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一個人的遭遇》導學案(蘇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11-1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肖洛霍夫其人。

      2、了解人物的心靈世界。

      3、了解小說中人物性格發展與環境的關系。

      二、教學重點

      1、了解人物的心靈世界。

      2、了解小說中人物性格發展與環境的關系。

      三、作者簡介

          肖洛霍夫(1905-1984),1926年中短篇小說集《頓河故事》和《淺藍色的原野》問世。同年,肖洛霍夫開始構思長篇巨著<靜靜的頓河>,十四年間四卷本分別于1928年、1929年、1933年、1940年出版。于1941年獲得斯大林獎金,在此期間,他還發表了《被開墾的處女地》第一、二部,使他在蘇聯文學界的地位進一步提高。蘇聯評論界稱肖洛霍夫為“史詩作家”,他的作品被譽為“蘇維埃時代的編年史”。1965年,肖洛霍夫因其“在描寫俄國人民生活各歷史階段的頓河史詩中所表現出來的藝術力量和正直品格”而獲諾貝爾文學獎。

      四、解題

          本篇文章采用口述的形式,通過主人公索科洛夫逃回俘虜營后的經歷,表現了戰爭給普通人及其家庭帶來的沉重災難,揭露戰爭的罪惡,同時表現了索科洛夫的善良。

      五、基礎知識梳理

      1、字音

      狙擊      瓦礫      器械      嗜好      前襟      泥濘      

      喃喃      窒悶      胡謅      梗概      邂逅      瞳孔 

      2、解詞

      震動   

      振動

      工夫

      功夫

      消失

      消逝

      六、文本探究

      1、 從上面的主人公的遭遇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是個什么樣子的人?

      2、  他這樣子的人(好人)怎樣把凡尼亞帶回家的?(騙)為什么騙?這對他的好人形象是不是個破壞?

      3、  收養兒子這段為什么寫的這么詳細?

      4、在最后一段中,凡尼亞的揮手為什么會讓作者感到“仿佛有一只柔軟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這是種什么樣的感覺?為什么不想讓孩子看到眼淚?

      5、由上我們可以看出,在戰爭中受害的僅僅是所科洛夫一個人么?那么題目中的“一個人”應該怎么解釋?

      6、從《一個人的遭遇》可以看出,其實作者想通過這個人的遭遇在向世人訴說什么?(或者:這篇小說在完成的時候,在1956.12.31――1957.1.1,《真理報》曾全文刊出,結果被市民搶購一空,當時莫斯科廣播電臺全文廣播這部小說,結果市民們駐足街頭,不顧寒風撲面多少人留下了辛酸的眼淚。小說為什么有如此的魅力?)

      七、課時訓練

      1、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字讀音無誤的一組是(    )

      A.梗概(gài )       邂逅(xiè )    掩蔽(bì )    剎那(chà )

      B.俘虜(lǚ )       泥濘(nìng )   挨打(āi )   狙擊(jū )

      C.勉強(qiǎng )    瓦礫(lì)      窒悶(zhì )   臉頰(jiā )

      D.胡謅(zōu )      爪子(zhuǎ )  嗜好(shì )   詛咒(zǔ )

      2、下列詞語填入橫線上最恰當的一組是(    )

      ①索科洛夫17歲時十月革命     ,國內戰爭時參加了紅軍。

      ②一個很深的彈坑,灌滿了黃濁的水,周圍的野草長得齊腰高……一片荒涼,像墳地一樣    。

      ③冬天里我們一直不停地進行反攻,彼此就沒     常常寫信。

      ④說實話,我又愛上這不良的     啦……

      A.暴發   肅靜   工夫   嗜好

      B.爆發      寂靜      工夫      嗜好

      C.暴發      肅靜      功夫      癖好

      D.爆發      寂靜      功夫      癖好

      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有誤的一項是(     )

          A.等到我心松開了,血在耳朵里沖擊的時候,就想起我的伊林娜在車站上怎樣跟我難舍難分。

          B.東西根本不想吃,晚上也睡不著覺,各種古里古怪的念頭盡在腦子里轉動……

          C.我的心里仿佛有樣東西斷裂了……我不知所以地回到自己的部隊里。

          D.這個俄羅斯人,這個具有矢志不渝的意志的人,能經受一切。

      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A.我出來的時候,激動極了,由于兩年來沒有受到過人的待遇。

          B.他拿走了我的司機執照,躍然我再三請求他原諒,還是沒有用。

          C.這時候我才知道,我和兒子的距離很近,而且我跟兒子打兩條不同的路來到了德國首都附近。

          D.嗐,說句實話,即使不發生這次撞牛,我也還是要離開烏留平斯克的。

      八、當堂反饋

      閱讀文章,回答下面問題。

      1、索科洛夫說:“我常常做著老頭兒的夢想:等到戰爭一結束......盡是些老頭兒的玩意。”作者寫這些反映了索科洛夫怎樣的心理狀態?聯系后文,它所產生的作用是什么?

      2、“我的兒子是個肩膀狹窄,脖子細長...... 肩膀寬闊的男人”,索科洛夫為什么這樣說?這些話里包含著哪些意思?

      3、伏羅尼士是索科洛夫的故鄉,但索科洛夫為復員后為什么堅決不回伏羅尼士?這說明了什么?

      九、拓展閱讀

      一枚古金幣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一些法國老戰士回到了他們的故鄉。他們當中許多人都生活得蠻不錯,弗朗科.雷勃因為中了毒氣,健康始終不曾恢復,喪失了勞動能力,生活很是貧困。弗朗科.雷勃自尊心素來很強,他從不接受別人的施舍。

          每年,這些老戰士都要舉行一次團聚。有一天,他們在朱力斯.格蘭汀家里聚會。格蘭汀長得胖乎乎的,錢袋里總是滿滿的。席間,他興致勃勃地掏出枚古金幣,滔滔不絕地介紹起這枚古幣的年代、價值和來歷。來客們坐在餐桌上一一傳著觀賞,溢美之詞不絕于耳。客人們在歡宴中開懷暢飲,談笑風生,話題從古幣轉到別的上面去了。突然,格蘭汀記起了金幣,但是,這枚金幣已不翼而飛了。

         眾座嘩然。指責的指責,否認的否認。最后,有人提出抄身的建議。大家深表贊同,只有雷勃反對。朋友們無不為之驚訝。

         “你不同意抄身?”格蘭汀問道。

         雷勃漲紅著臉說:“是的。我反對抄身。”

         “你是否明白拒絕抄身意味著什么?”金幣的主人不客氣地追問道。

         “我沒有偷金幣。所以我不允許抄身。”雷勃回答。

         盡管如此,抄身照樣進行。人們一個個地把袋口翻開,等著搜查。但始終不見金幣出來,于是注意力又轉移到雷勃身上。

         “現在,你總不見得還堅持自己的意見了吧?”格蘭汀問道。雷勃默不做聲。主人氣呼呼地走出了房間,雷勃則在眾目睽睽之下,狼狽地退了出去。

         從此,雷勃的聲譽一落千丈,人們有意避開他,雷勃則更窮了。不久,他妻子也離開了人間。

         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格蘭汀家的房子大修,一位工人在地板縫里發現了那枚光燦燦的金幣。

         真相既白,格蘭汀感到十分內疚。于是,他急忙跑到雷勃那間破舊的小屋,連聲道歉。

         “不過,老弟,你也太固執了,既然金幣不在你身上,當時何必反對抄身呢?”格蘭汀嗔怪道。

         雷勃呆滯的目光停落在格蘭汀的臉上。“不,我那時確實是個賊啊!幾個星期來,我們全家老少實在餓壞了,我不得不把餐桌上的食物偷偷裝進自己的口袋,一心想讓我那可憐的妻子跟孩子美美地吃上一頓啊。”

      1、這篇小說的主要事件是什么?請用一句話概括。

      2、這篇小說的線索是什么?

      3、小說開頭說:“雷勃自尊心素來很強,他從不接受別人的施舍。”這與結尾所寫是否矛盾?試作簡要分析。

      4、小說的結尾安排得非常巧妙,雷勃是因為偷了食物才拒絕抄身,這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對此,小說前文曾作了多次暗示,請分三點進行概括。

      5、這篇小說揭示的主題思想有(    )

      A.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相互猜忌的人際關系。

      B.贊揚了雷勃這樣的窮人的自尊與坦誠。

      C.抨擊了資本主義社會品貧富懸殊的丑惡社會現象。

      D.揭示了造成雷勃悲劇的真正原因是戰爭。

      答案:

      文本探究答案:

      1、忠厚樸實,勇敢堅強,堅忍不拔,心地善良等。

      2、a,主人公本身的善良,同情和愛。  b,主人公對家庭和愛的期望

      3、他們都找到了愛的所在,家的所在。在生活中找到了寄托和希望。是凡尼亞讓主人公能夠堅強的生活下去。

      4、a, 是種心痛的感覺,大家對戰爭都是難過的,孩子忘卻了,他是快樂的,他的健康的小手和其父親的粗糙的大手對比,勾起了作者對戰爭的回憶,孩子的可愛反襯出戰爭的殘酷。B,孩子的健康禮貌可愛讓作者油然而生的是對孩子的保護,讓他們永遠快樂健康,痛苦讓自己去承受,呵護那無知可愛的兒童。

      5、不是;象所科洛夫這樣的無數受難的普通人,他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以個性反映了共性。

      6、A,用平實的語言勾起人們的回憶,讓人更關注戰爭剩余下來的人,更關注普通人,更關注失去生活能力的人。

      B,贊揚了人類的偉大與堅強,弘揚了愛的主題。

      C,在平實的語言背后有著深刻的內涵,在美與丑,愛與恨的邊緣展現出了對戰爭的憎惡。

      課時訓練答案:

      A   B    D    B

      當堂反饋答案:

      1、因為找到兒子,有了生活的希望,心情暫時從悲傷中解脫出來。但這最后的歡樂和希望很快又破滅了,兒子犧牲了,它使索科洛夫幾乎陷于絕境。

      2、索科洛夫跟兒子分別的時候是在四年以前,所以印象中兒子仍是四年前的模樣,是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年。現在兒子長大了,已經變成一個英俊健壯的青年。突出兒子的健壯英俊,更增加了父親的悲哀,更顯示了戰爭的罪惡。

      3、雖是故鄉,但已經沒有家,沒有住房,沒有親人,而且,即使重修住房,那也是一個引人悲傷的地方。索科洛夫無家可歸的悲慘遭遇充分說明了戰爭給人類造成的巨大傷害。

      拓展練習答案;

      1、從雷勃被誣到真相大白。

      2、一枚古金幣。

      3、在雷勃看來,公開接受施舍才有損自尊,而偷竊食物是暗中進行的,別人并不知道,所以這種行為仍是自尊心太強造成的,二者并不矛盾。

      4、a.喪失勞動能力,生活貧苦。  b.紅著臉拒絕抄身。  c.在眾目睽睽之下,狼狽地退了出去。

      5、D

       

      [《一個人的遭遇》導學案(蘇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高一數學必修2教案

      3.高一必修一英語教案

      4.高一必修五數學教案

      5.高一數學必修四1.5教案

      6.高一必修四數學教案

      7.《談中國詩》導學案

      8.歷史教學導學案論文

      9.鑲邊與剪紙的導學案

      10.木蘭詩導學案及答案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网站你懂得中文字幕 | 亚洲综合另类小说色区一 | 日本大胆欧美中文字幕 | 中文精品欧美无线码一区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网蜜芽 | 亚洲人成综合在线 |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肖洛霍夫其人。

        2、了解人物的心靈世界。

        3、了解小說中人物性格發展與環境的關系。

        二、教學重點

        1、了解人物的心靈世界。

        2、了解小說中人物性格發展與環境的關系。

        三、作者簡介

            肖洛霍夫(1905-1984),1926年中短篇小說集《頓河故事》和《淺藍色的原野》問世。同年,肖洛霍夫開始構思長篇巨著<靜靜的頓河>,十四年間四卷本分別于1928年、1929年、1933年、1940年出版。于1941年獲得斯大林獎金,在此期間,他還發表了《被開墾的處女地》第一、二部,使他在蘇聯文學界的地位進一步提高。蘇聯評論界稱肖洛霍夫為“史詩作家”,他的作品被譽為“蘇維埃時代的編年史”。1965年,肖洛霍夫因其“在描寫俄國人民生活各歷史階段的頓河史詩中所表現出來的藝術力量和正直品格”而獲諾貝爾文學獎。

        四、解題

            本篇文章采用口述的形式,通過主人公索科洛夫逃回俘虜營后的經歷,表現了戰爭給普通人及其家庭帶來的沉重災難,揭露戰爭的罪惡,同時表現了索科洛夫的善良。

        五、基礎知識梳理

        1、字音

        狙擊      瓦礫      器械      嗜好      前襟      泥濘      

        喃喃      窒悶      胡謅      梗概      邂逅      瞳孔 

        2、解詞

        震動   

        振動

        工夫

        功夫

        消失

        消逝

        六、文本探究

        1、 從上面的主人公的遭遇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是個什么樣子的人?

        2、  他這樣子的人(好人)怎樣把凡尼亞帶回家的?(騙)為什么騙?這對他的好人形象是不是個破壞?

        3、  收養兒子這段為什么寫的這么詳細?

        4、在最后一段中,凡尼亞的揮手為什么會讓作者感到“仿佛有一只柔軟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這是種什么樣的感覺?為什么不想讓孩子看到眼淚?

        5、由上我們可以看出,在戰爭中受害的僅僅是所科洛夫一個人么?那么題目中的“一個人”應該怎么解釋?

        6、從《一個人的遭遇》可以看出,其實作者想通過這個人的遭遇在向世人訴說什么?(或者:這篇小說在完成的時候,在1956.12.31――1957.1.1,《真理報》曾全文刊出,結果被市民搶購一空,當時莫斯科廣播電臺全文廣播這部小說,結果市民們駐足街頭,不顧寒風撲面多少人留下了辛酸的眼淚。小說為什么有如此的魅力?)

        七、課時訓練

        1、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字讀音無誤的一組是(    )

        A.梗概(gài )       邂逅(xiè )    掩蔽(bì )    剎那(chà )

        B.俘虜(lǚ )       泥濘(nìng )   挨打(āi )   狙擊(jū )

        C.勉強(qiǎng )    瓦礫(lì)      窒悶(zhì )   臉頰(jiā )

        D.胡謅(zōu )      爪子(zhuǎ )  嗜好(shì )   詛咒(zǔ )

        2、下列詞語填入橫線上最恰當的一組是(    )

        ①索科洛夫17歲時十月革命     ,國內戰爭時參加了紅軍。

        ②一個很深的彈坑,灌滿了黃濁的水,周圍的野草長得齊腰高……一片荒涼,像墳地一樣    。

        ③冬天里我們一直不停地進行反攻,彼此就沒     常常寫信。

        ④說實話,我又愛上這不良的     啦……

        A.暴發   肅靜   工夫   嗜好

        B.爆發      寂靜      工夫      嗜好

        C.暴發      肅靜      功夫      癖好

        D.爆發      寂靜      功夫      癖好

        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有誤的一項是(     )

            A.等到我心松開了,血在耳朵里沖擊的時候,就想起我的伊林娜在車站上怎樣跟我難舍難分。

            B.東西根本不想吃,晚上也睡不著覺,各種古里古怪的念頭盡在腦子里轉動……

            C.我的心里仿佛有樣東西斷裂了……我不知所以地回到自己的部隊里。

            D.這個俄羅斯人,這個具有矢志不渝的意志的人,能經受一切。

        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A.我出來的時候,激動極了,由于兩年來沒有受到過人的待遇。

            B.他拿走了我的司機執照,躍然我再三請求他原諒,還是沒有用。

            C.這時候我才知道,我和兒子的距離很近,而且我跟兒子打兩條不同的路來到了德國首都附近。

            D.嗐,說句實話,即使不發生這次撞牛,我也還是要離開烏留平斯克的。

        八、當堂反饋

        閱讀文章,回答下面問題。

        1、索科洛夫說:“我常常做著老頭兒的夢想:等到戰爭一結束......盡是些老頭兒的玩意。”作者寫這些反映了索科洛夫怎樣的心理狀態?聯系后文,它所產生的作用是什么?

        2、“我的兒子是個肩膀狹窄,脖子細長...... 肩膀寬闊的男人”,索科洛夫為什么這樣說?這些話里包含著哪些意思?

        3、伏羅尼士是索科洛夫的故鄉,但索科洛夫為復員后為什么堅決不回伏羅尼士?這說明了什么?

        九、拓展閱讀

        一枚古金幣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一些法國老戰士回到了他們的故鄉。他們當中許多人都生活得蠻不錯,弗朗科.雷勃因為中了毒氣,健康始終不曾恢復,喪失了勞動能力,生活很是貧困。弗朗科.雷勃自尊心素來很強,他從不接受別人的施舍。

            每年,這些老戰士都要舉行一次團聚。有一天,他們在朱力斯.格蘭汀家里聚會。格蘭汀長得胖乎乎的,錢袋里總是滿滿的。席間,他興致勃勃地掏出枚古金幣,滔滔不絕地介紹起這枚古幣的年代、價值和來歷。來客們坐在餐桌上一一傳著觀賞,溢美之詞不絕于耳。客人們在歡宴中開懷暢飲,談笑風生,話題從古幣轉到別的上面去了。突然,格蘭汀記起了金幣,但是,這枚金幣已不翼而飛了。

           眾座嘩然。指責的指責,否認的否認。最后,有人提出抄身的建議。大家深表贊同,只有雷勃反對。朋友們無不為之驚訝。

           “你不同意抄身?”格蘭汀問道。

           雷勃漲紅著臉說:“是的。我反對抄身。”

           “你是否明白拒絕抄身意味著什么?”金幣的主人不客氣地追問道。

           “我沒有偷金幣。所以我不允許抄身。”雷勃回答。

           盡管如此,抄身照樣進行。人們一個個地把袋口翻開,等著搜查。但始終不見金幣出來,于是注意力又轉移到雷勃身上。

           “現在,你總不見得還堅持自己的意見了吧?”格蘭汀問道。雷勃默不做聲。主人氣呼呼地走出了房間,雷勃則在眾目睽睽之下,狼狽地退了出去。

           從此,雷勃的聲譽一落千丈,人們有意避開他,雷勃則更窮了。不久,他妻子也離開了人間。

           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格蘭汀家的房子大修,一位工人在地板縫里發現了那枚光燦燦的金幣。

           真相既白,格蘭汀感到十分內疚。于是,他急忙跑到雷勃那間破舊的小屋,連聲道歉。

           “不過,老弟,你也太固執了,既然金幣不在你身上,當時何必反對抄身呢?”格蘭汀嗔怪道。

           雷勃呆滯的目光停落在格蘭汀的臉上。“不,我那時確實是個賊啊!幾個星期來,我們全家老少實在餓壞了,我不得不把餐桌上的食物偷偷裝進自己的口袋,一心想讓我那可憐的妻子跟孩子美美地吃上一頓啊。”

        1、這篇小說的主要事件是什么?請用一句話概括。

        2、這篇小說的線索是什么?

        3、小說開頭說:“雷勃自尊心素來很強,他從不接受別人的施舍。”這與結尾所寫是否矛盾?試作簡要分析。

        4、小說的結尾安排得非常巧妙,雷勃是因為偷了食物才拒絕抄身,這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對此,小說前文曾作了多次暗示,請分三點進行概括。

        5、這篇小說揭示的主題思想有(    )

        A.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相互猜忌的人際關系。

        B.贊揚了雷勃這樣的窮人的自尊與坦誠。

        C.抨擊了資本主義社會品貧富懸殊的丑惡社會現象。

        D.揭示了造成雷勃悲劇的真正原因是戰爭。

        答案:

        文本探究答案:

        1、忠厚樸實,勇敢堅強,堅忍不拔,心地善良等。

        2、a,主人公本身的善良,同情和愛。  b,主人公對家庭和愛的期望

        3、他們都找到了愛的所在,家的所在。在生活中找到了寄托和希望。是凡尼亞讓主人公能夠堅強的生活下去。

        4、a, 是種心痛的感覺,大家對戰爭都是難過的,孩子忘卻了,他是快樂的,他的健康的小手和其父親的粗糙的大手對比,勾起了作者對戰爭的回憶,孩子的可愛反襯出戰爭的殘酷。B,孩子的健康禮貌可愛讓作者油然而生的是對孩子的保護,讓他們永遠快樂健康,痛苦讓自己去承受,呵護那無知可愛的兒童。

        5、不是;象所科洛夫這樣的無數受難的普通人,他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以個性反映了共性。

        6、A,用平實的語言勾起人們的回憶,讓人更關注戰爭剩余下來的人,更關注普通人,更關注失去生活能力的人。

        B,贊揚了人類的偉大與堅強,弘揚了愛的主題。

        C,在平實的語言背后有著深刻的內涵,在美與丑,愛與恨的邊緣展現出了對戰爭的憎惡。

        課時訓練答案:

        A   B    D    B

        當堂反饋答案:

        1、因為找到兒子,有了生活的希望,心情暫時從悲傷中解脫出來。但這最后的歡樂和希望很快又破滅了,兒子犧牲了,它使索科洛夫幾乎陷于絕境。

        2、索科洛夫跟兒子分別的時候是在四年以前,所以印象中兒子仍是四年前的模樣,是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年。現在兒子長大了,已經變成一個英俊健壯的青年。突出兒子的健壯英俊,更增加了父親的悲哀,更顯示了戰爭的罪惡。

        3、雖是故鄉,但已經沒有家,沒有住房,沒有親人,而且,即使重修住房,那也是一個引人悲傷的地方。索科洛夫無家可歸的悲慘遭遇充分說明了戰爭給人類造成的巨大傷害。

        拓展練習答案;

        1、從雷勃被誣到真相大白。

        2、一枚古金幣。

        3、在雷勃看來,公開接受施舍才有損自尊,而偷竊食物是暗中進行的,別人并不知道,所以這種行為仍是自尊心太強造成的,二者并不矛盾。

        4、a.喪失勞動能力,生活貧苦。  b.紅著臉拒絕抄身。  c.在眾目睽睽之下,狼狽地退了出去。

        5、D

         

        [《一個人的遭遇》導學案(蘇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高一數學必修2教案

        3.高一必修一英語教案

        4.高一必修五數學教案

        5.高一數學必修四1.5教案

        6.高一必修四數學教案

        7.《談中國詩》導學案

        8.歷史教學導學案論文

        9.鑲邊與剪紙的導學案

        10.木蘭詩導學案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