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雁蕩山》不宜作教材(網友來稿)

      發布時間:2017-12-23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趙芳遠

      《雁蕩山》一文選入語文教材已經好幾年了。有的參考教材說它“脈絡清楚、結構謹嚴、引人入勝”。(見1980年第6期《語文教學通訊》孫炘同志《<雁蕩山>篇章淺析》)有的說它“文筆簡練,自然渾成”、語言“流暢”、“美不勝收”。(見河北省教研所編《語文教學參考資料》)種種贊頌之辭,時有所見。細讀全篇,筆者對這些溢美之言卻不敢茍同。

      平心而論,這則“筆談”,從內容上記敘了雁蕩山由不為人所知到被人發現的經過,描述了它特有的地貌形態,推斷了形成這種奇特地貌的原因,特別是提出流水沖刷侵蝕作用的理論,比國外早了幾百年,這在中外自然科學發展史上,無疑是一則重要資料。學習這些,對增加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強青年人的民族自信心,以及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勇于探索精神,都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從寫法看,也有許多可取之處。

      但是,若作為一篇典范性的文章讓學生學習,它卻存在著明顯的缺陷。下面從三方面說明:

      一. 有些詞語太冷僻,如“阿羅漢”、“諾矩羅”、“貫休”等,在古今漢語中使用率太低,學生學了以后基本上沒用,教師講課時卻要費不少話來解釋:這是“雙基”(詞語)方面的缺陷。

      二. 語意矛盾,語句混亂,有些過分簡略的句子,意思不明確。如:

      1、 開頭說“溫州雁蕩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圖牒,未嘗有言者”,緊接著就引“西域書”及“唐僧貫休”詩中的記載,這不是自相矛盾嗎?講課的人只好說,作者說的“自古圖牒”指官方的正式記載或地理學方面的專著,不是泛指一切圖籍或出版物。這種解釋只能算作替作者圓謊,未必是實事求是的態度。

      2、 前邊說過“祥符中,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后邊又說“后因伐木,始見此山”。前后重復,內容和語句均無新意,行文不簡潔。

      3、 “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驛,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蕩、龍湫所在”,在引述別人記載中突然插進了這一句,這是記誰所見?有的參考書上說:這是作者記自己在宋神宗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查訪浙東溫、臺地區時“親自考察雁蕩所見”(見河北教研所編語文“教參”高中二冊197頁)但此句下緊接“后因伐木,始見此山”,“伐山取材”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公元1008-1016)的事,比作者到這里早了六十多年,可見這一句不會是記錄作者的親見。且下段開頭明明有“予觀雁蕩諸峰”,那才是記自己親身考察見到的情況。那么,這一句中“前瞰”和“未知”的主語是誰呢?教書的人只好補一個無確指群體代詞“人們”或“前人”,才能講得通(“前瞰”的主語也可看成上句的“芙蓉驛”,則為擬人手法、亦可通。但不如把“芙蓉驛”看成處所狀語好)。從語氣看,這幾句確實像作者記自己所見,即“前瞰”和“未知”的主語是省略的第一人稱代詞。但與下句中的“后”字發生矛盾,那就只好把“后因伐木”講成不是祥符年間修玉清宮那一回,卻又無任何根據,且“始見此山”明明與開頭說的“方有人見之”是一回事,不會在沈括來此之“后”。因此,“后因伐木,始見此山”八字在這里出現,除語句不簡潔外,還與上幾句發生矛盾,造成意思上的混亂。這類似于古代冊牘中的“錯簡”情況。

      4、 第二段首句,“予觀雁蕩諸峰,皆峭拔險怪,上聳千尺,穹崖巨谷,不類他山,皆包在諸谷中,自嶺外望之,都無所見”。這里是說,“雁蕩諸峰”、“穹崖巨谷”,“皆包在諸谷中”,這個特點與其它山嶺不同,因此,“不類他山”四字放在“皆包在諸谷中”后較好。不然,易被誤解為“皆包在諸谷中”的主語是“他山”,此句則成了“不像其他山嶺那樣,都被包圍在諸谷中”,這顯然不是作者的原意。

      5、 “亦雁蕩具體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句中,“彼”、“此”的指代對象,從上下文意看,一說“土”,一說“石”,土指成皋、陜西大澗中的立土,石指雁蕩諸峰。這是無疑的。但從全文及本句語氣看,本文重點寫“雁蕩”,是近指;成皋、陜西的土澗,是連類舉例,是遠指。此句若改為“彼土此石耳”,更合理,語氣更順。

      以上是邏輯和章法上的缺陷。

      三. 本文第一段,旁征博引,既引西域書,又引貫休詩,還拉上了謝靈運,這些材料的準確程度如何,姑且不談。(有材料說,謝靈運有寫雁蕩山的詩)就從處理材料角度來看,如果承認本文的重點是探討雁蕩山的成因,則這些材料均與主題無關。作為“隨筆”、“筆記”體的“筆談”,作者完全可以這樣寫,但作為教材,讓中學生學習、模仿,則大不合適。有的參考材料把這當成優點詳細分析,更未必恰當。學生作文若寫成類似情況,把與主題無關或關系不大的材料羅列許多,教師批改時絕不會贊同,為什么“名家”的文章就非得贊頌不可呢?看來,這也是一種“迷信”思想的表現。以上是選材和剪裁方面的缺陷。

      基于以上幾條理由,我認為:本則“筆談”的內容,可在簡介作者時提及,作為我國古代自然科學的成就介紹給學生;或者在歷史課、地理課中講述。但本文不宜選作中學語文教材,因為它缺乏典范性。其實,沈括的《夢溪筆談》中優于此則的條目還很不少,何必非選這一則不可呢?

      (原載1982年第4期《語文教學之友》)

      (趙芳遠,1936年生,河北省柏鄉縣人。邢臺學院中文系教授。退休前,參編過十幾部專業參考書和《現代漢語新詞典》等公開出版物,在各級報刊上發表過近百篇各類文章;退休后,有百余萬字的史志文字及古文今譯類書稿,如《<本草綱目>選譯》、《<后漢書>新譯》等,在海峽兩岸正式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

      作者郵箱: JANSD@YAHOO.CN

      [《雁蕩山》不宜作教材(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雁蕩山的導游詞

      2.溫州雁蕩山導游詞800字

      3.美術教材教案剪紙

      4.溫州市雁蕩山導游詞

      5.日月水火新教材教案

      6.衛生資格考試教材

      7.木蘭詩配套教材答案

      8.部編教材培訓心得

      9.初級藥士資格考試教材

      10.初二英語上冊教材課件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香蕉在线手观看视频 | 亚洲综合在线女女 | 亚洲日韩在线不卡 | 欧美一级成在线人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5g孕妇 | 香港三日本三级少妇三级66 |

        趙芳遠

        《雁蕩山》一文選入語文教材已經好幾年了。有的參考教材說它“脈絡清楚、結構謹嚴、引人入勝”。(見1980年第6期《語文教學通訊》孫炘同志《<雁蕩山>篇章淺析》)有的說它“文筆簡練,自然渾成”、語言“流暢”、“美不勝收”。(見河北省教研所編《語文教學參考資料》)種種贊頌之辭,時有所見。細讀全篇,筆者對這些溢美之言卻不敢茍同。

        平心而論,這則“筆談”,從內容上記敘了雁蕩山由不為人所知到被人發現的經過,描述了它特有的地貌形態,推斷了形成這種奇特地貌的原因,特別是提出流水沖刷侵蝕作用的理論,比國外早了幾百年,這在中外自然科學發展史上,無疑是一則重要資料。學習這些,對增加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強青年人的民族自信心,以及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勇于探索精神,都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從寫法看,也有許多可取之處。

        但是,若作為一篇典范性的文章讓學生學習,它卻存在著明顯的缺陷。下面從三方面說明:

        一. 有些詞語太冷僻,如“阿羅漢”、“諾矩羅”、“貫休”等,在古今漢語中使用率太低,學生學了以后基本上沒用,教師講課時卻要費不少話來解釋:這是“雙基”(詞語)方面的缺陷。

        二. 語意矛盾,語句混亂,有些過分簡略的句子,意思不明確。如:

        1、 開頭說“溫州雁蕩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圖牒,未嘗有言者”,緊接著就引“西域書”及“唐僧貫休”詩中的記載,這不是自相矛盾嗎?講課的人只好說,作者說的“自古圖牒”指官方的正式記載或地理學方面的專著,不是泛指一切圖籍或出版物。這種解釋只能算作替作者圓謊,未必是實事求是的態度。

        2、 前邊說過“祥符中,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后邊又說“后因伐木,始見此山”。前后重復,內容和語句均無新意,行文不簡潔。

        3、 “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驛,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蕩、龍湫所在”,在引述別人記載中突然插進了這一句,這是記誰所見?有的參考書上說:這是作者記自己在宋神宗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查訪浙東溫、臺地區時“親自考察雁蕩所見”(見河北教研所編語文“教參”高中二冊197頁)但此句下緊接“后因伐木,始見此山”,“伐山取材”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公元1008-1016)的事,比作者到這里早了六十多年,可見這一句不會是記錄作者的親見。且下段開頭明明有“予觀雁蕩諸峰”,那才是記自己親身考察見到的情況。那么,這一句中“前瞰”和“未知”的主語是誰呢?教書的人只好補一個無確指群體代詞“人們”或“前人”,才能講得通(“前瞰”的主語也可看成上句的“芙蓉驛”,則為擬人手法、亦可通。但不如把“芙蓉驛”看成處所狀語好)。從語氣看,這幾句確實像作者記自己所見,即“前瞰”和“未知”的主語是省略的第一人稱代詞。但與下句中的“后”字發生矛盾,那就只好把“后因伐木”講成不是祥符年間修玉清宮那一回,卻又無任何根據,且“始見此山”明明與開頭說的“方有人見之”是一回事,不會在沈括來此之“后”。因此,“后因伐木,始見此山”八字在這里出現,除語句不簡潔外,還與上幾句發生矛盾,造成意思上的混亂。這類似于古代冊牘中的“錯簡”情況。

        4、 第二段首句,“予觀雁蕩諸峰,皆峭拔險怪,上聳千尺,穹崖巨谷,不類他山,皆包在諸谷中,自嶺外望之,都無所見”。這里是說,“雁蕩諸峰”、“穹崖巨谷”,“皆包在諸谷中”,這個特點與其它山嶺不同,因此,“不類他山”四字放在“皆包在諸谷中”后較好。不然,易被誤解為“皆包在諸谷中”的主語是“他山”,此句則成了“不像其他山嶺那樣,都被包圍在諸谷中”,這顯然不是作者的原意。

        5、 “亦雁蕩具體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句中,“彼”、“此”的指代對象,從上下文意看,一說“土”,一說“石”,土指成皋、陜西大澗中的立土,石指雁蕩諸峰。這是無疑的。但從全文及本句語氣看,本文重點寫“雁蕩”,是近指;成皋、陜西的土澗,是連類舉例,是遠指。此句若改為“彼土此石耳”,更合理,語氣更順。

        以上是邏輯和章法上的缺陷。

        三. 本文第一段,旁征博引,既引西域書,又引貫休詩,還拉上了謝靈運,這些材料的準確程度如何,姑且不談。(有材料說,謝靈運有寫雁蕩山的詩)就從處理材料角度來看,如果承認本文的重點是探討雁蕩山的成因,則這些材料均與主題無關。作為“隨筆”、“筆記”體的“筆談”,作者完全可以這樣寫,但作為教材,讓中學生學習、模仿,則大不合適。有的參考材料把這當成優點詳細分析,更未必恰當。學生作文若寫成類似情況,把與主題無關或關系不大的材料羅列許多,教師批改時絕不會贊同,為什么“名家”的文章就非得贊頌不可呢?看來,這也是一種“迷信”思想的表現。以上是選材和剪裁方面的缺陷。

        基于以上幾條理由,我認為:本則“筆談”的內容,可在簡介作者時提及,作為我國古代自然科學的成就介紹給學生;或者在歷史課、地理課中講述。但本文不宜選作中學語文教材,因為它缺乏典范性。其實,沈括的《夢溪筆談》中優于此則的條目還很不少,何必非選這一則不可呢?

        (原載1982年第4期《語文教學之友》)

        (趙芳遠,1936年生,河北省柏鄉縣人。邢臺學院中文系教授。退休前,參編過十幾部專業參考書和《現代漢語新詞典》等公開出版物,在各級報刊上發表過近百篇各類文章;退休后,有百余萬字的史志文字及古文今譯類書稿,如《<本草綱目>選譯》、《<后漢書>新譯》等,在海峽兩岸正式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

        作者郵箱: JANSD@YAHOO.CN

        [《雁蕩山》不宜作教材(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雁蕩山的導游詞

        2.溫州雁蕩山導游詞800字

        3.美術教材教案剪紙

        4.溫州市雁蕩山導游詞

        5.日月水火新教材教案

        6.衛生資格考試教材

        7.木蘭詩配套教材答案

        8.部編教材培訓心得

        9.初級藥士資格考試教材

        10.初二英語上冊教材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