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小說教學?
內(nèi)容摘要:論及中學語文之小說教學,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當前的小說教學處境尷尬--易讀難教。這固然與小說本身有關(guān),從面世至今,小說就是一種雅俗共賞的文學形式。教淺了,不如不教;教深了,教了白教;不淺不深,又不知如何教。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shù)教師選擇前者,因為起碼有內(nèi)容可教。因此,小說教學似乎存在一個通病:外延被無限放大,內(nèi)涵卻亟待挖掘。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冷靜反思,對小說本身重新認識和定位,尋求新的突破。而新教材(蘇教版)的使用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新課標”)的頒布,無疑給小說教學帶來更多的啟示。
鑒于此,筆者對小說教學提出以下幾點拙見。
關(guān)鍵詞:小說教學 文體 文本 主題 方法
一、 突出文體特征
人教版(必修)語文教材凡六冊,共有三個小說單元,三個小說專題。總其教學目標,
無外乎是“理解小說的主題”,“鑒賞小說的人物形象和小說語言”;“了解情節(jié)結(jié)構(gòu)”;再就是“吸收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精華”以及“在欣賞的基礎上,培養(yǎng)研讀文學作品的能力和評價思想成就”等等。 不過,對小說的體裁特征,卻未加涉及,似乎以為:“小說就是小說,地球人都知道了,還有什么好說的!”而事實上,無論是平常練筆還是考試作文,“四不象”的作文或者所謂的“雜文”比比皆是。這固然與學生的寫作能力有關(guān),但教學目標的只字未提似乎也難辭其咎。誠然,人教版以文體特征組織文章,學生學過小說,也讀過小說,但對于什么樣的文章是小說,還是說不出個子丑寅卯。
再看新教材(蘇教版),它改變了以往慣用的以文體特征作為內(nèi)容編排的標準,而是按話題組織文章,在同一話題下,選錄不同國籍、不同風格、不同文體的文章。試想,如果我們對文體特征還不加以重視,那么,誰能保證所有的學生都能區(qū)分不同文體呢?并且,“新課標”已經(jīng)明確指出:“在閱讀與欣賞中,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xiàn)手法。”
不同文體的文章,其文體特征和表現(xiàn)手法也不盡相同,雖說文體特征只是文章的形式,但“形之不存,文將焉附”?
那么,具體到小說,又具有怎樣的基本特征呢?“小說是一種側(cè)重人物刻畫、敘述故事情節(jié)的文學形式。小說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深入細致的人物刻畫、完整復雜的情節(jié)敘述、具體充分的環(huán)境描寫。”①如果連這些基本特征都不能了解,就如同有人對你說:“我認識某人,但我就是不知道他是誰。”你會相信嗎?
因此,筆者以為,要欣賞小說,我們首先要告訴學生“什么樣的文章是小說”,余下的教學才好開展,也只有弄清楚了“什么是小說”,我們的學生才能“照葫蘆畫瓢”,寫出像樣的小說。久而久之,才能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文體意識。
二、 強調(diào)文本特色
葉圣陶先生曾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舉一反三,練成閱讀
和作文的熟練技巧;因此,教師就要朝著促使學生‘反三’這個標的精要地‘講’,務必啟發(fā)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盡可能自己去探索。”②一語道破天機--“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這是每個語文教師必須明確的觀念。教語文不是教教材,而是運用教材讓學生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和文化,培養(yǎng)和訓練思維能力。小說教學亦應如此。
以高中語文第四冊(人教版必修)兩個小說單元教學為例,這八篇小說有古有今,有中有外,有長篇節(jié)選,有自成一體。筆者在潛心研究課文內(nèi)容,并借鑒名師教學經(jīng)驗的基礎上,根據(jù)小說單元的教學要求,再結(jié)合各篇小說不同的文本特色,只精選了三篇課文,內(nèi)外勾連,讓學生去充分感受小說的文本魅力。第一篇是《項鏈》,只講情節(jié)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進而體會其“含笑的淚”的語言特點。然后,讓學生精讀歐亨利的小說《警察與贊美詩》,再次感受情節(jié)和語言的精妙。第二篇是《林黛玉進賈府》,只講“穿花蝴蝶”式的人物出場描寫--寶黛相會。并請學生選讀《三國演義》之“三顧茅廬”,再結(jié)合易中天先生《品三國》的精采點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第三篇是《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講情節(jié)的“一波三折”。作為課文延伸,再請學生選讀《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體會情節(jié)的迂回曲折。其他的小說,則讓學生以上述經(jīng)驗,自選角度,自行解讀。在古今中外小說世界里涵泳。
即按照葉圣陶先生所說的“精要的‘講’”。這樣,不僅可以有效解決小說選文篇幅長,教學任務重,課時不夠的局限;而且能讓學生充分領(lǐng)略不同小說的文本魅力。但是,又不限于這一“點”,而講究以點帶面,啟發(fā)引導學生自行探索,讓小說課堂教學成為學生了解小說、鑒賞小說、探索小說的工具。所謂“大匠授人以巧,而非授人以多”。這樣,學生也無需每篇小說都在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語言、結(jié)構(gòu)、主題等之間疲于奔命,而只需專注于文本特色,逐步了解“如何欣賞小說”,并為日后自己動手創(chuàng)作小說打下基礎。
總之,就是在遵循文體基本特征的前提下,真正把小說當作小說來教。對此,“新課標”也明確提出:“高中語文課程應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tǒng)一的原則,根據(jù)課程目標,精選學習內(nèi)容,變革學習方式,使全體學生都獲得參與社會生活所必需的語文素養(yǎng);同時,必須顧及學生在原有基礎、自我發(fā)展方向和學習需求等方面的差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潛能,增強課程的選擇性,為每一個學生創(chuàng)設更好的學習條件和更廣闊的成長空間,促進學生特長和個性的發(fā)展。”
筆者教學實踐也證明了這一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學生的小說欣賞水平和寫作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實在令人欣慰。
三、 淡化主題思想
在小說教學中,“主題思想”是一個無法回避的話題,但也是一個令人望而生畏的問題。
“文體特征”只是小說的外在形式,“文本特色”也只是小說的實際內(nèi)容,只有“主題思想”才是作者敘述故事的真實意圖,是小說的“內(nèi)在靈魂”。探討小說的主題思想本無可厚非,但過分關(guān)注主題思想,又何尚不是得不償失呢?
魯迅先生在談及讀《紅樓夢》者的不同心態(tài)時說:“經(jīng)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可見,不同的階級層次,對相同的著作也會有不同的見解。而同一篇文章,不同的閱讀水平,也會悟出不同的內(nèi)涵。如《項鏈》一文,就有人總結(jié)出十一個主題。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小說是文學。文學不是科學,而是藝術(shù),不需精確地字分句析。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材編者、文本(作者)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閱讀中的對話和交流,應指向每一個學生的個體閱讀。……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對文學作品的解讀,不宜強求同一標準答案。”(見“新課標”之“閱讀與鑒賞”) 更何況,新教材(蘇教版)本就是以話題或者說是以主題思想為中心來組織文章的,學生只要能把握每一組話題的主旨,還何需再去追究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呢?
更何況,小說是文學,文學即人學,這又是“新課標”中對小說教學“人文性”的關(guān)注。筆者以為,作家高曉聲的一席話或許對我們會有所啟發(fā):“作家寫小說,恰巧不是想用理性去教育讀者,而是想用感情去影響讀者、感動讀者,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③
四、 注重鑒賞方法
任何學科的學習,知識的掌握固然是必要的,但方法的習得才是至關(guān)重要的。“知識是必要的,但這種知識必須形成習慣。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fā)點在‘知’,而終極點在‘行’;到能夠‘行’的地步,才算具有這種能力。”④即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關(guān)于這一點,“新課標”也明確指出:“高中語文課程應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應該繼續(xù)關(guān)注學生的語言積累以及語感和思維的發(fā)展,幫助學生在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的實踐中,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增強語文應用能力,培養(yǎng)審美能力、探究能力。”
那么,小說的閱讀與鑒賞法,筆者大致構(gòu)想如下:大處著眼,小處入手,整體把握。即先從小說的文本特色、故事情節(jié)、篇章結(jié)構(gòu)著眼,引導學生精讀作品;然后在作品品讀中,仔細品味文本中個性化的形象、語言和細節(jié)等,再把這些個性化的形象、語言和細節(jié)等放到文本、情節(jié)、結(jié)構(gòu)中整體把握,做到有點有面,點面結(jié)合。學生在與文本、同學、老師的對話中,逐步走近小說,走進小說,感受小說的魅力和內(nèi)涵。
總之,中學語文之小說教學,既不是培養(yǎng)寫作家的搖籃,也不是訓練評論家的基地,而只是學習語言文字的課堂。真正的小說教學,既不嘩眾,也不浮夸,而只是遵循小說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引導學生能讀小說,會讀小說,培養(yǎng)真正的讀書人。只有這樣,我們的小說教學才有希望,我們的小說才有希望,我們的漢語言才有希望。
① 《文學理論教程》 童慶炳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4月第5次印刷 P171
② 《大力研究語文教學,盡快改進語文教學》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上冊 葉圣陶著 教育科學出版社 1980年10月第一次印刷 P152
③ 《且說陳奐生》 高曉聲珠 《人民文學》 1980年第6期
④ 《略談學習國文》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上冊 葉圣陶著 教育科學出版社 1980年10月第一次印刷 P3
(浙江省衢州高級中學 李 勝 324014 lsheng7708@sohu.com)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語文教學!(人教版必修)]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