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科學教案

      時間:2022-07-17 19:29:57 科學教案 我要投稿

      【實用】科學教案錦集7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科學教案錦集7篇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對光發射現象的興趣,體驗合作游戲的快樂。

        2.發展幼兒初步的觀察力、判斷能力,提高反應的靈敏性。

        3.引導幼兒利用鏡子的反射現象,進行追逐游戲。

        活動準備

        1.課件-活動卡:家養動物的影子

        2.每人一面小鏡子,上面各畫上簡單圖案。

        趣味練習

        重難點分析

        重點:了解光的反射現象。

        難點:追逐光的影子跑。

        活動過程

        一、導入

        課件演示,引發幼兒討論:為什么有影子?

        二、展開

        (一)室內游戲

        1.每人一面小鏡子,請幼兒自由地玩。

        教師啟發幼兒嘗試將鏡子反射到墻上,并互相介紹鏡子上是什么圖案。

        2.教師觀察,及時把新的發現介紹給其他幼兒,引導幼兒互相學習。

        3.游戲《大家都來玩》。

        教師選擇一處墻或一個大型玩具,請小朋友“讓鏡子上的小動物到滑梯上來玩“,幼兒嘗試用鏡子將圖案反射到滑梯上。

        (上課時根據陽光的照射情況選擇地點)。

        4.討論與交流:怎樣才能使圖案反射到你想照的地方。

        (引導幼兒反復嘗試,在操作中體驗和感受)

        (二)室外游戲

        1.游戲《追逐我》。

        鼓勵幼兒自由結合,做追逐光斑的游戲。

        啟發幼兒,如一名幼兒跑,另一名幼兒利用鏡子反射的光緊緊跟隨在他身后。

        兩人協商互換角色互換角色,提醒幼兒在追逐跑時,注意不要碰撞。 2.指導幼兒觀摩有創意的玩法。

      科學教案 篇2

        華佗的“五禽戲”

        華佗是我國東漢末年的大醫學家和藥物學家,為充實和豐富我國古代醫學寶庫,做出了重大貢獻。

        華佗不僅精通醫術,而且非常重視體育鍛煉對人的健康作用。有一次,華佗正在書房里讀書,見一小孩把住門閂來回晃蕩,他立即想到古書上“戶樞不蠹,流水不腐”的話,人為什么不也這樣天天運動,讓氣血流通呢?后來,華倫參考了“導引術”(全面鍛煉身體的方法),編出了一套鍛煉身體的拳法,名叫“五禽戲”。這種體育運動就是摹仿虎、鹿、熊、猿、鳥五種禽獸運動姿態的體操,可以使周身關節、脊背、腰部、四肢都得到舒展。

        華佗的弟子吳普,由于幾十年堅持做“五禽戲”,活到九十多歲,仍然步履輕捷,耳聰目明,牙齒堅固。可知“五禽戲”是行之有效的健身體操。

        得助于孩子的啟發

        1608年,荷蘭米德爾堡一位不出名的眼鏡師漢斯李波爾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望遠鏡。它是怎樣發明的呢?

        有一天,兩個小孩正在李波爾賽的商店門口玩弄幾片透鏡,他們通過前后兩塊透鏡看遠處教堂上的風標,突然,好像發現什么似的,興高采烈。李波爾賽趕忙跑了過去,他也拿起兩片透鏡一看,遠處的風標放大了許多。

        李波爾賽高興地跑回店中,把兩片透鏡裝在一個筒子里。試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臺望遠鏡。后來,伽利略仿效制造了放大32倍的望遠鏡,直接導致了“日心說”的偉大發現。

        “小人國”的發現者

        列文虎克(1632~1723)是顯微鏡的發明者。顯微鏡的發明使人類真正開始了對微生物的觀察和研究。

        列文虎克只是個荷蘭德爾夫市政府的看門人。他利用看門之余,磨制了許多鏡片。有一次,他透過兩片透鏡看東西,發覺能把極為微小的東西放大許多倍。這下子,引起他莫大的興趣。他用這種鏡片觀看自己的牙垢,發現了許多奇形怪狀的“小人國”居民。他驚訝地寫道:“在一個人口腔的牙垢里生活的“小人國”的居民

        小生物,比整個荷蘭王國的居民還多!”一個看門老頭兒發明了顯微鏡,成了微生物學的開門鼻祖。

        有人對他十分羨慕,追問著他成功的“秘訣”。列文虎克什么話也沒說,僅向問話者伸出他的雙手

        一雙因長期磨鏡片而滿是老繭和裂紋的手。

        碰倒紡車的啟示

        “珍妮紡織機”的發明者詹姆斯哈格里沃斯(英國發明家)是一個普通工人。他既能織布,又會做木工。妻子珍妮是一個善良勤勉的紡織能手,她起早貪黑,一天忙到晚,可紡紗總是不多。哈格里沃斯每次看到妻子既緊張又勞累的樣子,總想把這老掉牙的紡車改進一下。

        一天,他無意中把家里的紡車碰翻了,他看到原來水平放置的放車錘變成了垂直豎立,仍在不停地轉動。這一偶然事件,使他得到啟示:既然紡錘豎立時仍能轉動,要是并排使用幾個豎立的紡錘,不就可以同時紡出好幾根紗了嗎?他說干就干,終于試制成裝有8個紡錘的新式紡織機,并給它命名為“珍妮紡織機”。這項發明比舊紡織機提高效率幾十倍,被恩格斯作為“使英國工人的狀況發生根本變化的第一個發明”。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將物體運動所經歷時間或路程分解為若干段,測量不同階段物體的運動速度。

        2.通過實驗測量數據,會正確記錄測量結果。

        3.知道個人見解的正確與否必須通過實驗來證明。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通過實驗測量數據,會正確記錄測量結果。

        (2)學會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

        2.難點

        (1)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

        (2)學會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

        教學方法

        復習法、閱讀法、科學探究法、討淪交流法、講授法。

        教具準備

        學生分組實驗:斜面、金屬片、小球、木塊、停表、刻度尺、卷尺。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1.什么叫勻速直線運動?

        2.什么叫變速直線運動?

        3.你是如何探究運動物體的速度是否發生變化?(要求學生能參照課本P27探究物體運動速度變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時間內,運動物體通過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過相等的路程,運動物體所用的時間是否相等。)

        4.科學探究有幾個主要環節?

        二、新課教學

        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本P29“提出問題”有關內容。

        生:閱讀。

        師:對于“提出問題”,在沒有獲得證據之前,人們對于問題所做的解釋,發表的見解就是猜想或假設。為了證明你的猜想或假設是否正確,需要用證據來證明。證據可以從圖書館、互聯或書店等處收集,也可以做實驗收集數據。在收集證據時,應操作規范、實事求是,具有嚴謹客觀的科學態度,不隨意涂改實驗數據。

        自己做實驗需要考慮什么是有價值的證據,用什么方法,什么儀器來收集證據,以及如何讓別人相信證據等,這就是設計實驗。

        下面有三個問題,請同學們提己的觀點,通過實驗收集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這三個問題可以任選一個或兩個,也可以三個都探究;可以一個人獨立完成,也可以小組合作一起完成。

        問題1: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變化?如何變化?

        問題2:粗糙的木塊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發生變化?如何變化?

        問題3:同學在lOOm跑的過程中速度是否發生變化?如何變化?

        請大家分小組討論、交流:

        1.你要探究的問題

        2.你的猜想或假設

        3.你設計的實驗(方法、儀器、步驟、數據、數據記錄表格),并寫在實驗報告上。

        教師巡回檢查、指導。

        師:小球、木塊在斜面上下滑,時間較短,測在相同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難度較大,能否用另一種方法?

        生:討論得出:讓小球、木塊通過相等的路程,測所用的時間。求出通過各段路

        程的速度,就可判斷小球、木塊在斜面上下滑時速度是否發生變化,如何變化了。

        學生探究實驗報告(1)

        提出問題: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變化?如何變化?

        猜想或假設: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來越快

        設計實驗:

        讓小球從斜面頂端A下滑,通過相同的路程(距離)sAB、sBC、sCD所用的時間為tAB、tBC、tCD,根據v=,算出小球通過AB、BC、CD段路程時速度vAB、vBC、vCD,就可以知道小球在斜面上下滑的速度變化情況了。為了便于準

        確地測量路程和時間用金屬片(金屬檔板)分別固定在B、C、D三個位置。

        實驗器材:斜面、刻度尺、小球、停表、金屬片。

        實驗步驟:

        1.在斜面上用刻度尺進行測量,并作記號B、C、D,讓sAB=sBC=sCD=10m

        2.將金屬片固定在B處,用停表測出時間t1,tAB=t1,記在下表中。

        3.將金屬片固定在C處,用停表測出時間t2,tBC=t2-t1,記在下表中。

        4.將金屬片固定在D處,用停表測郵時間t3,tCD=t3-t2,記在下表中。

        實驗數據記錄表格(1)

        路程s/m

        0.1m

        0.1m

        0.1m

        時間t/s

        速度v/m·s-1

        實驗結論:(小球在斜面上下滑運動,速度發生變化,越來越快)

        實驗評估:(實驗設計有沒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沒有失誤?測量結果是不是可靠?)

        實驗交流:(把你的探究過程及結論告訴同學和老師,或者把這個探究記錄給他們看,征求他們的意見。既要改正自己的錯誤與不足,又要為自己的正確觀點和做法辯護。把交流情況寫在這里。)

        師:實驗前要做好準備工作:

        1、組裝斜面,調整斜面的高度,使小球剛好從斜面上滑下,小球下滑太快,不易計時,讓學生反復練習幾次,使得每次小球從斜面頂端放開后都得沿斜面滑下。

        2.學生練習停表的操作:啟動、停表、回表、讀數,兩個學生配合,一個學生以一定的時間間隔倒數“3、2、l、0”,當讀到“0”時,將小球從斜面頂端放下,另一個同學同時啟動停表。當小球滑到斜面底端撞擊金屬片發出響聲時立即停表。回表,重復幾次這樣的練習。兩個學生交換進行同樣的練習,作到比較熟練計時。

        學生探究實驗報告(2)

        提出問題:粗糙的木塊沿斜面下滑速度是否發生變化?如何變化?

        猜想或假設:粗糙的木塊沿斜面下滑速度越來越快。

        設計實驗:

        (同上略)

        實驗器材:斜面、刻度尺,粗糙的木塊、停表、金屬片。

        實驗步驟:實驗數據記錄表格(2)

        (同上略)

        路程s/m

        0.1m

        0.1m

        0.1m

        時間t/s

        速度v/m·s-1

        實驗結論:

        實驗評估(同上略)

        實驗交流(同上略)

        師:實驗前的準備工作(同上略)

        學生探究實驗報告(3)

        提出問題:同學在l00m跑的過程中速度是否變化?如何變化?

        假設或猜想:同學在l00m跑的過程中速度發生變化,可能是越跑越快。

        設計的實驗:

        先在百米跑道上每隔20m作出記號A、B、C、D、E、F,用停表測出某同學通過B、C、D、E、F位置的時間;tB、tC、tE、tF,算出tAB=tA,tBC=tC-tB,tCD=tD-tC,tDE=tE-tD,tEF=tF-tD,據v=,算出vAB、vBC、vCD、vDE、vEF就可知道某同跑100m速度變化的情況了。

        實驗器材

        卷尺、停表、白石灰、100m的跑道

        實驗步驟

        1.在l00m跑道上從起點開始用卷尺量每隔20m,用白石灰畫一條線。

        2、用停表測出某同學在通過B、C、D、E、F處白線時的時間。

        3.將數據記錄在表格中,算出對應的速度。

        實驗數據記錄表格(3)

        路程s/m

        20m

        20m

        20m

        時間t/s

        速度v/m/s

        實驗結論:

        實驗評估(要求同上略)

        實驗交流(要求同上略)

        師:實驗前的準備工作:

        1.學生先練習停表的操作:啟動停表、停表、回表、瀆數。

        2.喊起跑口令的同學以——定的時間間隔倒數“5、4、3,2、l、0”,當讀到“0”時跑步的同學起跑,計時的同學啟動秒表,三個人反復練習幾次,做到起跑、計時都準確,配合默契。

        教師檢查后,認為實驗安全、可靠、可行、批準學生分小組動手探究。

        學生交流實驗結論,教師給予肯定、表揚、鼓勵。最后要求學生好實驗器材。

        三、歸納與學習過程評估

        師:本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

        生:學會了科學探究:物體運動速度是否發生變化。

        師:實驗探究過程要注意什么?

        生甲:實事求是、嚴謹認真,不隨意涂改實驗測量數據。

        生乙: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堅持實驗。

        生丙:要注意合作、交流。

        師:每位同學對自己在這節課的學習情況、實驗情況進行評估。

        四、課后練習與實踐活動設計

        1.課本P30作業1.2。

        2.課本P30實踐活動1。2。

        3.選用課時作業設計。

        五、板書設計

        第四節科學探究:速度的變化

        (一)探究問題

        1、從斜面上滑下的小球速度是否發生變化?如何變化?

        2.從斜面上滑下的粗糙的木塊速度是否發生變化?如何變化?

        3.百米跑步的同學速度是否發生變化?如何變化?

        (二)探究實驗報告

        1.提出問題。

        2.猜想或假設。

        3.設計的實驗(包括實驗器材)

        4.實驗步驟及實驗數據記錄表格。

        5.實驗結論。

        6.評估。

        7.交流。

        六、課后反思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初步知道圓圓的物體能滾動。

        2、激發幼兒對滾動現象的好奇心。

        教學難點:讓幼兒能初步的感知滾動現象。

        課前準備:

        1、塑料球、沖氣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塑料玩具若干(每人一份);記錄紙每人一張(上畫有沒輪子的汽車);集體記錄紙兩張。

        2、情景表演的幼兒一名(大班);沒有輪子的汽車一輛。

        課時安排:四課時。

        教學過程:

        1、情景表演,引出問題

        C(大班):嗚嗚嗚""""",我的汽車"""T:小朋友,你怎么了?C:(大班)我的汽車的輪子不見了,汽車不能玩了,小朋友,你們幫幫我,什么東西可以象輪子那樣滾動呢?T:小朋友,你們知道什么東西可以滾動嗎?C:氣球可以滾動!C:鈴鼓可以滾動,圓形的東西可以滾動。C:老師,地球也可以滾動的,還有口杯也可以滾動。C:奶瓶也能滾動,還有喇叭…………

        2、幼兒設想,老師做集體記錄

        C(大班):老師老師,你看,我找到了這么多的東西,它們能不能滾動呢?T:這個?我得試試才知道。小朋友,我們一起想想這些東西誰誰能滾動C:圓形的東西可以滾動的,三角形就不行。C: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好象也可以滾動的。C:圓形的就可以滾動。T:我們一樣一樣的來想,然后老師把你們的想法記錄下來,好嗎?如果認為圓形能滾動的小朋友就站到曾老師這邊,認為不能滾動就站到馬老師那邊。(幼兒選擇后)咱們來數數曾老師這邊有幾個人?馬老師那邊又有幾個?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的選擇同上。

        3、幼兒分組實驗,驗證想法

        T:每個小朋友說的都不一樣,那咱們試試,看看到底誰能滾動,好嗎?幼兒實驗,操作C:你看,圓形的可以滾動吧。C:正方形也可以啊!(這個小朋友在用手不停的翻動著正方形,他就認為這是正方形在滾動)C:老師,你看,我的三角形也能滾動(他用一只手指輕輕壓住三角形的一角,然后用另一只手來彈三角形,三角形就能移動)

        4、記錄自己的實驗結果

        T:你們剛才都試了,誰能滾動啊?那好,咱們把能滾動的形狀畫到汽車上,給它當輪子,好不好?

        5、交流,討論幼兒交流,再請每個孩子都上臺講述自己的'發現。

        T:剛才你實驗的時候發現了什么?把你的發現也告訴你旁邊的小朋友。老師也想聽聽你們的實驗,誰愿意來告訴老師?C:我發現圓形的東西可以滾動,是這樣的(他用兩只手在胸前不停的上下前后交替畫圈,象開火車那樣)C:我看到圓形的東西能滾動,能做汽車輪子,讓汽車動起來,爸爸就可以帶我上幼兒園了。

        活動延伸:

        有趣的圓形

        讓幼兒回家去尋找圓形的物體,并試試看,它們能不能滾動呢?課后隨想在這次實驗活動中,孩子的主動性很高,很樂意去探索。語言表達又有了進步。但是,活動結束后,我自己覺得在這次活動中還是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這次活動用的是汽車貫穿整個活動,可是,好象對孩子的暗示行比較大,因為在孩子的生活經驗里汽車的輪子就是圓形的;還有就是,可能滾動這個現象對于小班的孩子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他們在活動中總是容易把滾動和移動的現象混為一談,可是如果解釋,我也感覺到不知道改怎樣去向小班的孩子解釋這個問題。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 認識各種各樣的盒子,了解盒子的用途。

        2、 會按照盒子的一個共同特征進行分類,提高合作能力。

        3、 增強環保意識,能利廢利舊參加游戲活動,提高跳躍能力。

        活動準備:

        各種各樣的盒子若干(包括泡沐盒、紙盒、木盒、鐵盒);分類架三只

        活動過程:

        一、認識各種各樣的盒子

        1、師:小朋友你們看,這里都是什么呀?(盒子)那這些盒子叫什么名字?是什么樣子的?請小朋友邊看邊講。(探索一)

        2、幼兒自由操作并講述,教師巡回指導。(引導幼兒從盒子的形狀、顏色、材料以及用途四方面來講述。)

        3、個別幼兒回答。

        4、教師小結:小朋友真會動腦筋。知道這種盒子叫牙膏盒、這種叫餅干盒……這些盒子除了名字不一樣,還有什么地方也是不一樣的呢?可以用兩種盒子進行比較。(探索二)

        5、幼兒操作講述,教師引導幼兒從多方面(形狀、大小、顏色、質地、盒蓋 、用途)進行比較。

        6、個別幼兒回答,教師對講述完整,與別人不一樣的給予獎勵。

        7、教師小結:大家講得非常好!盒子與盒子相比,各不相同。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是正方體,有的是長方體;有的是木頭制成的,有的是硬板紙做的,有的是塑料做的。種類真不少。就連盒蓋也是品種繁多,有的是抽拉式的,有的是全掀式的,有的是半掀式的。這么多盒子都堆放在一塊兒,很亂。下面請小朋友學習營業員阿姨將各類盒子分分類好嗎?下面就以小組為單位,先討論,再分類。要求按一個共同特征分類,看哪組小朋友想的辦法多。

        二、學習按盒子的一個共同特征進行分類

        1、幼兒分組分類

        2、提問:你們一組按什么來分的?你還會怎么分?

        三、增強環保意識,能運用盒子開展游戲

        1、師:盒子到底有什么用?盒子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處處都要用到盒子。可是有的盒子象牙膏盒、牛奶盒用完了就扔掉了,很可惜。我們怎樣來很好的利用它,使它變廢為寶呢?(討論)

        2、幼兒大膽想象、大膽講述(做裝飾品:小動物頭飾、家用電器、機器人;玩游戲)

        3、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玩一個運盒子的游戲。要求雙腳夾緊盒子往前跳,雙手同時也搬運盒子。

      科學教案 篇6

        一、 教學目的

        1. 通過比較了解事物間的細微差別,了解米飯中含有淀粉,淀粉遇碘酒會變色。

        2. 對學生進行簡單的思維能力、操作能力的訓練。

        3. 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索的精神,學會使用工具進行驗證的科學方法。

        二、 教學重點

        了解米飯中含有淀粉,淀粉遇碘酒會變色。

        三、 教學難點

        1. 讓學生學會使用科學的觀察方法,有目的的研究。

        2. 對學生進行簡單的思維能力、操作能力的訓練。

        四、 教學準備

        小組材料:一小團米飯、一些大米、一次性飯碗1只、水桶1只、金屬湯匙1個、淀粉、一次性筷子4雙、蠟燭1支、水1小杯、碘酒1瓶、滴管2根、火柴1盒、白紙5張、棉花簽2根、培養皿1只、毛巾1塊、廢物盤1個、塑料藥匙1個。

        教師材料:一次性筷子1雙、金屬湯匙1個、淀粉1小包、白紙1張、米飯、滴管2根、水1小杯、碘酒1瓶、棉花簽1根、廢物盤1個。

        五、 教學過程

        (一) 導入(1分鐘)

        談話:(出示米飯)同學們,你知道這是什么嗎?今天我們就來觀察米飯。(板書課題:米飯的觀察)

        (二) 觀察米粒與飯粒有什么有同。(8分鐘)

        1. 現在,我們來比較一下米粒與飯粒有什么不同?

        小組討論一下,可以從哪些方面來比較?

        (大小、軟硬、粘手與不粘手、顏色、形狀、香味、味道)

        2.學生分組觀察,教師巡視。

        3.匯報比較結果。

        4.有同學發現米飯越咀嚼越甜,我們一起來試一下。(試兩次)

        有誰知道原因嗎?(板書:淀粉)

        (三) 淀粉的觀察(29分鐘)

        1. 觀察淀粉(14分鐘)

        (1) 談話:米飯中含有淀粉,淀粉經過咀嚼后會變成有甜味的糖類。同學們想知道淀粉是什么樣的嗎?可以用什么方法觀察?

        學生觀察淀粉,并匯報。(白色、細、滑)

        (2) 剛才,同學們通過看、摸、聞觀察了淀粉,現在金老師把一小勺淀粉倒在湯匙里,加一滴管的水,再用筷子攪一攪,淀粉會有什么變化呢?大家動手觀察一下。

        (3) 如果把這淀粉糊用火加熱又會有什么變化呢?想做這個實驗嗎?

        這個實驗要用火,所以特別要注意什么?(注意:安全)

        學生分組實驗,并匯報實驗發現。(淀粉像米粒一樣加水加熱后變大了。)

        2、碘淀反應(14-15分鐘)

        (1)談話: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點蠟燭、拿米飯,手都弄臟了,現在大家到水桶里把手洗一下,我看哪個組動作最快。

        洗干凈了嗎?金老師不放心,我請一樣東西來幫忙。(出示:碘酒)認識嗎?有什么用呢?教師示范消毒。(給拇指和食指涂上碘酒)

        學生拇指和食指消毒。

        (2)談話:消好毒了嗎?現在我們來做個有趣的實驗。

        在每個課桌里都有一張白紙,請大家把它拿出來。現在,請每個同學用這兩個消過毒的手指,撿出4粒米飯,排列在這張白紙上,注意要求:一要整齊,二不要把飯粒弄臟。

        你發現了什么?學生匯報。

        是不是你把飯粒弄臟的呢?猜測一下這是怎么回事?

        (4) 碘淀反應

        談話:淀粉遇到碘酒真的會變色嗎?你有辦法驗證嗎?(師提示用滴管)好,我們來試一下吧。

        學生實驗,并匯報實驗發現。

        是不是所有含有淀粉的食物遇到碘酒都會變色呢?

        學生檢驗米粒,并匯報。(師板書: 變色)

        (四) 復習鞏固:(2分鐘)

        談話: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嗎?你還想研究什么?

      科學教案 篇7

        設計意圖:

        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為了讓孩子們親眼見到西瓜蟲真正的樣子,我和孩子們一起來到了操場上的角落里,用自己帶來的鏟子在泥土里尋找西瓜蟲。角落里到處是黑黑的泥土和一些腐爛的樹葉,孩子們迫不及待地爭著去挖泥土。老師激勵孩子們用比賽的形式比一比“哪一組最先找到西瓜蟲”。孩子們高興極了,開始了“尋找西瓜蟲”之旅。幼兒親自參加活動感到非常興奮,現在社會的孩子,他們平時遠離自然,西瓜蟲,讓他們了解它們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讓幼兒在感受自然的同時,在玩中學,玩中樂。回到教室后,孩子們還學習用放大鏡觀察西瓜蟲,初步感知了西瓜蟲的主要外型特性幾其生活習性。通過這樣的活動,不但使孩子們對小蟲子產生了探索的興趣,還學會了使用輔助工具(放大鏡)研究西瓜蟲。

        活動目標:

        1、學習用放大鏡觀察西瓜蟲,感知西瓜蟲的主要外型特性幾其生活習性。

        2、對小蟲子產生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放大鏡、畫紙、筆、塑料透明小瓶若干。

        活動過程:

        一、談論西瓜蟲

        1、教師出示西瓜蟲的圖片,引出話題:

        2、“你們認識西瓜蟲嗎?”“你知道西瓜蟲哪些有趣的事?“你知道西瓜蟲喜歡生活在什么地方?

        二、討論怎樣去捉西瓜蟲

        1、“幼兒園里什么地方有西瓜蟲?我們到什么樣的地方才能捉到西瓜蟲?

        2、“我們捉西瓜蟲需要哪些工具?捉西瓜蟲時需要注意什么?

        三、幼兒在園內自由尋找西瓜蟲

        1、教師鼓勵幼兒結伴去找西瓜蟲,并提醒幼兒聽到信號就結合。

        四、交流捉西瓜蟲的經歷

        1、“你們找到西瓜蟲了嗎?怎么發現的?是在哪里找到的?

        教師小結:西瓜蟲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的地方。

        五、觀察西瓜蟲并進行交流

        1、引導幼兒借助放大鏡觀察西瓜蟲。

        “西瓜蟲這么小,我們能看的清嗎?可以用什么工具讓我們看清它?

        2、引導幼兒自由觀察

        “你發現了什么?”

        3、教師帶領喲額自由觀察

        “西瓜蟲的頭上有什么?是什么樣的?西瓜蟲的身體是什么樣的?(教師可讓幼兒自由說)

        4、引導幼兒運用放大鏡觀察西瓜蟲并進行交流,西瓜蟲頭上有什么?身體是什么樣子的?有幾只腳?它的腳長在那里?當它碰到危險時會怎樣?

        5、請幼兒模仿西瓜蟲的樣子.尤其是遇到危險后縮起來的樣子。

        活動延伸:

        1、引導幼兒畫西瓜蟲,并記錄自己的觀察發現。

        2、“今天西瓜蟲跟我們一起玩,我們給這位小客人畫個像吧!

        3、小朋友在墻角里找西瓜蟲。

        活動反思:

        讓他們了解它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并讓他們知道泥土有很多的養分,是許多動植物生存的基礎,活動中幼兒樂于發現、主動參加科學活動,學會運用各種感官觀察、比較。幼兒對本次活動充滿了積極探索的樂趣。

        關注幼兒的興趣與需要,教學活動中也體現幼兒的經驗。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體現教學目標的適宜性、個性化。依據本班幼兒的實際,在研究和把握本班幼兒身心發展的實際水平、發展需要和可能性的基礎上,確定幼兒進一步發展的潛力、方向和步伐。同時,老師們關注本領域的核心價值,給孩子們一個最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相關信息:

        西瓜蟲:別名鼠婦;俗稱 潮蟲。分布中國各地。寄主在田間主要為害瓜類幼苗和十字花科蔬菜幼芽、嫩根及草莓等漿果。喜食油菜、芥菜、小白菜、番茄、黃瓜、南瓜、瓠瓜、大豆、豇豆、莧菜、空心菜、萵苣等葉片及食用菌等。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春天科學教案03-09

      科學教案:蝸牛09-11

      有關科學教案06-12

      科學教案范文04-06

      科學教案《賽車》04-07

      走進科學教案12-08

      身邊的科學教案07-13

      走進科學教案12-08

      科學教案:刷子09-20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亚洲人成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少妇把腿扒开我添69式 |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13 | 亚洲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欧美亚欧在线视频 | 日本免费看在线视频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