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文言詞語和句式(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7-3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文言詞語與句式》教學設計

      編者: 劉素華

      一、教學目標

          新課程,應該不是以教定學,而是以學定教,在梳理探究前了解學生情況,從而確定“文言詞語和句式”的教學目標和內容。共有三個探究問題:

          1、詞類活用中意動與使動的區別是什么?

          2、我們在閱讀文言文遇到實詞時,如何準確把握詞語的意義? 

          3、賓語前置有哪幾種情況?

      二、教學重點:同上123

      三、教學方法:成立合作小組,明確探究內容

          合作、探究是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方式。讓全班同學自由組合,分成六個小組,每兩個小組負責梳理探究一個問題,給學生一周準備時間,讓學生根據問題梳理高中語文課本一至五模塊的文言文,找出典型例句,分析比較,也可以上網搜集資料,從而探究出規律,合作完成文言詞語與句式專題的學習任務。由六個小組各派一名學生組成評價小組,對六個小組的成果進行打分評價,評出最佳小組。

      四、教學時數: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師:文言文以簡約的語言承載著傳統文化的精華,經歷了上千年錘煉的古典文學是我們民族精神內涵的源頭活水。我們中學生要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這里的“言”,即文言知識,如實詞理解,句式辨析等,今天我們就來梳理探究文言詞語與句式。

      一、文言詞語

      (一)詞類活用

          師:詞類活用是古漢語中某些實詞的特殊用法,這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具有某種語法功能,相應具有某一新的意義,并且臨時改變了詞性,有的還改變了讀音。

      (探究問題1、詞類活用中意動與使動的區別是什么?)

      學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生甲:課本中的典型例句

      ① 悅親戚之情話                                              (《歸去來兮辭》)

      ② 且庸人尚羞之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善萬物之得時                                               (《歸去來兮辭》  )                 

      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

      ⑤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燭之武退秦師》)

      ⑥ 侶魚蝦而友麋鹿    (《赤壁賦》)

          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例④到例⑥是名詞的意動用法。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是主語認為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所具有的屬性,即認為賓語怎么樣;名詞的意動用法是主語認為賓語是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事物,即認為賓語是什么或把賓語當作什么。

      生乙:①眄庭柯以怡顏                                 (《歸去來兮辭》)

      ②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過秦論》)

      ③士不敢彎弓而抱怨                                          (《過秦論》)

      ④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鴻門宴》

      ⑤沛公旦日從百余騎見項王              (《鴻門宴》

      ⑥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繁執事 。            (《燭之武退秦師》)    

          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例④是名詞的使動用法,例⑤到例⑥是動詞的使動用法,古漢語的使動用法就是謂語表示主語使賓語怎么樣的一種用法。

      生丙:意動用法與使動用法的主要區別是:前者是主語認為賓語怎么樣或是什么,使動用法是表示主語使賓語怎么樣。

      生丁:請其他小組同學做拓展練習:

      1、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認為……小)

      2、不遠萬里  (認為……遠)

      3. 魚肉百姓   (以……為魚肉。)

      4、春風又綠江南岸   (使……綠)

      5、燭之武退秦師     (使……退)

      其它小組同學質疑

      使動意動小組同學解答

      師根據情況補充

      師補充:意動用法與使動用法的主要區別是:前者是主語主觀上認為賓語怎么樣或是什么,意動用法是表示主觀意念上認為賓語怎么樣、是什么,這種主觀認識不一定與客觀情況相符。比如2003年高考(全國卷)語文試題中的作文素材,是選自《韓非子》的一個寓言故事,其原文是這樣的: 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不筑,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這就是著名的“智子疑鄰”的故事。文末“智其子”中的“智”是古漢語的意動用法,意思是認為其子智即認為自己家的孩子聰明。意動用法是主語主觀上認為賓語具有了謂語所表示的性質狀態。這個失竊家庭的孩子也可能聰明,也可能并非很聰明,憑此一點不能作出聰明與否的結論,更不能因此而對鄰居家老人產生懷疑。而使動用法是客觀上即事實上使賓語發生了某種變化,或者使賓語將要發生某種變化。豐衣足食::使……豐足。 “豐、足”是客觀上使“衣、食”發生了變化。

      (二)實詞詞義

      師:學習任何一種語言,語音、詞匯、語法三者缺一不可,而三者之中,詞匯居于首位。古代語言的詞匯中最重要的是實詞,文言實詞的掌握應逐課積累,幾年之后,水到渠成,這樣就能達到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要求。 

      (探究問題:我們在閱讀文言文遇到實詞時,如何準確把握詞語的意義? )

      學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生甲:1、①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歸去來兮辭》)

      ②拔劍切而啖之   (《鴻門宴》

      其他例句略

      根據以上例句,總結規律:根據字形推斷詞義辨別  

      漢字本是具有表意性質的,從字形可以推知字義。漢字雖歷經演變,表意的功能畢竟沒有完全喪失,因此,通過對字形結構(主要是象形字、會意字和形聲字)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探求字的意義。(例①“眄”的含義,根據“目”和“眄”的對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例②“啖”的含義,根據“口”,就可知其大致是“吃”的意思。)

      2、①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過秦論》)

      ②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勸學》)

      其他例句略

      根據以上例句,總結規律:利用結構相似的句式辨別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數同、結構相同或相似的語句,各句在相對應的位置上,使用同義、反義或意思相關的詞,運用了排比、對偶等修辭,對這類句子中的實詞,就可利用上下句與之對應的詞的意義來幫助判斷。這樣,就可以由已知的詞性、詞義推知未知的詞性、詞義。(例①(“地”與“固”相對,“地”是名詞,“固”也應是名詞,解為“險固的地方”例②“跬步”對“小流”,可以推斷“跬步”即為“小步、半步”的意思。)  

      3、例如:(2002年全國高考題)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專以射為戲,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將兵:將領和士兵。

      C、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曲折:指行軍的彎曲道路。

      D、廣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結發:指剛成年的時候。

      其他例句略

      3、根據以上例句,總結規律:學會聯想

      根據已學過的知識,進行相關聯想,通過聯想可推斷詞義。  A項“竟” 是完畢、終了的意思,“竟死”即一直到死的意思。《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學過“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于趙”。“竟”即完畢的意思。D項中的“結發”在孔雀東南飛中學過“結發同枕席”的詩句,古時候人到了一定的年齡(男20歲,女15歲)才把頭發結起來,算是到了成年。

      生乙:(第二小組補充)

      4、①收天下之兵 。  (《過秦論》)

      ②正襟危坐而問客曰 (《赤壁賦》)

      其他例句略

      根據以上例句,總結規律:利用成語來推斷詞義。 

      不少成語源自文言文,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掌握了不少成語,可利用這些成語中的意義來推斷文言實詞的意義。(例①中的“兵”。我們可借助成語“短兵相接”中“兵”的意義去試解,可推斷出解釋為“兵器”之意。例②中的句中的“危”字,可借助成語“危言危行”很容易推斷出是“端正”的意思。)

      5、①故山殊可過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②既無伯叔,終鮮兄弟 (《陳情表》)

      其他例句略

      根據以上例句,總結規律:利用文章語境推斷詞義 

      語言環境可分為句子內部語境和外部語境,所謂內部語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語言環境;所謂外部語境就是針對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語境,即上下文的語言環境。有些句子中的實詞詞義我們可以借助語境來推斷。( 例①“過”搭配對象為“山”,可釋為“游覽”。例②“鮮”應和“無”對應,結合上文意思,故為“少”。) 

      生丙:請其他小組同學做拓展練習:

      1、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用”和“以”位置相同,“以”的意思不就是“用”)

      2、賣官鬻爵(“鬻”因與“賣”處在結構相同的同等位置上,就可由已知的“賣”來推出未知的“鬻”的相同的含義。)

      3、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而舞( “應”搭配對象為節拍之“節”,“應節”即為“隨著節拍、和著節拍”,可釋為“隨著,和著”。)

      4、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表示對方這樣做是使自己感到幸運的,幸而、幸好)

      其它小組同學質疑

      實詞詞義小組同學解答

      師根據情況補充

      師總結: 綜上所述,在一詞多義辨析時,如能輔之以技巧,根據字形推斷,利用句式辨別,結合語境把握等, 的確有事半功倍之效。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攻克文言堡壘,關鍵靠平時的日積月累。

                                      第二課時

      文言句式

      賓語前置

      學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師:在文言文的閱讀過程中,我們如果對一些句式,尤其是像賓語前置等比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會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因此,我們有必要對這種句式,進行梳理和探究。

      (探究問題3、賓語前置有哪幾種情況?)

      生甲:賓語前置

      課本中的典型例句

      ①秦人不暇自哀       (《過秦論》)     

      ②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張衡傳》)

      ③彼且奚適也?        (《逍遙游》)  

      ④項王曰:“沛公安在?” (《鴻門宴》)       

      ⑤雖生,何面目以歸漢? (《蘇武傳》)

      ⑥夫晉,何罪之有? (《燭之武退秦師》)

      ⑦成語:唯利是圖

      生乙:1、例①至例②是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詞【不、未、無、莫、毋、弗】十賓【余、吾、爾、自、之、是】十動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賓語必須是代詞,第二,全句必須是否定句,即必須有否定副詞“不、未、毋(無)”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詞“莫”。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否定詞之后。

      2、例③至例⑤是疑問句中代詞作動詞、介詞的賓語前置(1)賓語在動詞前面 格式:主十賓【誰、奚、胡、何、曷、安、惡、焉】十動?(2)賓語放在介詞前面 格式:主十賓【誰、奚、胡、何、曷、安、惡、焉】十介十動?

      3、例⑥至例⑦是:用“之”、“是”作標志的賓語前置 格式:主十賓十之(是)十動

      師總結:同學們歸納得很好,賓語前置共有三種情況:①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②疑問句中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前置③用“之”、“是”提賓。

      生丙:請其他小組同學做拓展練習:

      1、唯陳言之務去   (《答李翊書》)       譯文:“只是務必除去那些陳舊的話”

      2、吾誰敢怨?(《捕蛇者說》)            譯文:“我敢埋怨誰呢?”

      3、不然,籍何以至此? (司馬遷《鴻門宴》)   譯文: “我憑什么到這樣的地步呢”

      4、唯弈秋之為聽   (《弈秋》)             譯文:“只聽弈秋的教導”(“唯”譯為“只”)

      5、唯馬首是瞻    (《馮婉貞》)          譯文:“只看我的馬頭行事”

      6、成語: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譯文:“我不欺騙你,你不欺騙我” 

      其它小組同學質疑

      賓語前置小組同學解答

      師根據情況補充

      學生評價:學生組成評價小組,對六個小組的成果進行打分評價,評出最佳合作小組。

      師總結:同學們在“文言詞語和句式”專題的學習過程中,互相啟發、共同探究,不僅有所發現,學有所得,而且培養了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我們“探究并快樂著”。好,這節課就上到這里。 

      [補充知識點] 

          文言句式包括判斷句、被動句和省略句、賓語前置句、謂語前置句 、狀語后置句(介賓短語后置句)、定語后置句七種句式. 只要同學們花功夫扎實地記熟每種句式的結構形式及其例句,  

      一、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人或事物表示斷定,斷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屬于什么的句式,我們現代漢語常用“……是……”來表示。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 

      ①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解析:“……者,……也”表判斷,譯為“陳勝是陽城人”。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解析:“……者,……也”表判斷,譯為“老師,是用來傳道授業解惑的”。 

      ③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解析:“……者”表判斷,譯為“四個人是……”。 

      ④項脊軒,舊南閣子也。(歸有光《項脊軒志》) 

      解析:“也”表判斷,譯為“項脊軒是原先的南閣子”。 

      ⑤夫戰,勇氣也。(《左傳曹劌論戰》)  

      解析:“也”表判斷,譯為“這作戰是靠勇氣的啊”。 

      ⑥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解析:“者也”表判斷,譯為“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啊”。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 

      ①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解析:“乃”表判斷,譯為“應當即位的人是公子扶蘇”。 

      ②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解析:“則”表判斷,譯為“這是岳陽樓最美的景象啊”。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解析:“即”表判斷,譯為“就是現在聚集埋在墳墓里的五個人“。 

      ④夫六國與秦皆諸侯。(蘇洵《六國論》) 

      解析:“皆”表判斷,譯為“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別。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司馬遷《鴻門宴》) 

      解析:“為”表判斷,譯文“現在人家正好是刀俎,我們是魚肉,辭什么呢?” 

      ②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解析:“是”表判斷,譯為“問現在是什么世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魏朝和晉朝了”。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辭》)  

      解析:“是”表判斷,譯為“共同生活了十二年,不知道木蘭是女孩子”。 

      ④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代詞,這樣)(蘇軾《石鐘山記》) 

      解析:“皆”表判斷,“是”是代詞,這樣,譯為“鏗然有聲的石頭,所在的地方到處都是這樣啊”。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 

      ①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 

      解析:“非”表否定判斷,譯為“六國破滅,不是兵器不銳利,戰斗不擅長,弊端在于賄賂秦國”。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解析:“非”表否定判斷,譯為“城墻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兵器皮革不是不堅固鋒利……”。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 

      ①劉備天下梟雄。(司馬光《赤壁之戰》) 

      解析:靠語意判斷,譯為“劉備是天下的梟雄”。 

      ②劉豫州王室之胄。(同上)  

      解析:靠語意判斷,譯為“劉豫州是王室的后代”。 

      二、賓語前置句 

      賓語前置包含動詞賓語前置和介詞賓語前置兩種。 

      (1)、動詞賓語前置 

       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所謂否定句,是指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帶有否定副詞“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動詞“無”或代詞“莫”的句子叫否定句。在這種句式里,賓語前置于動詞之前,否定詞之后。 

      ①古之人不余欺(《石鐘山記》) 

      解析:代詞“余”做“欺”的賓語,“不余欺”應調整為“不欺余”,翻譯為“古時的人沒有欺騙我呀”。 

      ②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 

      解析:代詞“我”做“顧”的賓語,“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翻譯為“從小就供養你,你卻不肯照顧我”。 

      ③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 

      解析:代詞“自”做“信”的賓語,“不自信”應調整為“不信自”,翻譯為“鄒忌不相信自己”。 

      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國也》) 

      解析:代詞“之”做“有”的賓語,“未之有”應調整為“未有之”,翻譯為“這樣還不能實行王道,是從來不曾有過的事”。 

      ⑤不吾知其亦已兮,茍(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屈原《離騷》) 

      解析:代詞“吾”做“知”的賓語,“不吾知”應調整為“不知吾”,譯文是“你對我不了解也就罷了,只要是我的心確實美好。” 

      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古漢語中,使用頻率大的疑問代詞是“何”字,其它還有“誰、孰、安(什么、什么地方)、胡(什么)、奚(什么、哪里)、曷(什么)”等。 

      ①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解析:疑問代詞“何”做“操”的賓語,“何操”應理解為“操何”,譯文是“大王來拿什么東西呢?”  

      ②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寡人之于國也》) 

      解析:疑問代詞“何”做“如”的賓語,應理解為“如何”,譯文是“因為跑五十步恥笑跑一百步,那么怎么樣呢?” 

      ③彼且奚適也? (《逍遙游》) 

      解析:疑問代詞“奚”做“適”的賓語,“奚適”的意思是“適奚”,譯文為“它將去哪里去?” 

      ④彼且惡(何)乎待哉?《逍遙游》 

      解析:疑問代詞“惡”做“待”的賓語,“惡乎待”的意思是“待惡”,譯文“他將仰賴什么呢?” 

      ⑤沛公安在?(《鴻門宴》) 

      解析:疑問代詞“安”做“在”的賓語,“安在”的意思是“在安”,譯文是“沛公在哪里?” 

      3、用“之”或“是”或“之為”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加重語氣(此種情況古漢語并不多見)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否)焉。(《師說》) 

      解析:“之”字是賓語提前的標志,應調整為“不知句讀,不解惑”,譯文是“不會讀書,不能解決疑難問題,前者去請教老師,后者卻不去”。 

      ②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解析:“之”字是賓語提前的標志,應調整為“有何厭”,譯文是“晉國,有什么滿足的呢?” 

      ③ 惟命是聽 (成語) 

      解析:“是”字是賓語提前的標志,應調整為“惟聽命”,譯文是“只聽你的命令”。也此相同的還有“惟利是圖”、“惟馬首是瞻(《馮宛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2)、介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常見的介詞有“于、以、為、與、從、自、向”等,他們往往與后面的名詞或名詞短語結合,組成介詞結構,這些在介詞后的名詞或名詞短語叫做介詞賓語,介詞賓語一般放在介詞后。但文言文中也有介詞賓語放在介詞前,這也是賓語前置。 

      ①王問:“何以知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解析:“何”做介詞“何”的賓語,應調整為“以何知之”,譯文是“憑什么知道呢?” 

      ②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解析:“誰”做介詞“與”的賓語,應調整為“吾與誰歸”,譯文是“除了這種人,吾與誰同歸呢?” 

      ③誰為哀者?(《五人墓碑記》) 

      解析:“誰”做介詞“為”的賓語,應調整為“為誰哀者”,譯文是“為誰悲哀呢?” 

      ④余是以記之。(《石鐘山記》) 

      解析:“是”做介詞“以”的賓語,應調整為“余以是記之”,譯文是“我把這個記下來”。 

      三、被動句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于”“受……于……”表被動。 

      ①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于遠近容。(張溥《五人墓碑記》) 

      解析:“于”字表被動,譯文是“那么現在的高官顯貴們,一旦犯罪受罰,有的脫身逃走,不能被遠近的人所容納”。 

      ②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于時拘,于余學。(韓愈《師說》)  

      解析:“于”字表被動,譯文是“六藝經傳都通讀學習它,不被時代風氣所拘束,向我學習”。 

      ③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司馬光《赤壁之戰》)  

      解析:“受……于……”表被動,譯文是“我不能拿著所有吳國的地方,十萬的軍隊,被人制約”。 

      2、用“為”“為……所……”或“……為所……”表被動。  

      ①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歐陽修《伶官傳序》)  

      解析:“為”表被動,譯文是“等到他衰敗的時候,幾十個伶人圍困他,身體死了,國家滅亡了,被天下恥笑”。 

      ②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解析:“為”表被動,譯文是“吳廣平素痛愛下人,士卒大多被他所利用”。 

      ③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解析:“為……所……”表被動,譯文是“有這樣的形勢,卻被秦人的積久的威勢所脅迫”。 

      ④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解析:“為所”表被,譯文是“否則的話,你們這些人都要被人俘虜”。 

      3、用“見”“見……于……”表被動。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解析:“見”表被動,譯文是“秦國的城池恐怕得不到,白白地被欺騙”。 

      ②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解析:“見……于……”表被動,譯文是“我確實擔心被大王欺騙而辜負了趙國”。 

      ③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解析:“見……于……”表被動,譯文是“我長時間地被有學問的人家所恥笑了”。 

      4、用介詞“被”表被動。 

      ①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張溥《五人墓碑記》)  

      解析:“被”表被動,譯文是“我還記得周公被逮捕”。 

      ②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永遇樂》) 

      解析:“被”表被動。 

      ③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解析:“被”表被動。 

      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 

      解析:“見”“被”表被動,譯文是“誠信卻被懷疑,忠誠而被誹謗,能沒有怨恨嗎”。 

      5、句意表被動。 

      ①帝感其誠。(《愚公移山》) 

      解析:譯文是“天帝被他的誠心感動了”。 

      四、省略句 

      1、省略主語 

      ①承前省。 

      廉頗為趙將,(廉頗)攻齊,大破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廉頗是趙國的大將,他攻打齊國,大敗齊軍”。 

      ②蒙后省。 

      A、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譯文:“沛公對張良說:‘……您估計我到了軍中,您才進去”。 

      ③對話省。 

      A、(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稱謂)(《莊暴見孟子》)  

      譯文:(孟子)問:“一個人欣賞音樂快樂,和別人一起欣賞音樂快樂也快樂,哪一種更快樂呢?” 

      B、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內容) 

      譯文:攀噲問:“今天的情況怎么樣?”張良說:“今天的事非常緊急。” 

      2、省略謂語 

      ①承上文省。 

      A、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譯文: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勇氣就減弱了,第三次擊鼓勇氣消耗盡了。、 

      B、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幾個人行走,則一定有我的老師啊,選擇哪些好的東西而學習它,選擇哪些不好的東西而改正它。 

      ②蒙下文省。 

      A、殺人如(恐)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鴻門宴》) 

      譯文:殺人惟恐殺不完,處罰人惟恐用不盡酷刑。 

      3、省略賓語 

      文言文中省略動詞和介詞后的賓語是比較普遍的,所省得多是代詞“之”字。 

      ①動詞賓語省略。 

      A、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歸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不如趁機好好地對待他,讓他回到趙國。 

      B、尉劍挺,廣起,奪(劍)而殺尉。(《陳涉世家》) 

      譯文:軍尉拔劍挺起,吳廣站起來,奪下劍而殺了軍尉。 

      ②介詞賓語省略。 

      A、豎子不足與(之)謀。(《鴻門宴》) 

      譯文;這小子不值得跟他謀劃大事! 

      4、省略介詞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詞“于”,還有介詞“以”“自”等,這些介詞于后面的賓語組成介詞結構,當這個介詞結構作補語時,這個介詞常常被省略。 

      ①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于)河南,臣(于)河北戰。(《鴻門宴》) 

      譯文:我和將軍合力攻秦,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我在黃河以南作戰。 

      ②試與它蟲斗,蟲盡靡,又(以)雞試之,果如成言。(《促織》) 

      譯文:試著和別的蟋蟀搏斗,都被斗敗了,又試著和雞斗,果然和成名所說的一樣。 

      ③或王命急宣,有時朝(于)白帝發,暮到江陵。(《三峽》) 

      譯文:有時皇帝有詔命必須火速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動身,傍晚就到了江陵。 

      雖大風浪不鳴之也 

      狗尾續于貂 

      五、 在現代漢語里,介賓短語作狀語,應該放在謂語的前面,如“比水寒冷”,而在文言文則把介賓短語放在謂語的后面,如“寒于水”。這樣的介詞常用的有“于”“以” “乎” 等。 

      ① 今王鼓樂于此 

      譯文: 現在大王在這里彈奏音樂. 

      ② 具告以事  《 鴻門宴》 

       譯文: 把這件事全部告訴他. 

      ③  生乎吾前 

      六、 定語后置 

         在現代漢語里,定語常放在中心詞(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的前面,起修飾限定作用;而古代漢語常把定語放在中心詞后,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定語后置.形式如下: 

      ① 中心詞 + 定語 + 者 

      求人可使包秦者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荊軻刺秦王》 

      ② 中心詞 +之+定語 + 者 

      石之鏗然有聲者(《石鐘山記》) 

      ③ 中心詞+之 +定語 

      蚓無爪牙之利, 筋骨之強 《勸學》 

      七 、謂語前置   

      將謂語提前,起強調作用 

       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翻譯:你太不聰明了. 

       

      [文言詞語和句式(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初中文言特殊句式教案蘇教版

      2.人教版必修三《勸學》教案

      3.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4.木蘭詩的文言句式

      5.木蘭詩文言句式

      6.常用文言文句式

      7.選用句式教案

      8.木蘭詩中的文言句式

      9.文言文常見的句式

      10.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總結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亚洲香蕉一本大道在线 | 亚洲久高清视频在线播放 | 亚洲欧美日韩日产在线首页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色欧另类欧日韩 | 日本免费三精品 |

         《文言詞語與句式》教學設計

        編者: 劉素華

        一、教學目標

            新課程,應該不是以教定學,而是以學定教,在梳理探究前了解學生情況,從而確定“文言詞語和句式”的教學目標和內容。共有三個探究問題:

            1、詞類活用中意動與使動的區別是什么?

            2、我們在閱讀文言文遇到實詞時,如何準確把握詞語的意義? 

            3、賓語前置有哪幾種情況?

        二、教學重點:同上123

        三、教學方法:成立合作小組,明確探究內容

            合作、探究是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方式。讓全班同學自由組合,分成六個小組,每兩個小組負責梳理探究一個問題,給學生一周準備時間,讓學生根據問題梳理高中語文課本一至五模塊的文言文,找出典型例句,分析比較,也可以上網搜集資料,從而探究出規律,合作完成文言詞語與句式專題的學習任務。由六個小組各派一名學生組成評價小組,對六個小組的成果進行打分評價,評出最佳小組。

        四、教學時數: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師:文言文以簡約的語言承載著傳統文化的精華,經歷了上千年錘煉的古典文學是我們民族精神內涵的源頭活水。我們中學生要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這里的“言”,即文言知識,如實詞理解,句式辨析等,今天我們就來梳理探究文言詞語與句式。

        一、文言詞語

        (一)詞類活用

            師:詞類活用是古漢語中某些實詞的特殊用法,這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具有某種語法功能,相應具有某一新的意義,并且臨時改變了詞性,有的還改變了讀音。

        (探究問題1、詞類活用中意動與使動的區別是什么?)

        學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生甲:課本中的典型例句

        ① 悅親戚之情話                                              (《歸去來兮辭》)

        ② 且庸人尚羞之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善萬物之得時                                               (《歸去來兮辭》  )                 

        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

        ⑤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燭之武退秦師》)

        ⑥ 侶魚蝦而友麋鹿    (《赤壁賦》)

            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例④到例⑥是名詞的意動用法。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是主語認為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所具有的屬性,即認為賓語怎么樣;名詞的意動用法是主語認為賓語是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事物,即認為賓語是什么或把賓語當作什么。

        生乙:①眄庭柯以怡顏                                 (《歸去來兮辭》)

        ②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過秦論》)

        ③士不敢彎弓而抱怨                                          (《過秦論》)

        ④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鴻門宴》

        ⑤沛公旦日從百余騎見項王              (《鴻門宴》

        ⑥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繁執事 。            (《燭之武退秦師》)    

            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例④是名詞的使動用法,例⑤到例⑥是動詞的使動用法,古漢語的使動用法就是謂語表示主語使賓語怎么樣的一種用法。

        生丙:意動用法與使動用法的主要區別是:前者是主語認為賓語怎么樣或是什么,使動用法是表示主語使賓語怎么樣。

        生丁:請其他小組同學做拓展練習:

        1、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認為……小)

        2、不遠萬里  (認為……遠)

        3. 魚肉百姓   (以……為魚肉。)

        4、春風又綠江南岸   (使……綠)

        5、燭之武退秦師     (使……退)

        其它小組同學質疑

        使動意動小組同學解答

        師根據情況補充

        師補充:意動用法與使動用法的主要區別是:前者是主語主觀上認為賓語怎么樣或是什么,意動用法是表示主觀意念上認為賓語怎么樣、是什么,這種主觀認識不一定與客觀情況相符。比如2003年高考(全國卷)語文試題中的作文素材,是選自《韓非子》的一個寓言故事,其原文是這樣的: 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不筑,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這就是著名的“智子疑鄰”的故事。文末“智其子”中的“智”是古漢語的意動用法,意思是認為其子智即認為自己家的孩子聰明。意動用法是主語主觀上認為賓語具有了謂語所表示的性質狀態。這個失竊家庭的孩子也可能聰明,也可能并非很聰明,憑此一點不能作出聰明與否的結論,更不能因此而對鄰居家老人產生懷疑。而使動用法是客觀上即事實上使賓語發生了某種變化,或者使賓語將要發生某種變化。豐衣足食::使……豐足。 “豐、足”是客觀上使“衣、食”發生了變化。

        (二)實詞詞義

        師:學習任何一種語言,語音、詞匯、語法三者缺一不可,而三者之中,詞匯居于首位。古代語言的詞匯中最重要的是實詞,文言實詞的掌握應逐課積累,幾年之后,水到渠成,這樣就能達到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要求。 

        (探究問題:我們在閱讀文言文遇到實詞時,如何準確把握詞語的意義? )

        學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生甲:1、①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歸去來兮辭》)

        ②拔劍切而啖之   (《鴻門宴》

        其他例句略

        根據以上例句,總結規律:根據字形推斷詞義辨別  

        漢字本是具有表意性質的,從字形可以推知字義。漢字雖歷經演變,表意的功能畢竟沒有完全喪失,因此,通過對字形結構(主要是象形字、會意字和形聲字)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探求字的意義。(例①“眄”的含義,根據“目”和“眄”的對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例②“啖”的含義,根據“口”,就可知其大致是“吃”的意思。)

        2、①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過秦論》)

        ②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勸學》)

        其他例句略

        根據以上例句,總結規律:利用結構相似的句式辨別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數同、結構相同或相似的語句,各句在相對應的位置上,使用同義、反義或意思相關的詞,運用了排比、對偶等修辭,對這類句子中的實詞,就可利用上下句與之對應的詞的意義來幫助判斷。這樣,就可以由已知的詞性、詞義推知未知的詞性、詞義。(例①(“地”與“固”相對,“地”是名詞,“固”也應是名詞,解為“險固的地方”例②“跬步”對“小流”,可以推斷“跬步”即為“小步、半步”的意思。)  

        3、例如:(2002年全國高考題)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專以射為戲,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將兵:將領和士兵。

        C、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曲折:指行軍的彎曲道路。

        D、廣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結發:指剛成年的時候。

        其他例句略

        3、根據以上例句,總結規律:學會聯想

        根據已學過的知識,進行相關聯想,通過聯想可推斷詞義。  A項“竟” 是完畢、終了的意思,“竟死”即一直到死的意思。《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學過“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于趙”。“竟”即完畢的意思。D項中的“結發”在孔雀東南飛中學過“結發同枕席”的詩句,古時候人到了一定的年齡(男20歲,女15歲)才把頭發結起來,算是到了成年。

        生乙:(第二小組補充)

        4、①收天下之兵 。  (《過秦論》)

        ②正襟危坐而問客曰 (《赤壁賦》)

        其他例句略

        根據以上例句,總結規律:利用成語來推斷詞義。 

        不少成語源自文言文,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掌握了不少成語,可利用這些成語中的意義來推斷文言實詞的意義。(例①中的“兵”。我們可借助成語“短兵相接”中“兵”的意義去試解,可推斷出解釋為“兵器”之意。例②中的句中的“危”字,可借助成語“危言危行”很容易推斷出是“端正”的意思。)

        5、①故山殊可過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②既無伯叔,終鮮兄弟 (《陳情表》)

        其他例句略

        根據以上例句,總結規律:利用文章語境推斷詞義 

        語言環境可分為句子內部語境和外部語境,所謂內部語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語言環境;所謂外部語境就是針對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語境,即上下文的語言環境。有些句子中的實詞詞義我們可以借助語境來推斷。( 例①“過”搭配對象為“山”,可釋為“游覽”。例②“鮮”應和“無”對應,結合上文意思,故為“少”。) 

        生丙:請其他小組同學做拓展練習:

        1、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用”和“以”位置相同,“以”的意思不就是“用”)

        2、賣官鬻爵(“鬻”因與“賣”處在結構相同的同等位置上,就可由已知的“賣”來推出未知的“鬻”的相同的含義。)

        3、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而舞( “應”搭配對象為節拍之“節”,“應節”即為“隨著節拍、和著節拍”,可釋為“隨著,和著”。)

        4、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表示對方這樣做是使自己感到幸運的,幸而、幸好)

        其它小組同學質疑

        實詞詞義小組同學解答

        師根據情況補充

        師總結: 綜上所述,在一詞多義辨析時,如能輔之以技巧,根據字形推斷,利用句式辨別,結合語境把握等, 的確有事半功倍之效。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攻克文言堡壘,關鍵靠平時的日積月累。

                                        第二課時

        文言句式

        賓語前置

        學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師:在文言文的閱讀過程中,我們如果對一些句式,尤其是像賓語前置等比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會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因此,我們有必要對這種句式,進行梳理和探究。

        (探究問題3、賓語前置有哪幾種情況?)

        生甲:賓語前置

        課本中的典型例句

        ①秦人不暇自哀       (《過秦論》)     

        ②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張衡傳》)

        ③彼且奚適也?        (《逍遙游》)  

        ④項王曰:“沛公安在?” (《鴻門宴》)       

        ⑤雖生,何面目以歸漢? (《蘇武傳》)

        ⑥夫晉,何罪之有? (《燭之武退秦師》)

        ⑦成語:唯利是圖

        生乙:1、例①至例②是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詞【不、未、無、莫、毋、弗】十賓【余、吾、爾、自、之、是】十動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賓語必須是代詞,第二,全句必須是否定句,即必須有否定副詞“不、未、毋(無)”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詞“莫”。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否定詞之后。

        2、例③至例⑤是疑問句中代詞作動詞、介詞的賓語前置(1)賓語在動詞前面 格式:主十賓【誰、奚、胡、何、曷、安、惡、焉】十動?(2)賓語放在介詞前面 格式:主十賓【誰、奚、胡、何、曷、安、惡、焉】十介十動?

        3、例⑥至例⑦是:用“之”、“是”作標志的賓語前置 格式:主十賓十之(是)十動

        師總結:同學們歸納得很好,賓語前置共有三種情況:①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②疑問句中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前置③用“之”、“是”提賓。

        生丙:請其他小組同學做拓展練習:

        1、唯陳言之務去   (《答李翊書》)       譯文:“只是務必除去那些陳舊的話”

        2、吾誰敢怨?(《捕蛇者說》)            譯文:“我敢埋怨誰呢?”

        3、不然,籍何以至此? (司馬遷《鴻門宴》)   譯文: “我憑什么到這樣的地步呢”

        4、唯弈秋之為聽   (《弈秋》)             譯文:“只聽弈秋的教導”(“唯”譯為“只”)

        5、唯馬首是瞻    (《馮婉貞》)          譯文:“只看我的馬頭行事”

        6、成語: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譯文:“我不欺騙你,你不欺騙我” 

        其它小組同學質疑

        賓語前置小組同學解答

        師根據情況補充

        學生評價:學生組成評價小組,對六個小組的成果進行打分評價,評出最佳合作小組。

        師總結:同學們在“文言詞語和句式”專題的學習過程中,互相啟發、共同探究,不僅有所發現,學有所得,而且培養了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我們“探究并快樂著”。好,這節課就上到這里。 

        [補充知識點] 

            文言句式包括判斷句、被動句和省略句、賓語前置句、謂語前置句 、狀語后置句(介賓短語后置句)、定語后置句七種句式. 只要同學們花功夫扎實地記熟每種句式的結構形式及其例句,  

        一、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人或事物表示斷定,斷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屬于什么的句式,我們現代漢語常用“……是……”來表示。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 

        ①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解析:“……者,……也”表判斷,譯為“陳勝是陽城人”。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解析:“……者,……也”表判斷,譯為“老師,是用來傳道授業解惑的”。 

        ③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解析:“……者”表判斷,譯為“四個人是……”。 

        ④項脊軒,舊南閣子也。(歸有光《項脊軒志》) 

        解析:“也”表判斷,譯為“項脊軒是原先的南閣子”。 

        ⑤夫戰,勇氣也。(《左傳曹劌論戰》)  

        解析:“也”表判斷,譯為“這作戰是靠勇氣的啊”。 

        ⑥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解析:“者也”表判斷,譯為“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啊”。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 

        ①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解析:“乃”表判斷,譯為“應當即位的人是公子扶蘇”。 

        ②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解析:“則”表判斷,譯為“這是岳陽樓最美的景象啊”。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解析:“即”表判斷,譯為“就是現在聚集埋在墳墓里的五個人“。 

        ④夫六國與秦皆諸侯。(蘇洵《六國論》) 

        解析:“皆”表判斷,譯為“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別。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司馬遷《鴻門宴》) 

        解析:“為”表判斷,譯文“現在人家正好是刀俎,我們是魚肉,辭什么呢?” 

        ②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解析:“是”表判斷,譯為“問現在是什么世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魏朝和晉朝了”。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辭》)  

        解析:“是”表判斷,譯為“共同生活了十二年,不知道木蘭是女孩子”。 

        ④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代詞,這樣)(蘇軾《石鐘山記》) 

        解析:“皆”表判斷,“是”是代詞,這樣,譯為“鏗然有聲的石頭,所在的地方到處都是這樣啊”。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 

        ①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 

        解析:“非”表否定判斷,譯為“六國破滅,不是兵器不銳利,戰斗不擅長,弊端在于賄賂秦國”。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解析:“非”表否定判斷,譯為“城墻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兵器皮革不是不堅固鋒利……”。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 

        ①劉備天下梟雄。(司馬光《赤壁之戰》) 

        解析:靠語意判斷,譯為“劉備是天下的梟雄”。 

        ②劉豫州王室之胄。(同上)  

        解析:靠語意判斷,譯為“劉豫州是王室的后代”。 

        二、賓語前置句 

        賓語前置包含動詞賓語前置和介詞賓語前置兩種。 

        (1)、動詞賓語前置 

         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所謂否定句,是指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帶有否定副詞“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動詞“無”或代詞“莫”的句子叫否定句。在這種句式里,賓語前置于動詞之前,否定詞之后。 

        ①古之人不余欺(《石鐘山記》) 

        解析:代詞“余”做“欺”的賓語,“不余欺”應調整為“不欺余”,翻譯為“古時的人沒有欺騙我呀”。 

        ②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 

        解析:代詞“我”做“顧”的賓語,“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翻譯為“從小就供養你,你卻不肯照顧我”。 

        ③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 

        解析:代詞“自”做“信”的賓語,“不自信”應調整為“不信自”,翻譯為“鄒忌不相信自己”。 

        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國也》) 

        解析:代詞“之”做“有”的賓語,“未之有”應調整為“未有之”,翻譯為“這樣還不能實行王道,是從來不曾有過的事”。 

        ⑤不吾知其亦已兮,茍(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屈原《離騷》) 

        解析:代詞“吾”做“知”的賓語,“不吾知”應調整為“不知吾”,譯文是“你對我不了解也就罷了,只要是我的心確實美好。” 

        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古漢語中,使用頻率大的疑問代詞是“何”字,其它還有“誰、孰、安(什么、什么地方)、胡(什么)、奚(什么、哪里)、曷(什么)”等。 

        ①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解析:疑問代詞“何”做“操”的賓語,“何操”應理解為“操何”,譯文是“大王來拿什么東西呢?”  

        ②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寡人之于國也》) 

        解析:疑問代詞“何”做“如”的賓語,應理解為“如何”,譯文是“因為跑五十步恥笑跑一百步,那么怎么樣呢?” 

        ③彼且奚適也? (《逍遙游》) 

        解析:疑問代詞“奚”做“適”的賓語,“奚適”的意思是“適奚”,譯文為“它將去哪里去?” 

        ④彼且惡(何)乎待哉?《逍遙游》 

        解析:疑問代詞“惡”做“待”的賓語,“惡乎待”的意思是“待惡”,譯文“他將仰賴什么呢?” 

        ⑤沛公安在?(《鴻門宴》) 

        解析:疑問代詞“安”做“在”的賓語,“安在”的意思是“在安”,譯文是“沛公在哪里?” 

        3、用“之”或“是”或“之為”把賓語提到動詞前,以加重語氣(此種情況古漢語并不多見)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否)焉。(《師說》) 

        解析:“之”字是賓語提前的標志,應調整為“不知句讀,不解惑”,譯文是“不會讀書,不能解決疑難問題,前者去請教老師,后者卻不去”。 

        ②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解析:“之”字是賓語提前的標志,應調整為“有何厭”,譯文是“晉國,有什么滿足的呢?” 

        ③ 惟命是聽 (成語) 

        解析:“是”字是賓語提前的標志,應調整為“惟聽命”,譯文是“只聽你的命令”。也此相同的還有“惟利是圖”、“惟馬首是瞻(《馮宛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2)、介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常見的介詞有“于、以、為、與、從、自、向”等,他們往往與后面的名詞或名詞短語結合,組成介詞結構,這些在介詞后的名詞或名詞短語叫做介詞賓語,介詞賓語一般放在介詞后。但文言文中也有介詞賓語放在介詞前,這也是賓語前置。 

        ①王問:“何以知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解析:“何”做介詞“何”的賓語,應調整為“以何知之”,譯文是“憑什么知道呢?” 

        ②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解析:“誰”做介詞“與”的賓語,應調整為“吾與誰歸”,譯文是“除了這種人,吾與誰同歸呢?” 

        ③誰為哀者?(《五人墓碑記》) 

        解析:“誰”做介詞“為”的賓語,應調整為“為誰哀者”,譯文是“為誰悲哀呢?” 

        ④余是以記之。(《石鐘山記》) 

        解析:“是”做介詞“以”的賓語,應調整為“余以是記之”,譯文是“我把這個記下來”。 

        三、被動句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于”“受……于……”表被動。 

        ①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于遠近容。(張溥《五人墓碑記》) 

        解析:“于”字表被動,譯文是“那么現在的高官顯貴們,一旦犯罪受罰,有的脫身逃走,不能被遠近的人所容納”。 

        ②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于時拘,于余學。(韓愈《師說》)  

        解析:“于”字表被動,譯文是“六藝經傳都通讀學習它,不被時代風氣所拘束,向我學習”。 

        ③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司馬光《赤壁之戰》)  

        解析:“受……于……”表被動,譯文是“我不能拿著所有吳國的地方,十萬的軍隊,被人制約”。 

        2、用“為”“為……所……”或“……為所……”表被動。  

        ①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歐陽修《伶官傳序》)  

        解析:“為”表被動,譯文是“等到他衰敗的時候,幾十個伶人圍困他,身體死了,國家滅亡了,被天下恥笑”。 

        ②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解析:“為”表被動,譯文是“吳廣平素痛愛下人,士卒大多被他所利用”。 

        ③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解析:“為……所……”表被動,譯文是“有這樣的形勢,卻被秦人的積久的威勢所脅迫”。 

        ④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解析:“為所”表被,譯文是“否則的話,你們這些人都要被人俘虜”。 

        3、用“見”“見……于……”表被動。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解析:“見”表被動,譯文是“秦國的城池恐怕得不到,白白地被欺騙”。 

        ②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解析:“見……于……”表被動,譯文是“我確實擔心被大王欺騙而辜負了趙國”。 

        ③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解析:“見……于……”表被動,譯文是“我長時間地被有學問的人家所恥笑了”。 

        4、用介詞“被”表被動。 

        ①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張溥《五人墓碑記》)  

        解析:“被”表被動,譯文是“我還記得周公被逮捕”。 

        ②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永遇樂》) 

        解析:“被”表被動。 

        ③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解析:“被”表被動。 

        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 

        解析:“見”“被”表被動,譯文是“誠信卻被懷疑,忠誠而被誹謗,能沒有怨恨嗎”。 

        5、句意表被動。 

        ①帝感其誠。(《愚公移山》) 

        解析:譯文是“天帝被他的誠心感動了”。 

        四、省略句 

        1、省略主語 

        ①承前省。 

        廉頗為趙將,(廉頗)攻齊,大破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廉頗是趙國的大將,他攻打齊國,大敗齊軍”。 

        ②蒙后省。 

        A、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譯文:“沛公對張良說:‘……您估計我到了軍中,您才進去”。 

        ③對話省。 

        A、(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稱謂)(《莊暴見孟子》)  

        譯文:(孟子)問:“一個人欣賞音樂快樂,和別人一起欣賞音樂快樂也快樂,哪一種更快樂呢?” 

        B、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內容) 

        譯文:攀噲問:“今天的情況怎么樣?”張良說:“今天的事非常緊急。” 

        2、省略謂語 

        ①承上文省。 

        A、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譯文: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勇氣就減弱了,第三次擊鼓勇氣消耗盡了。、 

        B、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幾個人行走,則一定有我的老師啊,選擇哪些好的東西而學習它,選擇哪些不好的東西而改正它。 

        ②蒙下文省。 

        A、殺人如(恐)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鴻門宴》) 

        譯文:殺人惟恐殺不完,處罰人惟恐用不盡酷刑。 

        3、省略賓語 

        文言文中省略動詞和介詞后的賓語是比較普遍的,所省得多是代詞“之”字。 

        ①動詞賓語省略。 

        A、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歸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文:不如趁機好好地對待他,讓他回到趙國。 

        B、尉劍挺,廣起,奪(劍)而殺尉。(《陳涉世家》) 

        譯文:軍尉拔劍挺起,吳廣站起來,奪下劍而殺了軍尉。 

        ②介詞賓語省略。 

        A、豎子不足與(之)謀。(《鴻門宴》) 

        譯文;這小子不值得跟他謀劃大事! 

        4、省略介詞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詞“于”,還有介詞“以”“自”等,這些介詞于后面的賓語組成介詞結構,當這個介詞結構作補語時,這個介詞常常被省略。 

        ①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于)河南,臣(于)河北戰。(《鴻門宴》) 

        譯文:我和將軍合力攻秦,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我在黃河以南作戰。 

        ②試與它蟲斗,蟲盡靡,又(以)雞試之,果如成言。(《促織》) 

        譯文:試著和別的蟋蟀搏斗,都被斗敗了,又試著和雞斗,果然和成名所說的一樣。 

        ③或王命急宣,有時朝(于)白帝發,暮到江陵。(《三峽》) 

        譯文:有時皇帝有詔命必須火速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動身,傍晚就到了江陵。 

        雖大風浪不鳴之也 

        狗尾續于貂 

        五、 在現代漢語里,介賓短語作狀語,應該放在謂語的前面,如“比水寒冷”,而在文言文則把介賓短語放在謂語的后面,如“寒于水”。這樣的介詞常用的有“于”“以” “乎” 等。 

        ① 今王鼓樂于此 

        譯文: 現在大王在這里彈奏音樂. 

        ② 具告以事  《 鴻門宴》 

         譯文: 把這件事全部告訴他. 

        ③  生乎吾前 

        六、 定語后置 

           在現代漢語里,定語常放在中心詞(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的前面,起修飾限定作用;而古代漢語常把定語放在中心詞后,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定語后置.形式如下: 

        ① 中心詞 + 定語 + 者 

        求人可使包秦者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荊軻刺秦王》 

        ② 中心詞 +之+定語 + 者 

        石之鏗然有聲者(《石鐘山記》) 

        ③ 中心詞+之 +定語 

        蚓無爪牙之利, 筋骨之強 《勸學》 

        七 、謂語前置   

        將謂語提前,起強調作用 

         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翻譯:你太不聰明了. 

         

        [文言詞語和句式(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初中文言特殊句式教案蘇教版

        2.人教版必修三《勸學》教案

        3.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4.木蘭詩的文言句式

        5.木蘭詩文言句式

        6.常用文言文句式

        7.選用句式教案

        8.木蘭詩中的文言句式

        9.文言文常見的句式

        10.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