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王何必曰利》(人教版高二選修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2-7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教學目標】

       1、 理解文中文言實詞、虛詞的含義;

        2、 正反對比加強論證的效果,首尾呼應的結構;

        3、 了解孟子對利和義的看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重點】

       1、誦讀課文,理解重點詞語的含義;

         2、進一步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

      【教學難點】

      1、把握文章主旨,學習正反論對比的論證方法;

        2、揣摩意蘊深刻的語句,提升審美品位。 

      【教法設想】

       1、在學生反復閱讀的基上礎上,帶領學生整體感知與精細分析相結合來理解課文,在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基礎教師適時點撥。

        2、在自讀的基礎上誦讀,在誦讀的基礎上練讀,在練讀的基礎上講讀,在講讀的基礎上探討。

      3、安排2-3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結合課文前的“引入話題”)

        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當今社會是一個物質社會,人們追求財利并沒有什么錯。但是如果我們兩眼僅僅盯住財利,而不顧道德、法規、法律,這種做法又是可鄙的。

      人類身為百靈之長,就是因為我們人與人之間是可以理解、溝通、團結、幫助的。如果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僅僅是一種冷冰冰的金錢關系,那人生還有什么意義呢?

      作為21世紀的學生,我們也要明白如何去謀利的問題。

      孔子曾經說過:“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二、背景介紹

      戰國中期,諸侯紛紛以征伐經營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圖。世風蛻變,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兒子遺棄父母、臣子不顧國君,社會爾虞我詐、弱肉強食、混亂動蕩。為了改變社會現實,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揚起了仁義的大旗

      今天我們通過學習孟子的文章,相信同學們對此會有一個更清楚的認識。

        三、檢查預習(個別回答后齊讀)

      1、為下列加線詞語注音  

      宋牼將之楚kēng   然而不王者wàng  孳孳為善者zī 

      蹠之徒也zhí   利與善之間也jiàn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線詞語的含義

      上下交征利  相互         茍為后義而先利  如果

      吾聞秦、楚構兵 交戰      我將見楚王說而罷之  停止

      愿聞其指 意向            然而不亡者  這樣而

      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  勤勉、努力不懈的樣子/類

      利與善之間也 差別    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 背離

      3、指明下列句子中加線詞語的特殊用法

          茍為后義而先利 、 未有義而后其君者    意動用法

      4、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

           先生將何之、未之有也      賓語前置

      四、閱讀全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五、結合注釋,分章節串譯(訂正、補充、明確)

      六、作業:

      把握課文中下列語句的含義

      1、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2、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3、楚王不悅,我將見秦王說而罷之。二王我將有所遇焉。

          4、為人臣者懷仁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附:參考譯文

      1、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你不遠千里而來,一定是有什麼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

         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說仁義就行了。大王說:‘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大夫說:‘怎樣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說:‘怎樣使我自己有利?’結果是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了啊!在一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里,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里,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這些大夫在一萬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千輛,在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百輛,他們的擁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義放在后而把利擺在前,他們不奪得國君的地位是永遠不會滿足的。反過來說,從來沒有講‘仁’的人卻拋棄父母的,從來也沒有講義的人卻不顧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說仁義就行了,何必說‘利’呢?”

      2、宋牼準備到楚國去,孟子在石丘這個地方遇上了他。孟子問:“先生準備到哪里去?” 

        宋牼說:“我聽說秦楚兩國交戰,我準備去見越王,勸說他使他停止交戰。如果楚王不聽,我準備去見秦王,勸說他使他停止交戰。在兩個國王中,我總會勸說通一個。”

        孟子說:“我不想問得太詳細,只想知道你的大意,你準備怎樣去勸說他們呢?”

        宋牼說:“我將告訴他們,交戰是很不利的。”

        孟子說:“先生的動機是很好的,可是先生的提法卻不行。先生用‘利’去勸說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為有利而高興,于是停止軍事行動;軍隊的官兵也因為有利而高興,于是樂于停止交戰。做臣下的心懷利害關系來侍奉君主,做兒子的心懷利害關系來侍奉父親, 做弟弟的心懷利害關系來侍奉哥哥,這就會使君臣之問、父子之間、兄弟之間都完全去掉仁義,心懷利害關系來互相對待,這樣 不使國家滅亡的,是沒有的。若是先生以仁義的道理去勸說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仁義而高興,于是停止軍事行動;軍隊的官兵也因仁義而高興,于是樂于停止交戰。做臣下的心懷仁義來侍奉君主,做兒子的心懷仁義來侍奉父親,做弟弟的心懷仁義來侍奉哥哥,這就會使君臣之間、父子之問,兄弟之間都完全去掉利害關系,心懷仁義來互相對待,這樣還不能夠使天下歸服的,是沒有的。何必要去談 ‘利’呢?”

      3、盂子說:“雞叫起身,孜孜行善的人是舜的同類;雞叫起身,孜孜營利的人是跖的同類。要了解舜和跖的區別,沒有別的,只是利與善的不同。”

                              第二、三課時

        

        一、復習:朗讀全文

      二、簡析第一則

      (一、)分析第一則的內容,分析孟子說理的思路

        【明確】

        1、面對梁惠王關于利的問題,首先亮出自己的觀點。

        2、通過反面分析“利”的壞處---國危矣   舉例論證:不奪不魘 

        3、通過正面闡述“義”的好處:推行仁義才是大利所在。舉例論證   正反對比論證 

        4、再次強調論點,突出自己鮮明的立場:義先于利。與開頭形成呼應,突出立場。 

          (二)、找出孟子在選文中的中心論點?

      【明確】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三)、說明孟子所用的論證方法?

      【明確】正反對比論證  

      A、通過反面分析“利”的壞處----弒君  犯上

               B、通過正面闡述“義”的好處----孝親  忠君

      (四)、總結:急功近利就會弒君殺父,躬行仁義則會忠君孝父,“先義后利”,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三、簡析第二則

      1、孟子數落宋牼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反對他從利角度去勸說兩國國君。 

        2、孟子推行仁義有什么好處?

        【提示】從治國安身的角度來分析。

      3、探討:“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的含義

          【提示】 如果把人生所有的東西都以“利”作為標準,那么,我們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別在這充滿商業竟爭的社會,一些把感情當作交易的砝碼,雖賺到了許多錢,但心靈世界是空虛的一無所有。

      4、有人說孟子主張實行仁義,反對追求利。這種看法對不對?

       【提示】 不夠準確。孟子并不是一味地反對追求利,仁義應該放在私利之上,推選仁義才是大利所在。 

      5、探討本則的論證方法

      【明確】正反對比論證 

        A、逐利兄弟割袍、父子反目、君臣成仇,兄弟割袍則恩斷義絕,父子反目則家將不家,君臣成仇就會國將不國; 

                B、行義兄弟手足情深、父子共享天倫、君臣同心同德,自然也就稱霸天下。

      6、總結:行為本身是否合乎仁義,乃是行為主體判定某事當行不當行的唯一根據,至于其結果的利與不利,則不僅不應計較,而且不應考慮,甚至可以說不求。可以說,仁義所在,利亦往,不利亦往,勇往直前,萬死不辭。所以孟子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四、簡析第三則

      1、作者在第3則內容中,強調了什么?

        作者通過對比,表現了為利與為善的差別,強調我們應該多多行善。 

          2、分析利與善對人的發展傾向所產生的不同影響

          揚善--圣賢之君     逐利--殺人魔王

        五、鞏固課文內容

        1、小結: 

      所謂義,一般是指與禮制緊密相關的封建道德規范。所謂利,范指利益,主要是指人們的物質利益。可見,義利問題就是指人的道德與物質利益之間的關系問題。孟子的義利觀的真正含義,對于我們今天考慮、衡量和處理個人與集體、集體與國家之間的利益關系問題時,無疑具有深刻的啟迪意義。

      學習這篇課文,我們領略到了“亞圣”孟子一崇高的精神境界,他的思想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重要組成部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我們要認真地去呵護它,把它發揚光大,創建和諧的社會、家園。

      讓我們走出“人情似紙,張張薄”的冷漠的不幸和悲哀的困境吧!

        2、朗讀全文,再次體會作者的思想主張。

         3、布置作業: 

      1、解決課后習題一、二。 

      2、 理解”而”字在句中的意義及用法:

      ① 叟,不遠千里而來。(表修飾:“地”) 

      ② 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表并列,不譯) 

      ③ 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表并列,不譯) 

      ④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 (表轉折:“卻”)

       ⑤ 我將見秦王說而罷之。 (表順接,不譯)

       ⑥ 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于利也。 (表因果:“因為”)

       ⑦ 秦楚之王悅于仁義,而罷軍之師。 (表順接:不譯)

       ⑧ 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 (表順接,不譯)

       ⑨ 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語氣助詞,不譯)

       ⑩ 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表轉折:“卻”)

        

      附:有關資料補充

        1、孔子最早提出義和利的對立,“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   

         2、孟子答梁惠王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也把義和利看作是矛盾的,強調要貴義賤利。

      孟子》一書中“義”字共出現108次,有兩種基本意思:       

        其一是合乎某種道或理謂之”義”,作名詞或動詞。 

        “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離婁上》)  

        其二是道理、正理,作名詞。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梁惠王上》)

      3、荀子主張先義后利,“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荀子榮辱》)   

      4、諸子義利觀

      (1)、道家倡“無為”、“寡欲” , 主張“絕仁棄義”,“絕巧棄利”。

      (2)、商鞅,一反儒家義本利末思想,提出:“利者,義之本也。”

      (3)、韓非則強調政治強制與強烈的“計算之心”,完全否定道德規范對利的制約。

      5、孟子義利觀的局限性和現實意義

      從理論上說,孟子的學說是很有道理的,也是能夠自圓其說的。但是從歷史和現實的實踐來看,無論是戰爭還是和平,既然有軍事行動發生,就不可能沒有利害關系在內,也不可能有純粹為抽象的仁義道德而戰的戰爭和純粹為抽象的仁義道德而罷兵停戰的和平出現,在孟子所處的戰國時代,尤其沒有這種可能。  

      孟子的義利觀是典型的重義輕利觀,主張先義后利、以義統利、見利思義,反對后義而先利、見利忘義、放棄義而去追求物質利益。孟子的義利觀不僅在歷史上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而且對我國當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具有的積極意義。

       

      溫寒

      [《王何必曰利》(人教版高二選修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高二物理選修3-1試題答案

      2.高二選修1物理第四章單元測試題

      3.高二選修《唐詩宋詞選讀》練習題

      4.化學選修3試題及答案

      5.化學選修5試題及答案

      6.化學選修3教學課件

      7.生物選修1教學計劃

      8.地理選修三知識點總結

      9.化學選修4知識點總結

      10.人教英語選修8課件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精品人成在线电影 | 最新国产在线精品观看 | 天堂亚洲AⅤ在线观看 | 偷拍亚洲一区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高清精品一区二区 | 亚州高清在线A∨ |

         【教學目標】

         1、 理解文中文言實詞、虛詞的含義;

          2、 正反對比加強論證的效果,首尾呼應的結構;

          3、 了解孟子對利和義的看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重點】

         1、誦讀課文,理解重點詞語的含義;

           2、進一步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

        【教學難點】

        1、把握文章主旨,學習正反論對比的論證方法;

          2、揣摩意蘊深刻的語句,提升審美品位。 

        【教法設想】

         1、在學生反復閱讀的基上礎上,帶領學生整體感知與精細分析相結合來理解課文,在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基礎教師適時點撥。

          2、在自讀的基礎上誦讀,在誦讀的基礎上練讀,在練讀的基礎上講讀,在講讀的基礎上探討。

        3、安排2-3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結合課文前的“引入話題”)

          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當今社會是一個物質社會,人們追求財利并沒有什么錯。但是如果我們兩眼僅僅盯住財利,而不顧道德、法規、法律,這種做法又是可鄙的。

        人類身為百靈之長,就是因為我們人與人之間是可以理解、溝通、團結、幫助的。如果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僅僅是一種冷冰冰的金錢關系,那人生還有什么意義呢?

        作為21世紀的學生,我們也要明白如何去謀利的問題。

        孔子曾經說過:“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二、背景介紹

        戰國中期,諸侯紛紛以征伐經營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圖。世風蛻變,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兒子遺棄父母、臣子不顧國君,社會爾虞我詐、弱肉強食、混亂動蕩。為了改變社會現實,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揚起了仁義的大旗

        今天我們通過學習孟子的文章,相信同學們對此會有一個更清楚的認識。

          三、檢查預習(個別回答后齊讀)

        1、為下列加線詞語注音  

        宋牼將之楚kēng   然而不王者wàng  孳孳為善者zī 

        蹠之徒也zhí   利與善之間也jiàn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線詞語的含義

        上下交征利  相互         茍為后義而先利  如果

        吾聞秦、楚構兵 交戰      我將見楚王說而罷之  停止

        愿聞其指 意向            然而不亡者  這樣而

        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  勤勉、努力不懈的樣子/類

        利與善之間也 差別    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 背離

        3、指明下列句子中加線詞語的特殊用法

            茍為后義而先利 、 未有義而后其君者    意動用法

        4、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

             先生將何之、未之有也      賓語前置

        四、閱讀全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五、結合注釋,分章節串譯(訂正、補充、明確)

        六、作業:

        把握課文中下列語句的含義

        1、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2、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3、楚王不悅,我將見秦王說而罷之。二王我將有所遇焉。

            4、為人臣者懷仁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附:參考譯文

        1、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你不遠千里而來,一定是有什麼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

           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說仁義就行了。大王說:‘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大夫說:‘怎樣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說:‘怎樣使我自己有利?’結果是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了啊!在一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里,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里,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這些大夫在一萬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千輛,在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百輛,他們的擁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義放在后而把利擺在前,他們不奪得國君的地位是永遠不會滿足的。反過來說,從來沒有講‘仁’的人卻拋棄父母的,從來也沒有講義的人卻不顧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說仁義就行了,何必說‘利’呢?”

        2、宋牼準備到楚國去,孟子在石丘這個地方遇上了他。孟子問:“先生準備到哪里去?” 

          宋牼說:“我聽說秦楚兩國交戰,我準備去見越王,勸說他使他停止交戰。如果楚王不聽,我準備去見秦王,勸說他使他停止交戰。在兩個國王中,我總會勸說通一個。”

          孟子說:“我不想問得太詳細,只想知道你的大意,你準備怎樣去勸說他們呢?”

          宋牼說:“我將告訴他們,交戰是很不利的。”

          孟子說:“先生的動機是很好的,可是先生的提法卻不行。先生用‘利’去勸說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為有利而高興,于是停止軍事行動;軍隊的官兵也因為有利而高興,于是樂于停止交戰。做臣下的心懷利害關系來侍奉君主,做兒子的心懷利害關系來侍奉父親, 做弟弟的心懷利害關系來侍奉哥哥,這就會使君臣之問、父子之間、兄弟之間都完全去掉仁義,心懷利害關系來互相對待,這樣 不使國家滅亡的,是沒有的。若是先生以仁義的道理去勸說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仁義而高興,于是停止軍事行動;軍隊的官兵也因仁義而高興,于是樂于停止交戰。做臣下的心懷仁義來侍奉君主,做兒子的心懷仁義來侍奉父親,做弟弟的心懷仁義來侍奉哥哥,這就會使君臣之間、父子之問,兄弟之間都完全去掉利害關系,心懷仁義來互相對待,這樣還不能夠使天下歸服的,是沒有的。何必要去談 ‘利’呢?”

        3、盂子說:“雞叫起身,孜孜行善的人是舜的同類;雞叫起身,孜孜營利的人是跖的同類。要了解舜和跖的區別,沒有別的,只是利與善的不同。”

                                第二、三課時

          

          一、復習:朗讀全文

        二、簡析第一則

        (一、)分析第一則的內容,分析孟子說理的思路

          【明確】

          1、面對梁惠王關于利的問題,首先亮出自己的觀點。

          2、通過反面分析“利”的壞處---國危矣   舉例論證:不奪不魘 

          3、通過正面闡述“義”的好處:推行仁義才是大利所在。舉例論證   正反對比論證 

          4、再次強調論點,突出自己鮮明的立場:義先于利。與開頭形成呼應,突出立場。 

            (二)、找出孟子在選文中的中心論點?

        【明確】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三)、說明孟子所用的論證方法?

        【明確】正反對比論證  

        A、通過反面分析“利”的壞處----弒君  犯上

                 B、通過正面闡述“義”的好處----孝親  忠君

        (四)、總結:急功近利就會弒君殺父,躬行仁義則會忠君孝父,“先義后利”,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三、簡析第二則

        1、孟子數落宋牼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反對他從利角度去勸說兩國國君。 

          2、孟子推行仁義有什么好處?

          【提示】從治國安身的角度來分析。

        3、探討:“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的含義

            【提示】 如果把人生所有的東西都以“利”作為標準,那么,我們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別在這充滿商業竟爭的社會,一些把感情當作交易的砝碼,雖賺到了許多錢,但心靈世界是空虛的一無所有。

        4、有人說孟子主張實行仁義,反對追求利。這種看法對不對?

         【提示】 不夠準確。孟子并不是一味地反對追求利,仁義應該放在私利之上,推選仁義才是大利所在。 

        5、探討本則的論證方法

        【明確】正反對比論證 

          A、逐利兄弟割袍、父子反目、君臣成仇,兄弟割袍則恩斷義絕,父子反目則家將不家,君臣成仇就會國將不國; 

                  B、行義兄弟手足情深、父子共享天倫、君臣同心同德,自然也就稱霸天下。

        6、總結:行為本身是否合乎仁義,乃是行為主體判定某事當行不當行的唯一根據,至于其結果的利與不利,則不僅不應計較,而且不應考慮,甚至可以說不求。可以說,仁義所在,利亦往,不利亦往,勇往直前,萬死不辭。所以孟子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四、簡析第三則

        1、作者在第3則內容中,強調了什么?

          作者通過對比,表現了為利與為善的差別,強調我們應該多多行善。 

            2、分析利與善對人的發展傾向所產生的不同影響

            揚善--圣賢之君     逐利--殺人魔王

          五、鞏固課文內容

          1、小結: 

        所謂義,一般是指與禮制緊密相關的封建道德規范。所謂利,范指利益,主要是指人們的物質利益。可見,義利問題就是指人的道德與物質利益之間的關系問題。孟子的義利觀的真正含義,對于我們今天考慮、衡量和處理個人與集體、集體與國家之間的利益關系問題時,無疑具有深刻的啟迪意義。

        學習這篇課文,我們領略到了“亞圣”孟子一崇高的精神境界,他的思想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重要組成部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我們要認真地去呵護它,把它發揚光大,創建和諧的社會、家園。

        讓我們走出“人情似紙,張張薄”的冷漠的不幸和悲哀的困境吧!

          2、朗讀全文,再次體會作者的思想主張。

           3、布置作業: 

        1、解決課后習題一、二。 

        2、 理解”而”字在句中的意義及用法:

        ① 叟,不遠千里而來。(表修飾:“地”) 

        ② 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表并列,不譯) 

        ③ 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表并列,不譯) 

        ④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 (表轉折:“卻”)

         ⑤ 我將見秦王說而罷之。 (表順接,不譯)

         ⑥ 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于利也。 (表因果:“因為”)

         ⑦ 秦楚之王悅于仁義,而罷軍之師。 (表順接:不譯)

         ⑧ 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 (表順接,不譯)

         ⑨ 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語氣助詞,不譯)

         ⑩ 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表轉折:“卻”)

          

        附:有關資料補充

          1、孔子最早提出義和利的對立,“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   

           2、孟子答梁惠王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也把義和利看作是矛盾的,強調要貴義賤利。

        孟子》一書中“義”字共出現108次,有兩種基本意思:       

          其一是合乎某種道或理謂之”義”,作名詞或動詞。 

          “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離婁上》)  

          其二是道理、正理,作名詞。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梁惠王上》)

        3、荀子主張先義后利,“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荀子榮辱》)   

        4、諸子義利觀

        (1)、道家倡“無為”、“寡欲” , 主張“絕仁棄義”,“絕巧棄利”。

        (2)、商鞅,一反儒家義本利末思想,提出:“利者,義之本也。”

        (3)、韓非則強調政治強制與強烈的“計算之心”,完全否定道德規范對利的制約。

        5、孟子義利觀的局限性和現實意義

        從理論上說,孟子的學說是很有道理的,也是能夠自圓其說的。但是從歷史和現實的實踐來看,無論是戰爭還是和平,既然有軍事行動發生,就不可能沒有利害關系在內,也不可能有純粹為抽象的仁義道德而戰的戰爭和純粹為抽象的仁義道德而罷兵停戰的和平出現,在孟子所處的戰國時代,尤其沒有這種可能。  

        孟子的義利觀是典型的重義輕利觀,主張先義后利、以義統利、見利思義,反對后義而先利、見利忘義、放棄義而去追求物質利益。孟子的義利觀不僅在歷史上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而且對我國當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具有的積極意義。

         

        溫寒

        [《王何必曰利》(人教版高二選修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高二物理選修3-1試題答案

        2.高二選修1物理第四章單元測試題

        3.高二選修《唐詩宋詞選讀》練習題

        4.化學選修3試題及答案

        5.化學選修5試題及答案

        6.化學選修3教學課件

        7.生物選修1教學計劃

        8.地理選修三知識點總結

        9.化學選修4知識點總結

        10.人教英語選修8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