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治學與高山仰止(錢鐘書)

      發布時間:2016-8-15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阿塵

      從小就對“學問”一詞心懷敬意,繼而對能“做學問的人”也充滿仰慕。

      后來上了大學,老師說:“現在的文科生國學底子太差,將來很難做學問。”

      只因老師這一句話,便去圖書館抱來一堆孔孟程朱,發憤讀了一通--我當然屬于

      “現在的文科生”卻又對“學問”很神往--結果是囫圇吞棗,有如“風過驢耳”。

      于是老師又提示:不妨讀讀錢鐘書。潛臺詞的意思很明白,錢老就是個大學問家呵!

      而老師本人則是位“錢學”研究者,且有專著面世。再試一回,效果仍不理想,一

      番自嘲之后遂不再做“學問”的夢想。有意思的是,錢老的書雖未能“點化”我的

      榆木腦袋,可有關“錢學”的大量研究著述倒讓我讀出了一種治學心態--可遠觀

      而不可褻玩。

      前幾天在街上看到一本書,封面上大大印著四個字:文化昆侖。心里怦然一跳,

      誰有這么大的頭銜?當年郭沫若稱贊毛澤東也不過是天上有兩個太陽而已。再一細

      看原來是錢鐘書,這是一部研究錢老的論文集,且撰寫者大都是有頭有臉的學界精

      英,很權威,絕非一般毛頭百姓的跟風起哄,盡管通篇贊揚、溢美之辭撲天蓋地。

      也難怪,王朔誰都敢罵足夠勇敢吧?但我們似乎還未聽他有一言半語沾過錢老。由

      此我想起了另一句話:高山仰止。這與“可遠觀而不可褻玩”是同一種心態。那座

      山究竟有多高?能引得無數文人盡折腰?《圍城》無疑是這座山峰最堅實而廣大的

      基礎,看的人多,評的人也多;半山腰是《談藝錄》、《七綴集》,已經是有點兒

      在云中霧里了;而山頂上就是那號稱壁立千仞的《管錐編》,正是這部巨著成就了

      山頂一派金光籠罩。

      我也買了一套《管錐編》,卻只能把它當字典用,因為它的確是廣博、甚至是

      雜博的。而“博學”恰恰是“樸學”家的一大特色。樸學即考據學,發端于明末清

      初的大儒顧炎武、黃宗羲等。當時巨大的社會動蕩使顧、黃等一干儒士反觀宋明理

      學,以整肅典籍為己任,反省自身;以經世致用為宗旨,窮經研史,由此開一代學

      風之先。其出發點是對宋明理學的批判,其學術目的是“摒宋復漢”,治學方法上

      有些近似于波普爾對柏拉圖的批判:波普爾將其證偽學說應用于社會歷史的研究,

      通過對柏拉圖《理想國》的駁斥,剝下柏拉圖所披著的蘇格拉底的外衣,以還蘇格

      拉底的本來面目。樸學的真正興盛是在乾嘉之世,注經注詩之風蔚為大觀,著作與

      才子也層出不窮。但由于滿清嚴酷的文化統治以及知識分子自身的文化惰性,治學

      漸由“經世致用”轉而鉆進“象牙之塔”,原本由疑古而引發的探求真理之舉至此

      已經背離了其所追求的目標。掉書袋式的賣弄、僻典僻字的發掘成了文人治學的時

      尚。以至清一代的學問僅限于“考據”,乾嘉學派的學術貢獻止于部分古籍文獻的

      整理與發掘。

      而《管錐編》無疑是乾嘉注疏余波之集大成者,錢老的治學方向與態度可說是

      將這一學風發揮到了極致。如《宋詩選注》,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錢老的選本確實

      是最好的了,注得亦精彩。可是一到點評就差強人意,拿一本袁中郎的《隨園詩話》

      一比較,便可見錢老掉起書袋來頭頭是道,自己的觀點卻全無出彩之處--須知真

      正的學問不在字句上,而在于思想。又 如《談藝錄》,一條“文不必如其人”亦可

      見錢老的治學之道。 興許錢老胸中積聚的資料實在太多了,不釋放出來就會爆炸,

      于是乎洋洋數十卷《管錐編》終于出爐了。錢老學到了乾嘉學派的治學方法,但卻

      未能弘揚其最初的治學精神,即由懷疑而溯本求源的精神。老先生可能是注順了手,

      隨便抓一本古書便注。然而,即便以錢老的廣博,有些領域恐怕也是進不得的吧?

      如《易》經,如《焦氏易林》。我曾向一位《易》學專家請教錢老的《易注》,他

      的回答令我哭笑不得--錢老注《易》就好比說:這本數學書的平仄不太合韻譜 。

      錢老的最大優勢是用典,不論小說、散文還是隨筆,典故的運用比比皆是。尤

      其是詩歌,錢詩的用典恐除黃庭堅、吳梅村外無出其右,只是忘記詩原本為何物了。

      袁中郎《隨園詩話》云:其隸事不隸事,作詩者不自知讀詩者亦不自知,方可謂之

      真詩。《圍城》的用典更可謂豐富繁雜,可惜過分缺乏節制,大量的典故和書袋如

      泉噴涌,雖也有趣,但妨礙了行文的節奏和流暢,使敘述語言顯得格外啰嗦,甚至

      影響到小說的整體結構。有些用典亦太直白,如方鴻漸便是典出《易》之“漸”卦,

      單看卦象即可知小說的故事脈絡了。所以我一直認為,如果《圍城》繼續寫下去,

      方鴻漸的結局應該是奔赴延安才對,其余人物均典出有據--在西方,如茨威格,

      如昆德拉,這些作家很容易就是一個思想家,而中國的文化大師更多的則是比賽誰

      的記憶力好,誰知道的典故多。這似乎也是一種傳統?舊時一個文人如果不知道一

      些奇怪的士林秘聞、學界趣談,僅有個人的看法,那是混不下去的。清朝的張之洞

      該是個開明人物,但手下的官僚若對士林秘聞和文化典故所知不多,大都沒好日子

      過--有關這方面的缺憾,哈佛大學博士趙一凡先生曾作專門研究,并有文章見于

      《讀書》,不必我在此多聒噪。

      無意詆貶錢老,以我的學識也斷不能對錢老的學問說長道短。我想說明的是:

      懷疑與批判的態度卻是每個學人都應具備的。“高山仰止”、“可遠觀而不可褻玩”

      作為對一位有成就的學者的崇敬不僅是可以的,而且應當提倡,但若變異為一種治

      學態度和精神就不僅滑稽,且十分有害。古宅鬧鬼,樹老成精,一門學問最終可能

      演繹成一個妖怪。尤其在錢老已被樹為“文化昆侖”、“錢學”于世的今天,治學

      態度和治學精神的任何偏離都會導致“錢學”研究陷入謬誤,并給我們的學風帶來

      負面影響。如是,錢老固然還是錢老,但“錢學”的研究者們就難逃“拉虎皮做大

      旗”之嫌了。

      [治學與高山仰止(錢鐘書)]相關文章:

      1.錢鐘書的愛情語錄

      2.楊絳·錢鐘書語錄

      3.錢鐘書語錄57句

      4.錢鐘書和楊絳語錄

      5.錢鐘書和楊絳的語錄

      6.錢鐘書圍城語錄

      7.錢鐘書的經典語錄精選

      8.錢鐘書經典的語錄

      9.錢鐘書圍城男女關系語錄

      10.說笑錢鐘書閱讀答案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日本国产在线精品专区 | 色色资源网一区二区免费 | 久久精品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A∨ | 亚洲高清AV电影久久 | 丝袜足午夜福利视频丝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