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化學的教學設計教案

      時間:2024-05-11 02:21:38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化學的教學設計教案(通用16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化學的教學設計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化學的教學設計教案(通用16篇)

        化學的教學設計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說出離子鍵的概念;掌握離子鍵的形成過程和形成條件;能夠熟練地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過程與方法】

        通過用原子結構示意圖分析氯化鈉的形成過程,學生的抽象思維得到發展,綜合概括能力得到提高,學會從宏觀到微觀,從現象到本質的研究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宏觀到微觀的研究過程,逐漸養成科學的探究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離子鍵、離子化合物的概念。

        【難點】

        離子鍵的形成過程。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提出問題】通過學習元素的知識,思考氯化鈉是由哪幾種元素組成的?

        【學生回答】鈉元素和氯元素。

        【提出問題】鈉原子和氯原子是如何形成氯化鈉的?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環節二:新課講授

        1.氯化鈉的形成過程

        【播放視頻】金屬鈉在氯氣中燃燒

        【提出問題】觀察實驗現象,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

        【學生觀察并回答】金屬鈉在氯氣中劇烈燃燒,產生很濃的白煙。

        【提出問題】思考產生的白煙是什么,如何用化學方程式表示這一過程?

        【學生回答】產生的白煙是氯化鈉固體,用化學方程式表示:2Na+Cl2=2NaCl。

        【提出問題】如何從原子的角度分析氯化鈉的形成過程?

        【學生回答+教師解釋】氯原子核外最外層電子有7個,鈉原子核外最外層電子有1個,要達到8電子穩定結構,鈉原子會失去一個電子,氯原子會得到1個電子。由此可知鈉原子失去一個電子變成Na+,氯原子得到一個電子變成Cl-,Na+和Cl-共同構成氯化鈉晶體。(教師結合原子結構示意圖板書或者動畫的方式進行講解。)

        【教師講述】利用電子式表示氯化鈉的形成過程: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講解原子的電子式如何書寫。)

        2.離子鍵

        【提出問題】根據以上分析可知氯化鈉晶體的構成粒子是什么?

        【學生回答】氯離子和鈉離子。

        【提出問題】既然氯化鈉晶體由氯離子和鈉離子構成,說明陰、陽離子的電荷并沒有中和,這說明陰、陽離子之間存在哪些作用力?

        【學生回答】陰陽離子結合在一起,彼此的.電荷不會中和,說明陰陽離子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說明陰陽離子之間除了吸引力之外還存在排斥力。

        【教師引導】這種帶相反電荷離子之間的靜電作用稱為離子鍵。

        3.離子化合物

        【教師提問】由離子鍵構成的化合物稱為離子化合物。觀察以下的化合物中哪些屬于離子化合物?

        MgO、Na2S、NaCl、Na2SO4、NaNO3、NH4Cl、(NH4)2SO4

        【學生回答】MgO、Na2S、NaCl、Na2SO4、NaNO3

        【教師補充】NH4Cl、(NH4)2SO4也屬于離子化學物。

        【教師總結】離子化合物存在于:

        (1)活潑金屬(指第一和第二主族的金屬元素)與活潑的非金屬元素(指第六和第七主族的元素)間形成的化合物。

        (2)金屬元素與酸根離子之間形成的化合物(酸根離子如硫酸根離子SO42-、硝酸根離子NO3-、碳酸根離子CO32-等等)。

        (3)銨根離子(NH4+)和酸根離子之間,或銨根離子與非金屬元素之間,例如NH4Cl、NH4NO3。(4)NaH、KH等活潑金屬氫化物。

        環節三:鞏固提升

        【提出問題】如何用電子式表示Na2S的形成過程。

        解析:用電子式表示如下,教師要強調帶有相同電荷的離子分開來寫。

        環節四:小結作業

        請學生回答本堂課的收獲有哪些,可以回答學到了哪些知識,也可以回答學習的感受。

        布置作業:元素的原理除了可以通過離子鍵形成物質之外,還可以通過什么形成物質?預習下一節課的內容。

        化學的教學設計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認識溶解現象,從微觀的角度了解溶液形成的兩種變化過程和吸熱、放熱現象。

        ⑵、知道溶液、溶質、溶劑的概念及其關系,知道生活中常見的幾種溶劑。

        ⑶、了解乳濁液的形成,知道幾種常見的乳化現象,并能簡單地區分“溶液”和“乳濁液”、“溶解”和“乳化”現象。

        2、過程與方法

        ⑴、通過實驗介紹和思考,學會對實驗進行簡單的描述,并進行簡單的分析。

        ⑵、學習科學探究和科學實驗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化學與生活、生產的緊密聯系,認識到化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

        理解溶液、溶質、溶劑的概念及其關系。

        教學難點:

        從微觀角度認識溶解現象及其和“乳化”的區別。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思路: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敘述】同學們喝過糖水嗎?嘗過鹽水嗎?他們有什么味道?為什么他們和清水的味道不一樣呢?因為糖水和鹽水中溶解了糖和鹽。今天我們來學習“溶液的形成”。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溶液的形成

        活動一:認識生活中糖水的形成

        【回憶思考】

        生活中大家都喝過糖水,糖水是怎么形成的?你能從微觀的角度來分析這個過程嗎?

        【總結交流】

        師生共同總結溶液、溶質、溶劑的概念并分析三者之間的關系。(結合教材中的實驗,教師可以簡單的介紹這些實驗。)

        活動二:了解溶液在生產生活中的用途

        【討論交流】

        生活、生產中你見過哪些有關溶液的用途?(化學實驗中在溶液中反應可以加快反應;植物的'無土栽培技術;醫療過程中的注射現象;魚池中的魚較多時用噴泉的形式增加含氧量等。)

        2、乳濁液的形成

        活動三:認識生活中乳化現象

        【討論交流】

        結合教材中的實驗,回憶生活中使用洗滌劑的過程,討論乳濁液的形成和乳化現象。

        【總結交流】

        共同總結乳濁液的概念,了解生活中的乳化現象。(用洗滌劑清洗油污)

        活動四:區分“溶液”和“乳濁液”、“溶解”和“乳化”現象

        【討論交流】

        根據教材的介紹和自己的理解,討論“溶液”和“乳濁液”、“溶解”和“乳化”有什么區別?

        【師生總結】

        “溶液”是一種或幾種物質的分子或離子擴散到另一種物質的分子當中所形成的混合物,而“乳濁液”則是一種液體被分散成無數細小的液滴并不聚成較大的油珠而存在于水中所形成的一種混合物。“溶解”與“乳化”是一種過程,具體區別如上。

        3、溶解過程中的吸熱和放熱

        活動五:探究溶解過程中的吸熱和放熱現象

        【實驗設計】

        學生根據教材第30頁“活動與探究”內容,設計實驗。

        【閱讀教材】

        學生閱讀教材中第31頁的內容,了解溶解過程中的“擴散”和“水合”過程。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思考練習】

        完成教材第33頁中的“習題”內容:第1、2、3、5題。

        四、總結反思,拓展延伸

        【總結反思】

        學完本節課,我們知識了哪些內容?

        【拓展資料】

        教材第31頁的“資料”內容。

        五、布置作業

        1、教材第33頁“習題”第4題。

        2、教材第32頁的“家庭小實驗”。

        化學的教學設計教案 篇3

        我們教研組的全體老師雖然都有多年的化學教學經歷,也都積累了一定經驗,但面對課改的新教材,每個人都是新手。首先,我們認真參加縣教育局組織的新教材培訓,雖然在炎熱的夏季,雖然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但我們都自始至終認真學習。接下來,我們通讀全冊教材,了解教材的總體脈絡和布局,這對整體把握教學是很有好處的。例第一章《化學的魅力》,重在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感知化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了解學習化學最基本的一般方法。這樣,我們在實施第一章教學時,就把情感目標放到比較突出的地位。第三步我們再集體討論教案。經分工,由一名教師主講,再集體補充、修改,往往在初始拿出的教案還是很陳舊的(難該習慣),但經過集體討論后的教案一定有發展、有突破、有新意,大家感覺到集體智慧的能量是很大的。

        一、“填補”新教材的“空白”,學生智能得以發展

        新教材的版面上有很多“空檔”,有的空檔是實驗的現象、結論,還有一些是問題的解釋,這與老教材有明顯的差別,我們開始覺得很不習慣。我們反復討論是以怎樣的方式“填補”這些“空檔”,若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那么編寫者的意圖就變成要我們老師去填空,這顯然是一種誤解。我們認真學習二期課程標準,體會到這是留給學生發展的空間,決不能簡單地由老師包辦代替。于是教材上安排的問題討論,我們都認真地組織學生討論、交流、盡量由學生自己解決,教材上安排的實驗,或由老師演示,或由學生完成,然后歸納現象、推出結論。即使是家庭小實驗也鼓勵學生去嘗試,然后交流、但實驗受很多條件的影響,各自得到的現象和結論完全有可能不一致,那么如何去面對考試呢?我們組織學生分析原因,然后得到比較客觀的(一致的)結論,而且一般要求學生能在課本上記錄下來,以便復習鞏固(畢竟考試是不可避免的)。“填補”教材“空白”的過程,是引領學生探究的.過程,是學生習得知識、又發展了能力的過程,新教材用得好,學生一定發展得好。

        二、改變學習方式,讓學生學會學習

        如果學生仍以接受性學習方式來學習新教材,那么會碰到很多“不方便”。因為與老教材比,“可接受”的內容明顯減少了,教材的體系并不是把所有的知識很現成地呈現給學生的,所以迫使學生一定要改變學習方式。首先迫使教師要培養學生改變學習方式,變接受性學習為探究性學習。在課堂上,老師要放手讓學生自己決定探究方向,選擇自己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發現其“成果”,幫助學生必要的自我評價和自我調整,當學生獲得初步結果時,教師應督促學生進行自我檢查,自我反思,當探究遇到困難時,教師不把解決問題的方法、答案直接告訴學生或作過多的提示講解,而應作為一個鼓勵者和啟發者,作適當點撥,啟發學生思考,真正讓學生主體解決問題。同時,在提倡學生主體學習的過程中,應加強對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通過表達和表演,增長溝通與交流的能力,理解別人的觀點或做法,善于反思自己的思想和實踐,從而作出判斷,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目前的學習水平,而且培養了將來走向和諧社會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生存和發展能力。

        三、抓住學科特點,在實驗中提高學習能力

        化學新教材抓住了化學是一門理論指導下的實驗學科的特點,在實驗教學上給了學生發展的充分的空間,家庭小實驗是要求學生學會就地取材,體驗化學實驗的興趣,并感悟生活和化學的密切聯系,所以我們一般都不輕易放棄這些實驗,布置學生回家做,而且老師也在家中做,然后再交流實驗情況,理解實驗的目的、原理、現象和結論。實驗設計是新教材提出的新的高要求,即使是完成一項很初級的設計,也要求學生對實驗原理有一定的認知基礎,對實驗儀器的功能有初步了解,對實驗裝置的組合有一定經驗,而且不乏有創新的意識。所以看似一個簡單的設計,也是一項高級的綜合性活動,對新教材實驗教學的要求,正如縣教研室湯老師在“解讀新教材”的講座上提出的四步曲:知道怎樣做?學會如何做?理解為什么這樣做?想想還可以怎樣做?前二步是培養學生的動手、協作能力,第三步就需要理性的思維(實驗不單純會做就行),對每一種儀器(裝置)的使用、對每一步實驗的操作都要理解。第四步就是創新,是思維的高境界。

        今年中考的兩個簡答題,都是實驗載體。一題是實驗探究的過程,解決了一些問題(NaCl中除去Na2CO3雜質),又發現了新的問題(引進了新的雜質),從而進一步探究,產生新的方案。一題是介紹了實驗室制備氧氣并測定其體積的全部裝置和全過程,要求學生能解答實驗中的某些問題,并在理解實驗的基礎上,歸納本實驗目的(而不是以往的先填目的),要求考生很完整地理解“別人(試題)”完成的實驗,才能正確答題。我認為這正體現了課改實驗教學的方向。

        通過二年新教材教學的實踐,使我深刻體驗到:新教材給我們改變課堂教學的模式,讓學生學會學習,使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了平臺。只要我們勤于學習,勤于思考,大膽實踐,不斷反思,則在學生獲得發展的同時,教師自身也得到了發展。

        化學的教學設計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鈉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質和用途。

        2.通過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熱穩定性實驗,使學生了解鑒別它們的方法。

        3.使學生認識對比的學習方法。

        4.使學生學會歸納,總結。

        5.通過了解侯德榜制堿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1.na2o2的性質。

        2.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及其鑒別方法。

        教學難點:

        過氧化鈉和水、二氧化碳的反應。

        教學用具

        投影儀、小試管、大試管、小燒杯、脫脂棉、膠頭滴管、酒精燈、火柴、氣球、小燒杯、鐵架臺、鑷子,na2o2、na2co3、nahco3固體,nahco3、bacl2溶液,稀鹽酸、澄清的石灰水、水、酚酞試劑。

        課時安排:

        共1課時

        第一課時:

        鈉的氧化物:氧化鈉與過氧化鈉

        教學過程

        [設問]有人打電話119,意味著有什么事情發生?

        [學生]有火情發生。

        [設問]這時,我們首先想到用什么滅火呢?

        [學生]水、滅火器等。

        [講解]通常使用的滅火器是由于反應產生了比空氣重且一般不支持燃燒的二氧化碳。而今天,我卻要用水和二氧化碳來點火,大家相信嗎?

        [演示實驗2—6]蘸有na2o2的脫脂棉與水的.反應。

        [補充實驗]在一個盛有少量碳酸鈉固體的小燒杯中加入鹽酸,并用鑷子夾取蘸有過氧化鈉粉末的脫脂棉伸入燒杯,脫脂棉劇烈燃燒。

        [補充實驗]也可以用此法:用脫脂棉包一定量的過氧化鈉,請學生用玻璃管吹氣,過一段時間,棉花就會劇烈燃燒,所以也叫“吹氣生火”

        [設問]發生上述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展示過氧化鈉]

        [教師]原來,是這種叫做過氧化鈉的化合物在起作用。

        [引入新課]由于鈉的性質活潑,其化合物的種類繁多,用途也廣。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鈉的化合物。

        [板書]第二節鈉的化合物

        [板書]一、過氧化鈉

        [教師]由剛才的實驗我們可知,na2o2可與h2o和co2發生化學反應,它們反應后的生成物是什么?

        [演示實驗2—5]把水滴入盛有na2o2的試管中,檢驗生成的氣體,并在反應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試液。

        [講解]由剛才帶火星的木條復燃和溶液變紅可推知,na2o2與水反應后生成了相應的堿naoh和o2,請大家寫出該反應的反應方程式,并標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

        [學生活動]

        [教師板書]2na2o2+2h2o====4naoh+o2↑

        [講解]na2o2與co2反應時也生成了o2(支持了脫脂棉的燃燒),同時生成了na2co3。na2o2

        [板書]2na2o2+2co2====2na2co3+o2↑

        [補充實驗]在盛有少量酚酞試液的試管中逐漸加入na2o2粉末,振蕩。

        [學生描述所觀察到的現象]溶液先變紅,后褪色。

        [講解]上述實驗說明了na2o2具有漂白性。實際應用中,我們常用其來漂白織物、麥稈、羽毛等。

        [投影思考題]1.呼吸面具中常用na2o2來做供氧劑,說明理由。

        2.na2o2應怎樣保存?

        設問:na2o2與鹽酸反應產物呢?學生完成

        [學生活動]2na2o2+4hcl====4nacl+o2↑+2h2o

        [過渡]同樣是由鈉元素與氧元素組成的化合物——na2o,卻有著與na2o2不同的性質。

        化學的教學設計教案 篇5

        【學習目標】

        1.掌握Al2O3、Al(OH)3的兩性。

        2.掌握Al(OH)3的制備方法。

        【學習重點】

        1、Al2O3、Al(OH)3的兩性。

        2、Al(OH)3的制備方法。

        【新授知識】

        閱讀教材57—59頁

        1.氧化鋁

        (1)物理性質:Al2O3溶于水;熔點,能有效地保護內層金屬。

        用途:氧化鋁是的原料,也是一種較好的材料。

        (2)化學性質:寫出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并改成離子方程式。

        Al2O3和HCl,

        Al2O3和NaOH,

        結論:Al2O3既可以與酸反應,又可以與強堿反應,因此Al2O3是氧化物。

        兩性氧化物:既能和反應生成鹽和水,又可以和反應生成鹽和水的氧化物。

        2.氫氧化鋁

        【討論】

        在硫酸鋁溶液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然后將溶液分為三份

        現象化學方程式離子方程式

        一分中加入鹽酸

        一份中加入NaOH溶液

        一份中加入氨水

        氫氧化鋁

        (1)物理性質

        (2)化學性質

        ①與酸的反應

        ②與強堿的反應

        結論:Al(OH)3既可以與酸反應,又可以與強堿反應,因此Al(OH)3是氫氧化物。

        ③Al(OH)3的不穩定性

        Al(OH)3受熱分解的化學方程式

        【討論】

        1.能否用氧化鋁制備氫氧化鋁?為什么?

        2.如果實驗室用Al2(SO4)3與堿反應制備Al(OH)3,選擇NaOH溶液還是氨水為好?為什么?

        【限時作業】

        1.下列關于Al2O3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可制耐火材料B.鋁制品耐用的原因是表面被氧化為Al2O3

        C.Al2O3易溶于氨水中D.Al2O3易溶于KOH溶液中

        2.下列既能跟鹽酸反應,又能跟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物質是()

        ①Al2O3②MgO③NaHCO3④Al(OH)3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把少量金屬鈉投入到足量的氯化鋁溶液中,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析出金屬鋁B.產生白色沉淀C.產生紅褐色沉淀D.產生無色氣體

        4.某無色透明溶液能與鋁作用放出氫氣,此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離子組是()

        A.Cl-、SO42-、Na+、K+

        B.K+、ClO-、Na+、NO3-

        C.HCO3-、Na+、NO3-、K+

        D.NO3-、Ba2+、Cl-、NH4+

        5.兩份鋁屑,第一份與過量的鹽酸反應,第二份與過量的NaOH溶液反應,產生氫氣的體積比為1:2,則第一份與第二份鋁屑的質量比為()

        A、1:1B、1:2C、1:3D、1:4

        6.將0.1molAl投入到3mol/LNaOH溶液100mL中,充分反應后,再滴加1mol/LH2SO4溶液120mL,最后的結果是()

        A、得到澄清透明的溶液B、溶液的pH<7

        C、溶液的pH>7D、再加入NaOH溶液會產生大量沉淀

        化學的教學設計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空氣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主要物理性質和用途;

        (3)初步認識純凈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區分—些常見的純凈物和混合物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測定空氣里氧氣含量”實驗的操作、觀察、分析,了解空氣的組成;

        (2)通過對空氣、氧氣等幾種常見物質的比較,了解混合物和純凈物的概念;

        (3)通過對空氣污染情況的調查,知道空氣污染的危害,學會一些簡單的防治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了解空氣污染給人類帶來的嚴重危害;

        (2)知道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

        (3)養成關注環境、熱愛自然的情感。

        【內容分析】

        本單元是學生學習的第一大類物質。空氣是人人都離不開的物質,由于看不見,摸不著,學生只知其重要,卻又不十分清楚空氣到底是什么。

        本單元選擇空氣和氧作為初中化學中接觸具體物質知識的開端,不僅因為小學自然課中對空氣和氧氣的知識已有過介紹,如空氣有體積、有質量、形成大氣壓、空氣流動就形成風等;更重要的是因為它們在自然界分布極廣、是自然界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條件、是化工生產的廉價資源;它與人類的生活關系最為密切,是人類須臾不可離開的天然物質;還因為氧氣是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元素,它能與多種金屬和非金屬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過對它們的認識和了解,可以比較順利地引導學生進入化學世界來探索物質的奧秘。

        選擇以空氣為題,開始這一單元的教學活動,是符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科學教育”的原則的。學生對空氣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因此內容的安排既不能與小學自然課中的知識重復,又應以此為基礎。本課題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保護空氣”。

        這三部分內容相互密切聯系,并逐步深入。空氣是由什么組成的(氮氣、氧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等)、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用途)、保護空氣(污染與保護)總的看來,本課題教學是很容易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可以說不存在什么教學難點。

        本課題主要研究空氣的成分及空氣污染的有關知識。小學自然課中學過有關空氣的知識,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從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把“空氣”作為較系統地學習和研究化學的開始,有利于引導學生進入化學殿堂。

        【教學模式】

        調查與討論,實驗探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

        引入課題:

        利用電腦播放一段身邊美麗的自然環境,藍天、白云、溪水、綠樹、陽光,引出我們須臾離不開的空氣

        請大家做個深呼吸,你能用一個簡單的實驗或實例來說明無色無味不易察覺的空氣確實存在嗎?

        討論發言:

        能夠說明空氣確實存在的實驗或實例。

        學生互相評價。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放松心情,暗示化學與生活緊密聯系。

        引導學生探究,激發探究欲望,激活學生的思維。

        實驗導學探究原理

        (過渡)出示拉瓦錫的照片以及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所用裝置的圖片,并講述拉瓦錫發現空氣組成的故事。

        仿照這個著名實驗的原則,我們也來測定空氣里氧氣的含量。

        [實驗2—1]所需的儀器,并組織學生搶答下列問題:

        1、有關儀器的名稱;

        2、集氣瓶中有物質嗎?

        3、誰能說出空氣的成分有哪些?要求學生按教材中圖2—3連接裝置并實驗,適時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結果。

        聽故事、思考問題:

        拉瓦錫在實驗過程中是如何發現氣體減少了1/5的?

        搶答有關問題。

        連接裝置,進行實驗,觀察現象并及時記錄。

        通過搶答,鞏固舊知,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同時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知道實驗是學習化學的基礎。通過學生自主的實驗探究過程,體驗實驗過程中的成功與失敗。

        觀察記錄分析討論

        你在實驗過程中看到了什么現象?你能分析原因嗎?請把看到的現象及你的分析與同組的同學交流一下。

        引導學生從兩方面來分析:

        1、實驗成功,描述現象;

        2、實驗失敗,尋找原因。

        (小結)

        由于紅磷燃燒消耗了瓶內的氧氣,導致集氣瓶內的氣壓減小,因而水倒流。

        1、描述實驗現象;

        2、小結并交流成功的經驗;

        3、尋找并分析失敗的原因。

        讓學生在觀察與討論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中培養科學觀察、規范表達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樹立實事求是、嚴謹務實的科學態度。

        分析討論

        1、根據拉瓦錫的研究結果,氧氣約占1/5,而我們在實驗中,為什么氣體減少的體積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紅磷熄滅后瓶內還有沒有殘余的氧氣?

        分組討論、交流結果:

        1、水面上升不滿1/5的原因有:

        ①裝置漏氣或紅磷不足等;

        ②當氧氣含量低時,紅磷不能繼續燃燒。

        2、沒有對實驗現象作進一步的分析、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形成歸納總結概念:

        在上述探究活動的基礎上,師生共同歸納空氣的主要成分:由與紅磷反應的氣體(氧氣)和與紅磷不反應的氣體(氮氣)組成。

        閱讀教材的有關內容,歸納空氣的組成成分,形成反應的文字表達式、化學符號。

        引導學生對所獲得的事實與證據進行歸納,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規范表達能力。

        觀看課件

        播放課件空氣的成分測定

        觀看思考

        通過課件,加深學生對空氣成分的測定的認識

        收:

        分析討論

        合:

        得出結論

        (比較)氮氣、二氧化碳、紅磷、空氣、河水、礦泉水等物質,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純凈物?(小結)

        空氣是由多種成分組成的,這樣的物質叫混合物。而氧氣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它屬于純凈物。

        比較各物質的異同,歸納混合物和純凈物的概念。

        讓學生學會運用比較的方法,通過比較,可以清晰地掌握概念。

        總結

        回憶歸納總結本課題知道了哪些知識?

        引導總結本課題內容要求。

        讓學生了解空氣的成分。

        化學的教學設計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教學點:

        1、理解的含義及其表示的意義。

        2、記住常見元素的化合價。

        3、了解化合價的一般規律及化合價規則。

        能力訓練點: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及探究問題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德育滲透點:對學生進行實事求是、按規律辦事的世界觀教育。

        教學重點:

        1、理解的含義。

        2、記住常見元素的化合價。

        教學方法:啟發式、討論歸納、講練結合等。

        教學工具:多媒體。

        教學主線:導入新課 的含義 表示的意義

        常見元素的'化合價 化合價的一般規律及化合價規則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復習提問

        1、什么是元素符號?

        2、構成物質的微粒有哪幾種?

        3、什么叫單質?什么叫化合物?

        三、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已經知道在化學上用元素符號來表示元素,那么由元素組成的單質和化合物怎樣表示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單質和化合物的表示方法——(板書課題)。

        四、講授新課

        (板書)(一)的定義

        (首先請同學們思考下面的問題)

        1、思考(多媒體展示)

        下列物質中哪些是單質?哪些是化合物?并將其化學符號寫在相應橫線上。

        (1) 銅 (2)硫 (3)二氧化碳 (4)氧氣 (5)水 (6)氯化氫 (7)氦氣

        (8)氨氣

        單 質

        純凈物

        化合物

        2、討論

        (1)物質的名稱能表示出物質的組成情況嗎?

        (2)表示這些物質的化學符號能表示出物質的組成情況嗎?

        3、請以水的化學符號—H2O為例說明這種符號是通過什么來表示物質的組成的?

        (1)元素符號。

        (2)元素符號右下角的角碼(說明:沒有角碼是將“1”省略)。

        4、通過以上的分析,你能總結出什么是嗎?

        (板書) 定義:用元素符號來表示物質組成的式子叫。

        過渡:

        1、我們已經學習了元素符號,你能以Cu以為例說出元素符號表示哪些意義嗎?

        2、現在,我們學習了;那么能表示哪些意義呢?

        (板書)(二)表示的意義

        1、你看到“H2O2”最想知道什么呢?(它表示什么物質) 我來告訴同學們,H2O2——表示雙氧水這種物質(表示的第一個意義——(1)表示一種物質)。

        2、“H2O2 ”這個還能表示出什么意義呢?

        化學的教學設計教案 篇8

        一、教學設計思路

        九年級化學的教學過程,是在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導下,切實提高課堂的實效性,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課堂的實效性,就必須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設計中也應以學生所求、所需為基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學生研讀、質疑、思悟為主體,以教師啟發、辨析、點撥為主導,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本節課的教學思想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以思維為核心,以能力素質為目標。

        二、教材分析

        “燃料及其利用”是人教版九年級第七單元的教學內容。本單元共3個課題:燃燒和滅火;燃料和熱量;使用燃料對環境的影響。其中1、3課題是重點,也是難點,并且配有大量的實驗來解決重點和難點。本單元從常見的燃燒現象入手,介紹燃燒的條件和滅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識。利用燃燒反應的實例很多,而生活中利用最多的是燃料的燃燒,所以,在介紹燃燒等知識之后,又介紹了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對環境的影響等。并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理論聯系實踐的科學理念。

        三、學情分析

        本單元在內容的安排上注意從學生的親身體驗出發,選擇學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見的知識和現象,并配合圖像,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感受;同時,注意通過與探究、調查研究、討論和實驗等形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材中還適當的編入與社會發展、新科技等相關的資料,以開闊學生的眼界。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2、知道化石燃料是人類重要的自然資源,對人類生活起著重要作用;同時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認識合理開采和節約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了解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認識燃料充分燃燒的重要性。

        3、了解化石燃料燃燒對環境的影響,認識使用和開發清潔燃料及各種能源的重要性。

        過程和方法:

        1、通過活動與探究,學習對獲得的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學方法;

        2、從化石燃料的元素組成及

        化學的教學設計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了解幾種碳的性質和用途。

        ⑵了解金剛石、石墨、C60的微觀結構。

        ⑶掌握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2、能力目標:學生辨別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識到同一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的物質,初步認識物質組成的多樣性。

        3、情感目標:通過物質的結構影響其性質,性質又決定用途,增強學生對事物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認識。

        教學重點: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教學難點:單質碳的化學性質

        教學方法:演示實驗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 一)、導入新課: 前面我們學習的不同元素可以組成物質,不同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物質,那么同幾種元素是可以組成不同物質嗎?同學們請討論一下并將其結果匯報好嗎?

        (二)講授新課:

        一、[碳的單質]

        ⑴金剛石:

        ⑵ 石墨:

        ⑶C60

        觀看科利華軟件

        (1)上述三種單質有哪些物理性質?

        (2)它們的.性質和用途之間有什么關系?

        二、碳的化學性質:

        用墨(用碳黑制成)書寫或繪制的字畫能保存很長時間而不變色,木樁埋在地下之前,常要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的表面稍稍烤焦?)

        1、常溫下化學性質穩定

        (1)冬天生煤爐能引起煤氣中毒,為什么?

        (2)氧氣的有哪些化學性質?

        2、碳跟氧氣的反應 可燃性

        (1)反應現象:

        (2)反應方程式:碳完全燃燒: 碳不完全燃燒:

        木炭與氧化銅的反應。

        (1)觀察實驗現象,

        (2)共同分析反應原理,

        (3)板演方程式。

        3、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應 ——

        還原性

        (1)反應現象:

        (2)反應方程式:

        這個反應的特點:在這個反應中,氧化銅(含氧化合物)失去氧而變成單質銅;木炭得到氧化銅中的氧而使氧化銅還原為銅,導出:

        a還原反應,

        b、氧化反應

        c、木炭具有還原性

        木炭的還原性在冶金工業上的應用

        (三) 課堂練習:

        (四) 小結:(師生共同完成)

        (五) 布置作業:書P109習題1-6

        課后記:本節內容簡單,學生比較容易掌握。

        化學的教學設計教案 篇10

        課題:

        酸堿知識復習

        課型:

        復習課

        授課時間:

        授課人: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酸、堿、鹽的組成

        2、會書寫常見的化學方程式

        3、通過探究活動,

        4、掌握酸堿的化學性質

        過程與方法

        通過化合物的分類引出酸堿鹽的組成,設計一組區分物質實驗來引出酸堿的化學性質,提升學生的知識網絡,滲透方法,進一步發展到知識的應用與拓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

        3、引導學生發展科學探究能力

        教學方法討論、交流、歸納、實驗、練習、探究

        教學媒體多媒體輔助教學具體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創設情景:魔術引入酸堿

        學生回答激發學生興趣提問:你們對酸堿知識有哪些了解?

        思考、回答從已有知識出發,有利于學生進行知識建構練習:化合物的分類引出:分類不同→組成不同→性質不同

        獨立思考、回答讓學生明白分類的重要性,滲透學習方法的引導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引導:如何區分稀hcl 、naoh溶液、nacl溶液點撥:

        1、這一組物質在本質上的區別

        2、分別是利用了酸堿的哪些性質?

        討論、設計、交流實驗方案

        1、加一種物質一步區分

        2、加兩種物質兩步區分并書寫有關的化學方程式提高學生設計、評價實驗方案的能力,同時滲透分析方法的引導實驗探究:指導學生按所設計的方案進行實驗探究,強調實驗的規范性、安全性分組探究實驗,交流結果通過實驗探究,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讓學生成為探究活動的主體總結歸納:

        1、酸和堿各有哪些化學性質

        2、復分解反應的條件匯報、總結及時歸納總結有利于提升學生知識的.網絡梯度練習,學以致用獨立思考,發表見解,展示結果使學生認識化學與生產生活的聯系,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交流收獲:回憶本節課同學們有哪些收獲?自由發言培養學生分析總結,回顧反思,自我評價的習慣和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后作業:課本p139頁1~6題及時鞏固加深學習效果

        化學的教學設計教案 篇11

        一.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觀察身邊有哪些材料,了解它們的主要性能與應用;

        2. 根據已有經驗討論比較棉、毛、合成纖維的優缺點;

        3. 探究棉、毛、合成纖維與酸、堿作用及燃燒時的現象;

        4. 探究鑒別棉、毛、合成纖維的方法及辨別羊毛制品真偽的方法;

        5. 了解聚乙烯與聚氯乙烯的不同用途,探究兩者的鑒別方法;

        6. 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的治理方法。

        二、重點難點

        重點

        1. 知道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的特點及其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2. 知道廢棄的材料對自然環境造成的污染及其危害,提出可能解決污染的合理措施;

        3. 實驗探究純棉纖維、羊毛纖維、化學纖維,聚乙烯及聚氯乙烯等常見材料的鑒別方法。

        難點

        實驗探究純棉纖維、羊毛纖維、化學纖維,聚乙烯及聚氯乙烯等常見材料的鑒別方法。

        三. 具體內容

        1. 材料的`發展過程

        2. 材料的分類

        分為: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合成材料、復合材料。

        3. 金屬材料

        包括純金屬和各種合金。

        (1)金屬材料的發展歷程

        古代——近代工業——現代工業

        (2)常見金屬材料及應用

        球墨鑄鐵(Fe、C、Si、Mn)——可代替鋼

        錳鋼(Fe、C、Mn)——鋼軌、自行車架、坦克裝甲、挖掘機鏟斗

        不銹鋼(Fe、Cr、Ni)——醫療器械、炊具

        黃銅(Cu、Zn)——機器零件、儀表、日用品

        青銅(Cu、Sn)——軸承、齒輪等

        白銅(Cu、Ni)——錢幣、代替銀飾品

        焊錫(Sn、Pb)——焊接金屬

        硬鋁(Al、Cu、Mg、Si)——火箭、飛機、輪船等

        18黃金(Au、Ag、Cu)——金飾品、錢幣

        18白金(Au、Cu、Ni、Zn)——金飾品

        鉑金(Pt)——鉑金飾品

        4. 無機非金屬材料

        分為傳統材料和新型材料。

        傳統材料:陶瓷、玻璃、水泥

        新型材料:新型陶瓷、光導纖維等

        5. 合成材料

        包括塑料、合成橡膠、合成纖維。

        (1)合成纖維

        纖維分為:天然纖維、人造纖維、合成纖維

        天然纖維:吸水性、透氣性好

        合成纖維:強度高、耐磨、彈性好、耐腐蝕

        四、總結

        化學的教學設計教案 篇12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將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2、會正確區分元素和原子。

        3、了解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

        4、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的工具,能根據原子序數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關該元素的一些初步知識。

        5、通過微觀想像、分析、討論、對比、認識到化學反應中分子可以發生變化而元素不發生變化。

        6、通過同學之間相互合作,查閱資料,了解地殼、生物細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二、課題分析

        本課題包括元素、元素符號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內容。學生通過前階段的學習,已經初步認識到元素是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了解了原子的結構,本課從微觀結構的角度對它下一個比較確切的定義,從而把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元素的概念比較抽象,是教學中的難點。

        元素符號是國際通用的化學用語,是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因此是教學的重點。要求學生了解元素符號的意義,對于一些常見元素的符號,必須會寫、會讀、會用。

        教材編排“元素周期表簡介”的目標,是讓學生較早地學習和使用元素周期表這個工具,為他們今后的學習提供方便。學生只要會根據原子序數查找某一元素的'符號、名稱、核外電子數、相對原子質量以及確認該元素是金屬、非金屬還是稀有氣體元素即可,不要隨便提高要求。本課題分兩課時完成:1、元素。2、元素符號、元素周期表簡介。

        三、教學策略分析

        本課題的教學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學生在閱讀課文、查閱有關資料后進行討論,在此基礎上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應提供有關資料,供學生查閱,提出問題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考,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教學中要多結合實例、多做練習,讓學生在反復練習中加深理解和鞏固,使所學的概念得到比較清晰的對比、區分和歸類。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減輕學生對枯燥無味的元素符號的記憶負擔,教學過程中可組織一些有趣味的活動,如符號認位、聯想記憶、查表搶答等。

        四、設計思路

        1、由問題、圖片、文字資料推出元素概念,課本72頁活動與探究得出地殼、生物細胞和部分食品中所含元素。

        2、由課本73頁資料、圖片和課文內容得出元素符號的寫法和涵義。

        3、由課本74頁活動與探究了解元素周期表有關用途。

        五、教具設計

        1、投影1:按照課本49至50頁圖樣繪制水分子、氧分子、氧化汞分子圖。

        2、投影2:元素與原子比較表。(空白)

        3、投影3:介紹地殼里含量較多的幾種元素及其存在,簡介幾種食品中的元素含量。

        4、投影4:簡介門捷列夫如何發現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復習引入

        提問:水通電分解的實驗說明水是由什么組成的?

        回答

        引入課題2“元素”。

        化學的教學設計教案 篇13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糖類的組成、主要性質、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通過葡萄糖的檢驗、淀粉水解及其產物的檢驗等實驗,提高學生實驗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運用實驗探究法學習糖類的性質

        2、聯系實際了解葡萄糖、淀粉在人體中所起的作用

        三、情感和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教程

        2、了解食品中的甜味劑的種類,增加判斷能力

        四、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有一位書呆子在家看書,媽媽讓他去超市買一點糖。當他高高興興地回到家,媽媽發現他拎了一大包東西,一袋生粉、一包白糖、一卷棉花,媽媽驚訝地問?你買這些東西干什么?這些都是糖啊!請問,他講得對嗎?討論1口語中的糖與理論上的糖有什么差別?

        為什么人們曾把這些糖類化合物稱為“碳水化合物”?

        問題1能否說符合Cn(H2O)m的物質一定是糖?

        實驗一、觀察葡萄糖蔗糖淀粉纖維素的顏色和狀態。

        實驗1分別取少量糖放入水中。觀察它們在水中的溶解性。填表。

        討論2葡萄糖和淀粉是如何檢驗的?(回憶生物課中糖的檢驗和氯氣檢驗用的試紙)

        實驗二、

        (1)在潔凈的試管里加入2毫升10%的'氫氧化鈉溶液,滴加4~5滴5%的硫酸銅溶液,得到含氫氧化鈉的氫氧化銅懸濁液。加入2毫升10%的葡萄糖溶液,加熱,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

        注意:氫氧化銅懸濁液加葡萄糖后顏色變化:

        氫氧化鈉溶液用量。

        (2)在潔凈的試管里加入2毫升2%的硝酸銀溶液,振蕩試管,同時2%稀氨水,直到析出的沉淀得澄清的銀氨溶液),再加入1毫升10%的葡萄糖溶液,在溫水浴里加熱3~5分鐘,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注意:加入試劑用量與表達。

        (3)向實驗1所得的淀粉溶液中,再加入2滴碘水,觀察溶液顏色的變化。

        (4)向大試管中加入4毫升淀粉溶液,再加入1毫升硫酸溶液,加熱4~5分鐘。得到溶液冷卻后分裝在兩支試管中。在一支試管中加入2滴碘水;另一支試管中加入3毫升氫氧化鈉中和,再加入含氫氧化鈉的氫氧化銅懸濁液,加熱至沸騰。

        問題2實驗(4)觀察到什么現象?說明了什么?

        問題3酸在淀粉水解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3為什么檢驗淀粉水解生成的葡萄糖時,要先用氫氧化鈉中和?

        幾種糖的相互關系:類別

        葡萄糖:單糖

        蔗糖:C12H22O11二糖

        麥芽糖C12H22O11C12H22O11+2H2O→2C6H12O6二糖

        淀粉(C6H10O5)n

        纖維素(C6H10O5)n(C6H10O5)n+nH2O→nC6H12O6多糖

        同分異構體蔗糖、麥芽糖

        討論4以淀粉M=500000纖維素M=2000000說明其各自n值

        兩者是同分異構體嗎?

        糖的存在和制備:(學生看書解決下列問題)

        葡萄糖的存在、制備、用途:

        利用葡萄糖來補充營養的原理:

        課堂反饋

        現在農民收割以后,很多人都在田里把秸桿焚燒,這樣既造成空氣的污染,又造成很大的資源浪費,甚至造成公路的交通事故。請同學們幫助考慮一下如何能夠合理的利用?

        ①制沼氣

        ②制葡萄糖

        ③制酒精

        ④造紙

        ⑤動物飼料

        以162噸含纖維素80%的秸桿為原料理論上可制備96%的酒精多少噸

        知識拓展:

        添加到食品中的甜味劑:

        糖精、安賽蜜、阿斯巴甜

        化學的教學設計教案 篇14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氨水的堿性以及氨與酸的反應;了解氨的水溶性;

        2、通過對實驗的觀察和分析,提高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應用化學實驗學習新知識的能力。

        3、增強對化學現象的探究欲望,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氨的化學性質與物理性質。

        【難點】

        氨的化學性質。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多媒體投影】

        ①2007年10月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德國化學家格哈德·埃特爾,理由是他發現了哈伯—博施法合成氨的作用機理。

        ②1918年,德國化學家弗里茨·哈伯因為發明合成氨方法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③1931年,卡爾·博施因為改進合成氨方法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教師】為什么關于合成氨的反應多次受到諾貝爾獎的垂青呢?氨對于我們生產生活又有哪些重大的意義呢?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氨,了解氨的性質。

        環節二:新課講授

        1、物理性質

        【教師多媒體出示新聞】2004年4月20日上午10時,杭州市一制冷車間發生氨氣泄漏事件,整個廠區是白茫茫的一片,方圓數百米,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濃烈的刺激性氣味,進入廠區呼吸都感到困難。廠區內寒氣逼人。同學們能從材料中獲取到哪些氨氣的物理性質?

        【學生】刺激性氣味,液氨易揮發,液氨汽化會吸收大量的熱。

        【教師】那么氨氣除了這些物理性質以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性質呢?

        【演示】噴泉實驗。同學們仔細觀察,實驗結束后說一說你們都觀察到了哪些現象?

        【學生】燒杯里的溶液由玻璃管進入燒瓶,形成噴泉,燒瓶內液體呈紅色。

        【教師】為什么會形成噴泉?這又說明了什么?

        【學生】較大量的氨氣溶于少量的水中,使燒瓶內的氣壓明顯小于瓶外氣壓,在大氣壓作用下,水迅速進入燒瓶,形成噴泉。說明氨氣極易溶于水。

        【教師】沒錯,氨氣的.溶解度是非常大的,1體積水大約可以溶解700體積的氨氣。氨氣溶于水后,與水也可以發生反應,生成一水合氨,溶液叫做氨水。但一水合氨又不穩定,受熱容易分解為氨氣和水。

        2、化學性質

        【教師】同學們繼續思考,燒瓶內的液體變成紅色又說明了什么呢?

        【學生】說明氨氣溶于水后形成的氨水呈弱堿性,可以使無色酚酞試劑變紅。同時也說明氨氣也是一種堿性氣體。

        【教師】氨氣也是氣體當中唯一的一種堿性氣體,那同學們思考一下,根據氨氣的性質有什么方法可以檢驗氨氣呢?

        【學生】可以用濕潤的紅色試紙,如果氣體使濕潤的紅色試紙變藍,那就說明氣體是氨氣。

        【教師】既然氨氣是堿性氣體,那么它是不是可以與酸反應呢?

        【教師】演示氨氣與氯化氫的反應,并請同學們注意觀察現象,并嘗試寫出反應方程式。

        【教師】氨氣可以與酸反應,生成含有銨根的鹽,我們就把它叫做銨鹽。那同學們繼續思考為什么蘸有濃氨水的玻璃棒和蘸有濃鹽酸的玻璃棒不接觸就能放出白煙呢?

        【學生】說明濃氨水和濃鹽酸均具有強揮發性。

        3、銨鹽的性質

        【教師】組織學生自行閱讀教材銨鹽的性質部分,并討論應當怎樣合理地儲存和施用銨態氮肥?并解釋原因。

        【學生】

        ①由于銨鹽受熱易分解,所以要密封保存在干燥陰涼的地方,

        ②由于銨鹽會和強堿在加熱的情況下發生反應,生成氨氣。因此施用時應避免與堿性肥料混合使用,以免降低肥效。

        環節三:鞏固提高

        【學生】在含銨根離子的試劑中加入強堿(常用氫氧化鈉)并加熱,如有使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的氣體放出可確定有銨根離子。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氨的性質

        作業:課后搜集自然界中氮的循環過程。

        化學的教學設計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鈉的物理性質;

        掌握鈉的化學性質;

        了解鈉的存在和用途。

        能力目標

        透過事物的表面現象,分析其產生的內在原因,以提高自身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其科學方法,激發學生學好文化知識,報效祖國的神圣的責任感。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包括三部分,鈉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及鈉的存在和主要用途。其中鈉的化學性質是本節的重點,在鈉的化學性質中重點討論了鈉與氧氣及鈉與水的反應。難點就是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在鈉的存在和用途中,首先介紹了自然界里元素存在的兩種形態,游離態和化合態,然后結合鈉的化學性質很活潑,引導學生得出在自然界中鈉只能以化合態存在。教材對鈉的用途只作簡單介紹。

        教法建議

        1、采用實驗探究法,按照問題——實驗——觀察——分析——結論的程序進行教學。具體建議如下:

        (1)盡可能地通過實驗和觀察得出結論。

        (2)創造條件采用邊講邊做實驗的教學方法。

        (3)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邊實驗、邊觀察、邊分析,最后自己得出結論。

        (4)鈉和氧氣的反應可由[實驗2-2]鈉的表面在空氣中的變化而引入。

        2、深入挖掘知識之間的聯系,使新知識納入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形成新的優化的知識結構。

        (l)雖然堿金屬單質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見,但它們的某些化合物卻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

        (2)可讓學生標出xx與xx反應的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鞏固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

        (3)應將xx的結構、性質、保存、存在、用途緊密聯系起來,形成主線。充分體現結構決定性質、存在、用途以及保存方法取決于性質這一思想。

        (4)學習了鈉與水的反應后,緊接著可讓學生討論“鈉與硫酸銅溶液反應會有什么現象發生?生成什么物質?”再做鈉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的實驗來驗證。使學生對初中學習的金屬活動性順序有一個更深入、更全面、更科學的認識,從而使學生認識到任何規律都不是絕對的,而是有條件的這一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使學生樹立普遍性中存在特殊性的科學思想。

        教學設計示例

        課題:鈉

        重點:從鈉的原子結構特征認識鈉的化學性質

        難點: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1)這是元素化合物的第1個主族元素的學習,應采取從結構到性質至用途的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為后面的主族元素的學習開好頭。

        (2)介紹金屬及其化合物的學習程序。

        (3)介紹第一節鈉在全章內容中的重要性。

        2、練寫堿金屬元素的名稱、符號及原子結構示意圖

        (1)教師指導學生在書后的周期表中查出堿金屬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并指導學生掌握堿金屬的核電荷數遞變的規律。

        (2)熟練的寫出堿金屬的名稱、符號及核電荷數。

        3、教師強調

        重視知識的內在聯系,以結構為基礎,以性質為重點,以結構→性質→存在和用途為主線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4、鈉的物理性質

        演示課本第28頁[實驗2-1],請一位學生切割鈉(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強動手操作能力)。并指導學生閱讀鈉的物理性質的課文(提高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5、鈉的化學性質

        (1)與氧氣的反應

        [提問]在空氣中,新切的鈉面上有什么變化?

        演示:課文第29頁[實驗2一2]并補充鈉在純氧中燃燒的實驗。

        [總結]根據觀察到的現象及課文有關鈉與氧氣反應的內容,理解常溫下“發暗”,“燃燒黃色火焰”,“淡黃色”固體等關鍵的現象的根本原因,以理解促進記憶,并寫出相關的化學方程式

        (黃色火焰)

        (2)與硫等非金屬反應

        [提問]根據鈉與氧氣反應的現象和鈉的最外層電子結構,推知鈉與氯氣、硫等反應,指出鈉與硫粉研磨,會發生爆炸,寫出相關的化學方程式。

        (研磨易爆炸)

        (劇烈燃燒)

        (3)與水的反應

        演示課本第29頁[實驗2-3]前,提醒學生注意觀察鈉在水中變化的情況。

        演示[實驗2-3],可利用多媒體投影,在一U形管中加入少量水后滴加1滴酚酞再加入一米粒大小的金屬鈉,投影于屏幕上,可使學生更清晰地觀察到實驗現象:“浮”(鈉浮在水面上),“熔”(熔為小球),“游”(迅速游動),“紅”(酚酞水溶液變紅)

        [演示2-4],重點檢驗收集到的氣體。引導學生觀察產生有關現象的原因,培養學生從實驗現象分析得出結論的能力。

        [討論]

        ①鈉的原子結構特點和水的組成,得到的結論是鈉置換出水中的氫,生成氫氣和氫氧化

        鈉。

        ②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解釋鈉浮在水面上的原因(鈉的密度比水小),解釋鈉與水反應時,為什么熔成小球(反應放熱,且鈉的熔點低),解釋鈉熔成小球后為什么在水面上向各個方向迅速游動(反應生成的氫氣對其產生了推動作用)。解釋滴有酚酞的水為什么變紅(反應生成了氫氧化鈉使酚酞變紅)

        ③由此得出保存鈉的方法:隔水、隔空氣,而保存在煤油中(比煤油的密度大,且不溶于煤油)。

        6、通過掌握鈉的物理和化學性質,說明鈉的.主要用途,以幫助學生改進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實現結構→性質→用途相互滲透。

        (四)總結、擴展

        1、總結

        鈉-教學教案

        鈉是主要的活潑金屬元素,它亦為堿金屬元素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通過學習鈉的結構和性質,使學生進一步建立物質的結構決定性質的觀點。通過有關實驗現象得出結論,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與思維能力。

        2、擴展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鈉可作為主要的工業原料,除課本介紹的用鈉制高壓鈉燈、與金屬鉀制成金屬原子反應堆的導熱劑、制貴重金屬外可補充制成鈉的氫化物—氫化鈉,并介紹它的結構特點及在現代工業和科技方面的用途。

        八、布置作業

        1、思考題

        (1)鈉能在硫酸銅溶液中置換出銅嗎?

        (2)鈉與水反應后所得的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xx;如欲滿足鈉離子與水的個數之比為1:100,則生成的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xx 。

        2、書面作業

        (1)課本第31頁的有關練習。

        (2)補充

        ①下列離子方程式錯誤的是

        A、鈉投入x溶液:

        B、x與鹽酸反應:

        C、硫酸與氫氧化鋇反應:

        D、x溶液與少量x溶液反應:

        ②欲使100克9。32%的x溶液質量分數增加到20%,需往溶液中加入鈉的質量是x克。

        ③用鈉冶煉鈦的氯化物時,反應過程中當x的化合價降低二價時,就有24克的x單質生成,則x的值為x。

        參考答案

        1、思考題

        (1)不能。因為x會與水溶液中的水反應,生成x和x,反應方程式為:xx

        (2)補充:①AC ②6。9克③x

        九、板書設計

        第一節鈉

        一、鈉的結構

        原子結構示意圖

        最外層為1個電子,易失去電子形成+1價

        二、鈉的物理性質(見課本第28頁)

        三、鈉的化學性質

        化學的教學設計教案 篇16

        一、教學背景與定位

        課型:新授課一課時

        學生信息分析:經過一年的化學學習,學生對元素化合物方面的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學習方法,如:實驗觀察、歸納總結、宏觀和微觀相結合分析等等。其中實驗探究方面的能力還需進一步加強,本單元酸和堿的知識實驗較多,且現象比較明顯,學生在實驗探究方面的能力加強了,很多重要的知識就可以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實驗探究的方式加以解決。

        教學起點分析:在前兩節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知道鹽酸能與大理石、堿反應,又知道酸溶液中存在H+,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酸還有哪些性質?如何探究這些性質?這些問題都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和現象中逐步引出來,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學過程中應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如鐵銹、水垢等的除去,讓學生感知酸的其它化學性質,激發學生對酸的性質探究的興趣。

        教學方式:觀察總結、實驗探究、交流合作

        二、教學資源與設備

        儀器:試管、鑷子、藥匙、多媒體展示臺

        藥品:濃硫酸、濃鹽酸、稀鹽酸、鎂條、銅絲、木炭、生銹鐵釘、氧化銅、碳酸鈣、氯化銅溶液、氯化鋇溶液

        三、教學設計方案

        四、教學流程

        1、根據化學方程式歸納總結酸的化學性質。

        2、分析酸的化學性質的實質是H+參與反應,總結出酸相似的化學性質。

        操作探究

        通過蘸有濃硫酸的玻璃棒在空氣中的溫度變化,讓學生設計稀釋濃硫酸的方法,理解其原因。

        利用多媒體展臺,把濃鹽酸和濃硫酸的`標簽進行對比,學生通過交流歸納總結濃硫酸和濃鹽酸的主要物理性質;使用濃酸應注意的問題。

        活動天地

        引入新課

        鐵制品生銹、水壺底部產生水垢等都是令人討厭的現象,利用酸的性質,這些問題都可迎刃而解,酸有哪些性質?

        練習使用化學用語

        實驗探究

        1、第一組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探究稀鹽酸的主要化學性質。

        2、第二組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探究稀硫酸的主要化學性質。

        總結歸納

        多識一點

        介紹幾種其它常見酸如碳酸、硝酸、醋酸、磷酸等的化學式;試總結它們的化學性質。

      【化學的教學設計教案】相關文章:

      化學教學設計11-13

      化學教學設計11-24

      化學教學設計(經典)05-11

      化學的教學設計12-14

      化學教學教學設計優秀02-10

      化學教學設計模板04-16

      化學教學設計模板07-19

      關于化學教學設計06-01

      化學教學教案12-30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网站不卡在线观看资源精品 | 亚洲欧美中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久久久 | 在线不卡日本v二区707 | 日本少妇高潮久久久久 | 精品国产偷窥丝袜在线拍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