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現代文教學相比,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錢夢龍語),大多數教師在教學時只注重對字詞句章的條分縷析,學生只是被動的聽講接受,這樣嚴重地扼殺了文言文自身的生命力,浪費了極好的學習素材。被編入初中課本的文言文都是編者經過慎重選擇的名篇,教師在教學時要抓住其“四性” 因勢利導,嘗試探究性教學實踐,引領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
一、抓住“四性”因勢利導
1、知識性
知識性是文言文教學最大的特性,也是我們學習文言文最主要的目的。這些文言文名篇都是中國古代優秀文化的精華的積淀,流傳至今,體現了它們巨大的學習價值與意義。教學時主要要讓學生從中獲取豐富的知識,最基本的要讓學生適應考試的要求,如識字斷文,掌握常用的文言虛、實詞的用法,了解一些古代的文化常識,會翻譯一些文言語句等等。學生吸取了厚實的知識營養后,還可以逐漸培養起對祖國的傳統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尤其是在年輕的時候學好文言文的知識,可以說是受益終身。
2、思想性
教者在教文言文時往往會考慮到初中學生剛學文言文不久,不宜講的過深,而忽視了對其思想意義的挖掘,或者講解的不夠透徹。其實很多文言文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文章所闡述的道理發人深省,啟迪人們的智慧,讓人從中可以得到很大的教益,因此,教者切不可因小失大,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只顧著講解字詞內容,淡化了向學生灌輸精神營養液。如孔子的《論語十則》對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的精妙論述至今仍是至理名言,其意義遠遠高于語言的形式本身;《曹劌論戰》所體現的“民本”思想可謂卓越遠見,對當今為政者仍有很大的借鑒意義;《馬說》表達的對封建社會埋沒人才,甚至摧殘人才的憤慨應是當今社會“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最好的反襯;《核舟記》和《口技》雖是文言說明文,卻也生動地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微雕技藝和口技表演才能,令人心動神馳,贊嘆不已。
3、藝術性
不少教者在教文言文時,講的是細之又細,唯恐學生聽不懂。結果把課文磨得支離破碎,毫無藝術美感可言。其實,不少文言文名篇都是優美的散文,文章音韻和諧,對偶押韻,讀來如風行水上,朗朗上口。有的句式整齊,有的駢散結合,或長或短,或多或少,間或運用多種藝術修辭手法,藝術性極高。優美的語言芳香四溢,沁人心脾,如飲醇酒,如品甘醴,令人耳目一新,心曠神怡。學習這樣的文言名篇,簡直就是一種美的享受,就學習的意義而言,已上升另外一個高度了。如《桃花源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陋室銘》、《愛蓮說》等文,篇篇都如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生動形象的圖畫,體現了一種藝術的崇高美感。
4、育人性
文言文名篇最重要的要算是其育人性,之所以將其從上述三個特性中分列出來,旨在強調利用這些極好的育人材料加強對學生的道德品行教育的重要性。往往用這些材料教育的效果是深刻的,容易被人接受的。如《扁鵲見蔡桓公》告誡人們“諱疾忌醫”的危害,人要知錯就改;《陳涉世家》則教育青少年從小就要立下遠大志向和目標,并為之而去奮斗;《狼》則告訴人們要用智慧和勇氣去戰勝邪惡;《弈喻》警誡了那些主觀臆斷、驕傲自大,強不知以為知的人。《童趣》于平淡、煩惱中見趣足見作者對生活的熱愛、樂觀,可以影響學生的人生態度。
許多文言名篇給我們刻畫了個性鮮明、光彩照人的歷史名人,是我們學習的永遠的楷模和榜樣。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的范仲淹;樂觀豁達,與民同樂的“醉翁”太守歐陽修;關心百姓疾苦,為民請命疾呼“苛政猛于虎”的柳宗元;意堅如鋼,百折不撓的老愚公,“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有哪一個不是栩栩如生的學習典型呢?
許多文言名篇中的名言警句都可以作為我們的座右銘,指導我們的人生實踐,成為我們終身不渝的行為準則。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溫故而知新”,孟子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愛蓮說》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等等,都是我們的努力方向和行之高標。其潛移默化的育人性,遠遠大于空洞的說教。
二、兼顧“二元”反思教學
文言文學習的好處自然無需多言,而我們的初中文言文教學長期以來都處于模式單 一、少慢差費、枯燥乏味的狀態,缺乏整體感。一般的傳統教法是逐字逐句地串講,做到字詞落實,過多強調語言難度,忽視思想深度;過多強調“字句落實,句句清楚”式的割裂分析,缺乏古今互動、師生互動;過多強調教師的主導,串講翻譯,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沒有充分利用學生手頭眾多的參考資料和網絡優勢,沒有培養學生利用工具書的自學能力。
新課標的出臺與實踐,給我們的語文教學吹來了春風,也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在老師引領下自主學習、自主發展,這也完全適合于初中文言文教學讀讀背背,理解基本內容的誦讀要求。新《課標》對中學階段文言文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教學要求和評價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考查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查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而不應考查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這應成為我們在文言文教學中推陳出新的一把標尺。
新《課標》就語文的性質提出了二元論,即工具性和人文性,解決字詞的目的是銳化文言工具,賞讀課文則旨在涵養人文,兩者都要兼顧。文言文教學的關鍵是在平時扎實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恰當地利用多媒體,擴大容量,精練鑒賞,節約時間。文言文本身在語言文字上就有一種因語言隔閡所帶來的想象美、再創造美,可以通過朗讀,讀出情感,讀出意境,讀出節奏,強化學生的主觀感受,進行探究性學習,激發其創新精神,拓寬學生的人文底蘊。
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基于對文言文探究性教學的全新的認識,我們更要反思實踐教學之不足。
現今的課程改革中,文言文教學多向內容、情感方向探究延伸,片面重視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而忽視了學科的工具性。
試以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為例,文言文后的練習題在導向性方面,就存在這方面的偏差。如《五柳先生傳》:“這篇文章是陶淵明的自傳嗎?請課外查找有關資料,結合你所讀過的陶淵明詩作,談談自己的看法!薄恶R說》:“當今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這些話題是常談常新的,請你聯系現實談談自己的看法!薄端蜄|陽馬生序》:“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當代中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方式?”《詩詞曲五首》:“你知道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同學中開個故事會。”《小石潭記》:“你已學過不少描寫景物的古代詩文,試著把其中描寫山水的名句摘錄下來,并選擇一兩則加以賞析。”《岳陽樓記》:“思考‘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含義,把你的認識寫成一段文字,與同學交流!薄蹲砦掏び洝罚骸跋旅媸撬未膶W家黃庭堅改寫《醉翁亭記》而成的一首詞,名為‘瑞鶴仙’。你喜歡《醉翁亭記》還是這首詞?寫一段文字,簡要說出自己的想法!
這七則練習均從思想的角度談認識,談體會,給教者學者傳達了一個信息,即文言文要花大量的精力在內容分析上。很多文言閱讀課因此上成了思想政治課、聊天課。
語文教學應以人為本,在教學過程中是應該注意人文化的一面,但如果忽視了基礎學科的工具性,特別是文言文所具有的自身特點,那純粹就是建空中樓閣,舍本求末。在教材中其實也有一些兼顧“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練習。如《與朱元思書》:“把課文改寫成現代文,介紹富春江‘自富陽至桐廬’的景色!薄稘M井游記》:“下列三組短語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飾關系,可譯成‘的’;有的表示限定關系,可譯成‘以’;有的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可不譯。試加以辨析,并說說這些用法現在是否還在用!薄对娢迨住罚骸皬摹浼t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句詩中你聯想到什么?與同學交流。”可惜這樣的延伸題為數不多。
當然,文言文的教學空間非常大,新《課標》提出的“綜合實踐課程”理念,在文言文教學中也應得到充分體現,如杜甫《春夜喜雨》中,春雨之“喜”除了詩人的心情外,還有“春雨貴如油”的氣候學和物候學知識。詩中“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既形象地描繪出春雨之情態,也道出了地表徑流的地理學知識。如在教學《兩小兒辯日》時,除了孔子的實事求是,學術誠實,兩小兒的求知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外,對于究竟太陽在早晨、中午哪個時段離我們近,則是個地理學方面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組織學生探究,獲得更全面的知識。
三、突出“主體”調動自主
1、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和經驗
如教學《出師表》時,有關三國的故事、人物是早已為人所熟知的,那我們不妨就索性先讓學生講講他們知道的三國故事,談談對影視戲劇中的三國人物的看法,促使這些已有的知識積累和經驗介入教學過程,這樣遠比一味的照搬教參來講解和分析效果要好得多,對學生學習中把握諸葛亮當時伐魏的思想動機、理解他對后主劉禪所提的三個建議以及分析諸葛亮的人物形象等方面也會大有幫助,學生的學習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講授《論語十則》,如果不去聯系學生已有的學習和生活體會,一味地灌輸知識點,枯燥無味的講解肯定不會受學生歡迎?梢姵浞终{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和經驗對探究教學的重要作用
2、盡量調動學生的豐富情感和生活體驗
由于學生與文言文之間缺乏對話,屬于學生自己的、自由的體驗被冷漠無趣的所謂的講解翻譯所代替,學生學習的文言文已成了與自己無關、無任何趣味的一堆文字符號。因此,調動經驗之后,還需對學生的情感體驗予以充分關注。新教材中選入了大量的新鮮的、有活力的文章,以《童趣》為例,作者沈復在文章中描繪的是閑情、是童趣,想象中的化蚊為鶴,現實中的兩蟲相斗,都與童年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生極易調動起自己的情感體驗與想象,他們與之類似的童年生活都會幫助他們理解課文,促使他們的趣味、感情融入教學之中。再如《傷仲永》,不注重后天教育而“泯然眾人矣”的例子在我們身邊有多少啊,學生都可能談的頭頭是道,所以,教學時應讓學生以自己的感知為基礎,以吟誦品味為情感投入和個性理解為切入點,最終達到學生與文本,與作者的“心理溝通”,達到探究教學的良好效果。
3、極力提高學生的合作探究和賞析能力
文言文閱讀應融入學生主體體驗和個性見解,傳統的“解題--背景介紹--串講翻譯--字句深析--背誦記憶”的文言文教學模式應當打破,以認知積累為主要目的的文言文教學目標應重新反思。在實踐中我們發現,課前應放手讓學生通過圖書館、網絡、書店等多種途徑充分占有相關資料,之后須有一個交流經驗的反思過程,有一個整合資料的合作過程。課中在疏通基本文意之后,應有一個領會的過程,有一個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經歷“自由地言說”、自主地表達自己觀點的過程,讓我們的課堂教學充滿人性。以《陋室銘》、《桃花源記》和《愛蓮說》為例,學生通過交流反思、思辯討論,理解了中國傳統文人特有的那份自賞自嘲的“味”,對理想生活的向往,從中國傳統文人那種淡泊名利、安貧樂道、悠然自得的形象背后領悟到個性張揚、傲骨獨立的精神。
魯迅先生對于讀書治學曾說過一句話:“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學習文言文,在扎扎實實精讀若干名篇佳作以外,應盡可能涉獵其他,進一步養成興趣,拓寬知識,熟能生巧,學習文言文也就不成為負擔了。
四、實施“探究”引領發展
探究什么?如何探究?我們認為應該讓學生與教材進行對話,讓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時候能自主地解決字詞難點,先要能讀懂,讀通文章,才能要求其他。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嘗試引導學生能自覺、自主地學文言詩文。
1.研讀課本,質疑問難。
試舉課文《小石潭記》的教學為例。教材對“蒙絡搖綴”的注釋是:“遮掩纏繞,搖動下垂”!熬Y”能解釋為“下垂”嗎?備課時,我特別查了一些資料。其中人教版教師用書上對這句話是翻譯為“遮蓋交結,搖動下垂”。到底是“下垂”,還是“連綴”?經查,商務印書館98年修訂版《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為“縫合,連接”,應取其“連接”義。再查四川辭書出版社的《古代漢語詞典》中為“系結,連接”。以上工具書中均未列“下垂”這一釋義。
另外,“佁然不動”在教材中注音為“yí”,解釋為“呆呆的樣子”。但查字典后發現,其實并不如此!皝獭痹凇豆艥h語常用字字典》中除了有“癡呆的樣子”之外,還有“靜止”這一詞條,而“靜止”更能體現游魚倏忽來去的情態!豆糯鷿h語詞典》更是直接以《小石潭記》為例,釋義如下:“靜止不動的樣子。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且兩書均注音為“yǐ”。
在教學中,我將兩例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就此展開討論。學生反應很熱烈。因為他們向來將書本奉為寶典,這次是具有顛覆意義的一次課堂探究。在學習中,他們真正體會到了“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涵義。于是這篇課文的字詞學習學生格外細致,因為我提示他們還有注釋也存在爭議。
課后不久就有學生捧著字典來找我!袄蠋煟瑫献⑨尷飳Α膼碛腻洹摹摹,解釋是不是有問題啊?”“我查了字典,‘幽’有‘昏暗、深暗’的意思,比‘幽靜’要好!薄斑有‘水尤清冽’里‘冽’只有‘清澈’的意思,沒有‘清涼’的義項!薄
此后,我還在課上抓住對“翕忽”一詞的理解,讓學生欣賞了潭中游魚的情致。是“輕快敏捷的樣子”還是“一致的樣子”?學生先查工具書,然后再根據語境作出了判斷。課堂氣氛相當活躍。
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到了學習文言文的快樂。
2.探究課內,含英咀華。
僅僅局限于一課內的字詞研究,我覺得還不夠。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還要注意已學篇目的溫習。其中較常見的就是歸納一詞多義現象。如學及《岳陽樓記》的時候,學到“連月不開”的“開”時,讓學生回憶在哪些課文中也學到過這個詞,意義是否一樣。靜默一陣后,學生七嘴八舌地報了起來!啊蹲砦掏び洝防铩粘龆嘱_’!”“什么意思?”“散開!”“《滿井游記》里‘如鏡之新開’,是‘打開’的意思。”……討論得熱烈程度也許比不上說故事,講笑話,但我知道在這短短的幾分鐘里,學生通過自己的“溫故”,已經對這個“開”字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以后再見到這個字會在腦海里浮現它諸多的義項。這已足夠!
我們不可能帶著學生學完所有的文言文 ,只有教會他們能獨立、自主地去閱讀文言詩詞,才能進一步要求他們去分析、欣賞名篇佳作。否則,面對這些深奧晦澀的文字,學生只能如盲人摸象般對文章一知半解了。
當然,文言文的字詞教學不僅僅采用一種延伸方法,其他如將文言字詞與成語聯系也不失為一舉兩得的好學法。如《五柳先生傳》中“造飲則盡”的“造”字,與成語“登峰造極”中意義一致。學生在學課文的同時也有了意外收獲。如此不勝枚舉。
3.延伸課外,縱橫悠游。
感受、領悟、積累,最終還要落實到實際運用上去。如果學生離了老師,離了參考書就讀不懂文章了,那是文言詩詞教學的失敗。在教會學生借助工具書,借助注釋,積累了相當的實詞虛詞知識后,我們不能忘記放手讓學生去實踐,去舉一反三。
學完一篇,選擇相近的,或者有聯系的文章讓學生自己去解決,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只需稍作引導,點撥即可。如學完《小石潭記》,課外再補充《永州八記》其他片段,以作呼應。學到《與朱元思書》時不妨把《三峽》拿來一用!段辶壬鷤鳌房裳由斓奈恼赂啵梢皂槃輳土暋短一ㄔ从洝贰稓w園田居》,也可以拿幾首《飲酒》詩來讓學生品評一下。……
總之,只要消除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畏難心理,教會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就有利于學生輕松地理解和掌握文言實詞與虛詞的意義。要在教學中啟發學生自主學習,自行探討,切實提高學生閱讀、品析、欣賞古詩文的能力。今后,我還將在課改中去探索、去實踐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讓課堂教學成為學生人生旅途中亮麗的一道風景!
追憶
[文言文教學探究]相關文章:
1.文言文教學設計
3.初中文言文教學反思
4.高中文言文教學反思
8.高中文言文的教學反思
9.文言文教學設計模板
10.文言文教學教案模板