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之美》教案
白從新
設計理念
教學時應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自主學習、整體感知,欣賞畫家眼中的“橋之美”,培養初步欣賞橋之美的能力;通過合作討論,賞析比較文章清新秀麗的語言;通過體驗反思、拓展延伸,培養學生健康、科學的審美情趣,引發對本土橋的關注與熱愛。
教學目標
1.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
2.如何生動的描繪一個景物.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品位本文優美而富有意蘊的語言.
難點:學習一種新的審美視角.
教學方法
1. 反復朗讀法。
2. 語境解讀法。
學法
1、 聯系:將詞放在句中品,將句放在文中悟。
2、 轉化:將文字與畫面、音樂結合,多角度品位。
3、 討論:互相合作、交流。
教學流程
﹝一﹞ 感知美
圖片展示:﹙多媒體展示多幅橋的優美畫面,并配上優美的音樂,創設情境,渲染氣氛。﹚
師導入:馬致遠的“小橋流水人家”讓人聯想到家的溫馨;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使人產生無限的惆悵……在詩人的眼中,橋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載體;在畫家的眼中,橋則別有一番韻味。今天就讓我們跟隨當代畫家吳冠中去感受“橋之美”……
師:老師想問,那些同學在預習時遇到了生疏的字詞?然后查過哪些字?大家交流一下。如果你們沒有老師就要問你們了?﹝多媒體出示生字詞。﹞
師:下面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并把自己喜歡的描寫橋的段落找出來。﹝師生共讀,感受橋之美﹞
﹝二﹞ 追尋美
師;下面請同學們任選一段寫橋的文字,展開想象的翅膀,在腦海中浮現文章中所描寫的畫面,并試著說出作者眼里這些橋各具有怎樣的美?
例一:舒朗開闊之美。這里說的是石橋與它所處的環境--葦叢的對比之美,厚厚實實的平面鋪開的葦叢使空間顯的狹窄擁擠,令人產生憋悶感;間或出現的石橋輪廓簡單鮮明,能使空間陡然顯得舒朗開闊,令人覺得神清氣爽。
例二:陰柔陽剛之美。作者寫石橋在細柳的輕拂下所呈現的美景;細弱的柳枝拂著橋身厚重堅硬的石塊,這里有體形上的強弱、輕重、動靜之分,有顏色上的對比,還有變﹝柳枝年年發新芽﹞與不變﹝橋能歷久不變﹞之別,種種不同,歸結起來,其實是陽剛與陰柔這兩種美的類型的不同,因橋的輪廓精心設計而和諧統一。
例三:豐富想象之美。寫長橋以寬闊的水面作背景所呈現的史詩美;長橋一般建筑在比較寬闊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單調感。橋是人們勞動的成果,出現在蒼茫水面上的長橋,是人類創造力的表現。整個環境似乎有了靈氣和生命。
例四:安閑自在之美。第4個例子是寫風雨橋……橋面上蓋有廊和亭的橋,給人安閑自在的感覺,這種感覺好與險峻的山峰、橋下的急流給人的感覺形成對照。
師:同學們也可以在其他段落找找有沒有你欣賞的寫橋的文字。
師:吳冠中在看橋的時候,是以畫家的眼光和標準,來看橋的形象是否能和周圍的景物既形成對照又不失和諧,發覺橋在不同的環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引領我們用“另一種眼光”去看美好的景物。
作為畫家的吳冠中視藝術為生命,他之所以能把橋寫的如此具有韻味,除去他見的橋、畫的橋多外,更是源自于他自身的文化積淀。
﹝三﹞創造美
師:老師還搜集到了我們家鄉橋的圖片,我們一起欣賞一下。﹝多媒體展示多幅德州的橋。﹞
師:我們德州的橋美不美?這些美麗的橋都是家鄉人民智慧的結晶,現在我們德州正在爭創省級文明城市,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出一份力。下面請大家結合剛才所學到的審美角度,借鑒作者把事物放在北京下、多側面多角度的描寫的方法了,選擇你認為最美的家鄉的一座橋,把她寫出來,有興趣的同學也可以把你理想中的橋畫出來。
師:昨天做課件的時候,老師也寫了幾行文字,和大家分享一下:
陽春三月,暖意融融,漫步細柳搖曳的新湖岸邊,凝望碧波粼粼的清澈湖面,輕嗅撲面而來的習習清風,驀然發現,遠處悄然而臥的石橋,雖少點江南廊橋的味道,卻也不乏淡雅別致。沉浸在這靜謐的風景中,倏然憶起“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的詩句。
課堂小結
師:最后送給同學們兩句話--種中美景涵養了我們一雙審美的眼睛,讓我們用審美的眼睛去發現新的美景。
[《橋之美》教案(人教版八年級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3.關于橋之美教案
4.橋之美的優秀教案
6.關于橋之美的教案
10.關于橋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