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淺談語文教學中體驗的深入策略--要重視語文教學的體驗特質(網友來稿)

      發布時間:2016-2-4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湖北省安陸市王義貞鎮中學 劉春華

      何謂體驗?《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事物;親身經歷。”《教育大詞典》注釋說:“體驗就是親身經歷;就是聯系自身的體味。”可見,體驗強調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親身經歷”,強調學生個體感知和體悟。

      積極的體驗,能夠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鮮活的形象,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同時容易對學生產生更深遠的影響。學習者只有在學習過程中有情感投入,有內在的動力支持,才能從學習中獲得積極有益的情感體驗。可以說,沒有體驗,生命就不會感動,靈魂就不會震撼。

      那么作為新課程的直接實踐者,我們教師應該如何去理解體驗,實踐體驗,從而使課堂中的體驗性學習能更好地促進語文教學呢?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

      一、 點醒強化,讓體驗與思考結合。

      每篇課文都有其值得玩味與琢磨的閃亮點,我們稱其為“重點”或“難點”,如果僅僅讓學生品味感受一下,是不夠的。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在這些重點難點處加以點醒強化,引導學生將淺表的體驗深化,將學生膚淺的感性認識與理性的思考結合起來。例如:

      《老王》一文的結尾寫道:“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的人的愧怍。”作者為什么會感到愧怍?學生大多會說,作者非常同情老王,覺得對老王關愛得很不夠,為自己無力給他更多幫助而愧怍,為無力改變老王的困苦的處境而愧怍。

      可我覺得這樣的體驗還很不夠,這樣的認識還嫌淺薄。我們能不能這樣去點撥學生:作者是什么時候才覺著愧怍的呢?(在老王送香油雞蛋之后,在得知老王死亡后,而且是“漸漸明白”的)

      那么在這前后,“我”對老王的態度和情感有什么不同?(先是關心,同情;后來不僅是關心同情,而是愧怍了。)

      為什么要“愧”,只有覺得自己做得不對才會有愧。我們可以結合課文來理解:這個不幸的老王,是值得尊敬的,他那么質樸善良,不求回報。可是在老王生前,作者沒有充分理解他,也沒有被充分感動。你看老王,在那里“直僵僵地”“站著等”,支撐著在等,可是沒有被請進去坐一坐,沒有給口水喝,更沒有語言交流。他等著,希望得到什么?他希望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得到作為“人”的關顧、交流。作者直到后來漸漸明白過來,感到十分“愧怍”。“愧怍”什么呢?作為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的、善良的老王不僅同情,關心得不夠,還表現在沒有理解他高貴的品性,沒有理解他真正渴望的是精神上的交流啊。

      楊絳在文章里隱藏著一條思路的轉折:同情、關愛、寬容不幸者,是俯視的姿態;而最后“愧怍”卻變成仰視姿態。楊絳身在困境中,面對比自己更不幸的老王,她沒有為自己感到慶幸,而是感到愧怍。這種無辜負疚的心理背后,其實是人類最崇高的理性美德,包含著悲天憫人的情懷,自我“愧怍”是做人良知。這是作品感人的根本所在。(以上分析來自《語文學習》,有刪改與補充)

      在文章關鍵處、重點處,可以用點撥或講解來強化。那么在學生容易忽略處,就要注意用點醒來激疑,引導學生深入。

      重慶特級教師陳躍老師在教學《雷雨》時,其中有一段舞臺說明“侍萍接過支票,把它撕了”,陳老師覺著這個“撕”字值得玩味,而學生容易忽略,于是就問:“侍萍撕掉了什么?”學生一開始不假思索地認為,“撕掉的是支票”,這種自我解讀顯然是膚淺的,在老師的啟發下,學生通過討論得出:“侍萍把三十年來對周樸園尚存的一絲真情撕毀了,她把資本家金錢萬能的信條撕毀了;她撕出了自己的尊嚴,撕出了自己的骨氣……”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很好地理解了這一舞臺說明,而且通過教師的點醒,分析,大家的討論,深入把握了人物性格,領會了文章主旨,可謂一石三鳥。(例子來自阮班蓮老師的《新課程理念下語文閱讀課該怎樣上》見《語文教學通訊》2005.12.)想想看,如果沒有教師在學生容易忽略處的點醒,是難以達到這樣的佳境的。這樣看來,教師要善于在學生容易忽略的,或認為無關緊要的地方質疑,然后合理引導,是能夠取得良好效果的。

      我們是應該珍視學生個性化的體驗,但學生的體驗因為受其人生閱歷、知識底蘊的限制,還顯得很不夠,是需要教師指引的。如果我們像以上實例一樣,在關鍵處加以強化,在容易忽略的地方點醒,引導學生將體驗與思考結合,這樣體驗自然就深刻了。在感覺、情感、理性的多重作用之下,使教學內容在學生腦海里的烙印,像樹上刻的字,日子越長,印記越深,并隨時可以幫助學生激活類似信息。

      二、比較遷移,讓體驗與聯想結合。

      中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歷,頭腦中已經儲存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經驗,閱讀時,我們可以激活學生頭腦中的相似經驗,引導學生聯想,在具體的感知的基礎上獲得情感體驗,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首先,我想借用秦訓剛老師的例子來說說。秦老師在《校本教研培訓:人文性與中學語文教學改革》一文中舉了這樣一個事例:《岳陽樓記》中的“銜遠山,吞長江”原本是煉字的經典。可在課堂上教師往往只重視學生得到“‘銜’‘吞’二字寫出了洞庭湖浩渺無際的壯觀景象”之類的結論性的話,結論不錯,但遠遠不夠。就“銜”字“吞”字而論,我們可以這樣喚起學生體驗:譬喻思考這兩個字擬人手法,將此處的“山”“江”與人比較,體會一下,你口里“銜”一方糖果、一只橄欖,閑雅淡靜;再大一點的東西,你就難以持久,比如說一支雪糕。可是洞庭湖它閑靜地“銜”著什么呢?是“山”,而且是無形有勢、令人想象到無限大的“遠山”。“遠山”在洞庭湖中不過“一方”“一只”而已。長江從雪山走來,浩浩蕩蕩,奔騰不息,可洞庭湖它--“吞”,就像我們吞一口水,一口飯,那么簡單。“銜遠山,吞長江”,多大多難的事,它卻那么從容。你想象那洞庭湖,是多么壯觀,多么不可思議。

      如果我們像這樣用比較的方法,多層面地引導學生進入一個體驗情境中,感覺、情感、理性融匯一處,那么教學內容就會在學生腦海里的烙上不可磨滅的印記,這樣的體驗,就是讓學生在比較聯想中,深化體驗,加深認識,,培養審美情趣,提高學生文學欣賞水平。

      除了對比外,還有類比。再看這個例子,在學習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一文,在研讀課文環節,我問:同學們,你們聽過自己的心跳嗎?你們有過“單單屬于我的”生命律動的生活實例嗎?

      學生1:有時我跑步時心跳得特別厲害,撲通、撲通,跳得可歡了。(點評:這是生命歡暢、激越的旋律。)

      學生2:有一次,我看到醫生給生病的媽媽看病,他把手指輕輕地放在媽媽的手腕上,靜靜地,凝神地端坐著。我非常奇怪,后來問媽媽才知道是把脈,脈搏的跳動與心跳是一致的。我也學著給自己把脈一次,很輕微平緩。(點評:這是生命寧靜、平和的音符;就像百合花靜靜地開放。)

      學生3:我們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生命。我們要認真地對待它,讓它有意義,不能糟蹋了、浪費了。

      師述:對!我們必須對自己負責;好好地度過生命中的每一天。

      如果只是讀讀相關段落,學生只能知道杏林子聽過自己心跳而已。而通過學生講述自己與課文相關的生活情境,不僅讓學生深刻地理解了課文內容,而且加深了對“生命”的感悟:“我們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生命。我們要認真地對待它,讓它有意義,不能糟蹋了、浪費了。”這樣的認識就深入多了。因為,它喚起的是學生藏匿內心的情感認識,是學生自己對生命的價值取向。

      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的課程,我們強調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悟,弘揚個性化的體驗。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設法讓體驗與學生個體聯系起來,讓學生常常結合自身經驗來體驗課文情境,“設身處地”地體驗,往往更能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活潑愉悅地參入其中,產生情感共鳴,使教學達到和諧共振的美好境界。

      三、寫作內化,讓體驗與創新結合。

      就是說,通過創意寫作,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促進體驗的深入。語文教學向來強調讀寫結合,課文學完后,大都有個環節是仿寫(仿說)或續寫等。這種體驗性的寫作,從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看,是十分有效的。

      例如,學習《珍珠鳥》一文,在品味語言后,我曾引導學生進行創意寫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師:品味了本文優美的語言,讓我們來一點小小的創意寫作吧。課文14段,老師一直都非常喜歡,總覺得作家在此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至真至純的畫面,讓人怦然心動。老師一直想為這幅畫擬個標題,卻苦于找不到恰當的語言。今天,我請大家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為這幅畫擬個題目,并說出理由。(出示人鳥相親圖)

      生1:溫馨。人與動物互愛著,和諧的像綠樹紅花,人應該親近自然,更應關愛自然中的花鳥蟲魚,人與自然和諧地融合在一起,讓人感覺十分溫馨。

      生2:情趣。"我"親近小鳥,關愛小鳥,給小鳥以愛心,小鳥才讓單調枯燥的書齋生活變得靈動生氣,也給"我"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歡愉和"情趣"。

      生3:無聲的愛。這是一幅無聲的畫面,但濃濃愛意流瀉其間,不需要過多的語言只需用心靜靜感悟,可以說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生4:幸福瞬間。因為鳥兒對人充滿信任時,人與鳥產生了共鳴,是瞬間也是作者心中的永恒,因為幸福之情油然而生,其實人與鳥可以這樣,人與人更應如此。

      生5:一只肩膀的溫暖。一只肩膀的溫暖能改變鳥兒怕人的天性,顯然這種溫暖它滲透了鳥兒的內心世界,只要人們能給動物們一只肩膀的溫暖,那世上就沒有怕人鳥了。

      還有的標題也不錯:①溫暖②和諧③情意融融④人鳥相依 ⑤開闊的心靈⑥肩膀上的愛⑦情意綿綿 ⑧愛與幸福 ⑩愛的港灣

      在創意說話或創意寫作中,學生不僅將課堂上習得的語言加以鞏固,而且情感得到了進一步張揚。這種寫作或說話,因為有素材,有情感體驗在先,因而也會成為較為輕松的寫作方式。

      又如,學習《錢塘湖春行》品味最后兩句時,為了讓學生領會“余味繞梁”“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意味。我設計了想象補白的環節,收到了較好效果。

      師述:詩人最喜愛的是湖東的白沙堤。那白沙堤的景色如何呢?

      (明確:除點明是在“綠楊陰里”外,未作任何說明。)讓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補寫出白沙堤美麗的景色吧;假如說,我們面前有一張大的畫布,在畫布上,畫上高大的綠楊,樹下是平坦修長的堤岸。你還會在畫布上添上什么?

      學生1:有湖水,水中有魚蝦,有嬉戲的鴨子。

      學生2:有花草。綠草如茵,像鋪了層綠地毯;花兒閃閃,散在綠草叢中。

      學生3:還有花樹。杏花開了,散綴枝頭;桃花也開了,紅艷艷的,燦爛一片。

      學生4:還有人。有騎馬的詩人,白衣飄飄,一邊捋著胡須,一邊吟詩;好朋友也來了,他們席地而坐,飲酒賞景,談詩論文,吟詩作畫……好不快活。

      通過想象補白,將西湖白沙堤之美具體化了,學生的體驗不就深刻了嗎?到底多美,你想到她多美她就多美,給人留下無窮的遐想的空間!學生也就順理成章地掌握了寫作的技巧。

      語文課堂強調體驗性學習,深化學生的體驗與感悟,不僅是學習知識的需要,更是喚醒學生藏匿內心的美好情感,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如果注意巧加點醒,恰當比較,妙用聯想和想象,讓體驗與思維結合,體驗與聯想結合,體驗與寫作結合,就會使學生的體驗學習深入下去,只有這樣,他們才能自主地感悟文本內容及其蘊含的情感價值與審美價值,才能自主地發現和挖掘自我潛能,才能完善自我人格,以期實現體驗與創新的完美結合。

      2008-8-1

      作者郵箱: liuchunhua-003

      [淺談語文教學中體驗的深入策略--要重視語文教學的體驗特質(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閱讀論文

      2.體驗人生議論文

      3.精選教師初體驗感想

      4.體驗唐詩

      5.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論文

      6.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誤區論文

      7.文化體驗手抄報

      8.托班寶寶入園體驗課的教案

      9.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誤區小論文

      10.在語文教學中進行素質教育的論文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 | 午夜在线观看亚洲国产欧洲 | 中文字幕自拍偷 | 在线a天堂亚洲 | 色婷婷色综合缴情网站 |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9 |

        湖北省安陸市王義貞鎮中學 劉春華

        何謂體驗?《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事物;親身經歷。”《教育大詞典》注釋說:“體驗就是親身經歷;就是聯系自身的體味。”可見,體驗強調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親身經歷”,強調學生個體感知和體悟。

        積極的體驗,能夠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鮮活的形象,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同時容易對學生產生更深遠的影響。學習者只有在學習過程中有情感投入,有內在的動力支持,才能從學習中獲得積極有益的情感體驗。可以說,沒有體驗,生命就不會感動,靈魂就不會震撼。

        那么作為新課程的直接實踐者,我們教師應該如何去理解體驗,實踐體驗,從而使課堂中的體驗性學習能更好地促進語文教學呢?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

        一、 點醒強化,讓體驗與思考結合。

        每篇課文都有其值得玩味與琢磨的閃亮點,我們稱其為“重點”或“難點”,如果僅僅讓學生品味感受一下,是不夠的。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在這些重點難點處加以點醒強化,引導學生將淺表的體驗深化,將學生膚淺的感性認識與理性的思考結合起來。例如:

        《老王》一文的結尾寫道:“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的人的愧怍。”作者為什么會感到愧怍?學生大多會說,作者非常同情老王,覺得對老王關愛得很不夠,為自己無力給他更多幫助而愧怍,為無力改變老王的困苦的處境而愧怍。

        可我覺得這樣的體驗還很不夠,這樣的認識還嫌淺薄。我們能不能這樣去點撥學生:作者是什么時候才覺著愧怍的呢?(在老王送香油雞蛋之后,在得知老王死亡后,而且是“漸漸明白”的)

        那么在這前后,“我”對老王的態度和情感有什么不同?(先是關心,同情;后來不僅是關心同情,而是愧怍了。)

        為什么要“愧”,只有覺得自己做得不對才會有愧。我們可以結合課文來理解:這個不幸的老王,是值得尊敬的,他那么質樸善良,不求回報。可是在老王生前,作者沒有充分理解他,也沒有被充分感動。你看老王,在那里“直僵僵地”“站著等”,支撐著在等,可是沒有被請進去坐一坐,沒有給口水喝,更沒有語言交流。他等著,希望得到什么?他希望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得到作為“人”的關顧、交流。作者直到后來漸漸明白過來,感到十分“愧怍”。“愧怍”什么呢?作為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的、善良的老王不僅同情,關心得不夠,還表現在沒有理解他高貴的品性,沒有理解他真正渴望的是精神上的交流啊。

        楊絳在文章里隱藏著一條思路的轉折:同情、關愛、寬容不幸者,是俯視的姿態;而最后“愧怍”卻變成仰視姿態。楊絳身在困境中,面對比自己更不幸的老王,她沒有為自己感到慶幸,而是感到愧怍。這種無辜負疚的心理背后,其實是人類最崇高的理性美德,包含著悲天憫人的情懷,自我“愧怍”是做人良知。這是作品感人的根本所在。(以上分析來自《語文學習》,有刪改與補充)

        在文章關鍵處、重點處,可以用點撥或講解來強化。那么在學生容易忽略處,就要注意用點醒來激疑,引導學生深入。

        重慶特級教師陳躍老師在教學《雷雨》時,其中有一段舞臺說明“侍萍接過支票,把它撕了”,陳老師覺著這個“撕”字值得玩味,而學生容易忽略,于是就問:“侍萍撕掉了什么?”學生一開始不假思索地認為,“撕掉的是支票”,這種自我解讀顯然是膚淺的,在老師的啟發下,學生通過討論得出:“侍萍把三十年來對周樸園尚存的一絲真情撕毀了,她把資本家金錢萬能的信條撕毀了;她撕出了自己的尊嚴,撕出了自己的骨氣……”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很好地理解了這一舞臺說明,而且通過教師的點醒,分析,大家的討論,深入把握了人物性格,領會了文章主旨,可謂一石三鳥。(例子來自阮班蓮老師的《新課程理念下語文閱讀課該怎樣上》見《語文教學通訊》2005.12.)想想看,如果沒有教師在學生容易忽略處的點醒,是難以達到這樣的佳境的。這樣看來,教師要善于在學生容易忽略的,或認為無關緊要的地方質疑,然后合理引導,是能夠取得良好效果的。

        我們是應該珍視學生個性化的體驗,但學生的體驗因為受其人生閱歷、知識底蘊的限制,還顯得很不夠,是需要教師指引的。如果我們像以上實例一樣,在關鍵處加以強化,在容易忽略的地方點醒,引導學生將體驗與思考結合,這樣體驗自然就深刻了。在感覺、情感、理性的多重作用之下,使教學內容在學生腦海里的烙印,像樹上刻的字,日子越長,印記越深,并隨時可以幫助學生激活類似信息。

        二、比較遷移,讓體驗與聯想結合。

        中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歷,頭腦中已經儲存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經驗,閱讀時,我們可以激活學生頭腦中的相似經驗,引導學生聯想,在具體的感知的基礎上獲得情感體驗,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首先,我想借用秦訓剛老師的例子來說說。秦老師在《校本教研培訓:人文性與中學語文教學改革》一文中舉了這樣一個事例:《岳陽樓記》中的“銜遠山,吞長江”原本是煉字的經典。可在課堂上教師往往只重視學生得到“‘銜’‘吞’二字寫出了洞庭湖浩渺無際的壯觀景象”之類的結論性的話,結論不錯,但遠遠不夠。就“銜”字“吞”字而論,我們可以這樣喚起學生體驗:譬喻思考這兩個字擬人手法,將此處的“山”“江”與人比較,體會一下,你口里“銜”一方糖果、一只橄欖,閑雅淡靜;再大一點的東西,你就難以持久,比如說一支雪糕。可是洞庭湖它閑靜地“銜”著什么呢?是“山”,而且是無形有勢、令人想象到無限大的“遠山”。“遠山”在洞庭湖中不過“一方”“一只”而已。長江從雪山走來,浩浩蕩蕩,奔騰不息,可洞庭湖它--“吞”,就像我們吞一口水,一口飯,那么簡單。“銜遠山,吞長江”,多大多難的事,它卻那么從容。你想象那洞庭湖,是多么壯觀,多么不可思議。

        如果我們像這樣用比較的方法,多層面地引導學生進入一個體驗情境中,感覺、情感、理性融匯一處,那么教學內容就會在學生腦海里的烙上不可磨滅的印記,這樣的體驗,就是讓學生在比較聯想中,深化體驗,加深認識,,培養審美情趣,提高學生文學欣賞水平。

        除了對比外,還有類比。再看這個例子,在學習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一文,在研讀課文環節,我問:同學們,你們聽過自己的心跳嗎?你們有過“單單屬于我的”生命律動的生活實例嗎?

        學生1:有時我跑步時心跳得特別厲害,撲通、撲通,跳得可歡了。(點評:這是生命歡暢、激越的旋律。)

        學生2:有一次,我看到醫生給生病的媽媽看病,他把手指輕輕地放在媽媽的手腕上,靜靜地,凝神地端坐著。我非常奇怪,后來問媽媽才知道是把脈,脈搏的跳動與心跳是一致的。我也學著給自己把脈一次,很輕微平緩。(點評:這是生命寧靜、平和的音符;就像百合花靜靜地開放。)

        學生3:我們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生命。我們要認真地對待它,讓它有意義,不能糟蹋了、浪費了。

        師述:對!我們必須對自己負責;好好地度過生命中的每一天。

        如果只是讀讀相關段落,學生只能知道杏林子聽過自己心跳而已。而通過學生講述自己與課文相關的生活情境,不僅讓學生深刻地理解了課文內容,而且加深了對“生命”的感悟:“我們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生命。我們要認真地對待它,讓它有意義,不能糟蹋了、浪費了。”這樣的認識就深入多了。因為,它喚起的是學生藏匿內心的情感認識,是學生自己對生命的價值取向。

        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的課程,我們強調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悟,弘揚個性化的體驗。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設法讓體驗與學生個體聯系起來,讓學生常常結合自身經驗來體驗課文情境,“設身處地”地體驗,往往更能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活潑愉悅地參入其中,產生情感共鳴,使教學達到和諧共振的美好境界。

        三、寫作內化,讓體驗與創新結合。

        就是說,通過創意寫作,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促進體驗的深入。語文教學向來強調讀寫結合,課文學完后,大都有個環節是仿寫(仿說)或續寫等。這種體驗性的寫作,從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看,是十分有效的。

        例如,學習《珍珠鳥》一文,在品味語言后,我曾引導學生進行創意寫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師:品味了本文優美的語言,讓我們來一點小小的創意寫作吧。課文14段,老師一直都非常喜歡,總覺得作家在此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至真至純的畫面,讓人怦然心動。老師一直想為這幅畫擬個標題,卻苦于找不到恰當的語言。今天,我請大家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為這幅畫擬個題目,并說出理由。(出示人鳥相親圖)

        生1:溫馨。人與動物互愛著,和諧的像綠樹紅花,人應該親近自然,更應關愛自然中的花鳥蟲魚,人與自然和諧地融合在一起,讓人感覺十分溫馨。

        生2:情趣。"我"親近小鳥,關愛小鳥,給小鳥以愛心,小鳥才讓單調枯燥的書齋生活變得靈動生氣,也給"我"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歡愉和"情趣"。

        生3:無聲的愛。這是一幅無聲的畫面,但濃濃愛意流瀉其間,不需要過多的語言只需用心靜靜感悟,可以說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生4:幸福瞬間。因為鳥兒對人充滿信任時,人與鳥產生了共鳴,是瞬間也是作者心中的永恒,因為幸福之情油然而生,其實人與鳥可以這樣,人與人更應如此。

        生5:一只肩膀的溫暖。一只肩膀的溫暖能改變鳥兒怕人的天性,顯然這種溫暖它滲透了鳥兒的內心世界,只要人們能給動物們一只肩膀的溫暖,那世上就沒有怕人鳥了。

        還有的標題也不錯:①溫暖②和諧③情意融融④人鳥相依 ⑤開闊的心靈⑥肩膀上的愛⑦情意綿綿 ⑧愛與幸福 ⑩愛的港灣

        在創意說話或創意寫作中,學生不僅將課堂上習得的語言加以鞏固,而且情感得到了進一步張揚。這種寫作或說話,因為有素材,有情感體驗在先,因而也會成為較為輕松的寫作方式。

        又如,學習《錢塘湖春行》品味最后兩句時,為了讓學生領會“余味繞梁”“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意味。我設計了想象補白的環節,收到了較好效果。

        師述:詩人最喜愛的是湖東的白沙堤。那白沙堤的景色如何呢?

        (明確:除點明是在“綠楊陰里”外,未作任何說明。)讓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補寫出白沙堤美麗的景色吧;假如說,我們面前有一張大的畫布,在畫布上,畫上高大的綠楊,樹下是平坦修長的堤岸。你還會在畫布上添上什么?

        學生1:有湖水,水中有魚蝦,有嬉戲的鴨子。

        學生2:有花草。綠草如茵,像鋪了層綠地毯;花兒閃閃,散在綠草叢中。

        學生3:還有花樹。杏花開了,散綴枝頭;桃花也開了,紅艷艷的,燦爛一片。

        學生4:還有人。有騎馬的詩人,白衣飄飄,一邊捋著胡須,一邊吟詩;好朋友也來了,他們席地而坐,飲酒賞景,談詩論文,吟詩作畫……好不快活。

        通過想象補白,將西湖白沙堤之美具體化了,學生的體驗不就深刻了嗎?到底多美,你想到她多美她就多美,給人留下無窮的遐想的空間!學生也就順理成章地掌握了寫作的技巧。

        語文課堂強調體驗性學習,深化學生的體驗與感悟,不僅是學習知識的需要,更是喚醒學生藏匿內心的美好情感,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如果注意巧加點醒,恰當比較,妙用聯想和想象,讓體驗與思維結合,體驗與聯想結合,體驗與寫作結合,就會使學生的體驗學習深入下去,只有這樣,他們才能自主地感悟文本內容及其蘊含的情感價值與審美價值,才能自主地發現和挖掘自我潛能,才能完善自我人格,以期實現體驗與創新的完美結合。

        2008-8-1

        作者郵箱: liuchunhua-003

        [淺談語文教學中體驗的深入策略--要重視語文教學的體驗特質(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閱讀論文

        2.體驗人生議論文

        3.精選教師初體驗感想

        4.體驗唐詩

        5.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論文

        6.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誤區論文

        7.文化體驗手抄報

        8.托班寶寶入園體驗課的教案

        9.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誤區小論文

        10.在語文教學中進行素質教育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