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 題:奇妙的克隆(談家楨)
教學目標: 1、了解克隆技術的發展、成績和意義。
2、學習虛實結合、深入淺出、準確生動的說明事
物。
學習重點:目標2
學習方法:自讀、復述、合作交流
課時計劃: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閱讀序幕
克隆,是近幾年來備受人們關注的一個科學話題 ,其研究和研究成果已經對我們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了較為直接影響。作為未來社會的建設者,我們應該學會關注科學的發展。那么,“克隆”是什么?克隆技術有了怎樣的發展?取得了哪些成績?具有怎樣的意義?就肯定是我們極想知道的問題了。在我們今天要學的文章中,著名遺傳學家談家楨深入淺出地向我們介紹了這方面的知識。
二、閱讀主場
(一)學生自由瀏覽課文,了解克隆成功的事例和克隆的具體情況。(通過復述進行交流。)
(二)由學習小組組織組員采用勾畫圈點的讀書方法集體閱讀課文,對文中有重要理論意義的語句進行標記(教師提示:標記內容包括“克隆最初的含義”,“現在的含義”,“克隆技術造福人類的意義”等)
(三)根據課文結構,將學習小組分成四個部分,各負責認真研究一個小標題下的相關內容。(研究中要求采用生疑發問的讀書方法,先小組組員提出問題,由小組研究嘗試解決;如本小組不能解決所提出的問題,則請其他小組幫助解決;小組間合作還不能解決的問題,提交班上討論,由全體同學共同分析研究解決。建議同學盡量避免直接就文中的科學術語生疑發問。)
生疑發問的參考問題:
1、介紹動物克隆的成就,安排了怎樣的順序?
2、克隆技術已經帶給人類哪些好處?還可能帶給人類哪些好處?
3、應該怎樣看待“克隆人”的問題?
4、克隆技術重點研究的是植物的無性繁殖還是動物的無性繁殖?
5、動物的無性繁殖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6、為什么說“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
7、文中引《西游記》中“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群猴子”,有什么目的?
8、為什么作者要提醒人們要嚴肅的考慮克隆的含義?作者擔心什么?
(四)教師提示本文寫作上的特點,請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實例予以說明。
介紹深入淺出,內容虛實結合,語言準確樸實。
深入淺出:
對于克隆是什么的問題,文章由植物而動物,由常見的“插條”現象而談極深奧的科學概念,可謂由淺入深,深入淺出,化難為易,可見可觸。
虛實結合:
全文四個部分,先從理論上解釋什么是克隆(虛),在大體上按時間順序,由易到難地介紹克隆的實踐(實),最后再揭示克隆的意義(虛),使讀者明白什么是克隆,如何進行克隆,怎樣使克隆健康發展。
準確樸實:
文章既大量使用科學術語,如,“無性繁殖”“卵細胞核”“促性腺素”“換核卵”等,顯得科學、嚴禁、準確;又大量使用通俗樸實的語匯,如“來自一個祖先”“猴毛變猴”“活蹦亂跳的爪蟾”“自由游泳的蝌蚪”“母馬配公驢”等,顯得自如、活潑、生動。
三、閱讀尾聲
(一)解決學生預習中提出的問題。
(二)詞句積累(抄在積累本上)。
匍匐莖 繁衍 囊胚 就緒 孵化 蟾蜍
兩棲 激動不已 哺乳 率先 協調
難能可貴 造福 瀕臨 悲喜交集
(三)布置作業。
學習小組借助網絡,集體查閱收集克隆技術最新研究成果的資料,充實大家對克隆技術的了解認識;讓家長觀看查閱收集的資料,與家長一起分享科學成就帶給我們的喜悅。試以“克隆”為話題編一個科幻小故事,體現克隆技術造福人類的主題。
周智
[奇妙的克隆(蘇教版八年級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2.奇妙的克隆教案
7.八年級下地理教案設計
10.初中八年級地理教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