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葉嘉瑩《人間詞話》的境界說要點摘錄

      發(fā)布時間:2016-1-19 編輯:互聯(lián)網(wǎng) 手機版

      王國維: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

      張惠言 此感士不遇也 離騷初服

      托喻 屈原 美人 曹植 賤妾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曹植 東阿王、陳思王

      溫飛卿 好逐弦吹之音,為側艷之詞

      屈原 忠愛纏綿

      王國維 固哉,皋文之為詞,飛卿之《菩薩蠻》……皆興到之作,有何命意,皆被皋文深文羅織。

      212 / 13:40

      王國維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境界

      詞所獨有的美感特質

      經(jīng)歷的三個階段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兼指詩詞里邊的意境

      213 / 20:00

      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

      杜甫《房兵曹胡馬》:

      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

      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

      越是偉大的詩人,真的把他的感情、精神和志意都投注在他所寫的東西里邊去。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生滅元知色是空,可堪傾國付東風。

      《相見歡》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秦少游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歐陽修 過盡韶華不可添,小樓紅日下層檐

      有我之境也。

      215 / 27:00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

      杜甫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辛棄疾《水調歌頭》

      歲歲有黃菊,千載一東籬。悠然正需兩字,堪笑退之詩”。

      韓愈《南山》詩,有兩千字

      陶淵明 《飲酒詩》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世界上最超妙的境界,都是難以言說的。

      悠然 遙遠的 一種從容不迫、逍遙自在

      I saw the southern mountain from a far,就變成主觀意識很強烈的行為了。而陶淵明根本沒有把自己說出來,他沒有把主觀的感覺很強烈地投進去。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太白 才氣博大,寫的景象高遠、開闊

      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

      水面上澹澹的一層波浪,幾只白色的鷗鳥,在空中盤旋而下。他的悲喜沒有明白地說出來。有一種超然物外的境界。

      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我”已經(jīng)和物融合為一體了。

      217 / 35:20

      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為多,然未始不能為無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樹立耳。

      有我之境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無我之境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

      五代孫光憲

      蓼岸風多橘柚香,江邊一望楚天長。片帆煙際閃孤光。

      詩詞里邊如果你把主觀的色彩,你的愛樂悲喜有意投注進去,有強烈的感情,就是“有我之境”;如果你沒有意把你的感情投注進去,而是“以物觀物”,你和物化成一片了,化成一體了,就是“無我之境”。

      217 / 40:40

      陶淵明《時運》

      邁邁時運,穆穆良朝。襲我春服,薄言東郊。

      山滌余靄,宇暖微霄。有風自南,翼彼新苗。

      這里邊有悲喜嗎?這里邊有哀樂嗎?真是“以物觀物”,沒有我的色彩。因為陶淵明的感情真的是融入那大自然的景色之中,融入的還不只是到大自然的景色之中,是融入了大自然的生命之中。你的生命在哪里?

      以悲觀之心情過樂觀之生活,以無生之覺悟做有生之事業(yè)。

      大詩人和小詩人的分別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

      蓋棺事則已,此志常覬豁

      入門聞號咷,幼子饑已卒

      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生常免租役,名不隸征伐。

      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詩人何以偉大?一個是擴大關懷面,另一個就是跟大自然合而為一。這兩點都可以打破自己小我的局限。陶淵明“山滌余靄,宇暖微霄。有風自南,翼彼新苗”,宇宙之間那種欣然的生意,是我的生命跟大自然的生命合而為一后,方可感受到的。這真是“無我”的境界。

      219 / 47:50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yōu)劣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寶簾閑掛小銀鉤”,何遽不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

      真的把它的那一份生命寫出來,就是好的作品。

      前面王國維所說的“境界”,都是“泛指”。還不單單是泛指詩詞,像我剛才講“造境”、“寫境”時,還舉了卡夫卡的小說為例,所以可泛指一切的文學作品,不是專指詞的“境界”。我以為,這是因為中國小詞的美感特質,

      220 / 50:00

      (缺了五分鐘,根據(jù)書補上:

      是很難被認識的。

      同樣寫美女和愛情,怎么說這個人有“境界”,那個人就沒有 “境界”?張惠言說因為這個人,比如溫庭筠,他的詞里有寄托,是“感士不遇”。但是他的詞果然有這種寄托嗎?不見得有。王國維認為張惠言用比興寄托來講太死板了,批評張惠言說:“固哉,皋文之為詞也”所以王國維評詞不用比興,也不用寄托,而用“境界”,認為“詞以境界為最上”。可是他的“境界”說有時也用來說詩,用得很混亂。那么,詞的美感特質究竟在哪里?王國維所說的詞里專有的“境界”究竟是什么意思?

      其實,王國維的確有用“境界”專指詞的意念。只是他論述時說得不清楚,所以增加后人很多的迷惘。下面我們再看一看王國維專門提到詞的美感特質的幾段詞論。

      他說: 詞之為體,要眇宜修。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而不能盡言詩之所能言。詩之境闊,詞之言長。 “要眇宜修”“要眇”出于《楚辭九歌》。《九歌》是祭祀鬼神的歌詞,里邊有一篇叫作《湘君》。“湘君”是湘水之上的一個女神。當中描寫湘水女神說“美要眇兮宜修”,意謂湘水女神的美是“要眇宜修”,即不是那么具體、那么現(xiàn)實的,而是一種非常微妙、非常幽微的一種美。她不是很質拙、很粗疏的,而是一種很精致的美。所以詩不能寫得像詞,如果詩寫得像詞,就不是好的詩;而詞也不能寫得像曲,詞如果寫得像曲,就不是好的詞。可見,詩、詞、曲各有不同的美感的境界。)

      王實甫《西廂記》

      休直待眉兒淺淡思張敞,春色飄零憶阮郎

      曲以流利、直接為美,不怕淺白。

      詞之美要眇兮宜修,要寫得精微、細致、深隱

      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能寫出詩所不能傳達的一種意境

      而不能盡言詩之所能言,又不能完全寫出詩所能寫的境界。

      精致、深隱、難以言說的情思

      221 / 55:30

      王國維《文學小言》

      宋人“詩皆不如詞遠甚,以其寫之于詩者,不若寫之于詞者之真也”

      真摯、真誠

      “觀人于揖讓,不若觀人于游戲”

      空中語

      詞的本質:真摯

      愛情 是一個人真的應該把自己的最真摯的感情投注進去的

      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

      永叔少游雖作艷語 終有品格

      南唐中主詞“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大有眾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乃古今獨賞其“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 ”。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詞的美感特質就是詞可以引發(fā)人的言外聯(lián)想。

      [葉嘉瑩《人間詞話》的境界說要點摘錄]相關文章:

      1.愛的最高境界

      2.低調顯境界閱讀答案

      3.無聊的最高境界的說說

      4.春晚小品《境界》臺詞

      5.境界同義詞是什么

      6.無聊的最高境界說說

      7.人間詞話七則文言文翻譯

      8.唯美說說摘錄

      9.關于兄弟的說說摘錄

      10.用就像造句摘錄

      在线咨询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亚洲欧美伊人久久综合一区二区 | 日本欧美亚洲精品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久久综合网站点击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亚洲 | 午夜精品福利网站 | 日韩视频在线观看 |

        王國維: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

        張惠言 此感士不遇也 離騷初服

        托喻 屈原 美人 曹植 賤妾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曹植 東阿王、陳思王

        溫飛卿 好逐弦吹之音,為側艷之詞

        屈原 忠愛纏綿

        王國維 固哉,皋文之為詞,飛卿之《菩薩蠻》……皆興到之作,有何命意,皆被皋文深文羅織。

        212 / 13:40

        王國維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境界

        詞所獨有的美感特質

        經(jīng)歷的三個階段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兼指詩詞里邊的意境

        213 / 20:00

        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

        杜甫《房兵曹胡馬》:

        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

        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

        越是偉大的詩人,真的把他的感情、精神和志意都投注在他所寫的東西里邊去。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生滅元知色是空,可堪傾國付東風。

        《相見歡》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秦少游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歐陽修 過盡韶華不可添,小樓紅日下層檐

        有我之境也。

        215 / 27:00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

        杜甫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辛棄疾《水調歌頭》

        歲歲有黃菊,千載一東籬。悠然正需兩字,堪笑退之詩”。

        韓愈《南山》詩,有兩千字

        陶淵明 《飲酒詩》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世界上最超妙的境界,都是難以言說的。

        悠然 遙遠的 一種從容不迫、逍遙自在

        I saw the southern mountain from a far,就變成主觀意識很強烈的行為了。而陶淵明根本沒有把自己說出來,他沒有把主觀的感覺很強烈地投進去。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太白 才氣博大,寫的景象高遠、開闊

        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

        水面上澹澹的一層波浪,幾只白色的鷗鳥,在空中盤旋而下。他的悲喜沒有明白地說出來。有一種超然物外的境界。

        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我”已經(jīng)和物融合為一體了。

        217 / 35:20

        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為多,然未始不能為無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樹立耳。

        有我之境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無我之境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

        五代孫光憲

        蓼岸風多橘柚香,江邊一望楚天長。片帆煙際閃孤光。

        詩詞里邊如果你把主觀的色彩,你的愛樂悲喜有意投注進去,有強烈的感情,就是“有我之境”;如果你沒有意把你的感情投注進去,而是“以物觀物”,你和物化成一片了,化成一體了,就是“無我之境”。

        217 / 40:40

        陶淵明《時運》

        邁邁時運,穆穆良朝。襲我春服,薄言東郊。

        山滌余靄,宇暖微霄。有風自南,翼彼新苗。

        這里邊有悲喜嗎?這里邊有哀樂嗎?真是“以物觀物”,沒有我的色彩。因為陶淵明的感情真的是融入那大自然的景色之中,融入的還不只是到大自然的景色之中,是融入了大自然的生命之中。你的生命在哪里?

        以悲觀之心情過樂觀之生活,以無生之覺悟做有生之事業(yè)。

        大詩人和小詩人的分別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

        蓋棺事則已,此志常覬豁

        入門聞號咷,幼子饑已卒

        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生常免租役,名不隸征伐。

        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詩人何以偉大?一個是擴大關懷面,另一個就是跟大自然合而為一。這兩點都可以打破自己小我的局限。陶淵明“山滌余靄,宇暖微霄。有風自南,翼彼新苗”,宇宙之間那種欣然的生意,是我的生命跟大自然的生命合而為一后,方可感受到的。這真是“無我”的境界。

        219 / 47:50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yōu)劣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寶簾閑掛小銀鉤”,何遽不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

        真的把它的那一份生命寫出來,就是好的作品。

        前面王國維所說的“境界”,都是“泛指”。還不單單是泛指詩詞,像我剛才講“造境”、“寫境”時,還舉了卡夫卡的小說為例,所以可泛指一切的文學作品,不是專指詞的“境界”。我以為,這是因為中國小詞的美感特質,

        220 / 50:00

        (缺了五分鐘,根據(jù)書補上:

        是很難被認識的。

        同樣寫美女和愛情,怎么說這個人有“境界”,那個人就沒有 “境界”?張惠言說因為這個人,比如溫庭筠,他的詞里有寄托,是“感士不遇”。但是他的詞果然有這種寄托嗎?不見得有。王國維認為張惠言用比興寄托來講太死板了,批評張惠言說:“固哉,皋文之為詞也”所以王國維評詞不用比興,也不用寄托,而用“境界”,認為“詞以境界為最上”。可是他的“境界”說有時也用來說詩,用得很混亂。那么,詞的美感特質究竟在哪里?王國維所說的詞里專有的“境界”究竟是什么意思?

        其實,王國維的確有用“境界”專指詞的意念。只是他論述時說得不清楚,所以增加后人很多的迷惘。下面我們再看一看王國維專門提到詞的美感特質的幾段詞論。

        他說: 詞之為體,要眇宜修。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而不能盡言詩之所能言。詩之境闊,詞之言長。 “要眇宜修”“要眇”出于《楚辭九歌》。《九歌》是祭祀鬼神的歌詞,里邊有一篇叫作《湘君》。“湘君”是湘水之上的一個女神。當中描寫湘水女神說“美要眇兮宜修”,意謂湘水女神的美是“要眇宜修”,即不是那么具體、那么現(xiàn)實的,而是一種非常微妙、非常幽微的一種美。她不是很質拙、很粗疏的,而是一種很精致的美。所以詩不能寫得像詞,如果詩寫得像詞,就不是好的詩;而詞也不能寫得像曲,詞如果寫得像曲,就不是好的詞。可見,詩、詞、曲各有不同的美感的境界。)

        王實甫《西廂記》

        休直待眉兒淺淡思張敞,春色飄零憶阮郎

        曲以流利、直接為美,不怕淺白。

        詞之美要眇兮宜修,要寫得精微、細致、深隱

        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能寫出詩所不能傳達的一種意境

        而不能盡言詩之所能言,又不能完全寫出詩所能寫的境界。

        精致、深隱、難以言說的情思

        221 / 55:30

        王國維《文學小言》

        宋人“詩皆不如詞遠甚,以其寫之于詩者,不若寫之于詞者之真也”

        真摯、真誠

        “觀人于揖讓,不若觀人于游戲”

        空中語

        詞的本質:真摯

        愛情 是一個人真的應該把自己的最真摯的感情投注進去的

        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

        永叔少游雖作艷語 終有品格

        南唐中主詞“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大有眾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乃古今獨賞其“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 ”。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詞的美感特質就是詞可以引發(fā)人的言外聯(lián)想。

        [葉嘉瑩《人間詞話》的境界說要點摘錄]相關文章:

        1.愛的最高境界

        2.低調顯境界閱讀答案

        3.無聊的最高境界的說說

        4.春晚小品《境界》臺詞

        5.境界同義詞是什么

        6.無聊的最高境界說說

        7.人間詞話七則文言文翻譯

        8.唯美說說摘錄

        9.關于兄弟的說說摘錄

        10.用就像造句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