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寓言二則教學設計

      時間:2022-08-05 15:57:13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寓言二則教學設計(通用7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并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寓言二則教學設計(通用7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寓言二則教學設計(通用7篇)

        寓言二則教學設計1

        預設目標

        (1)口述作者及相關情況

        (2)弄懂寓言故事

       。3)解釋默寫

       。4)背誦課文,并能用自己的語言繪聲繪色地講述這兩個寓言故事(注意鄭人、楚人的神態和動作語言)

        教材分析:

        一、了解“寓言”

        “寓”寄物,“言”講道理,寓言是一種具有深厚群眾基礎和悠久歷史的文學樣式,它通常是通過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風趣的動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擬人等修辭手法寄寓一種思想、哲理或經驗教訓,優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給人美的享受的同時發揮其深刻的思想教育作用,增長人們的智慧和才干。

        二、主題思想

        《鄭人買履》這篇寓言以簡潔生動的語言敘述了古代有個鄭國人去集市買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卻不相信自己的腳下,結果沒有買到鞋的故事,諷刺世上很多人不顧實際情況,只相信教條的做法。

        《刻舟求劍》講的是這樣一個令人捧腹的故事,戰國時,楚國有個人乘船渡江,他佩帶的劍掉到了江里,他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個記號,船靠岸之后,他立即從刻下記號的地方跳進水里去找自己的劍,結果當然是找不到的,這則寓言故事,用來調整那些辦事拘泥固執,不知變通的人。

        三、思路結構

        《鄭人買履》

        第一層:鄭人買履的過程和結果。

        第二層:通過人物對話,使故事的諷刺效果大大增強。

        《刻舟求劍》

        第一層:楚人丟劍和找劍的過程。

        第二層:議論、譏笑這種找劍方法是糊涂的方法。

        四、 寫作特色

        這兩則寓言故事篇幅都很短,但情節完整、敘事生動、語言明白如話,有很強的藝術魅力。

        教學設想:

        第一課時教學安排

        一、導入新課(3分鐘)

        你讀過哪些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一個什么樣的道理。

       。1)龜兔賽跑:烏龜跟兔子賽跑,結果兔子失敗。

       。2)守株待兔:種田人放棄勞作,想不勞而獲。

        解答:寓意(1)驕傲使人落后、失敗。

       。3)成果靠勞動取得,不勞而獲的僥幸心理是危害自己的。

        學習《鄭人買履》

        二、初讀課文(6分鐘)

        1、老師范讀(注意字音、朗讀節奏、重音、語調)。

        學生找出應注意的字音和字型。

        2、學生散讀(兩遍,體會朗讀節奏,了解大意)。

        3、老師細讀(糾正字音和朗讀節奏、重音、語調。

        4、學生齊讀(邊讀邊注意事物的發生和發展)

        三、構建畫面(6分鐘)

        事情的起因,欲買履,度其足

        事情的經過:至之市——已得履

        忘持度——反歸取之

        結果:市罷,遂不得履

        四、進一步了解課文內容(15分鐘)

        1、圈劃重點的文言詞(履、度、坐、之、操、反、及、遂、寧、無、其、以)

        A、獨立學習,看課文注釋查工具書。

        B、合作學習,四人小組疏通文字

        C、老師巡回釋疑。

        D、小組匯報

        E、教師講解重點、難點(師生討論)

       。1)操、持、取的意義

       。2)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3)寧信度、無自信也

        五、把握寓意(10分鐘)

        (1)《鄭人買履》中那個買鞋者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寓意是怎樣刻畫這一形象的。

       。2)說了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談了它的現實意義。

        答案:(1)《鄭人買履》中的買履者是一個十分死板,固執的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至”、“忘”、“反”、“取”等動詞,勾畫了買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腳的愚態,當別人問他“何不試之以足”時,他“寧信度,無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市罷,遂不得履“一句諷刺了死搬教條者徒勞無益的結局。

        (2)寓意:諷刺那些做事不注意從實際出發,教條主義的人。

        現實意義:我們在處理實際問題時,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現成的東西,而要注意一切從實際出發,以免出現不應該的失誤。

        六、多形式背誦課文。(5分鐘)

        第二課時教學安排

        一、(1)學生讀通課文,注意字音,斷句。(3分鐘)

       。2)學生展示學習效果。

        楚人/有/涉江者,

        其劍/自舟中墜于水

        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二、疏通全文,把握文章結構(3分鐘)

        故事:劍自舟中墜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三、學習文言詞語句式

        小組間討論,小組間比賽,采用一問一答。

        涉:渡江遽:立刻、急忙契:雕刻

        是:指示代詞,這兒止:停止

        惑:迷惑、糊涂

        老師補充講解:

        A、楚人有涉江者,定語后置,有涉江者之楚人

        B、是吾劍之所從墜,這幾是是我的劍墜落之處。

        C、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像這樣找劍,不是很糊涂嗎?

        注意強調B、C的肯定與委婉的反問語氣。

        學生揣摩試讀。

        四、閱讀討論(8分鐘)

        A、《刻舟求劍》的故事為什么要詳寫“刻記號”這一細節?

        答:“刻舟”時把握十足的神態和“求劍”時的茫然沒有結果的無奈相趣成趣“,這一細節生動刻畫了這個愚蠢不知變通的家伙的心理狀態。想象“刻舟”時的神態和“求劍”時的茫然,用自己的話表述。

        B、這個寓言有什么現實意義呢?

        答:現實意義,當今社會是一個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我們在改革進程中,一定會碰到許多新的問題,但我們面對現實,思想不能僵化,而要善于變通,只有這樣才能搞好改革,才能將改革不斷的推向深入,我們的事業才能取得最后的勝利。

        五、多形式背誦課文(6分鐘)

        六、選擇兩則寓言中你喜歡的一則,小組表演,注意豐富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

        五、板書(見教學安排中)

        六、課后時文閱讀講義。

        A、解釋下列詞語

        置之其坐其劍自舟中墜于水

        之至之市其

        試之以足遽契其舟

        B、說出下列加點詞語古今意義的區別。

       。1)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2)寧信度,無自信也。

       。3)而置于其坐.

       。4)是吾劍之所從墜。

        C、說出兩則寓言的寓意。

        D、閱讀下文,回答下面問題。

        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之先行,子隨我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已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1、這則寓言說明了什么道理?

        2、用“狐假虎威”造一個句子。

        3、 “獸見之皆走”中的“走”是什么意思?請列舉出帶“走”字的成語三個。

        4、口頭復述《狐假虎威》的故事大意,可以發揮聯想和想象,力求說得生動流暢。

        參考答案:

        A、

        (1)量好的尺寸;到……去;履

        (2)他的;那,那個,指示代詞

        B、

       。1)沒有行走;不可以,不能

       。2)相信自己的腳;不相信自己

       。3)坐同“座”,座位,名詞;動詞,坐下。

        (4)這,這是,指示代詞;做判斷動詞。

        C、不顧實際,只信教條的人可笑

        拘泥固執,不知變通,是辦不成事的。

        D、(1)略(2)略(3)走:逃跑的意思。走馬觀花,走投無路,飛沙走石(4)略。

        拓展資料

        1、韓非和《韓非子》

        韓非(約前280——前233),出身韓國貴族,《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說他“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著有《孤憤》、《內外儲說》、《說林》、《說難》。

        《韓非子》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論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全書屬于論辯文占絕大部分,文風犀利,有很強的說服力。

        2、呂不韋和《呂氏春秋》

        呂不韋:戰國末年政治家,原為大商人,在趙國首都,遇見做人質的秦公子異人,(后改名子楚),認為奇貨可居,入秦為之游說,使之歸國繼位(即莊襄王)

        《呂氏春秋》也稱《呂覽》,據《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呂不韋使其門客各著所聞,集論成書,全書二十六卷,內分十二記、八覽、六論,共一百六十篇,二十余萬字。

        寓言二則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生字,能聯系上下文理解重點詞意思。

        3、結合生活實際領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違反事物規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當”這兩則語言說明的道理。

        教學重點:結合生活實際領悟寓意,懂得“于求成、違反事物規律及“做多余事反而不恰當”這兩則語言說明的理。

        教學難點:能借注注釋及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

        教學方法:講解、探究

        教學準備:課件搜集寓言故事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你們知道的寓言故事很多,能給同學們講講嗎?最好能說出語言給你的啟示。

        二、朗讀課文——奇文共賞

        1、自讀:組織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句讀,讀得通順流利,并標注有疑問的地方。

        2、互讀:組織學生協作組內分別輪流朗讀,并互相評讀盡可能解自讀時的疑難問題并標注互讀時產生的'新的疑難問題。

        3、聽讀:播放兩則語言的錄音朗讀,要求仔細聽讀,尤其注意字音和句讀。

        三、疏通文意——合作釋疑。

        1、小組合作,自己疏通文意。

        2、各小組將不能解決的問題寫在紙上。

        3、教師針對學生的問題集體釋疑

        4、教師根據實際情況作必要指導

        四、理解想象——配音作畫。

        通過感知課文,我們對文中的人物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對作品中的故事有了一個感性的理解。那么,如何能更深入的理解人物更準確的把握股市的內涵呢?

        (自選配音或作畫的方式)

        第二課時

        一、創新設計——提升理解。

        續編故事:現在這個農夫懊悔不已,他發誓再也不拔苗了。到了第二年,農夫又種禾苗了。這回,他……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合編一個新的寓言故事?凑l的故事編的棒。

        交流評價。

        二、聯系實際——拓展延伸。

        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故事呢?請大家用生動的語言敘述故事,用簡明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

        三、總結全文——揭示寓意。

        本節課中你在哪些地方有收獲呢?與同桌交流,并記錄下來。

        四、積累內化。

        1、背誦兩則語言。

        2、認讀生字,指導書寫生字。

        五、實踐活動

        搜集寓言故事準備開展一次寓言故事大賽。

        寓言二則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正確朗讀《畫蛇添足》,借助注釋及字典讀懂寓言故事的內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學重點:

        讀懂課文內容,理解寓意。

        教學難點:

        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從中受到教育。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

        上一課,我們學習了《韓非子難勢》里的一則小故事。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寓言故事,這次帶給大家的是《戰國策齊策》里的故事,聽一聽、猜一猜。

        (放錄音——講故事——看幻燈片——猜成語)

        你們能不能根據剛才聽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圖畫猜出這個故事的題目呢?(引出課題——《畫蛇添足》)

        二、讀悟探究

        1、學生自由讀課文。(劃出生字,讀準字音)

        2、指名分節朗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讀音和斷句。)

        3、說一說小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是怎樣發生?怎樣發展?結果怎樣呢?

        4、發生:學生讀1、2自然段用自己的話說大意。

        (教師注意引導結實“足、余、之、成”等詞語,并鼓勵學生用上上節課的學習方法。)

        5、教師:而后發生了什么事情呢?誰來讀讀?

        用自己的話說大意。(教師注意引導關鍵詞語的理解)

        “一人蛇先成”,他是這樣說?怎樣做的?讀一讀你感受到什么?

        “吾能為之足”指導學生用十分傲慢的語氣去讀,擺出那幅洋洋自得的神態來。(個別讀)

        6、教師: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卻沒有喝到酒,為什么呢?

        “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①理解這句話。

        ②指導學生讀出反問的語氣,將質疑、不屑的神情表現出來。(個別讀、分組讀。)

        出示: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俟适碌慕Y果怎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這個人“終亡其酒”呢?------他自作聰明,違背事物本來的面目,弄巧成拙,辦糟了事情。

       、趲е斫庾x一讀。

        三、學以致用

        1、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沒有過“畫蛇添足”的時候,用這個成語造句。

        教師點撥:比如同學們寫作文,本來結構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廢話湊數,這可以說是什么?

        四、總結全文

        1、有感情地朗讀寓言故事,并在小組內相互說一說寓意是什么?

        2、你能將文言文講給別人聽嗎?選擇一篇試背。(教師可以提供課文留白或成語故事的圖片)

        五、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

        2、分小組選擇一個故事演一演?梢栽趯W習“百花園一”時交流展示。

        3、收集一些語言故事,了解一下寓意。

        寓言二則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7個字。

        2.理解課文內容,明白寓言所蘊含的道理。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了解文言文的語言特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體會寓言所蘊含的寓意。

        教學準備

        生字卡、硬紙折成的小船、寶劍和線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揭題。

        1.同學們,我們過去學習了一些寓言故事,有的同學課外一定還閱讀了不少寓言故事。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來說明一個道理的文章。)

        2.誰能給大家講一個寓言故事?你從這個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兩則寓言,看看它們將告訴我們什么道理。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有哪些同學看過或聽過《刻舟求劍》這個故事?誰能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

        2.范讀課文。

        3.讓學生將課文與以前學習的課文進行比較,看看有哪些不同?

        師述:用文言寫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書面語體,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誦讀文言文,能提高語言的感悟能力、表達能力、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誦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誦讀。

        今天我們學習的《刻舟求劍》這篇文言文僅53個字,是一個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蘊含著深刻的道理。

        4.自由朗讀課文。

        5.指名讀,正音。涉(shè)、墜(zhuì)、遽(jù)、契(qì)。

        三、深入理解課文。

        1.根據譯文自己試著理解課文意思。

        2.討論交流:你讀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問題?

        點撥理解以下詞語:

        涉:跋涉,就是渡過江河的意思。

        遽:匆忙;立刻,表示時間很緊迫。

        契:用刀雕刻。

        惑:迷惑,這里是對事物感到迷惑不理解的意思。

        3.教師用簡筆畫畫出“江面”,然后指名上臺利用“硬紙折成的小船”“寶劍”和“線”教具演示故事,邊演示邊講故事。

        四、總結全文,明白寓意。

        1.解題。

       。1)逐字分析。舟:小船。求:找的意思。

       。2)用自己的話說出“刻舟求劍”的意思。(照船上刻的記號去尋找航行中丟失的寶劍。)

        2.討論:

        (1)這個人準能把寶劍撈上來嗎?為什么?(寶劍是從正在行駛的船上掉到江里的。船不斷向前移動,船上的記號就隨著船移動,這個記號就失去了作用。所以船靠岸后,從船上刻記號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撈到劍的。)

        (2)想一想這個人錯在哪里?

        (3)學習了課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必須根據情況的變化去處理事情。情況變了,處理的辦法也跟著變化。根據情況的變化去處理事情才能成功。)

        (4)你能舉出根據情況變化處理事情獲得成功的例子嗎?

        五、熟讀課文。

        1.指導朗讀。

        2.自由讀。

        3.背誦課文。

        六、學習生字詞。

        1.自由識記字形。

        2.討論交流。

        3.給“糊涂”找反義詞,并用“糊涂”說一句話。

        七、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熟讀并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一、復習回憶。

        1.檢查背誦《刻舟求劍》。

        2.從《刻舟求劍》這個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二、學習《狐假虎威》。

        1.自由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通順、流利。

        2.再讀課文,試著理解句子意思。

       。1)自讀自悟。借助譯文,一句一句地讀,想一想每句話的意思。

       。2)練習把語句讀正確、流利。

        3.檢查試讀課文和理解句子意思的情況。

        4.參照譯文,練習講課文故事。

       。1)自己把句子的意思連起來,練習講課文故事。

        (2)啟發想象:森林里有哪些動物看到了老虎跟在狐貍的后面,會出現怎樣的情景?

       。3)指名講故事,相機幫助理解重點句和難句。

        三、拓展延伸,理解含義。

        (1)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

        “狐假虎威”的“假”是?“假借”的意思。狐貍借用老虎的威風把百獸嚇跑了。現在人們用它來比喻倚仗別人的勢力欺壓人。

        (2)學了課文,我們知道了狐貍借著的老虎的威風把小動物們嚇跑了,老虎也相信了狐貍的話,沒敢吃他。那你們喜歡狐貍嗎?

        (3)延伸:出示下面一段話:王二小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一個日本軍官問:“小孩,你什么的干活?”一個漢*狗腿子狐假虎威地說:“皇軍問你是干什么的,快說!”王二小瞪了狗腿子一眼,不慌不忙地說:“放牛的!”

        大家讀一讀這篇短文,想想文中的“狐假虎威”是什么意思?

        四、學習生字詞。

        1.讀準字音!澳妗钡穆暷甘潜且簟皀”,不是邊音“l”。

        2.自由識記字形。

        3.指導書寫!霸弧币⒁馀c“日”區別,“狐、貍”兩個字的反犬旁不要寫得太寬,整個字要寫得左窄右寬!澳妗焙汀斑`”是半包圍結構,書寫時從內到外,“畏”字下面不要寫成“”。

        五、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熟讀并背誦課文

        寓言二則教學設計5

        。

        教學目標

        1.通過自學,掌握“掩耳盜鐘”這則寓言中的生字、新詞。

        2.結合插圖、動畫理解本文意思,懂得這則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成語“掩耳盜鈴”的意思并用這個詞造一個句子。

        4.誦讀這則寓言。

        教學重點

        理解這則寓言的內容和寓意。

        教學難點

        能用“掩耳盜鈴”造句。

        教學準備

        圖片、小黑板、投影儀、動畫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略)

        二、揭示課題、解題

        1.放動畫,聽故事

        猜猜故事的結尾,來給這個故事取個名字:掩耳盜鐘(板書),讀題。說說“掩”“盜”的意思,做做“掩”的動作——捂。連起來說一下這個詞的意思。

        2.過渡:我們的課本把這個有趣的故事完整講述出來了,我們來走進這個故事。

        三、明確學習目標

        投影出示學習目標。

        四、課堂自學,整體感知課文

        1.投影出示自學要求:

       。1)借助拼音把課文讀通順。

       。2)把本課的生字、新詞在課文中畫出來讀幾遍。

       。3)再讀課文,畫出不明白的詞語、句子。

        (4)熟練地誦讀課文。

        2.學生自學。

        3.檢查自學情況。

       。1)讀帶生字的詞語卡片,糾正讀音。

        (2)指名試讀課文。

        4.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五、理解課文內容

        1.自由讀課文。

        2.分小組討論: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經過和結果怎樣?指名說一說,討論結果。

        3.重點理解課文內容和寓意。

       。1)理解字的含義:掩——捂,盜——偷、竊,亡——逃亡,欲——想、要,走——跑,椎——槌兒,聞——聽。

       。2)在書上畫出“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怳然有音”,齊讀。

        (3)那個人明明知道用槌兒打鐘的后果,沒有就此打消念頭,而是想出了一個辦法。

        ①投影出示思考題:掩住自己的耳朵,用槌兒砸鐘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對嗎?為什么?

       、谀莻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聽不見聲音了。但是他能捂住別人的耳朵嗎?

        (4)他認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聰明,于是就按這個想法去做了,結果怎樣?

       。5)那個人一開始就“明明知道”砸鐘的后果,為了達到目的,他想出了一個自認為很好的辦法。可事實證明,他只是“自作聰明”,他的做法在別人看來是“十分愚蠢”的。(板書:自作聰明,十分愚蠢)(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無法把別人的耳朵也捂住)

       。6)誰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小故事。

        (7)指導朗讀。

        ①指名讀課文,注意讀出自作聰明的語氣。

        ②齊讀全文,注意誦讀時要把盜鐘人自作聰明的愚蠢表現出來。

        六、揭示寓意,總結擴展

        1.投影出示思考題:

       。1)掩耳盜鐘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應該從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訓?

       。3)這則寓言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

        學生分組討論后,指名回答。

        2.提示寓言《掩耳盜鐘》與成語“掩耳盜鈴”的關系。同桌總結,用自己的話說說成語“掩耳盜鈴”的意思。

        3.組織學生表演課本劇《掩耳盜鐘》。

        4.總結擴展。

        同學們想象一下后來會怎樣呢?我們把大家想的演出來好不好?

        (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真正自主學習,充分體現閱讀中閱讀主體情感的投入。不直接給盜鐘人的想法下判斷,而把所設計問題留給學生,給他們較大的思考、感悟空間。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閱讀,學生在回答“偷鐘人的想法對不對”這一問題時,能從課文中的語言文字、插圖、生活經驗多方參與課堂活動)

        想一想,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類似“掩耳盜鐘”的事?聯系學習、生活實際,談談感想,學生討論后自由發言。

        七、拓展延伸

        1.小黑板:選擇成語填空

        掩耳盜鈴亡羊補牢揠苗助長

        現在許多家長望子成龍,不顧孩子實際,讓孩子學這學那,這真是()!

        我發現了自己的錯誤,趕緊改正,還算()吧!

        有的同學做練習冊上的題目,照抄后面的答案,這不是()、自欺欺人嗎?

        (學生的認知必須與實踐結合,才會有體驗與感悟,才能回歸生活)

        2.你喜歡讀寓言嗎?還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從哪兒知道的?

        3.選擇作業:①回家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②找幾個小伙伴,把這個故事演給別人看;③把你課外看到的其他寓言故事講給同學們聽;④用“掩耳盜鈴”說一句話并背誦這則寓言。

        寓言二則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會認本課的生字,會寫本課的生字。

        2.懂得生字、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本文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成語“畫蛇添足”的意思。并用這個詞說一句話。

        4.誦讀這則寓言。

        教學重點

        理解這則寓言的內容和寓意。

        教學難點

        能用“畫蛇添足”說一句話。

        教學準備

        幻燈片、課本劇、小黑板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掩耳盜鐘》,它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我國古代有不少流傳很廣的寓言故事,它們往往借助淺顯易懂的故事來說明深刻的道理。這些寓言故事見于各類文獻之中,如《戰國策》《淮南子》《韓非子》等,后來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今天我們來繼續學習一則寓言。

        二、學習目標

        1.會認本課的2個生字,會寫本課的3個生字。

        2.懂得字、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本文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成語“畫蛇添足”的意思。并用這個詞說一句話。

        4.有感情地誦讀這則寓言。

        三、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

        2.幻燈顯示:

       。1)讀準

        祠賜謂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僖魄绎嬛ǎ诙颜咭叶鴳穑ǎ

       。3)說說句子大意:

        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3.活動安排:復述故事比賽,以小組為單位,任選一則寓言故事派代表參賽。

        最后師生評議,評出優勝者,頒發小獎品。

        四、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指名誦讀“畫蛇添足”。

        2.串講課文:同學串講,老師適時指點。

        3.學生分小組討論問題:這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然后交流。

        明確:“畫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不恰當。

        4.能力訓練:這則寓言已成為常見的成語,請造一個句子。教師可先示范造句。學生造句后,組織大家評價是否恰當。

        5.全班齊讀“畫蛇添足”一文。

        6.請舉出生活中與之同類的事例,并談談你從文中所獲得的啟示。

        五、總結

        畫蛇添足:事情已經完成了,再做多余的事,不僅無益,而且有害。

        《畫蛇添足》是諷刺寓言,有生動的喜劇情節,活潑風趣,讓讀者在輕松的閱讀中忍俊不禁,并從中體會其蘊含的道理。

        六、布置作業

        1.復習字詞,熟讀課文。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并寫出句子的大意。

        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奪卮酒,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寓言二則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誦讀,使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古漢語的特點,初步了解古代文化。

        2、掌握重要詞語,常用詞語的含義,正確理解文章內容。

        3、激發學生樹立自信心,努力使自己成長為有美好心靈和高尚情操的學生。

        教學重點:

        1、認識什么是真正的美。

        2、掌握文中重點實詞的意義。

        3、理解寓言的寓意。

        4、熟讀成誦。

        教學難點:

        1、將所學的寓言擴展并活學活用。

        2、體會通過故事情節的曲折和人物的豐滿達到諷喻的效果。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在第二單元的學習中我們將共同探究美與丑這一主題,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我們欣賞老婦人心靈的美、追求樹立自信的美,感悟生活中的各種美,同時也對丑的惡行也要加以揭露,以便警惕大家,使我們的生活變的更加美好。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美呢?今天,就讓我們先來觀看一段視頻,請同學們邊看邊想,其中東施的做法是否為她增添了美感呢?

        2、生看后談感受。

        3、小結:同學們的感受值得珍視,就讓我們走進文中,再去感受一下文人莊子是如何審視美與丑的。

        二、讀通語句,感知大意

        1、老師范讀,使學生感知課文內容,體驗古人運用文字的魅力。

        2、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語句讀通順,還要注意語氣的停頓。相機解決顰、挈、亦字讀音及字義。

        3、學生齊讀寓言,了解寓言的大致內容。

        三、讀懂課文,對照注釋自悟文意。

        1、自己邊讀句子邊看課后譯文,揣摩句子意思。

        2、同桌合作學習,聯系說句意。

        3、根據你的理解用講故事的方式復述課文。

        要求:用現代語言表達古文的意思,句子形式可以靈活一些,不必強求說法一致,只要意思不錯即可,還可適當的穿插有關的背景資料。

        四、細讀課文,讀懂句意。

        1、西施和東施的對比,也是美與丑的對比,文章的哪些句子寫出了西施的美和東施的丑?請生速讀課文,邊讀邊劃。

        2、西施美:

        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丑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

        (1)讀了句子后,體會到什么?(東施盲目效仿,不知西施沒在哪?)結合你查到的西施的資料來說一說。

        (2)西施可真美,用個詞來夸夸她!(美若天仙,絕代佳人,國色天香)

        (3)西施捂著胸口,皺著眉仍讓人賞心悅目,就連東施也來學習她,東施是怎樣效仿的,你能想象一下嗎?可以做動作,可以用語言來描述一下。

        2、東施丑:

        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1)過渡:看來東施效顰的確不怎么美,作者沒有細致地描寫東施的丑,而是重點描寫了人們的反應。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2)讀讀這句話,你體會到了什么?(無病呻吟,矯揉造作,刻意模仿,生搬硬套、無中生有)

        (3)能用一個詞來形容一下東施的樣子嗎?(其丑無比)

        小結:是啊!作者大膽舍棄對于東施五官的具體描寫,而是通過東施刻意模仿西施皺眉捧心的丑態所引起人們的反應來進行側面烘托,這種寫作方法就是側面描寫。

        (4)再讀句子,試著讀出東施的丑。

        (5)學到這里,你想對東施說些什么?

        五、總結全文,拓展閱讀

        過渡:看來同學們對美已經有了新的認識,那么我要請教大家:

        1、同樣是皺眉捧心,為什么西施的樣子美,東施的樣子丑呢?

        2、什么是真正的美,你能告訴東施嗎?

        3、東施聽了大家對她的評價和建議后,我想她定會有自知之明,同時也會明白美與丑的真正含義,大家想象一下,東施今后會怎么想,怎么做?

        4、現實生活中有沒有東施效顰這樣的事情?舉例說一說。

        小結:是啊!不切實際地照搬,結果只會適得其反,讓我們再讀這篇寓言,去體會一下寓言的情境吧!

        (5)拓展閱讀《邯鄲學步》。

        六、作業布置

        1、背誦《東施效顰》;

        2、為本則寓言擴寫并續寫結尾。

        擴寫要求:

        (1)可以以西施或東施或以路人為第一人稱來敘述這則寓言;

        (2)可適當加入一些細節(外貌、神態、動作、心理)來刻畫人物的形象。

        續寫要求:

        (1)注意保持上下文的行文連貫;

        (2)可適當加入自己的想象。

      【寓言二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寓言二則》教學設計02-22

      《寓言二則》教學設計02-22

      古代寓言二則教學設計12-13

      《寓言二則》教學設計范文08-05

      課文寓言二則教學設計11-08

      古代寓言二則教學設計11-26

      古代寓言二則 教案教學設計12-06

      古代寓言二則-教案教學設計05-26

      《寓言二則》語文教學設計12-20

      《寓言二則》教學設計范文(精選5篇)12-02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99 | 日韩免费码中文在线观看 | 免费乱理伦片在线观看2017 | 亚洲精品欧美日韩在线 | 一级a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 亚洲欧美久久夜夜综合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