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經說過:“正如沒有人能把自己沒有的東西給予別人一樣,誰要是自己還沒有發展、培養和教育好,誰就不能發展、培養和教育別人。”作為語文教師,如果不能對語文教材成功進行解讀,談“創新思維,”“與時俱進。”“教法多樣”等都是華而不實。如何才能成功的解讀教材?本人認為應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 縱橫相聯,讀懂教材價值
1、 無論是哪種版本的初中語文教材,都是在教育部制定的《語文課程標準》的指導下編寫的,所以我們應首先仔細閱讀理解《語文課程標準》,了解教材編寫意圖及編排體例,特別注意研讀第二部分課程目標下的總目標與第四學段(7-9)階段目標,從而把握整套教材的價值取向,解決我們初中語文教師的教學總方向問題。
2、 閱讀本期教材前編者《寫在前面》的話及目錄,了解本期教材具體編排內容,包括課外古詩詞背誦、名著導讀及附錄部分。
3、 閱讀單元前的單元提示及教參里的單元說明,了解本單元學習主題及學習目的。以前老人教版教材以知識為主線編排,注重語文的工具性,現在新教材主要以人文主題為主線編排,而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對這點而言,沒有教過老教材的老師就應該特別注意了。單元提示里面,明確的告訴了我們這個單元的學習目的,著重要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語文素養,需認真研讀并落實到課堂教學當中。
二、 走進教材,讀懂文本內涵
就教材中的每篇課文而言,作為語文教師,肯定自己要先讀懂課文。只有自己真正讀懂教材,理解文本內涵,才能駕馭教材,駕馭課堂,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課堂學習效率,也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得心應手,如魚得水。再說編入新教材的絕大多數文章文質兼美,老師不欣賞、不感動,要想讓學生能理解接受、能被感動那是決不可能的。自己沒讀懂或沒很好的理解,大大降低學生學習效率事小,犯知識性錯誤誤人子弟那就實在不好了。
遇到一篇文章,我們不妨自己先結合書下注解認真讀兩遍,不看任何參考資料,自己試著理解文本,想想作者主要寫了什么內容,抒什么情言什么志,采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哪些語言值得好好品析等等,然后自己再做做課后習題,看情況怎樣,如果把握不準,就再多讀兩遍。其次,看看前面的預習提示,多參閱一些資料,如教參、全解、教學雜志等等,廣泛收集與文本相關的信息,這就是余映潮先生所說的“讀厚教材”。還有人說,作為語文老師最大的悲哀莫過于只讀兩本書:一本教材加一本教參。厚積才能薄發的道理就在這里。
在廣泛收集資料時,肯定有思考、分析、比較與篩選的過程。相比較而言,哪種說法更符合文本,哪種理解更符合作者寫作的本意,大大小小很多方面都靠我們老師自己去斟酌或討論,集體備課的優勢這時表現得最明顯。有時甚至感覺到自己有獨特發現或不同理解,這是最好不過的了。寫文章的人在創作時多憑感覺與經驗,至于后來人們對文章的解讀剖析,有時就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比如莫懷戚的《散步》一文,很多資料上都說作者要借寫全家人到初春美麗的田野散步,特別是要通過寫“分歧”來反映家人之間和和美美、互敬互愛的天倫之樂,末尾又寫出了作為中年人在家庭中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其實,把中年人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和文章主旨隔離開來理解,細細去想就有點不合常理。一般講,文章的各部分內容都應該為中心服務。莫懷戚在寫作時到底是怎樣考慮的呢?二者之間又有什么樣的聯系呢?其實理解起來也并不困難,正因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尊老又要愛幼,中年人才會無形當中感覺責任的重大,文末作者寫出自己與妻子的這種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也就同樣再次寫出了 “我”與“妻子”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或是對這種傳統美德的傳承,這不也正好從另一個角度反映或深化了文章的主題嗎?
三、 讀出教材,精心設計教案
光走進教材真正理解文本內涵還不夠,因為我們不只是欣賞者,我們還要考慮如何引導學生把文章讀懂,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為課堂教學精心設計一份教案。這時我們就應該站在大多數學生的角度再讀教材,再讀文本。比如站在大多數學生的角度邊讀邊想:文中哪些字詞需要積累,哪些語句在理解上可能會有困難,學生對文章主題的理解意見會不會統一,什么樣的表達方式、寫作手法在這篇文章中尤為突出,學生以前遇到過沒有,現在需不需要學,怎樣學等等。只要多站在學生的角度這樣一邊讀一邊想,再結合相關要求多參考一些其它的建議,我們就一定能設計出一份真正符合學生認知水平與認知規律受學生喜歡的教學方案。
關于如何研讀教材,我就結合他人精辟論述非常粗淺的講了以上三方面,不夠正確或不夠全面的地方還望多多批評指正,以求拋磚引玉。
[精心讀教材,潛心育桃李(人教版必修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1.體育教師教學論文
2.體育教學論文
3.中專體育教學論文
4.中職體育教學論文
5.大學體育教學論文
6.體育課教學論文
7.有關體育教學論文
10.人教版必修四數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