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兼葭》設計 (人教版七年級必修一)

      發布時間:2017-12-25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一、 導入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青青子矜,悠悠我心;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同學們是耳熟能詳的。這些都是詩經中描寫愛情有名的句子。當然,詩經中不僅僅是表現愛情的,它還有表現生產生活、政治諷刺等方面的詩。

      二、《詩經》簡介

      (一)關于《詩經》

      《詩經》本名《詩》,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所輯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作品,共305篇,故又稱《詩三百》。至漢代,被列為儒家經典之一,始稱《詩經》。

      講解:

      0、先請同學們說說你對詩經了解多少?

      1、《詩經》本名《詩》,我們常說,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是因為詩歌是中國文學史上產生最早也是成熟最早的文學形式。《詩經》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

      但是它所收的詩歌卻不是最早的。最早的詩歌是遠古時期口頭流傳的原始形態的民間歌謠。原始的詩歌并不獨立存在,而是與音樂、舞蹈結合起來的。后來才逐漸分離開來。

      2、《詩經》時代的作品仍然還保存著歌、舞、樂三者相結合的特色,所以說《詩經》里的作品其實是一些樂歌,(所以,確切地說,詩經是我一部古代樂感總集),樂感就是與樂、舞配合,按一定的樂調歌唱的歌辭。直到后來,曲譜亡佚,加上音樂舞蹈的進化分離,這些樂歌才作為“詩”獨立存在,顯示出其文學價值,所以我們稱為第一部詩歌總集。

      3、詩經中搜集的是從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樂歌。(看幻燈)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約500多年。

      4、篇目問題,通常說305篇,取其整數稱《詩三百》,其實是311篇,只是因為其中《小雅》中6篇是有目無詩的。“笙詩”,不過笙樂之名而已。

      5、漢代獨尊儒術,所以將其稱為《詩經》。(說說經緯,織補機)經典的意思:古人常“引經據典”,學詩的典范,別人不敢批評,且尊奉為“六經”之首。

      (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 

      三、《兼葭》賞析

      提問:請用一兩個詞來概括詩歌給你的感覺。

      學生讀:

      《詩經.秦風.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文本賞析

      第一章詳析: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1/2“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兩句,

      兼葭,(蘆葦的別稱,美稱,雙聲詞)

      兼葭,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水邊生長,桿子中空光滑,風吹過容易傾斜,花紫色,花下面有絲狀的毛,象棉絮一般。到了秋天,呈淺黃色,蒼蒼。

      兼葭蒼蒼,那么茫茫的水邊蒼蒼的兼葭會給人什么樣的感覺呢?荒涼而曠遠的感覺。(現實的例子)

      從蒼蒼的兼葭這一物象和色澤就點明了時間是在深秋季節,而且是在清晨。

      白露為霜,晶瑩剔透的露水已經凝結成白刷刷的濃霜,可見是個涼意襲人的深秋的清晨。給人的感覺是凄涼而清冷的。

      這兩句就為我們營造了怎樣的畫面呢?

      那生長在河邊的茂密蘆葦,顏色一片蒼青,那晶瑩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結成白刷刷的濃霜,可以感受到,那微微的秋風送著襲人的涼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氣。這樣一個蒼涼幽緲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時空,給人感覺是凄涼哀婉,蕭瑟迷離的。

      看到這樣的畫面,我們可以想見接下來要寫的愛情故事一定是憂傷的,而不是快樂的。這就是起興的手法,它奠定了這首詩總體氛圍,起到了氣氛渲染的作用。同時它為后面要寫的追尋愛人而不得的心境也起到了烘托作用。

      3/4“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兩句,

      “所謂”: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斷念叨著的。

      “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但沒有指明性別。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

      在水一方:主人公日夜思念、在河畔徘徊,企慕追尋的伊人在哪里呢?在水一方,在茫茫的秋水的另一方,本身給人的感覺就是縹緲恍惚的。

      另外,在水一方,似乎提供了伊人所在的確切地點。可是實際上這一個確切地點是毫無意義的。因為要在水天茫茫,無邊無涯,到處長滿密匝匝的蘆葦蕩中,找到一個人,豈不像大海撈針一樣困難。由此產生一種無端的惆悵之情。

      與另一首詩歌有異曲同工之處:

      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處

      (賈島《尋隱者不遇》)

      (只在此山中,在綿延的云霧繚繞的深山老林里又怎能找到一個人呢,看似確定的信息其實不確定、縹緲)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就形成一種可望而難即的境況。詩人心中蕩漾起無可奈何的情緒和空虛惆悵的情致。 

       5/6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詩人是不是因此而不去追尋了呢,不是的。還是苦苦追尋。

      寫“在水一方”的一種特定情境:逆流追尋,道路艱難險阻無窮,征途漫漫無盡,終不可達。這是可望難即境況的常見情境之一,追尋者的悵惆情緒也因此而增強。 

      6/7“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換一種方法

      五、六句寫 “在水一方”的另一種特定情景:順流追尋,行程處處順暢,伊人時時宛在,真的好像在水中央,仍然是似真而幻,終不可近。給人迷離恍惚感覺。

      這也是可望難即境況的常見情景之一,追尋者的悵惘情緒也因此而更加強烈。

      第二、三章簡析:

      第二章: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解釋:未晞、湄、坻

      第三章: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解釋:未已,涘、右

      詩的二、三章只換了幾個詞,內容與首章基本相同。這樣有什么好處呢?

      (《北國之春》)它體現了詩歌詠唱的音樂特點,增強了韻律的悠揚和諧美,使表達的情感愈來愈強烈。有層層推進、步步深化的作用。

      全文總析:

      首章的“蒼蒼”,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

      寫出蘆葦的顏色由蒼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另外,從音韻上簡單說一下。曠遠-哀婉(凄凄慘慘戚戚,輕輕的悄悄的)

      白露“為霜”、“未晞”、“未已”的變換:(時間)

      描繪出朝露成霜而又融為秋水的漸變情狀與過程,形象地刻畫出了時間發展的軌跡,說明詩人天剛放亮就來到河濱,直呆到太陽東升。試想,他獨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蕭索的曠野,面對茫茫秋水,等人不見,尋人不著,其心情該是何等焦急和惆悵! 

      描寫伊人所在地點時,由于“方”、“湄”、“涘”,“央”、“坻”、“沚”的變換三字的變換(空間)

      通過地點變化,把伊人難以捉摸、縹緲不定,究竟在哪里呢。

      詩歌就通過這樣的疊章就把縹緲迷離的感覺表達出來了。

      蒹葭:蒼蒼-凄凄-采采,秋景愈加蕭瑟。

      白露:霜-晞-已,表示時間變化,大約是清晨到午前的光景。

      道路:長-躋-右,追尋的道路越來越艱險。

      伊人所在:央-坻-沚,空間推移,伊人身影更模糊,更撲朔迷離

      像“長”、“躋”、“右”和,也都從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尋見伊人困難重重,想見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中心意象:

      歷代約有三說:

      1、?--政治諷喻  詩諷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禮

      2、賢人--招隱詩 招致一位隱居水濱、不肯出仕的賢人,但擔心不能如愿。

      3、意中人--情詩 敘寫他(或她)在追尋意中人,但未能會面,抒寫了其對意中人的傾慕之情,以及欲見而不可得的惆悵之情。

      講解:

      講解:

      有人認為作者在思念戀人,詩的主旨是寫愛情;

      “兼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毛詩序》)

      蘇東天解釋:不用周禮,治理國家就道理且長、躋、右。用周禮,治國有希望,就在水一方、湄、涘。

      “賢人隱居水濱,慕而思見之。”姚際恒《詩經通論》

      “征求逸隱不以其道,隱者避而不見。方玉潤《詩經原始》  

      伊人是賢人,不愿出山。

      有人說是詩人借懷友諷刺秦襄公不能禮賢下士,致使賢士隱居、不肯出來做官;

       

      我們作戀歌來解釋。那同學們會問了,為什么可以這樣又那樣解讀呢?這就是所謂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這是指文學接受而言的,其實有很多人讀文學作品習慣于去尋找本事,作者為什么創作等等。其實,一個文學文本被創作出來后,作為被欣賞的客體,是可以多方面地去闡釋其意思的。在文學接受中是這樣,寫作中也是這樣。(聯系自己寫作散文《歲末隨想》來解說)

      文學欣賞,可以尋求創作本意,也可以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去理解。例如,這“伊人”,我們可以理解成自己的愿望、向往很難達到的一種境遇。涵蓋了人世間各種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找工作、某種境界等等)

      (三)藝術分析(略講,滲透在文本分析中,此處只為總結)

      1、語言形式上, 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

      適應口頭文學記憶和傳播方便的需要;

      具有回環往復、一唱三嘆之美,從聽覺上強化了音樂旋律感;

      有層層推進、步步深化詩歌意境的作用。

      2、虛幻難實、神秘莫測的朦朧意境 

      主要人物形象和事件都虛化了,詩中所描述的這種景象,不是眼前所見的實景實事,也不是對曾經閱歷過的某人某事的追憶,而是一種由諸多類似人事、類似感受所綜合、凝聚、虛化而成的心理幻象。意境也就呈現為一種不粘不滯、似花非花、空靈蘊藉、含蓄多藏的朦朧美。 

      抒情詩歌創作大多引發于某種具體情景的感觸,總會有一些實在的景、物、人、事。但在兼葭中,主要人物形象和事件都虛化了。

      追求者是誰?為什么追求?伊人是什么身份?為什么難以靠近和得到?甚至連男女都不知道。而且一會兒在水一方、湄、涘,一會兒在水中央、坻、沚,飄忽不定。……

      3、詩歌在總體上有一種象征意味

       詩中的“伊人”不坐實,且飄忽不定、幻象叢生,給人以撲朔迷離、悠渺難測之感,引人遐想。既可看作是意中情人,也可看作是賢才高士,還可看作是某種理想境界……

      四、拓展閱讀

      借鑒其手法、異曲同工的現代詩歌名篇《雨巷》(欣賞)

      《雨巷》是通過寂寞、冷清、朦朧的長長的雨巷,來表述詩人對一種美的追尋和在追尋中無可依附的縹緲情感。

      化用其意旨、二度創作的電視劇主題歌《在水一方》(欣賞)

      意境沒有原詩那么濃郁,已經淡化了。

       

      馬月珍

      [《兼葭》設計 (人教版七年級必修一)]相關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人教版高一英語必修一教案

      3.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4.人教版必修三《勸學》教案

      5.人教版必修四數學課件

      6.人教版必修五英語課件

      7.人教版高一必修《荊軻刺秦王》教案

      8.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

      9.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

      10.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荊軻刺秦王》教案設計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menuitem id="r3jhr"></menuitem><noscript id="r3jhr"><progress id="r3jhr"><code id="r3jhr"></code></progress></noscript>
        日韩国产二区不卡在线 | 日日超级碰碰碰碰久久久久 | 天堂va欧美ⅴa亚洲va在线 | 亚洲丁香七月色婷婷 | 天天摸在线视频免费看 | 亚洲网不卡AV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