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蘇教版《論語》《孟子》教案:專題七:天下國家 教案教學設計

      發(fā)布時間:2016-8-8 編輯:互聯(lián)網 手機版

      課 題:《政者,正也》

      教學目的:1、研讀文本,疏通字詞句,熟知課文內容。

      2、學習孔子、孟子他們,雖身處亂世,卻不以個人生活幸福為念,積極投身社會,做民眾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懷。

      3、誦讀名句,積累文言知識。

      教學重點:1、研讀文本,疏通字詞句,熟知課文內容。

      2、學習孔子、孟子他們,雖身處亂世,卻不以個人生活幸福為念,積極投身社會,做民眾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懷。

      教學難點:1、學習孔子、孟子他們,雖身處亂世,卻不以個人生活幸福為念,積極投身社會,做民眾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懷。

      2、誦讀名句,積累文言知識。

      教 法:讀析、質疑、合作討論、探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導語:孔子和孟子都身處亂世,但都沒有僅僅追求個人的幸福。他們認為任何人都必須并且只能在社會生活中完成他自身的價值,這種以天下國家為己任、以人為中心的人文關懷,值得我們永遠去學習。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七專題--天下國家

      2、板書課題:天下國家--政者,正也

      二、初讀感知

      1、識記:

      共同“拱” 佾( ) 闕( )如 錯同“措” 圃( ) 稼( )穡( ) 襁( )褓( )

      2、整體感知:為政以德,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則。

      三、讀析、討論、質疑

      1、學生自讀,找出自己的疑難,以備討論交流

      2、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討論解決疑難。

      (1)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說統(tǒng)治者應以道德進行統(tǒng)治,即“德治”。

      (2)北辰:北極星。

      (3)所:處所,位置。

      (4)共:同拱,環(huán)繞的意思。

      (5)以:連接詞,與“而”同。

      (6)勸:勉勵。這里是自勉努力的意思。

      (7)臨:對待。

      (8)孝慈:一說當政者自己孝慈;一說當政者引導老百姓孝慈。此處采用后者。

      (9)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時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據《周禮》規(guī)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諸侯為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10) 可忍:可以忍心。一說可以容忍。

      (11) 用情:情,情實。以真心實情來對待。

      (12) 無為而治:國家的統(tǒng)治者不必有所作為便可以治理國家了。

      (1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個人的態(tài)度,尤其是對待所從事的事務要謹慎專一、兢兢業(yè)業(yè)。

      (14) 愛人:古代“人”的含義有廣義與狹義的區(qū)別。廣義的“人”,指一切人群;狹義的“人”,僅指士大夫以上各個階層的人。此處的“人”與“民”相對而言,可見其用法為狹義。

      (15)使民以時:時指農時。古代百姓以農業(yè)為主,這是說要役使百姓按照農時耕作與收獲。

      (16) )盍徹乎:盍,何不。徹,西周奴隸主國家的一種田稅制度。舊注曰:“什一而稅謂之徹。”

      (17)俎豆:俎,音zǔ。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時的禮器。

      (18)釁鐘:古代一種祭祀儀式。新鐘鑄成后,殺牲取血,涂在鐘的縫隙處。

      3、由學生概括各節(jié)主要內容,教師點撥明確

      (1)這段話代表了孔子的“為政以德”的思想。

      (2) 本章內容還是在談如何從政的問題。

      (3)季孫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壞周禮的事件。對此,孔子表現出極大的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對此事的基本態(tài)度。

      (4) 孔子認為,治理一個國家,應當具備三個起碼條件:食、兵、信。但這三者當中,信是最重要的。

      (5)春秋時期的社會變動,使當時的等級名分受到破壞,弒君父之事屢有發(fā)生,孔子認為這是國家動亂的主要原因。

      (6)孔子政治思想中,對為官者要求十分嚴格,正人先正己。

      (7) 這一章同樣是孔子談論為官從政之道。他仍然闡釋的是為政者要正人先正己的道理。

      (8)孔子反對殺人,主張“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會犯上作亂。

      (9) “正名”是孔子“禮”的思想的組成部分。正名的具體內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順”,接下來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10)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為了培養(yǎng)勞動者。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有其相對的合理性。

      (11)正人先正己的重要作用。

      (12)孔子也贊賞無為而治并以舜為例加以說明,這表明,主張積極進取的儒家十分留戀三代的法度禮治,但在當時的現實生活中并不一定要求統(tǒng)治者無為而治。

      (13)天下國家的根本在于自身。

      (14)身不行道則道不行。

      四、練習鞏固

      1、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

      2、做好文言文五項內容的相關總結

      3、你對孔子“政者,正也”的主張有什么看法,試加以闡述。

      五、積累與應用

      1、記誦名句

      ⑴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

      ⑵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⑶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風

      ⑷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6),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⑸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2、合作探究

      你怎樣看待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種等級思想?

      六、教后感悟

      專題七:天下國家

      課 題:《仁政》 時間:2007、8、30

      教學目的:1、研讀文本,疏通字詞句,熟知課文內容。

      2、學習孔子、孟子他們,雖身處亂世,卻不以個人生活幸福為念,積極投身社會,做民眾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懷。

      3、誦讀名句,積累文言知識。

      教學重點:1、研讀文本,疏通字詞句,熟知課文內容。

      2、學習孔子、孟子他們,雖身處亂世,卻不以個人生活幸福為念,積極投身社會,做民眾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懷。

      教學難點:1、學習孔子、孟子他們,雖身處亂世,卻不以個人生活幸福為念,積極投身社會,做民眾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懷。

      2、誦讀名句,積累文言知識。

      教 法:讀析、質疑、合作討論、探究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1、導語: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政者,正也”,這其中包含哪些閃光的思想?學生回答后,教師明確。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下一節(jié)課內容。

      2、板書課題:天下國家--仁政

      二、初讀感知

      1、識記:

      道( ) 陳同“陣” 胡龁( ) 釁( )鐘 觳( )觫( )褊( )小 忖( )度 枝同“肢” 刑同“型” 采同“彩” 便嬖( ) 蓋同“盍” 反同“返” 愬同“訴” 惛( ) 罔同“網” 豚( ) 彘( ) 庠( )序 無同“毋” 索绹( )盻盻( )( )然 鈞同“均”

      2、整體感知:富而后教,這是實行仁政的根本途徑。

      三、讀析、討論、質疑

      1、學生自讀,找出自己的疑難,以備討論交流

      2、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討論解決疑難。

      (1)道:一本作“導”,作動詞用。這里是治理的意思。

      (2)使民以時:時指農時。古代百姓以農業(yè)為主,這是說要役使百姓按照農時耕作與收獲。

      (3)季氏富于周公:季氏比周朝的公侯還要富有。

      (4)聚斂:積聚和收集錢財,即搜刮。

      (5)益:增加。

      (6)盍徹乎:盍,何不。徹,西周奴隸主國家的一種田稅制度。舊注曰:“什一而稅謂之徹。”

      (7)陳:同“陣”,軍隊作戰(zhàn)時,布列的陣勢。

      (8)俎豆:俎,音zǔ。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時的禮器。

      ⑼徹者,徹也:徹,通也。是說這種稅制在周是天下通行的稅制。

      ⑽助者,藉也:藉,借也。意思是借助民力來耕種公田。

      ⑾龍子:古代賢人。⑿糞:掃除。

      ⒀觳觫(hú sù):因恐懼而發(fā)抖的樣子。⒁說:同“悅”。

      3、由學生概括各節(jié)主要內容,教師點撥明確

      (15)孔子在本章中所說的話,主要是對國家的執(zhí)政者而言的,是關于治理國家的基本原則。他講了三個方面的問題,即要求統(tǒng)治者嚴肅認真地辦理國家各方面事務,恪守信用;節(jié)約用度,愛護官吏;役使百姓應注意不誤農時等。這是治國安邦的基本點。

      (16) 孔子的學生冉求幫助季氏積斂錢財,搜刮人民,所以孔子很生氣,表示不承認冉求是自己的學生,而且讓其他學生打著鼓去聲討冉求。

      (17)這一章反映了儒家學派的經濟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

      (18) 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

      (19)善人施行“德治”,但并不排除刑罰的必要手段。

      (20)孔子主張訓練百姓,否則便是拋棄了他們。

      (21) 從總體上講,孔子反對用戰(zhàn)爭的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當然在具體問題上也有例外。

      (22)強調“仁”的重要性。

      (23) 孟子向齊宣王闡明怎樣以仁德統(tǒng)一天下的道理。

      (24)孟子告訴滕文公怎樣治理國家的道理。

      四、練習鞏固

      1、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

      2、做好文言文五項內容的相關總結

      3、你對孔子“先富后教”的主張有什么看法,大家不妨討論討論。

      五、積累與應用

      1、記誦名句

      ⑴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⑵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⑶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⑷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⑸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⑺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

      ⑻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⑼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

      2、合作探究

      孔子主張對人民要“富之”,孟子主張使人民有“恒產”,請歸納一下孔子和孟子關于國計民生的主張。 師生活動

      課后感悟:

      《論語》《孟子》選讀教案

      專題七:天下國家

      課 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教學目的:1、研讀文本,疏通字詞句,熟知課文內容。

      2、學習孔子、孟子他們,雖身處亂世,卻不以個人生活幸福為念,積極投身社會,做民眾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懷。

      3、誦讀名句,積累文言知識。

      教學重點:1、研讀文本,疏通字詞句,熟知課文內容。

      2、學習孔子、孟子他們,雖身處亂世,卻不以個人生活幸福為念,積極投身社會,做民眾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懷。

      教學難點:1、學習孔子、孟子他們,雖身處亂世,卻不以個人生活幸福為念,積極投身社會,做民眾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懷。

      2、誦讀名句,積累文言知識。

      教 法:讀析、質疑、合作討論、探究

      教學過程:

      第三課時

      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1、導語: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仁政”,請問實行“仁政”的根本途徑是什么?學生回答后,教師明確。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下一節(jié)課內容。

      2、板書課題:天下國家--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二、初讀感知

      1、識記:

      比( ) 反同“返” 弒( )君 粢( )盛

      2、整體感知:孟子闡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道理。

      三、讀析、討論、質疑

      1、學生自讀,找出自己的疑難,以備討論交流

      2、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討論解決疑難。

      (1)湯放桀:桀,夏朝最后一個君主,暴虐無道。傳說商湯滅夏后,把桀流放到南巢(據傳在今安徽省巢縣一帶)。

      ⑵武王伐紂:紂,商朝最后一個君主,昏亂殘暴。周武王起兵討伐,滅掉商朝,紂自焚而死。

      (3)傳:傳記

      (4)委:拋棄

      (5)域:界限,限定。

      (6)成:盛,肥美。

      (7)粢盛:祭品,指盛在祭器里的黍稷。

      3、由學生概括各節(jié)主要內容,教師點撥明確

      (25)王顧左右而言他。

      (26) 獨夫民賊當殺。

      (2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8)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四、練習鞏固

      1、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

      2、做好文言文五項內容的相關總結

      3、你對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認識有什么看法,試加以闡述。

      五、積累與應用

      1、記誦名句

      ⑴王顧左右而言他。

      ⑵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⑷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2、合作探究

      你怎樣看待孟子提出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論斷,希望大家踴躍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師生活動

      課后感悟:

      [蘇教版《論語》《孟子》教案:專題七:天下國家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論語選讀教案

      2.七年級《論語》教案

      3.名著導讀論語的教案

      4.名著導讀論語教案

      5.論語十二章教案

      6.專題復習——仿寫教案

      7.小學環(huán)保專題教育教案

      8.論語十則優(yōu)秀教案

      9.蘇教版《角》的初步認識教案

      10.《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亚洲精品乱码视频在线观看 | 小早川怜子国内精品久久久久 | 在线观看日本a视频 | 亚洲国产人成在线观看69网站 | 亚洲日本97视频在线 | 思思久热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