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第三部分“教學建議”中指出: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做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后面還提到“應注意學生閱讀時的心理衛生和用眼衛生”,這既是要求語文教學應滲透思想教育,又是從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學階段是青少年增長知識、初步形成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黃金時期,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也是身心急劇發展、變化的時期。這些青年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還常常會有著各種各樣的“心病”,所以青少年時期是最令人憂慮的。傳統的應試教育必然導致說教式的德育,蒼白無力的說教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加上日益普遍的嬌生慣養,使有心理疾患的學生日益增多,所造成的社會問題日益凸顯。未來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是應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因此,培養青少年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全面提高其心理素質,不僅是社會發展的要求,而且是青年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
因此,如何培養具有健全心理素質的學生是擺在當前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急需解決的一個緊迫任務。新課程改革應運而生,國家還編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教師用書,有條件的地方開設了心理咨詢課,開辦心理咨詢室。而山區農村中小學限于人力、物力,就只有通過人文性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體驗、感悟,從而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鑒于此,我僅就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并最終為語文教學服務談談幾點做法。
一、幫助學生樹立遠大志向和崇高理想。
動機是激勵人去行動以達到一定目的的內在驅動力。它是自覺學習穩定而強大的心理動力。只有端正學習動機,明確學習目的,才能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才能激勵學生自覺地去學習。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根據教材的實際情況,不斷地對學生進行理想前途教育,例如,讓學生每人確定自己的座右銘,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價值觀。這種“以理想為目標,以動機為動力”的訓練方法,最終化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二、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更是人的自身潛能,挖掘出來將是一個巨大的能源庫。對學習有興趣,能使學生的感覺和知覺活躍起來,注意力集中,觀察認真細致,思維深刻,從而提高智力活動的效率。它還可以激發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所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是教學環節中必不可少的。我在教學中主要采用這幾種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充分利用現有的各種教學媒體,使教學豐富多彩,引人入勝。
如通過錄音機播放課文的朗讀錄音,創設情境,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的氛圍;讓學生自己制作幻燈片,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或通過教師制作電腦課件,使教學更具直觀性。這一系列舉措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之濃厚的興趣。
(2)開展課前三分鐘的演講活動。
讓學生自主參與,人人參與,這樣就能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并使之保持新鮮感,每位同學為了使其演講獲得好評,積極設計、認真構思,積極尋找題材,充分放開了思路,大大調動了學習的興趣。
(3)開展各種語文活動。
為了增加學生的古文功底,我組織開展了古詩詞名句的分組搶答競賽。學生認真積累、記憶,競賽激烈,學生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也可以通過開展詩歌朗誦比賽等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
三、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做學生的知心好友,營造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
學生“親其師,才能受其教”,只有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才能創設一個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才能“樂于學,勤于學”。而初中階段的青少年學生已有了所謂的“成人感”,他們開始對自己的內心世界發生興趣,開始關注自己的變化和感受,也關注他人對自己的觀察和評價。但是,這種注重他人對自己的觀察和評價的心理特征,極易導致猜疑心理。如一些同學看見其他幾個同學背著自己講話,就疑心人家在說自己的壞話;看到老師有時對自己態度冷淡一點,就會懷疑老師對自己有了看法,這些就是典型的猜疑心理。他們渴望別人能夠理解自己,希望有個經常和自己談心的知心朋友,但他們又常常排斥父母和老師,因為他們害怕父母聲色俱厲的訓斥;厭煩老師居高臨下的“管教”。所以往往自我封鎖。于是,他們就把日記作為表露真情實感的“發泄”對象,在日記中記述自己的快樂、痛苦、煩惱和欲望。針對此種情況,結合語文教學的實際,我專門為每位同學設計了“談心簿”,學生有何問題或看法都可以“發泄”在“談心簿”上,和老師溝通,通過這種形式的交流,學生逐漸信任老師,樂于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告訴老師,并誠懇地向老師尋求幫助,及時解決心靈上的困惑和成長的煩惱。師生間的距離近了,關系融洽了,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很好地交匯在了一起。
四、培養學生的智力。
在教育過程中,可以利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對學生進行專門的智力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智力水平。
為了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及作文能力,我在課堂上通過迅速的自由聯想來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如,提供給學生一些詞語“綠樹、青山、藍天、速度”等,要求學生通過聯想,把它們串成一篇小短文,這樣,學生的思維能力有了提高,臨場作文的能力和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有了極大的提高。
為了訓練學生的觀察力、注意力和判斷力,我讓學生兩兩一組,為他們提供了一組組詞語,讓其中一位同學通過口頭描述和手勢的比劃,讓另一位同學來判斷該詞的方法培養其智力,通過這一形式的訓練,學生的注意力和判斷力得到了鍛煉。
五、培養學生的堅強的意志力,克服惰性。
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發現學生的意志品質日趨堅強,但還很不穩定,遇到困難就容易喪失信心,茫然失措,克服困難的毅力不足,學習的依賴性較強,做事缺乏耐心,急于求成。這一點從學生的書寫習慣中就表露無遺,許多同學書寫潦草,不按正確的筆畫順序書寫,或者錯誤地進行書寫,如“女”一字共有三筆,而許多同學把這一字寫成由“く”和“フ”二筆構成的,即“”,省略了“一”這一筆畫;又如在書寫“口”一字時,原字有三筆,而許多同學寫成由“|”和“]”二筆構成,省略底部的“一”這一筆畫。針對這種情況,我就專門開展了書寫課,重新規范學生的書寫,描摹字帖,并就此開展了書法比賽。通過這一活動,不僅規范了學生的書寫,提高了學生的語文功底,而且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總之,只有充分合理的挖掘學生的各種潛力,充分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驅動力,才能從根本上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語文教學效率也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長期、系統而又專業性強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社會意義,需要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討和熱情支持,我的這些做法還很粗淺,希望得到專家和同行們的指正。
段長順
[談語文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4.職中語文教學論文
5.研究語文教學論文
6.語文教學論文
7.中專語文教學論文
8.中職語文教學論文
10.淺談小學音樂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