情?你是怎樣理解“可怕”呢?(說明對于蒼蠅和蜘蛛來說,這是一個悲劇。)你是怎樣理解“剛好”呢?(說明這是難得的巧合。)

        (5)師:作者為什么說“兩只小蟲淹沒在老松樹的黃色淚珠”里?(擬人,說明這是一個可怕的悲劇。)

        小結:文章的語言是那么生動富有文學色彩,希望大家習作時也能讓自己的語言生動點兒。

        (6)這樣的悲劇,大家能用一個成語來表達嗎?(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7)讓我們再來看看聽聽這個故事吧!課件動畫播放故事。

        五、小組討論,探究問題。

        1、琥珀形成條件。

        (1)師:我們欣賞了這個故事,大家現在能說出這塊琥珀的形成必須具備哪些條件嗎?

        (2)學生小組討論后再回答,師歸納板書。

        a:炎熱的夏天,強烈的陽光使松樹分泌大量樹脂。b:一只蒼蠅和一只蜘蛛的巧合。

        c:地殼變動、陸地沉、海水漫、時間長

        2、琥珀發現過程。(課件出示問題,小組完成。)

        (1)這塊琥珀被埋在泥沙里,后來是怎樣被發現的呢?(在海灘上被一個孩子挖了出來)

        (2)漁民說這塊琥珀很少見,這“很少見”說明了什么?(說明這塊琥珀的價值)

        (3)琥珀的發現過程?你覺得哪些地方寫得好?(人物的語言動作)表現了父子怎樣的心情?(驚喜)

        3、文章從結構上來講,有什么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詳略得當)

        4、你覺得作者的想象是否合理?

        (討論后學生歸納:如因為他們的腿四周顯出好幾圈黑色的圓環,所以我們可以想象他們當時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樣掙扎。)

        師:要想進行合理的想象,必須根據事物的特點創設情境。

        六、總結談話,課后延伸。

        1、通過學習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

        2、有人說蒼蠅和蜘蛛在這塊琥珀里生命得到了永恒,說說你是怎樣理解的?

        學生自由說,只要說得合情理就可以。

        3、同學們,請大家回憶課文所講的內容,也可以根據你自己的想象和推理,來編一個與課文里講的不相同的故事。把這個故事告訴你的好朋友或者講給你的父母聽。

        4、課外閱讀《黃河象》、《白蝴蝶之戀》、《欣賞生命》

        板書設計:

      《琥珀》教學設計10

        一、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與技能: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正確讀寫“琥珀、颯颯”等詞語。

        2、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

        3、體會科學家是怎樣進行合理想象的,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4、繼續學習按一定的順序寫的表達方法。

        過程與方法:抓住重點詞句品讀、感悟,展開合理想象,領會理解琥珀的形成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學習,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愛好。

        二、教材內容及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啟發學生展開合理想象,領會理解琥珀的形成過程;學習作者按一定順序寫的表達方法。

        教學難點:抓住重點詞句品讀、感悟,展開合理想象,領會理解琥珀的形成過程。

        三、教學對象分析

        本課所授對象是五年級學生,學生的年齡大多為10—13歲,此年齡段的學生天真活潑,好奇心強,有極強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教師應緊緊抓住學生的這些特點,因勢利導,循循善誘,使其在教師營造的濃厚的學習氛圍中積極主動的學習。

        四、教學策略及教法設計;

        新課程強調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因此,選擇有利于改變單一、枯燥、以被動聽講和練習為主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質疑、去辨析、去釋疑的教學方法,成為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實踐的重要方面。要想充分發揮每一種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效能,達到優化教學過程的目的,必須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

        五、教學媒體和資源應用設計:

        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媒體與傳統媒體的特點組合教學,揚長避短,互為補充。課堂上教師的語言講解、板書和直觀教具的運用是不可缺少的,現代教育媒體與之結合才能達到課堂教學的最優化。例如電視錄像在表現活動的畫面有獨特的優勢,但它呈顯時間太短,學生的認知過程難以展開,但如果將它與投影教學或掛圖教學相結合,則既能表現活動的畫面,又能表現靜止放大的圖像,教學效果必然會更好。教師要不斷增強意識,努力深入研究媒體的不同功能和特點,不斷提高使用現代教育媒體的能力,這樣才能發揮媒體優勢,有效地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六、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質疑

        1、揭題,板題。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學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樣形成的?誰發現的?)

        2、認識琥珀。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琥珀的資料。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學習生字新詞。

        1、檢查生字自學情況。

        (1)學生自學生字。

        (2)匯報自學情況。

        你可以介紹自己記生字的方法,也可以提醒同學們注意某個生字的讀音或字形。

        (3)同桌互相讀,并互相糾正。

        (4)全班齊讀。

        2、自由朗讀課文,要求把字、詞讀準,把句子讀通順,然后思考課文講了有關琥珀的哪些內容?

        3、小組內討論交流。

        4、集體交流。(推測琥珀的形成過程→敘述琥珀的發現→描寫了琥珀的形態)

        三、學習琥珀樣子部分。

        1、圖文對照,認識琥珀的樣子。

        (1)出示琥珀圖,學生仔細觀察并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塊琥珀。

        (2)瀏覽課文找出文中描寫圖畫內容的語句。

        (3)請大家自由讀這個自然段,這個自然段除了寫琥珀的樣子,還寫了什么?

        2、感情齊讀。

        3、課文中所寫的內容哪些是實實在在的事物?哪些是作者想象的部分?

        明確:課文寫這塊琥珀的樣子,“在那塊透明的琥珀里,有兩個小東西仍舊好好地躺著,我們可以看見它們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們的腿的四周顯出好幾圈黑色的圓環。”這些內容是呈現在科學家眼前實實在在的事物,課文中的其他內容都是作者推測、想象的部分。

        四、作業。

        1、熟讀課文。

        2、聽寫生字。

        第二課時

        一、談話導入。

        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認識了一塊具有很高研究價值的琥珀,同學們提的問題還有一個沒有解決: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條件?(出示)

        二、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

        (一)快速閱讀課文,說說琥珀的形成經過了哪兩個階段?

        (二)了解形成松脂球所需要的條件。

        1、描寫松脂球形成的過程是哪些自然段?(2-10)

        2、認真閱讀這部分內容,分析一下

        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幾個條件,并說說理由。

        3、學生匯報、交流。

        (1)夏天,陽光強烈。

        (2)老松樹

        (3)蒼蠅、蜘蛛巧遇松脂

        (4)松脂繼續滴下來

        4、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個必需條件都找到了。作者對它們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節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動有趣。現在請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讀這部分,找找看,哪些地方寫得好,好在哪里。

        5、學生獨立賞析課文。

        ①“一個小蒼蠅展開柔嫩的綠翅膀,在太陽光里快樂地飛舞。后來,它嗡嗡地穿過草地,飛進樹林。”(寫出了小蒼蠅的快樂勁兒)

        ②“忽然有個蜘蛛慢慢地爬過來,想把那蒼蠅當做一頓美餐。它小心地劃動長長的腿,沿著樹干向下爬,離小蒼蠅越來越近了。”(小心翼翼)

        ③“蜘蛛剛撲過去,突然發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從樹上滴下來,剛好落在樹干上,把蒼蠅和蜘蛛一齊包在里頭。”(事情發生得巧極了)

        ④“小蒼蠅不能撣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兩只小蟲都淹沒在老松樹的黃色的淚珠里。”(語句幽默,讓人感覺兩只小動物很可憐;同時也寫出了老松樹的不忍心但又無可奈何。)

        (三)了解松脂球變為化石所需要的條件。

        講得真好。看來,大家對松脂球的形成過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們來看看松脂球變成化石又需要哪些條件。

        1、誰還記得古生物變成化石這一知識我們曾經在哪一課學到過?《黃河象》你還記得必需幾個條件嗎?

        2、現在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看看松脂球變成化石是否也具備了這幾個條件,如果是,請畫出有關的句子。

        3、這說明任何古生物變成化石所需的條件基本相同。這部分講化石的形成,為什么又提到了蒼蠅、蜘蛛?(如果說不出)師出示有關句子。(請你讀有關的句子。)“成千上萬綠翅膀的蒼蠅和八只腳的蜘蛛來了又去了,誰也不會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兩只小蟲被埋在一個松脂球里,掛在一棵老松樹上。”(時間那么長,蒼蠅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兩只被包住了,這主要是為了強調事情發生得太巧了,這顆琥珀太少見了。)

        (四)軟件展示琥珀形成的過程。

        三、了解想象的依據。

        1、引導學生閱讀13-18自然段,討論想象的依據。

        2、師小結。

        四、了解課文在敘述順序上和《黃河象》有哪些不同。

        1、(出示)動腦筋:《黃河象》這篇課文的敘述順序是:先講_________,再講_________,最后講_________。

        《琥珀》這篇課文,作者是先講_________,再講_________,最后講_________。

        五、當解說員。

        這一個罕見的琥珀現在就放在博物館里,老師昨天上網,看到一則招聘廣告,我想:假如我們班有同學被招聘上了,那該有多棒啊!同學們想試試嗎?

        1、(出示)招聘廣告:

        北京自然博物館招聘優秀解說員,應聘內容:以“琥珀”為題材,運用優美語言,按一定順序向參觀者解說琥珀。

        學生練習。

        匯報。

        2、假如你是館長,你會招聘誰?

        六、拓展延伸:

        課文中描寫的琥珀還有可能是怎樣形成的?你是怎樣想象的,和同學交流.

        七、板書設計

        琥珀

        松脂球

        時間形成發現價值

        八、練習設計

        1、動腦筋:《黃河象》這篇課文的敘述順序是:先講_________,再講_________,最后講_________。

        《琥珀》這篇課文,作者是先講_________,再講_________,最后講_________。

        2、課文中描寫的琥珀還有可能是怎樣形成的?你是怎樣想象的,和同學交流

      《琥珀》教學設計11

        一、緊扣“半獨立地理解”進行教學

        所謂“半獨立地理解”,就是教學時既不是老師包辦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語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語言文字。要使學生的“半獨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預習引進課堂。預習這個環節很重要,沒有預習,就談不上“半獨立地理解”。這篇教案設計,其教學過程的第一步,就是讓學生預習課文,并檢查預習的效果,看看學生在預習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課文內容。理解這篇課文內容的關鍵是:

        (1)這塊琥珀有什么特點;

        (2)這塊琥珀有什么價值。學生在預習中能理解了這兩個問題,也就初步理解了課文內容,達到了預習的效果。預習及檢查預習效果之后,是引導學生自己去閱讀課文,理解語言文字。這一教學過程,學生也是在“半獨立地理解中進行。教學的主要方法是教師點撥,學生討論。而教師點撥的方式是設疑啟發。例如,要學生理解“約摸”一詞時,徐教師是這樣點撥:“‘約摸’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一萬年前要用上‘約摸’這個詞?”經過設疑啟發,通過討論,學生對“約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從課文中知道,這塊琥珀的形成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要有松柏樹,第二個條件必須是炎熱的夏天。第一個條件是顯性的,在課文的語言文字中明顯地表露出來,讓學生找出描寫松樹的句子并把它讀一讀就能明白。第二個條件是隱性的,它隱含在語言文字的背后,要學生理解那些語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領悟,所以徐教師十分注意設疑點撥:為什么科學家想象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夏天的晌午‘太陽光熱辣辣的照射著整個森林’?“通過點撥啟發,學生領悟到“松樹、柏樹只有在天氣很熱的時候才能滲出樹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陽光最熱的時候。”然后教師小結:“炎熱的夏天是科學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備的第二個條件。”這樣,學生就能“半獨立地理解課文中這些關鍵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語言文字,讀懂了這塊琥珀形成必備的另一個條件。

        二、采用討論方法組織教學

        采用討論方法,是閱讀課文教學讓學生“半獨立地理解”課文的一個有效方法。現代教學論認為:集體自學優于個人自學,集體討論優于個人獨立思考。強調學生“半獨立地”理解課文,必須輔之以討論式的教學方法。這篇教案設計,就是采用了討論方法組織教學,用得扎實有效。綜觀整堂課的教學過程,老師組織學生進行了五次討論。第一次是“檢查預習”時,指名學生讀課文后讓學生討論兩個問題:(1)這塊琥珀有什么特點;(2)這塊琥珀有什么價值。通過討論,互相啟發、補充。發揮集體的智慧,學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第二次是學習第一自然段、品味詞語的含義時,組織學生討論“約摸”一詞是什么意思,讓學生通過集體的力量來感悟語言文字。第三次是對“科學家根據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剛撲過去,一大滴松脂從樹上滴下來剛好落在樹干上,把蒼蠅和蜘蛛一齊包在里頭’”這句的理解,也采用了討論方法,以發揮集體的想象力。第四次討論課文的一個難點:“松脂球是怎樣變成化石的?”第五次討論課義的另一個難點:“這塊琥珀是怎樣被發現的?”教案設計這樣的五次討論,旨在讓學生通過討論,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以達到“半獨立地”理解課文的目的。采用討論方法來組織閱讀課文的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實踐經驗告訴我們,采用討論方法組織教學,必須注意兩點:一是討論必須扎扎實實,認認真真,講求實效,切不可搞花架子,形式主義。我們過去聽的一些公開課或比賽課.常常看到一些流于形式的課堂討論。比如教師要學生轉過臉來進行四人小組的討論,但當學生轉過臉來剛開始討論,教師馬上宣布停止討論而轉到別的教學活動上去了。這樣的討論,顯然是走過場,流于形式,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在課文的重點、難點和關鍵處組織討論(這可從這篇教案的設計中看出來),并非什么問題都要組織討論.

        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語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語言文字。要使學生的“半獨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預習引進課堂。預習這個環節很重要,沒有預習,就談不上“半獨立地理解”。這篇教案設計,其教學過程的第一步,就是讓學生預習課文,并檢查預習的效果,看看學生在預習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課文內容。理解這篇課文內容的關鍵是:(1)這塊琥珀有什么特點;(2)這塊琥珀有什么價值。學生在預習中能理解了這兩個問題,也就初步理解了課文內容,達到了預習的效果。預習及檢查預習效果之后,是引導學生自己去閱讀課文,理解語言文字。這一教學過程,學生也是在“半獨立地理解中進行。教學的主要方法是教師點撥,學生討論。而教師點撥的方式是設疑啟發。例如,要學生理解“約摸”一詞時,徐教師是這樣點撥:“‘約摸’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一萬年前要用上‘約摸’這個詞?”經過設疑啟發,通過討論,學生對“約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從課文中知道,這塊琥珀的形成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要有松柏樹,第二個條件必須是炎熱的夏天。第一個條件是顯性的,在課文的語言文字中明顯地表露出來,讓學生找出描寫松樹的句子并把它讀一讀就能明白。第二個條件是隱性的,它隱含在語言文字的背后,要學生理解那些語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領悟,所以徐教師十分注意設疑點撥:為什么科學家想象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夏天的晌午‘太陽光熱辣辣的照射著整個森林’?“通過點撥啟發,學生領悟到“松樹、柏樹只有在天氣很熱的時候才能滲出樹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陽光最熱的時候。”然后教師小結:“炎熱的夏天是科學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備的第二個條件。”這樣,學生就能“半獨立地理解課文中這些關鍵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語言文字,讀懂了這塊琥珀形成必備的另一個條件。

        三、采用討論方法組織教學

        采用討論方法,是閱讀課文教學讓學生“半獨立地理解”課文的一個有效方法。現代教學論認為:集體自學優于個人自學,集體討論優于個人獨立思考。強調學生“半獨立地”理解課文,必須輔之以討論式的教學方法。這篇教案設計,就是采用了討論方法組織教學,用得扎實有效。綜觀整堂課的教學過程,老師組織學生進行了五次討論。第一次是“檢查預習”時,指名學生讀課文后讓學生討論兩個問題:

        (1)這塊琥珀有什么特點;

        (2)這塊琥珀有什么價值。通過討論,互相啟發、補充。

        發揮集體的智慧,學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第二次是學習第一自然段、品味詞語的含義時,組織學生討論“約摸”一詞是什么意思,讓學生通過集體的力量來感悟語言文字。第三次是對“科學家根據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剛撲過去,一大滴松脂從樹上滴下來剛好落在樹干上,把蒼蠅和蜘蛛一齊包在里頭’”這句的理解,也采用了討論方法,以發揮集體的想象力。第四次討論課文的一個難點:“松脂球是怎樣變成化石的?”第五次討論課義的另一個難點:“這塊琥珀是怎樣被發現的?”教案設計這樣的五次討論,旨在讓學生通過討論,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以達到“半獨立地”理解課文的目的。采用討論方法來組織閱讀課文的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實踐經驗告訴我們,采用討論方法組織教學,必須注意兩點:一是討論必須扎扎實實,認認真真,講求實效,切不可搞花架子,形式主義。我們過去聽的一些公開課或比賽課.常常看到一些流于形式的課堂討論。比如教師要學生轉過臉來進行四人小組的討論,但當學生轉過臉來剛開始討論,教師馬上宣布停止討論而轉到別的教學活動上去了。這樣的討論,顯然是走過場,流于形式,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在課文的重點、難點和關鍵處組織討論(這可從這篇教案的設計中看出來),并非什么問題都要組織討論。

      《琥珀》教學設計12

        教材分析:

        本課是一篇說明文,也可稱科學小品。作者是德國作家柏吉爾,他用極其活潑、通俗易懂的文筆和充分的想象,介紹有關琥珀的科學知識,假想了這塊琥珀的形成、發展的過程,判斷了它在科學上的價值。使我們進一步增加了有關化石的科學知識。文章既有形象的描繪、生動的記敘,又有科學的說明,因此是一篇富有情趣、引人遐想的課文。

        文章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14自然段)先敘述了琥珀的形成過程,其中3~12段講述了掛在老松樹上的松脂球的形成;13、14段講述松脂球變成化石,即琥珀的形成。其中包裹著一對天敵,說明這塊琥珀很少見。第二部分:(15~19自然段)接著敘述了琥珀的發現。漁民確認了它是琥珀,并且說“這是很少見的”。第三部分:(20自然段)最后描寫了琥珀的形態,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過程的依據。全段共4句話,句與句之間聯系緊密,層層推理,得出最后的判斷。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了解琥珀的形成過程,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培養想象能力;二是繼續學習按一定的順序寫的方法。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啟發學生展開合理想象,領會理解琥珀的形成過程;學習作者按一定順序寫的表達方法。教學要緊緊抓住琥珀形成的過程這一重點來突破,圍繞著“這塊琥珀形成的過程有哪幾個階段”讓學生討論。文章內容和課件相結合,調動學生的形象思維,使學生明白琥珀的成因和形態。

        教學目標:

        1、認識10個生字,會寫個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認真閱讀課文,通過理解琥珀形成過程,培養、提高學生想象力。

        4、了解課文敘述的特點。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認識琥珀形成的過程,了解這塊琥珀的特點和價值。

        教學難點:體會科學家是怎樣進行合理想象的。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初讀課文,匯報預習

        1、出示琥珀圖片(或者實物),簡單介紹相關資料。

        2、指名讀課文,初步了解主要內容。

        3、字詞匯報

        讀準字音:松脂 滲出 拂拭 澎湃

        看準字形:辣 湃 拭 黏

        4、再讀課文,理清結構

        第一部分:(1~14自然段)先敘述了琥珀的形成過程,其中3~12段講述了掛在老松樹上的松脂球的形成;13、14段講述松脂球變成化石,即琥珀的形成。其中包裹著一對天敵,說明這塊琥珀很少見。

        第二部分:(15~19自然段)接著敘述了琥珀的發現。漁民確認了它是琥珀,并且說“這是很少見的”。

        第三部分:(20自然段)最后描寫了琥珀的形態,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過程的依據。

        二、學習琥珀的樣子

        通過父親的話我們不難發現,這是一塊非常罕見的琥珀,那么,這塊琥珀到底什么樣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

        1、出示琥珀圖,學生仔細觀察并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塊琥珀。

        2、瀏覽課文找出文中描寫圖畫內容的語句。

        3、請大家自由讀這個自然段,這個自然段除了寫琥珀的樣子,還寫了什么?(琥珀的形成過程是根據這塊琥珀的樣子推測出來的;這塊琥珀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4、指導朗讀。

        第二課時

        一、啟發談話

        (出示琥珀圖片)德國作家柏吉爾通過仔細觀察這塊琥珀的樣子,進行了科學的推測和豐富合理的想象,告訴了我們這塊琥珀的形成經過及發現過程。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作者對琥珀形成過程的推測是否合情合理呢?

        二、閱讀課文

        1. 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的第二段,并試著把這段分成兩層。

        (學生活動)

        (松脂球的形成、琥珀化石的形成)

        2、請大家默讀第一部分,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幾個 條件?

        (天氣炎熱、松樹、蒼蠅蜘蛛巧遇、大滴的松脂不斷滴下來)

        在學習的過程種,重點研讀描寫天氣炎熱的句子;描寫松樹的句子;

        課文中還有一句寫“海在很遠的地方翻騰怒吼”,科學家想象的根據是什么?(由松脂球變成化石,要經過很長時間,而且要淹沒在地層里面,所以科學家想象,離森林很遠的地方有海在翻騰怒吼,這就為下文琥珀出現在海灘上伏下了一筆。)

        3、作者對它們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節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動有趣。現在請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讀這部分,找找看,哪些地方寫得好,好在哪里。

        4、學生獨立賞析課文。

        ①“一個小蒼蠅展開柔嫩的綠翅膀,在太陽光里快樂地飛舞。后來,它嗡嗡地穿過草地,飛進樹林。”

        ②“忽然有個蜘蛛慢慢地爬過來,想把那蒼蠅當做一頓美餐。它小心地劃動長長的腿,沿著樹干向下爬,離小蒼蠅越來越近了。”

        ③“蜘蛛剛撲過去,突然發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從樹上滴下來,剛好落在樹干上,把蒼蠅和蜘蛛一齊包在里頭。”

        ④“小蒼蠅不能撣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兩只小蟲都淹沒在老松樹的黃色的淚珠里。”

        ……

        小結:作者對蒼蠅的出場,運用了擬人的手法,細致地描寫了小蒼蠅的外貌、動作、心情,寫得活靈活現。作者對蜘蛛的描寫,突出地刻畫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動作,生怕驚飛了蒼蠅而挨餓的心理,寫得又是那樣傳神。

        5、了解松脂球變為化石所需要的條件。

        現在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看看松脂球變成化石是否也具備了幾個條件,請畫出有關的句子。

        (后來經過很長的時間,地殼發生變化,陸地沉下去,海水漫上來,森林被海水淹沒,松脂球淹沒在泥沙下面,這就形成了兒石。)

        賞析: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的時間,一轉眼就過去了。成千上萬綠翅膀的蒼蠅和八只腳的蜘蛛來了又去了。

        這部分講化石的形成,為什么又提到了蒼蠅、蜘蛛?(時間那么長,蒼蠅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兩只被包住了,這主要是為了強調事情發生得太巧了,這顆琥珀太少見了。)

        板書設計:

        琥珀——推測 松脂球 天氣炎熱

        老松樹

        蒼蠅、蜘蛛巧遇

        松脂不斷滴下來

        化石 時間漫長

        地殼變化

      《琥珀》教學設計13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這塊琥珀的樣子及價值。

        2.體會科學家是怎樣進行合理想象的,以及這樣想象的依據。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及必須具備的條件。

        2.體會科學家是怎樣進行合理想象的。

        三、教者

        錢素珍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復習質疑。

        1.想一想上節課學習的內容,課文按先后順序都寫了哪些內容?

        2.哪一部分集中描寫了琥珀的樣子及價值?

        3.默讀第四段,用直線畫出描寫琥珀樣子的句子,用曲線畫出寫它價值的句子。

        4.老師分別指名讀描寫琥珀樣子及價值的句子。

        5.老師隨后出示這個琥珀的幻燈片,提問:看了圖片,你最感興趣的是什么問題?蜘蛛和蒼蠅為什么會被包在里面?它們是怎么被包在一起的?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讀課文,進行思考。

        (三)學習課文,了解松脂球的形成。

        1.這個故事是怎么來的呢?

        2.默讀第二段,想想蒼蠅和蜘蛛怎么會同時被包在一個松脂球里?

        老師在學生說的基礎上,追問:

        (1)這到底是一只什么樣的蒼蠅,什么樣的蜘蛛?

        (2)為什么科學家推測蒼蠅快樂,蜘蛛小心翼翼呢?這和后面的結果有什么關系呢?

        3、它們是怎樣被包在松脂球里的呢?

        (1)老師引導學生自己讀讀第7自然段。

        (2)然后讓學生一只手當蒼蠅,一只手當蜘蛛,另一個同學雙手在上當松脂,表演體會那一瞬間的情景。

        (3)隨后老師出示幻燈片,邊講解邊演示松脂包住這兩個小蟲的活動片

        (4)后來的情形又怎樣呢?

        4.默讀第1到第9自然段,思考:要形成這個奇特的松脂球必須具備什5.組織討論

        6.討論小結

        7.指導朗讀第二段。

        (1)明確要求:第一要處理好重音;第二要用平和、輕松、有趣的聲調,給人以有趣的感覺,不能使人有緊張的恐怖的感覺。

        (2)學生自己練讀,然后把自己喜歡的段落讀給大家聽,老師點評。

        (四)了解松脂球變成化石的過程。

        1.一對敵對的小蟲包進了松脂球以后,小蟲的活動停止了,但自然環境還在繼續變化。松脂球是怎樣變成化石的呢?

        2.默讀第三段,思考松脂球變成化石必須具備什么條件。

        在學生默讀思考后,老師指導他們討論,然后再指名說說。老師隨機板書松脂球變為化石的必備條件:

        地殼變動埋在海底時間漫長

        3.學生自由有感情地讀這部分內容。

        (五)總結琥珀形成必須具備的條件。

        科學家根據這塊琥珀的樣子,推測出它形成必備的條件,同學們根據板書,說說琥珀的形成經過了哪兩個階段?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六)了解科學家合理想象的依據。

        1.科學家根據這塊奇異的琥珀推測出發生在一萬年前的故事的詳細情況,科學家這樣想象的依據是什么呢?

        2.出示思考、練習第2題,按照這題下面的提綱,說說科學家這樣想象的根據。

        3.小組討論,互相說說。

        4.老師小結

        (七)布置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板書設計:

        松脂球

        形成

        化石

        琥珀

        發現

        樣子、價值

      《琥珀》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讀通、讀懂課文內容,了解琥珀的形成過程。

        2、學習本課生字和詞語,進行復述訓練。

        3、理解“推測”的含義,并按照課文內容嘗試進行推測,進行思維訓練。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準備:準備琥珀的樣本,幫助學生直觀理解。查閱相關詞語。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見過琥珀嗎?誰帶來了?(看一看有什么特點?)琥珀是什么?結合課文內容說說。

        補充化石的知識

        .二、檢查生字詞

        課文都預習了嗎?我檢查一下生字都認識了沒有。

        晌午 森林 滲出 松脂

        粘稠

        蒼蠅 沾滿 逼近

        前俯后仰 包裹 淹沒 剩下

        重點認識:蠅 滲 裹 沒

        仔細看看這兩行詞語,發現什么了沒有?(提示了故事梗概)

        根據這些提示簡單說說故事的內容。

        三、讀故事,練習復述

        1、引出復述任務

        這個故事真有意思,如果請故事大王來講一講一定更好玩。咱們班有故事大王么?誰想當?今天就給你機會。

        2、交代復述要求

        要講清時間、地點、環境、人物、故事過程

        仔細讀書,看看哪些情節是關鍵的,必不可少的,勾下來,哪些是可以再想想補充的,比如說什么,想什么,做什么。

        3、讀書 、練習

        4、交流

        四、嘗試推測

        這個故事你信么?(科學家根據發現的琥珀推測的)推測是什么意思?

        科學家們到底是根據什么來推測的呢?要是把那些科學家請來多好,(請不到)那就請我們自己吧!我們這里有幾十個小科學家呢!

        1、讀課文的13——16自然段,看看這塊琥珀是怎么被發現的呢?

        引導歸納要點:

        地點:海邊

        琥珀里有一只蒼蠅和一只蜘蛛

        腿的四周顯出好幾圈黑色的圓環

        已知:琥珀是由松脂球變成的

        2、再看蒼蠅和蜘蛛的故事,看看哪些情節與這些要點能對上號?(這個情節就是根據這個要點推測的)想一想它們有什么關系?

        3、答記者問

        預設問題:

        1、為什么是夏天的晌午?

        2、為什么在松樹上?

        3、為什么太陽是火辣辣的?

        4、為什么“正好”不說正好行么?

        5、為什么說前俯后仰地掙扎?

        6、為什么是幾千年?

        7、為什么推測陸地沉下去?

        在交流中重點品讀:

        “正好”“對蜘蛛動作的描寫”體會其描寫的合理性,準確性。

        五、補充閱讀

        黃河象

        六、結課

        今天我們學了一個好玩的故事,當了一回評書家,當了科學家,還客串了一把記者,學語文是不是很好玩?今天有什么收獲?

        板書:

        琥珀

        發現

        故事

        海灘

        推測 夏天晌午 陽光火辣辣

        兩只小蟲

        森林 松脂

        黑色圓環

        蒼蠅 蜘蛛

        已知: 琥珀——松脂球化石

        淹沒 幾千年 又是幾千年

        琥珀教學設計 相關文章:《甘羅十二為使臣》教學設計之一《湯姆.索亞歷險記》教學設計(二)《夾竹桃》導學案唯一的聽眾 教學設計走進角色體驗內心探究感悟 ——《螳螂捕蟬》第二教時教學實錄《青山不老》取材于全國勞模馬永順的真實事跡《千年夢圓在今朝》教學設計體育頌導學練測資料包查看更多>>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案

      【《琥珀》教學設計14篇】相關文章:

      琥珀教學反思12-28

      琥珀教學反思(精選15篇)12-28

      《琥珀》的教學反思范文(精選6篇)12-18

      小學語文說課稿《琥珀》01-12

      時光琥珀作文2篇01-27

      實用教學設計02-18

      風教學設計02-16

      《出塞》教學設計02-09

      鹿柴 教學設計02-09

      iuv教學設計02-07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观 | 特级婬片国产高清视频 | 最新永久免费在线视频 |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在线专区 | 日本精品网站在线免费 | 亚洲日韩在线视频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