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時間:2024-06-30 13:31:36 科學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品】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5篇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當環境溫度高于0℃,冰開始融化。

        2.冰在融化過程中,要從周圍吸收熱量,熱量是使水的狀態發生變化的重要因素。

        科學探究目標

        1.給冰塊加熱,觀察冰塊的變化。

        2.觀察并記錄冰融化成水的變化過程。

        科學態度目標

        1.初步感受、體驗物質狀態變化的可逆性。

        2.養成在實驗觀察活動中保持認真、細致的態度,意識到細致的觀察能獲得更多的發現。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在自然環境里,水蒸氣、水、冰三態共存,水的三態之間可以互相轉化。

        【教學重難點】

        重點:經歷冰融化成水的過程中現象的觀察。

        難點:感知水的狀態變化與熱量有關,水的三種狀態之間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教學準備】

        小組準備:冰塊、吸管、蒸發皿、結冰的試管(或碎碎冰)、燒杯、熱水、記號筆、學生活動手冊等。

        【教學過程】

        一、聚焦:揭示課題(預設2分鐘)

        1.這是一塊冰,如果我們給冰加熱,會看到什么現象呢?

        2.揭示課題:冰融化了(板書)

        二、科學探索:觀察冰融化成水(預設18分鐘)

        [材料準備:冰塊、吸管、蒸發皿]

        1.吸管吹冰塊(預設8分鐘)

        (1)科學家研究表明當環境溫度高于0℃,冰就會開始融化。

        我們可以怎樣加快冰塊的融化?如果給你一臺吹風機,你可以怎么做?如果給你一根吸管,可以怎么做?(預設:讓每一位學生體驗用吸管吹熱氣讓冰融化)

        (2)學生用吸管朝冰塊一個部位吹氣。

        (3)交流現象:被吹熱氣的部位冰融化的快。

        (4)這個現象說明了什么?

        小結:這個實驗說明了熱量增加,可以加快冰塊的融化速度。

        [材料準備:結冰的試管、燒杯、熱水、記號筆、學生活動手冊]

        2.將結冰的試管放入熱水中(預設10分鐘)

        (1)討論:你知道冰融化成水的過程中有哪些變化?我們可以怎么做實驗?

        (2)教師出示實驗材料:結冰的試管、燒杯、熱水、記號筆、學生活動手冊

        (3)提問:怎么利用以上材料做這個實驗?

        (4)教師在學生的.基礎上補充、完善后實驗方法。

        提示:

        a.用記號筆在冰面位置做好記號,再把試管放入有熱水的燒杯里。

        b.冰在融化過程中用眼睛觀察,不能動手觸摸移動試管和燒杯。

        c.冰完全融化后再在水面做好記號。

        d.討論補充完成學生活動手冊。

        3.討論比較水、水蒸氣和冰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完成學生活動手冊

        三、研討:實驗發現(預設15分鐘)

        [材料準備:學生活動手冊]

        1.學生匯報實驗現象:

        (1)通過實驗我們發現冰為什么會融化成水?(預設:吸收熱量)

        (板書:吸收熱量)

        (2)冰融化前是什么狀態的?(預設:固態)

        (3)冰融化一半是什么狀態的?(預設:一半水一半冰的冰水混合物)

        (4)冰完全融化后是什么狀態的?冰在融化過程中形態發生了什么變化?(預設:液態;固態轉化成液態)

        (5)除此之外你還觀察到其它什么現象?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預設:試管外面有小水珠,水蒸氣遇冷凝結成小水珠)

        (6)冰完全融化成水體積有什么變化嗎?(預設:體積變小)

        2.學生補充。

        3.學生觀察水狀態的各種圖片。它們之間能不能相互轉化?

        4.水、水蒸氣、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它們是同一種物質嗎?

        (預設:冰是固態的水,有一定的形狀和體積;水是液態,沒有固定的形狀,有一定的體積;水蒸氣是氣態的水,沒有固定的形狀和體積,存在于空氣中。所以它們是同一種物質。)

        (板書:冰固態水液態水蒸氣氣態)

        5.水的狀態變化與什么有關?水的三種狀態之間是否可以互相轉化?(預設:水的狀態變化與熱量有關,水的三種狀態之間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如水遇冷轉化成冰,冰加熱轉化成水……)

        6.教師小結:水在自然界有氣態、液態、固態三種存在狀態,水的狀態變化與熱量有關,水的三種狀態之間是可以互相轉化的。(板書:互相轉化熱量)

        四、課后拓展(預設4分鐘)

        你們喜歡吃冰激凌嗎?

        我們課后如果要研究“在相同的條件下,冰和冰激凌哪一個融化得更塊一些?”應該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問題?

        請同學們回家后認真準備,完成實驗。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2

        教目:

        1、能用各種官直接知水并用語言描述所觀察水形態特征

        2、運用比較辨別物體特征

        3、認識水

        4、解物質三種見狀態:固態、液態、氣態

        5、愿意合作與交流

        6、養全面細致觀察事物良習慣

        教學準備:

        1、各種同形狀裝水容器、注射器、塑料袋、玻璃板等

        2、醬油、醋、鹽水、清水、糖水、油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水我都能見物體面我研究物體水(板書課題)

        二、實驗探究解決問題

        1、實驗

        (1)醬油、醋、鹽水、糖水、清水別注入燒杯用眼、鼻、舌辨別顏色、氣味味道

        (2)每杯液體背放置支白色粉筆讓觀察透明程度

        (3)討論:水物體

        (4)歸納:水種色、味、透明液體

        2、實驗二:

        (1)清水慢慢滴水平放置玻璃板觀察水否向各向流

        (2)讓觀察自文具盒、橡皮、課本等能桌面流

        (3)水倒入同形狀容器觀察水沒固定形狀沒定體積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水能溶解食鹽和小蘇打。

        2.同樣的水能夠溶解的食鹽和小蘇打的數量是不同的。

        科學探究目標

        1.通過對比的方法研究同樣的水中溶解的食鹽和小蘇打的數量。

        2.能用攪拌使水中的物體充分溶解。

        科學態度目標

        學會使用對比的方法觀察實驗現象。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現象,知道可以利用這種變化為生活服務。

        【教學重難點】

        重點:發現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難點:學會采用對比實驗的方法研究相應的問題。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食鹽20g,平均分成8份、小蘇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鹽、小蘇打、2克的勺子、尺子)、裝有50毫升水的燒杯2個、玻璃棒2根、白糖、味精、紅糖各一份、學生活動手冊、全班數據匯總表等。

        教師準備:學生實驗材料一套

        【教學過程】

        一、聚焦:揭示課題(預設5分鐘)

        [材料準備:1小包食鹽,一小包小蘇打,一小包堿,裝有水的燒杯1個,玻璃棒1根]

        1.出示食鹽,提問:把它放到水里,會怎么樣?(學生根據之前的生活經驗進行預測。預設:消失了,不見了,溶解了。)

        2.老師將食鹽放入水中,攪拌使之溶解。

        3.提問:除了食鹽,你還知道哪些東西能夠溶解在水中?(學生交流,教師板書。預設:白糖,味精,紅糖等。)

        4.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進行補充說明小蘇打和堿,并出示小蘇打和堿。(板書:小蘇打,堿。)

        5.提問:如果我在這杯水里不斷加入食鹽,一直加一直加,食鹽能夠不斷溶解嗎?那小蘇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嗎?(學生進行猜測。)

        6.提問:那么,同樣多的水中,不同物質的'溶解能力一樣嗎?(學生猜測。)

        7.揭示課題:水能溶解多少物質。(板書)

        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鹽和小蘇打(預設25分鐘)

        材料準備:每組準備食鹽20g,平均分成8份、小蘇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鹽、小蘇打、2克的勺子、尺子),裝有50毫升水的燒杯2個、玻璃棒2根、學生活動手冊、全班數據匯總表。(實驗時可以采用書本上的先取20克食鹽和小蘇打然后平分成8份;也可以采用平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鹽或小蘇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1.提問:那么,我們怎樣才能知道同樣多的水中,不同物質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如果這節課我們就用食鹽和小蘇打來研究這個問題,怎么研究?(預設:學生提出進行實驗設想。)

        2.根據學生意見,適時出示小組討論的提示:要知道同樣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鹽和小蘇打,我們打算怎么做?我們還應注意什么?(學生小組交流,討論實驗方法和注意點,教師巡視。)

        3.全班交流實驗設計方案,教師選擇關鍵詞進行板書。(預設:水量一樣多;食鹽和小蘇打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并且要等前面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板書:水量統一,每次加入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為止)

        4.閱讀科學書13和14頁,思考并交流還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水為什么要一樣多?怎樣加入食鹽?什么時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什么時候停止加食鹽和小蘇打?怎樣知道食鹽和小蘇打完全溶解了?

        5.教師進行相應的指導,并演示。(采用平勺定量法時要演示如何獲取2克一份的食鹽——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鹽,用尺子刮去多余的鹽,攪拌的操作規范——攪拌時玻璃棒不能碰到燒杯的底和壁,什么時候加入第二份食鹽、第三份食鹽,要將食鹽溶解的份數及時記錄下來,如何判斷食鹽是否完全溶解等。)

        6.出示活動手冊第3頁,指導學生實驗要求及記錄:先完成食鹽的溶解實驗,再完成小蘇打的溶解實驗,并根據食鹽和小蘇打溶解的情況,進行記錄。當一份食鹽或小蘇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時候,在表格中打一個,在實驗結束時,通過統計的數量,來表示食鹽或小蘇打溶解的份數。

        7.學生分組實驗并記錄食鹽和小蘇打溶解的量。教師進行巡視和指導,巡視的注意點:(1)是否按照流程進行實驗;(2)小組內是否人人參與;(3)是否對實驗仔細觀察并及時記錄。

        8.學生完成實驗后整理器材,匯總全班的數據到黑板上或者課件上。

        三、研討:實驗發現(預設5分鐘)

        [材料準備:數據匯總表]

        1.學生觀察黑板上的實驗數據匯總表,進行交流: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份食鹽?多少份小蘇打?(引導學生從黑板上的數據得出“大多數小組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鹽和小蘇打”)

        小結我們的發現: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鹽溶解的份數多,小蘇打溶解的份數少。

        2.組織討論:為什么我們在做上面實驗的時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這樣加,有什么好處?(學生交流想法。達成共識:這樣一份一份地加入,能夠清楚地知道,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能夠溶解的份數。)

        四、拓展:其他東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樣嗎?(預設5分鐘)

        [材料準備:白糖、味精、紅糖各一份]

        1.教師出示白糖、味精、紅糖,提問:如果想知道這幾種東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們可以怎樣研究?(學生交流實驗方法。)

        2.回家后同學們可以利用今天課堂上的實驗方法,探究這些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板書設計】

        5.水能溶解多少物質

        食鹽、小蘇打、白糖、紅糖、味精、堿……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水在一定條件下會變成水蒸氣。

        2.水蒸氣是一種無色無味的像空氣一樣的氣體。

        科學探究目標

        初步經歷探究性實驗“水去哪兒了”的探究活動。

        科學態度目標

        1.嘗試多角度、多方式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2.形成細致、客觀地觀察的態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意識到水在人們生活中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1.了解水蒸氣的一些特點;2.能設計實驗證明“水到哪里去了”。

        難點:1.區分“水蒸氣”與“白汽”;2.明白水蒸氣還是水。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學生活動手冊。

        小組準備:兩個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鮮膜)、一根橡皮筋、一個透明塑料盒。

        教師準備:班級記錄表、有關水的教學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聚焦:揭示課題(預設5分鐘)

        [材料準備:干凈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

        1.出示一杯清水,提問: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物質,一年級我們就觀察過一瓶水,你能說說水有哪些特點?教師用抹布蘸清水板書“水”,為后續的探索階段埋下伏筆。

        2.學生交流他們知道的有關水的知識。(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板書,注意把水和水蒸氣的共同特點有意識地板書在中間一點。)

        3.揭題: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問:水到哪里去了(順勢板書課題)。

        二、探索:水到哪里去了(預設20分鐘)

        [材料準備:兩個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鮮膜)、一根橡皮筋、一個透明塑料盒、學生活動手冊]

        1.提問:水到哪里去了?(預設:蒸發了、跑到空氣中去了)

        2.追問:你知道什么是蒸發嗎?

        小結:哦,水變成水蒸氣的過程就叫做蒸發。

        3.說一說,我們在生活中還遇到過哪些類似現象。(學生舉例)

        當學生將煮食物(或燒開水)時上方飄著的白汽理解為水蒸氣時,教師出示課件(燒開水的圖片或小視頻),觀察壺嘴與白汽之間的部分,幫助學生理解水與水蒸氣之間的變化。

        4.你有什么辦法可以證明水是蒸發了(跑到空氣中去了)呢?空氣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

        5.學生分小組討論方法。

        6.交流方法。

        7.課前的實驗方法參考

        實驗要在前幾天完成實驗并記錄。

        方法一:準備兩個大小、形狀一致的'透明水杯,向兩杯水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標記,其中一個杯子用塑料薄膜蓋好并用皮筋扎緊,另一個敞口。兩個杯子同時放置在同一個通風、向陽的位置一段時間(注意不能去碰,以免影響實驗效果),觀察并記錄下實驗現象。

        方法二:將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時間,觀察現象。

        三、研討:實驗發現(預設13分鐘)

        [材料準備:學生活動手冊]

        1.圍繞三個問題,學生先進行小組內交流,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2.派代表作集體交流,問題逐個解決。

        問題一:怎樣解釋兩個杯子出現的不同現象,依據是什么?

        小結:沒有蓋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氣中了,而蓋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過程中被攔住了。

        問題二: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認為它們是什么?

        預設:一是小水珠,二是水蒸氣

        小結:這確切地來說是水蒸氣凝結形成的小水滴。

        問題三:水和水蒸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氣也是水嗎?(根據學生回答適時板書,形成韋恩圖,學生補充修改自己的活動手冊。)

        四、拓展(預設2分鐘)

        思考:水蒸氣與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呢?請你課外通過各種途徑去搜集信息。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5

        紡織材料

        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適當工具,對紡織材料進行探究。

        (2)能夠根據材料的特性、用途、來源或其他標準對紡織材料進行分類。

        2.知識與技能:

        (1)認識一些常購買的紡織材料,如:棉、絲、毛和人造纖維。

        (2)知道這些材料的主要區別、特點和用途。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

        (2)意識到人們為了滿足各種需求,在不斷研究、發明、生產新材料。

        教學準備:

        學生自帶各種紡織布料,放大鏡、鑷子、火柴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檢查學生帶來的紡織布料情況。

        (二)自主學習:

        1.認識纖維。

        師出示幾種纖維。人們穿的衣服都是纖維做成的。根據加工的方法,纖維一般分為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化學纖維又可以分為人造纖維和合成纖維。

        2.學生認識布料。

        (1)4人小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帶來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按照P53上圖的方法(棉布、絲綢、羊毛、合成纖維)分類。如果認為還有其他的類別,也可以列出。

        (2)分組研究。

        (3)小組匯報。

        (4)同學分的對不對呢?

        3.教師講解一些辨認的方法。

        (1)講解用火燒的方法辨認布料。棉、麻是植物纖維,燃燒時易燃,有燒紙張的氣味,燃燒后有灰燼。絲、毛燃燒時有燒頭發的氣味,燃燒后灰燼很少。合成纖維燃燒時成黏膠狀熔化物,燃燒后的灰燼呈黑色固體物質。

        (2)注意安全。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

        (3)學生分組用火燒的方法辨認帶來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小組匯報辨認情況。你們是怎樣做實驗的,你還發現了些什么現象?它們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

        (5)師生共同討論得出結論。

        (6)通過衣服上的標簽來辨別布料的成份。

        4.指導學生比較各種布料的不同點。

        (1)讓學生通過用眼看、手摸、觀察纖維的光澤、粗細、長短和彎曲情況,比較各種布料的不同點。可以從柔軟必、透氣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

        (2)從以上幾點判斷布料的優劣。

        5.研究布是怎樣織成的。

        (1)利用放大鏡等工具,通過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樣織成的。

        (2)學生匯報演示:布是怎樣織成的。

        (三)課后作業;

        搜集有關一些紡織材料的發展史。

        植物的葉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

        1、樹的'葉是多種多樣的,同一種樹的葉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植物的葉一般由葉片和葉柄組成,葉片上有葉脈。

        3、葉也是有生命的,葉從葉芽開始生長,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流程與方法:

        統計撿到的樹葉的數量和樹葉的種數;根據一定的判斷依據,劃分出同一種樹葉和不同種的樹葉。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研究樹葉的興趣,培養愛護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態度和意識。

        【學習重點】

        開展觀察葉生命現象的活動,建構起葉也是有生命的科學概念。

        【學習難點】

        是否是同一種樹葉的判斷。

        【學習準備】

        學生自備材料:撿一些落葉。

        分組材料:同一種植物的新鮮葉和落葉。

        教師準備:一條有大小不同葉片生長的樹枝。

        【學習流程】

        一、統計收集到的樹葉

        課前大家分別從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種樹葉,說說你是怎么收集樹葉的。是呀,樹木是我們的朋友,他們是有生命的,所以我們不能隨意摘樹葉。現在把樹葉放在桌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統計:我撿了幾片落葉?這里面有幾種樹葉?

        二、觀察比較樹葉

        1、質疑:我們小組共有幾種樹葉?這些葉子是同一種葉嗎?

        2、討論:觀察到了什么,才說它們是同一種葉?觀察到了什么,才說它們不是同一種葉?同一種葉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較:同時觀察所有完整的葉,我們能發現不同種葉有什么相同的結構嗎?是呀,大部分葉具有葉柄、葉片結構,葉片上還有葉脈。

        三、觀察葉的生命特征

        1、觀察:比較新鮮的葉與落葉,它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長在樹上的新鮮葉與落葉的的不同表現在哪里?是呀,新鮮的葉是活的,而落葉是死的。

        2、描述:觀察一種植物的葉,我們能從中看出葉的生長變化流程嗎?能找到這條樹枝上有幾種不同的生長階段的樹葉嗎?(如葉芽、小葉片、嫩葉、成熟的葉、老葉、將枯的葉等)能從幾張葉的不同生長階段去推測一片葉的生長流程嗎?

        3、總結:葉也是有生命的,它從葉芽長成小小的嫩葉,又慢慢地長大,變老。許多植物的葉從春天長出來,到秋天枯黃死去,完成了葉的一生。有些樹木雖然秋天不落葉,但它們的葉同樣也有生長和衰老的完整流程。

        蚯蚓的鄰居

        教學要點:

        觀察土壤里的動物,設計不同土壤對生物生長影響的探究性實驗。

        教學目標:

        1、認識土壤對生物生長、生活習性等多方面的影響。

        2、引導學生關注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意識到人類要與自然和諧相處。

        3、培養學生在科學學習過程中愛提問、愿意合作與交流、持之以恒等科學態度

        教學準備:

        漏斗、肥沃的土壤、臺燈,干濕不同的沙質土、黏質土、壤土和蚯蚓、蠶豆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觀察土壤里的動物

        一、引入。

        我們已經參觀了蚯蚓的家園,蚯蚓還有許多鄰居呢,讓我們一起去認識認識吧

        二、觀察土壤里的動物。

        同學們現在讓我們做一個小小的探究試驗。

        取一些肥沃的土壤,放入漏斗中,在漏斗上面約20厘米處用燈光照射。

        你們發現了什么?把你們的發現和大家分享一下!

        學生匯報交流。

        同學們你們真是太棒了,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發現了這么多小動物,它們都是蚯蚓的鄰居。那么,現在我們該把這些小動物怎么辦呢?

        學生討論。

        我們應該把它們送回原來的地方。

        第二課時探究土壤對動物、植物的影響

        一、探究土壤對動物、植物的影響。

        在前邊幾節課的研究中我們了解了很多有關蚯蚓的知識。那么,你認為蚯蚓喜歡什么樣的土壤呢?

        學生猜測。

        我們應該怎樣設計實驗驗證我們的猜測呢?以小組為單位設計我們的實驗方案

        學生設計試驗方案,教師巡視指導。

        匯報交流,完善實驗方案。

        學生動手實驗。

        通過剛才的實驗你們發現了什么?

        孩子們你們真是太棒了,不愧為小小科學家。你們認為不同的土壤對植物的生長會有什么影響?我們該怎么辦呢?

        生:設計實驗。

        師:怎樣設計實驗?

        學生討論。

        師:這個實驗實在是太好了,可是我們用這40分鐘時間是不能看到實驗結果的。這就需要同學們具有科學家持之以恒的精神在課下堅持不懈地進行研究,你們能像科學家那樣做研究嗎?

        ……

        師:不要忘了做記錄哦!

        二、調查。

        土壤是我們賴以生存最寶貴的資源,如果土壤都被迫害了,我們會怎么樣呢?

        可是我們的有些行為已經破壞了土壤,人類有哪些行為破壞了土壤?

        課下的時候請各位同學向身邊的人進行調查或進行查資料,了解人類破壞土壤的行為以及危害,記錄在小科學家記錄本上。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6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到“人、動物、植物的生存都離不開水”。

        2、探究“水到哪里去了”,引導學生經歷科學的探究過程。

        3、意識到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能做到節約用水。

        重點難點:

        1、通過實驗,總結水的性質。

        2、清晰,完整的表達觀察的現象。

        教學準備:課件,一些植物的莖、葉、果實(分組),一盆植物,等。

        熟悉學生,和學生一起做“葉的蒸騰作用”的實驗。

        教學過程:

        一、通過觀察與討論,初步感受“人、動物、植物的生存離不開水”

        1、師:同學們,今天我為大家準備了幾張跟水有關的照片,請注意觀察。

        課件出示幾幅“水與生命”的.照片。

        問:這些照片反映的是什么?

        2、師:同學們觀察的很認真,講的也好。觀看了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嗎?

        3、師:講的真好,人、動物、植物是地球上有生命的物體,它們的生存離不開水。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討“水與生命”相關的問題。

        4、師:像這樣關于“水與生命”的例子,你平時還見過哪些?能不能再舉出一些來?

        生討論后任意例舉,當學生只是談到人要喝水時,可問:如果把我們不喝水,能不能從別的食物中獲取水分呢?

        師:同學們平時很注意觀察生活,看來,我們人類,許多動物、植物都需要“喝”水。沒有水,我們將無法生存。

        二、探究“水到哪里去了”,深入體會生命離不開水

        1、提出問題

        師:通過以上的討論,我們知道了人類,動物,植物都需要喝水,對于這件事情,同學們還想研究什么嗎?

        生:他們為什么需要喝水?

        生:怎樣喝水?

        生:水最后到哪里去了?

        師:人、動物、植物怎樣喝水,誰知道?

        植物怎樣喝水,教師引導學生談,并講解植物的身體構造。

        師:余下的兩個問題,我們先研究哪一個好呢?現在我們一起來研究“水到哪里去了”。

        2、探究研討“水到哪里去了”

        (1)探究“人和動物喝水后,水到哪里去了”

        師:我們先來討論人類,人喝的水到哪去了?有誰知道?

        生:尿、血液、汗、眼淚……

        師:我們喝的水是不是都被排除到體外了呢?

        問:動物喝的水到哪去了?能舉例說明嗎?

        生:尿……

        問:動物體內是否也保留了一些水分呢,有沒有例子證明一下?

        生:殺雞時,有血,肉里面也有水分。

        師:你們說說,人和動物喝水后,水到哪去了呢?

        生答課件出示:一部分保留在人、動物體內,一部分排除體外。

        (2)探究“水到植物身體的哪些地方了”

        A、提出猜想

        師:猜一猜,水從根部進入植物的身體后,跑到哪兒去了?

        生:到葉子、莖里了。

        師:如果這棵植物結了果實,比如蘋果樹,水會不會到蘋果里面去呢?

        或者啟發:還會不會到其它的地方呢?

        B、設計方案,實驗探究

        師:怎樣才能知道植物的身體里哪有水,有多少水,你們有辦法嗎?

        生談師小結:我們可以用剛才大家談的方法,用切,擠,壓等方法,研究一下植物,看里面有沒有水,有多少水。

        師為生分發植物,生分組實驗。

        匯報:談一談你的做法和發現吧。

        師:通過實驗,我們知道植物的身體里藏有許多水份。我現在有一個問題不明白,我們每天給植物澆水,植物怎么沒有被脹壞呢?昨天我在家里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師出示一株植物,上面罩有袋子。)這株植物在太陽光下曬了一天,現在請大家觀察一下,袋子里面有什么現象呢?

        師在教室走動,讓生觀察

        問:知道這些水珠從哪里來的嗎?

        師:這是植物被太陽照射后,從葉子的小孔里冒出來的。那我現在問你,植物喝水后,水都到哪里去了啊?

        生談課件出示:一部分水保留在植物體內,一部分跑到空氣里去了。

        3、了解水對生命活動的意義

        師:同學們,我們知道水在生物體內,一部分會留在他們的身體內,一部分會排放到身體之外,為什么會這樣呢?這對于生物來說,有什么好處呢?請大家看電腦小博士是怎樣講的。

        課件出示:水是人類、動植物身體的主要組成部分。水在植物的根、莖、葉里流動,可以幫助植物運輸營養,一部分水從葉子的小孔里跑出去,能調節植物身體的溫度,還能使空氣變的濕潤。人和動物的血液絕大部分是由水組成的。血液能將氧氣和營養運輸到全身各個地方。一部分水排除體外,能帶走身體里的廢物。

        問:通過前面的學習,你認為“水與生命”有怎樣的關系呢?

        三、了解地球上水資源的現狀,意識到節約用水

        師:同學們,現在地球上有近60億的人口,有數不清的動植物,每天都要喝水,用水,那么,我們地球上的水資源到底是什么情況呢?我這里有一段話,請大家注意聽。

        課件出示有關地球上缺水的現狀。

        問:看到這些,你又有什么想法?

        要節約水,保護水,我們可以想出那些好辦法?

        課后制訂一份家庭節約用水的計劃書,和家長一起努力,節約用水。

        你現在想對水說些什么呢?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學生通過食鹽能溶解于水,又能從水中析出來,明白這個變化過程是一個可逆的過程。

        科學探究目標

        學生通過使用過濾裝置來達到分離沙子和鹽水的目標。通過進行蒸發操作來達到分離食鹽和水的目的,最終達到分離食鹽和沙子的目的。

        科學態度目標

        學生通過觀察溶解前的'食鹽和析出后的食鹽的特點來多角度的認識物體,從而形成細致、客觀地觀察的態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1.學生通過分離食鹽和沙子來意識到溶解在人們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和重要性。

        2.對于一些混合的物體,我們可以采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分離,從而避免丟棄和浪費。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學習單。小組準備:1份食鹽、1份清洗干凈的細沙、1份食鹽與沙混合物、1根玻璃棒、一個酒精燈、一個三腳架、一盒火柴、一個過濾杯、一個燒杯。

        教師準備: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聚焦任務,揭示課題(預設3-5分鐘)

        1.學生觀看視頻,你有辦法幫助叔叔們把食鹽和沙子分離嗎?

        2.揭示課題,混合與分離

        二、引導探索,科學實驗(預設25-30分鐘)

        1.ppt出示圖片,學生自由想象并回答。

        生:把他們按顏色一粒一粒分。

        學生上臺分離并讓大家一起判斷可行性。

        生:把他們按顆粒大小分,篩網篩一下

        學生上臺分離并讓大家一起判斷可行性。

        生:把他們放在水中。

        學生上臺把食鹽和沙子倒入燒杯中,用玻璃棒攪拌使他們溶解在水中

        師:那怎樣把沙子從鹽水中取出來呢?

        展示過濾裝置

        師:那怎樣把食鹽水中的水除去呢?

        展示蒸發裝置

        2、任務一:分離鹽水和沙子

        a.展示過濾裝置

        b.ppt出示溶解、過濾流程

        c.學生領取材料做溶解和過濾實驗。

        d.交流匯報。

        師:在這個過程中,水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溶解。(板書:溶解、貼畫)

        師:紗布又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把沙子從食鹽水中分離出來

        師:那就是過濾(板書:過濾、貼)

        3、任務二:分離食鹽和水

        a.認識蒸發裝置。

        b.學生微視頻學習蒸發操作。

        c.Ppt展示流程圖。

        d.教師提醒注意事項:

        ①戴上護目鏡可以防止在蒸發過程中食鹽水飛濺入眼睛

        ②千萬不要用手去碰蒸發皿,整理過程中手拿三腳架,防止燙傷

        e.學生,實驗,交流匯報

        師:水到哪里去了

        生:蒸發了(板書:蒸發、貼)

        三、積極思考,研討發現(預設5分鐘)

        師:我們是怎樣幫助叔叔們將沙子和食鹽分離的?(ppt)

        生:先用水把食鹽溶解,再用過濾把鹽水和沙子分開,再進行蒸發將鹽和水分開。

        四、課后拓展,知識延伸

        師:木屑、鐵屑、和食鹽混合了可以怎么分離?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8

        科學概念

        1、蝸牛的特點體現在它的運動、身體構造等多方面。

        2、蝸牛能對外界的刺激產生相應的反應,如觸角伸縮、身體躲進殼內以躲避危險等。

        3、蝸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種物體上爬行,腹足做細波浪狀運動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跡。

        過程與方法

        1、經歷和體驗從整體到局部的觀察過程,并學習使用放大鏡做更細致的觀察。

        2、用簡圖畫出蝸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書介紹的方法飼養蝸牛,做好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研究小動物的興趣,樹立起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地觀察態度,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教學重點經歷對蝸牛外形、運動、反應等方面的觀察活動。

        教學難點學生觀察過程中對蝸牛的態度及對觀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學準備

        1、分組:2-3只蝸牛、放大鏡、樹枝、繩子、玻璃、飼養槽。

        2、與學生相同的但大一號的材料。

        教學過程

       一、課前布置學生捉蝸牛

        1、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蝸牛,捉到蝸牛的地方有什么環境上的特點。

        2、關注:學生捉蝸牛是否傷害蝸牛和其他動植物。

        3、設計意圖:使學生對蝸牛的生活環境有一個初略的認識。

        二、觀察蝸牛的身體。

        1、組織討論觀察蝸牛的身體的順序,討論紀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身體。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的組織紀律性,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蝸牛的身體結構特點。

        三、觀察蝸牛的運動和反應。

        1、組織學生討論觀察蝸牛運動的方法和記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過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運動。并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是否用到適度刺激的方法觀察蝸牛的反應,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蝸牛運動的特點:靠腹足運動,爬過的地方有粘液,能對刺激做出反應。

        (被注:觀察蝸牛的身體和觀察蝸牛的運動結合起來在同一時間段內完成)

        四、飼養蝸牛

        1、教師介紹飼養蝸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2、學生飼養、觀察蝸牛并記錄發現和產生的新問題。

        3、關注:飼養過程中是否堅持觀察、記錄。

        4、設計意圖:在飼養過程中了解更多有關蝸牛的信息。

        《蝸牛(二)》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蝸牛有一些與生命活動相關的生活習性:運動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過程與方法

        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不同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細致觀察對獲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經歷觀察蝸牛吃食、休眠、排泄的過程,體會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學生表現自我的xx與傾聽他人意見的沖突。

        教學準備分組:2-3只餓了的蝸牛,菜葉、蘋果片、餅干、等食物,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交流飼養蝸牛的經驗和發現

        1、復習上節課學習的內容。

        2、交流飼養蝸牛過程中的發現。

        3、教師板書學生匯報的內容。

        4、關注:匯報情況的真實性,要求匯報的是自己觀察到的而不是聽別人說的或叢書上看到的。

        5、設計意圖:獲取更多的有關蝸牛的信息,初步體會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觀察蝸牛吃食

        1、整理有關蝸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學生設計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實驗。

        3、學生用實驗驗證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師注意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信息。

        5、關注:學生設計實驗的多樣性和可行性;學生觀察過程中新問題的提出。

        6、設計意圖: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問題。

        三、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

        1、指導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學生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

        3、關注:學生觀察的方法的正確性和學生獲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設計意圖:體會細節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繼續觀察蝸牛

        1、學生課后繼續飼養蝸牛、并觀察和記錄獲取的信息。

        2、教師注意在學生飼養過程中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信息。

        3、關注:飼養中是否仔細認真的觀察,注意引起飼養和觀察的興趣。

        4、設計意圖:在飼養中獲取更多的有關動物的信息。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9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砂糖,高錳酸鉀等物品在水中的溶解過程,知道什么叫“溶解現象”

        2、 通過實驗知道哪些物體可以在水中溶解,哪些不能.。

        3、 能夠仔細,耐心觀察實驗現象并積極主動的與同組同學相互合作交流,認真傾聽同學們的發言。

        教學重點:

        知道什么叫“溶解現象”并能分辨出什么物體在水中可以溶解,什么物體在水中不能溶解。

        教學難點:

        知道加快物體溶解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教學準備:

        教師用具:砂糖、高錳酸鉀、一盆涼水、一瓶熱水.

        學生用具:共分五組,每組一次性杯子5個、木棒一根、砂石、食鹽、味精、五香粉各一小包,方糖一塊,實驗表一張.

        教學方法:小組觀察、討論、動手實驗等等多種方法相互協調使用。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1、借助日常生活中常見問題引入

        (1)師出示一撮砂糖問:同學們看我今天給大家帶來了什么?我們平時用它來干什么?

        (2)現在我們就來沖一杯糖水喝,(師邊說邊沖)誰來嘗嘗?指名嘗試。.師及時提示:注意不熟悉的物品我們能不能直接用口嘗?為什么?

        (3)師舉起杯子讓學生仔細觀察提問:糖到哪里去了?并直接板書課題。

        (4)師重復是否真的化了呢?我們并沒有親眼看出來,得用實驗驗證一下才行。

        2 、設計實驗證明

        師述:為了讓同學們清楚的看到實驗現象,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種有顏色的物品————高錳酸鉀,來代替砂糖。師出示高錳酸鉀讓學生觀看并解釋:高錳酸鉀是一種化學藥品,現在跟我一起認識它(教師帶領學生齊讀兩遍)不要看它這么小它可很神秘噢!我把它放入水中你們可要仔細觀察.

        師提問:高錳酸鉀在水中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它到哪里去了?誰來說說?

        教師引導學生說出:高錳酸鉀在水中變得越來越小,最后消失了,均勻地分散在水中

        師總結:我們把像砂糖、高錳酸鉀等物品在水中發生的現象叫溶解現象.

        3、運用知識判斷

        師述:在我們周圍還有很多物體,它們能否也在水中溶解呢?老師也帶來了幾種物品,同學們看看有哪些?那我們應怎么來做,小組商量說出你們的方法

        集體研究做好記錄,教師巡回指導.

        做完后集體訂證.

        4、實驗問題引出加快物品溶解方法。

        師提問:我們剛剛在做實驗時,在能溶解的物體中哪一種物體溶解的.最慢?(學生回答后)下面我們就來進行一場比賽,看哪一組最先使一塊方糖在水中溶解?優勝組我們就獎他們一面小紅旗。

        各小組先討論出你們的實驗方法,商量好后可以來老師這領實驗材料.

        小組分別實驗,實驗完后總結經驗。

        板書: 加熱 攪拌 可以加快溶解 搗碎

        把你們的方法記下來.

        5、運用所學總結全課.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學以致用:在我們周圍有很多親人為我們操碎了心。如:我們的爸爸、媽媽、老師、同學等等 ,我們是不是應該感謝他們呢?學了今天這一課后我們就可以為他們沖一杯牛奶來表達我們的心意,老師這里有牛奶,誰愿意上來沖一杯,不過要先說出你的方法噢。

        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里,同學們回家可不要忘了給自己的親人沖杯茶水或牛奶噢!再見!

        板書設計:

        糖到哪里去了

        砂糖 、高錳酸鉀

        溶解現象

        水

        加熱

        攪拌 可以加快溶解

        搗碎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0

        【學情分析】

        通過本單元前面七課的學習,對水的有了進一步的全面的認知,知道水結冰和融化需要什么條件等。學生對生活中的一些物質的變化也已有了豐富的生活經驗,已經了解很多物體在顏色、大小、形狀等方面的變化,也知道有些物質雖然大小、形狀發生了變化,但是原本的物質沒有發生變化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但還沒有形成科學概念。本節課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清楚知道物質的狀態雖然發生了變化,但一般說來物質本身的組成成分卻沒有改變,以及氣態、液態、固態間相互轉化等。但水的三態變化的原因還是缺乏概念。

        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本節課旨在從生活中常見的折紙等活動出發,通過一系列活動讓學生了解物體是大小、形態變化但本質沒有變化,并利用這些特點去聯系生活實際。

        【科學概念目標】

        一些物質的狀態雖然發生了變化,但一般說來物質本身的組成成分卻沒有改變。如水的三態變化。

        【科學探究目標】

        1、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

        2、探究活動中,通過猜測、觀察、實驗、研討等發現事實、做出判斷、發展思維。

        3、利用文字、圖表、圖畫等方式描述觀察、實驗的結果,并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

        【科學態度目標】

        1、形成尊重事實、重視證據的科學態度。

        2、發展愿意與他人合作,樂于交流的學習態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認識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資源,形成保護水和空氣,珍愛生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重點與難點】

        觀察并記錄水的三態的變化與紙、橡皮泥發生的變化;討論交流它們之間的異同點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水的三態變化視頻、教學課件

        小組準備:橡皮泥、圓頭剪刀、白紙、學生活動手冊

        【教學過程】

        一、聚集:揭示課題(預設7分鐘)

        [教師準備:出示課件中水的三態變化的圖片]

        冬天河里的水結冰,天熱了冰化成水的故事情節圖片導入,加入水三態變化相關的圖片。

        1、提問:冰融化成水了,發生了什么變化?冬天河里的水結冰時,水發生了什么變化?(學生根據已有經驗進行預設:學生回答水融化時變成冰、變成了液態的`水了。結冰時水從液體變成了固體了。)

        2、提問:思考:媽媽在晾衣服時,衣服慢慢的曬干了。衣服上的水變成了什么?(預設:衣服上的水消失了、水不見了、衣服上的水變成水蒸氣跑的空氣中)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進行補充小結:水真的不見了嗎?其實衣服上的水經過太陽的暴曬(加熱)后液體的水變成水蒸氣跑到空氣中了。

        3、提問:水的哪些特點發生了變化?那么它還是水嗎?

        [課件出示學生活動手冊。說明要求:把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到活動手冊的表格上]

        4、課件出示紙和橡皮泥等物品的圖片,生活中的變化有很多,比如說紙、橡皮泥的變化,此時呈現紙制品和橡皮泥制品的圖片,引導學生思考。

        提問:圖片中的物品發生了哪些變化?(預設:紙的形狀改變、氣球大小改變、木棒顏色改變等)

        5、揭示課題:《它們發生了什么變化》

        二、探索:紙和橡皮泥發生了什么變化(預設20分鐘)

        [材料準備:各種紙6張、橡皮泥若干、剪刀、刮刀、活動手冊等]

        活動前課件出示:

        活動要求:

        ①學生能把活動手冊上的表格邊實驗邊記錄下來,

        ②能在分析中得出實驗結論。

        活動問題:

        問題1:我們做了什么使紙(橡皮泥)發生了變化?

        問題2:請同學們說一說它們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問題3:它們變化后與還是原來的物質嗎?

        活動一:

        1、教師拿出一張紙折出一個折紙模型,進行簡單的制作。

        (注意時間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學生在制作過程中根據上述問題完成對活動手冊的填寫(對學生手冊填寫預設1:把紙折起來、剪一剪、撕一撕等。預設2:學生根據實驗能描述實驗現象。預設3:學生能根據自身的能力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結論。)

        3、交流展示環節:請學生講解自己完成的活動手冊(預設:學生根據自己的數據分析結論,紙改變了形狀但是都還是原來的紙。)

        (展示環節結束后將材料整理完畢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擾后續研討。)

        活動二:

        1、提供橡皮泥和刮刀,讓學生用這塊橡皮泥制作一件自己喜歡的物品(注意時間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學生制作時認真思考三個問題并按要求填寫到活動手冊上。

        3、完成后安排以小組上臺展示交流形式,分享成品的喜悅。(預設1:把橡皮泥捏一捏、刮一刮、揉一揉等。預設2:顏色改變、形狀改變等。預設3:學生根據實驗現象進行分析結論,橡皮泥形狀預設改變但是還是橡皮泥。)

        (展示環節結束后將材料整理完畢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擾后續研討。)

        教師提問:想一想,大家完成的橡皮泥作品還是橡皮泥嗎?紙變化后還是紙嗎?(引出下一環節)

        三、研討:(預設5分鐘)

        1、提問:這節課我們觀察了很多變化,有沒有相同點?(預設:大小改變、形狀改變等)

        教師引導:水結冰后還是誰嗎?(預設:學生:是。)制作泥人后還是橡皮泥?(預設:是)其實我們還有一個最相似的相同點請同學們說一說。(預設:它們都還是原來的物質。)

        2、在分析小結中得出結論:一些物質的狀態雖然發生了變化,但一般說來物質本身的成分卻沒有改變。然后對比橡皮泥、水、紙變化的相同處:發現物質的大小、形狀等特征的改變不影響物質的本質變化。

        四:回顧和拓展(預設8分鐘)

        1、生活中的變化隨時隨地都在發生,大家還知道你們周圍有哪些事物發生了變化?(預設:酒精的揮發、劈柴等生活中的例子。)

        2、回顧溶解。教師準備溶解小實驗,請學生觀察并結合第4、5兩課的所學說一說相關?的要點(預設:100毫升水能溶解36克食鹽、溫度越高溶解越快、顆粒小溶解快等)。

        3、回顧混合與分離。

        提問1:我們要怎樣把沙和食鹽分離?(預設:篩子、溶解和過濾等)

        提問2:食鹽和水又是怎樣分離的?(預設:曬太陽、加熱、蒸發等)

        4、了解熱脹冷縮的現象:壓癟的乒乓球放熱水中的變化。

        【板書設計】

        8、它們發生了什么變化

        材料看到了什么現象

        紙形狀變化大小變化

        橡皮泥形狀變化大小變化顏色變化

        水形態變化

        相同點:還是原來的物質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水能溶解食鹽和小蘇打。

        2、同樣多的水能夠溶解的食鹽和小蘇打的質量是不同的。

        科學探究目標

        1、通過對比的方法研究同樣多的水中溶解的食鹽和小蘇打的質量。

        2、能用攪拌使水中的物體充分溶解。

        科學態度目標

        學會使用對比的方法觀察實驗現象。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現象,知道可以利用這種變化為生活服務。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對比實驗探究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難點:設計對比實驗來說明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食鹽20g,平均分成8份;小蘇打20g,平均分成8份;裝有水的燒杯2個、玻璃棒2根、學生活動手冊等。

        教師準備:學生實驗材料一套、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聚焦

        1、出示圖片:紅糖在水中慢慢溶解。

        提問: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把食鹽和紅糖放入水中,食鹽和紅糖會溶解在水中。還有哪些物質也能溶解在水中?

        2、引出小蘇打并簡單介紹。

        3、出示一杯清水和若干食鹽、小蘇打。

        提問:如果我們把它們不斷地加入這杯水中,它們能一直溶解下去嗎?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引入,喚起學生的前概念“水能溶解一些物質”,并進一步引發學生思考: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無限的嗎?激起學生對“比較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探究興趣。

        二、探索

        活動一:設計對比實驗

        1、教師提問:猜一猜,食鹽和小蘇打哪一種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強?我們可以怎樣做這個實驗?

        2、引入對比實驗。

        通過向兩杯等量的`水中,分別加入食鹽和小蘇打并比較它們的溶解能力。

        3、實驗設計,小組討論。

        (1)對比實驗應該設置哪些實驗條件?

        (2)怎樣取同樣多的水?

        (3)食鹽和小蘇打每次放多少?

        4、明確實驗方法。

        (1)在兩個相同的透明杯中分別倒入50毫升冷水;

        (2)分別往兩個水杯中加入1份食鹽和1份小蘇打;

        (3)用攪拌棒攪拌至完全溶解;

        (4)重復第二步,直到食鹽、小蘇打不能溶解為止。

        5、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

        在做實驗時,為什么要一份一份地加入?

        若某一份沒有全部溶解,份數如何計算?

        6、出示實驗記錄單。

        活動二:探究溶解能力

        1、出示實驗材料。

        2、出示實驗提示。

        (1)明確分工,相互合作。

        (2)輕輕攪拌,不要溢水。

        (3)沒有溶解,不算一份。

        3、分發材料,小組觀察,教師指導。

        4、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鹽?多少份小蘇打?

        食鹽和小蘇打的溶解能力相同嗎?

        設計意圖:對于剛上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讓他們直接設計對比實驗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設計實驗時,教師要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怎樣做可以使對比更有效。明白了對比實驗的重點和難點,可以為學生后續規范地進行對比實驗打好基礎。

        三、拓展

        1、拓展資料。

        不同的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在溫度等條件發生變化時,同一物質的溶解能力也有變化。

        2、課后實驗。

        廚房中有許多物質都能在水中溶解,比如白糖、味精、食鹽、小蘇打等。

        哪一種物質的溶解能力比較強?如果想在家里做實驗,我們可以怎么做呢?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課堂的實驗延伸,課后尋找生活中溶解的例子并繼續研究,促進學生進一步了解溶解在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和重要性。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2

        第一單元

        1.1科學是……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肥皂泡,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2、學會歸納、總結,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做科學的科學志趣。

        3、小組合作,運用探究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4、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確定自己小組研究的問題并知道如何去研究。

        教學難點:用自己準備的材料進行合作性的研究。

        教學準備

        “七彩”(吹肥皂泡的器具)、肥皂泡的相關資料、錄像(彩虹的形成和各種肥皂泡)

        教學時間:第一課時

        教學活動過程

        (一)教學導入,激發學生研究肥皂泡的興趣

        1、談話:課間我看到有的同學在玩肥皂泡,同學們興趣很濃,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一下它,好嗎?

        2、生回答。(好!)

        (二)自主學習,研究肥皂泡

        1、教師:請帶了“七彩”的同學吹一吹,大家仔細觀察:你看到了什么現象?你能提出關于肥皂泡的哪些問題?

        (1) 學生活動。

        (2) 學生回答問題。(鼓勵學生大膽提)

        2、教師:同學們觀察得非常仔細,提出了很多問題。請思考一下,這些問題歸納起來有哪幾個方面?

        3、生回答。(顏色、形狀、大小、彈性)

        4、教師:請你選擇一下最感興趣而且是你可以研究的問題來研究。

        <>(學生選擇問題)請大家按選定的問題自由結組。

        (學生自由結組)

        5、教師:每組同學對你們的問題先進行一下討論,你認為這個問題是怎樣的,準備怎樣研究?

        (學生討論)

        6、教師:請各組選一位代表,匯報一下你們的研究方案,其他同學可以給他們提出建議和意見。

        (生匯報方案)

        (三)觀看錄像,改進自己的方案

        1、教師:老師也準備了一些資料,看完后,也許對你們的研究有所幫助。

        2、學生觀看錄像,改進研究方案。(可與學生先探討一下)

        (四)擴展

        1、教師:同學們的想法非常好,下課后,請同學們努力搜集有關資料,繼續豐富完善你們的研究方案,分工合作,準備研究所需的各種材料,也可以請老師、家長幫忙。

        2、學生準備。

        1. 2做一位小科學家

        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能夠從“玩”中提出問題。

        (2)會提問題。

        2.知識與技能:

        找出與科學家發明創造的相似之處,認識科學是什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起我們也能做科學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學家。

        二.教學準備

        學生自備:自帶各種玩具。

        三.教學過程:

        (一)導課:

        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發明家愛迪生。

        (二)自主學習:

        1.講科學家的故事:

        (1)同學們相互講;

        (2)學生閱讀P5的愛迪生發明電燈的故事;

        (3)老師講青霉素的發現和濾毒罐的發明故事。

        2.將愛迪生發明電燈的過程與我們吹泡泡的游戲比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把它記在書后的活動記錄上。

        (1)學生比較并記錄;

        (2)學生相互交流;

        3.玩自己帶來的玩具。

        (1)玩一玩從自己家里帶來的玩具,能提出什么問題呢?

        (2)學生分組研究;

        (3)匯報交流;

        (4)得出結論。科學就是這樣的。原來科學離我們這么近。我們也能做科學家。

        4.看P6上的一幅圖,說一說科學是什么?

        (1)學生觀察研究;

        (2)師生講座后得出:

        自然界→提出問題→觀察測量 查問資料→思考→得出結論。

        5.觀察我們周圍的事物,每個小科學家提出10個科學的問題,記在書后P74頁的表格里。提出后最好能夠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

        附板書:

        2.做一位小科學家

        自然界→提出問題→觀察測量 查問資料→思考→得出結論

        第二單元 2.2尋找有生命的物體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我們周圍的世界。

        (2)能夠運用文字、圖表等記錄觀察、調查的結果。

        (3)能夠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動的方法與結果。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種類繁多的有生命的.物體,認識常見的動物和植物。(2)知道生物體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到對有生命物體進行探索的興趣。

        (2)意識到生命是多種多樣的。

        (3)意識到生命是寶貴的,要珍愛生命。

        [教學準備]

        尋找一個合適的地點,準備調查用的工具材料等。

        [教學重點、難點]

        讓學生獲得關于生物的親身感受是本課重點。討論這些物體為什么是有生命的是本課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尋找有生命的物體。

        1、談話:今天老師想和同學們一起去校園里尋找有生命的物體。

        2、室外活動:尋找有生命的物體。

        (注)放手讓自己去尋找,不要有引導,讓學生憑自己已有經驗去感知“有生命”。

        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我周圍的世界,認識常見的動物和植物,體會到對有生命的物體進行探索的興趣。

        二、記錄有生命的物體。

        1、談話:在剛才的活動中,你尋找到有生命的物體了嗎?

        2、小組討論,交流。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3

        教學目標:

        通過多層次的觀察和提問,認識季節變化對動物的影響。

        教學準備:

        蚯蚓、螞蟻、蛇、青蛙、喜鵲、燕子、熊、貓等常見動物的卡片或模型。

        教學過程:

        一、觀察與提問。

        1、觀察提問

        “小螞蟻找朋友”是在巡訪螞蟻的基礎上,更宏觀的觀察活動和有意識的提問。閱讀這個小故事。

        小螞蟻在找什么朋友?

        找到的都是那些朋友?

        朋友們在干什么?

        其他動物是怎樣過冬的?

        小組討論,查找資料。把搜集到的資料寫在“小科學家記錄本”上,并與同學們互相交流。

        2、分類

        同學們大家真是太棒了,通過搜集資料與小組交流你們還發現了什么?

        動物們過冬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讓我們打我們搜集到的'動物的過冬方式進行分類吧!

        動物的過冬方式可以分為幾類?你們是怎樣考慮的?

        冬眠:熊、青蛙、蝙蝠、蛇……

        備糧:螞蟻……

        南飛:大雁……

        換毛:貓、狐貍……

        3、游戲:卡片競答

        每組兩人,輪流抽取卡片,講講每張卡片上的動物是怎樣過冬的,看誰知道得最多。

        4、角色扮演

        通過學生喜歡的活潑的方式,激發對已知事物的感受,展示生命世界的豐富多彩,激發熱愛生命的情感。

        我們來排練一個小節目,扮演準備過冬的動物。

        看那一小組的表演最棒!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4

        一.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會觀察比較與描述陶瓷與玻璃的相同與不同。

        (2)會觀察比較與描述陶和瓷的相同與不同,如硬度不同,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顆粒的粗細不同等。

        2.知識與技能:

        (1)認識玻璃和陶瓷特點的相同點,如不會生銹、腐爛,不容易深化,容易清洗,都容易被打碎等。它們的不同點是玻璃可再生,而陶瓷不可再生等。

        (2)了解玻璃與陶瓷的用途。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制造陶瓷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一項偉大發明創造。

        (2)體會到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陶瓷的應用還相當普遍。

        二.教學準備;

        1.學生自帶一些玻璃、陶瓷用品,變色眼鏡玻璃片、陶片、瓷片、放大鏡、簡易顯微鏡等。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檢查學生帶來的物品。

        2.復習引入。

        (二)自主學習:

        1.讓學生說說自己帶來的`物品是什么做的,干什么用的。

        (1)學生匯報。哪些物品是用玻璃做的,哪些物品是用陶瓷做的。在些什么用途?

        (2)師生小結。

        2.研究玻璃和陶瓷。

        (1)用放大鏡觀察、鉛筆敲、互相刻劃以及其他工具,研究比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點與相同點。還可以用到其他的方法。

        (2)學生研究后匯報。

        (3)教師演示用其它的方法比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點和相同點。

        用酒精燈加熱玻璃管后會變軟,而陶瓷不會變軟;玻璃可以再加工,而陶瓷不能再加工。它們都可以作為盛東西的容器,而且保存效果好,因為他們不會生銹、腐爛。

        (4)師生共同小結小結玻璃和陶瓷的不同點和相同點。

        3.比較陶片和瓷片有什么不同。

        可以用互相刻劃比較軟硬,放大鏡觀察顆粒的大小。從而區別陶與瓷。

        4.古代人是怎樣發明陶瓷的。

        (1)介紹中國的陶瓷技術。中國是陶瓷的發源地。在英文中“陶瓷”與“中國”是一個詞,“ahina”。

        (2)學生閱讀P56的圖,想象古代人是怎樣發明陶瓷的。

        (3)小組交流。

        (4)個別同學匯報交流。

        5.介紹陶瓷和玻璃的廣泛用途。

        (三)課后作業。

        用泥土制作一個陶瓷模型。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5

        教學目標:

        1、能用簡單的方法描述樹的形狀、粗細和高矮。

        2、會拓印樹皮的圖案;畫出樹葉的形狀。

        3、能搜集一些實物的標本。教學重點:運用各種方法進行描述樹。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樹皮的拓印、幾張大樹的`照片。

        2、學生準備:白紙若干。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師:“大家已經觀察了一棵大樹,你能不能告訴老師,你觀察的那棵樹是什么樣的?”

        二、學生自主學習。

        1、用簡便的方法描述樹的形狀、粗細和高矮。師:“請你用動作告訴別人你看到的樹的樹冠形狀;用手比劃你的大樹的樹干有多粗;用比較的方法告訴別人你的大樹有多高。”學生進行交流。

        2、觀察描述樹的其他方法。師:“你看到的樹的樹皮是什么樣的?”(生說師板書:粗細干…)“你能拓下來給大家看一看嗎?”

        3、學生到教室外拓印樹皮。

        (1)指導學生拓印樹皮的方法。師:“除了拓樹皮,還有其他描述大樹的方法嗎?”

        (2)畫畫樹葉的形狀。

        (3)展示從樹上掉下來的果實。師小結:用圖畫、拓印做記錄,搜集一些實物標本,都是我們觀察、描述大樹時可以使用的方法。

        4、對記錄、描述作用的理解。師:“我們能對大樹進行描述或記錄,那你是否能根據別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樹?”出示一份觀察記錄,讓學生猜猜是校園里的哪一棵樹。學生到校園里尋找這課樹。

        三、課后研究。試寫一份樹的觀察記錄。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三年級上冊科學的教案[經典]06-01

      小學三年級上冊科學的教案05-23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07-22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07-20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06-30

      小學三年級上冊科學的教案(通用26篇)08-24

      小學三年級科學上冊教案15篇04-01

      小學三年級上冊科學的教案范例15篇06-01

      小學三年級上冊科學的教案(通用22篇)09-04

      三年級上冊的科學教案12-17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v一区二区 | 亚洲一区精品动态图 | 嫩草伊人久久精品少妇AV | 日韩肏屄久久网站视频 | 中文字幕日韩第八页在线 | 中文字幕精品日韩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