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古詩》教學設計

      時間:2023-04-04 15:02:46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精選15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一些耳熟能詳的古詩吧,狹義的古詩,是指產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現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那么你有真正了解過古詩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詩兩首》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精選15篇)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1、會認9個生字,會寫12個字。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在學習中養成讀書、識字、寫字的良好習慣。

        3、喜歡學習古詩。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秀美、神奇。

        【課前準備】

        識字卡片、掛圖、小黑板。

        一、引入

        1、交流有關詩人李白、杜甫及他們的詩歌的信息。

        2、從《絕句》引出“五絕”“七絕”,適當介紹該類古詩。

        二、學生字

        1、檢查預習情況:試讀課文。

        2、自主識字:自己拼讀生字,邊讀邊想怎樣記住字音、字形。

        3、認讀9個生字,介紹識記生字音、形的方法。

        4、學生用卡片清讀生字。

        5、認字游戲。

        三、學習《望廬山瀑布》

        1、讀題,了解題目意思。

        2、自讀課文、練習讀通順。

        3、合作學習:讀詩句,看圖說話,感知詩意。

        4、練習有感情地朗讀,意會詩的意境。

        5、自主選擇方式背誦古詩。

        四、寫字

        1、認讀第一首詩4個要寫的字。

        2、共同研究并寫好“流”字。

        五、遷移方法,學習《絕句》

        1、談談自己想怎樣學習《絕句》。

        2、小結方法。

        3、獨立或合作嘗試。

        4、學習匯報。

        六、總結

        本課設計著力從如下方面體現立足基礎,促進發展的指導思想。

        一、扎扎實實,為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奠定基礎

        語文素養是靠點點滴滴的語文基礎和長期持之以恒的語文實踐積淀、整合而成。低段語文教學的基礎和能力,是語文素養摩天大廈的基石。根基的扎實、牢固程度至關重要。本課教學在識字、寫字、讀書、說話等基礎教學方面目的明確,嚴格要求,一絲不茍,像“流”字的書寫,從觀察,到揣摩字的結構,筆畫的改變、位置、疏密及在田字格的布局,再到一筆一畫認真臨寫,既抓住了寫字的能力培養,又注重陶冶情操,讓學生感受漢字書寫所體現的規范美,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如朗讀訓練,從認清字詞的通讀,借助插圖意會詩意的`熟讀,到直抒胸臆,升華情感的美讀,循序漸進,重在精品的積累,形成語感,獲得美的享受,激發學習興趣和期待。

        二、改革方式方法,激勵自主實踐并實現超越

        方式方法的選擇、確定,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和實效為原則的。本課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實際,以教材為憑借,創設了各種各式、寬松和諧、富于情感、能讓學生充分展示自信心和聰明才智的活動。例如開課時的信息交流,能引起對課外積累的重視,擴展信息量,讓知識面廣的同學露一手;介紹生字的學習方法,能點燃思維的火花,共享資源,運用方法解決問題,提高自主識字的能力。自擇方式的朗讀展示,看圖寫話,讓他們口吟、眼看、耳聽、手寫、腦記,各種感官參與,有利于個性發展、差異發展;舉一反三學《絕句》,更是讓每一個學生都擁有自由的時空,發展的平臺。整節課,獨立,合作學習適時安排,學生在這種情境中,不是等待別人的授予,而是在師生、生生間的互動中自主建構生成知識、形成能力,經歷實踐,情感、價值觀同時獲得轉變,在自奮其力中實現超越。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2

        教學目的:

        1、會認4個生字,會寫7個全字,能正確讀寫“碧玉、妝成,裁出、剪刀、萬紫千紅”等詞語。

        2、背誦兩首詩。

        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熱愛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大體了解詩句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記背詩句是重難點。

        教學準備:

        收集兩首古詩的有關資料;背誦春天的古詩。

        教學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W習《詠柳》)

        一、背誦古詩,導入新課

        師: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圖畫,許多詩人通過詩歌來贊美它,誰來背背有關春天的詩歌?(指名背誦)今天我們還要隨著古代詩人賀知章和朱熹一起走進迷人的春天,看著他們分別贊美了春天的什么?

        二、先學習《詠柳》,自讀完成以下要求

        1、把詩歌讀正確、流利,認記生字"詠、絳",

        2、指名讀詩,提醒讀準“絳”“妝”“裁”

        3、根據注釋了解詩歌的大意。

        4、小組交流;互相釋疑,討論難點。

        三、朗讀古詩,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1、指名讀詩句,說說自己對詩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機點撥:

        (1)“碧玉妝成一樹高"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樹的枝葉比作碧玉)

       。2)“綠絲絳”指什么?為什么說柳技是“綠絲絳”?(想象體會柳技的綿長和柔軟)

       。ū扔餍揶o手法0

        (3)說說自己對“不知細葉誰裁出”的理解和體會(體會柳葉的小巧整齊,體會大自然的偉大神奇)

        (4)“二月春風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為什么這么比喻?

       。ㄔO問修辭手法)

        3、結合理解,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1)自己練習讀,邊讀邊想象。

       。2)指名讀,師生評議。

       。3)以讀代講,師生合作:老師朗讀散文,學生用恰當的詩句來對答。

        師:你看那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裝扮的一樣,真是青翠欲滴。∧谴箳煜聛淼娜f千柳條,柔軟綿長,隨風搖曳,多像綠綠的絲帶!

        生: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師:再看那小巧的新長出來的柳葉,細細尖尖的,整整齊齊的,是誰裁剪出來的呢?

        原來是二月春風這把剪刀裁出來的啊!

        生: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4、悟詩情

       。1)寫作背景介紹。作者奉詔回鄉,百官送行,仕途順暢;丶铱吹酱肆鴺,滿目之景,皆欣欣向榮。

       。2)這首詩借歌頌柳樹來贊美春天的勃勃生機。

        四、背誦古詩。

        第二課時

        (學習《春日》)

        一、復習導入

        指名背誦《詠柳》,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二、學習《春日》,自讀完成以下要求

        1、把詩歌讀正確、流利,認記生字“泗、濱”。

        2、指名讀詩,提醒讀準“勝”“泗”“濱”

        3、根據注釋了解詩歌的大意。

        4、小組交流:互相釋疑,討論難點。

        5、介紹朱熹是著名的理學家。

        三、朗讀古詩,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1、指名讀詩句,說說自己對詩意的理解。(一二兩聲長,三四兩聲短)

        2、全班交流,相機點撥:

        (1)作者到泗水邊尋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不僅是尋找美景,還因為這里是孔子曾經講學的地方,朱熹也是來求圣人之道)能想象都有什么“煥然一新”嗎?(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積累具體感知“無邊光景一時新”)

       。2)“萬紫千紅”是說春天的什么?能具體說說嗎?(借助圖畫形象感知花兒的`繽紛色彩,春天的美麗景象)

        3、結合理解,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1)自己練習讀,邊讀邊想象。

       。2)指名讀,師生評議。

       。3)以讀代講,師生合作:老師朗讀散文,學生用恰當的詩句來對答。

        師: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邊尋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煥然一新了,全沒了冬日的蒼白和蕭瑟。

        生:勝日尋芳漸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師:人們尋常中都知道有春風,但要是真正認識它,只有在見到萬紫千紅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風徐來,各種景象煥然一新,到處萬紫千紅,百花爭艷,有了春風,才有這無邊的美景。

        生: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4、作者的寫作方法。

        1、2兩句寫景,34兩句明理。就像我們寫作文,1、2兩句敘述描寫,34兩句寫感受。

        5、拓展描寫春天的詩!洞喝铡、《送春》......

        四、背誦古詩。

        第三課時

        (復習舊知;指導書寫生字;交流古詩)

        一、指名背誦《春日》,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二、識字寫字

        1、出示生字認讀:詠、碧、妝、裁、剪、濱、紫

        2、出主識記字形,集體交流:

        提醒:詠,用口吟誦,與口有關,故口字旁;泗、濱,與河水有關,左邊是三點水旁;絳,與絲織有關、左邊是絞絲旁。裁,與衣服有關,里面是衣字:剪,用刀來剪,下面是刀字;妝,梳妝,女人常梳妝,右邊是女字旁。

        3、先描寫觀察重點筆畫,再集體交流:

        “裁”是半包圍結構,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筆是點,不是捺;“濱”字第七筆是一筆撇,不是兩筆;“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丟掉一點。

        三、書寫練習。

        四、拓展閱讀:你還知道哪些描寫春天的古詩,互相交流,背誦。

        五、作業:

        背誦古詩給家人聽,默寫古詩。

        板書設計:

        2。古詩兩首

        高

        綠

        詠柳{多}二月春風似剪刀

        細

        春日

        ↓

        萬紫千紅總是春

        教學反思:

        一堂古詩課想要上得很豐滿,我覺得有兩點是必須的,一是寫作背景,一是同題材詩歌的拓展延伸。在這一刻的教學中我注重了這些方面。首先介紹賀知章寫作這首詩的背景,他奉召回鄉,百官相送,仕途順暢,所以整首詩飽含著欣欣向榮的贊美之情。第二首詩介紹“泗水濱”時,補充介紹此地是孔子弦歌講學之地,因此“尋芳”也是指他尋孔圣人之道。課后拓展環節結合“中華經典誦讀”讓學生學習了《春日》《送春》等詩歌。好的古詩課應橫有寬度,縱有深度,也許有些知識對孩子來說還稍顯難度,但能給他們自學詩歌一個指引。

        不足之處是應該在學習完古詩之后再整體總結一下古詩的學習方法,讀詩文、解詩題、知作者、明詩意、悟詩情,這樣的方法總結之后更有助于學生以后的古詩自學。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3

        學習目標

        1。會認“廬”等9個生字,會寫“吳”等12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

        3。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課前準備

        1。課文插圖的實物投影。

        2。課件。(瀑布映襯青山、飛流直下的情景)

        3。生字卡片。

        第 一 課 時

        (學習《望廬山瀑布》)

        情境導入,理解詩題

        1。(投影展示插圖)老師以優美的導語,把學生帶進詩的意境。同時隨機講解“香爐”“廬山”等詞語。

        2。理解詩題,認讀生字“廬”“瀑”。(注意“瀑”的讀音)

        3。齊讀詩題。

        吟誦感悟,想象畫面

        1。自由吟讀,用筆圈出生字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自己讀完以后再讀給同桌同學聽。

        2。結合插圖思考:詩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樣的景物?

        3;锇橹g交流,老師隨機點撥。

        4。組織交流或提出不懂的'問題,老師進行指導,結合課件的演示,幫助學生理解“紫煙”“遙看”“飛流直下”等詞語。

        5。老師小結:詩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著這“飛流直下”的瀑布,產生了一種想象──這飛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銀河從天上落下來一樣!(學生齊讀后兩行詩句)

        6。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讀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圖文對照,熟讀成誦

        1。讓學生看圖讀文,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感情。

        2。練習背誦,可同桌之間互相背。

        鞏固生字

        出示“廬”“瀑”“爐”“疑”,用卡片檢查學生認記情況,用組詞的方式理解字義。

        學寫生字

        1。出示下列要求會寫的字:爐、銀、煙、流。

        2。啟發學生交流自己的學習方法,記憶字形,老師點撥。

        3。重點指導“流”字。(提示:“流”右邊的上半部分與“云”的區別,右下部分三筆之間的間距要勻稱)

        4。學生先觀察范字,再書寫,老師巡視指導。

        第 二 課 時

       。▽W習《絕句》)

        復習導入

        1。小組比賽背誦《望廬山瀑布》。

        2。填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3。揭示詩題“絕句”,簡要說說詩人杜甫。

        自讀課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借助生字表的拼音讀準字音,再讀正確、讀通這首詩。

        2。同桌互讀。

        3。指名朗讀,齊讀,注音糾正讀錯的字音。(如“行”不讀xíng;“泊”不讀pò)

        圖文對照,理解詩意

        1。老師范讀,要求學生邊聽邊觀察插圖,思考:畫面上有哪些景物?(柳樹,黃鸝,天上飛的白鷺,山上的積雪,江面上的船)

        老師在學生回答后板書:黃鸝白鷺雪船

        2?磮D思考:詩人是站在哪里看到這些景物的?(結合理解“窗含”“門泊”兩個詞語的意思)

        3。學生質疑,師生共同釋疑。(先讓學生說說,還有哪些不理解的詞句,根據學生的提問師生一起答疑)

        4。看圖讀課文,想象詩人欣賞大自然美景時的心情。(讓學生帶著感情再讀課文)

        活動激趣,記誦詩句

        1。找對應的詞語,老師讀一個詞語,要求學生找出與它相對應的詞語。(如兩個—一行黃鸝—白鷺翠柳—青天窗—門西嶺—東吳千秋雪—萬里船)

        2。師說生讀。(老師描述詩句的內容,學生讀相對應的詩句)

        3。讀詞連詩。(老師出示詩中任意一個詞語,學生背出相對應的詩句)

        4。情境背詩。(讓學生扮演詩人,指點畫面上的景物吟詩)

        5。集體背誦。

        識字、寫字,完成課后練習

        1。出示要求認識的字“鷺”“含”“嶺”“泊”“吳”,引導學生交流記字方法,練習組詞語。

        2。出示要求會寫的生字:“吳”“含”“窗”“嶺”“鳴”“絕”“泊”“柳”。

        3。啟發學生說說自己記憶方法,識記字形。

        4。重點指導“窗”與“柳”的筆順。

        5。老師范寫。(注意把字寫美觀,提示容易寫錯和不容易寫好的字)

        6。學生先觀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書寫,老師巡視。

        7。完成課后“我會填”的第2道填空題。

        課外延伸

        回家收集有關描寫春天的古詩,試著背一背。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理解詩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話講一講。

        2、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領悟“詩人借景抒情,對大自然神奇、偉大的贊頒,表達了對和平生活的向往”。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句,能夠有感情地朗讀這兩首詩。

       。础⒈痴b并默寫兩首古詩。

        【教學重點】

        1、理解詩句,通過詩中所描寫的景色,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指導朗讀:深刻理解詩文的含義,并能用自己的話講出詩文的內容。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出示課題《望廬山瀑布》

        二、檢查“預習”,作者簡介

        1、通過“預習”,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詩。

       。病㈩A習中哪些詩句讀懂了,哪些還沒讀懂,并劃下來。

        三、讀《望廬山瀑布》

        把下面的字音讀準:

        廬紫川

        四、出示第一首古詩《望廬山瀑布》,理解詩意

       。薄⑻釂枺

        這首唐詩是誰寫的?

        這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知詩人。

       。、“望廬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廬山時觀賞了瀑布,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七言絕句。

        這是學習古詩的第二步:解詩題。

       。场⒆x一讀古詩,弄懂詩句的意思:

        這是學習古詩的第三步:明詩意。

        逐詞逐句理解全詩,指導看圖:

        日照香爐生紫煙:

        太陽照射在香爐峰,高高的香爐峰上升騰起紫色的煙云。

        遙看瀑布掛前川:

        遠遠望去,瀑布就像一條懸掛在山峰前面的大河。

        飛流直下三千尺:

        長長的水流,飛快地從山上直瀉而下。

        疑是銀河落九天:

        真讓人懷疑是天上的銀河流到了人間。

       。础⑦@首詩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怠⒅笇W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6、學習有關的生字,教師重點指導。

        第二課時

        一、揭示課題《絕句》

        二、檢查預習,作者簡介

        三、讀《絕句》

        把下面的字音讀準:

        鳴行泊

        四、出示第二首古詩《絕句》,理解詩意

       。、提問:這首唐詩是誰寫的.?

        2、《絕句》是什么意思?因作者興到筆隨,未事先擬題,于是以“絕句”標題,解釋“絕句”。

       。场⒆x一讀古詩,悟懂詩句的意思:

        逐詞逐句理解全詩,指導看圖:

       、艃蓚黃鸝鳴翠柳,一行自鷺上青天。

        重點理解:

        黃鸝:鳥名,也叫黃鶯。

        鳴:叫。

        翠柳:翠綠色的柳樹。

        從“翠柳”一詞可以看出是什么季節?

        春天。

        白鷺:一種白色的水鳥,吃魚蝦。

        青天:蔚藍色的天空。

        說句意:兩個黃鸝在翠綠色的柳樹上鳴叫,一行白鷺飛上蔚藍色的天空自由飛翔。

        ⑵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重點理解:

        窗含:從窗口看到。

        含:包含在里面,存在著。

        西嶺:指草堂西北的岷山。

        千秋雪:指千秋萬代積累下來,終年不化的積雪。

        千秋:時間很長。

        泊:停靠。

        東吳:指江蘇一帶。

        萬里船:船要行萬里路。

        說句意:從窗口可以看到巍巍的岷山上終年不化的積雪,門外停靠著要到萬里之外東吳去的船只。

       、怯米约旱脑捳f說詩句的意思。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5

        【教學內容】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23課《古詩兩首》

       。ā读露呷胀䴓亲頃放c《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設計理念】

        1、借助專題網絡教學這一前瞻性的教學形式,整合課程資源,促進教師教學方式與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在整合中促進自主性,加強交互性,構建一種新型的語文課堂生活,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2、張揚語文味,充分凸顯網絡優勢,讓學生在研讀、品味中體會詩人的情感,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機融合。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2、讓學生正確使用網絡,用網絡搭建已知與未知溝通、衍化的橋梁,學會合理而有效地處理豐富的網絡資料。

        3、帶領學生抓詩眼,緊扣關鍵詞,咀嚼重點詩句,在想象中走進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4、在學習中有目的地指導學生總結學習方法,舉一反三、學以致用,形成必要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教學準備】

        準備網絡課件,與學生進行課前談話。

        【教學過程】

        一、簡言引入:

        1、導語: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的美美在園林,而杭州的美則美在西湖。今天我們將借助專題學習網站,品讀《古詩兩首》,欣賞西湖風光,走進美麗的杭州西湖。

        2、《古詩兩首》中收錄了兩位詩人寫西湖的作品,一位是楊萬里,一位是蘇軾。同學們還記得嗎,這學期我們就學過楊萬里的一首古詩——《宿新市徐公店》,一起來背一背。

        二、師生共品:

        1、導語:楊萬里眼中的春天很美,他眼中的西湖怎樣?讓我們進入專題學習網站,打開古詩,去讀一讀楊萬里筆下的西湖。

        2、學生試讀古詩,指名學生讀,從字音、停頓、節奏方面評,讓學生讀出詩歌特有的韻律來。(齊讀)

        3、課前同學們已經作了預習,關于這首詩,哪些字和詞你不大明白?

        4、不明白的地方網絡可以助我們一臂之力,已經明白的地方我們也可以利用網絡驗證一下,說不定還會有新的發現。好,同學們借助網絡,去把這首詩的意思弄清楚、想明白。

        5、學生上網學習。

        6、能試著說一說詩的意思嗎?我們從題目開始。詩的一二兩句是什么意思?三四兩句的意思誰來說?(關鍵詞的點撥:畢竟、四時、接天、無窮、映日、別樣)

        7、自己連起來把整首詩的意思說一說。

        8、知道了詩的意思,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古詩,學生自己讀;

        9、指名讀,評價:(先讓學生評)更順暢了;越聽越有味道了。

        10、明白了詩的意思僅僅是得了詩的皮毛,我們知道,古人寫詩講究的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們學詩就應該找到那幅畫,成為畫中人。同學們想不想找到那幅畫,成為畫中人?()好,我們繼續!

        11、同學們輕輕讀這首詩,想想:六月的西湖跟其他時候有些什么不同?

        12、閉上眼睛想一想,那蓮葉是怎樣的蓮葉,那荷花又是怎樣的荷花?

        13、教師引導:滿湖都是荷花,擠擠挨挨的荷葉鋪在水面上,眼前是一片碧綠,遠處還是一片碧綠,這綠色還在不停地向前伸展著,似乎要把整個西湖變成它的世界。你瞧,無盡的綠色中夾雜著耀眼的紅色,朵朵荷花正在旭日中開放,有了陽光和荷葉的襯托,片片花瓣顯得更加嬌艷動人。

        14、同學們,你們說,這六月的荷花美不美?這六月的西湖美不美?怪不得詩中楊萬里不寫送林子方,而要寫這滿湖的荷花!

        15、讓我們再去讀這首詩,讀出對六月西湖荷花的深深眷戀!(讀、評)

        16、六月的西湖,因為有了荷花而獨具魅力;六月的荷花,也因為有了這首詩而倍增嬌艷!讓我們依次點擊“畫說詩境”和“西湖視頻”,去感受六月西湖的獨特魅力!

        17、看好了嗎?此時此刻,對六月的西湖、六月的荷花,你最想說什么?

        18、如此美的景色,如此美的詩句,需要我們一品再品,一讀再讀,戴上耳機,對著網頁上的配樂美讀,我們也去美美地讀這首詩!

        三、快樂自學:

        1、導語:借助網絡,同學們學得深入,讀得動情,老師相信大家完全可以用學習《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的方法自己學習《六月二十七月望湖樓醉書》,對自己有沒有信心?

        2、好,打開“快樂自學”,先看“學法引路”,指名讀。剛才我們就是分這三步走的,同學們按照這樣的方法快樂自學《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3、學生自學;

        4、學生自學結束,指名學生讀古詩。

        5、在線測試、自評導航;

        6、大屏幕出示全體學生做題的正確率,講評錯誤率高的題目。

        四、對比賞讀:

        1、這兩首詩同是寫六月的西湖,哪里不一樣?學生輕聲讀這兩首詩;

        2、思考、交流;

        3、既然有如此的不同,我們就應該讀出它們的不同來,自己試著讀一讀。

        4、指名讀,讓學生說兩首詩讀法上的不同,再讀;

        5、到“音樂選擇”中自己配上合適的音樂讀一讀,配樂誦讀。

        6、學生瀏覽網頁上對兩處名句的賞析。

        五、結束全課:

        西湖的美,美在自然,美在韻致;古詩的美,美在精巧,美在韻律。西湖,她就是一首詩,一首美麗動人、令人回味悠長的詩。在“更多資源”中還有關于西湖的詩詞、傳說、風味等,我們在課后可以去查閱。西湖這首詩,有待于我們每個人去慢慢品,細細品。

        網絡支持正好處,語文教學花更紅

        ——《古詩兩首》語文網絡課整合點闡述

        小學語文的教學,因為學科本身和教學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我們在進行教學時要注重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我們的語文課堂也應該充溢著朗朗的讀書味、靜靜的思考味和融融的對話味。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計算機已經可以從簡單的輔助教學發展到支撐我們的學科教學。對于語文學科,網絡平臺可以讓學生查閱資料、朗讀思考、品詞析句、互動交流······可以說,一種新型的語文課堂正向我們撲面而來!

        《古詩兩首》(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23課)包含了兩首描寫西湖美景的詩,怎樣進行基于網絡教室環境下的語文教學,實現古詩教學的目標與任務?在充分研讀教材、分析學生和思考網絡利弊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幾點作為本課的`整合點:

        一、根據詩文的特點,用網絡引撥學生逐步感悟:

        在古詩的教學中,理解和感悟是關鍵。在呈現詩文的同時,我配插進相關而豐富的資料,有詩人的介紹,有關鍵詞的意思,還有了解性的常識等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基礎和學習情況自主選擇,自主查閱,在最短的時間里弄明白古詩的大意。這種集中性的呈現和翻頁式的查閱,簡單并不復雜,覆蓋面廣又易于操作。

        對于古詩情境的體悟,如何讓網絡平臺中豐富而鮮活的圖片、視頻更好地啟發學生想象與體驗,走進詩中的境界?在設計教學時考慮到圖片和視頻等資料的過早呈現會“先入為主”,對學生的想象和感受提前抑制,禁錮他們的思維。我讓學生先根據詩句閉上眼睛,想象“那蓮葉是怎樣的蓮葉,那荷花又是怎樣的荷花”。此時,學生的想象根在文本,想象的主動權在他自己手中,他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進行獨具個性的認知活動。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利用網絡平臺看“畫說詩境”,觀“西湖視頻”,證明自己的猜想,強化自己的感知,豐富自己的體驗。此時,這些教學環節的進行就顯得十分自然,這種自然是充分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的必然,也是教學程序合理推進的必然。

        二、運用方法的遷移,讓網絡引領學生循法自得:

        在短短一節課中,帶領學生對網絡平臺中豐富的資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對于《古詩兩首》,一節課教兩首詩,要么急急忙忙難免蜻蜓點水浮于表面,要么按部就班可時間有限只得作罷。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我考慮到網絡教學的優勢,抓住兩首古詩之間的聯系(同是寫六月的西湖),大膽地將兩首古詩并到一節課來教。一首精講,提煉學法;還有一首放手自學,讓學生利用網絡平臺循法自得,形成能力。在指導自學時,先是“學法引路”,接下來是與“師生共品”板塊里相似的理解與品悟的學習程序,供學生按步進行學習。

        放手自學絕不是放任自流,為了讓教師明白也為了讓學生自己清楚這段時間的自學效果,在網絡平臺中我設置了“自評導航”板塊,“自評導航”主要由題目組成,按“讀書——理解——賞析”有層次地進行編排。學生自學結束,在網上提交練習答案,專題學習網站實時給學生反饋評判結果。沒有全部答對的學生,可以根據反饋結果的指引,重新思考后再做再提交直至全部答對。在這里,智能化的評價就像是一位無聲的老師,輕輕點撥,默默鼓勵,給課堂帶來了活力。與此同時,教師可利用大屏幕顯示出計算機網絡系統對全班同學答題情況的統計,對其中正確率較低的題目進行及時地講解與點撥。這樣的實時互動、反饋是平時的教學無法實現的,給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自學開辟了一片廣闊的天地。

        三、進行后續的延展,用網絡引導學生形成習慣:

        短短的一節課,帶領學生對網絡平臺中豐富的資源全部涉及是不可能的事。怎么辦,那只能進行后續的延展,告訴學生,這節課僅僅是一個開始。《古詩兩首》的網絡平臺在“更多資源”的欄目下有 “西湖詩詞”、“西湖傳說”、“西湖風味”以及互聯網上有關“西湖”和“西湖詩詞”的網址,利用這豐富多彩、富有吸引力的資源激發學生后續學習的興趣與動力。讓學生們在課后按課上學習古詩的方法用“百度”、“google”、“愛問”等搜索引擎去搜尋資料,查閱圖片,去學習和掌握更多的古詩......

        如此,當我們的學生面對一個課題,以后即使是離開課堂、老師和學校,他們也能夠利用網絡去學習,學會終身學習;這樣的意識,這樣的習慣現在我們就應該用網絡課去引導、去培養、去激發,讓學生更新學習理念,認識網絡學習的無限魅力!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6

        教學內容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煙花三月”“盡”“唯”等詞語的豐富內涵。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兩首古詩,背誦第一首詩。

        3.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境,體會詩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別之情,培養審美情趣。

        4.強化語感訓練,提高鑒賞能力。

        教學重難點

        準確理解詩意,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境。體會詩中情,讀出詩中情。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預習課文,并搜集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揭示題意。

        1.播放名曲《送別》,引導學生回憶讀過或學過的幾首送別詩。

        2.初讀本課兩首古詩,大致了解異同。

        3.引導先學第一首詩。板書詩題,了解有關“送”的內容。

        4.師生互動,了解黃鶴樓:課件展現黃鶴樓雄姿;板畫長江圖,明確黃鶴樓、廣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資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摯友誼的故事。

        (評:在師生交流中,通過畫面──黃鶴樓雄姿、簡筆畫──黃鶴樓及廣陵位置、故事──李、孟交往的生動內容,使學生如見其形、如臨其境,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達到了解題入境的效果。)

        5.要求學生完整表達詩題的'意思。

        二、初知詩意,質疑梳疑。

        1.自由練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2.指讀正音。

        3.自讀自悟,引導學生利用工具書或注釋了解詩的大意,并激勵學生質疑。

        4.集體交流。

        (1)結合板畫弄懂“西辭”的含義,理解“下揚州”“孤帆”“盡”“唯”的意思。

        (2)提出疑問,并梳理出需要重點探討的問題。

        三、賞析佳句,入境悟情。

        1.師講述李、孟真摯友誼的故事,為理解李白與孟浩然依依惜別的深情作好鋪墊。

        (點評:講解李、孟之間交往的生動故事,為學生理解后兩句詩埋下伏筆,可謂講在“關鍵處”,有畫龍點睛之妙。)

        2.賞析“煙花三月”的含義。

       。1)喚起學生生活體驗。引導想象鮮花盛開的春天是怎樣一幅美景。

        (2)師生共議“煙”的豐富意蘊,肯定學生富有創意的個性化理解。如:江邊水氣繚繞,籠罩在淡藍色的薄霧中,霧氣時聚時散令人產生無限遐想。

        (3)師生共同在音樂中想象,感受“煙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c評:抓住“煙花三月”的“煙”,引發學生對春天美景的想象,聯想長江兩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遠”。先讓學生感受、理解,再表達美的感受,融理解運用為一體。)

        (4)拓展理解:“煙花三月”不僅僅指黃鶴樓所在的武漢,還有揚州,乃至整個長江兩岸沿途都是春意濃濃,一派“千里鶯啼綠映紅”的美好春景。這句詩表達了詩人愉悅的心境。

        (5)指導朗讀前兩句。

        3.品析“碧空盡”“唯”的含義。

       。1)品第三句,各抒己見,談談對“碧空盡”的理解,體會詩人仁立凝望遠帆的情景。

       。2)體會李白目送帆船遠去時間之長,對朋友感情之深。

        (3)從最后一句中,體會詩人寄情于浩蕩的一江春水,對摯友的一片深情。

       。4)指導朗讀后兩句。學生自讀,自評,評后再讀。師引讀,板書:情深意長。

        四、賞讀全詩,背誦全詩。

        1.自由組合練習讀。

        2.展示個性指名讀。

        3.師生互動背誦讀。

        (評:自由組合讀,讓學生自讀自悟,讀中悟情;教師引讀,可點撥學生如何讀出抑揚頓挫,觸發學生深入體會;展示個性讀,可引發學生展示自身獨特體會,因此多樣化的反復誦讀,是培養語感的必由之路。)

        五、回顧全詩,歸納升華。

        1.歸納總結全詩情景交融的表達方法。

        2.略讀第二首詩。

        3.激發學生體會第二首詩及其他送別詩的興趣。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生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3.理解事歌意思。

        4.積累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古詩詞,從中感悟作者熱愛祖國壯麗山河,贊美自然之情

        領悟作者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

        過程與方法:

        通過工具書、反復朗讀、質疑理解詩歌意思,體會作者情感。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作者熱愛祖國壯麗山河,贊美自然之情,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讀懂詩詞大意,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難點:

        領悟作者表達感情的方法。

        教具:

        錄音機、幻燈

        教學方法:

        引導、點撥

        教學流程:

        一、明確學習目標

        這節課,我們學習《古詩兩首》的第一首,板書課題。

        二、初讀古詩,讀準讀通

        1.學生試讀,誦讀。

        2.聽錄音,學生邊聽邊想象:古詩描繪了怎樣的畫面?從哪知道的?

        三、學法“引路”,自學古詩

        1.根據以往的`學習經驗,我們應該怎樣來學習古詩?

        2.歸納如下學習方法:

        知詩人―解詩題―理詩句―入詩境―悟詩情

        四、“知詩人,解詩題,理詩句”

        1.指名簡介蘇軾。說說詩題怎樣讀?給了我們哪些信息?

        2.指名朗讀詩句,注意咬音準確。

        五、“明詩意”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古詩。

        2.利用工具書理解詩意。同桌交流、討論。

        六、“入詩境,悟詩情”

        1.通過學習這首古詩,你能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是怎樣從詩句中體會到的?匯報、交流。

        2.誦讀詩句,體會情感,感受意境。

        七、領悟作者巧用修辭,借景抒情的表達方法

        1.詩中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來描寫西湖景美的?

        2.品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八、拓展延伸

        第二課時

        教學流程:

        一、明確學習目標,板書課題

        二、復習上節課的學法。

        三、交流資料,了解詩人

        四、自查釋疑,讀懂詩意

        1.學生試讀,思考:這首詩寫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

        2.學生試講,逐句理解。

        3.觀察圖片,感受畫面之美。

        五、討論探索,感受詩境

        1.結合詩題,引導質疑:詩人遙望洞庭湖,望見了什么?

        2.討論探究,感受詩境。

        “湖光秋月兩相和”(和諧之美)

        “潭面無風鏡未磨”(朦朧之美)

        “白銀盤里一青螺”(藝術之美)

        六、反復誦讀,體會詩境

        1.輕聲自讀,想象詩所描繪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七、領悟作者巧妙的表達方法

        八、拓展延伸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8

        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

        這兩首古詩都描繪了祖國山川景色,但《天門山》主要寫所見,抒發了贊美之情;《體西林壁》側重講所感,感悟人生哲理。(2課時)

        二、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的生字。

        2、借助字典和課后注釋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寫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兩首古詩,默寫其中一首。

        三、教學重點、難點:

        想象詩歌描寫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四、教學方法:

        熟讀、簡析、體情、自主學習。

        五、學生學習方法: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討論交流。

        六、使用媒體:掛圖、投影、幻燈。

        七、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古詩作為我國悠久文化的寶貴遺產,深受同學們的喜歡。最近的課外時間你又背誦了哪些古詩?背給大家聽。

        2、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望天門山》,大家說可能怎樣來學習?

        教師根據學生的建議,歸納出臺下順序(如果學生在過去的學習中沒有這樣的練習,有可能總結不出來,教師可以進行引導):

        3、解古詩的作者及背景;

       。1)理解重點字詞的意思,大體了解詩意;

       。2)體會作者的感情;

       。3)感情誦讀。

        二、學習古詩。

        第一步:

        1、根據搜集到的資料,談談你對作者李白的了解。

        2、說說你對題目的理解。

        第二步:

        1、組合作,利用字典、課后注釋和文中的插圖(投影出示插圖)自學古詩,互相交流。

        2、通過自學,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弄明白下面幾個重點的詞語的意思:天門、楚江、中斷(中間斷開)、開(通)、至此回(在這里拐彎),通過理解這些重點的詞語,幫助學生理解詩意。

        [意圖:運用小組合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探究詩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相互交流、學習,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

        3、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大家一直解決。

        4、再讀這首詩,邊讀邊想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先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想像到的畫面簡單畫出來,在交流時結合畫面敘述。(建議教師在交流中尊重學生不同的感受,不要強求學生敘述得太一致,將大概詩意敘述好即可。)

        第三步:

        1、讀這首詩,想想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交流。

        第四步:

        1、剛才,我們一起欣賞了這首詩歌所描寫的雄偉的景象,體會了作者的贊美之情,讓我們來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先自由讀,再請學生讀給全班同學聽。

        2、背誦這首詩。(教師可以適時地給學生配樂朗讀。)

        三、拓展閱讀。

        交流課前搜集的李白的其他作品,全班誦讀。

        [意圖:將課前的搜集與課內的相結合,拓寬學生的閱讀范圍,豐富學生的閱讀積累。]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上節課我們一起欣賞了《望天門山》,誰來背誦一下?先個人背誦,再集體背誦。

        2、把你搜集到的李白的作品背誦給大家聽。

        3、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另一位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

        [意圖:檢查學生上節課的學習情況,給學生一個展示背誦搜集到的古詩的機會,體會成功的樂趣,激發學習興趣。

        二、自學古詩,明白大意。

        1、自由朗讀古詩,然后把你搜集到的有關作者的資料以及你對這首詩的理解在小組交流。(可以利用字典、課后注釋、課文插圖來理解這首詩歌。)

        2、請各小組推選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導學生弄明白以下幾項內容:

       。1)對作者蘇軾的了解:

       。2)對題目的理解;

       。3)對重點詞句的理解:題(書寫)、西林、壁(墻壁)、橫看(從下面看)、緣(因為);

       。4)對這首古詩詩意的理解。(教師不要強求學生裝的理解完全一致,大體把握詩意即可。)

        [意圖:由于這首詩的詞句比較易懂,教師可以更大程度地放手學生自主學習,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利用學生間相互交流,體會古詩的意思。]

        3、大家對這首詩歌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嗎?(估計學生可能會問:為什么作者在這座山中會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如果學生沒有疑問,教師可以用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白古詩的意思。)

        4、出示廬山不同角度的畫面,請學生說說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解決疑問。[意圖:這首詩的后兩句是學生不容易理解的,電教手段的運用,可以幫助學生很直觀地弄明白。]

        三、體會詩境,感悟道理。

        1、剛才大家通過自學。明白了古詩的大概意思,下面大家一邊聽老師誦讀這首詩,一邊閉上眼睛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教師配樂誦讀,學生想象。

        2、交流,估計學生可能想象到廬山雄偉的景象,比如連綿不斷、高低起伏的山峰等,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進行有創意的想象。

        3、討論,然后交流。

       。1)大家想想看: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2)從《題西林壁》一詩中你受到了什么啟發?

        [意圖:開拓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比較淺顯地感悟這首詩中蘊含的道理,在討論中明白這首詩蘊含的道理,受到啟發。]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古詩。(教師可以適時地給學生配樂朗讀。)

        四、拓展閱讀。

        交流課前搜集的蘇軾的其他作品,全班誦讀。

        ▲教學小結:

        這兩首古詩或繪畫或悟理意境深遠,是培養審美情趣,陶冶情操的好詩篇,課后我們通過背誦來更好的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認識“促、憶、異”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的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設計理念】

        1、感受詩的韻律美,培養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

        2、以讀為本,熟讀成誦。

        【教學難、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詩中的感情。

        【教學方法】

        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交流

        【教學準備】

        1、課文朗讀磁帶、古箏樂曲。

        2、學生搜集描寫秋景或表達思念家鄉的古詩,讀讀背背。

        3、課前查閱這兩首古詩及作者的有關資料。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認識并書寫“促、深”兩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本詩,并能體會作者的心情。

        教學過程

        一、舊引新,激趣導入

        1、秋天是一個美好的季節,還記得我們學習過哪些寫秋天的詩?

        (引導學生回憶蘇軾的《贈劉景文》、杜牧的《山行》、李白的《靜夜思》。)

        你還知道哪些有關秋天的古詩?

        2、教師引述:

        我國宋代有個詩人叫葉紹翁,有一年秋天,他離開家鄉,獨自在外,一天傍晚,他外出散步,觸景生情,便提筆寫下了一首詩,大家想知道寫了什么嗎?板書課題,理解“書”的意思。

        從以前所學的古詩入手,讓學生對古詩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欲望。

        二、朗讀古詩,體會情感

        1、自由朗讀,把握字音:

        放聲朗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2、同桌互讀:

        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桌聽,互相評議,互相指點。

        3、自由讀:

       、 引導學生借助課后注釋或結合插圖理解字詞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⑵ 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字詞,解決不理解的問題,教師巡回指導。

        ⑶ 課堂交流:

        小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決問題,教師重點點撥理解“動客情”的意思。

        (一是動思鄉之情,二是勾起對童年往事的回憶。)

        4、聽課文朗讀磁帶:

       、 邊聽邊在腦海中浮現畫面,說說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⑵ 指名描述畫面,其他同學說說是詩中的哪一句,教師可相機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 再聽錄音,體會情感:

        假如你就是這個離鄉背井,獨自在外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產生怎樣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讀詩句:

        ⑴ 把握詩的節奏。

        ⑵ 教師范讀、領讀。(配古箏樂曲。)

        ⑶ 學生自由讀、齊讀、小組競賽讀、個人表演讀。(配古箏樂曲。)

       、 背誦古詩。

        各種形式的朗讀,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將學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詩句的意境中。

        三、指導寫字

        1、出示要寫的字。

        2、學生觀察范字,交流識字寫字經驗。

        3、學生練習書寫生字。

        四、拓展活動

        1、你還讀過哪些詩人所作的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古詩,讀或背給同學聽聽。

        2、俗話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你能把這首詩畫成一幅畫嗎?

        鍛煉學生收集信息,積累語言,并培養他們的想象、繪畫的綜合能力。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認識并書寫“憶、異、逢”等8個生字。

        2、通過反復吟誦至背誦,感受詩歌優美的音韻,完整的意境和蘊含其中美好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學生初步感知詩意

        1、復習《夜書所見》:

       、 全班背誦、男女比賽背誦。

        ⑵ 誰來表演一下詩人葉紹翁,吟一吟這首詩。

        2、教師表演:

        我是唐代詩人王維,今年17歲,正在長安謀取功名,今天是9月9日──重陽佳節,我卻一個人孤孤單單地漂泊在外,真想念我的親人啊!

        教師吟誦:“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同學們,你們喜歡這首詩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寫下的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理解“憶”的意思。

        在這里,教師不僅是一名傳授知識的學者,更是一名演員。通過教師形象的表演,激發學生學習和表演的欲望,并初步感知了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

        二、自主學習,深入體會

        1、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古詩,可輕聲讀、大聲讀,可獨自讀、同桌齊讀、小組合作讀。

        2、檢查朗讀,先讀準字音,再讀準節奏。

        3、自主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古詩,可以自學,也可以幾個人合作學習,用、看注釋、看插圖等方法理解詩中詞語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⑵ 交流學習收獲。

        (提示:詩句的意思,詩人表達的情感。)

       、 你認為哪句寫得好?或哪個字用得特別好,為什么?

       、 質疑:

        有什么不懂之處?重點指導“異鄉”、“異客”的意思。

       、 指導有感情朗讀,讀出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感情。

        以學生為主導,尊重學生的學習和感受。

        三、趣味活動

        1、詩句連對:

        老師說詩句的意思,學生背相應的詩句。

        2、情境練背:

        學生當小小詩人,或加動作或加表情,表演背誦。

        四、識字寫字

        1、出示要求寫的生字,組詞朗讀。

        2、觀察生字,交流寫字經驗:

        怎樣既正確又漂亮地寫好這些生字?重點指導“異、插”的寫法。

        3、書寫生字。

        五、拓展活動

        推薦相關的古詩:《舟夜書所見》、《泊船瓜洲》。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10

        教材分析:

        這首古詩是清代文人高鼎所作,從題目可知許的內容為詩人在鄉村的所見所感,是一首風箏詩,描寫了春光明媚,麗日和風,兒童沐浴著春光呼吸著新鮮空氣,快樂的放風箏的情景,詩歌就像一幅畫美麗的通俗畫。

        教學理念:

        以讀為主,以評價促發展,在讀與評價相結合中感悟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從而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全面提高語文素養中發展學生的個性。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了解生字組成詞語的大意。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能聯系課文內容理解詩句的大意,在朗讀、感悟中想像

        詩中描繪的情景。

        情感目標:

        借助課文的'語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農村兒童生活的情趣,激發熱愛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通過朗讀感受詩篇的語言美,情景美,達到熟讀成誦,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播放課件,初識意境。

        師:今天老師先請同學們欣賞一段優美的樂曲,同時觀賞老師為你們作的畫,好嗎?

        (師放古箏樂,按詩句描繪的景物順序展現畫面)

        1、整幅詩課文插圖

        2、草長鶯飛

        3、拂堤楊柳

        4、水澤散發的霧氣

        5、兒童歡樂放風箏

        6、回歸整幅詩文插圖

        師: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你看到了什么景致?

        生:我看見了翠綠的草地。

        生:我看見了黃鶯在飛舞。

        生:我看見柳條在隨風飛舞(擺動)

        生:我看煙霧,不是水霧。

        生:我看小朋友在放風箏。

        生:……

        師:同學們觀察的真仔細,我國清朝詩人,高鼎坐在他居住的草堂內看到此情此景,僅用了四句話就寫下了這千古傳頌的《村居》課件演示古詩內容,板書課題。

        二、初讀詩文,感知意境。

        1、釋題:在鄉村居住,作者高鼎,清朝人,善于描寫自然景物。

        2、聽錄音讀。

        3、自由讀,要讀準生字的音,讀通句子,讀后檢查。

        4、出示生字卡片。

        師:怎樣記住這些生字寶寶。

        生:舊字加偏旁,寸加木字旁變成鄉村的村。

        生:順口溜,一木一寸交朋友合在一起叫山村。

        生:……

        5、指導書寫,生描紅、臨寫。

        6、指導朗讀、正音。

        三、細讀詩文,感受意境。

        1、師:請同學邊讀邊觀看畫面,哪些詞的意思自己理解,還有哪些不懂的詞語,分別做上記號。

        2、師:請同學們分小組交流,在組內提不懂之處,依靠大家的力量解決問題。

        春煙:春天水澤草木蒸發的霧氣,拂堤:柳枝很長,下垂著,像撫摸著堤岸。

        紙鶯:風箏。

        3、師:根據你對詩文的理解,能說一說詩文的大意嗎?

        生:敘述詩意(大概詩意)

       。ㄔ绱憾,正是青草生長,黃鶯飛舞的時候,拂堤岸的楊柳,就像陶醉在迷人的春色里一樣,孩子們放學后,早早地回到家里,趕忙趁著春風放起風箏來)

        四、吟誦詩文,品評意境。

        師:請同學們帶著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同桌間互讀詩文。

        生:練讀,相互糾正。

        師:請你推薦一名同學到前面來讀給大家聽。

        生:吟誦詩文。

        師:誰能再評一評,通過他的吟誦,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建議嗎?

        生:評價。

       。1) 他晃著頭,我感受到柳樹在風中搖擺很美、

       。2) 他的笑得再開心些,就更能體現孩子們放風箏時的興奮心情。

        師:那你能來試著讀一讀嗎?

        生:有感情的吟誦。

        師:誰來給他評一評。

        生:他讀的聲音很響亮,要是把醉春煙讀得慢一些會更好。

        師:你的意思是把醉春煙這幾個字讀的聲音再拉長一些(師范讀前兩行話)是這樣嗎?

        生:是的。

        師:從老師的讀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柳樹在飛舞,整座山村到處是霧氣……

        師:誰愿意來試著再來讀一讀。

        生:試讀,同桌比讀、男女賽讀。

        五、賞讀詩文,進入意境。

        師:放古箏樂曲,吟誦古詩,生閉眼想像畫面。

        師:同學們此時此刻,在你的頭腦中呈現出了怎樣的畫面。

        生:我看見風箏飛得很高,美極了。

        生:我仿佛聽見黃鶯在歌唱。

        生:我聽見小朋友在歡笑。

        生:……

        六、欣賞畫畫,升華意境。

        1、回放課件,生齊誦詩文。

        2、詩人寫出了我們兒童生活的樂趣,你喜歡這首詩嗎?

        看畫面,練背誦。

        七、拓展作業,張揚個性。

        1、把《村居》這首詩描寫的內容編成一個小故事,講給同學聽。

        2、為古詩配畫。

        3、吟唱詩。

        以上任選一題

        板書:

        村居

        草鶯飛 醉春煙 兒童學

        拂堤楊柳 早春 竟放紙鶯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理解“遙”“應”“解”“一道”的意思,理解詩句,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情意目標:根據詩句想象兩個小孩的可愛形象,培養健康向上的情趣。

        教學重點、難點:

        指導學生理解詩意,領會感情,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唐代有一位詩人胡令能,年輕時當過修理鐵木器的工匠。他愛寫詩,寫詩出名后,遠近的人還叫他“胡釘鉸”。有一天,他來到鄉村迷了路,四下張望,終于發現了一個小孩。他想向小孩打聽路怎么走,可是小孩在干什么呢?

        出示圖片。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充滿兒童情趣的詩——《小兒垂釣》。

        2、板書課題,指名讀,糾正錯誤讀音。

        分別講講“小兒”和“垂釣”各是什么意思?

        二、初讀。

        1、板書全詩。學生自由練習朗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出示詞語:蓬頭稚子垂綸莓苔遙招手不應人。指名讀,齊讀。

        3、學寫生字:稚,側。學生描紅。

        4、指名多人讀詩。引導學生參與評價。齊讀。

        三、理解詩意。

        1、提出不理解的字或詞。

        蓬頭:頭發很亂的樣子。稚子:小孩子。(引導學生對照插圖,了解這里的“蓬頭”其實是指由于孩子較小,頭發細柔而不易扎束,并不是真的`亂蓬蓬。)綸:絲線,這里指釣魚線。垂綸:釣魚。側坐:側著身子坐,帶有隨意坐的意思。莓苔:泛指野草。映:掩映,映出。借問:向人打聽。遙:遠遠地。應:應答。

        2、指名多人說詩句的意思。教師通過評價激勵與引導學生。

        四、練習表演,理解詩情。

        1、古詩是高度的濃縮了的文學作品,簡潔明快的幾十字,有的猶如一幅栩栩如生的畫,有的就像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還有的就像《小兒垂釣》這樣,是一幕生動有趣的情景劇。你們想演一演嗎?

        小組合作,練習表演。教師巡視指導,主要是問他們原因。

        2、小組表演。第一組教師采訪。第二組開始讓學生采訪和評價。

        要點:(1)這個學釣魚的小孩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在表演中通過什么來表現的?(2)為什么這么遠招手?招手是什么含義?

        隨機板書:認真專心天真可愛

        五、學習《池上》。

        1、短短28個字,簡簡單單的“遙招手”這個詞,詩人胡令能向我們描畫了一個專心學釣魚的可愛孩童的形象。孩子永遠是人們心中的開心果,也是詩人非常樂意表現的一個主題。今天,我們就再來學習另一個詩人的一首“童趣詩”(板書)。

        2、猜詩人。出示《池上》,師范讀。

        3、生自讀,讀準,讀通,努力理解。

        4、學生交流詩意。指名說,評述對詞語的理解是否到位,再指名說,基本到位后同桌互說。

        5、體會“童趣”。領悟這首詩是通過什么來表達童趣的。

        引導學生對“偷采”進行探討,通過“不解藏蹤跡”一句(對照插圖)體會小孩的行為與“偷盜”是不同的,詩歌正是通過這句反應了小孩的天真純樸。

        6、練習讀背。

        六、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兩首“童趣詩”,詩人通過學釣魚和偷采白蓮這兩件小事,為我們描繪了兩個天真可愛的兒童形象。

        七、作業。

        1、搜集其它“童趣詩”讀讀背背。

        2、讀背這兩首古詩。

        板書設計:

        小兒垂釣 池上

        蓬頭稚子學垂綸, 童

        側坐莓苔草映身。 趣

        路人借問遙招手, 詩 不解 藏 蹤跡

        怕得魚驚不應人。

        認真 專心 天真 純樸

        天真可愛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認識“促、憶、異”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的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設計理念】

       。薄⒏惺茉姷捻嵚擅,培養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

       。、以讀為本,熟讀成誦。

        【教學難、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詩中的感情。

        【教學方法】

        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交流

        【教學準備】

       。、課文朗讀磁帶、古箏樂曲。

        2、學生搜集描寫秋景或表達思念家鄉的古詩,讀讀背背。

       。、課前查閱這兩首古詩及作者的有關資料。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薄⒄J識并書寫“促、深”兩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本詩,并能體會作者的心情。

        〖教學過程〗

        一、舊引新,激趣導入

       。薄⑶锾焓且粋美好的季節,還記得我們學習過哪些寫秋天的詩?

       。ㄒ龑W生回憶蘇軾的《贈劉景文》、杜牧的《山行》、李白的《靜夜思》。)

        你還知道哪些有關秋天的古詩?

       。、教師引述:

        我國宋代有個詩人叫葉紹翁,有一年秋天,他離開家鄉,獨自在外,一天傍晚,他外出散步,觸景生情,便提筆寫下了一首詩,大家想知道寫了什么嗎?板書課題,理解“書”的意思。

        從以前所學的古詩入手,讓學生對古詩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欲望。

        二、朗讀古詩,體會情感

       。薄⒆杂衫首x,把握字音:

        放聲朗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2、同桌互讀:

        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桌聽,互相評議,互相指點。

        3、自由讀:

       、乓龑W生借助課后注釋或結合插圖理解字詞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菩〗M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字詞,解決不理解的問題,教師巡回指導。

       、钦n堂交流:

        小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決問題,教師重點點撥理解“動客情”的意思。

       。ㄒ皇莿铀监l之情,二是勾起對童年往事的回憶。)

       。、聽課文朗讀磁帶:

       、胚吢犨呍谀X海中浮現畫面,說說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浦该枋霎嬅,其他同學說說是詩中的哪一句,教師可相機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⑶再聽錄音,體會情感:

        假如你就是這個離鄉背井,獨自在外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產生怎樣的心情?

       。、有感情地朗讀詩句:

       、虐盐赵姷墓澴。

       、平處煼蹲x、領讀。(配古箏樂曲。)

       、菍W生自由讀、齊讀、小組競賽讀、個人表演讀。(配古箏樂曲。)

       、缺痴b古詩。

        各種形式的朗讀,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將學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詩句的意境中。

        三、指導寫字

       。薄⒊鍪疽獙懙淖帧

        2、學生觀察范字,交流識字寫字經驗。

        3、學生練習書寫生字。

        四、拓展活動

       。、你還讀過哪些詩人所作的`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古詩,讀或背給同學聽聽。

        2、俗話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你能把這首詩畫成一幅畫嗎?

        鍛煉學生收集信息,積累語言,并培養他們的想象、繪畫的綜合能力。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認識并書寫“憶、異、逢”等8個生字。

        2、通過反復吟誦至背誦,感受詩歌優美的音韻,完整的意境和蘊含其中美好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學生初步感知詩意

       。、復習《夜書所見》:

       、湃啾痴b、男女比賽背誦。

       、普l來表演一下詩人葉紹翁,吟一吟這首詩。

       。、教師表演:

        我是唐代詩人王維,今年17歲,正在長安謀取功名,今天是9月9日──重陽佳節,我卻一個人孤孤單單地漂泊在外,真想念我的親人啊!

        教師吟誦:“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同學們,你們喜歡這首詩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寫下的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理解“憶”的意思。

        在這里,教師不僅是一名傳授知識的學者,更是一名演員。通過教師形象的表演,激發學生學習和表演的欲望,并初步感知了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

        二、自主學習,深入體會

       。、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古詩,可輕聲讀、大聲讀,可獨自讀、同桌齊讀、小組合作讀。

       。、檢查朗讀,先讀準字音,再讀準節奏。

        3、自主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⑴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古詩,可以自學,也可以幾個人合作學習,用查字典、看注釋、看插圖等方法理解詩中詞語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平涣鲗W習收獲。

       。ㄌ崾荆涸娋涞囊馑迹娙吮磉_的情感。)

       、悄阏J為哪句寫得好?或哪個字用得特別好,為什么?

       、荣|疑:

        有什么不懂之處?重點指導“異鄉”、“異客”的意思。

       、芍笇в懈星槔首x,讀出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感情。

        以學生為主導,尊重學生的學習和感受。

        三、趣味活動

       。、詩句連對:

        老師說詩句的意思,學生背相應的詩句。

       。、情境練背:

        學生當小小詩人,或加動作或加表情,表演背誦。

        四、識字寫字

        1、出示要求寫的生字,組詞朗讀。

        2、觀察生字,交流寫字經驗:

        怎樣既正確又漂亮地寫好這些生字?重點指導“異、插”的寫法。

       。、書寫生字。

        五、拓展活動

        推薦相關的古詩:《舟夜書所見》、《泊船瓜洲》。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春雨》。

        2、學會本課生字,知道這些字在詩句中的意思,認識1個多音字。

        3、初步理解《春雨》的詩意,感受作者對春雨的喜愛贊美之情。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

        教學難點:

        學會本課生字,知道這些字在詩句中的意思,并初步懂得詩的意思,感受大自然的美。

        預習要求:

        看拼音讀讀古詩。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古詩《春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小朋友們,春天到了,春風拂面,百花齊放,人們心情舒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兩首古代詩人抒發自己對春天喜愛的古詩。

        2、板書課題:1古詩兩首

        二、揭示《春雨》

        1、今天,我們先來學習第一首。

        你們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

        2、簡介:

        杜甫:字子美,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詩歌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的社會現實,被后人稱為“詩史”!洞河辍吩}《春夜喜雨》課文節選了前四句。

        三、精讀《春雨》

        1、師范讀,領讀兩遍。

        2、指導看圖,說說春雨的特點。

        3、理解第一句:

        時節:時令,季節。當:正當,就在。

        乃:就。

        這一句詩的意思是:這真是一場“好雨”,像知道什么季節需要什么雨水,春天一到,就下起來了。

        為什么說春雨是好雨呢?

        4、理解第二句:

        潛:暗中,悄悄地。潤物:滋潤萬物。

        這句詩的意思是:春雨在夜間,趁人們不注意的時候,隨著春風輕輕地灑落,無聲地滋潤著萬物。

        5、指導朗讀、背誦。

        教師范讀,強調節奏。

        學生練習朗讀:指名讀,齊讀。

        6、總結:這首詩贊美了春雨及時而下,無聲地滋潤著萬物,反映了詩人對春雨的喜愛之情。

        四、作業

        課堂:背誦古詩。

        課外:臨寫生字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古詩《春曉》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指名有感情地背誦《春雨》。

        2、用自己的話說說《春雨》的詩意。

        二、揭題

        1、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描寫春天的詩。板書課題:春曉。

        2、解題。曉:指早晨。春曉就是指什么呢?(春天的早晨)

        3、你們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

        4、簡介孟浩然。

        三、精讀《春曉》

        1、指導看圖。圖上畫的是什么人,他在干什么?

        2、練習朗讀古詩。

        3、學習古詩。

        學習第一句:

        眠:睡覺。曉:天亮。

        聞:聽到。啼鳥:鳥的鳴叫。

        這句詩的意思是:一覺醒來,不知不覺天已亮了,聽到四處都有鳥的動聽的叫聲。

        學習第二句:

        這句寫得是什么時候的事?

        昨天夜里,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

        4、有感情地朗讀《春曉》,注意讀好停頓。

        四、總結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描寫了春天一個雨后的早晨的情景,表達了詩人愛春惜春的真摯感情。

        五、作業。

        課堂:背誦并默寫古詩。

        課外:

        1、說說兩首詩的意思。

        2、你還知道哪些描寫春天的詩,請寫下來。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能借助注釋理解生詞;

       。、讀懂詩句意思,體會作者詩中的哲理;

        3、背誦古詩,默寫《題西林壁》。

        【課時目標】

        〖第一課時〗

        1、借助字典弄請詞句的意思;

        2、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上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

        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

       。、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础⑼ㄟ^學習古詩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

        〖第二課時〗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并能默寫詩中的名句。

       。、能借助詞典等工具書和生活積累理解詩中的詞句,并根據需要搜集信息,擴大知識面。

        3、能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

       。、能發表對詩的獨特見解。

       。怠W會一類生字豚。

       。ㄔO計理念:樹立問題的探究觀,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和啟發學生善于以現問題,勇于提出問題,勤于分析問題,樂于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生愛動是他們的天性,老師要允許學生動一動、說一說、想一想。學生才會從自己的實踐中學會知識,也會從實踐中得到創新。)

        【教學重點】

        理解詩中所含哲理,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詩中所含哲理,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教學準備】

        風景畫、錄像、實物投影儀、實物三棱柱。

        【課時安排】

       。舱n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復習古詩的學習步驟及學習方法

        學習步驟:初讀感知→理解詩題→理解詩句→品讀悟意境→熟讀成誦

        二、按學習步驟學習《題西林壁》

       。、初讀感知,讀通讀正確:

        學生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讀通讀正確,然后抽讀。

       。、了解作者,理解讀題:

        ⑴讓學生課前查閱蘇軾有關資料,課上互相交流。

        ⑵結合注釋理解讀題目的意思

       。场⒅攸c引導學生理解讀句意思。

       。础⒅攸c引導學生理解詩句意思:

        ⑴分組合作學習,在組內各自交流自己對詩句的理解,理解詩句時,既要借助注釋,又要聯系上下文,既要聯系課文插圖,又要補充詩中沒有的一些詞句。

        ⑵全班交流。

       。、品讀悟意境:

       、艈l談話悟意境:作者瀏覽了廬山,不只是看,而是細心觀察廬山的特點: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為什么同樣是廬山,卻有不同的'面目呢?經過思考,作者發現其中的奧秘: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詩寫了廬山的千姿百態,身處山中也難以看清它的真實面目,你從中悟出了一個什么道理?

       、茖τ诒容^復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觀地、冷靜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現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確認識這個事物。

        三、品讀詩名,讀書讀意

       。、反復練習古詩。

        2、指名朗讀,讀后評價。

       。、學生齊讀。

        4、熟讀成誦。

        第二教時

        一、復習第一首古詩

        1、指名背誦讀詩。

       。病⒅该f詩。

        二、讀詩,整體感知

       。、自由讀,教師指導檢查讀詩情況。

       。、個別讀。

       。场⒔M內讀,并在組內說說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會的字查字典。

       。、完成課后練習1:

        提問:你有哪些字還不太清楚具體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決:查字典咨詢老師,同學討論。

        三、再讀詩,感語交流

       。、仔細讀詩,試著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病⒅攸c理解: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學習先抑后揚的寫法:

        山重水復疑無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揚。

        4、感情讀詩,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感受,并能用連貫,正確的語言表述。

        四、熟讀成誦

        采取小組競賽,組內競賽等不同方式背誦。

        五、合作,探究學習再次感悟詩的意境

       。薄⑿〗M內討論《游山西村》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詩的首聯“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寫出了山西村豐收之年的景象,讓人感受到農家款待客人的熱情和民風的淳樸。表達了作者對農家豐收景象的由衷贊美之情。

        詩的次聯描繪了山間水畔的美景,寫景中寓含豐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寫的范圍,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傳幾百年,是因為這不是詩人單純描繪景物,而是表達了作者對人生境遇的獨到體會,是面對困難,迷茫的另類人生體驗。寫景中寓含豐富哲理,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理解,不必求同。

        2、結合資料豐富對陸游的認識組內口頭交流自己收集的資料:

       、派淠甏;

       、粕顣r代人品介紹;

        ⑶著名作品;

       、茸约旱囊娊狻

       。、班內交流提升對詩的認識:

        說說你找到的有關本課,作者的一切資料。要說得盡量流利,完整,不羅嗦。針對同一類話題,相互補充。訓練歸納總結的能力。

        教師針對學生發言作適當說明,要尊重學生的認知差異,相機點撥即可。

        六、制作“陸游小檔案”

        教師鼓勵學生自己設計,不要拘泥課本中的形式。可配畫,編目錄,題寫前言,后記,也可做成本周的綜合學習資料。

        第二教時

        一、復習第一首古詩

       。、指名背誦讀詩。

       。、指名說詩。

        二、讀詩,整體感知

       。、自由讀,教師指導檢查讀詩情況。

        2、個別讀。

       。、組內讀,并在組內說說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會的字查字典。

        4、完成課后練習1:

        提問:你有哪些字還不太清楚具體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決:查字典咨詢老師,同學討論。

        三、再讀詩,感語交流

       。、仔細讀詩,試著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病⒅攸c理解: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场W習先抑后揚的寫法:

        山重水復疑無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揚。

       。、感情讀詩,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感受,并能用連貫,正確的語言表述。

        四、熟讀成誦

        采取小組競賽,組內競賽等不同方式背誦

        五、合作,探究學習再次感悟詩的意境

       。、小組內討論:

        《游山西村》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詩的首聯“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寫出了山西村豐收之年的景象,讓人感受到農家款待客人的熱情和民風的淳樸。表達了作者對農家豐收景象的由衷贊美之情。

        詩的次聯描繪了山間水畔的美景,寫景中寓含豐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寫的范圍,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傳幾百年,是因為這不是詩人單純描繪景物,而是表達了作者對人生境遇的獨到體會,是面對困難,迷茫的另類人生體驗。寫景中寓含豐富哲理,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理解,不必求同。

       。病⒔Y合資料豐富對陸游的認識組內口頭交流自己收集的資料:

        ⑴生卒年代;

        ⑵生活時代人品介紹;

        ⑶著名作品;

       、茸约旱囊娊。

       。、班內交流提升對詩的認識:

        說說你找到的有關本課,作者的一切資料。要說得盡量流利,完整,不羅嗦。針對同一類話題,相互補充。訓練歸納總結的能力。

        教師針對學生發言作適當說明,要尊重學生的認知差異,相機點撥即可。

        六、制作“陸游小檔案”

        教師鼓勵學生自己設計,不要拘泥課本中的形式?膳洚嫞幠夸洠}寫前言,后記,也可做成本周的綜合學習資料。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15

        一、教學目的:

        1.了解兩首古詩寫作的時代背景,體會詩中抒發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2.通過學習這兩首詩,對詩這種體裁的特點,如感情豐富,語言精煉,講究節奏和韻律等,有較具體的體會。

        3.背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默寫《示兒》。

        4.學習本課生字詞,理解詩句,了解內容。

        二、教學重難點:

        1.弄懂杜甫聽到勝利喜訊后那樣歡快的原因和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事,通過重點詞語的品析及反復吟誦來體會。

        2.體會這兩首詩明白如話而感染力極強的特點。

        3.體會詩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

       。矗詫W能力的培養。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ㄒ唬﹦撛O情境:

        (師舉起空白的第四課)同學們,老師今天這節課沒有準備,想請你們來當我的老師!

        大家想一想,如果讓你來當我的老師,你教教我怎么學這兩首古詩呢?

       。ǘ⿴熒餐O計自學步驟:

        1.我們先用第一首詩做實驗。(生討論如何教老師,全班交流)

       。玻畮熞龑〗Y(即學生自學方法)并板書:

       、俳庠婎}(了解作者及時代背景)。

        ②解難解詞。

       、劾斫庠娋洌ㄓ檬褂脜⒖紩⒖床鍒D、想象、反復誦讀、串講詩意、解課后題等方法)。

       、軞w納中心(體會作者情感)

        ⑤談讀詩感受。

       、抻懈星槔首x。

       。ㄈ⿲嵤⿴熒餐瑢W習:

       。保埻瑢W上講臺當小老師,為全班和老師解題: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寫的,也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詩,也就是在他最高興的時候寫下的。此詩寫于763年,安史之亂的頭目史朝義(史思明)的兒子兵敗自殺,他的部下紛紛投降;河南河北相繼收復,“安史之亂”從此結束。杜甫在四川聽到這一消息后寫下了這首充滿歡樂之情的七言律詩。

        這首詩的題目是什么意思?聞:聽說。官軍:指唐王朝的軍隊。

        意思是聽說唐王朝的軍隊收復了河南河北。

        2.理解難解詞:

        劍外:通常作為四川的簡稱。

        忽傳:忽然間到處傳揚。

        收薊北:收復薊北。

        初聞:剛剛聽到。

        涕淚:因喜極而淚下。

        卻看:再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亂卷起。

        欲:將要,簡直要。

        狂:放懷,無拘無束,熱情不加節制。

        放歌:放聲歌唱。

        須:須要。

        縱:放任,這里盡情的意思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即:就。

       。常斫庠娨猓

        用使用參考書、看插圖、想象、反復誦讀、串講詩意、解課后題等方法理解詩句意思:

       、佟皠ν夂鰝魇账E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a串講:意思是收復薊北的消息,忽然在劍外到處傳揚。我剛剛聽到這個喜訊,涕淚就灑滿了衣裳。

        b積累詞語:聽到喜訊為何還“涕淚滿衣裳”?可以用哪個四字詞形容他?(喜極而泣、唏噓不已……)

        c有感情地朗讀。

        ②“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峥床鍒D,通過人物的表情、動作想象人物的`心情。

       。庠~語積累:“喜欲狂”和“涕淚滿衣裳”矛盾嗎?可以用哪個詞解釋?(悲喜交加)

        c想象:詩人離開家鄉這幾年,過的是怎樣的生活?

        d由此你可以想象得出杜甫興奮的原因是什么?

        師補充:杜甫興奮的原因決不僅僅是因為詩人從此可以結束顛沛流離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為從此祖國可以重歸統一,人民可以免受戰亂之苦。 d串講: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還有一絲的憂愁?我胡亂地把詩書一卷,高興得簡直要發狂。

        e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心情。

       、邸鞍兹辗鸥桧毧v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保

       。岽v:在大晴天里我要放聲歌唱,暢飲美酒。趁著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鄉。

       。狻鞍兹铡泵刻於加,為何此詩要強調呢?象征著什么?(詩人的生活重見天日,心情愉悅)

       。阕x出詩人的好心情。

       、堋凹磸陌蛵{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帷凹础焙汀氨恪倍际潜硎臼裁吹脑~語?詩人用在此的目的是什么?可見詩人語言精練。

       。獯v:放舟從巴峽東下,穿過那巫峽的疊蟑順流而下,一過襄陽,便一直奔向洛陽。

        ⑤讀全詩,再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矗偨Y全詩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ㄟ@首詩抒發了作者因多年戰亂被平息,祖國重新統一而無比歡快的心情,洋溢著詩人的愛國情感。)

        5.師引讀,生齊讀.

       。叮堃晃煌瑢W帶大家讀背古詩。

       。ㄋ模⿴熞龑J識這首古詩結構、韻律的特點。

        第二課時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1.同學們,看到詩的題目《示兒》你是怎么理解的?

        “示”是什么意思?“示兒”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擺出來讓人知道。“示兒”可以說是告訴兒子,在這里指對兒孫們有所交代,相當于遺囑。)

        2.簡介作者:

        這首詩是宋代大詩人陸游寫的。陸游一生創作了很多詩歌,保存下來的有九千多首,詩中抒發政治抱負,表現人民的生活,表達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妒緝骸愤@首詩是他在86歲高齡,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時刻寫給他兒子的臨終囑咐。

       。ǘ┳杂勺x這首詩

        想一想,陸游逝世以前最牽掛的是什么事?

        (三)學習這首古詩

        1.結合課后的注釋,試試自己能讀懂什么,讀懂哪句就說哪句。說的不確切的其他同學可以補充,糾正,教師適時點撥。

        2.師生交流

        ①“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來的意思!霸笔潜緛砭椭赖囊馑。

        “萬事空”什么事都沒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州”指中國!巴苯y一。“九州同”是指全國統一。

       、谥该f說詩句的意思。

        我本來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沒有了,只是為看不見全國統一而感到悲傷。

       、邸巴鯉煴倍ㄖ性眨壹牢鹜婺宋獭

        “王師”這里指南宋軍隊。

        “北定”“定”是平定,這里是收復的意思。“北定”指收復北方。

        “中原”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領的地區。

        “家祭”祭祀祖先。

        “無”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你的,你們的。翁,指父親。

       、苓@兩句詩的意思是:宋朝的軍隊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的時候,家祭的時候不要忘了(把收復中原的這件事)告訴你們的父親。

       、蓐懹渭热恢廊怂篮笕f事皆空,為什么還叮囑兒子“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這句話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表達了詩人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思想感情。)

        3.現在你了解陸游逝世前最牽掛的是什么了嗎?

       。ㄗ鎳螘r能夠統一這一件大事)

        其實這也是陸游畢生的心事和希望。

        4.指名把這首詩的意思說一說。

        (四)總結全詩

        1.這首詩主要講了什么?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ㄎ澹R讀這兩首詩

        思考:《示兒》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兩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相同嗎?聯系詩的內容談談自己的體會。

        這兩首詩都表達了作者的愛國之情,這一點是相同的。

        但《示兒》是通過“悲”來表達盼望祖國統一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通過“喜”(聽到祖國重歸統一,“喜欲狂”)表達的。

       。┍痴b默寫這兩首詩

      【《古詩》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古詩教學設計步驟 怎樣設計古詩教學12-22

      古詩的教學設計03-29

      古詩教學設計08-06

      古詩教學設計06-20

      古詩教學設計06-13

      古詩鑒賞教學設計01-23

      《古詩春曉》教學設計04-14

      古詩《詠柳》教學設計04-15

      古詩教學設計案例10-19

      古詩教學設計思路10-18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一区 | 亚洲精品国产乱码不卡 |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一 |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 | 色综合日本久久综合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