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有關科學教案范文七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教案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科學教案 篇1
學習要點
合作方塊游戲活動;初步經歷計劃與組織過程的鍛煉。
學習目標
。1)通過游戲活動體會計劃與組織的重要意義,培養合作精神。
(2)通過制定考察活動計劃,初步經歷計劃與組織的鍛煉。
怎樣進行
。1)引入活動
本單元結合季節特點和學校實際情況,營造一個走出校園考察的活動情境,旨在把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在這種欲望的驅動下,利用考察活動的平臺,讓學生自己制定一個考察計劃。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入下面的教學活動,使學生體驗到計劃與組織的重要意義,本單元首先安排了“合作方塊”游戲活動。教學時,一定要精心準備活動材料,周密組織教學過程,要讓學生玩得高興,玩得有序,玩出體會。
。2)關于“合作方塊”游戲活動的規則和教學過程:
游戲準備:準備大小相同的紙,剪刀,每位學生取一張,分別剪成長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規則圖形,然后分組裝成一袋,小組之間交換,作為拼圖用的卡片。
游戲規則:小組成員都拼出了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時,就完成了任務。率先拼完的小組獲勝。
游戲要求:游戲前,小組先討論協商方案,制定實施計劃;游戲時小組成員都從袋內取卡片,拼成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游戲后,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小組在活動中的表現,討論和總結經驗與教訓,并進行集體交流,特別強調認真作好活動計劃與組織工作的重要性。
(3)制定考察活動計劃
走出教室去親近大自然,深入社會,這是令學生歡欣鼓舞的事。教師宣布下周六到大自然中去考察的消息后,啟發談話“剛才的游戲活動,我們已經體會到認真作好計劃與組織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為了保證活動的順利進行,考察活動前,我們要做好哪些計劃與組織工作呢?”引導學生分成小組,一起商議,并作好記錄。
由于這是探究過程能力訓練單元的第一課,根據兒童的認知特點,我們對制定考察計劃的方法做了適當指導,它是以卡通對話和樣張的形式體現的,教學時教師要認真領會這一編寫意圖。這節課的下半時教學重點是制定考察活動計劃,初步培養學生的計劃與組織能力。如果教學時間不足,可以讓學生課后完成,并告訴他們下節課要舉行“考察計劃展示會”,從而調動他們參與的積極性。
2 考察計劃展示會
學習要點
引導學生自主地總結出計劃與組織項目清單。
學習目標
。1)啟發學生自己比較、自己討論、自己總結,使他們能夠初步體驗怎樣計劃與組織,悟出計劃
與組織的重要意義。
。2)訓練學生客觀地評價自己和他人,學會欣賞他人,培養合作精神。
怎樣進行
。1)考察計劃展示會
舉行“考察計劃展示會”是本節課和本單元的重點活動。教學時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首先,讓各小組將制定好的考察計劃貼在展板上或黑板上,組織全班學生參觀。也可以把各組的考察計劃復印若干份,每組發一份,這樣便于下面的討論與總結。這一過程既是參觀與學習的過程,也是比較與評價的過程。
接下來組織小組討論,引導學生重點討論“哪些小組的準備工作做得好?計劃與組織的內容有哪些?”并讓他們把討論結果記錄在“計劃與組織項目清單”里。
然后,進行集體交流與討論,集思廣益,統一認識,清楚制定考察計劃的項目和計劃與組織的要求。從而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需要說明的是教材里提供的計劃與組織項目清單的內容,只是一個樣張,決不是標準答案。教師要根據所選擇活動的內容和教學實際,充分開發和利用本班學生的智慧,讓他們體驗怎樣計劃與組織,了解計劃與組織的一般內容和要求,這才是本課的教學目的。
。2)評選最佳考察計劃
通過以上教學活動,學生對怎樣計劃與組織有了新的認識。為了進一步提升每一位學生計劃與組織的能力,下面讓學生分組制定一個完整的考察計劃,并且要從中選擇適合全班考察的內容,評選出最好的考察計劃,用來指導下周六的科學考察活動。
科學教案 篇2
《做框架》是教科版《科學》六年級上冊《形狀與結構》單元的的第五課,下面為大家分享了科學做框架的教案設計,一起來看看吧!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三角形框架具有穩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結構。
過程與方法
用三角形框架來加固框架結構。
設計、制作一個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結構。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動腦、動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獲得成功的喜悅。
教學準備
為小組準備:筷子或塑料吸管、橡皮筋、剪子。
教師自己準備:框架結構建筑的圖片或影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現示各種框架結構的圖片(可選視頻材料)
二、研究簡單框架
1、 實踐體會
利用筷子捆一 角形框架和長方形框架
觀察經們受到力的作用時有什么不同?
哪一個容易變形?
可以把長方形框架加固嗎?
2、根據要求分組操作,并作好各種形狀的記錄。
主要思考增加斜桿起什么作用?
并說說三角形框架有什么特點。
三、做一個堅固的正方體框架
1、請同不思考如何制作一個堅固的方體框架。
2、制作一個較復雜的結構,應當先畫草圖,計算材料。
3、 做一個堅固的正方體框架要多少根橫桿?多少根豎桿?多少根斜桿?它們的長短一樣嗎?
4、每根斜桿起什么作用?框架中有多少個三角形?
5、考驗我們的正方體的承受能力。
在我們的正方體框架上一本一本地放書,它能承載多少本?
四、 小結
板書設計:
制作的原則 做成的形狀
穩定
承壓大
用料少
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整體活動是非常明晰而有邏輯性的,通過圖片觀察讓學生建立起框架結構的概念,初步了解它的優點,自己做三角形和四邊形的框架并在實踐中發現三角形的穩定性,最后是利用三角形的穩定性來加固正方體的框架。在做教學設計的時候以為這節課上起來會比較簡單,但上下來才發現自己忽略了太多的細節問題。
首先,對學生的了解和溝通不夠。在第一個環節認識框架結構的活動中,出示很多圖片讓學生自己說說框架結構是什么樣的,城區的學生現實生活中見的多一般會表述的較好,而鄉鎮的學生會有點不知從哪說起,很容易出現冷場,所以后來我設計了很多提示性的問題:這些建筑是實心的嗎?用什么材料怎樣搭建而成的?像人體的什么部分……在這樣的具體提示下學生會更有針對性的觀察和思考,從而認識像人體骨架式的構造就是框架結構。
其次,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對小組活動的合作指導有欠缺。在本校上課時,學生已經習慣了小組合作的模式,因為畢竟已經是六年級的學生了,所以在設計教案時根本沒有想到要對小組合作做具體的指導,在一個學校上課時就出現了小組中一個人做框架,其他人看著的情況,我立刻意識到了自己的疏忽,馬上提醒同學們該怎么分工合作。這是一節以手工為主的制作課,沒有很好的分工合作是不可能在40分鐘內完成的,這對我也是一個提醒,任何時候都不要忽略對學生合作和團隊意識的培養。
再次,對三角形的穩定性的研究中感覺自己主導作用過多,學生被教師牽著在一步一步往下探究,其探究的內需力沒有很好的能到激發,最好能將學生的內需力激發出來,有意愿去研究三角形的穩定性,如果能夠設計一個情景,出現學生想做的框架有三角形的,也有四邊形等其他形狀的,學生們也各自據理力爭,有內在需要通過實驗去檢驗這些框架到底誰的穩定性最佳。可是六年級的學生在數學上已經知道三角形的穩定性,所以要設計出這種教學情境很困難。
最后,在加固正方體框架的活動中,從節約的原則出發,其正方體的上、下兩個面上的斜桿可以不加,對框架的穩定性影響不大。但事實上有時候學生作出來加了四根斜桿和加六根的承重能力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因為我們搭的正方體,尤其是學生搭的,不可能是理想中的穩固的正方體,其邊總有長短差異,出現正方體框架傾斜,不能完全直立,如果在上面壓重物,就有可能出現重物向下的壓力向側面傾斜,這是要考慮到的,因為你的比賽規則是先看承重多少,后看材料的多少。所以在這個環節中我加上了這樣一段評價:“在做框架的過程中手工的精細度也是很重要的,有時可能不是你的設計有問題而是在做連接的時候有些偏差,就像現實生活中的建筑一樣,如果在施工和用料等方面有疏忽,再科學的設計建造出來的也只會是工程!細節決定成!”這樣既能解釋結果和設計的為什么會出現偏差,又能培養學生嚴謹的態度。
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也送給我自己。開放式的課堂上什么情況都有可能出現,注重細節才能更好的做學生的引導者。
科學教案 篇3
一、活動目標
1、 發現“轉動”的有趣現象,體驗“轉動”游戲的樂趣;
2、 嘗試探索讓物體轉動起來的方法;
3、 能關注并說出周圍生活中轉動的某些現象,發現轉動在生
活中的運用。
二、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幼兒在生活中感受過物體“轉動”的現象。
2、物質材料準備:地球儀、風車、積木、光盤、筆、圈、繩子、圓罐、紙杯、勺子:ppt課件
三、活動過程
1、 游戲:快樂小轉盤
。ㄕ埼逦恍∨笥焉蟻硎掷,圍成一個圓,邊轉圈邊喊口令:“快樂小轉盤,大家一起轉,嘰里咕嚕轉呀轉,轉出可愛的動物來!焙巴曛笸O伦龀鲆粋可愛動物的動作,沒有做出來的淘汰。)
2、 探索嘗試,讓各種物品轉動起來
。1)、交代任務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并指導
(3)、師幼一起總結”轉動”方法(吹、擰、轉、撥、搓等)
。4)、引出轉動和“力“有關
3、 嘗試讓兩種物品一起轉動起來
。1)、交代任務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并指導
四、 轉動與生活、并播放PPT課件
活動總結
生活中的“轉動”無處不在,它們不僅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還給我們帶來了快樂,小朋友們用你們善于發現的眼睛,繼續觀察和探索身邊的轉動吧!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通過經歷塔的穩定性的探究過程,認識框架鐵塔和其他物體穩固不倒的前提因素是上小下大、上輕下重。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經歷一個“推測——實驗、制作和探索——將探索結果與假設相比較”的科學探究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探究活動中培養合作意識,體驗把探究結果與猜測相比較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將探索結果與最初的假設相比較進行反思。
【教學難點】
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教學準備】
1. 教師材料:課件、
2. 分組材料:大小不同的塑料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進入探究主題
1、在生活中你們都見過塔嗎?那么在你們的腦海里,塔有什么共同點?學生回答.
2、情景導入:同學們,老師今天想做一次導游,我要帶領大家去領略一些美麗的風景。(課件展示)參觀世界上著名的塔。
3、各位游客,領略了世界名塔的風采,讓我們思考一下:這樣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地震,狂風暴雨…)
4、 [師放課件]看大屏幕,左邊的是西安雁塔廣場的大雁塔,右邊的是法國的埃菲爾鐵塔,這些塔經歷狂風暴雨的洗禮已成百上千年了。然而直到今天,他們風采依舊,觀察這些塔,它們在形狀和結構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這些高聳入云的塔經久不倒的秘密在哪呢?
5、你們猜猜,組內討論討論。
6、哪一組先來匯報一下,你們組的猜想。(師隨機板書)
二、物體不容易倒的秘密
1、為了證實你們的猜想是否有道理,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建一座高塔”。
2、為了證實這一些猜測,咱們來做個實驗,看,這個塑料瓶瓶口向下放與瓶底向下放,哪個更穩?(出示兩個上小下大的.同種飲料瓶,分別用瓶口端與瓶底端豎立在演示臺上)
3、你能證明給大家看嗎?(生往兩個瓶身上吹氣,瓶口朝下的倒了。)
4、我來換一種方法,再試一試.我將底下墊的臺板靠近我的那端慢慢地抬起,口朝下的迅速倒下。
5、效果很明顯吧,為什么呢?
6、就如剛才大家所言,上小下大放得穩。
7、指著瓶底朝下的瓶,那么你有辦法讓它更穩嗎?
8、加沙子或水的目的是什么?(預測生:讓它變重。)
9、好,我這兒有四種情況的塑料瓶,一種是空的,一種在整個瓶身的三分之一處加水,一種在整個瓶身的二分之一處加水,一種是滿瓶,你們預測下哪一種更穩?
10、師演示實驗.
11、為什么不是整瓶最后到下?
12、你的意思是上面輕下面重比較穩對吧
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及高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1、同學們,想不想也當一次工程師,設計建造一座美麗的塔呢?好,請大家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材料,根據我們的猜想,設計并建造一座屬于你們自己的塔。讓我們比一比誰造的塔又高又穩又美觀。
2、在建塔前,咱們一起來學習工程師的細致和嚴謹,首先思考如下問題,A、有哪些辦法讓塔更穩,B、怎樣建能讓塔最高.
3、學生動手建塔,教師隨即指導。
。ㄩ_始匯報)
4、讓我們看一看,哪個小組建的塔最堅固,最漂亮?梢栽趺礄z測?
5、把塔放于斜面上測試其穩定性及抗風能力{放手讓學生自己驗證}
6、試分析:它的抗風能力與框架結構的高塔相比,誰強?為什么?
7、那么,我們反思一下,我們先前的那些猜想,哪些猜對了?哪些得到了證實?哪些沒想到需要修正或補充的?
四、課件出示題目,學生思考口頭完成。
五、課后拓展。
同學們,看了大家建造的高塔,我深感欣慰。我相信,總有一天,你們會用自己的智慧建造出一座真正堅固美觀又實用的高塔,有沒有信心?我期待那一天早些到來。
板書設計:
6、建高塔
底部越大越不易倒
底部越重越不易倒
框架結構抗風能力更強
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
科學教案 篇5
一、教學目的:
1、指導學生通過網上閱讀、觀察、討論等認識月球,了解人類對月球的探索及月球的認識;激發網上閱讀、討論、想象等多種方法收集信息的態度與能力;
2、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及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二、教學重點:指導學生學會利用網絡資源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
三、教學難點:增強對月球知識的了解,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及空間想象能力。
四、教學準備:
月球探秘網頁。
五、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引發探究。
1、談話: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從古代神話故事嫦娥奔月——人類幻想登月,到1969年7月20日人類終于成功登上了月球,并拍攝了許多照片。到1972年12月,人類先后6次登上月球進行了探索研究。月球是我們人類的鄰居,美麗而又神秘,你最想了解哪些有關月球的知識?(學生質疑)
2、這節課,請你做一個月球探險家,去探索月球的無窮奧秘?好嗎?
(二)、分組自學,自主探究。
1、引導討論,提示學法。
你想通過哪些方法來探索有關月球的知識?
2、分組自學,指導探究。
下面請同學們自由選擇學法獲取有關月球的知識。
網址:百度網站中的月球探秘。
3、組織討論,課內交流。
學生互相交流對月球的認識。
課文重點知識:
(1)月球是個球體,是地球的衛星,距離地球約38.4萬千米。
。2)月球比地球小得多,49個月球才有一個地球大。
。3)月球不會發光,我們所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陽的光。
(4)月面高低不平,有高山、平原,還有許多環形山。
(5)月球上沒有大氣,沒有植物、動物,沒有生命。
。6)晝夜溫差大,白天最高120℃,晚上可降到—180℃以下。
。7)月球引力小,只相當于地球的六分之一,人在上面輕飄飄的。
4、在進行了一番探索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5、我們雖然已經知道了月球的一些知識,但人類并沒有停止對月球的探測,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對月球將會有新的發現,科學家已經設想在月球上建立人類生活基地(出示圖片),如果讓你設計,你看需要哪些設施(要適應月球上的自然環境)。
6、如果哪一天實現了,請你想一想,未來的月球將會是什么樣的?
。ㄈ⒖偨Y探究,延伸課外。
1、同學們想的很好,我想不久的將來,我們的目標一定會實現。此時,你能用一兩句話來表達自己的學習感受嗎?
2、科學的探索是無窮無盡的,一個個未能解開的難解之謎等待著我們去探索,我們要好好學習,認真探索,一步一步開啟科學知識的大門。
3、假如我們去月球旅行,應該做哪些準備?
4、作業:課后進一步搜集有關月球的知識,把所掌握的知識用網頁、幻燈片等形式反映出來,下節課舉行一個月球探秘展示評比活動。
教學后記: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掌握較好。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绷私鈼钫駥幍南嚓P知識。
⒉了解二百年來,世界科學發展的歷史。
⒊了解中美教育在鼓勵創新上的異同。
[重難點]
重點:了解作者解說的事理(包括新事物新發明層出不窮原因,科和技的關系兩方面)
難點:中美教育在鼓勵創新上的異同比較。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從簡介首位獲諾貝獎的華人科學家入手,引入本文《世紀之交的科學隨想》。
二、作者簡介
楊振寧,美籍華人,1922年出生安徽省,1938—1944年在中國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讀書獲碩士學位。1945年赴美求學,1948年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7年與另一位華人科學家李政道合作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恒理論,因此與李政通共同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71年以來,他多次到中國探親、訪問、講學。分別受聘為北大、科大等八所大學的名譽教授。在促進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還努力幫助中國學者在美進行科研和學習。
三、自讀課文,整體感知,理清結構。
⒈學生快速默讀全文(師強調:光纖、撓頭、聘用、彌補、膽怯)
⒉教師出示結構圖,學生找出文中相應段落。
四、課堂練習
⒈用文中的一句話來回答作者認為兩百多年來產生許多新事物的原因。(第3段中“工業的發展大大促進了人類的生產力”)
、驳4段綜合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作用?
、匙髡邔τ凇翱啤迸c“技”的關系持什么看法?
。鞔_:二者誰更重要些的問題,沒有簡單答案,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國家制宜。)
、次闹械6段作者指出,世界是由三個互相關聯的環節推動前進的,用“→、←”表示出三者的關系。明確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甸喿x課文第15段,完成下列問題。
、俳忉屧~語:按部就班:
、诒径沃饕勈裁磫栴}?(明確:分析中美兩國的異同及適應對象)。
、壑忻澜逃軐W的共同點是什么?(都能鼓勵創新)
、芫瓦m應對象而言,中美教育各適合哪一部分學生?
、菥蛯W習方式而言,中美教育有何不同?
。ㄖ袊逃膶W習方式屬按部就班的訓練,美國是跳躍式學習)
五、閱讀附文,加深認識。
給合你自身素質及學習成績,你認為自己更適合哪種學習方式,應注意哪些關鍵能力的培養。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敝婪N子發芽需要陽光、空氣和水。
⒉能正確觀察和照顧植物,記錄種子發芽的過程。
、仇B成有序取放工具材料的好習慣。
活動準備:
1.幼兒第一次活動中種植的黃豆、綠豆等發芽種子。
2.《怎樣讓種子發芽》集體記錄單、《種子發芽》記錄單。
活動過程:
★回顧上次活動
結合集體記錄單,展開話題。
教師:小朋友,上次我們一起進行了種植活動,幾天過去了,我們來看看,你種的種子有什么變化?它們象記錄單里說的那樣,發芽了嗎?
幼兒1:我種的綠豆發芽了!
幼兒2:我中的黃豆也發芽了!
★觀察比較
(1)讓幼兒觀察對比試驗1的種子的變化,感知植物發芽的條件。
教師:沒放水的種子有什么變化嗎?
幼兒:沒有發芽,還是干的、硬的。
教師:這是為什么?
幼兒:因為沒有水,種子就不能發芽!
(2)讓幼兒觀察對比試驗2的種子的變化情況,感知植物生長需要陽光。
教師:我們再來看看紙盒里的豆芽和窗臺上的豆芽有什么變化?
幼兒:窗臺上的豆芽還在長,紙盒里的豆芽變黑了,要死了!
教師:這是為什么?
幼兒:因為植物生長要有陽光!
小結: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氣都是種子萌發需要的條件。沒有水就沒有生命。植物體內水分充足時,植株才能硬挺,保持直立的姿態,葉片才能舒展。沒有陽光照射,植物就不能茁壯成長。所以,我們通常要把植物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還要經常給它們澆水。
★記錄
指導幼兒用自己喜歡、別人又能看得懂的記錄方式將種子發芽的過程繼續記錄下來。
教師:看一看,你的種子發出小芽了么?我們把觀察到的情況繼續記錄在《種子發芽》記錄單上吧!請你每天注意觀察,定期做好自己的發芽記錄。
引導幼兒在觀察過程中相互交流。
活動延伸:
、北敬位顒託v時時間長,教師要重視交流和觀察的環節,不斷引導幼兒觀察、記錄種子發芽的過程。
2.活動結束后,將《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操作單投放到活動區,指導幼兒完成。
3.教師可以運用幾種不恰當的栽培方式和幼兒一起做種子發芽的實驗,以便幼兒對比觀察,了解種子發芽所需要的條件。
活動紀實資料:
這是孩子在一段時間里的記錄情況: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 講科學用科學教案09-26
科學教案04-06
科學教案托班科學教案認識紅色綠色11-03
中班科學教案:放屁_中班科學教案07-05
春天科學教案03-09
科學教案:蝸牛09-11
走進科學教案12-08
身邊的科學教案07-13
關于科學教案07-27
有關科學教案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