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導入設計
先請同學們說一說關于勤奮的名言警句,
如:1.中國有句俗話,叫做“一勤天下無難事”
2.唐朝大文學家韓愈也曾經說過“業精于勤荒于嬉”
3.被譽為“發明大王”的偉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說得很好,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千古名言,一語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終生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成為順應時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神童、一個天才,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銷蝕成一個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證。
二、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宇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特強,從小受到較好的教育,仁宗慶歷進士。王安石不像一般士大夫那樣,熱衷于追求個人名利,而是要在經國治民方面作出些成績。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強化統治力量,以防止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因保守派反對,新法遭到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還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舒國公,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謚文。王安石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章,雄健簡練,結構都很嚴謹。說理透徹,語言樸素精練,具有較強的概括性與邏輯力量。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三蘇(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三、朗讀課文,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或教師范讀,
教師提示一些字詞的讀音。(多媒體顯示)
隸(lì) 扳(pān) 謁(yè) 邑(yì)矣(yǐ) 泯(mǐ)
稱(chèn) 卒(zú) 焉(yān) 耶(yé)
多音字、辯形字、通假字 參照課本給學生
2.復讀課文,讀清句讀。
教師提示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3).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 (4).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5).傳/一鄉秀才/觀之 (6).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7).余聞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3.譯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第一輪:翻譯課文
第二輪:文言知識大評比
①世隸耕 隸: 屬于 ②未嘗識書具 嘗:曾經 ③并自為其名 為:題上 ④指物作詩立就 就: 完成 ⑤稍稍賓客其父 稍稍:漸漸 ⑥或以錢幣求之 或:有的 ⑦環謁于邑人 環謁:四處拜訪 ⑧不能稱前時之聞 稱;相當 ⑨泯然眾人矣 泯然:完全 ⑩受之于天 受:承受 ⑾賢于材人遠矣 賢:勝過、超過 ⑿得為眾人而已耶 得:能夠
詞類活用:
邑人奇之 奇: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對……感到驚奇
稍稍賓客其父 賓客:名詞的意動用法,把……當作賓客
父利其然也 利:名詞的意動用法,認為……有利可圖.
(1) 仲永的變化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寫方仲永幼年時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
第二階段:“……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寫十二三歲時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階段:“又七年……泯然眾人矣。”寫方仲永又過七年后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
(1)寫仲永年少時天資聰慧,以“聞”的形式;寫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見”的形式;寫仲永最終平庸無奇,又以“聞”的形式。“聞”和“見”有機結合,敘述真切可信。課文詳寫第一階段,鋪陳方仲水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的貪利之舉卻導致他才能衰退。后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詳略處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體現“傷”的含義。
(2)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不使學”。從道理上講,方仲永“卒之為眾人”,是因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作者主要強調了后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l.人們的智力發展存在著某些差異,但這不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起決定作用的是后天的教育、學習。從客觀上講,發現人才是重要的,但培養人才更為重要。確實應該重視對青少年的教育、培養。青少年高科技犯罪(電腦黑客)帶給我們的思考應該是深刻的。
2.后天教育對一個人能否成才是至關重要的,但僅有后天教育是不夠的,還需要人自身的努力,即勤奮。勤奮是點燃智慧的火把,勤奮即成功,看古今中外,凡有建樹者,在其歷史的每一頁上,無不都用辛勤的汗水寫著一個閃光的大字--“勤”,如馬克思,辛苦40年寫就《資本論》;司馬遷,足遍天下,寫就《史記》;歌德,耗時58年,著有《浮士德》;數學家陳景潤,通宵達旦研究取得了震驚世界的成就;上海女青年曹南薇,十年如一日終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
3.我們應該為天才的成長營造怎樣的環境?文中邑人驚奇于方仲永的天才,因此,對他“世隸耕”的父親的態度也有了轉變,“賓客其父”。仲永的父親呢,“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是世人的吹捧扼殺了仲永的才能。這讓我想起了時下走紅的少年作家群體,轟動2000年的“韓寒現象”。該如何看待“少年作家”這一現象?該為他們的成長營造一個怎樣的環境?有人認為這是一個自信而有才情的文壇新生代,天賦才情勤勉勞作是他們成功的最要緊的因素;有人勸勉他們不要因才高而迷失自我;有人認為對待少年天才應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捧殺,要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和切實的幫助。
4.成功的要素是多方面的,有天賦,有后天教育,有主觀努力,三者缺一不可。勤出智慧,勤能補拙。白癡天才舟舟、英國首相丘吉爾、古希臘演說家德摩斯梯尼就是鮮明的例子。實踐證明,一個人才能的高低、知識的多寡關鍵在于勤奮的程度如何。懶惰者.永遠不會在事業上有所建樹,永遠不會使自己變得聰明起來
三、品讀課文,探究文章的美點,體味其妙處
l.本文借事說理,敘事平實,說理自然,敘是議的依托,議是敘的深化,說服力強,引人深思。這種寫法值得我們初學寫作者借鑒。
2.本文的語言簡練雋永。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貪圖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不使學”三個字,看似平淡,卻為方仲永的變化埋下伏筆,點出方仲永命運變化的關鍵。
3.文章先揚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給人強烈的心理沖擊,產生“理不講而自明”的藝術效果。
4.事理結合是本文的顯著特點,但情感的流露也為本文增色不少。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生人”的惋惜之情,對“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
五、延伸拓展
南方多沒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夫沒者豈茍然哉?必將有得于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于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選自蘇軾《日喻》)
1.“沒”的意思是“沉入水底”,所以“沒人”用現代漢語來說,就是“_________”。
2.從“涉”到“___________”到“__________”是游水的三個階段,這里“涉”的意思可理解為“___________”。
3.文章中說游泳高手是因為“有得于水之道”,這句話的大意是( )
A.找到過水的道理。
B.領會游水的方法、規律。
C.弄清了游泳的道理。
D.得到會游泳人的傳授。
4.不會游泳的人只是按別人的經驗介紹去游泳,沒有不被水淹沒的。這個意思在原文中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加橫線的句子是一個________句,大意可譯成__________。
6.這段話的作者設喻說理。用浪線標出體現這個道理的中心句。
明確:
1.“沒人”用現代漢語來說,就是指會潛水的人。
2.從“涉”到“浮”到“沒”,是游水的三個階段,這里“涉”的意思是“徒步過水”。
3.B
4.“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的大意是“按別人的經驗介紹去游泳,沒有不被水淹沒的。”
5.反問句,可譯成“那會潛水的人難道是輕易能做到這樣的嗎?”
6.本文的中心句是“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傷仲永(人教版七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0.人教版必修五英語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