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宏
新課程把語文教學推向了新的階段,我們對語文教學的認識,不再是傳統意義的語文教學了。具有現代觀念的語文教學應該是,由教師、文本、學生建構起來的具有生命意識的,生命與生命碰撞的,生命的完善與運動的過程。課堂是學生生活與學習的重要場所。理想的課堂是師生之間心靈相遇的場所,是觀照意義世界和感悟生命之美的場所,讓課堂擁有“爐邊談話”般的溫馨和真誠,讓課堂播撒幸福的陽光,釋放生命的燦爛,洋溢著生命的溫情。然而,半個世紀以來,我國的語文教學深受科學主義思潮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偏離了這個方向,而滑向了技術主義、工具理性的深淵。一篇篇氣韻生動的文章被肢解,一個個充盈欲滴的生命被忽視,認知、理性、訓練,成了語文教學的關鍵詞,情感、詩性、建構,卻與人的生命和生活越來越疏遠。--語文教育已成為一種生存教育而不是存在的教育。我們只有從語文學科中感受到生命的優雅與飛揚,品味著人性的豐富和燦爛,語文才能進入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生命才因此而更有力量,更有意義。
在中小學課程中,語文學科是最富情趣和靈性的學科,“每一個詞都布滿歷史的腳印和充盈生命的呼吸”,這就決定了語文教學活動的目標是豐富認識而不是統一思想。“生命課堂”的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師生平等、對話溝通的過程。沒有民主與平等,師生之間是無法對話的。因為對話的現代意義不僅僅是狹隘的語言交談,而且是師生雙方各自向對方敞開精神和彼此接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平等對話與自由交流,是主體性的弘揚與獨特性的彰顯。教師的生命,學生的生命,在視界的沖突與融合中變得感覺強健,胸襟開闊,氣象和平。
洋溢著生命溫情的課堂,是讓快樂主宰的課堂。每個課堂中都應該有笑聲。教師應該努力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把幽默、歡笑和積極的力量帶入課堂,使學生充滿活力,快樂的卷入到學習中。教師生命意識的淡薄,是我們的課堂快樂稀缺的主要原因。只有從根本上把傳統課堂教學沉悶的“呈現--接受”模式變為生動的“引導--發現”模式,“在引導下的發現”和“在發現中的引導“,才能充分展現課堂教學動態生成性的格局,使課堂煥發出蓬勃、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組織者、策劃者。教師的學識、情感、態度、價值觀對學生生命的成長能產生深遠的影響,教師必須擺正自己的位置,樹立服務的意識,促進和完善學生的生命。 要樹立服務意識,首先要提升自己的生命。那就需要教師不斷的學習,廣泛的吸取營養,使自己的德識 兼備。現代社會道德理念、科學技術不斷的創新,一個老師不去學習,就適應不了教育的發展。孩子也不是以前的孩子了,信息技術的發展,孩子的視野越來越開闊,他們善于思考,敢于提問,敢于挑戰,因此,教師必須有足夠的知能儲備,才能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 其次,要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條件。教師要認真的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教育的因素,預想學生學生的學習方式,推測在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然后有針對性補充資料,例如,教具、掛圖、課件等。第三,創設教學情景。情境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激活學生學習的生命力,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情境的手段,渲染教學氛圍,使學生善學、愛學、樂學。 第四,建立師生平等的關系。過去的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師怎么教,學生就得怎么學,只允許教師問學生,學生不得問老師,更不能向老師的觀點挑戰,學生就像溫順的羔羊,學生哪能有生命的創造力呢?現在我們強調,教師不再是課堂教學的主子,學生也不再是教師的奴隸,學生有選擇權、提問權、挑戰權,學生的個性得到了解放。課堂教學要充滿師生的親和力。第五、滿足學生的需要。教師與學生的生命沒有什么不同,他們都有情感的需要,認知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賞識的需要,自由的需要,快樂的需要等等,教師應善于洞察學生積極的需要,滿足他們的要求,給予他們關愛,呵護他們的生命。第六,關注每一個學生。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教師的眼光不能只放在優秀學生的身上。一個好母親是不會嫌棄自己孩子的,母親們常說:“孩子好比是她的十個指頭,十指連心,哪個受到傷害都會心疼的。”“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所以,教師應以“母愛”的方式,關注每一個學生,給他們以精神的力量,讓他們感受到生命的幸福與快樂。
洋溢著生命溫情的課堂,是學生可以實質性參與教學過程的課堂。只有當學習是學生全身心投入的整個生命存在的方式,學習才能促進整個人的成長。生命具有主體意識,生命是靠自己完善的。我們的教學老師總是不放心學生,這個不教學不會,那個不教也學不會,就像多嘴的老婆婆,叨叨絮絮的沒完沒了,孰不知學生已經聽膩了,早已反了胃口。例如,有的教師教課文,總是自己先讀一讀,然后讓學生仿一仿;總是找出幾個難以理解的詞語,寫出解釋讓學生背一背;總是能講出一套學習課文方法,讓學生按著這種方法做一做;總能提出一些問題來,讓學生答一答。學生總是跟隨著老師思路轉來轉去,學生哪有主體而言呢?學生的生命就這樣被禁錮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僵化的思想。有這樣一則故事,美國的一個老師上歷史課,內容是美國的南北戰爭,他上課的時候發現一個學生睡覺,他就拿起了一個蘋果向那學生打去,學生驚醒后,發現老師打他,他撿起蘋果就打老師,老師又拿起粉筆打那個學生,其他學生一看,老師敢打學生,于是一哄而起,參與了這場戰斗,教室頓時成了戰場,亂成了一團。過了一會兒,老師制止了學生,問學生:“你們為什么要打我”。學生說:“因為老師打學生,我們不公平。”老師說:“對,因為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美國的南北戰爭就是這樣爆發的,今天,你們回去后,查找一下資料,研究一下,為什么要發生南北戰爭?”這個故事說明,美國的教育,不是傳授式的教育,是一種體驗式的教育,注重的是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讓學生自己去參與實踐,自己去解決問題。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生命力是自己提升的過程。由此想到,我們的課堂教學應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把課堂教學的主體換給學生,要從人性的角度來看學生,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教師在課堂中的職責之一就是為學生創造一個盡可能開闊的思想平臺,讓他們獨立的思考、自主的選擇;而不是將我們自己的思考結論灌輸給學生,更不是把我們自己的選擇強加該學生。若想使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表達不僅要有條理和清晰,而且要善于運用肢體語言、眼神交流、語調變換等。一位好的教師的聲音應該是富于變化的,如高亢有力、充滿激情、令人愉悅的。為了保證全體學生參與課堂,既不要忽視那些沉默寡言的學生,也不要總教個別學生回答問題。好教師上課的方式不但輕松,而且富有激情。教學就是和學生一道分享對于學習的激情,分享發現的驚喜。好教師應注視每個學生的眼睛,穿梭于課桌和學生之間,提醒所有的學生從事當下的學習,以便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讓學生在課堂上“感悟”與“對話”共舞,“激情”與“理性”齊飛。
洋溢著生命溫情的課堂,是開放的課堂。一個人的生命不是孤立的個體,它需要與外界溝通與交流,這樣才能不斷的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過去的教學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弄得學生幾乎不知道為誰而學。因為他們脫離了合作的環境,自己的智慧得不到同伴的賞識,會喪失學習的自信和勇氣。而合作實現了生命與生命之間的交流,使學生認識到了自己的存在,認識到自己的生命是有價值的,所以他們就會極力的表現自己,挖潛自己,把自己融于群體之中。一個人的智慧與力量是有限,群體的智慧與力量是無限的。合作就是發揮群體的優勢,實現生命與生命之間的互補,從而解決了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越來越看重合作的功效。例如識字教學,讓學生記住某個生字,學生就能在合作中,找出出幾種識字方法(聯想法、字謎法、組合法、比較法……)。閱讀教學中,針對某一問題討論,各抒己見,相互啟迪。口語交際中,扮演角色,表演情境,相互對話。作文教學中,不同角度的觀察,發散學生的想象,不同的語言表達。這些教學的行為都是在合作中完成的,有了合作就有了生命的創造力。合作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實現了信息的多向交梁獻魘且桓齠態的過程,實現了信息的多向交流,拓展了獲取知識、能力、情感的渠道,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還創設了自由、平等、活動的空間,解放了學生的個性,能使學生產生愉悅感,樹立進取精神?nbsp;合作需要技術的支持,包括合作的內容、合作的形式、合作的方法。要建立合理的合作規則,否則,合作會導致一種混亂,失去了合作的原本意義。
洋溢著生命溫情的課堂,是充滿探究意識的課堂。由于受以“傳授知識”為主導的思想的影響,教學中“質疑與探究”形同虛設。更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一些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不強,一怕教學任務完不成,二怕學生亂了套,不敢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具有深度和開放性的問題。再加上課堂上教師的隨機點撥欠缺或者不到位,不能有效的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不能自覺的發展學生思考策略,這樣的課堂只能讓人感覺“空洞的熱鬧”,而不能讓學生感受到智力勞動的愉悅,感受到智慧之花的盡情綻放。我們過去使用的教材,就是扼殺學生探究意識的最大殺手。語文教材充滿了政治宣傳,剝奪人性的追求,例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的一句話“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讓現代的孩子理解起來是多么艱難,好象我們的教材再也找不到適合孩子口味的文章了。課后練習題的設計,大量詞語、句式的訓練,指向課文內容一看就知道的問題,學生還能有探究的欲望嗎?《邱少云》一課,孩子對烈火中“一絲不動”的邱少云提出質疑,而教師卻說那是時代英雄,孩子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呢?我們的教學始終還沒有擺脫教師的權威,教材的權威。學生的個性追求就這樣一點一點被扼殺了。樹立生命的探究意識,必須改變的是教師的行為。教師不要再做保姆了,要做學生發現問題的引路人。有這樣一則故事,一個美國的教授上自然課,講的蚯蚓。他沒有先介紹蚯蚓的形態和生活習性,而是,把活生生的蚯蚓帶到課堂,讓學生自己去觀察,自己去發現。學生有的用眼睛看,有的用手摸,還有的用嘴嘗。他們以不同的體驗得出了蚯蚓的結論。這種教學方式強調的是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而關注的不是唯一的結果。學生生命的創造力就是在探究中得以提升的。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與其說是一種享樂思想,不如說它表現的是詩人對生命的沉醉及其在生命里的驅使下試圖超越時空羈絆之外的迷狂。面對上蒼賜予我們的五彩繽紛的世界、多姿多彩的生活和我們每人一次的生命,我們沒有理由拒絕感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洋溢著生命溫情的課堂,是飄揚著“人”的旗幟的課堂。生命教育盡管不能解決教育的所有問題,但它能大踏步的提升教育的品質。呵護生靈,呵護人的生命尊嚴,對于和諧社會的建設有著重要意義。多一點溝通,多一點理解,多一點寬容,多一點關愛,多一點與人為善,多一點和諧溫馨,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也是我們每個人需要與期盼的,我們每個語文教師都有責任去創造適宜生命生長的環境和土壤,讓生命教育的旗幟高高飄揚在學校的上空。
[讓語文課堂洋溢生命的溫情(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4.年會溫情主題口號
5.永在的溫情讀后感
6.形容雪溫情的句子
8.溫情三月黑板報
10.情人節溫情祝福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