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

      時間:2023-07-04 09:25:21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借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

        《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1

        活動一:配樂朗誦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端午的鴨蛋》(共2課時)

        活動一: 小組自主互助識記字詞

        閱讀課文,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活動二:問題探討(學生自主互助)

        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這與寫高郵鴨蛋有何聯系?

        家鄉高郵鴨蛋有何特點?作者著重寫了哪些內容?在寫法上有何特點?

        活動三:學習課文 學習部分。

        提問: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這與寫高郵鴨蛋有何聯系?

        學生朗讀文章第2、3自然段。

        提問:家鄉高郵鴨蛋有何特點?作者著重寫了哪些內容?在寫法上有何特點?

        一、復習舊課聽寫詞語,學生互評。

        二、學習課文第三部分學生討論、交流。

        提問:這部分寫了什么內容?你是如何理解課文結尾,作者寫到東晉車胤“囊螢”夜讀的故事?

        三、研究性學習:(學生討論、交流)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本文的語言魅力主要靠反復朗讀才能體會得出。有些語段還應指導學生讀出語氣語調、讀出韻味。通過朗讀,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問:朗讀文章第二、三段,畫出你喜歡的句子,仔細體會本文語言上的特點。

        四、拓展訓練,感受家鄉的風俗:

        提問:說說你的'家鄉過端午節的風俗,談自己的體會。

        五、小結

        《端午的鴨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詩意,在小小成鴨蛋里嘗出生活的滋味,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讀來從容閑淡,大有月下聽長者談古論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間,流露出的是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處,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結構的嚴謹,但在隨意之中也體現了構思的嚴謹與和諧。

        《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文章框架,感知課文內容。

        2、誦讀課文,體會作者的語言風格。

        3、體味文章中蘊含的情感。

        4、了解端午風俗,感受鴨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風情,提倡珍惜傳統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特色。

        2、學習民俗文化,加深對民族的`了解和感情。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明確教學目標、重點。

        2、簡介端午節、作者。

        二、學習課文內容。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主旨。

        2、精讀課文,把握脈絡和主旨。

        三、語言品析。

        1、默讀課文,勾畫出自己喜愛的語句,細心品味語言的精妙并體會語言特點。(結合研討與練習二)

        2、四人小組交流,讀一讀,品一品,說說你的感受和理由。

        3、明確作者的語言藝術風格。

        四、拓展延伸。

        1、有關端午的詩詞。

        2、發表自己對傳統節日的看法。

        五、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在次品味語言特點。

        2、小作文:寫一寫自己過傳統節日的點滴體驗。

        《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知識】: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

        1、朗讀課文精彩語句,了解作者“小敘事”的創作特點。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特色。

        3、學會搜集資料,簡要講述見聞,有條理地發表見解

        【情感】:

        1、培養學生關注日常生活細節的習慣,引導他們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詩意。

        2、激起學生對兒時生活懷想和對故鄉的熱愛的感情,提倡珍惜傳統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

        【重點】:

        通過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解讀文本內在的韻味,感受作者獨特的情趣。

        【難點】:

        1、引導學生調動自身體驗,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無窮趣味。

        2、激起學生對兒時生活懷想和對故鄉的熱愛的感情,提倡珍惜傳統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

        課前學生預習

        1.預習本文字詞,掃清閱讀障礙。

        2.了解汪曾祺的寫作風格。

        3.搜集家鄉有關端午一些風俗、傳說資料或具體實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時代過節時最難忘的事件或物件。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人。

        1、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

        (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

        2、引導學生課堂上介紹我們的端午節習俗

        貼符(“艾旗迎百福,桃劍斬千妖”)、賽龍舟(一些忌諱)、吃龍舟飯(紅、黃、綠、黑、白,提高課堂上氣氛)

        3、導入:端午節的起源:普遍的說法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也有說紀念替父報仇的愛國詩人伍子胥,安貧守節的介子推,為操練水軍而創設龍舟競渡的越王勾踐、終于愛情的蛇仙白娘子等。

        二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早年畢業于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干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劇。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發表小說《受戒》、《大淖記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選集》。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帶著問題聽錄音,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可以分為幾個部分,請你給每個部分添上一個小標題。)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說端午,介紹端午的種種風俗,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說鴨蛋,介紹家鄉鴨蛋的名聲、特色。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寫孩子們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鴨蛋。

        文章的寫作思路:端午的風俗——家鄉的鴨蛋——端午的鴨蛋

        字詞注音

        汪曾祺qí系jì百索子倘tǎng若咂摸zāmo城隍huáng

        擰níng成小繩門楣méi用酒和huò莧菜xiàn籍貫jí硝藥xiāo

        腌臘yān絡子lào大襟jīn車胤yìn熏xūn五毒似的shìde

        二、詞語解釋(穿插在課時間,有選擇的講授)

        端午:端,開始;午,午日。咂摸:方言,仔細辨別(滋味)。情結:指深藏心底的感情。

        百索子:端午時系在小孩的手臂上或脖子上,風俗認為這樣可以辟邪。

        五毒:指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種毒蟲。

        符:道士所畫的一鐘圖形或線條,聲稱能驅使鬼神,給人帶來禍福。

        寄名:舊時幼童認僧尼為老師而不出家,或認他人作義父母以求長壽。

        門楣:門框上的橫木。城隍:迷信傳說中指主管某個城的神。

        朱筆:紅筆。莫名其妙:沒有人能說明它的奧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雄黃:一種礦物,橘黃色。中醫用來做藥。

        有不:相當于“有沒有”。不,用在句末表示疑問。硝藥:硝石做的藥

        籍貫:祖居或個人出生的地方。肅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樣子。起敬:產生敬佩的心情。

        曾經滄海難為水:經歷過浩瀚壯觀的大海,對別處的水就難以看上眼了。現在常比喻人的閱歷廣,眼界就開闊,追求的目標就更高。

        稱道:稱贊。夾取以敬客:夾取(腌鴨蛋)來敬客人。以,連詞,來。

        絡子:依照所裝物體的形狀,用線結成的網狀的小袋子。

        袁枚:字子才,號簡齋。錢塘(現在浙江杭州)人。清代詩人。

        與有榮焉:因而也感到榮幸。大襟:紐扣在一側的服裝的前面部分。

        囊螢映雪:囊螢和映雪分別指晉朝車胤利用螢火蟲的光刻苦讀書和孫康利用雪的反光刻苦讀書的故事。

        練囊:用一種白色的絹做成的口袋。練:白色的絹。薄羅:薄的絲織品。

        端午的風俗

        (課后練習題一)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作者為什么對家鄉的.咸鴨蛋久久不能忘懷?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等風俗;又列舉了“放黃煙子”吃“十二紅”這兩種較為獨特的風俗。七種風俗,娓娓道來,精彩紛呈,顯現了鄉土生活的多姿多彩。

        對家鄉咸鴨蛋的難以忘懷,實際上不是作者個人的心態。這是人類普遍的心理。兒時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會籠罩一層異樣的光輝。

        品讀課文,欣賞“鴨蛋”

        1、那么作者家鄉的鴨蛋到底是怎樣的?我們一起來品讀2、3兩段。

        小組合作,請以“這是------------的鴨蛋,因為-----------------(找出文中相關的語句)”為句式說一段話家鄉的鴨蛋是與眾不同的,聲名遠播的,歷史悠久的,吃法多樣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鮮艷的

        那么,作者是帶著怎樣的感情向我們介紹自己家鄉的特產——高郵咸蛋呢?

        (贊美,自豪)

        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呢?

        如:①“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于腌鴨蛋。”兩個“多”,一個“善于”寫出了對家鄉人的贊美(勤勞能干)。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的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所食鴨蛋多矣”帶有文言性質,增強幽默意味。

        ③“袁子才這個人我不喜歡……但是《腌蛋》一條我看后卻覺得很親切,而且‘與有榮焉’。”有點愛屋及烏了吧!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鴨蛋,蛋黃是淺黃的,這叫什么咸鴨蛋呢!”淡淡的幽默。

        ⑤“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象我們那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有些嗔怒,也有淡淡的幽默。實際上認為高郵不僅出鴨蛋,還有那么多心靈手巧的勤勞能干的高郵百姓,自豪和贊美之情油然而生。

        ………………一提起家鄉的鴨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訴說內心的贊美和自豪。這種贊美,這種自豪都緣于作者那濃濃的思鄉之情,緣于那深深的故鄉情結吧。(板書:故鄉情結)

        寫鴨蛋——抒故鄉情,這種寫作方法是:借物抒情(板書:借物抒情)

        第二課時

        溫習上節內容,引入

        一、(略講)

        說起“故鄉情結”,最難忘的要屬兒時的記憶了吧。因而

        有人說,本文寫得最有趣的要屬四、五兩段了。你認為有趣在哪兒呢?你有過類似的經歷嗎?

        如:

        “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別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

        “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愛的飾物。”

        “鴨蛋掛了多半天,什么時候孩子一高興,就把絡子里的鴨蛋掏出來,吃了。”

        “孩子吃鴨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頭,不把蛋殼碰破。”

        “蛋黃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鴨蛋殼里面洗凈,晚上捉了螢火蟲來,裝在蛋殼里,空頭的地方糊一層薄羅。螢火蟲在鴨蛋殼了一閃一閃地亮,好看極了!”

        小結:端午的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樂的一天。孩子們挑鴨蛋——裝鴨蛋——掛鴨蛋——吃鴨蛋——玩鴨蛋,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家鄉的鴨蛋在孩子們的手中發揮了最極致的價值!讓我們一起來朗讀一遍,感受一下節日帶來的幸福和快樂吧!

        二、(課后練習題二)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A平淡而有味,B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C有淡淡的幽默。這三點在課文中能看出來嗎?請你輕聲朗讀課文第二、三段,畫出你喜歡的句子,仔細體會本文語言上的特色。

        (語言學習是本文教學的一個重點,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語言。)

        1.“平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殼的。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二要挑形狀好看的。別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男生朗讀)

        一個普普通通的鴨蛋,在作者筆下居然寫得如此別具一格,這是一般人通常不會注意的,但仔細一想,卻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嗎?淡青色的蛋殼就比白色蛋殼更有“格調”,而鴨蛋的形狀也確實有蠢笨與秀氣之別。生活中的情趣是無處不在的。

        2.“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這一點在本文中體現得不太明顯,但也有所體現。例如,“一般是敲破空頭”“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頭”“白嘴”等詞語,都帶有較為鮮明的地方特色。(女生朗讀)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這一“文白夾雜”句讓人忍俊不禁,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齊讀)

        汪曾祺的語言藝術在本文中是如何體現的?

        汪曾祺的語言,熔書面語與口語于一爐,將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平實、自然之中又時時流露出典雅雍容,顯現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養和語言功力。

        1.口語色彩濃厚。

        首先表現在好用短句,有時一句一斷,大有生活中說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著說的神態。例如:“我的家鄉是水鄉。出鴨。高郵大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于腌鴨蛋。高郵咸鴨蛋于是出了名。”

        其次,文中時時穿插十分樸素的“大白話”,這使文章生活氣息更為濃厚:“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處。還不就是個鴨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么咸鴨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讓人倍感親切。

        2.古漢語的點綴使文章多了書卷氣,增添了典雅之美。

        例如:“高郵鴨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干、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

        在這里,典雅的文言詞語與極質樸的口語相映成趣,讓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居然能將極雅與極俗的兩種語言如此自然和諧地捏到一處并倍添韻味的藝術功力。

        3.善于運用語言“造型”。

        汪曾祺有時只用一兩個字眼就能寫出事物的特色神韻。他寫吃咸鴨蛋“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那種繪聲繪色,那種動感,以及快感,從一個“吱”字中得到了活靈活現的表現。

        思考:我國的許多傳統節日、傳統習俗在現代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已經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誕節、情人節在國人心目中的分量越來越重要。

        學習本文后,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中國該如何加強文化遺產保護?……

        2、采訪身邊的老人、長輩,調查端午的有關民俗活動。

        3、搜集、摘錄一些文學作品、詩歌、民謠中你認為好的句子,并聯系我們今天所學的“語言特色”知識簡要的分析這些句子的表現力。

        《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請文章思路。

        2、學習借物抒情的寫作方法

        3、感受鴨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風情,提倡珍惜傳統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3

        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

        (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

        非常不錯,大家懂得還真多。播放幻燈片。讓同學們說說幻燈片上顯示的是哪個節日的活動、物品,并讓同學們自由地說說這個節日的風俗習慣。不過今天我們就來看鴨蛋,有人會說鴨蛋有什么好看的?我們就來一起欣賞著名作家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看看他筆下的鴨蛋是什么樣的,他又是怎樣玩鴨蛋的。

        二、明確本課課文學習的目標。

        三、整體感知

        自由朗讀課文,在弄懂字詞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簡單概括課文重點寫了哪些內容,體會文章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端午的鴨蛋

        端午的風俗 家鄉的鴨蛋 端午的鴨蛋

        四、品讀課文,欣賞“鴨蛋”

        1、文中哪幾小節寫家鄉的鴨蛋,家鄉的鴨蛋有什么特點?

        小組合作

        請以“這是------------的鴨蛋,因為-----------------(找出文中相關的語句)”為句式說一段話。

        那么,作者是帶著怎樣的感情向我們介紹自己家鄉的特產——高郵咸蛋呢?(贊美,自豪)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呢?

        2、寫鴨蛋——抒故鄉情,這種寫作方法是:借物抒情

        3、有人說,本文寫得最有趣的要屬四、五兩段了。你認為有趣在哪兒呢?

        四、拓展延伸

        根據你的了解,你認為現在社會上流行過的節日有那些?

        原因是什么?

        小結:社會現狀----傳統文化的失落。我們要珍視傳統文化

        五、師生交流小結

        談談通過今天這篇文章的學習你有那些收獲或不足?

        讀________,我感到了________。讀________,我想到了________。

        最后,我要送大家一句話:

        我們必須珍視自己的民族文化傳統,就像珍視自己生命的價值一樣

        六、布置作業

        片段作文:結合自身的生活實際,介紹印象最深的童年時代的物件或者經歷。

        《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5

        一、教材分析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性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因此,人文內涵豐富的文章成為語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單元的課文意在讓學生關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間文化,并通過這些有聲有色的民俗風情畫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蘊涵的無窮樂趣。而本文又屬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鴨蛋,讓我們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濃郁民俗風情。

        二、學情分析:

        處在芳華期的學生,有猛烈的求知欲和洽奇心,對文學作品有肯定的奇特體驗和見解,而且有表達看法的欲望。傳統文化對今世中學生來說,應該是比力疏遠的話題,他們深受泰西和港臺文化影響,缺乏了解了解傳統文化的時機,越發不知道怎樣欣賞傳統文化。因此,面臨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猛烈碰撞的實際,他們必要適當適時的引導。

        憑據本單位的特點和學生的環境,我對本文做了以下的教學設計:

        【知識目的】:

        了解端午習俗,感覺鴨蛋包羅的文化意味和民風風情。

        【本領目的】:

        1、學會搜集資料,扼要報告見聞,有層次地頒發見解。

        2、學習誦讀富有生活情趣的語言。

        【情緒目的】:

        提倡愛惜傳統文化,引發民族自大感。

        【教學重點】:

        通過咀嚼平庸自然而又韻味統統的語言,感覺傳統習俗蘊涵的情趣。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變更自身材驗,感覺一樣尋常生活中的無窮意見意義。

        三、教法與學法:

        怎樣讓學生學會咀嚼傳統習俗文化呢?照舊那句老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過節習俗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老師以“情趣”二字為切入點,通過朗讀賞析咀嚼語言,引導學生漸漸從外貌感知、分析感悟、反思歸納、末了上升到開端意會中國傳統文化的頭腦高度。

        與教學過程相照應,我設計了如下的教法與學法:教法:導入——閱讀——拓展

        學法:歸納復述——搜索整合——誦讀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

        四、教學過程:

        1、激發興趣,導入課題

        首先向學生出示食物圖片,讓他們猜猜這些食品與哪些傳統節日有關。再讓學生談談自己家鄉的一些傳統節日的風味小吃。此環節激發學生興趣,培養歸納復述知識的能力。

        2、瀏覽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瀏覽課文,思考: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

        意圖:在于培養學生自主搜索文章關鍵信息的能力。

        (2)談談你還知道哪些端午習俗?這些習俗的緣由是什么?

        意圖:問題一可以讓學生廣泛涉獵端午節的風俗習慣,分享課前查找的資料信息。

        問題二讓學生對端午的認識從粗淺了解轉向探究根源,可以說是對文史地哲等知識的一個匯總學習,從而使學生對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此環節培養學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準確,語言生動地講述見聞,完全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3、精讀課文,感受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讓學生在文中找出體現汪曾祺是語言風格的語句,反復朗讀品味。

        例如:1、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就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不過高郵的咸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頭吃,白嘴吃也可以。

        如何讓學生學會品味文章的情趣呢?先讓他們反復朗讀,并抓住關鍵語句賞析。如“所食鴨蛋多矣”“曾經滄海難為水”這幾處,或在平實的白話中穿插頗具特色古漢語,或大詞小用,給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處可以讓學生模仿古人的口氣朗讀。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頭吃,白嘴吃也可以。”,“確實是好”,“我實在瞧不上。”等幾處都較為明顯地運用了江浙方言,顯得非常生動親切。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有窩頭,就知足了。大腌蘿卜,就不錯,小醬蘿卜,那還有什么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語言,特別是一個“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寫得活靈活現。從而讓學生真正領會汪曾祺的文章里運用方言的妙處。

        可見,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誦讀。我設計這樣的教學環節,既有利于調動學生自主活動的積極性,又培養學生朗讀能力。

        4、回歸生活,分享體驗

        我們之前讓學生回歸課本,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傳統習俗滲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鄉土情結。現在再跳出課本,進行拓展延伸,說說傳統節日中類似這樣頗具情趣的小事。本環節教師先拋磚引玉,投影一段文字,再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各抒己見,在合作互動的過程中分享體驗,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們身邊。

        5、創設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國的許多傳統節日、傳統習俗在現代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已經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誕節、情人節在國人心目中的分量越來越重要。

        “江陵端午祭”是韓國農耕社會時期祈求豐年,民眾共同參與的傳統祝祭活動。在進行端午祭時,會舉行假面舞劇、投壺、摔跤、蕩秋千、長跪比賽、跆拳道比賽、高校足球賽等活動,而這些都是具有韓國地方特色的。韓國方面對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視,1967年將其列入國家重點無形文化財產第13號,并擬于2005年向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申報“世界無形遺產”,學習本文后,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此環節讓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熱點,并能聯系文化背景和所學知識,對生活現象作出自己的評價。使他們對中國傳統習俗、傳統文化有一個理性的認識。認識到重視傳統文化,珍惜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蝕,從而達到道德教育與審美熏陶的雙重教育目的。

        以上就是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回顧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從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對文本進行賞析品味,最后跳出課本,關注社會,反思生活。

        在文本閱讀中,學生的搜索整合信息能力、歸納復述知識能力、誦讀能力、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鑒別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整個教學設計圍繞幾個根本理念:

        1、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充實引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提倡自主、互助、探究的學習方法,夸大在語文實踐中掌握語文紀律。

        3、注意文本的學習,通過重復朗讀來咀嚼語言。

        結語:新課改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景象,我在新課標的引領下,在語文教學中做了很多大膽的實驗,正如我的這節研討課一樣,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運動中全面進步語文素養,造就學生自動探究、連合互助、勇于創新的精力,讓學天生為學習的主體。語文教學的藝術多種多樣,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們還應做更多的探索,使語文本領成為學生終生受益的寶貝。

        《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6

        學習目標

        1.體會文章語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韻味和情致。

        2.關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間文化。

        學習難點

        學習品味富有情致和特色的重要語句,以理解文章內容和作者情感。

        學習方法:自主、研討、探究。

        學習時數

        二課時

        教學設想

        中心環節是閱讀和討論。

        教學程序

        預習、朗讀、質疑、討論、作業。

        特別說明:預習是課上預習

        第一課時

        預習課上預習(自主學習)

        七項任務:

        1.讀課文,查字典處理生字生詞。(工具書:《新華字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成語詞典》等)

        2.查找相關資料:作者、背景等。

        3、詳看課下注釋,了解相關信息,進一步理解課文。

        4、再讀課文,同時標注自然段的序號并概括各段段意(一為說話方便;二為理清文章思路。)。

        5、圈點勾畫重要語句并作賞析,做旁批(一段)、眉批(一頁)。

        6、思考課后“研討與練習”題。

        7、寫出自己的疑惑。

        說明:

        1、預習的閱讀方式——主要是默讀。(默讀最有利于思考,多用默讀,)

        2、預習在課上預習。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介紹作者,讓同學們互相展示收集的有關汪曾祺的資料。

        二、整體感知。

        1、接力朗讀課文。要求:讀的同學力求做到準確、流利、有感情;

        聽的思考:本文的寫作思路是怎樣的?

        (說明設計目的:(1)檢查預習概況,包括字詞。(2)進行朗讀訓練:通篇朗讀,加強朗讀。(3)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思路:端午節的風俗→家鄉的鴨蛋→端午的鴨蛋

        (第1自然段)(第2、3自然段)(第4、5、6自然段)

        2、.快速瀏覽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設計目的:鍛煉快速整理信息的能力)

        3、默讀課文,思考:作者為什么對家鄉的咸鴨蛋久久不能忘懷?(設計目的:訓練概括能力。)

        明確:

        三、品味語言。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這三點在課文中能看出來嗎?請你朗讀課文,畫出你喜歡的句子,仔細體會本文語言上的特色。(設計目的:(1)“用”課后題,由原來的二、三段擴展到全文,意在引導學生品味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2)繼續訓練朗讀)

        四、討論:.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爭議?

        課文結尾,作者寫到了東晉車胤“囊螢”夜讀的故事。有人認為,這段話與課文主要內容無關,是贅筆;也有人認為,由螢火蟲在鴨蛋殼里閃閃發亮的樣子聯想到車胤苦讀用的囊螢,很自然,很隨意,正體現了汪曾祺散文閑適自由的風格。你看呢?

        (明確:本題是一道發散性的問題。只要學生自圓其說就可以。認為是贅筆者,主要是為保證結構嚴謹,這對于中學生而言,依然大有必要。而認為“自然、隨意”者,實際上已經到對作者風格的品評了。)

        五、作業布置:(任選一題)

        1.假如你向大家推薦《端午的鴨蛋》,請寫一篇課文簡介;

        2.請你介紹你記憶中的美好端午或其他傳統節日。

        教學反思

        一篇課文學下來了,靜坐反思,幾多得失。有幾點比較滿意:

        一、學生學得很愉快。雖然是初次見面,但課前的有效溝通,以及一些方法的交流,師生減少了許多陌生,多了許多默契,有效的溝通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整個課堂學生參與面很廣,回答積極,課堂氣氛輕松愉悅。

        二、學生能掌握一些學習記敘類文章的一般的學習方法,因為預習課的七項任務,不但適合本課的學習,也適和其他課文的學習,能以此教給學生學習語文課文的基本方法。

        三、學生的概括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其中有一個問題:“作者為什么對家鄉的咸鴨蛋久久難以忘懷?”我設計了讓學生用給定的句式:這是---------的鴨蛋,因為“----------”。前一問需要學生的概括能力,后一問則進一步鍛煉學生對課文的朗讀。因為難易適度以及恰當的引導,學生做的非常好。

        人常說: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確乎如此。盡管在這之前我非常認真的研究了教材,設計了教學,研究了學情,但依然也有很多遺憾。比如:在備課時我就將“學習品味富有情致和特色的重要語句,以理解文章內容和作者情感。”作為學習難點重點了,在自主學習時,也作了必要的引導,但在課堂上學生對本文的語言品析的依然有些遺憾,汪先生的語言風格確實獨具風味,恰當的使用方言及淡淡的幽默學商再反復讀文后,能有較好地把握,但對其‘平淡而有味’的語言風格,確實知其然卻不能準確地說出其所以然來,雖然能說個大概,但總感覺未盡如意。課堂上很是糾結,遇到這種時候,教師該怎么辦呢?2011版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到;“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該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或遠離文本進行過度發揮。”因為我不想過多的將自己的理解強加給學生,所以也就沒有做太多的講述,也因為引導不多,所以感覺這一語言風格品的不夠。

        《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7

        【教材分析】

        《端午的鴨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散文。這個單元是民俗單元,本單元所選的課文,大多是寫各地節日風俗的,也有講述民間藝人軼事,描繪街頭商販吆喝的,組成了一幅幅有聲有色的民俗風情畫卷。

        民俗是人類文明積淀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關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間文化。作者汪曾祺在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平淡而有味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他的家鄉江蘇高郵地區的端午風俗,并且通過家鄉特產──高郵咸蛋的精細介紹,表現了他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和對童年生活的懷想。

        中國是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的悠悠文化,而民俗正是古老文化的反映,是值得保存的重要文化遺產。同時,民俗又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連,學生較為熟悉,也易于了解。但現實中的中學生有很多人并不了解這些風俗的來龍去脈,并不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是多么博大精深。本篇課文,就是喚起學生對生活、對家鄉、對自己民族的重新審視,并由此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中華民族的思想情操。

        【學情分析】

        初二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查找資料、分析資料的能力。對于作者汪曾祺,也許知道他,但對他的語言特點不是特別了解;對于傳統的民俗知道得不多,即使有,也不夠透徹深入;對于自己的'家鄉,甚至自己的民族,表現出一種漠然;對于自己的生活總是覺得寡然無味總之,當代的中學生十分有必要進行民俗教育。

        另一方面,初二的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對不知道的事物充滿好奇心,能夠理解和欣賞一般的文學作品,對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積累。同時,對了解到的事物有了自己的見解。因此,只要教師有針對性地創設教育情境,是可以引導、幫助學生形成健康、高尚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

        【設計理念】

        生活的內涵有多深,語文的內涵就有多深;生活的外延有多寬,語文的外延也就有多寬。語文教學應當體現實踐性這一學科特點。同時語文學習又是個性化的體驗過程。教師要鼓勵學生帶著自己的生活體驗閱讀文本,提高語文素養。

        教師和學生要改變以往的教學行為和學習行為,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充分發揮組織和引導作用,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尤其要很好地體現師生之間的教學互動和情感交流。教師要針對學生的特點,善于激發興趣,調動學習熱情;要巧于創設情境,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還要客觀正確地對學生做出評價,要讓學生長有所進,短有所補。

        【教學目標】

        1、體會文章語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韻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處,流露出的對故鄉的熱愛和對兒時生活的懷想,。

        3、培養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生活細節的習慣。

        4、通過對傳統民俗的了解,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中華民族的情操,并且形成自己對民俗的理解。

        【課前準備】

        學生通過查閱圖書、上網等手段,搜集和整理有關作者汪曾祺的資料,最好能閱讀幾篇他的作品,形成一定的感性認識;了解自己的家鄉,包括特產、地理風貌等。

        自主合作小組:學生自由組合,形成學習小組,最好小組內的每個成員都各有所長,比如,誰打字速度快,誰查找資料快,誰的腦筋靈活,誰參與意識強等等。

        教師根據內容要求,制作相關的資料庫和站,設計教學情境和導學策略,準備應對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于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那么,散文大家汪曾祺的家鄉過端午有哪些習俗?他為什么偏偏要挑選鴨蛋來寫呢?端午的鴨蛋的述寫過程作者又帶有一種什么樣的情感呢?今天,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來欣賞汪曾祺筆下的風俗小品文《端午的鴨蛋》。

        (教師邊講邊展示端午節標志性的圖片,如龍舟、粽子等,學生邊看邊聽,饒有興趣。)

        二、整體感知

        師:請同學們兩分鐘快速閱讀,劃出不理解的字詞,小組內解決。然后每組推薦一人朗讀一個自然節,注意字音,盡量讀出語調、感情,其他同學劃出你喜歡的句子。(大屏幕顯示原文,配樂,標注相應的注音)

        師:同學們讀完了課文,告訴我你對這篇文章的感覺?

        文章出自誰的手筆?說說你喜歡哪些句子,理由是什么?

        (對于沈從文的介紹可以放在站上,課上可以略過不提)

        (語言風格是本文教學的一個重點,應當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教師率先舉一個例子,如分析曾經滄海難為水文白夾雜,讓人忍俊不禁,增添幽默與趣味。綜合學生們的發言,基本上可以把握住汪曾祺在本文的語言藝術風格)

        師生共同小結汪曾祺在本文的語言藝術風格: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同學們剛才所推崇的句子,其實基本上已經把這三種追求體現出來了。

        三、研討與探究

        師:在作者的家鄉高郵,過端午有什么風俗?作者寫風俗,帶著什么樣的感情呢?

        生: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符,貼五毒,喝雄黃酒,放黃煙子,吃十二紅。

        懷念家鄉的感情(不做硬性要求)

        師:十二紅里為什么會有鴨蛋呢?鴨蛋有什么特點?

        生:鴨蛋黃是紅的。

        蛋白柔嫩,蛋黃通紅,油多且細膩。

        師:我們知道汪曾祺善于運用語言造型,在這部分內容中,你能找出一個例子嗎?(小組探究)

        生:吱──

        師:作者在介紹自己家鄉鴨蛋的名聲、特色時,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你能舉些例子嗎?

        生:側面烘托,引用古籍,正面描寫。

        師:作者在寫這些內容時,你覺得他融入了什么樣的感情?

        生:對家鄉的熱愛與自豪。

        師:鴨蛋除了吃,還能玩。文中提到了鴨蛋絡子,這是什么東西?有什么講究嗎?

        生:(看書,簡要描述)

        師:為什么作者對如何挑選鴨蛋這種很小的事情津津樂道呢?這反映了作者對生活的一種什么樣的態度?

        生:關注生活中的細節,對兒時生活的懷想。

        師:可以說,這是小事情,大態度,一種對待平常生活的態度。在我們平淡的生活里,同樣有韻味有情致,只要你擁有一雙發現樂趣的慧眼,生活就會充滿趣味。

        四、拓展與體驗

        師:我們知道了作者汪曾祺小時候是怎樣過端午的,你知道你的家鄉端午有哪些風俗嗎?你還知道有關端午的哪些知識?(上網看端午)然后告訴我,端午給你怎樣的感受?

        生:(暢所欲言)

        師:這些傳統節日是我們傳統文化的體現,是我們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我們民族凝聚力的體現,它就像烙印打在了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的靈魂上,對于這些節日,我們應該抱著什么樣的態度呢?(上網看新聞)

        生:(學習小組討論)

        師:如果,我們對自己的生活、對自己的家鄉、對自己的民族沒有熱情;如果,我們一味的匆忙、冷漠、麻木(播放視頻)地活著,終有一天,我們的烙印會淡去,直至消失不見,那時的我們,根在何處呢?

        《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文章框架,了解端午的習俗,探究端午的鴨蛋,感受鴨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風情

        2、誦讀課文,通過品讀重點字詞句子體會作者的語言風格:平淡而有味、方言表現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3、體味作者在字里行間蘊涵的情感,對兒時的回憶難忘和對家鄉的熱愛贊美。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請你們猜猜這首句寫的是哪一節日?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從哪里可以看出來呢?

        2.端午節是每年的哪一天?我們這里是怎么過端午節的?有哪些習俗?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3.你想知道上虞是怎么過端午節的嗎?

        那么我們就一起欣賞著名作家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

        4.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早年畢業于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干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劇。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發表小說《受戒》、《大淖記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選集》。

        二、談談端午的習俗

        1.那么作者家鄉到底有哪些風俗習慣呢?提示: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放黃煙子、吃“十二紅”、掛鴨蛋絡子。(請同學們欣賞作者家鄉風俗的圖片。)

        2.其中與我們這里一樣的是什么?可能與我們一樣的是什么?與我們不一樣的是什么?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

        放黃煙子

        吃“十二紅”掛鴨蛋絡子)

        三、品品端午鴨蛋

        1.端午有那么多的習俗,作者為什么不寫一寫,反而寫端午的鴨蛋呢?(是端午的鴨蛋有什么特別之處嗎?)端午和鴨蛋之間有什么聯系呢?

        如果我們在端午和鴨蛋兩個詞之間用一個字來連接,可以用上哪些字來表示他們的聯系?請聯系文章內容來完成。

        如:端午挑鴨蛋端午玩鴨蛋端午吃鴨蛋(端午贊鴨蛋?)

        2.咱們就一起來跟著作者來“挑,玩,吃”鴨蛋,來開展一場“品嚼大餐”,我們既要跟著作者來品味出端午鴨蛋的獨特風味,還要來品味出作者的獨特的語言風味。

        汪曾祺先生曾說:“探索一個作者的思想感情,必須由語言入手,并始終浸在作者的語言里。”讓我們走進汪曾祺先生的文字,來品讀先生的語言特色。

        3.我們先一起來跟著汪先生來挑一挑鴨蛋,怎么挑呢?

        “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殼的。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二要挑形狀好看的。別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

        一個普普通通的鴨蛋,在作者筆下居然寫得如此別具一格,這是一般人通常不會注意的,但仔細一想,卻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嗎?淡青色的蛋殼就比白色蛋殼更有“格調”,而鴨蛋的形狀也確實有蠢笨與秀氣之別。生活中的情趣是無處不在的。

        4.鴨蛋挑好了,有什么好玩的呢?

        A.掛鴨蛋絡子:挑好了,裝在絡子里,掛在大襟的紐扣上。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愛的飾物。

        B.裝螢火蟲:孩子吃鴨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頭,不把蛋殼碰破。蛋黃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鴨蛋殼里面洗凈,晚上捉了螢火蟲來,裝在蛋殼里,空頭的地方糊一層薄羅。螢火蟲在鴨蛋里一閃一閃地亮,好看極了!

        5.我想最激動人心的最令人難忘的當屬吃鴨蛋了吧。有哪些吃法呢?

        A.帶殼切開吃:鴨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說,帶殼切開,是一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

        B.空頭挖開吃: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

        C.結合炒菜吃:高郵咸蛋的黃是通紅的。蘇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郵鴨蛋黃炒的豆腐。

        D.白嘴隨時吃:鴨蛋絡子掛了多半天,什么時候孩子一高興,就把絡子里的鴨蛋掏出來,吃了。端午的鴨蛋,新腌不久,只有一點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品味:A. “一般是敲破空頭”“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頭”“白嘴”等詞語,都帶有較為鮮明的地方特色。

        B.“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那種繪聲繪色,那種動感,以及快感,從一個“吱”字中得到了活靈活現的表現。)

        C.“我在北京吃的咸鴨蛋,蛋黃是淺黃的,這叫什么咸鴨蛋呢!”淡淡的幽默。

        6.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一個小小咸鴨蛋讓我們品嘗到了汪先生在語言上的這種追求:

        (平淡而有味方言表現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7.小結:端午的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樂的一天。孩子們挑鴨蛋——裝鴨蛋——掛鴨蛋——吃鴨蛋,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家鄉的鴨蛋在孩子們的手中發揮了最極致的價值!

        四、悟悟鴨蛋情節

        1.我們剛才在“挑,玩,吃”中品嘗到了作者兒時的快樂,童年的有趣,你還能品出了端午的鴨蛋有什么特別之處,或特別之味嗎?

        (贊鴨蛋) (憶鴨蛋? )

        2.你從哪些地方可以品嘗出來呢?

        如:①“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于腌鴨蛋。”兩個“多”,一個“善于”寫出了對家鄉人的贊美(勤勞能干)。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的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所食鴨蛋多矣”帶有文言性質,增強幽默意味。

        ③“袁子才這個人我不喜歡……但是《腌蛋》一條我看后卻覺得很親切,而且‘與有榮焉’。”有點愛屋及烏了吧!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鴨蛋,蛋黃是淺黃的,這叫什么咸鴨蛋呢!”淡淡的幽默。

        ⑤“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象我們那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有些嗔怒,也有淡淡的幽默。實際上認為高郵不僅出鴨蛋,還有那么多心靈手巧的勤勞能干的高郵百姓,自豪和贊美之情油然而生。

        ⑥小時讀囊螢映雪故事,覺得東晉的車胤用練囊盛了幾十只螢火蟲,照了讀書,還不如用鴨蛋殼來裝螢火蟲。

        3.作者津津樂道談鴨蛋,僅僅是在贊美鴨蛋嗎?

        在前面的品嘗中我們不難發現,作者身上分明地有一種“鴨蛋情結”,他究竟要借此表達什么?

        (不僅有作者對兒時生活的懷想,還有對故鄉的贊美和熱愛之情)

        4.小結:家鄉的鴨蛋是與眾不同的,聲名遠播的,歷史悠久的,吃法多樣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鮮艷的……一提起家鄉的鴨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訴說內心的贊美和自豪。這種贊美,這種自豪都緣于作者那濃濃的思鄉之情,緣于那深深的故鄉情結吧。

        (板書:故鄉情結)

        5.我們再來具體品味一下作者的這種鴨蛋情節吧。

        材料連接:

        (一).材料介入:1981年初秋,受高郵市政府的邀請,爸回到了他魂牽夢縈、闊別了42年的故鄉高郵。出發前他掩飾不住的那股子欣喜勁兒,真如一個赤子將投進母親的懷抱。

        江蘇電視臺為爸拍了一部電視片《夢故鄉》。我記得那次周末回家,爸急不可待地要放這部片子的錄像帶給我們看。汪嘲笑他:老頭兒看過了又要看,幾遍才算夠?看片子的時候,我們一如既往地插科打諢,說爸“表現不俗,可以評一個最佳男主角”,可是沒有像以往一樣聽到他反抗的聲音。我回頭看,一下子驚呆了:爸直直地盯著屏幕,眼中汪汪是飽含著淚,瞬間,淚水沿著面頰直淌下來!

        (二).材料介入:細想來,汪曾祺的文字,和高郵咸鴨蛋是很相似的,——“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會冒出來了”。鴨蛋只有腌到好處,才能冒紅油;同理,只有胸藏丘壑,才能做出一等一的文章來。汪曾祺一生,寫過的小說散文雖為數不多,卻無不老到,都可算極品……那個老笑話在腦袋里上了年份,便失了真,這會兒只覺得高郵當真是有咸鴨子的,這咸鴨子,叫做汪曾祺;而他的文字,正是那冒紅油的咸鴨蛋。(路建華《汪曾祺傳》)

        (三).材料介入:爸去世以后,我們兄妹商量,在他的'墓碑上寫些什么呢?想來想去,決定了,就寫:…… (《老頭兒汪曾祺》汪明)

        面對材料中的省略號,學生可能回答“高郵咸鴨蛋——汪曾祺”,或“高郵咸鴨子——汪曾祺”,在會意的笑聲中出示“高郵——汪曾祺”,為整節課畫上意味深長的最后一筆。

        五、課堂小結

        實際上,《端午的鴨蛋》這篇文章包含了作者對家鄉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家鄉咸鴨蛋的難以忘懷,實際上不是作者個人的心態。這是人類普遍的心理。兒時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會籠罩一層異樣的光輝。不管一個人走多遠,它都將是引導一個人的方向。童年歲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飽含人生的韻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種種快樂、平淡以及詩意,才算真正體驗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從小小的鴨蛋里嘗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們也會從一片葉、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長的快樂。

        六、課后作業

        1.回視我們的生活,請介紹你在童年時代最難忘的,有關過節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2、推薦閱讀

        汪曾淇的《炒米和焦屑》《咸菜茨菇湯》

        附:

        咸菜茨菇湯

        汪曾祺

        一到下雪天,我們家就喝咸菜湯,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為雪天買不到青菜?那也不見得。除非大雪三日,賣菜的出不了門,否則他們總還會上市賣菜的。這大概只是一種習慣。一早起來,看見飄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湯!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們那里過去不種白菜,偶有賣的,叫做“黃芽菜”,是外地運去的,很名貴。一般黃芽菜炒肉絲,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這時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擔的買來,洗凈,晾去水氣,下缸。一層菜,一層鹽,碼實,即成。隨吃隨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細、嫩、脆、甜,難可比擬。

        咸菜湯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氣,咸菜已經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經發酸,咸菜湯的顏色是暗綠的。沒有吃慣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咸菜湯里有時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湯。或者叫茨菇咸菜湯,都可以。

        我小時候對茨菇實在沒有好感。這東西有一種苦味。民國二十年,我們家鄉鬧大水,各種作物減產,只有茨菇卻豐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難吃。

        我十九歲離鄉,輾轉漂流,三四十年沒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前好幾年,春節后數日,我到沈從文老師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飯,師母張兆和炒了一盤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兩片茨菇,說:“這個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認他這話。吃菜講究“格”的高低,這種語言正是沈老師的語言。他是對什么事物都講“格”的,包括對于茨菇、土豆。

        因為久違,我對茨菇有了感情。前幾年,北京的菜市場在春節前后有賣茨菇的。我見到,必要買一點回來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愛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個人“包圓兒”了。

        北方人不識茨菇。我買茨菇,總要有人問我:“這是什么?”——“茨菇。”——“茨菇是什么?”這可不好回答。北京的茨菇賣得很貴,價錢和“洞子貨”(溫室所產)的西紅柿、野雞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湯。

        我想念家鄉的雪。

        炒米和焦屑

        汪曾祺

        ⑴小時讀《板橋家書》:“天寒冰凍時暮,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覺得很親切。鄭板橋是興化人,我的家鄉是高郵,風氣相似。這樣的感情,是外地人們不易領會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買了,咯咯地嚼著。四川有“炒米糖開水”,車站碼頭都有得賣,那是泡著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專業的作坊做的,不像我們那里。我們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別處一樣,切成長方形的一塊一塊。也有搓成圓球的,叫做“歡喜團”。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說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結的,是“散裝”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來,是自己家里炒的。

        ⑵說是自己家里炒,其實是請了人來炒的。炒炒米也要點手藝,并不是人人都會的。入了冬,大概是過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篩子,手執長柄的鐵鏟,大街小巷地走,這就是炒炒米的。有時帶一個助手,多半是個半大孩子,是幫他燒火的。請到家里來,管一頓飯,給幾個錢,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們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齊,沒有零零碎碎炒的。過了這個季節,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著。一炒炒米,就讓人覺得,快要過年了。

        ⑶裝炒米的壇子是固定的,這個壇子就叫“炒米壇子”,不作別的用途。舀炒米的東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個香煙罐頭。我的祖母用的是一個“柚子殼”。柚子,——我們那里柚子不多見,從頂上開一個洞,把里面的瓤掏出來,再塞上米糠,風干,就成了一個硬殼的缽狀的東西。她用這個柚子殼用了一輩子。

        ⑷我父親有一個很怪的朋友,叫張仲陶。他很有學問,曾教我讀過《項羽本紀》。他薄有田產,不治生業,整天在家研究易經,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個人用蓍草算卦。據說他有幾卦算得極靈。有一家,丟了一只金戒指,懷疑是女傭人偷了。這女傭人蒙了冤枉,來求張先生算一卦。張先生算了,說戒指沒有丟,在你們家炒米壇蓋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時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這樣準,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壇蓋子上呢?不過他的這一卦說明了一件事,即我們那里炒米壇子是幾乎家家都有的。

        ⑸炒米這東西實在說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預備,不過取其方便。用開水一泡,馬上就可以吃。在沒有什么東西好吃的時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來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點心。鄭板橋說“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說其省事,比下一碗掛面還要簡單。炒米是吃不飽人的。一大碗,其實沒有多少東西。我們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橋所說“佐以醬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現在歲數大了,如有人請我吃泡炒米,我倒寧愿來一小碟醬生姜,——最好滴幾滴香油,那倒是還有點意思的。另外,還有一種吃法,用豬油煎兩個嫩荷包蛋——我們那里叫做“蛋癟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這種食品是只有“慣寶寶”才能吃得到的。誰家要是老給孩子吃這種東西,街坊就會有議論的。

        ⑹我們那里還有一種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焦屑”。糊鍋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們那里,餐餐吃米飯,頓頓有鍋巴。把飯鏟出來,鍋巴用小火烘焦,起出來,卷成一卷,存著。鍋巴是不會壞的,不發餿,不長霉。攢夠一定的數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來。焦屑也像炒米一樣。用開水沖沖,就能吃了。焦屑調勻后成糊狀,有點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⑺我們那里的人家預備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來還有一層意思,是應急。在不能正常煮飯時,可以用來充饑。這很有點像古代行軍用的“糒”。有一年,記不得是哪一年,總之是我還小,還在上小學,黨軍(國民革命軍)和聯軍(孫傳芳的軍隊)在我們縣境內開了仗,很多人都躲進了紅十字會。不知道出于一種什么信念,大家都以為紅十字會是哪一方的軍隊都不能打進去的,進了紅十字會就安全了。紅十字會設在煉陽觀,這是一個道士觀。我們一家帶了一點行李進了煉陽觀。祖母指揮著,特別關照,把一壇炒米和一壇焦屑帶了去。我對這種打破常規的生活極感興趣。晚上,爬到呂祖樓上去,看雙方軍隊槍炮的火光在東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陣一陣地亮著,覺得有點緊張,也覺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飯,這一晚上,我們是沖炒米、泡焦屑度過的。沒有床鋪,我把幾個道士誦經用的蒲團拼起來,在上面睡了一夜。這實在是我小時候度過的一個浪漫主義的夜晚。

        ⑻第二天,沒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⑼炒米和焦屑和我家鄉的貧窮和長期的動亂是有關系的

        《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9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作者家鄉獨特的端節習俗,理解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2、過程與方法:朗讀行文思路,整體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態度情感與價值觀:

        (1)注意培養學生熱愛生活,關注日常生活細節的習慣。(2)激起學生對兒時生活懷想和對故鄉的熱愛。

        二、教學重點:

        (1)了解作者家鄉獨特的端午習俗,理解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2)體會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

        三、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蘊涵的人生情趣和詩意之美。

        四、教材分析:

        《端午的鴨蛋》是八年級語文第四單元第17課,本單元以民間文化節為主題,本文十分典型的地體現了汪曾祺散文的“小敘事”的特點。文章信筆拈來,從容閑適;文筆自然生動,語言平實有味。內容簡單但寫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細讀此文,要引導學生欣賞作者優美語言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口味日常生活中動人底蘊。

        五、學情分析: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六、課型:

        預習展示課

        七、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出示:“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這首詩。)今天我們跟隨汪曾祺,這位有著濃濃鄉情,帶著芬芳鄉土氣息的作家去他的家鄉,看看他小時候過端午節吃些什么,玩些什么。

        二、初讀課文,自主學習(5分鐘)(獨學)

        (一)出示學習提綱:

        1、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來讀一遍課文,積累字詞。

        2、整體感知,理清思路。(用簡潔的語言給第1段、2-3段、4-5段擬小標題)

        三、默讀品悟,合作探究。(15分鐘)(對學或群學)

        (二)出示學習提綱:

        1、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習俗,他詳細介紹了哪種習俗?為什么詳細介紹?

        2、作者是帶著什么感情向我們介紹自己家鄉的.特產——高郵咸鴨蛋呢?跳讀其中語句進行品析。

        3、根據內容你能用自己的話夸夸“咱家鄉的鴨蛋”嗎?

        示例:我家鄉的鴨蛋是美名遠揚,因為“我在蘇南、浙江,每逢有人問起我的籍貫,回答之后,對方就會肅然起敬:‘哦,你們那里出咸鴨蛋!’上海的賣腌臘的店鋪里也會賣咸鴨蛋,必有紙條特別標明:‘高郵咸蛋’。”

        4、作者寫端午的鴨蛋寫了什么趣事?讀一讀,品一品。

        5、探究:作者為什么如此津津樂道談論“咸鴨蛋”?

        四、精讀賞析,品味語言。(15分鐘)

        (三)出示學習提綱:

        以小組為單位,組內交流自己最喜歡的句子,邊品味邊和小組成員交流體會。

        五、聯系自身,拓展遷移。(5分鐘)

        (四)出示學習提綱:

        小組內交流一下自己小時候的經歷或物件。

        六、教師小結:用心去感受,用心去關注,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愿同學們每一天都生活得快樂!

        附:板書設計:

        板書:端午的習俗——家鄉的鴨蛋——端午的鴨蛋

        (豐富、獨特)(質細、油多)(快樂、有趣)→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

      【《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07-22

      課文《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優秀06-27

      《端午的鴨蛋》 教學設計(通用10篇)06-01

      《端午的鴨蛋》優秀教學設計(通用14篇)08-22

      《端午的鴨蛋》優秀教學設計(通用10篇)05-16

      端午的鴨蛋教學反思10-10

      《端午的鴨蛋》教學反思03-13

      端午的鴨蛋09-17

      《端午鴨蛋》說課稿08-21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又粗又深又猛视频国产 | 亚洲日本香蕉视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在线你懂得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99负 | 亚洲女同成AV人片在线观看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