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導(dǎo)學(xué)案(人教版高二選修)

      發(fā)布時間:2016-4-9 編輯:互聯(lián)網(wǎng) 手機版

      一、學(xué)習(xí)目標

      (1)熟讀課文,整理并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2)體味孔子及其弟子的神情風(fēng)范,了解孔子的禮治思想。

      二、學(xué)習(xí)重點難點

      (1)熟讀課文,整理并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2)體味孔子及其弟子的神情風(fēng)范,了解孔子的禮治思想。

      三、課時安排:2課時。

      四、知識鏈接 

      (一)孔子與《論語》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魯定公時,曾任魯國大司寇,后來私人辦學(xué),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儒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被后世尊稱為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張“禮治”,鼓勵人們“入仕”。傳說晚年整理“六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禮記》、《樂》、《周易》、《春秋》)。漢代以后,孔子學(xué)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影響極大。他又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響深遠。

      2、《論語》: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錄孔子的言行,由其門人及再傳弟子輯錄。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學(xué)、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有關(guān)儒家思想的首要經(jīng)典,后與《大學(xué)》、《中庸》、《孟子》合稱“四書”。《論語》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連屬;言簡意豐,含蓄凝練,包含了孔子淵博的學(xué)識和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在記言的同時,傳達了人物的神情態(tài)度;在某些章節(jié)的記述中,還生動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論成為人們習(xí)用的格言和成語,對后來的文學(xué)語言有很大影響。

      (二)背景補充:

      孔子一生,積極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導(dǎo)方面。他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周游列國,“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他的主張在各國都行不通,他被“斥乎齊,逐乎宋衛(wèi),困于陳蔡之間”(《史記孔子世家》),卻“知其不可而為之”(《論語憲問》)。但由于到處碰壁,有時也流露出消極情緒,特別是晚年回魯國后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

      本文所記之事當在孔子晚年,四弟子中公西華最年幼,比孔子小42歲。據(jù)資料,當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與孔子的年齡分別是51、39、31、18、60歲,他們中有的年紀很大了還在讀書,這是為了“獨善其身”,“修身”。 孔子主張“入仕”,要求讀書人能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而實現(xiàn)自我價值,他還主張讀書人要“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并說“學(xué)而優(yōu)則仕”,主張“仁政”,主張“以禮治國”。

      預(yù)習(xí)案

      自主學(xué)習(xí):結(jié)合注解,疏通文意。

      一、基礎(chǔ)知識梳理

      1.字音

      哂(shěn)之  饑饉(jn)  鏗(kēng)爾  小相(xiànɡ)  比及(bì)

      冠(guàn)者   沂(yí)水   舞雩(yú)  喟(kuì)然    撰(zhuàn)  -

      2.通假字

      ①鼓瑟希,鏗爾(“希”通“稀”,稀疏)

      ②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ぁ

      ③唯求則非邦也與(“與”通“歟”,表示反問的語氣詞)

      3.詞類活用

      ① 如會同端章甫(端:名作動:穿著禮服;章甫:名作動:戴著禮帽)

      ② 鼓瑟希(鼓:名作動:彈奏)        ③風(fēng)乎舞雩(風(fēng):名作動:吹風(fēng)) 

      ④皙后 (后:名作動:走在后面)    

      ⑤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形作動:小事,做小相)大(形作動:大事,治國為政)

      4.一詞多義

      (1)如

      ①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連詞,假如,如果            

      ③ 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連詞,于,至于

      ④ 宗廟之事,如會同      或者

      ⑤ 求,爾何如        “何如”即“如何”,怎么樣

      ⑤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或者

      (2)方

      ①方六七十                  方圓,縱橫     

      ②可使有勇,且知方      道,指是非準則

      (3)則

      ①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那么,就

      ②《論語》六則        指分項或分段落的文字的條數(shù)

      ③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就是

      ④居則曰:“不吾知也!”    同“輒”,總是,常常

      (4)爾

      ①求,爾何如?        第二人稱代詞

      ②問君何能爾。        這、那、這樣、如此

      ③子路率爾對曰        詞尾,可不翻譯

      (5)為

      ①愿為小相焉                  動,做

      ②為國以禮                    動,治理

      ③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動,治理;介,表被動

      5.特殊句式: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類型

      ①不吾知也    (賓語前置句)

      ⑥ 則何以哉  (賓語前置句)

      ③為國以禮(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⑦ 異乎三子者之撰(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4.重點句子翻譯

      ①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譯:(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zhàn),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

      ②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原為小相焉。

      譯:在宗廟祭祀的工作中,或者在同別國會盟中,我愿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小的贊禮人。

      ③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譯:治理國家要講禮讓,可是他說話一點也不謙讓,所以我笑他。

      ④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

      譯:暮春時節(jié),穿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孩童,在沂水中洗去塵土,在舞雩臺上吹吹風(fēng),放歌而歸。

      二、課文內(nèi)容梳理

      1、孔子與四個弟子的談話內(nèi)容圍繞什么展開?

      明確:言志。

      2、四個弟子的志向分別是什么?

      明確:子路--治理“千乘之國”--“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國--“可使足民”,不過“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公西華--在“宗廟之事,如會同”時--“愿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詠而歸。”            

      探究案

      探究一:提煉文中描寫四弟子的語言、行動,結(jié)合孔子態(tài)度分析四弟子性格。填寫下表。

      人 物 語  言 行 動 孔子態(tài)度 性      格

      子路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率爾” 哂之 直率、信心十足,但莽撞

      冉有 “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嘆之 謙虛、實事求是

      公西華 “愿為小相”   惜之  更謙虛、敏而好學(xué),墨守成規(guī)

      曾皙 “詠而歸。” 舍瑟而作 與之 灑脫、淡泊于功名、從容不迫

      探究二:孔子為什么要“與點”呢?

      明確:孔子政治上主張“禮治”,即以禮治理國家。他主張“入仕”,要求讀書人能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四個學(xué)生,可以說有四種理想,都和治國有關(guān)。

      針對子路,孔子“哂之”。理由是“為國以禮,其言不讓”;

      針對冉有,孔子當時不語,后“嘆之”。理由是“既然是治理國家,禮樂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針對公西華,孔子“惜之”。理由是“愿為小相”,“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孔子認為公西華通曉禮樂,可以大用。

      針對曾點,孔子“與之”。曾皙言志與他人不同,他沒有直接用理性的語言述說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語言勾勒出一副太平盛世的和樂景象。展示的是一幅暮春郊游圖:在春天水旱時,率領(lǐng)人們行祈雨禮,以求得豐年。在這充滿詩意的理想藍圖中,人們?yōu)t灑自得,樂趣天然。孔子為什么會贊許曾皙的志向?有人認為,這是由于曾皙的主張有不愿求仕的意思,與當時孔子的處境和心境相契合。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但是屢屢不能得志,所以他也產(chǎn)生過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想法。也有人認為,曾皙的話描繪出一幅民風(fēng)淳樸,天下太平的“盛世圖”,這才是曾皙的社會理想,只不過他是用暗示的方法表達出來罷了。這與孔子的“仁政”“禮樂”治國的思想完全合拍,加上曾皙的話說得那么雍容委婉,所以孔子會不由自主地贊賞起來。

      探究三:孔子聽了冉有、公西華言其志之后,沒有發(fā)表意見,卻私下向曾皙談了自己的看法,對于孔子的這種做法,你有什么看法。

      本題意在引導(dǎo)學(xué)生用現(xiàn)代眼光評價古代賢人的行為舉止,并得出自己的結(jié)論,不必要求學(xué)生得出統(tǒng)一的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據(jù)即可。

      (二)拓展遷移:

      比較閱讀《季氏將伐顓臾》,聯(lián)系孔子“仁者愛仁”的思想,回答問題: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

      1.本文中孔子對學(xué)生的態(tài)度與《侍座》篇中對學(xué)生的態(tài)度有何不同?

      參考答案:孔子勃然大怒,直接呵斥冉有、季路。文章通過三次對話,表達了孔子對學(xué)生不能盡到為人臣子的責(zé)任,以及不能施行以禮治國的憤怒。這與《侍座》篇中那位親切溫和、循循善誘的老師截然不同。

      2.造成這種不同的原因是什么?這表明了孔子什么樣的思想?

      參考答案:孔子怒斥學(xué)生的原因在于學(xué)生違背了自己的“仁政”思想。在這篇文章中孔子提出了治國安邦的原則:“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這表明了對內(nèi)創(chuàng)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樂業(yè);對外加強文教德化,使外邦異族歸附。但冉有和季路卻違背了這些原則。

       

      李秋萍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導(dǎo)學(xué)案(人教版高二選修)]相關(guān)文章:

      1.《談中國詩》導(dǎo)學(xué)案

      2.歷史教學(xué)導(dǎo)學(xué)案論文

      3.鑲邊與剪紙的導(dǎo)學(xué)案

      4.木蘭詩導(dǎo)學(xué)案及答案

      5.語文版木蘭詩導(dǎo)學(xué)案

      6.漢語拼音復(fù)習(xí)導(dǎo)學(xué)案

      7.趙普文言文導(dǎo)學(xué)案答案

      8.高二物理選修3-1試題答案

      9.高二選修1物理第四章單元測試題

      10.高二選修《唐詩宋詞選讀》練習(xí)題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在线日本道二区免费v | 亚洲国产欧美丝袜精品一区 | 亚洲日韩欧美自拍另类 | 一本久久a久久免费观看 | 亚洲蜜芽AV中文在线 | 日韩精品视频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