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質疑民辦學校不得以營利為目的----全國人大常委會三審《民辦教育促進法(草案)》擱淺有感

      發布時間:2016-7-7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K12評論     2002-11-22     顏智華 

       

          “《民辦教育促進法》草案(以下簡稱《促進法》)在剛剛結束的全國人大常委會三十次會議上未獲通過。這已是這部法律第三次提交人大審議”(《中華工商時報》2002年10月31日)。據說爭論的焦點在于民辦教育的舉辦者能否“營利”這一問題上。 

          據報道:這次提交審議的《促進法》明確規定:“民辦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應當堅持公益性,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何為不營利?就是不賺錢。按筆者理解,這一規定實際上把民間出資辦學規定為一種“善舉”,與捐款救災和“希望工程”本質“相通”。既然如此,那這些辦學者干脆把這筆錢直接捐給政府,讓政府去辦豈不更省心省事?辦社會公益事業本身就是政府的職責。如是,等于取消民辦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性的事業。 

          但《促進法》雖規定不得營利但允許出資人在“清盤”時收回自己的“本錢”,并非無償捐贈。既然如此,辦學人何不把這筆錢借貸給政府,仍然還是讓政府去辦好了?只要利率合理,政府還是愿意借貸的。由此,充分暴露了政策的制訂者很復雜的矛盾心理。 

          其實,政府大可不必擔心民辦教育的舉辦者賺了錢。因為“教育市場”并非“滿地黃金”。 

          先談高等教育市場。2002年我國公辦普通高校有1200多所,公辦成人高校634所(不包括普通高校的成教部),合計約1800多所,在校學生總數約近1000萬人。而經國家批準獨立建制的具有頒發學歷證書資格的民辦高等學校在全國只有約105所,是公辦高校數量的5%,且多為專科(包括高職)。由于民辦高校規模小,招生困難重重,在讀學生人數估計不超過公辦高校在校學生人數的1%,即只有幾萬人。這些民辦高校多數因招生因難,辦學十分艱難,能不倒閉就算幸運,根本不必擔心賺了錢。 

          再談基礎教育。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普及了9年制義務教育,2000年在校小學和初中學生人數為19180.9萬人。換句話說,義務教育階段這一近2億學生的“教育市場”本應是被公辦學校所“壟斷”的。公辦學校有不收學費的價格優勢和品牌優勢,按理民辦學校很難涉足其間。但據統計,1998年就讀于民辦學校的小學和初中生人數約為125萬,占總人數的0.65%。其中除極少數(約10%)是在高收費的“貴族學校”就讀外,其他多在收費較低廉的“平民學校”就讀,主要原因是交不起公辦學校高昂的“借讀費”(擇校費)。這類“平民學校”能賺幾個小錢,主要原因在于所聘教師系退休教師或者其他無業人員,人均工資福利支出比公辦學校少得多;不象公辦學校設置官僚機構養“非生產性”人員;不搞公款請客送禮、鋪張浪費等,是從牙齒縫里省下的。如政府硬要其交出這筆“利潤”,無異于逼迫其硬性增加成本開支(包括做假帳),何苦呢? 

          再次,公辦學校可以營利,為何不準民辦學校營利? 

          現在城市特別是大、中城市的公辦學校沒有不營利的。先談小學。2000年全國普通小學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為491.58元,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為37.18元,合計528.76元,這是生均年教育成本價格。但僅以重慶主城區外的某區為例,物價局規定借讀生(擇校生)另收借讀費1,500元/年(重點校更高),顯然遠高于成本價格。何況學校主要采取擴大班額、充分利用現有學校資源等辦法搞“擴招”,總的辦學成本并不增加多少。 

          再談中學。還是以該區為例,初中三年,收借讀費6,000元/生。某初級中學借讀生爆滿,班額達75人。而全國普通初中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為679.81元,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為74.08元,合計753.89元,三年共計2261.67元,這是成本價格。而按物價局規定所收借讀費高出成本價格3,738.33元。這筆高收費再直接投入學校教育教學設施建設和設備購置的比例一般很小,多用于發獎金、搞福利及鋪張浪費上了。市屬重點中學有的每年的擇校費收入高達1,000萬元,其中很多學校是人為壓縮統招指令性計劃數,以擴大“計劃外”招生數量的。凡公辦重點中小學都營暴利(包括中專)。 

          最后談談高校。公辦普通高校收費都不比民辦高校低,但是據說辦學費用的絕大部分仍然需要政府補貼,由此推理,民辦高校何從贏利?如民辦高校有利可圖,那公辦高校肯定是營了暴利的,公辦學校的固定資產無需象民辦學校那樣直接記入成本。 

          所以,以是否營利為標準來劃分教育的社會主義或者資本主義屬性或者辦學方向是不無荒唐的。劃分教育屬性或者辦學方向的根本標準應是教育方針培養目標和課程內容。新中國建立前,西方教會在中國辦的學校大都不營利,你能說它的辦學方向是社會主義的嗎?允許公辦學校營利,卻不準民辦學校營利的政策根本不可能促進民辦教育的發展。相反,是給民辦教育戴上了一條鎖鏈。 

          辦學校(不包括三無學校)需要投入很大(甚至巨額)資金,政府的教育經費可以從稅收中提取、還可以直接向農民攤派--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作為公民,并無法定義務將自己的巨額合法收入無償地拿出來辦“學校”這種社會公益事業。如辦學能營利,無疑是一種積極的投資導向。相反,如規定民辦學校“虧了本自己兜著走”、“賺了錢卻不是自己的”,除極其少數的志士仁人外,誰會干這費力不討好的事?不如去搞房地產、賓館、酒店。何況辦學虧本的風險大于保本的可能,特別是那些有錢投資但多數又對教育一竅不通的富人。 

          所以,真要促進民辦教育的發展,至少在政策上必須給予民辦學校同公辦學校平等的待遇。允許民辦學校合法營利又如何?市場是由買賣雙方構成的,民辦學校能否有利可營,還須得到買方的認可。何況在完全由公辦學校“稱霸”教育市場的現實下,有勇氣投資辦學賺錢的富人能有多少? 

          最后,把發展民辦教育僅僅當作對社會教育資源數量上的補充,而不知道公辦學校(主要指中小學教育)教育質量長期整體低劣的狀況,需要在不同體制的學校間進行公平競爭的“市場”條件下才有利地改善和提高。這也是一些人在關于民辦教育政策的制訂上思想轉不過彎子的重要原因。 

          作者說明:本文所引用的全國性統計數據均來源于國家教育部(見“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質疑民辦學校不得以營利為目的----全國人大常委會三審《民辦教育促進法(草案)》擱淺有感]相關文章:

      1.以宣傳有感為題目的作文

      2.觀開學第一課有感為夢想而努力有感

      3.大三實習報告目的

      4.拾起擱淺在悲涼之秋的夢

      5.初中作文三月有感

      6.民辦學校教學計劃

      7.以“三心”為內容的手抄報

      8.民辦學校的年度工作總結

      9.民辦學校年檢自查報告

      10.民辦學校年度計劃總結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午夜性刺激免费看视频在线 | 日本公妇被公侵犯中文字幕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线 | 亚洲第一情网站久久网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AV | 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