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目標
1.學習小說人物描寫的方法;理解小說中議論的關系。
2.學習小說采用對比表現主題的方法。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閱讀小說的習慣;
2.培養學生思維創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標
加強作品與現實生活的多元化鏈接,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生活的熱愛與珍惜。
教學重點
1、小說中的主題的理解。
2、小說中議論性文段的理解。
教學難點
對內涵豐富的語句的品味、理解。
教學時間 三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要點:
1.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2.掌握課文中作注的疑難詞語的讀音、字形、詞義。
3.理清小說線索,能概述故事情節。
知識準備:
一查閱有關小說的知識 復習導入
我們在前幾冊課本中已經學過了不少小說,如《最后一課》、《社戲》等,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典型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
1、一篇小說必須具備哪三個要素?其中的主要要素是什么?
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2、常見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肖像、心理、行動、語言描寫,以及正面、側面描寫。
3、小說情節起著展示人物性格、表現作品主題的作用,它一般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有的還有序幕、尾聲。
4、環境:A社會環境要交代作品的時代背景;B自然環境用以烘托氣主氛、表現人物感情等。
今天,我們來學習魯迅先生的一篇選自《吶喊》的短篇小說--《故鄉》(板書),以前還學過他的哪篇小說?
二 簡介寫作背景
課外搜集整理有關材料說說
學習內容
一、默讀課文
1 檢查詞語預習、記住字音、字形、字義。
陰晦(huì) 瓦楞(léng) 胯(kuà)下 獾(huān) 秕(bǐ)谷 鵓鴣(bō)(gū)
髀(bì) 嗤(chī)笑 絮絮(xù) 瑟(sè)索 蜷(quán)縮 寒噤(jìn) 折(shé)本
惘(wǎng)然 恣睢(zì)(suī) 潺潺(chán) 黛(dài)色 愕(è)然 五行(xíng)
詞語解釋:
蕭索: 如許: 鄙夷: 愕然: 恣睢:
瑟索: 惘然:
2 概述故事情節
要求:講清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既力求完整,又要簡明扼要
3 指導理清情節結構
(1)小組討論文章段落層次,列出內容要點(注意表示時間、地點的詞語)
(2)說說、議議
明確:小說以時間為序,以我回故鄉的所見所聞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全文可按“漸近故鄉--在故鄉--離開故鄉”三個方面分為三個部分。
一(開頭到“搬家到我在謀食的異地去”):“我”漸近故鄉時見到的一片破敗蕭索的景象及當時的感觸,交代了時間、地點、回家原因及心情;
二(從“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經一掃而光了”):“我”在故鄉期間的見聞和感受,著重刻畫了閏土、楊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農村破產、農民生活貧困的社會根源,是小說的主干部分。
第一層(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里,出去了”)寫“我”到家時的情況。對少年閏土的回憶--天真無畏、深厚友誼;對楊二嫂的比照--小市民習性更厲害
第二層(到“他就領了水生回去了”)寫“我”和中年閏土見面的情況。(全文重點)閏土外貌到精神的巨大變化(社會根源)
第三層(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告別閏土與故鄉。
三(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結束):“我”離開故鄉時種種感觸和矛盾心情,抒發了作者對現實社會極大的憤懣,表現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和堅定信心。
(3)明確組材順序和線索
問題:上述內容按什么順序來寫?又以什么線索貫穿全文?
順序: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
線索:“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
知識梳理
通過本堂課的學習,你了解了些,學會了什么,得到了些什么啟發?
(學有所獲,練習說話)
達標檢測
按照順敘的手法重寫故事梗概
板書設計:
故鄉
漸進故鄉------在故鄉--------離開故鄉
第二課時
學習要點:
1.能夠根據人物對話、外貌說說對人物形象的理解
2.感受課文通過人物形象的對比來突出中心思想的好處
知識準備
1.檢查上堂課的改寫故事情節的作業
讀讀、學生評議
2.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同學們,閱讀一篇小說,就如同認識一個人一樣,只有走進他的內心世界,你才能與他相知交流。上一節課我們理清了小說的線索和情節,對課文已比較熟悉,現在我們來走進其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一下他們各是怎樣的人。
學習內容
1.小說中出現了哪些人物?你認為主人公是誰?為什么?
人物:閏土、楊二嫂、母親、水生、宏兒、“我”
(對主人公的理解可能眾說紛紜,預計會落在“我”和“閏土”上,讓學生展開辯論)
教師總結:
判斷小說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說中是否通過他來表現小說“主題思想”。這篇小說中閏土處在小說的中心地位,對表現小說的主題起決定作用,因此閏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而“我”只是本文的線索人物。
2.分析閏土人物形象:
(分角色朗讀第12自然段-30自然段;第55自然段)
《故鄉》寫閏土著重的是前后對照的方法。作品從哪幾方面進行對照?通過對照突出了什么?
學生討論說說議議
明確:
(1)外貌對照:
少年閏土:"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淳樸天真、可親可愛;
中 年閏土:"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 身瑟索著","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受盡生活折磨,命運悲慘(經濟生活的艱難和精神負擔的沉 重)。
(2)動作、對話對照:
少年閏土:雪地捕鳥,月夜刺碴,"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聰明勇敢、活潑開朗;
4個省略號(5處對話)說明閏土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說也說不完。
中年閏土:說話前的神態是"歡喜--凄涼--恭敬";他說了七句話,前六句用斷斷續續的話表達自己的心情和謙恭,最后一句還是用斷斷續續的話訴說自己的苦狀;說話后的神態是"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仿佛石像一般"。--遲疑麻木、痛苦難言。
9個省略號(5處對話)說明閏土心里有說不盡、道不明的苦處。
“迅哥兒”改稱“老爺”,寫出閏土不僅為饑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級觀念思想的束縛。
“厚障壁”就是所謂“身份”、“地位”所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精神隔閡。
(3)閏土對"我"、對生活的態度前后對照:
對我:
少年閏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情真意切,親密無間;
中年閏土: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為少年時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矩"。--被封建禮教牢牢束縛。
對生活:
少年閏土:捕鳥、看瓜、刺碴、拾貝、觀潮……--天真活潑、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
中年閏土:揀了"一副香爐和燭臺"。-- 將希望寄托于神靈。
問題:是什么原因使閏土從外表到精神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你能從文中找出一句話來說明嗎?
明確后小結:
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多子、饑荒、稅、兵、匪、官、紳”,把一個活潑的少年折磨成凄慘的苦人兒。
魯 迅在這個人物的前后對比中,不僅從經濟上、政治上刻畫了閏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從精神上揭示了閏土的痛苦。封建思想意識給他加上精神枷鎖,尊卑觀念愚弄淳樸的農民。見“我”時,強自按熄霎時間閃現出來的真摯友誼的火光;見面時一系列精神變化細致入微地刻畫了尊卑觀念給閏土心靈深處留下的創傷。對香爐和燭臺細節的描寫,進一步揭示內心世界,他虔誠地渴望神靈的賜福,擺脫貧困與苦難,這樣描寫,可清楚地看到:閏土對苦難根源有直覺,但不理解;希望改變現 狀,卻又無可奈何;他憧憬未來,卻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佑。
在鮮明的對比中,揭示了閏土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經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也揭示了閏土們悲慘命運的深刻的社會原因是多子、饑荒、稅、兵、匪、官、紳。是舊中國貧苦農民的典型。
3.分析楊二嫂人物形象(外貌、對話、動作描寫):
(自由朗讀39自然段-52自然段)
問題:(1)你能從文中哪些富有特征性的描寫語言中說說楊二嫂是一個怎樣的人嗎?
(學生討論說說、議議)
明確:小說對楊二嫂的描寫,先聞其聲,再見其人。
外貌描寫--"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
語言描寫--
動作描寫--
--她的語言和動作表現了她尖嘴利舌,貪小便宜潑辣的小市民習性和日趨貧困的生活。
(2)試比較刻畫楊二嫂與閏土的方法有何異同
(討論說說議議)
明確:同 ①運用對比手法描寫人物的前后變化
②通過外貌、語言、動作描寫刻畫人物
異 閏土---
回憶少年閏土----描寫眼前閏土
楊二嫂---
先聞其聲,后見其人(符合楊二嫂潑辣的性格)
(3)楊二嫂不是主人公卻被刻畫得入骨三分,這個人物對主人公的塑造及表現主題有何作用?
(討論說說議議)
明確:楊二嫂是當時社會既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兩個意義: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來襯托閏土的純樸善良;二是用她的變化來說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從另一側面反映了農村經濟的破敗,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弊病。
知識梳理
本節課你了解了什么?你學到了什么?
(從人物的特點、刻畫人物的方法以及啟示幾方面各抒己見)
達標檢測
以“我 (同情、可憐、討厭、喜歡…… ) (閏土或楊二嫂)”為題寫一段200字的話
板書設計:
故鄉
閏土 純真、有生氣→麻木、遲鈍
人物 年輕美麗 自私貪婪尖刻
楊二嫂 →
安分守己 勢力 愛搬弄是非
(過去 → 現在)
第三課時
學習目標:學會閱讀小說。
具體目標:
1、掌握運用對比手法和多種描寫手段刻畫人物,突出主題。
2、分析文中景物描寫的作用。
3、深刻理解作品主題。
重點難點:
1、分析文中景物描寫的作用。
2、深刻理解小說的主題。
一、導課:
回不去的地方叫故鄉,到不了的地方叫遠方,多少人就這樣一直辛苦輾轉在路上,為什么故鄉回不去了呢,為什么這么辛苦輾轉呢?今天咱們就走進魯迅的故鄉,看個究竟。
二、回顧上節課的內容:
1、故鄉為什么回不去了呢?(一個字“變”)
故鄉人,故鄉的景。
2、小說是什么樣的文學體裁?三要素:?
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典型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
小說的情節是什么?(人物、事件)
“我”回故鄉處理搬家事物時的種種見聞與感受。
三、通過人物形象的分析對照和景物描寫的理解來理解小說主題。
小組分工解決問題:
(一)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對比
少年閏土 中年閏土
外 貌: 活潑可愛 蒼老貧困
動作對話: 聰明勇敢 遲疑麻木
熱情開朗 痛苦難言
對我的態度: 情真意切 隔膜恭敬
對生活的態度: 熱情充滿希望 寄希望于神靈
回答問題,套用句式:
在外貌上紫色圓臉,頭戴氈帽,項帶銀圈的少年閏土是活潑可愛的,頭戴破氈帽,渾身瑟索,手象松樹皮的中年閏土是蒼老貧困的。
思考:小英雄變成木偶人的原因?
“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
(二)楊二嫂的變化
由( 年輕美麗 )的( 豆腐西施 )變成了(自私尖刻)的(細腳伶仃的圓規)。
(三)故鄉景物的變化:
1、第(2)段和第( 12 )段形成對比。
2、( )的故鄉變成了( )的故鄉。體現了( )主題。
3、景物描寫除了展示故鄉的景象,服務主題,還有什么作用?
4、除此之外,還有那些段落是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
第6段 :描寫老屋的破落,寫出主人的傷感,反映農民生活貧困,烘托悲涼氣氛。
第88段創造靜謐氣氛,形成情景交融的深遠意境。對未來故鄉的美好憧憬。
(四)總結主題:
《故鄉》 通過對( 故鄉 )景色和( 閏土 )前后的變化,揭露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國主義 ) 和(封建主義)剝削壓迫下
第四課時
學習要點:
1.能根據課文內容說說對“我”這個人物形象的理解。
2.說說對課文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的理解。
3.多方面理解課文的主題思想。
知識準備:
學生朗讀練筆“我 (同情、可憐、討厭、喜歡…… ) (閏土或楊二嫂)”,進一步加強對人物形象的理解 。
學習內容:
1.過渡導入新課
上兩節課,我們認識了幾種描寫對塑造人物的作用,并分析了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人物形象。這節課,我們來分析小說中的"我"的人物形象,探討小說豐富的語言內涵,從而理解作品表現的主題。
2. 講讀第三層---離開故鄉:
這一段主要寫"我"離別故鄉時的悵惘情緒和對未來的希望。
(學生讀第78-85自然段)
(1)"我"這次是"永別了熟識的老屋,而且遠離了熟識的故鄉",到異地去謀生。離開時"我"的心情是怎樣的?有沒有依依不舍的情感?
明確:
“我” 只感到“有些惘然”,“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而且一想到在故鄉所遇到的人和事,"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這 “高墻”就是社會造成的精神上的“厚障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再想起閏土今昔的巨變,"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由于有感于這復雜的世事變化,因而"我"對未來想得很多。
“我” 無法消除與閏土之間的隔閡,但對未來是抱熱烈的希望和急切的憧憬的。希望宏兒和水生能夠一氣,不再像“我”和閏土一樣隔膜起來。作者希望下一代不要“辛苦 展轉”、“辛苦麻木”、“辛苦恣睢”。這里的三個“辛苦”含義各不相同,你能從文中找出相應的代表說說對三個辛苦的理解嗎?
明確:第一個是“奔波、勞碌”的意思,是“我”的生活;第二個有“辛勤、勞苦”的意思, 指閏土的生活;第三個有“鉆謀、妄為”之意,指官、紳一類人物及楊二嫂們的生活,希望他們有“新的生活”,是“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學生齊讀86~88自然段)
(2)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
明確:閏土崇拜神鬼的偶像,態度虔誠,他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夠好起來,這種愿望是“切近”的;而“我”對未來充滿希望,“我”的希望是讓后輩過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是“茫遠”的,實現自己的這一希望又是非常艱巨的。因此,“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
最 后一個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段告訴我們,希望的有無,取決于實踐,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奮 斗,等于沒有希望;希望雖然遙遠,而且實現起來困難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奮斗,去實踐,希望就能實現。這段文字,意味深長,表達了“我”對“新生活”一定會 來臨的堅定信心。
3. “我”的人物形象:
問題;“我”是一個怎樣的人?“我”是作者本人嗎?說說你的看法。
(小說不同于一般記敘文,小說中的人物是經過藝術加工的人物形象,“我”不是作者。是一個線索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個要求進步的知識分子形象。故鄉蕭索的景色顯示了當時農村的凋敝,襯托了"我"的悲涼心情。現實的故鄉與記憶中的故鄉距離太大,"我"非常失望,從而抒發了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無比憎恨的感情。
閏土的巨大變化,與"我"的思想隔閡刺痛了"我"的心,思想上引起極大震動、悲哀、憤慨。哀其不幸,寄予無限同情。
楊二嫂的變化,“我”感到討厭。
離 別故鄉時復雜的思想感情,更使我們認識到“我”熱切要求推翻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革命精神,并能認識到改造舊社會實現新生活的艱苦性、復雜性,表現了"我" 對革命任務艱巨性的深刻認識和實現理想的信心、決心。小說最后閃光的一筆,一掃全篇沉悶的氣氛,反映積極謀求社會變革的進取精神,鼓舞人們為新社會的出現 而斗爭的信心,同時把小說的主題思想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
4. 理解課文環境描寫的作用:
提問:這篇小說實際上寫了兩個故鄉:一是記憶中的故鄉,一是現實目睹的故鄉。記憶中的故鄉,色彩鮮明,是一幅“神奇的圖畫”,現實的故鄉又是一幅怎樣的圖景?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一段又再現了記憶中的故鄉的美麗畫面,這又說明了什么?
明確:現實的故鄉一片荒涼、沉重、窒息,“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點活氣”。對記憶中的故鄉和現實目睹的故鄉的描寫,作者采用了對比的寫法。這樣寫,突出了現實故鄉的每況愈下的變化,反映了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蹂躪下日趨破產的舊中國農村的社會現實。
小說最后一段,又再現了記憶中的美麗畫面,這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也是對新生活的想象、憧憬。
5.回顧故鄉的人和景,你能用一個字來概括其共同點嗎?作者想借此來說些什么?(表現什么主題)
明確:“變” 小說著重刻畫了一個受盡舊社會摧殘剝削的勞苦農民閏土的形象,通過閏土悲慘遭遇的描述,生動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舊中國農村日益破敗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舊社會對農民從肉體到精神的嚴重殘害,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和堅定信念。
知識梳理
學完本課,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如人物塑造、主題思想、環境描寫、情節設置等表述)
達標檢測
讓想象飛起來
假如時間可以壓縮,21世紀的今天,“我”、“閏土”、“楊二嫂”、“宏兒”和“水生”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能不能讓“我”再回一次故鄉?試寫一篇600字左右的練筆
板書設計:
故鄉
人物 舊社會經濟衰敗 改造舊社會
“變” →
景物 人民生活痛苦 創造新生活
董秀花
[九年級上第三單元《故鄉》導學案(谷頭學校)]相關文章:
1.《談中國詩》導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