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俞平伯:回憶《新潮》

      發布時間:2017-10-22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南方網資料

        南方網訊 1918年秋至1919年底,我正在北京大學中國文學門(即現在的“中文系”)讀書。在新文化思潮的影響下,我參加了當時北大學生組織的新潮社。

        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但那時中國人民的覺悟還不很高。我國人民新思想的真正開源之時,應該說是1917年俄國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當時有一份宣傳新思想最有影響的雜志《新青年》,是北大的名教授們如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錢玄同等人辦的。《新青年》為五四運動的爆發做了輿論準備。1919年的五四運動對整個中國社會的政治、思想、文化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1918年下半年,北大文科、法科的部分進步學生組織了新潮社,創辦《新潮》雜志,為《新青年》的友軍。新潮社設在沙灘北大紅樓東北角的一個小房間里,與北大圖書館毗鄰。參加新潮社的有:法科同學汪敬熙、何思源;文科的傅斯年、羅家倫、楊振聲、顧頡剛、江紹原、康白情、李小峰、孫伏園、俞平伯。因年久,我已記不得誰是主編了。我們辦刊物曾得到校方的資助。校長蔡元培先生親自為我們的刊物題寫“新潮”兩字。英文名Renaissance,是“文藝復興”的意思。

        《新潮》和《新青年》同是進步期刊,都宣傳新思想、新文化,宣傳“賽先生”(即Science,科學)與“德先生”(即Democracy,民主),但在辦刊方向上卻稍有不同:(1)《新青年》偏重于政治、思想、理論論述;《新潮》則偏重于思想、文學方面,介紹一些外國文學。(2)《新青年》內部從一開始就分為左、右兩派,斗爭激烈,直至最后徹底分開;《新潮》的路線相比之下則稍“右”一些。

        我參加《新潮》時僅18歲,知識很淺。由于自己出身于舊家庭,所以對有關新舊道德的討論比較注意,曾寫一篇有關新道德的文章。顧頡剛寫過論述家庭的文章,怕自己家里知道,署名“顧誠吾”,在《新潮》上發表。

        《新潮》的政論文章不太多,大多數是文藝作品,我那時初學寫新詩和白話小說。我最早的一首新詩《北河沿之春》發表在《新青年》上(其時尚未有《新潮》),記得中有四句:

        雙鵝拍拍水中游,

        行人緩緩橋上走,

        都說春來了,

        真是好氣候。

        我發表在《新潮》上的第一首新詩是《冬夜之公園》,描寫當時北京的中央公園(現在的中山公園)。以后又寫了描寫天津海河的新詩《春水船》等。我還寫過兩篇白話小說:《花匠》和反對婦女守節的《狗和褒章》。《花匠》曾被魯迅先生編選入《中國新文學大系》里,說的是花匠修飾花卉,把花的自然的美完全破壞掉了。這是一篇反對束縛的文章。這些早期的作品現在看起來是很幼稚的,因為那時年紀很輕,思想里并沒有明確的反封建的意識(我們當時對“封建”的理解是分封諸侯的意思,與今天不同)。盡管如此,這里面實際卻包含著反對封建、要求民主的思想。

        1919年我從北大畢業,隨即離京回南,以后就出國留學。《新潮》在我離開后仍然接著辦,后來還出了幾種叢書,但具體情況我就不太清楚了。

        作者簡介:

        俞平伯(1900─1990.10)

        古典文學研究家,紅學家。詩人,作家。

        原名俞銘衡,浙江德清人。1919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先后任浙江省視學、浙江師范國文教員,上海大學、北大女子文理學院教授,一度赴英、美,均不久即返。回國后,任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平大學、中國學院等院校教授。曾加入過北京大學的“新潮社”、“文學研究會”、“語絲社”等文學團體,是新文學運動初期的重要詩人,提倡過“詩的平民化”。1922年1月,曾與朱自清、鄭振鐸、葉圣陶等人創辦五四以來最早出現的詩刊《詩》月刊。

        建國后,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現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一級研究員,全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協理事,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是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至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是中國白話詩創作的先驅者之一。主要作品有詩集《冬夜》、《古槐書屋間》,散文集《燕知草》、《雜拌兒》。《紅樓夢辨》(1923年初版,50年代初改名《紅樓夢研究》(再版)是“新紅學派”的代表作之一。

        1990年10月15日逝世,終年91歲。(編輯:姜志)

      [俞平伯:回憶《新潮》]相關文章:

      1.用新潮造句集錦

      2.用新潮怎么造句

      3.個性簽名的新潮語句范文

      4.新潮婚禮邀請函范本

      5.山地回憶教案

      6.回憶往事的優美句子

      7.回憶人的傷感美文

      8.關于校園回憶好句子

      9.回憶的優美句子大全

      10.回憶是思念的帆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日韩V国产一二三区 | 中文字幕日本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中文幕乱码在线 | 午夜a影院在线2017 | 网友久久更新新视频免费 |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2019香蕉 |

        南方網資料

          南方網訊 1918年秋至1919年底,我正在北京大學中國文學門(即現在的“中文系”)讀書。在新文化思潮的影響下,我參加了當時北大學生組織的新潮社。

          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但那時中國人民的覺悟還不很高。我國人民新思想的真正開源之時,應該說是1917年俄國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當時有一份宣傳新思想最有影響的雜志《新青年》,是北大的名教授們如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錢玄同等人辦的。《新青年》為五四運動的爆發做了輿論準備。1919年的五四運動對整個中國社會的政治、思想、文化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1918年下半年,北大文科、法科的部分進步學生組織了新潮社,創辦《新潮》雜志,為《新青年》的友軍。新潮社設在沙灘北大紅樓東北角的一個小房間里,與北大圖書館毗鄰。參加新潮社的有:法科同學汪敬熙、何思源;文科的傅斯年、羅家倫、楊振聲、顧頡剛、江紹原、康白情、李小峰、孫伏園、俞平伯。因年久,我已記不得誰是主編了。我們辦刊物曾得到校方的資助。校長蔡元培先生親自為我們的刊物題寫“新潮”兩字。英文名Renaissance,是“文藝復興”的意思。

          《新潮》和《新青年》同是進步期刊,都宣傳新思想、新文化,宣傳“賽先生”(即Science,科學)與“德先生”(即Democracy,民主),但在辦刊方向上卻稍有不同:(1)《新青年》偏重于政治、思想、理論論述;《新潮》則偏重于思想、文學方面,介紹一些外國文學。(2)《新青年》內部從一開始就分為左、右兩派,斗爭激烈,直至最后徹底分開;《新潮》的路線相比之下則稍“右”一些。

          我參加《新潮》時僅18歲,知識很淺。由于自己出身于舊家庭,所以對有關新舊道德的討論比較注意,曾寫一篇有關新道德的文章。顧頡剛寫過論述家庭的文章,怕自己家里知道,署名“顧誠吾”,在《新潮》上發表。

          《新潮》的政論文章不太多,大多數是文藝作品,我那時初學寫新詩和白話小說。我最早的一首新詩《北河沿之春》發表在《新青年》上(其時尚未有《新潮》),記得中有四句:

          雙鵝拍拍水中游,

          行人緩緩橋上走,

          都說春來了,

          真是好氣候。

          我發表在《新潮》上的第一首新詩是《冬夜之公園》,描寫當時北京的中央公園(現在的中山公園)。以后又寫了描寫天津海河的新詩《春水船》等。我還寫過兩篇白話小說:《花匠》和反對婦女守節的《狗和褒章》。《花匠》曾被魯迅先生編選入《中國新文學大系》里,說的是花匠修飾花卉,把花的自然的美完全破壞掉了。這是一篇反對束縛的文章。這些早期的作品現在看起來是很幼稚的,因為那時年紀很輕,思想里并沒有明確的反封建的意識(我們當時對“封建”的理解是分封諸侯的意思,與今天不同)。盡管如此,這里面實際卻包含著反對封建、要求民主的思想。

          1919年我從北大畢業,隨即離京回南,以后就出國留學。《新潮》在我離開后仍然接著辦,后來還出了幾種叢書,但具體情況我就不太清楚了。

          作者簡介:

          俞平伯(1900─1990.10)

          古典文學研究家,紅學家。詩人,作家。

          原名俞銘衡,浙江德清人。1919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先后任浙江省視學、浙江師范國文教員,上海大學、北大女子文理學院教授,一度赴英、美,均不久即返。回國后,任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平大學、中國學院等院校教授。曾加入過北京大學的“新潮社”、“文學研究會”、“語絲社”等文學團體,是新文學運動初期的重要詩人,提倡過“詩的平民化”。1922年1月,曾與朱自清、鄭振鐸、葉圣陶等人創辦五四以來最早出現的詩刊《詩》月刊。

          建國后,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現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一級研究員,全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協理事,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是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至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是中國白話詩創作的先驅者之一。主要作品有詩集《冬夜》、《古槐書屋間》,散文集《燕知草》、《雜拌兒》。《紅樓夢辨》(1923年初版,50年代初改名《紅樓夢研究》(再版)是“新紅學派”的代表作之一。

          1990年10月15日逝世,終年91歲。(編輯:姜志)

        [俞平伯:回憶《新潮》]相關文章:

        1.用新潮造句集錦

        2.用新潮怎么造句

        3.個性簽名的新潮語句范文

        4.新潮婚禮邀請函范本

        5.山地回憶教案

        6.回憶往事的優美句子

        7.回憶人的傷感美文

        8.關于校園回憶好句子

        9.回憶的優美句子大全

        10.回憶是思念的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