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躍華學校小學部四年級單元模塊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德州躍華學校小學部四年級單元模塊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教材簡析
《天火之謎》這篇課文主要講了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秘密,在雷電交加的天氣里進行“風箏試驗”的事,贊揚了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科學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研究和試驗,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秘。課文第一部分寫了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可怕的東西,第二部分寫富蘭克林通過親自進行的“風箏試驗”,終于揭開了“天火之謎”,最后一部分寫富蘭克林根據放電原理發明了避雷針。文章用詞豐富、描寫精彩,而內容中又涉及到較深奧的物理知識,因此,讀懂課文,復述“風箏實驗”的經過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讓孩子在復述中生長語言!
二.、教學目標
根據此教學重點及其課文本身的特點,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根據課件和板書提示復述風箏實驗的經過。(核心目標)
3、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富蘭克林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的科學精神。
三、重點、難點
本課重點難點都是對“實驗過程”這部分內容的復述。突破這一重難點的'策略主要是先弄清實驗的經過,再按照一定的順序,緊扣關鍵詞句引導學生復述。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19課《天火之謎》,和老師一起寫課題,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天火之謎的天火就是雷暴,在天火之謎未解之前,長期以來,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種可怕的東西。讓我們再次來感受這可怕的天火,可怕的雷暴。
2、播放ppt(雷暴視頻),誰來給這段視頻配音,請一學生讀第一自然段。
二、新授
(一)學習第二自然段
1、是呀,長期以來,這雷暴一直被人們視為天火,一直是個謎。
2、ppt出示:第二自然段
3、師質疑:同學們,這段沒寫解謎,我覺得是可有可無的?
過渡段——承上啟下
(二)學習三四自然段
1、天火之謎的謎是如何揭開的,是讀者最關心的,也是作者要重點寫的,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3、4自然段,既而思考:這個謎是怎樣一步步被富蘭克林解開的呢?
2、師生交流:
師:讀書說先要把書讀薄了,誰能用最簡潔的語言來說說這兩段講了什么內容?板書:解謎
師:解謎分幾步?哪三步?觀察——推測——實驗
(誰能用上這三個詞來把這解謎過程簡單的說一說)
過渡:這樣說雖然簡單,但不能吸引讀者。會讀書,還要把書讀厚!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作者是如何將這個過程寫詳細,寫生動的。
3、學習第三自然段
(1)Ppt出示自讀要求:自讀第三自然段,看看富蘭克林是如何觀察和推測的,從中你看到一個這樣的富蘭克林?(2)師生交流:觀察的仔細
推測可否換成猜測,為什么?Ppt出示兩個句子。對比體會用詞的準確性。
4、學習第4自然段
(1)ppt出示自讀要求:自讀第四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在寫“風箏實驗”時,是按什么順序寫的?(2)師生交流:
過程:準備——實驗——成功
師質疑:同學們,“風箏實驗”四個字,作者卻用了寫315字的大篇幅來描寫,但其中大都是跟風箏實驗沒什么直接關系。你找到了嗎?交流:
A、Ppt出示:1752年7月的一天,天空烏云密布,雷電交加。
風箏越飛越高,遠遠望去,猶如云海里的一葉小舟,顛簸著,搖晃著。
突然,一道閃電劈開云層,在天空劃了一個“之”字,接著一個炸雷,大雨傾盆而下。
師生討論:這些語句這文中有什么作用?
是的,這些環境描寫說明當時天氣的惡劣,從而更加突出了風箏實驗的不容易與危險性!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師板書:環境渲染
B、ppt出示:一片烏云掠過風箏上方,富蘭克林發現麻繩上的纖維“怒發沖冠”般地豎了起來。
一片烏云掠過風箏上方,富蘭克林發現麻繩上的纖維全都直直的豎了起來。
說一說兩個句子在表達上有什么不同?哪個更好?為什么?師板書:形象生動(畫面感)
C、ppt出示:富蘭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電’了!”
什么叫“欣喜若狂”?從哪里看出他的“欣喜若狂”?成功了當然欣喜若狂,關于三個“!”關于短句子。短而有力!
Ppt出示:富蘭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電’了!”
富蘭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我的實驗成功了!我的實驗終于成功了!我捉住‘天電’了!”(語言是情境的真實表達!)★D、復述,表達
師:同學們,我們要想把“風箏實驗”說完整,就得抓住順序說過程;我們要想把“風箏實驗”說得繪聲繪色,還得抓住環境渲染,生動形象的語言。
誰能來用自己的語言將“風箏實驗”繪聲繪色說個大家?
(三)學習第五自然段:
過渡:聽聽富蘭克林是怎樣向那些嘲笑他的人莊嚴宣告的吧!出示并齊讀: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電現象。聽聽富蘭克林是怎樣向全世界的人莊嚴宣告的吧!出示并齊讀: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電現象。
(四)學習第六自然段
Ppt出示:富蘭克林人物圖片
師:他認真觀察,大膽推測,勇于實驗,解開了天火之謎,震驚了世界。然而,在榮譽和成功面前,富蘭克林沒有停止對電學的進一步研究。又經過20多年的實驗,富蘭克林終于發明了避雷針。他就是這樣對科學不懈的追求。
Ppt出示:最后一自然段學生齊讀
(五)關注寫法
Ppt出示:第一自然段,第三自然段后部分(對比烘托手法)
課文用過去人們對雷暴的害怕,來烘托富蘭克林為了探索自然奧秘而毫不懼怕的精神;用別人的嘲笑來烘托富蘭克林堅持自己觀點的勇氣和決心!
三、拓展遷移繪聲繪色說故事《兩個鐵球同時落地》
主要內容——這篇課文講述了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在年輕時代追求真理的過程中,敢于挑戰權威,對人人信奉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所謂的真理產生了懷疑,經過反復試驗求證后,伽利略的學生在人們的嘲諷與猜疑中走上比薩斜塔,用實驗證實了真理。課文贊揚了伽利略不迷信權威的獨立人格和執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師:同學們能根據所給的故事梗概,運用本節課所學方法,發揮你的想象,將這個故事說的繪聲繪色!你打算用上哪些方法?
【德州躍華學校小學部四年級單元模塊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單元教學設計05-29
高中《體育與健康》排球模塊教學設計06-12
曹明華《美》教學設計 教案教學設計12-06
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模塊優秀教學設計06-18
英語單詞卡片模塊的教學設計范文12-29
英語基礎模塊二的教學試題設計范文12-28
《放牧》單元教學設計12-18
《單元導讀》教學設計04-06
主題單元教學設計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