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科學教案

      時間:2023-02-03 08:17:28 科學教案 我要投稿

      【推薦】科學教案范文合集10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教案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推薦】科學教案范文合集10篇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能嘗試將不同材料放入瓶口不同、大小不同的瓶子中,并倒出來。

        2、鍛煉手眼協調能力。

        【活動準備】

        1、瓶口不同、大小不同的`瓶子,盒子,玩具小鍋,小碗等容器。

        2、豆子、小雪花片、無毒泡沫塊、木珠、大小不同的紙球等。

        3、大小不同、深淺不同的木勺子、塑料勺子、不銹鋼勺子。

        【活動過程】

        1、引導寶寶自由玩一玩。

        寶寶自由選擇不同的瓶子。可以將一種材料舀(放)入不同的瓶子中;也可以將一種材料舀(放)入容器后,再倒出來;還可以隨意地把材料從一個容器取出裝入另一容器中。

        提醒寶寶不能吃游戲材料。

        2、指導寶寶把材料倒回原處。

        寶寶將自己瓶子里的材料都倒回相應的容器中。

        活動反思 幼兒對本次活動跟感興趣,教師示范完請幼兒倒,但是多數幼兒會把東西倒灑,手忙腳亂。教師引導后,幼兒基本能小心、認真的倒。特別是倒豆子在小瓶里的時候,幼兒倒完很高興。

      科學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對于電的了解學生們在單元學習活動之前已經不是一張白紙,從家用電器的調查、交流活動中可以引出同學們對電所了解的豐富知識。教師的任務就是盡可能把同學們的觀點梳理歸納清楚,并做一些補充完善的工作。由于接下來要進行一系列的有關電的實驗,所以有關用電安全的教育應引起學生的足夠重視。

        教學目標:

        1.經歷調查家用電器的活動過程,并用科學文件夾記錄。

        2.討論他們想知道的關于電的知識。

        3.明確一些安全用電的常識,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養成安全用電的習慣。

        教學準備:

        課前讓學生收集有關電的知識的'資料。

        每人一份用于家用電器調查記錄的科學文件夾。

        教學過程:

        1.引入。

        課前我們做了一個調查,并用科學文件夾記錄了自己家的電器名稱、數量和用的是什么電。在調查過程中,大家一定有許多想法和問題,讓我們一起來分享大家的調查成果和發現的問題。

        2.交流我們的調查成果。

        (1)研究電和我們生活的關系。

        ·小組交流科學文件夾所記載的內容。要求每個人都要說給同組的同學聽。

        ·全班討論交流:生活中常用的電器有哪些?大的電器有哪些?小的電器有哪些?最常用的是哪些?最少使用的是哪些?這些電器分別用的是什么電?

        (2)交流調查過程中的想法和問題。

        ·發現的問題有哪些?

        ·自己有哪些想法?

        3.交流我們知道的電的知識。

        ·有關雷電的知識

        ·高壓電線、鐵塔、變電所等這些地方的電很危險。

        ·富蘭克林的故事

        ·物體與物體之間互相摩擦后會產生靜電,摩擦起電的實驗。

        4.知道安全用電的重要性,養成安全用電的習慣。

        (1)有些地方存在著觸電的危險。沒

        ·在戶外,哪些地方隱藏著觸電的危險?

        ·在家里和學校,哪些地方隱藏著觸電的危險?

        (2)我懂得怎樣安全用電。

        ·不能隨便去摸電線裸露的電器、電源插頭、燈泡等物體。

        ·遇到雷雨時不能到高尖的大樹、建筑物等地躲避。

        ·不能用家里的交流電做實驗。

        ·不能用濕抹布去擦電器。

        將課堂內討論交流得到的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中,安全用電要養成習慣。談談你對電還有什么問題,你還想知道電的哪些知識。

        課后反思:

        1、把相關的電器調查在課堂上以回顧的方式進行可以節省很多時間。

        2、教學中豐富絕緣體不容易導電,并不等于不導電的解釋,有助于深化學生對用電安全的認識。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會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朵)和簡單的器材來觀察水是一種什么樣的東西。

        2、通過觀察、對比等方法認識水是什么樣的,有什么特性。

        3、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液體,并能判斷什么樣的物質是液體。

        4、在觀察、研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留心觀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見解,樂于合作與交流,樂于探究發現周圍事物奧秘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認識水是什么樣的,有什么特性,并在認識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比較能力、綜合分析能力。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理解水是會流動的,沒有固定形狀的,進一步認識水是怎樣的液體。

        教具:

        1號抽屜:每組各一杯可樂、醋、糖水、牛奶、醬油、雪碧、酒、油

        2號抽屜:培養皿。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礦泉水

        這里面是什么?它有什么用途?

        2、引入課題 板書:水

        二、用感官觀察水

        1、現在,請同學們一起來觀察這杯水,它是什么樣的。比一比,哪一組發現的秘密最多?

        2、學生實驗,師巡視。

        3、匯報觀察結果。師板書:沒有味道,沒有氣味,沒有顏色……

        三、用比較的方法觀察水

        1、剛才同學們運用鼻、舌、眼睛、耳朵、手發現了水是沒有味道,沒有氣味、透明,沒有顏色的。請大家拿出1號抽屜中的1號杯,與水比較一下。水是怎樣的。

        2、學生進行比較,師巡視指導。

        3、匯報交流。

        4、你們說水是沒有味道、沒有顏色、透明的、沒有氣味的東西(出示:玻璃)它也具有上述特點,你是怎么解釋呢?拿出1號抽屜的玻璃,比較一下。

        5、學生討論、交流。

        6、學生做水流動實驗。

        7、水與玻璃還有什么不同之處?

        學生說(硬或軟,形狀上有區別)

        師:玻璃是什么形狀?(學生說長方形)

        師:那么水的形狀又是怎樣的呢?

        8、學生實驗、討論、匯報。

        9、小結。板書:沒有固定形狀。

        10、總給什么叫液體。

        四、區分各種各樣的液體

        1、你是如何判斷它們是液體的?大家試試看

        2、學生實驗

        3、出示:醋、糖水、牛奶、醬油、雪碧、酒、油有什么方法區分杯子中的液體?

        4、學生上臺,并說理由。

        5、是不是所有的液體都可以直接地聞或者嘗。

        6、學生說,師小結。

        五、總結。

        板書:

        水

        看 沒有氣味 沒有顏色 沒有味道 透明

        聞 水平面 氣泡 放大 變彎 溶解 沉浮 重量

        嘗 會流動 沒有固定形狀——液體

        摸

        聽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改變物體排開的水量,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可能發生改變。

        2、鋼鐵制造的船能夠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開的水量很大。

        過程與方法:

        1、用刻度杯測量橡皮泥排開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狀,使之能夠浮在水面上。

        3、根據橡皮泥排開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斷。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認真細致地采集數據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過程中,懂得證據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改變物體排開的水量,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可能發生改變。

        【教學難點】

        認識到認真細致地采集數據的重要。

        【教學準備】

        水槽1個,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塊,刻度杯1個,記錄表(教材第8面)。

        【教學過程】

        一、觀察橡皮泥的沉浮(實心):

        1、導入:有的物體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體在水中是浮的。我們能想辦法改變它們的沉浮嗎?

        2、把一塊橡皮泥放入水里,觀察它的沉浮。

        3、把一塊橡皮泥做成各種不同的形狀,放入水中,觀察它的沉浮。

        4、分析:改變橡皮泥形狀,橡皮泥的質量有沒有發生變化?橡皮泥的體積有沒有發生變化?(預設:若學生對橡皮泥的體積是否改變無法確定,可出示刻度杯測量。從而得出,改變橡皮泥的形狀,質量沒有變,體積也沒有變,橡皮泥的沉浮狀態不會發生改變。)

        二、讓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沒有辦法能讓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變橡皮泥的形狀,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2、討論:同一塊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狀,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這是什么原因呢?(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體積發生改變,導致在水中排開的水量發生了變化。)

        三、比較橡皮泥排開的水量:

        1、講授:我們把物體在水中排開水的體積叫做排開的水量。排開的水量可以用量杯來進行測量。方法是:放入物體后的刻度減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體排開的水量。(補充:排開的水量與我們平時說的是排水量是有區別的,前者指的是物體排開水的體積,而后者是物體排開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測量排開的水量還不是很精確,所以在讀數的時候一定要細致,特別是觀察刻度時視線要與水凹面持平。)

        2、取一個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實心團,放入量杯中,觀察它排開的水量,做好記錄。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種形狀,觀察它們排開的水量,也記錄在表格中。(教材第8面)

        3、從上面的數據中我們發現了什么?(沉的形狀排開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體積小,浮的形狀排開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體積大。從上面的數據中我們發現,橡皮泥浮起來的原因在于它的質量不變,而浸入水的體積增大。)

        4、鐵塊在水中是沉的,鋼鐵造的大輪船卻能浮在水面上,還能裝載貨物。對于這個問題,我們能解釋了嗎?如果要制造能裝載更多貨物的超大輪船,你認為個怎樣做呢?

        板書設計: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橡皮泥的

        形狀量杯里的水量

        (毫升)放入后

        水面刻度排開的水量

        (毫升)沉浮狀況

        實心團200

        沉的形狀200

        浮形1200

        浮形2200

        浮形3200

        改變物體排開的水量沉浮可能發生改變

        船浮在水面上排開的水量很大

        教學后記:

      科學教案 篇5

        一、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探究黃豆與豆制品關系的欲望和興趣。

        2、引導幼兒初步認識黃豆及其制品,并了解其營養價值。

        3、培養幼兒運用多種感官辨別黃豆并區分豆制品的能力。

        二、活動重點和難點:

        1、重點:幫助幼兒了解黃豆及其制品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

        2、難點: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方式辨別黃豆,區分豆制品。

        三、活動準備:

        黃豆、紅豆、綠豆等各種豆子,各種豆制品若干,蔬菜、水果若干,圖片“黃豆爺爺”。

        四、活動過程:

        (一) 開始部分:

        1、請幼兒品嘗豆制品,引出認識黃豆的課題。

        2、教師與幼兒邊品嘗邊互相交流。

        3、教師提問:這些食物都是用什么做的?

        (二)基本部分:(重點、難點部分)

        幼兒通過觀察、比較及討論辨別出黃豆,掌握其外形特征,了解其營養價值,并能運用所學知識區分豆制品。

        1、幼兒運用已有經驗,嘗試性地尋找出黃豆。(教師提供黃豆、綠豆……請幼兒看、摸,并運用經驗找出黃豆。)

        2、認識黃豆外形特征。

        (1)幼兒相互交流,掌握黃豆外形。

        (2)教師引導幼兒總結出黃豆外形特征。

        教師提問:

        a.黃豆是什么顏色的?

        b.黃豆是什么形狀的?

        c.黃豆上有什么?

        d.黃豆摸上去有什么感覺?

        3. 認識豆制品,了解它們的營養價值。

        (1)幼兒利用已有經驗,理解黃豆與豆制品的關系。(教師講解什么是豆制品。)

        (2)引導幼兒通過生活經驗,說出豆制品。

        (3)教師提問:你還吃過哪些豆制品?

        (4)幫助幼兒了解豆制品具有的'豐富營養價值。

        4、引導幼兒在已有知識基礎上,區分出豆制品。

        (1)出示各種豆制品及非豆制品食物。

        (2)通過游戲“豆寶寶找爺爺”讓幼兒在眾多食物中找出豆制品。

        (三)結束部分:

        1、觀察豆芽,激發幼兒探索豆芽生長過程的興趣。

        2、引導幼兒觀察豆芽。

        3、引起幼兒探究黃豆變豆芽的欲望。

        (四)延伸活動:《發豆芽》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運用多種感官初步感知食鹽、奶粉、橘子粉、咖啡溶解在水里后水會變味變色。

        2、操作感受有些物質在水中溶解的現象,將自己的發現大膽的表達出來。

        3、愿意參與實驗活動,對實驗操作有興趣。

        活動準備:

        1、食鹽、奶粉、橘子粉、咖啡粉若干,帶有數字標號的透明塑料杯每人4個,勺子每人一把。

        2、“年年有魚”的魔術視頻。

        活動過程:

        一、激發幼兒對水的興趣

        播放“年年有魚”的視頻

        師:孩子們,在寒假春節聯歡晚會上演了一場非常精彩的魔術,大家想不想在看一次?

        這個魔術真精彩,這個叔叔能讓畫里的魚自己游到水里,太厲害了,今天符老師也給大家變個小魔術,一個關于水的魔術,想不想看?

        二、引導幼兒感受水的奇妙

        (一)、請小朋友品嘗白開水,引導幼兒自由說出白開水的味道,淡淡的,沒有味道。

        (二)、初步感知水的奇妙

        1、教師示范在盛有白開水的.一號杯子里放入白色粉末(食鹽),用勺子攪拌,請幼兒仔細觀察水里的白色粉發生了什么變化,幼兒共同回答。

        2、引導幼兒聞一聞,水里放入了白色粉末之后味道有沒有發生變化,個別幼兒回答。

        3、教師嘗一嘗放入白色粉末之后水的味道發生了什么變化

        4、教師指導幼兒集體操作,嘗試,幼兒品嘗自己的作品,說出水的味道。

        提問:淡淡的水為什么變成了咸咸的水了呢?

        5、教師小結:食鹽碰到水,被奇妙的水溶解了,眼鏡看不到了,可水的味道發生了變化,用嘴巴一嘗就能嘗到咸味。

        三、指導幼兒探索水的變化

        (一)、教師引導幼兒依次將奶粉、橘子粉、咖啡粉放入水中,引導幼兒通過看、聞、嘗說出水的變化。

        (二)、引導幼兒比較四杯水的不同,幼兒自主回答。

        (三)、教師小結:因為在水中放入了四種不同種類的粉末,所以水的顏色和味道也就發生了不同的變化。

        (四)、幼兒享用自己變魔術的成果。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材料:

        1、玻璃球、硬塑料球、鐵螺絲

        2、海綿、紙球、毛線球

        3、小貓瓶

        4、報紙、棉花、海綿、毛巾

        活動指導:

        一:感受硬的東西掉在盤子里的聲音大,軟的東西掉在盤子里的聲音小。

        (一)介紹材料:棉花、海綿 、紙團、硬塑料球 、鐵螺絲、玻璃球

        (二)提出任務:喂貓時感知誰落在盤子里的聲音大誰的聲音小,回來后告訴老師。

        (三)幼兒嘗試:喂不同的東西感知聲音的大小

        (四)老師指導:

        1、誰掉在盤子里的聲音大,誰掉在盤子里的聲音小。

        2、喂過的東西要拿到另一個碗里。

        (五)小結:

        1、貓吃的東西掉在盤子里的聲音一樣大嗎?什麼聲音大,什麼聲音小。

        2、請一個幼兒到前面逐個演示(幫助幼兒回顧經驗)

        (六)再次嘗試,利用以有經驗進行分類:(軟、硬各一碗)

        提出任務:把掉在盤子里的發出聲音大的放在一個碗里,聲音小放在一個碗里。

        小結:摸一摸感受軟的掉在盤子里的聲音小,硬的掉在盤子里的聲音大。

        二 讓硬的東西掉在盤子里的聲音變小

        (一)老師演示:盤子里墊毛巾使聲音變小

        (二)幼兒嘗試,鼓勵幼兒用多種方法讓硬的東西掉下在盤子里的聲音變小(用棉花、報紙、海綿)

        (三)簡單小結:“讓硬的.東西掉在盤子里的聲音小了嗎?”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感知硬的東西掉在盤子里產生的聲音大,軟的東西掉在盤子里產生的聲音小。

        2、培養幼兒對聲音的興趣。

      科學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學會細致的觀察,逐步培養對事物本質的合理猜測。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探究米與飯之間觀察特征變化的興趣;培養既敢于發表自己意見,又能認真傾聽他人意見的習慣。

        科學知識:通過比較觀察米粒和飯粒,了解兩者的特征變化;初步認識不甜的糖類——淀粉,知道淀粉遇碘酒會變藍色。

        二、教師用具和學生用具

        信封里分別裝好米和飯,每組各一份,電飯鍋中煮好米飯,塑料碗每組一只,湯匙每人一個,每人一杯溫開水,淀粉若干。(學生2人一組材料,4人圍坐)

        三、教學活動過程

        (一)尋找米與飯之間的特征變化

        ·出示兩個信封(里面分別裝著米和飯),要求學生不用眼睛看,猜猜哪個裝著米?哪個裝著飯?而且要說出猜測的根據。

        ·學生交流猜測結果和根據。(軟硬、干濕、氣味、粘不粘、有無聲音等)

        ·打開信封看看猜測的結果是不是正確,并且評一評猜測的根據是否合理。

        ·打開信封之后,在引導學生還能通過其他方法找到飯和米之間的變化嗎?(大小、顏色、輕重、容易變形、形狀)

        ·小結:猜測中所運用的觀察方法。

        (二)品嘗米飯的味道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平時吃飯的時候米飯的味道。(如果學生說米飯的味道有咸、苦的時候,引導學生說說咸或者苦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在一時說不清米飯是什么味道的情況下,一起來嘗米飯。(明確今天嘗米飯跟平時吃飯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嘗米飯——要求嘗嘗米飯的味道,并想好自己是怎么嘗的.。

        ·交流米飯的味道和嘗的方法,分析部分學生嘗不出味道的原因。(咀嚼的次數不夠、品味得不夠細心)

        ·第二次嘗米飯——要求第一次嘗出米飯的味道的學生,邊嘗邊體會的甜味是大概咀嚼了多少下以后出現的;要求第一次沒嘗出米飯的味道的學生,繼續嘗嘗米飯的味道。

        ·交流“米飯甜味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和“第一次沒嘗出味道的同學第二次嘗米飯的結果”。

        ·交流嘗米飯的體會。

        (三)猜測米飯的甜味

        ·引導學生發問:為什么米飯經過一段時間的咀嚼會出現甜味?·引導學生猜測“米飯經過一段時間的咀嚼出現甜味”的原因。

        ·引導學生通過查資料、看書等方法解決疑問。

        ·學生交流對“米飯經過一段時間的咀嚼出現甜味”的認識,引出淀粉。

        ·教師出示淀粉(一生一包),請學生課外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研究淀粉,下節課繼續來交流、研究淀粉的情況。

      科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能夠描述“化學起源說”中關于生命起源的過程;

        2。關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觀點,以及新的研究進展;

        3。解釋米勒實驗的設計原理及結果,鍛煉運用證據和邏輯進行分析和推測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描述“化學起源說”中關于生命起源的過程、關注生命起源的各種觀點。

        2。難點:描述“化學起源說”中關于生命起源的過程。

        課前準備

        1。有關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說的視頻資料

        2。學生課前通過閱讀科普書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種觀點

        教學設計

        導入

        世界各地關于生命起源的神話傳說 閱讀資料 展示《圣經》片段和“女媧造人”、“自然發生說”的古文,將學生帶入悠遠而神秘的氛圍,引導學生產生興趣

        原始地球的形成 學生代表介紹宇宙大爆炸、星云假說,其余學生根據資料總結原始地球狀況 幫助學生代表準備發言,提供視頻和圖片資料,指導學生推理、總結

        米勒實驗證明了原始地球可以產生生命起源所必須的小分子的有機物 觀察米勒實驗的裝置,分析實驗設計的原理和結果 提供視頻資料,指導學生觀察、分析,簡單講解有關化學知識

        從有機物到細胞的過程 觀察小實驗和圖片,推理想象 將幾滴油滴入水中,振蕩食管,讓學生觀察經久不散的小油滴。

        簡單講解由有機物組成細胞的可能性。

        生命起源的其它觀點 學生代表交流發言,介紹生命起源的其它觀點。其它學生分析這些觀點分別有什么證據支持,又有什么證據反對 組織學生交流,提供視頻資料

        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通過圖片展示廣袤的宇宙、絢麗的銀河、燦爛的太陽系行星、蔚藍的地球……)廣袤宇宙有無數的星體,然而只有我們蔚藍的地球母親孕育了千姿百態的生命。這些生命是怎樣來到這地球上的呢?

        關于這個問題,我們的祖先曾經有這樣的傳說。——“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于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貧賤者,引繩人也。”(引自《太平御覽》卷七八)

        哪位同學為大家解釋一下?

        學生:說開天辟地以來,地球上本沒有人,女媧用黃土捏泥人。

        教師:很好,那么什么叫“劇務”,又什么是“引繩于泥中,舉以為人”呢?

        學生:大概是太勞累了,就用繩子浸在泥里,再舉起來,甩出的泥點變成人。

        教師:看來我們的同學們知識很淵博呀,那么,今天的科學家們對生命起源又有什么見解呢?

        (按照事先抽簽的順序進行小組發言。下面是發言的提綱,真正發言中不僅有形象生動的事例,還配合了教師提供的錄像。)

        小組1:我們小組負責介紹“宇宙起源”這部分內容。根據“宇宙大爆炸”的理論(這是目前一般接受的學說),150億年前宇宙發生了大爆炸,爆炸噴射出了由氫和氦組成的星云,星云旋轉運動著,并且緩慢地收縮,逐漸形成了一個密度較大的實體。由于收縮時磨擦產生的熱量,溫度繼續上升,直到在高溫下發生熱核反應,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這時就形成了一顆恒星。在恒星周圍還有大量的氣體和塵埃,它們彼此吸引、碰撞而聚合成為小的團塊。這就是行星的形成。

        小組2:我們小組來介紹原始地球的情況:根據第一小組介紹的宇宙爆炸的理論,地球逐漸收縮過程中溫度很高,所以當地球表層溫度逐漸下降時就表現為頻繁的火山活動。火山噴發出的氣體,形成了大氣層。這個大氣層不同于現在地球的大氣層,它是沒有氧氣、氮氣的,但有很多的水蒸汽。隨著地球表面溫度降低,大氣層中的`水蒸汽冷卻形成雨水降落到地面上,雨水在地殼下陷及低落處聚集而成原始的海洋。原始海洋鹽分很低,但溶解了大量的甲烷等火山噴發出的物質。

        小組3:我們組負責匯報“米勒實驗”:1953年,斯坦利·米勒在玻璃儀器里模擬原始地球條件進行了一項試驗:(用動畫展示實驗儀器)。一個星期后他檢測出很多簡單的有機物,包括氰化氫、尿素,最重要的是:米勒還在他的產品中發現了甘氨酸和丙氨酸,這是所有氨基酸中最簡單的,也是在各種蛋白質中最常見的。

        小組4:我們匯報“其它生物學家的研究”:米勒試驗結果公布后,許多生物學家便也開始進行同樣的實驗,他們都證實了米勒的實驗。到1968年,蛋白質結構中的每一種重要的氨基酸,都用這樣的實驗制成了。美籍西班牙生物化學家胡安·奧羅于1961年和1962年實驗生成了嘌呤、核糖和脫氧核糖,這是DNA和RNA的組成成分。1967年波南帕魯瑪又合成了一種屬于“卟啉”類的分子,而綠色植物中極重要的葉綠素分子也屬于卟啉類。至此,人們已經不懷疑生命所必需的所有化學物質,都可以在早期地球的海洋中被制造出來。

        小組5:我們匯報的題目是“從有機物到原始生命”:當科學家通過實驗認定原始地球可以形成簡單有機物,就推斷經過漫長的時間,這些簡單有機物就可能形成脂肪、蛋白質、核酸等復雜的有機物。他們浸泡在原始海洋中,可能形成小泡。假如小泡中恰好包住了蛋白質、核酸及其它物質的適當混合物,就可能形成類似原核細胞的結構。但是這些過程完全都是推測,有些科學家做了相關的實驗,如奧巴林的“微球體”實驗和福克斯的“類蛋白質”實驗,但在實驗設計中都還有疑點。所以,關于有機物如何形成生命的,現在還沒有人能說明白。

        小組6:我們匯報的內容是“宇宙中的生命”:首先,類似太陽的恒星在銀河系內1000億顆,其中單星大約是400億顆。假定所有單星都帶有行星,還要行星到恒星的距離恰到好處、有水存在、與地球有類似的化學組成。計算表明,在上述400億顆單星中,充其量也只有100萬顆的周圍有能使生命進化到高級階段的行星。不過每顆行星上的生命應當處于不同的進化階段。經過科學家計算,能夠進化到高科技水平,并能發射無線電波的行星,大概只有250萬顆。如果它們均勻地分布在銀河系中,則相鄰兩顆之間的距離約為4600光年。因此我們認為,宇宙中還有生命存在是完全可能的,但我們恐怕暫時無法同他們進行有效的聯系。

        教師:同學們準備充分,發言全面,帶我們領略了宇宙的神奇奧妙,也讓我們為各國科學家的精彩研究而感嘆。我們經過學習,也將掌握這些科學研究方法,去探索更多的奧秘。

      科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能利用實驗發現聲音是靠什么媒介傳播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愿意與同學合作,共同完成研究聲音的實驗。

        科學知識目標:

        能舉例說明哪些物體能夠傳聲。能用自己的話描述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教學準備

        課桌、水槽、砂紙、水、毛巾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聲音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里的?讓我們一起來做個實驗吧!

        二、活動一:你聽到了嗎?

        1、準備實驗材料:課桌

        2、注意事項:輕輕撓、把耳朵貼在桌面上。

        提出問題:為什么離得遠的'同學反而能聽見?

        3、提問: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什么?

        小組合作

        學生討論

        得出結論:聲音是通過桌面傳播的

        4、還有什么方法能夠驗證自己的解釋呢?

        三、活動二:水能傳聲嗎?

        1、提出問題:游泳的時候,頭浸在水下能聽到聲音嗎?

        2、實驗:

        學生分小組自己設計實驗

        全班討論

        得出結論:聲音能夠在液體中傳播

        3、組織學生學習科學在線

        4、提問:為什么我們在地球上可以聽到聲音?

        全班交流

        得出結論:聲音可以通過空氣傳到我們的耳朵里

        四、總結全課。

        板書設計:

        4 物體傳聲

        聲音可在固體中傳播

        聲音可在液體中傳播

        聲音可在氣體中傳播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 講科學用科學教案09-26

      科學教案04-06

      中班科學教案:放屁_中班科學教案07-05

      科學教案托班科學教案認識紅色綠色11-03

      春天科學教案03-09

      有關科學教案06-12

      科學教案:蝸牛09-11

      走進科學教案12-08

      《氣球》科學教案08-27

      關于科學教案07-24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日韩精品在线网址 | 色综合久久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有码在线 |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久久 | 中文字幕无碼在线 | 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