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識別意象和意境(教師中心稿)

      發布時間:2016-9-3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資中縣第三中學校 

      【內容提要】

      作者在文章中就如何識別意象和形象,意象和意境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形象是沒有滲透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觀物象,而意象則是詩人表達情感的載體。意境是文學作品中描繪的生活圖畫所形成的藝術境界。意境的概念比意象大,它由意象構成,意象包含在意境之中,但意象又不等于意境,二者是兩個不同的而又密切聯系的概念。我們在詩歌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分析詩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以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關鍵詞】 意象 意境 能力

      人教版新高中《語文》(試驗修訂本)第3冊閱讀部分第一單元教學重點之一是感受、理解、品味詩歌的意象;第三單元教學重點之一是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其實,這方面的內容學生在初中階段就已經初步學習過了,但在高中,就詩歌內容和形式方面的本質特征--意象和象征手法進行專門的講授,仍屬啟蒙性質。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得知,學生對詩歌中的形象與意象,意象與意境往往含混不清,混為一談。從而影響學生對詩歌的正確理解和賞析,很不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據此,我在這里特別地就教學中如何識別詩歌中的意象與形象、意象與意境等問題談談自己的淺見,以幫助學生識別意象和意境,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我們先看看下面兩個相關例子:

      例一  世上有“斗牛”這么一幅名畫,兩頭牛的尾巴翹起,有人認為這名畫有個缺點,這就是姿勢不對,尾巴應該夾起來,尾巴翹起來那是要拉屎了。

      為什么有這種看法呢?原來,觀眾看畫是用形象觀來看問題的,而畫家則是根據意象觀來看問題的。尾巴向上,這是一種力,一種向上升的力,這種力把“斗”的精神顯示出來了。

      例二  張大千的弟弟喜歡畫虎,而且家里還專門養了一只老虎,以專供自己畫畫之用,因此,他的虎畫得特別酷,特別像,但他的畫就是不好賣。有一次,張大千酒后畫了一只虎,后來被他的弟弟偷偷拿去賣了,賺了一大筆錢,從此,他弟弟的名聲大震。

      這是為什么呢?原來,張大千的弟弟畫的是生活中實實在在的老虎,是形象,是生活中的原形,而張大千畫的則是融入了自己思想感情的形象,是意中之象,它已經遠遠超過了現實生活中的老虎,即意象。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

      美國文藝理論家蘇珊朗格說:“藝術品作為一個整體來說,就是情感的意象”。“這是一種非理性的和不可用言語表達的意象,一種訴諸于直接知覺的意象,一種充滿了情感生命和富有個性的意象,一種訴諸于感受的活的東西。”蘇珊朗格在這里對意象的內涵作了系統的解說,其要點是:(一)意象是個整體,意象中每一個成分都和整體聯系在一起。(二)意象中充滿情感和生命。它與形象的內容不同,它所表現的東西,我們不是稱它為“意義”,而是稱為“意味”。(三)意象是富有個性的“活的東西”,是一種生命形式。(四)文學意象是通過語言媒介物化的形式,是一種藝術符號。由此可知,意象即是指能獨立表現情感的形象結構(陳濤老師《文字意象論》)。換言之,即詩人意中之象,是寄寓詩人的獨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詩人表達思想、抒發感情的載體。

      “文學由意象構成,但這不是說文學中的每個成分(形象)都是意象”(陳濤老師《文字意象論》),譬如說“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這是溫庭筠《高山早行》中的意象。我們在分析時,多以為這句詩中包括了“雞聲”、“茅店”、“殘月”、“人跡”、“板橋”和“晨霜”這六個意象,應該說這種提法是不夠嚴密的。其實,它們是六個形象,或者說是六個意象元素。下面我們再舉幾個例子加以說明,以便使同學們更準確地識別詩歌中的意象。

      例一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元曲表現的是漂泊天涯的游子思鄉念家之情。全詩情感之所以復雜而流動,是因為詩中有四個意象,四個意象即是四幅畫面,第一個意象“枯藤老樹昏鴉,”傳達蕭瑟、衰老的心境,由“枯藤”、“老樹”、“烏鴉”三個形象形成;第二個意象“小橋流水人家”,展示安恬、溫馨的向往,由“小橋”“流水”“人家”三個形象組成;第三個意象“古道西風瘦馬,”表現愴冷、瘦憊的感受,由“古道”“西風”“瘦馬”三個形象組成;第四個意象“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呈現的是漂泊者的憂傷和惆悵,由“人”、“天涯”、“夕陽”三個形象組成,這四個意象相對獨立,但聯系起來。又綜合成一個總的中心(意味):“秋思”。我們在分析時,就不能說作品中的每個名詞都是意象,因為它只是構成意象的一個個元素(形象),對于這個問題,我們應特別注意。

      例二  詩人徐自摩在《再別康橋》的第2-5詩節中,集中描繪了康橋自然風光的秀美以及自己重游康橋時靈魂的陶醉(有人說這是詩人徐自摩對當時只有16歲的年輕美麗的少女林徽因的眷戀)。詩人在寫景時選擇了以下一系列具有柔美、寧靜、和平等美感特征的自然風光意象:1、夕陽中燦爛若新娘的金柳;2、碧波中依依搖擺的青荇;3、倒映著晚霞彩虹般的清潭;4、暮色中蒼翠的水草;5、夜幕下滿載星輝的小船。這些優美的意象組成了一幅帶有夢幻色彩的仙境般的圖畫,有力地烘托出了詩人重游康河時滿懷喜悅,美不勝收之內心感受,這些意象是意和象的契和,這里的金柳、清潭、小草、小船再也不是原來的單純的形象,尋常的事物,它已灌注了作者的情思,已是意中之象,成了表達詩人思想感情的載體。

      綜上所述,形象是沒有滲透作者情思的客觀物象,如張大千的弟弟畫的老虎就是形象。而意象則是詩人表達情感的載體,它不同于形象,它有如此特點。

      第一、主觀和客觀的統一。意象滲透著詩人在特定環境、特定時刻的思想與感情,它不是對事物的客觀描摹,即使是詩中最細微、最平常的事物,也都滲透了詩人主觀上的情意。例如,《再別康橋》中的金柳、小草、清潭、夏蟲等,都是尋常的事物,但在詩人充滿離情別意的眼里看來,它們都顯得那么美麗、迷人而深情依依。

      第二、意象之間有緊密的內在聯系。一個意象應用得好壞,不僅在于這個意象是否鮮明,還在于它在整體中的作用。如果一個意象和作品所需要表達的主要思想感情關系不大,沒有和其他意象融為一個統一的整體,那么,這個意象就是多余的。如《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中,“破舊的水車”,“熏黑的礦燈”、“干癟的稻穗”、“淤灘上的駁船”等單個意象在傳達的意思上既有重疊又各有側重,它們有機組織起來就構成了詩人心目中苦難深重 、步履維艱的祖國的形象。

      第三,意象要鮮明、有力。詩歌是一種形象鮮明、語言精練的文體,因此,在意象的選用上,要求鮮明、有力。

      我們在鑒賞詩歌時,除意象外,還常常離不開意境。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觀思想感情與客觀事物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分開來講,意即詩人主觀的思想感情,境即指具體的詩中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但單獨的“意”構不成意境,而單獨的“境”也構不成意境。譬如:有人問顧愷之會稽山川之狀時,他描繪道:“千巖竟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云興霞蔚。”這里所概括的江南自然風光,形象鮮明,膾炙人口,但不能說它有意境,因為它無“意”。我國幾千年詩歌理論傳統,非常強調詩歌的思想感情,早在《尚書舜典》中就提出了“詩言志”學說,意思是說詩要表現詩人的內心思想感情活動,把詩人“藏在心里”的志意、意念用語言表達出來,就是詩。漢代的《毛詩序》里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行于言。……”這里的“志”,可理解為思想,這里的“情”即指感情。可見,世上沒有不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詩,“情”與“境”二者有機結合,渾然一體,既形象可感,又雋永含蓄,這樣才能形成一種藝術境界。 這樣才能形成一種藝術境界。

      中國詩壇上有一詩畫俱佳,且將兩者結合妙絕的詩人王維,他在其代表作《山居秋暝》中寫道:“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作者寫的是秋天一個雨后的傍晚山中的景色:皓月當空,青松如蓋,山泉清洌,叮咚石上,月光下瀉,猶如一條素練,山林多么的靜美。當然,生活在這一片靜美土地上的人勤勞善良,無憂無慮,也是一大亮麗的景點。我們知道,作者寫山居之景只是表層意思,不是真正意圖,作者的真正目的在于要擺脫對狹隘的功名利祿的渴望,從在污濁的政治空氣中逃脫出來。于是,作者在尾聯中寫道:“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青草就隨它的意衰敗吧,王孫自可留在山中。至此,作者將自己的思想感情已全部灌注到了詩中所描繪的具體景物之中,情與境交融在一起,從而水到渠成,形成了一種詩中有畫,情景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即意境。            

      意象與意境有著密切的關系。意境的概念比意象大,意境由意象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但意象又不等于意境,二者是兩個不同的而又密切聯系的概念。

      我們在詩歌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分析詩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以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第一、要引導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能理解和試著解說詩中意象及象征手法,多作練習,反復推敲,以分清意象和形象。

      第二、從意境出發,是鑒賞詩歌的有效途徑。

      1 在教學中要明確意境的定義,不要把形象當作意象,把意象當作意境,并在感受、品味詩歌意境時,能通過具體實踐掌握一些要領。

      2 掌握體會意境的方法:⑴抓住詩歌所描繪的畫面和氣氛去理解感受詩歌的意境。譬如,在學習王維的《山居秋暝》一詩時,就可以采取這種方法進行感受。當然,我們在教學時,要盡量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以突現那么一種生動活潑的畫面和氣氛,幫助學生感受詩歌中的意境。在這方面,多媒體教學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⑵充分調動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聯想畫面。我們要用聯想去感受詩人那生動、形象、惟妙惟肖的語言所表現出來的一幅幅具體、生動、形象的畫面。這些畫面往往是詩人對現實生活的細心觀察、體驗的結晶,是詩人心中的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譬如劉攽的《雨后池上》一詩:“一雨池塘水上平,淡磨明鏡照檐楹。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我們在理解此詩時,就可以通過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去感受這首詩歌的意境。⑶關注作者的思想感情。詩歌的世界就是情感的世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詩歌中往往有所流露,因此,我們就要緊緊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這一條脈絡去感受詩歌的意境。在這里,我們要明白詩歌中情景結合的基本方式:①即景抒情;②直抒胸臆;③寄情于景;④情景相生。

      第三、弄清意境和意象的關系。

      第四、想辦法引導學生調動全部的心神投入到涵泳詩意,品嘗意境的活動中。首先,要要求學生熟讀背誦、美讀作品。詩歌本來就是供吟誦的,只有熟讀背誦,才能浙入意境。其次,領悟、聯想和想象是填補藝術空白,品嘗詩歌意境的好辦法。詩人在創作時,將其思想感情由聯想、想象化為具體的形象,訴諸于語言文字。我們讀詩時,就要通過語言文字去追溯,去再現詩人的思想感情,讓語言文字活起來,變成生動活潑的畫面,從而進入詩的意境。

      另外,要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體會,在感受基礎上產生新的理解,并且和詩人取得共鳴,或者從詩人那里得到新的啟迪,從而真切地欣賞到詩的意境。

      形象不是意象,意象不是意境。在教學中,我們要注意引導學生識別和辨認,不能混淆。通過反復練習,科學指導,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將會有一個很大的提高。

      【注】此文①被《中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評為三等獎,②資中縣學法指導征文獲得二等獎。

      【參考文獻】陳濤《文學意象論》,中國社會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識別意象和意境(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意境與意象閱讀答案

      2.高一詩歌意象意境課件

      3.意境最美的元曲

      4.有春節意象的古詩

      5.20首意境美的元曲

      6.唯美傷感的意境說說

      7.意境優美的現代詩

      8.說意境閱讀答案

      9.意境最美的元曲十首

      10.唯美意境詩詞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伊人中文字幕亚洲精品 |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播放 | 精品99精品在线观看区 | 亚洲综合色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日韩国产欧美一区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动漫 |

        資中縣第三中學校 

        【內容提要】

        作者在文章中就如何識別意象和形象,意象和意境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形象是沒有滲透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觀物象,而意象則是詩人表達情感的載體。意境是文學作品中描繪的生活圖畫所形成的藝術境界。意境的概念比意象大,它由意象構成,意象包含在意境之中,但意象又不等于意境,二者是兩個不同的而又密切聯系的概念。我們在詩歌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分析詩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以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關鍵詞】 意象 意境 能力

        人教版新高中《語文》(試驗修訂本)第3冊閱讀部分第一單元教學重點之一是感受、理解、品味詩歌的意象;第三單元教學重點之一是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其實,這方面的內容學生在初中階段就已經初步學習過了,但在高中,就詩歌內容和形式方面的本質特征--意象和象征手法進行專門的講授,仍屬啟蒙性質。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得知,學生對詩歌中的形象與意象,意象與意境往往含混不清,混為一談。從而影響學生對詩歌的正確理解和賞析,很不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據此,我在這里特別地就教學中如何識別詩歌中的意象與形象、意象與意境等問題談談自己的淺見,以幫助學生識別意象和意境,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我們先看看下面兩個相關例子:

        例一  世上有“斗牛”這么一幅名畫,兩頭牛的尾巴翹起,有人認為這名畫有個缺點,這就是姿勢不對,尾巴應該夾起來,尾巴翹起來那是要拉屎了。

        為什么有這種看法呢?原來,觀眾看畫是用形象觀來看問題的,而畫家則是根據意象觀來看問題的。尾巴向上,這是一種力,一種向上升的力,這種力把“斗”的精神顯示出來了。

        例二  張大千的弟弟喜歡畫虎,而且家里還專門養了一只老虎,以專供自己畫畫之用,因此,他的虎畫得特別酷,特別像,但他的畫就是不好賣。有一次,張大千酒后畫了一只虎,后來被他的弟弟偷偷拿去賣了,賺了一大筆錢,從此,他弟弟的名聲大震。

        這是為什么呢?原來,張大千的弟弟畫的是生活中實實在在的老虎,是形象,是生活中的原形,而張大千畫的則是融入了自己思想感情的形象,是意中之象,它已經遠遠超過了現實生活中的老虎,即意象。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

        美國文藝理論家蘇珊朗格說:“藝術品作為一個整體來說,就是情感的意象”。“這是一種非理性的和不可用言語表達的意象,一種訴諸于直接知覺的意象,一種充滿了情感生命和富有個性的意象,一種訴諸于感受的活的東西。”蘇珊朗格在這里對意象的內涵作了系統的解說,其要點是:(一)意象是個整體,意象中每一個成分都和整體聯系在一起。(二)意象中充滿情感和生命。它與形象的內容不同,它所表現的東西,我們不是稱它為“意義”,而是稱為“意味”。(三)意象是富有個性的“活的東西”,是一種生命形式。(四)文學意象是通過語言媒介物化的形式,是一種藝術符號。由此可知,意象即是指能獨立表現情感的形象結構(陳濤老師《文字意象論》)。換言之,即詩人意中之象,是寄寓詩人的獨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詩人表達思想、抒發感情的載體。

        “文學由意象構成,但這不是說文學中的每個成分(形象)都是意象”(陳濤老師《文字意象論》),譬如說“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這是溫庭筠《高山早行》中的意象。我們在分析時,多以為這句詩中包括了“雞聲”、“茅店”、“殘月”、“人跡”、“板橋”和“晨霜”這六個意象,應該說這種提法是不夠嚴密的。其實,它們是六個形象,或者說是六個意象元素。下面我們再舉幾個例子加以說明,以便使同學們更準確地識別詩歌中的意象。

        例一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元曲表現的是漂泊天涯的游子思鄉念家之情。全詩情感之所以復雜而流動,是因為詩中有四個意象,四個意象即是四幅畫面,第一個意象“枯藤老樹昏鴉,”傳達蕭瑟、衰老的心境,由“枯藤”、“老樹”、“烏鴉”三個形象形成;第二個意象“小橋流水人家”,展示安恬、溫馨的向往,由“小橋”“流水”“人家”三個形象組成;第三個意象“古道西風瘦馬,”表現愴冷、瘦憊的感受,由“古道”“西風”“瘦馬”三個形象組成;第四個意象“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呈現的是漂泊者的憂傷和惆悵,由“人”、“天涯”、“夕陽”三個形象組成,這四個意象相對獨立,但聯系起來。又綜合成一個總的中心(意味):“秋思”。我們在分析時,就不能說作品中的每個名詞都是意象,因為它只是構成意象的一個個元素(形象),對于這個問題,我們應特別注意。

        例二  詩人徐自摩在《再別康橋》的第2-5詩節中,集中描繪了康橋自然風光的秀美以及自己重游康橋時靈魂的陶醉(有人說這是詩人徐自摩對當時只有16歲的年輕美麗的少女林徽因的眷戀)。詩人在寫景時選擇了以下一系列具有柔美、寧靜、和平等美感特征的自然風光意象:1、夕陽中燦爛若新娘的金柳;2、碧波中依依搖擺的青荇;3、倒映著晚霞彩虹般的清潭;4、暮色中蒼翠的水草;5、夜幕下滿載星輝的小船。這些優美的意象組成了一幅帶有夢幻色彩的仙境般的圖畫,有力地烘托出了詩人重游康河時滿懷喜悅,美不勝收之內心感受,這些意象是意和象的契和,這里的金柳、清潭、小草、小船再也不是原來的單純的形象,尋常的事物,它已灌注了作者的情思,已是意中之象,成了表達詩人思想感情的載體。

        綜上所述,形象是沒有滲透作者情思的客觀物象,如張大千的弟弟畫的老虎就是形象。而意象則是詩人表達情感的載體,它不同于形象,它有如此特點。

        第一、主觀和客觀的統一。意象滲透著詩人在特定環境、特定時刻的思想與感情,它不是對事物的客觀描摹,即使是詩中最細微、最平常的事物,也都滲透了詩人主觀上的情意。例如,《再別康橋》中的金柳、小草、清潭、夏蟲等,都是尋常的事物,但在詩人充滿離情別意的眼里看來,它們都顯得那么美麗、迷人而深情依依。

        第二、意象之間有緊密的內在聯系。一個意象應用得好壞,不僅在于這個意象是否鮮明,還在于它在整體中的作用。如果一個意象和作品所需要表達的主要思想感情關系不大,沒有和其他意象融為一個統一的整體,那么,這個意象就是多余的。如《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中,“破舊的水車”,“熏黑的礦燈”、“干癟的稻穗”、“淤灘上的駁船”等單個意象在傳達的意思上既有重疊又各有側重,它們有機組織起來就構成了詩人心目中苦難深重 、步履維艱的祖國的形象。

        第三,意象要鮮明、有力。詩歌是一種形象鮮明、語言精練的文體,因此,在意象的選用上,要求鮮明、有力。

        我們在鑒賞詩歌時,除意象外,還常常離不開意境。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觀思想感情與客觀事物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分開來講,意即詩人主觀的思想感情,境即指具體的詩中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但單獨的“意”構不成意境,而單獨的“境”也構不成意境。譬如:有人問顧愷之會稽山川之狀時,他描繪道:“千巖竟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云興霞蔚。”這里所概括的江南自然風光,形象鮮明,膾炙人口,但不能說它有意境,因為它無“意”。我國幾千年詩歌理論傳統,非常強調詩歌的思想感情,早在《尚書舜典》中就提出了“詩言志”學說,意思是說詩要表現詩人的內心思想感情活動,把詩人“藏在心里”的志意、意念用語言表達出來,就是詩。漢代的《毛詩序》里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行于言。……”這里的“志”,可理解為思想,這里的“情”即指感情。可見,世上沒有不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詩,“情”與“境”二者有機結合,渾然一體,既形象可感,又雋永含蓄,這樣才能形成一種藝術境界。 這樣才能形成一種藝術境界。

        中國詩壇上有一詩畫俱佳,且將兩者結合妙絕的詩人王維,他在其代表作《山居秋暝》中寫道:“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作者寫的是秋天一個雨后的傍晚山中的景色:皓月當空,青松如蓋,山泉清洌,叮咚石上,月光下瀉,猶如一條素練,山林多么的靜美。當然,生活在這一片靜美土地上的人勤勞善良,無憂無慮,也是一大亮麗的景點。我們知道,作者寫山居之景只是表層意思,不是真正意圖,作者的真正目的在于要擺脫對狹隘的功名利祿的渴望,從在污濁的政治空氣中逃脫出來。于是,作者在尾聯中寫道:“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青草就隨它的意衰敗吧,王孫自可留在山中。至此,作者將自己的思想感情已全部灌注到了詩中所描繪的具體景物之中,情與境交融在一起,從而水到渠成,形成了一種詩中有畫,情景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即意境。            

        意象與意境有著密切的關系。意境的概念比意象大,意境由意象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但意象又不等于意境,二者是兩個不同的而又密切聯系的概念。

        我們在詩歌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分析詩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以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第一、要引導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能理解和試著解說詩中意象及象征手法,多作練習,反復推敲,以分清意象和形象。

        第二、從意境出發,是鑒賞詩歌的有效途徑。

        1 在教學中要明確意境的定義,不要把形象當作意象,把意象當作意境,并在感受、品味詩歌意境時,能通過具體實踐掌握一些要領。

        2 掌握體會意境的方法:⑴抓住詩歌所描繪的畫面和氣氛去理解感受詩歌的意境。譬如,在學習王維的《山居秋暝》一詩時,就可以采取這種方法進行感受。當然,我們在教學時,要盡量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以突現那么一種生動活潑的畫面和氣氛,幫助學生感受詩歌中的意境。在這方面,多媒體教學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⑵充分調動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聯想畫面。我們要用聯想去感受詩人那生動、形象、惟妙惟肖的語言所表現出來的一幅幅具體、生動、形象的畫面。這些畫面往往是詩人對現實生活的細心觀察、體驗的結晶,是詩人心中的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譬如劉攽的《雨后池上》一詩:“一雨池塘水上平,淡磨明鏡照檐楹。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我們在理解此詩時,就可以通過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去感受這首詩歌的意境。⑶關注作者的思想感情。詩歌的世界就是情感的世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詩歌中往往有所流露,因此,我們就要緊緊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這一條脈絡去感受詩歌的意境。在這里,我們要明白詩歌中情景結合的基本方式:①即景抒情;②直抒胸臆;③寄情于景;④情景相生。

        第三、弄清意境和意象的關系。

        第四、想辦法引導學生調動全部的心神投入到涵泳詩意,品嘗意境的活動中。首先,要要求學生熟讀背誦、美讀作品。詩歌本來就是供吟誦的,只有熟讀背誦,才能浙入意境。其次,領悟、聯想和想象是填補藝術空白,品嘗詩歌意境的好辦法。詩人在創作時,將其思想感情由聯想、想象化為具體的形象,訴諸于語言文字。我們讀詩時,就要通過語言文字去追溯,去再現詩人的思想感情,讓語言文字活起來,變成生動活潑的畫面,從而進入詩的意境。

        另外,要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體會,在感受基礎上產生新的理解,并且和詩人取得共鳴,或者從詩人那里得到新的啟迪,從而真切地欣賞到詩的意境。

        形象不是意象,意象不是意境。在教學中,我們要注意引導學生識別和辨認,不能混淆。通過反復練習,科學指導,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將會有一個很大的提高。

        【注】此文①被《中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評為三等獎,②資中縣學法指導征文獲得二等獎。

        【參考文獻】陳濤《文學意象論》,中國社會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識別意象和意境(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意境與意象閱讀答案

        2.高一詩歌意象意境課件

        3.意境最美的元曲

        4.有春節意象的古詩

        5.20首意境美的元曲

        6.唯美傷感的意境說說

        7.意境優美的現代詩

        8.說意境閱讀答案

        9.意境最美的元曲十首

        10.唯美意境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