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元代文學(教師中心稿)

      發布時間:2016-4-17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作者:rdgz123

      概論

      元代是蒙古貴族掌握國家權力的時代。蒙古族在北方崛起后,先后滅掉了西遼、西夏、金、大理、吐蕃等政權,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定國號為元,公元1279年滅掉南宋,統一全國。因元代文學上承金代,故講元代文學一般以元滅金的1234年為起點,至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結束,時間跨度共一百三十余年。

      程朱理學的成為官學。全真教的流行。

      詩歌創作的承前與啟后。散文的重視經世致用。然詩文的成績難與小說、戲曲的輝煌相比。尤其是元曲(劇曲與散曲)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元代文學的代表。

      第一章 元雜劇的發展線索及其他

      第一節 元雜劇的發展線索

      元雜劇的發展可分為三期:初期,自蒙古滅金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1234-1294)。中期,自元成宗鐵穆耳元貞元年至元文宗圖帖睦爾至順三年(1295-1332)。晚期,元順帝帖睦爾統治時期(1333-1368)。

      初、中、晚三期,雜劇創作在地域上的變化,在內容和藝術表現上各自的特點。

      第二節 元雜劇繁榮的原因

      特定的社會經濟環境。藝術形式的成熟。偉大的作家與出色的演員。

      第三節 元雜劇劇本的特點

      一本四折。題目正名。科介。角色分工。

      第四節 元雜劇劇本的保存情況

      著錄情況。總集與選集。

      第二章 關漢卿

      元代雜劇創作主體的分析。對元雜劇創作影響最大的兩類作家。關漢卿,元代浪子文人的代表。對勾欄的熟悉,對百姓生活的貼近與文人的眼光。

      第一節 儒者的情懷

       

      關漢卿是一位文人。他以他的意識形態來反映現實生活、捕捉問題、選擇角度,通過劇本來剖析社會與人生。他以他的儒生本色,提升了雜劇劇本的思想價值。以《竇娥冤》、《詐妮子》、《單刀會》等劇本為例,看關漢卿對人性的透視、對歷史的思考、對現實的批判。

      第二節 當行的作品

      關漢卿出入瓦舍,不但與歌場、藝人關系密切,且躬踐排場,親自參加演出。對勾欄與演劇的熟悉,使關漢卿的劇作適合舞臺演出。沖突的設置;人物的塑造;語言的個性化;

      第三章 白樸及初期其他作家

      第一節 白樸

      在元雜劇創作初期,一批劇作家經歷了朝代鼎革的社會大變動、歷盡人生的滄桑,白樸可以看作他們的代表。

      《梧桐雨》:劇本的結構;“情鐘難遣”的苦悶。《墻頭馬上》:別具一格的愛情劇。

       

       

      第二節 《趙氏孤兒》

       

       

      元大都人紀君祥所作。《趙氏孤兒》在中國戲劇史上,是一部影響很大的劇作,而在西方的悲劇理論輸入中國以后,此劇更被視為中國悲劇的代表作之一。

      《趙氏孤兒》的元刊本為四折,《元曲選》本為五折,兩本的曲詞亦有較大的出入。

      劇本的本事。劇本的成功之處。元刊本與元曲選本的比較;研究現狀的分析。

      第三節 《李逵負荊》

      元代的黑旋風雜劇。李逵是元代水滸戲中最受歡迎的角色,半數以上的水滸戲以他為劇中的重要人物。就目前已有的材料統計,元代的黑旋風雜劇,今天可見到題目的有十余種,流傳下來的劇本有四種,即《李逵負荊》、《雙獻功》、《還牢末》、《黃花峪》。其中《還牢末》和《黃花峪》都沒有以李逵為中心來組織情節。以李逵貫穿始終,以李逵為核心人物的劇本是高文秀的《雙獻功》和康進之的《李逵負荊》。康進之的《李逵負荊》是現在保存下來的元人水滸戲中最優秀的作品。 《李逵負荊》之李逵。

      第四節 《灰欄記》與《魔合羅》

      《灰欄記》和《魔合羅》均為元雜劇中著名的公案劇。

      《灰欄記》,李行甫作。包公戲的代表作之一 。二母奪一子故事的淵源討論。

      《包拯集》、《宋史包拯傳》與包公戲。《灰欄記》對包公智慧的表現,體現了北雜劇中包公戲的一個重要特色。

      《魔合羅》,孟漢卿作。寫張鼎的勘案故事。張鼎是元代公案戲中包拯之外,另一重要人物,是一個能吏的形象。《魔合羅》劇本情節的曲折、新奇。唱詞的敘事性、動作性與直白。音樂上的變化。

      第四章 馬致遠

      馬致遠的創作跨越了元雜劇創作的初期與中期。其劇作在內容和風格上均獨具特色。

      第一節 馬致遠與關漢卿的比較

      馬致遠和關漢卿雖然同為下層文人,卻在精神上存在一定的差異。關漢卿在精神上更多儒者的色彩,更接近平民百姓,更關注社會下層的生活。馬致遠則更多地受到全真教的影響,更關注士人的狀況,更多地探討精神的歸宿。

      《薦福碑》和《青衫淚》中的文人。

      第二節 馬致遠的神仙道化劇

      馬致遠現存的七本雜劇中有四本是神仙道化劇。元代神仙道化劇的代表作家。《岳陽樓》與全真教的關系;對生命、人生的思考;《岳陽樓》與元代神仙道化劇。

      第三節 馬致遠劇作的曲詞風格

      吳梅《中國戲曲概論》“元人雜劇”:“嘗謂元人劇詞,約分三類:憙豪放者學關卿,工鍛煉者宗實甫,尚輕俊者號東籬”。

      馬致遠劇作對語言的運用及曲詞的清俊雋永。

      第五章 王實甫與元中后期雜劇

      第一節 王實甫的《西廂記》

      西廂故事的流變;“王西廂”對“董西廂”的改造;雜劇《西廂記》的成就及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王實甫的《西廂記》是元雜劇創作中期重要的代表作,突出體現了第二期雜劇創作的一些特點,如對“情”的突出描寫、對文采的追求等。

      第二節 鄭光祖

      鄭光祖是“元曲四大家”之一 ,他的曲作在元中葉以后的文壇占有重要的地位。明人對鄭光祖的激賞。

      鄭光祖愛情劇--《倩女離魂》與《?梅香》--的特點(形式與內容)。《王粲登樓》的成功與失敗;文人不遇的感慨。

      第六章 元散曲

      散曲是元代新的韻文體裁,是流行樂曲的歌詞。

      第一節 散曲的特點與形式

      散曲的起源。散曲的演唱。散曲的內容:散曲所表現的內容很廣泛,但最突出的是嘆世歸隱與男女風情。散曲的風格特征與表現手法:豪辣、通俗、自然、詼諧;賦的手法。

      散曲在體裁上大致可以分為小令和套曲兩類。小令;帶過曲;重頭小令。套曲及其特點。

      散曲的形式特點:襯字;用韻;豐富的對仗方式。

      關漢卿《不伏老》套曲。睢景臣《高祖還鄉》。

      (作品見《文學史參考資料簡編》)

      第二節 嘆世歸隱之作評析

      元代文人與嘆世歸隱之作。元散曲嘆世歸隱之作在表現上的一些特點。

      關漢卿[南呂]四塊玉《閑適》:

      舊酒投。新醅潑。老瓦盆邊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閑吟和。他出一對雞。我出一個鵝。閑快活。

      盧摯[蟾宮曲]“想人生七十猶稀”:

      想人生七十猶稀。百歲光陰。先過了三十。七十年間。十歲頑童。十載尫羸。五十歲除分晝黑。剛分得一半兒白日。風雨相催。兔走烏飛。子細沉吟。都不如快活了便宜。

      馬致遠[雙調]夜行船《秋思》。

      百歲光陰一夢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來。明朝花謝。急罰盞夜闌燈滅。

      [喬木查]想秦宮漢闕。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漁樵沒話說。縱荒墳橫斷碑。不辨龍蛇。

      [慶宣和]投至狐蹤與兔穴。多少豪杰。鼎足雖堅半腰折。魏耶。晉耶。

      [落梅風]天教你富。莫太奢。沒多時好天良夜。富家兒更做道你心似鐵。爭辜負了錦堂風月。

      [風入松]眼前紅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車。不爭鏡里添白雪。上床與鞋履相別。莫笑巢鳩計拙。葫蘆提一向裝呆。

      [撥不斷]利名竭。是非絕。紅塵不向門前惹。綠樹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補墻頭缺。更那堪竹籬茅舍。

      [離亭宴煞]蛩吟罷一覺才寧貼。雞鳴時萬事無休歇。何年是徹。

      看密匝匝蟻排兵。亂紛紛蜂釀蜜。急攘攘蠅爭血。裴公綠野堂。陶令白蓮社。愛秋來時那些。和露摘黃花。帶霜分紫蟹。煮酒燒紅葉。

      想人生有限杯。渾幾個重陽節。人問我頑童記者。便北海探吾來。道東籬醉了也。

      第三節 男女風情之作評析

      元散曲中男女風情之作的表現特點。

      商挺[雙調]潘妃曲“帶月披星擔驚怕”:

      帶月披星擔驚怕。久立紗窗下。等候他。驀聽得門外地皮兒踏。則道是冤家。原來風動荼蘼架。

      貫云石[雙調]清江引《惜別》“若還與他相見時”:

      若還與他相見時。道個真傳示。不是不修書。不是無才思。繞清江買不得天樣紙。

      第四節 張可久

      張可久是元代散曲創作的重要作家,也是元散曲創作中期的代表作家。張可久散曲的雅化傾向及其表現。

      [南呂]金字經《春晚》:

      惜花人何處。落紅春又殘。倚遍危樓十二欄。彈。淚痕羅袖斑。江南岸,夕陽山外山。

      [中呂]賣花聲《懷古》:

      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涂炭。讀書人一聲長嘆。

      [雙調]沉醉東風《秋夜旅思》:

      二十五點秋更鼓聲。千三百里水館郵程。青山去路長。紅樹西風冷。百年人半紙虛名。得似璩源閣上僧。午睡足梅窗日影。

      第七章 南戲

      南戲是中國最早成熟的戲劇形式,是北宋末葉至明嘉靖末期,由最初的“溫州雜劇”流布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各地、繁衍而成的性質相類的民間藝術的總稱。又名“戲文”。因其主要用南曲演唱,為了區別元代興起的北曲雜劇,后人稱之為“南曲戲文”,簡稱“南戲文”、“南曲”、“南戲”。由于南戲最早產生于浙江溫州,元之前曾將所有戲劇雜伎表演形式稱為“雜劇”,故早期南戲流傳外地,被稱作“溫州雜劇”或“永嘉雜劇”。在元代,南戲在南方的民間依然活躍。

      第一節 關于南戲產生的時間、地點等

      古人的記載與今人的論述。南戲今天保存下來的作品的情況。南戲在元代的發展情況。元滅南宋后,北雜劇與南戲的交流,分別為雜劇與南戲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二節 “永樂大典戲文三種”

      《張協狀元》一般認為是宋代的作品。《小孫屠》和《錯立身》則應是元代的作品。從《張協狀元》到《小孫屠》、《錯立身》所顯示的變化。

      第三節 “四大南戲”

      “四大南戲”指《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簡稱“荊、劉、拜、殺”。它們是元末明初南戲的代表作,也是明清兩代戲曲舞臺上非常受歡迎的劇目。

      “四大南戲”的版本情況。

      《拜月亭》。南戲《拜月亭》由關漢卿的雜劇改編而來,但頗有獨到之處;人物形象的細致、生動。曲詞的自然天成。明代關于《拜月亭》、《琵琶記》孰優孰劣的爭論。

      第四節 《琵琶記》

      《琵琶記》版本情況。

      《琵琶記》由宋代南戲《趙貞女》改編而來。《琵琶記》在內容上的改變及其意義。作為“詞曲之祖”的《琵琶記》對明代戲曲創作的影響。

      《琵琶記》片段“糟糠自厭”評析。

      [元代文學(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元代醫學教育研究論文

      2.9.10教師節演講稿范文學生

      3. 走進文學的廣播稿

      4.文學星空廣播稿格式

      5.元旦文學社的演講稿

      6.初中心理健康說課稿

      7.初中心理優秀說課稿

      8.初中心理說課稿模板

      9.教師節演講稿:最美的教師

      10.2017教師節教師演講稿

      在线咨询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 一级a一级a国产爰片免费免免 | 伊人色综合久久一区二区观看 |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天天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 香蕉精品高清在线观看视频 |

        作者:rdgz123

        概論

        元代是蒙古貴族掌握國家權力的時代。蒙古族在北方崛起后,先后滅掉了西遼、西夏、金、大理、吐蕃等政權,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定國號為元,公元1279年滅掉南宋,統一全國。因元代文學上承金代,故講元代文學一般以元滅金的1234年為起點,至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結束,時間跨度共一百三十余年。

        程朱理學的成為官學。全真教的流行。

        詩歌創作的承前與啟后。散文的重視經世致用。然詩文的成績難與小說、戲曲的輝煌相比。尤其是元曲(劇曲與散曲)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元代文學的代表。

        第一章 元雜劇的發展線索及其他

        第一節 元雜劇的發展線索

        元雜劇的發展可分為三期:初期,自蒙古滅金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1234-1294)。中期,自元成宗鐵穆耳元貞元年至元文宗圖帖睦爾至順三年(1295-1332)。晚期,元順帝帖睦爾統治時期(1333-1368)。

        初、中、晚三期,雜劇創作在地域上的變化,在內容和藝術表現上各自的特點。

        第二節 元雜劇繁榮的原因

        特定的社會經濟環境。藝術形式的成熟。偉大的作家與出色的演員。

        第三節 元雜劇劇本的特點

        一本四折。題目正名。科介。角色分工。

        第四節 元雜劇劇本的保存情況

        著錄情況。總集與選集。

        第二章 關漢卿

        元代雜劇創作主體的分析。對元雜劇創作影響最大的兩類作家。關漢卿,元代浪子文人的代表。對勾欄的熟悉,對百姓生活的貼近與文人的眼光。

        第一節 儒者的情懷

         

        關漢卿是一位文人。他以他的意識形態來反映現實生活、捕捉問題、選擇角度,通過劇本來剖析社會與人生。他以他的儒生本色,提升了雜劇劇本的思想價值。以《竇娥冤》、《詐妮子》、《單刀會》等劇本為例,看關漢卿對人性的透視、對歷史的思考、對現實的批判。

        第二節 當行的作品

        關漢卿出入瓦舍,不但與歌場、藝人關系密切,且躬踐排場,親自參加演出。對勾欄與演劇的熟悉,使關漢卿的劇作適合舞臺演出。沖突的設置;人物的塑造;語言的個性化;

        第三章 白樸及初期其他作家

        第一節 白樸

        在元雜劇創作初期,一批劇作家經歷了朝代鼎革的社會大變動、歷盡人生的滄桑,白樸可以看作他們的代表。

        《梧桐雨》:劇本的結構;“情鐘難遣”的苦悶。《墻頭馬上》:別具一格的愛情劇。

         

         

        第二節 《趙氏孤兒》

         

         

        元大都人紀君祥所作。《趙氏孤兒》在中國戲劇史上,是一部影響很大的劇作,而在西方的悲劇理論輸入中國以后,此劇更被視為中國悲劇的代表作之一。

        《趙氏孤兒》的元刊本為四折,《元曲選》本為五折,兩本的曲詞亦有較大的出入。

        劇本的本事。劇本的成功之處。元刊本與元曲選本的比較;研究現狀的分析。

        第三節 《李逵負荊》

        元代的黑旋風雜劇。李逵是元代水滸戲中最受歡迎的角色,半數以上的水滸戲以他為劇中的重要人物。就目前已有的材料統計,元代的黑旋風雜劇,今天可見到題目的有十余種,流傳下來的劇本有四種,即《李逵負荊》、《雙獻功》、《還牢末》、《黃花峪》。其中《還牢末》和《黃花峪》都沒有以李逵為中心來組織情節。以李逵貫穿始終,以李逵為核心人物的劇本是高文秀的《雙獻功》和康進之的《李逵負荊》。康進之的《李逵負荊》是現在保存下來的元人水滸戲中最優秀的作品。 《李逵負荊》之李逵。

        第四節 《灰欄記》與《魔合羅》

        《灰欄記》和《魔合羅》均為元雜劇中著名的公案劇。

        《灰欄記》,李行甫作。包公戲的代表作之一 。二母奪一子故事的淵源討論。

        《包拯集》、《宋史包拯傳》與包公戲。《灰欄記》對包公智慧的表現,體現了北雜劇中包公戲的一個重要特色。

        《魔合羅》,孟漢卿作。寫張鼎的勘案故事。張鼎是元代公案戲中包拯之外,另一重要人物,是一個能吏的形象。《魔合羅》劇本情節的曲折、新奇。唱詞的敘事性、動作性與直白。音樂上的變化。

        第四章 馬致遠

        馬致遠的創作跨越了元雜劇創作的初期與中期。其劇作在內容和風格上均獨具特色。

        第一節 馬致遠與關漢卿的比較

        馬致遠和關漢卿雖然同為下層文人,卻在精神上存在一定的差異。關漢卿在精神上更多儒者的色彩,更接近平民百姓,更關注社會下層的生活。馬致遠則更多地受到全真教的影響,更關注士人的狀況,更多地探討精神的歸宿。

        《薦福碑》和《青衫淚》中的文人。

        第二節 馬致遠的神仙道化劇

        馬致遠現存的七本雜劇中有四本是神仙道化劇。元代神仙道化劇的代表作家。《岳陽樓》與全真教的關系;對生命、人生的思考;《岳陽樓》與元代神仙道化劇。

        第三節 馬致遠劇作的曲詞風格

        吳梅《中國戲曲概論》“元人雜劇”:“嘗謂元人劇詞,約分三類:憙豪放者學關卿,工鍛煉者宗實甫,尚輕俊者號東籬”。

        馬致遠劇作對語言的運用及曲詞的清俊雋永。

        第五章 王實甫與元中后期雜劇

        第一節 王實甫的《西廂記》

        西廂故事的流變;“王西廂”對“董西廂”的改造;雜劇《西廂記》的成就及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王實甫的《西廂記》是元雜劇創作中期重要的代表作,突出體現了第二期雜劇創作的一些特點,如對“情”的突出描寫、對文采的追求等。

        第二節 鄭光祖

        鄭光祖是“元曲四大家”之一 ,他的曲作在元中葉以后的文壇占有重要的地位。明人對鄭光祖的激賞。

        鄭光祖愛情劇--《倩女離魂》與《?梅香》--的特點(形式與內容)。《王粲登樓》的成功與失敗;文人不遇的感慨。

        第六章 元散曲

        散曲是元代新的韻文體裁,是流行樂曲的歌詞。

        第一節 散曲的特點與形式

        散曲的起源。散曲的演唱。散曲的內容:散曲所表現的內容很廣泛,但最突出的是嘆世歸隱與男女風情。散曲的風格特征與表現手法:豪辣、通俗、自然、詼諧;賦的手法。

        散曲在體裁上大致可以分為小令和套曲兩類。小令;帶過曲;重頭小令。套曲及其特點。

        散曲的形式特點:襯字;用韻;豐富的對仗方式。

        關漢卿《不伏老》套曲。睢景臣《高祖還鄉》。

        (作品見《文學史參考資料簡編》)

        第二節 嘆世歸隱之作評析

        元代文人與嘆世歸隱之作。元散曲嘆世歸隱之作在表現上的一些特點。

        關漢卿[南呂]四塊玉《閑適》:

        舊酒投。新醅潑。老瓦盆邊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閑吟和。他出一對雞。我出一個鵝。閑快活。

        盧摯[蟾宮曲]“想人生七十猶稀”:

        想人生七十猶稀。百歲光陰。先過了三十。七十年間。十歲頑童。十載尫羸。五十歲除分晝黑。剛分得一半兒白日。風雨相催。兔走烏飛。子細沉吟。都不如快活了便宜。

        馬致遠[雙調]夜行船《秋思》。

        百歲光陰一夢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來。明朝花謝。急罰盞夜闌燈滅。

        [喬木查]想秦宮漢闕。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漁樵沒話說。縱荒墳橫斷碑。不辨龍蛇。

        [慶宣和]投至狐蹤與兔穴。多少豪杰。鼎足雖堅半腰折。魏耶。晉耶。

        [落梅風]天教你富。莫太奢。沒多時好天良夜。富家兒更做道你心似鐵。爭辜負了錦堂風月。

        [風入松]眼前紅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車。不爭鏡里添白雪。上床與鞋履相別。莫笑巢鳩計拙。葫蘆提一向裝呆。

        [撥不斷]利名竭。是非絕。紅塵不向門前惹。綠樹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補墻頭缺。更那堪竹籬茅舍。

        [離亭宴煞]蛩吟罷一覺才寧貼。雞鳴時萬事無休歇。何年是徹。

        看密匝匝蟻排兵。亂紛紛蜂釀蜜。急攘攘蠅爭血。裴公綠野堂。陶令白蓮社。愛秋來時那些。和露摘黃花。帶霜分紫蟹。煮酒燒紅葉。

        想人生有限杯。渾幾個重陽節。人問我頑童記者。便北海探吾來。道東籬醉了也。

        第三節 男女風情之作評析

        元散曲中男女風情之作的表現特點。

        商挺[雙調]潘妃曲“帶月披星擔驚怕”:

        帶月披星擔驚怕。久立紗窗下。等候他。驀聽得門外地皮兒踏。則道是冤家。原來風動荼蘼架。

        貫云石[雙調]清江引《惜別》“若還與他相見時”:

        若還與他相見時。道個真傳示。不是不修書。不是無才思。繞清江買不得天樣紙。

        第四節 張可久

        張可久是元代散曲創作的重要作家,也是元散曲創作中期的代表作家。張可久散曲的雅化傾向及其表現。

        [南呂]金字經《春晚》:

        惜花人何處。落紅春又殘。倚遍危樓十二欄。彈。淚痕羅袖斑。江南岸,夕陽山外山。

        [中呂]賣花聲《懷古》:

        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涂炭。讀書人一聲長嘆。

        [雙調]沉醉東風《秋夜旅思》:

        二十五點秋更鼓聲。千三百里水館郵程。青山去路長。紅樹西風冷。百年人半紙虛名。得似璩源閣上僧。午睡足梅窗日影。

        第七章 南戲

        南戲是中國最早成熟的戲劇形式,是北宋末葉至明嘉靖末期,由最初的“溫州雜劇”流布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各地、繁衍而成的性質相類的民間藝術的總稱。又名“戲文”。因其主要用南曲演唱,為了區別元代興起的北曲雜劇,后人稱之為“南曲戲文”,簡稱“南戲文”、“南曲”、“南戲”。由于南戲最早產生于浙江溫州,元之前曾將所有戲劇雜伎表演形式稱為“雜劇”,故早期南戲流傳外地,被稱作“溫州雜劇”或“永嘉雜劇”。在元代,南戲在南方的民間依然活躍。

        第一節 關于南戲產生的時間、地點等

        古人的記載與今人的論述。南戲今天保存下來的作品的情況。南戲在元代的發展情況。元滅南宋后,北雜劇與南戲的交流,分別為雜劇與南戲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二節 “永樂大典戲文三種”

        《張協狀元》一般認為是宋代的作品。《小孫屠》和《錯立身》則應是元代的作品。從《張協狀元》到《小孫屠》、《錯立身》所顯示的變化。

        第三節 “四大南戲”

        “四大南戲”指《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簡稱“荊、劉、拜、殺”。它們是元末明初南戲的代表作,也是明清兩代戲曲舞臺上非常受歡迎的劇目。

        “四大南戲”的版本情況。

        《拜月亭》。南戲《拜月亭》由關漢卿的雜劇改編而來,但頗有獨到之處;人物形象的細致、生動。曲詞的自然天成。明代關于《拜月亭》、《琵琶記》孰優孰劣的爭論。

        第四節 《琵琶記》

        《琵琶記》版本情況。

        《琵琶記》由宋代南戲《趙貞女》改編而來。《琵琶記》在內容上的改變及其意義。作為“詞曲之祖”的《琵琶記》對明代戲曲創作的影響。

        《琵琶記》片段“糟糠自厭”評析。

        [元代文學(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元代醫學教育研究論文

        2.9.10教師節演講稿范文學生

        3. 走進文學的廣播稿

        4.文學星空廣播稿格式

        5.元旦文學社的演講稿

        6.初中心理健康說課稿

        7.初中心理優秀說課稿

        8.初中心理說課稿模板

        9.教師節演講稿:最美的教師

        10.2017教師節教師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