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巧用代詞解疑難(網友來稿)

      發布時間:2016-3-23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河北玉田一中 靜恩星

      在解答語文試題時,代詞往往為我們所忽視,其實對代詞用法的考查滲透在歷年的高考試題中,如果我們能夠抓住這一特點,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們結合一些試題(主要是高考題)作一簡要說明。

      一病句

      例1

      A在原始文化遺址水洞溝,人們發現了略加磨制的駝鳥蛋穿孔飾件和骨件制成的骨錐,這是磨制技術的萌芽,在人類生產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B搜集史料不容易,鑒定、整理和運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國過去的大部份史學家,主要功夫都用在了這方面。

      解析:這兩個句子的問題都是指代不明。A項根據語意推斷“這”應該指“駝鳥蛋穿孔飾件和骨件制成的骨錐”,但前面的句子卻是“人們發現了飾件和骨錐”。B項的“這方面”,可以指“搜集史料”,也可以指“鑒定、整理和運用史料”。

      二連貫

      例2填入下面句子中最恰當的文句是(1991年全國高考題)

      自從“五四”以來,翻譯介紹先進國家學術文化成果就成了中國人民的迫切要求。

      A這些翻譯作品促進了中國學術文化的發展,同時也影響了中國的書面語言。

      B翻譯作品日見其多,一方面這些作品提高了中國學術文化的素養,另一方面也促進了中國書面語言的發展。

      C翻譯作品日見其多,這些作品促進了中國學術文化的發展,同時也影響了中國的書面語言。

      D這些翻譯作品提高了中國學術文化的素養,同時也促進了中國書面語言的發展。

      解析:AD兩項開頭就說“這些翻譯作品”,前面缺少交待,突然出現了“這些”這個指示代詞,與上句聯不上;B項關聯詞位置不當,從而可做出正確判斷,選擇C項。

      例3填入下面橫線處的句子,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1999年全國高考試題)

      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療養院休養,--江岸后面是起伏的山巒和綿延不斷的樹林。

      ①這兒的景色真是美極了!

      ②那兒的景色真美!

      ③六和塔靜靜地矗立在錢塘江邊,

      ④六和塔在錢塘江邊靜靜地立著,

      ⑤帆影點點的江面上碧波粼粼,

      ⑥江面上帆影點點,碧波粼粼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解析:這道題的組合形式有新意。第一組“這兒”“那兒”,可以通過第一句話“去年夏天”來判斷,作者是站在今天想過去的事,不應該用表近指的“這兒”,“那兒”比較好,可排除AC兩項。后面兩項根據前后文照應的原則,可做出正確判斷,選擇A項。

      例4把后面的句子填到兩段話的橫線上,最恰當的一組是(2003年高考試題北京卷)

      寂寞未必就是不幸,倒可能是一種磨練,甚至能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大凡有成就的人,--。

      人有了物質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談得到生活。--動物生存,而人則生活。

      ①往往是最有才華的人,又都是耐得住寂寞的人。

      ②不一定是最有才華的人,而往往是耐得住寂寞的人。

      ③你要了解生存與生活的不同嗎?

      ④生活與生存這兩個概念迥然不同。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這道題①②容易選擇,原語段強調重點在“寂寞”,應選②,難點在③④,學生容易誤選④。我們固然可以從前后照應入手,先生存,后生活,排除錯誤選項,也可以從代詞入手,前面沒有出現指代內容,“這兩個概念”沒有著落,可排除④,正確選項應為B項。

      三古詩文閱讀

      例5《史記 李廣傳》(2002年全國高考試題)

      (3)對下列各句中“之”字稱代內容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是時會暮,胡兵終怪之 稱代前文的(廣軍)“解鞍”“士皆縱馬臥”

      B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 稱代前文的“(李)廣”

      C飲食與士共之 稱代前文的“賞賜”

      D百姓聞之,無老壯皆為垂涕 稱代前文的(李廣)“遂引刀自剄”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言虛詞的指代意義的理解。 C項的上句說“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據此可知“飲食與士共之”的“之”就不可能稱代前文的“賞賜”,而只能是本句的“飲食”。

      四現代文閱讀

      例6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3-26題(節選)(1994年全國高考試題)

      更為重要的是,四角龍的頭角上有個骨架,穿越顳孔的咀嚼肌像獸孔類那樣直接依附在其上,而不像盤龍類那樣由肌腱相接。

      23.文中“直接依附在其上”的“其”指代的是

      A四角龍的頭角B頭角上骨架C被穿越的顳孔D穿越顳肌肉

      解析:此題考查代詞的指代作用。“直接依附在其上”的“其”,所指代的內容,屬于承前近距離的指代。解答這類題必須聯系上文,把這一長句簡化后是“……四角龍的頭角上有個骨架……咀嚼肌……直接依附在其上……”,這就立即能看出“其”指代四角龍龍頭角上骨架,選擇B項。

      例7《長城》鮑昌(2000年全國高考試題)

      22.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稱寫長城,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2)第六段的結尾用了第三人稱“它”,原因是什么?

      解析:此題考查散文寫法的作用。第(1)問側重于考查人稱代詞的作用。“你”是擬人化的一種表現手法,一般用于面對面的對話交流,也利于抒情,給人以親切感。第(2)小題為何用“它”,因為第六段后兩句是“人們發現”得出來的感受,這里變換了視角,是通過人們的眼光來看長城,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長城抒懷,所以這種人稱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答案:(1)將長城擬人化,便于與長城對話,便于抒發感情。(2)因為這句話承接“由是人們發現”而來,寫的是“人們”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長城抒懷。

      代詞的使用不僅僅局限以上幾個方面,還涉及到其它題型,如句式變換,尤其要注意使用代詞,篇幅所限,這里不再舉例。總之,代詞在解答語文試題時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必須重視。

      作者郵箱: xing_629@sina.com

      [巧用代詞解疑難(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

      2.有關迎刃而解造句

      3.教育論文巧用游戲成就精彩課堂

      4.諒解的反義詞

      5.《問說》文言文及注解

      6.《進學解》原文及翻譯

      7.《獲麟解》的文言文翻譯

      8.詳解如何辨析同義詞

      9.《桑生李樹》文言文及注解

      10. 《學弈》文言文及注解

      在线咨询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一级a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 亚洲一二三级看视频香蕉 |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 亚洲a人一区二区免费 | 日韩制服丝袜片中文字幕 | 三级三级久久三级久久 |

        河北玉田一中 靜恩星

        在解答語文試題時,代詞往往為我們所忽視,其實對代詞用法的考查滲透在歷年的高考試題中,如果我們能夠抓住這一特點,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們結合一些試題(主要是高考題)作一簡要說明。

        一病句

        例1

        A在原始文化遺址水洞溝,人們發現了略加磨制的駝鳥蛋穿孔飾件和骨件制成的骨錐,這是磨制技術的萌芽,在人類生產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B搜集史料不容易,鑒定、整理和運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國過去的大部份史學家,主要功夫都用在了這方面。

        解析:這兩個句子的問題都是指代不明。A項根據語意推斷“這”應該指“駝鳥蛋穿孔飾件和骨件制成的骨錐”,但前面的句子卻是“人們發現了飾件和骨錐”。B項的“這方面”,可以指“搜集史料”,也可以指“鑒定、整理和運用史料”。

        二連貫

        例2填入下面句子中最恰當的文句是(1991年全國高考題)

        自從“五四”以來,翻譯介紹先進國家學術文化成果就成了中國人民的迫切要求。

        A這些翻譯作品促進了中國學術文化的發展,同時也影響了中國的書面語言。

        B翻譯作品日見其多,一方面這些作品提高了中國學術文化的素養,另一方面也促進了中國書面語言的發展。

        C翻譯作品日見其多,這些作品促進了中國學術文化的發展,同時也影響了中國的書面語言。

        D這些翻譯作品提高了中國學術文化的素養,同時也促進了中國書面語言的發展。

        解析:AD兩項開頭就說“這些翻譯作品”,前面缺少交待,突然出現了“這些”這個指示代詞,與上句聯不上;B項關聯詞位置不當,從而可做出正確判斷,選擇C項。

        例3填入下面橫線處的句子,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1999年全國高考試題)

        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療養院休養,--江岸后面是起伏的山巒和綿延不斷的樹林。

        ①這兒的景色真是美極了!

        ②那兒的景色真美!

        ③六和塔靜靜地矗立在錢塘江邊,

        ④六和塔在錢塘江邊靜靜地立著,

        ⑤帆影點點的江面上碧波粼粼,

        ⑥江面上帆影點點,碧波粼粼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解析:這道題的組合形式有新意。第一組“這兒”“那兒”,可以通過第一句話“去年夏天”來判斷,作者是站在今天想過去的事,不應該用表近指的“這兒”,“那兒”比較好,可排除AC兩項。后面兩項根據前后文照應的原則,可做出正確判斷,選擇A項。

        例4把后面的句子填到兩段話的橫線上,最恰當的一組是(2003年高考試題北京卷)

        寂寞未必就是不幸,倒可能是一種磨練,甚至能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大凡有成就的人,--。

        人有了物質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談得到生活。--動物生存,而人則生活。

        ①往往是最有才華的人,又都是耐得住寂寞的人。

        ②不一定是最有才華的人,而往往是耐得住寂寞的人。

        ③你要了解生存與生活的不同嗎?

        ④生活與生存這兩個概念迥然不同。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這道題①②容易選擇,原語段強調重點在“寂寞”,應選②,難點在③④,學生容易誤選④。我們固然可以從前后照應入手,先生存,后生活,排除錯誤選項,也可以從代詞入手,前面沒有出現指代內容,“這兩個概念”沒有著落,可排除④,正確選項應為B項。

        三古詩文閱讀

        例5《史記 李廣傳》(2002年全國高考試題)

        (3)對下列各句中“之”字稱代內容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是時會暮,胡兵終怪之 稱代前文的(廣軍)“解鞍”“士皆縱馬臥”

        B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 稱代前文的“(李)廣”

        C飲食與士共之 稱代前文的“賞賜”

        D百姓聞之,無老壯皆為垂涕 稱代前文的(李廣)“遂引刀自剄”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言虛詞的指代意義的理解。 C項的上句說“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據此可知“飲食與士共之”的“之”就不可能稱代前文的“賞賜”,而只能是本句的“飲食”。

        四現代文閱讀

        例6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3-26題(節選)(1994年全國高考試題)

        更為重要的是,四角龍的頭角上有個骨架,穿越顳孔的咀嚼肌像獸孔類那樣直接依附在其上,而不像盤龍類那樣由肌腱相接。

        23.文中“直接依附在其上”的“其”指代的是

        A四角龍的頭角B頭角上骨架C被穿越的顳孔D穿越顳肌肉

        解析:此題考查代詞的指代作用。“直接依附在其上”的“其”,所指代的內容,屬于承前近距離的指代。解答這類題必須聯系上文,把這一長句簡化后是“……四角龍的頭角上有個骨架……咀嚼肌……直接依附在其上……”,這就立即能看出“其”指代四角龍龍頭角上骨架,選擇B項。

        例7《長城》鮑昌(2000年全國高考試題)

        22.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稱寫長城,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2)第六段的結尾用了第三人稱“它”,原因是什么?

        解析:此題考查散文寫法的作用。第(1)問側重于考查人稱代詞的作用。“你”是擬人化的一種表現手法,一般用于面對面的對話交流,也利于抒情,給人以親切感。第(2)小題為何用“它”,因為第六段后兩句是“人們發現”得出來的感受,這里變換了視角,是通過人們的眼光來看長城,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長城抒懷,所以這種人稱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答案:(1)將長城擬人化,便于與長城對話,便于抒發感情。(2)因為這句話承接“由是人們發現”而來,寫的是“人們”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長城抒懷。

        代詞的使用不僅僅局限以上幾個方面,還涉及到其它題型,如句式變換,尤其要注意使用代詞,篇幅所限,這里不再舉例。總之,代詞在解答語文試題時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必須重視。

        作者郵箱: xing_629@sina.com

        [巧用代詞解疑難(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

        2.有關迎刃而解造句

        3.教育論文巧用游戲成就精彩課堂

        4.諒解的反義詞

        5.《問說》文言文及注解

        6.《進學解》原文及翻譯

        7.《獲麟解》的文言文翻譯

        8.詳解如何辨析同義詞

        9.《桑生李樹》文言文及注解

        10. 《學弈》文言文及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